傩戏面具

合集下载

傩戏面具美术教案

傩戏面具美术教案

傩戏面具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傩戏面具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傩戏面具。

教学重点:1. 傩戏面具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

教学难点:1. 傩戏面具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手法。

2. 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1. 傩戏面具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傩戏面具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展示一些傩戏面具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观察。

二、基本技巧(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傩戏面具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手法。

2. 演示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如线条、颜色、贴纸等。

三、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傩戏面具的模板或自行设计。

2. 学生利用绘画和手工制作工具,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傩戏面具。

四、作品展示(5分钟)1. 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深入了解傩戏面具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创作。

2. 学生可以尝试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等,进行创作和实践。

六、傩戏面具的符号与意义(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傩戏面具上的各种符号及其代表的含义,如熊、鸟、蛇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傩戏面具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

七、面具绘画技巧深化(10分钟)1. 针对傩戏面具的特点,讲解面具绘画的技巧,如线条、颜色、质感等。

2. 示范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傩戏面具的符号意义和艺术风格。

八、手工制作环节(10分钟)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九、面具装饰与修饰(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傩戏面具的装饰手法,如贴纸、颜料、绘画等。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贵州傩堂戏是贵州省的一种传统民间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傩堂戏中使用的面具更是其独特之处之一,它们不仅仅是演员化妆的工具,更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将贵州傩堂戏面具文化与创意产品设计相结合,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意义的课题。

本文将对贵州傩堂戏面具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贵州傩堂戏面具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它们通常采用木雕或泥塑工艺制作,造型生动细腻,充满了戏曲的浓厚氛围。

在贵州傩堂戏中,面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演员们戴上面具后,不仅可以更好地扮演角色,还能够凸显角色的特点和情绪,增强舞台效果。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造型多样,包括神态各异的人物面具、各种动物面具以及神明和妖魔面具等。

人物面具通常采用真人大小比例制作,追求真实的表情和细节,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而动物面具则常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使得角色更加生动有趣。

而神明和妖魔面具则以其奇特的形态和饱满的魅力,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

贵州傩堂戏面具除了具有艺术价值之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是民间信仰、宗教神话和传说的具象化表达,代表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追求。

在傩堂戏表演中,面具通过各种形态和色彩的运用,传递着人文精神、宗教情怀、道德哲理和艺术审美等多元文化价值。

基于贵州傩堂戏面具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以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戏曲文化。

1. 贵州傩堂戏面具饰品:可以将贵州傩堂戏面具的造型与现代饰品的设计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别致而又充满文化内涵的项链、手链、耳环和戒指等饰品。

这些产品不仅可以用于日常佩戴,还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贵州傩堂戏面具艺术品:可以将贵州傩堂戏面具的造型和工艺技巧应用于艺术品的设计中,制作出一系列精美的雕塑和画作。

这些艺术品可以放置在家中、办公室或公共场所,不仅可以提升空间的艺术氛围,还能够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保护与传承

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保护与传承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22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保护与传承◎戴馨瑀摘要: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巫傩文化的渐渐融入民俗之中,广泛的分布于民间。

傩文化中,人们大多认为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成为人神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傩戏;傩戏面具;文化;保护与传承一、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面具发展现状由于经济、文化、物质、信息的高速发展。

与旧时期的“傩戏”文化相比,已经大变样了,交通带来的便利也开始日渐的拉近这恩施当地山民与山外的距离,老百姓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大众对于“还愿”的热情也是大不如前,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们大多开始走出山外,受到了当代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也是越来越城市化,他们对于“傩戏”相关的事情也不太感兴趣,老一辈的傩艺人也因为年纪的原因渐渐地离开了他们经营了无数个年头的“傩戏”。

被命名为恩施市民间艺术家且掌握上百种傩面具制作工艺的傩戏大师已过世,面对傩戏的逐渐衰败,傩戏面具的保护与传承也更为艰难。

二、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土家族傩戏又叫作“傩堂戏”“端公戏”,它总是与“冲傩还愿”的习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很少单独当作是表演演出来展示。

所谓“冲傩”是指遇到一些碰到天灾人祸的人,请当地大师来来祈镶斋蘸,驱鬼逐疫,将灾祸“冲”开,而还愿是指在冲傩前对神灵许愿,请神灵到傩堂来受祭,以此来偿还心愿。

土家族傩戏是在傩仪、傩舞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集戏剧、音乐、祭祀、美术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融合了土家人的原始信仰和生活习俗,兼备了娱神及娱人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

土家族傩堂戏在演出时通常都是佩戴着面具表演的,往往都是通过面具来区分傩戏中的角色。

面具的角色直接反映了傩戏人物的性格,让观众很快进入戏剧的情节。

土家族傩戏班子的声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具的质量,因此傩戏面具在土家族傩堂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面具土家族的傩戏面具是土家族傩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观的象征符号,它直接反映了土家族傩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兴衰历程。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贵州傩堂戏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在傩堂戏表演中,面具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

而如今,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傩堂戏面具为原型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本文将着重探讨贵州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旨在挖掘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内涵,推动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一、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内涵傩堂戏面具作为古老的舞台艺术表演道具,在贵州傩堂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傩堂戏面具不仅是演员的化妆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的艺术品。

傩堂戏面具起源于古代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其造型多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如龙、凤、虎、狮、鱼等动植物形象,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和神秘色彩。

傩堂戏面具在传统文化中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面具代表着不同的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

傩堂戏面具的制作工艺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傩堂戏面具制作工艺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挑选优质原料、雕刻成型、上色、装饰等环节,每一件面具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制作工艺的传承及保护不仅对于保护傩堂戏面具文化的传统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正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贵州傩堂戏面具文化而言,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不仅可以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能够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提升其传播和价值。

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可以将贵州傩堂戏面具融入到现代生活方式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可以将傩堂戏面具的形象进行再创作和改造,设计成符合当代审美和使用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文化衫、文化创意手工艺品、文化用品等,以满足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情怀和审美追求,增强其传承力和生命力。

道真傩面具民俗学现象

道真傩面具民俗学现象

道真傩面具一、简介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二、现状特点1、选材考究傩戏沉淀积累了从古至今各个阶段的文化和艺术,也包括戏曲艺术,从而在剧目、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

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傩戏面具便随着傩戏的发展保留得比较完整,2、造型丰富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

道真傩面具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傩戏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种,角色众多,形制各异。

与其他地方的傩面具不同,道真仡佬族傩戏面具大都口、眼可动,能将角色展现得活灵活现。

3、风格独特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慈祥等等性格的风格。

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

道真民间有大量的活口面具,模样神秘可谓,充满着阳刚之气。

三、民俗学功能1、历史功能远古时期,人们世代居住在山里,山里会咬伤人的猛兽被人们当成是疫鬼。

驱逐疫鬼非人力能为,只好假以神力,戴着凶恶的面具娱神。

在迟在元、明时期外来傩戏传入境内,开始兴盛起来。

在封建社会一直很兴盛,改革开放以来,道真傩戏面具随着艺人的减少发展缓慢,众多原因傩戏开始衰落。

艰难而顽强地继续传承着。

近年来道真会制作活口面具的手艺人寥寥无几,极少部分凭着祖辈传下来的技艺继承着。

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和当地社会的发展。

2、教化功能面具大多都是人们对神的幻想。

面具看起来很有威严面具形象鲜明,目的在于增加傩坛的威震力和神秘庄严性。

是人们感情的寄托,人们相信有神会保佑他们,也会遵从神的旨意,遵循着人生准则。

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使原始的人类心中充满了恐惧与困惑,便被称为神灵,人们对神灵产生了崇拜和敬畏,原始的宗教形式产生了,它对整个民族的心理影响非常深远。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设计傩戏面具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设计傩戏面具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设计傩戏面具一、活动目标1. 了解傩戏面具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培养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2. 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设计傩戏面具,提高审美意识。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相互欣赏和鼓励。

二、活动准备1. 傩戏面具图片资料2. 空白面具模板3. 彩笔、水粉、剪刀、胶水等绘画和制作工具4. 辅助材料:皱纹纸、亮片、羽毛等5. 展示用的海报纸、彩带等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了解傩戏面具的特点,学会设计制作傩戏面具。

2. 活动难点:面具设计创意的发挥,以及动手制作能力。

四、活动过程1. 导入:展示傩戏面具图片,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面具吗?它叫傩戏面具,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属于自己的傩戏面具,你们准备好了吗?”2. 基本知识:介绍傩戏面具的来源、特点和文化意义。

教师:“傩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面具是傩戏中扮演不同角色的道具。

傩戏面具造型独特,富有神秘感。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傩戏面具的分类和特点。

”3. 示范讲解:讲解面具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现在我们开始制作傩戏面具,在空白面具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彩笔、水粉等进行上色,可以用辅助材料装饰面具。

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分享想法,也可以请教老师。

”4. 动手制作:幼儿根据示范,自行设计制作傩戏面具。

教师:“同学们开始制作吧,记得发挥创意,制作出独特的傩戏面具。

在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5. 作品展示:将完成的傩戏面具粘贴在海报纸上,展示给大家。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的作品吧!每个同学都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傩戏面具,你们真棒!”五、活动延伸1. 环境布置:将傩戏面具作品装饰在教室环境中,营造氛围。

2. 家庭作业: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关注幼儿成长。

3. 后续活动:组织傩戏面具表演活动,让幼儿体验傩戏表演的乐趣。

六、活动注意事项1. 安全确保幼儿在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的安全。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摘要】湘西傩面具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制作工艺精湛,传承了古代工艺技术,体现了湘西地区的文化传统。

傩面具寓意深远,代表着生活中的善恶、吉凶等。

在当代社会中,湘西傩面具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与发展,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

其艺术特点独具特色,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湘西傩面具在中华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当代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关键词】湘西傩面具、艺术探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艺术特点、中华传统艺术、地位1. 引言1.1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概述湘西傩面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傩面具一直扮演着连接人与神灵的桥梁,是沟通人与神的重要媒介。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不仅仅是对其形式和制作工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渊源、寓意与象征的深入挖掘。

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还可以深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以及艺术特点的全面剖析,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探讨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愿通过此文,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湘西傩面具这一瑰宝般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巫术和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傩是古代一种驱邪避凶的仪式,而傩面具则是用来代表神灵或傩舞者化身的工具。

傩面具最早出现在湘西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湘西傩面具得以独特的发展。

在古代,傩面具是与祭祀活动和驱邪仪式相结合的重要道具,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傩戏面具

傩戏面具

中越韩日国际傩礼圈中国傩文化博物馆:贵州省铜仁市傩面具之面面观历史起源和功用制作材料和表现手法文化意义和开发价值傩面具“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说的就是傩面具。

外形奇特的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也是原始图腾的再现和去灾纳祥的象征。

(傩戏面具的功利目的是祭祀神灵、驱逐鬼疫,在现代艺术生活中,它作为艺术代言体而存在,什么角色戴什么面具,只要一出场就能使观众辨认出来,起到很快入戏的效果)无论在江西南昌傩园、南丰县博物馆,还是在贵州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安顺地戏演武堂,记者均能看到一副副面相各异的面具。

他们有的面容白净、慈眉善眼,有的竖眉瞪眼、面目狰狞。

曾志巩说,面具是傩的主要特征之一。

就南丰而言,面具更是傩的象征,没有面具就不成为傩班。

南丰面具称呼很多,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称呼,如有称呼“神像”的,有称“将军老爷”的,也有称“菩萨”的,还有称为圣像、头盔、盔头的。

一般群众讳忌较少,面具称“脸仂”、“脸仂子”、“面壳子”。

曾志巩告诉记者,目前南丰县保存的傩面具有2300多枚,涵盖了驱疫神衹、民间俗神、道释神仙、传奇英雄、精怪动物、世俗人物等共184种角色。

驱疫神衹面具,即开路神、驱疫大神、钟馗、小鬼、判官等26种;民间习俗神面具,包括民间广泛信仰和为人祈福纳吉的福运之神,即土地神、门神、灶神等14种;道释神仙面具,为《封神榜》、《西游记》、《跳八仙》等神化人物,共有33种;还有传奇英雄神将面具,即《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花关索戏》、《孟姜女》、《杨家将》中的一些传奇英雄,共有57种。

另外,还有精怪动物面具,如熊精、猿精、蜘蛛精、鲤鱼精等25种。

甚至还有女社员、工人、农民、士兵等世俗人物面具共25种。

这些面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傩事活动中。

傩面具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内,发现了用黄、黑、灰三色描绘的八个方相士和八个神兽的形象。

傩戏面具PPT

傩戏面具PPT

原始时代,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
为‚鬼‛或‚怪‛在作祟。为惊吓、驱逐恶魔,人们 戴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nuó)之 声,以惊吓驱逐鬼怪,这种形式约定俗成‚傩仪‛。 人们在举行傩仪时往往载歌载舞,久之又形成‚傩 舞‛;人们在傩舞中分别扮演角色,逐渐形成了‚傩 戏‛。 中国面具最早出现在傩祭仪式中。远古时期,面对变 化莫测的大自然和令人们痛苦不堪的疾病,先民们倍 感迷惑和畏惧,认为是厉鬼在兴妖作崇,只能用傩祭 这一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鬼逐疫、 消灾纳祥。傩祭仪式阴沉凝重,令人惊悸。祭祀活动 中所戴的面具造型狰狞丑陋、凶残恐怖,以镇吓魔鬼、 驱逐瘟疫,是驱逐邪魔的法器。
彝族‚变人戏‛,彝语称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
的信仰民俗。它深藏于贵州莽莽乌蒙山深处一个叫裸 戛的村寨。 每当春节期间正月初三至十五,裸戛村一带的彝族同 胞就会演出‚撮泰吉‛,举行‚扫火星‛的驱邪纳吉 活动,祈求火灾、瘟疫远离人们,让平安幸福永远伴 随彝家。 演出的内容有祭祀祖先、民族迁徙、拓荒耕种、买卖 牲畜、交媾繁殖后代等,最后才逐户为全寨扫除火星。 这与古代中原地区流行驱鬼逐疫的大傩有大致相同的 内涵。
面具的造型特点:鼻子比较修长,眼睛上扬,嘴巴横
向呈半月形,表情单一呆板,仿佛刚走出原始状态人 的写照,线条较为粗犷,色彩一黑一白,整体形象显 得格外憨厚质朴和简单。
面具在“撮泰吉”中具有重要作用,戏中的“撮泰”老
人年龄均在千岁以上,他们都是祖灵的再现和化 身。面具对于他们,不仅是沟通阴阳界的工具, 而且是连接死亡与生命的桥梁。当“撮泰”老人戴上 面具后,上千年的岁月便如烟云般的消逝,他们 以祖先神灵的身份出现在世俗人们面前,用对话 和舞蹈再现彝族先民迁徙、农耕和繁衍的历史, 并逐家逐户的为子孙扫除邪魔瘟疫。 千百年来,"撮泰吉"及其面具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 贵州高原西北部海拔两千多米的深山野箐中自生 自长,它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保留着浓厚 的原始艺术本色。这样古老的戏剧"活化石"在我国 已极其罕见,值得我们格外地加以珍视。

傩戏面具

傩戏面具

《傩戏面具》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2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三年级教材《傩戏面具》。

下面,我将实心实意的从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进行教学的指挥棒)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这就是我设计本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思想。

二、说教材傩戏历史悠久,是宗教和艺术长期混合的产物,被称为中国艺术、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和审美诉求,而傩戏面具独特的魅力,更是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彰显着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然而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傩戏面临消失的今天,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傩戏是弥足珍贵的事情。

三、说学情三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的拓展,正适合学习傩戏面具一课,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小关注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此阶段的学生具备有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所以这一课我将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媒材,在原有基础上尝试用画、剪、贴、刻、折、卷曲、插接等手法制作傩戏面具,丰富学生的造型语言。

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了解傩戏面具文化的艺术魅力,感受它夸张的造型特点,运用刻、折、卷曲、插接等技法,将傩戏面具艺术特点融入面具设计,并进行创造性的美化和装饰。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欣赏制作过程中,感受傩戏面具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人文性以及丰富造型,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装饰美化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表现、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知兴趣。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傩戏文化神秘而夸张的美。

掌握基本制作技法及装饰特点。

教学难点:怎样启发学生对材料的大胆想象和创造性的应用。

六、说教法学法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是达成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德江傩堂戏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称赞德江傩堂戏面具为可贵的艺术珍品,不仅有文物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傩面具是德江傩堂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刻画傩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

由于受到地域风情因素的影响,各傩艺班子的人物面具造型各异,具有独特的整体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造型,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德江傩面具艺术形态。

傩堂戏中所涉及的人物角色达56个之多,呈现出160多种面具艺术造型,傩面具造型依人物性格和司职任务而不尽相同。

按照傩面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可以将傩堂戏面具分为三种类型来探讨。

一、以神话传说为原型以神话传说剧目人物为原型的面具造型形态可以归为两种一种为凶面,面具造型人兽参半,呈现出凶狠、狰狞的艺术特征;另一种为善面,面具造型呈现正直善良、和善可亲的艺术形态。

1凶面造型1开山猛将是傩堂戏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祭之一,在傩堂戏的表演中他手执大斧,横扫十方邪恶、五方魔鬼,为各路神祭开辟道路,为人们追魂纳魄。

传说中的开山身高一丈二尺,头长一对红色犄角,力大无穷,神勇善战,是蚩尤手下的一员爱将。

对于这一传说中英勇善战的人物,人们希望借助他的威力来震慑鬼怪。

因此,民间艺人把开山面具塑造成头长犄角、暴眼凸睛、面肌暴绽、獠牙交错的艺术形象。

面具造型粗看上去狰狞凶恶,细看却有一种彪悍凛然的气魄,凶狠中透着正气。

2开路将军和押兵仙师这两个面具在造型上有共同之处。

相同的是他们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暴眼凸睛、倒立火焰眉、有獠牙。

不同的是,开路将军是豁嘴,只有两颗獠牙;押兵仙师是平嘴,有四颗獠牙,而且押兵仙师的额头上挂着一个圆镜,据说是照妖镜。

开路将军的豁嘴口直通鼻翼,从雕刻的角度来说,这并非民间艺人的雕刻之误,而是民间艺人对他传神之处的刻画,据说开路喜欢啖鬼,极易崩坏牙齿,故而形成豁嘴。

另外,开路将军的两颗獠牙是从下面往上长的,咬住了上嘴唇。

民间称下齿咬上唇的造型含义为地包天,给人一种威严、刚正、憨厚的形象;而上齿咬下唇的造型为天包地,表现彪悍、勇猛、粗野的形象。

《傩戏面具》ppt课件

《傩戏面具》ppt课件

南丰傩面具
南丰傩木雕面具按神的属性来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正神类:如傩公傩婆、和合二仙等。他们都是正直、
善良、温和的神祗。雕刻艺人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将 其塑造成慈眉善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的形象。色彩 柔和协调,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可爱;给人的印象,并不 是享受人间香火的神祗,而是慈祥温厚的民间老人。 2.凶神类:如开山、钟馗、魁星等。他们都是一些勇武、 凶悍、威严的神祗。雕刻艺人以头上长角、嘴吐獠牙、 竖眉暴珠等,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印象深刻。 3.世俗人物类:这类傩面具又可按人物性格分为正面人 物和丑角人物,其共同特点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少 有神气和鬼气。正面人物如唐僧、关公、赵云等,五官 端正,眉目清秀,显出淳朴忠厚的个性。丑角人物如猪 八戒、孙悟空等,翘嘴皱鼻,细眉小眼,给人以幽默滑 稽之感。在傩舞,扣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增添喜剧色 彩。
中国最大傩面具—中国 面具王
用千年古槐整体雕刻而 成,净高2.5米,宽1.3米, 集贵州傩戏和地戏面具 风格为一体,造型完美, 气势宏大,雕刻精湛,
傩面具雕刻艺人多是会木工之人,奉祀鲁班为祖 师。他们认为雕刻傩面具是制作“鬼神”,技艺 含有神秘性,所以传承相对困难。1981年省文化 厅在思南开展民间文艺调演,德江傩堂戏《安安 送米》、《打秦仝》参加演出,这是文革后傩戏 面具首次上舞台亮相。
1987年德江120余面傩面具到北京展出,被专家 誉为“戏剧活化石”引起首都艺术界极大关注。 之后,省、地、县文化及民委部门重视,德江傩 面具雕刻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先后有罗永祥、 张玉波、王国立、黎江荣、安飞等人学习面具制 作。黎世宏的雕刻工艺自2003年后,先后被中央 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作品多次作为礼品 赠送国内外尊贵客人。王国华、陈国强的作品在 各级展览中获奖,作品成为德江旅游开发的重点 产品推介。

初中傩戏面具教案

初中傩戏面具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傩戏面具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傩戏面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对傩戏面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引导学生关注傩戏面具的传承与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傩戏面具的起源和发展2. 傩戏面具的分类和特点3. 傩戏面具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4. 傩戏面具的传承与保护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傩戏面具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傩戏面具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傩戏面具的分类、特点以及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

4. 案例分析:分析傩戏面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感受傩戏面具的魅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傩戏面具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提出建议。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傩戏面具的价值和意义。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傩戏面具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傩戏面具起源、发展历史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傩戏面具分类、特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傩戏面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认识。

4. 学生对傩戏面具传承与保护的关注程度。

5.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傩戏面具图片、视频资料。

2. 相关学术论文、书籍。

3. 互联网资源。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傩戏面具的魅力。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傩戏面具的传承与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定期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傩戏面具展览、观看傩戏表演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5. 加强与相关学术机构、文化团体的合作,促进傩戏面具资源共享。

傩戏面具美术教案

傩戏面具美术教案

傩戏面具美术教案
课程名称:傩戏面具制作
课程类型:手工制作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傩戏面具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掌握面具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傩戏面具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
傩戏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傩戏面具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准备:
1. 教具:傩戏面具图片、制作材料、工具等。

2. 学具:纸、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傩戏面具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傩戏面具的造型、色彩、图案等,分析其艺术特点。

3. 制作方法:教师示范傩戏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步骤。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制作傩戏面具。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傩戏面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傩戏面具文化,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七、教学反思: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傩戏面具文化,掌握面具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傩戏面具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和卫生,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傩面具制作工艺及文化艺术特征——以武安傩戏面具为例

傩面具制作工艺及文化艺术特征——以武安傩戏面具为例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0 引言傩文化作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傩戏的表现形式将其灿烂无比的民俗文化传承至今,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武安傩戏是属于黄河文明影响下的中原傩戏,它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色彩神秘、气势恢宏,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又是先民崇拜自然、适应自然的具体见证。

在傩戏表演中,表演者在面部佩戴的道具称为傩面具,傩面具能够生动地反映人物性格并推动戏剧情节发展,被誉为傩戏的灵魂。

本文通过对武安傩面具的概述、制作工艺、文化艺术特征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1 傩面具的概述武安傩面具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扎根于民间传统艺术中,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并逐渐演化为民众的精神信仰。

这些象征着灵魂、神祗、祖先、英雄的傩面具,是傩戏仪式中通灵的介质,通常作为与社会、自然以及超自然进行交流的象征化符号。

寄托了人民希望通过面具接近“神灵”,以获得“神灵”的同情和庇护,从而帮助自己完成在现实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①为了保持武安傩面具这一民间艺术长盛不衰,历代武安手工艺人始终在赋予角色性格特征以及风格特征上不断摸索,也始终在探寻更为广阔的面具表现元素和符号。

通过面具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人物形象,引导观众进入奇异鬼神世界。

由于长期根植于民间劳作,在民间精神文化和生活中汲取养分,于是形成夸张稚拙的造型、光鲜艳丽的色彩、粗犷滑稽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民间艺人的浪漫想象及其独特的地域性和自然性。

②武安傩面具一共有25件,城隍、判官、关公、三郎、寿星、赵公明、灶君、财神、四值、四尉、土地爷、五道、牛王、马祖、绿脸小鬼、探神、黄虎、大头和尚、柳翠等。

这些面具可分为三大类:人、鬼神及动物(表1)。

2 制作工艺人们对待傩面具虔诚的态度,体现在傩面具复杂的制作流程,力求每道工序都要做到坚固耐用。

通过对武安傩面具传承人马增祥师傅的采访,记录了从选材到最后上色的全部流程。

2.1 选材纸浆所使用的原料是麻头纸、牛皮纸和报纸,三种原料特性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表2)。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傩戏的面具》(二篇)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傩戏的面具》(二篇)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傩戏的面具》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傩戏面具,引起幼儿对傩戏面具的兴趣。

(2)鼓励幼儿观察了解傩戏面具的特征,尝试设计自己喜欢的傩戏面具。

活动准备:故事《傩戏的传说》傩戏面具(实物、图片)操作材料:绘画笔、纸、剪刀、松紧带、订书机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

老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苗寨里……(故事附后)二:老师:现在,我们贵州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表演傩戏的传统,老师带来了一些照片,请大家欣赏。

(1)介绍表演傩戏的场景。

傩面具集神、鬼、人于一身,突出人物性格。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现在傩戏已成为当地农民闲暇季节喜爱的娱乐形式,除保留祭神驱鬼逐邪外,还充满了对平安丰收的祈祷,象征勇敢和胜利。

现已被纳入旅游娱乐活动,傩戏的演出形式简易、随意,通常于晒坝或村街便可以出演。

(2)介绍傩戏的各种角色。

傩戏里有象征土地、山林的神仙,有象征各种野兽的面具,有象征疾病的病魔,还有表示神力无边的山寨的保护神。

重点介绍傩戏面具的特征。

面具的眼睛是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眼睛特别大,还有眉毛又粗又长,也有的眼睛用很多锯齿线和花纹来装饰,看上去很吸引人。

面具的鼻子也很大,两个鼻孔圆圆的,有点吓人,还有的鼻子下面装有大胡子。

面具的嘴通常是张开的,有一排排白白的牙齿,在牙齿的两边还有四颗又尖又利的獠牙,很凶猛的。

面具的头上的装饰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用小鬼的脸来装饰,有的是有漂亮图案的帽子,还有一些用龙或动物的图案来装饰,这样就可以达到赶跑敌人的效果。

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对傩戏面具的感受.你看到这些傩戏面具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种面具?为什么?三:引导幼儿设计自己喜欢的傩戏面具。

老师:“傩戏面具又神秘又有趣,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面具吗?快画出来吧!”(1)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傩戏面具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傩戏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发现近代以来的傩戏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的诸多历史文献中就有了关于远古以来的傩祭、傩戏的许多记载。

古今事类全书>>说:"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

---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

"该文献载明了原始社会末期--颛顼之时就有了傩祭的活动,<<
傩戏面具
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惨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都、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时至今日仍为摊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

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戏群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地戏、傩堂戏、变人戏。

在傩祭中,傩戏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在摊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

<<周礼.夏官>> 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末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摊,以索室驱疫。

"方相氏成"了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样神秘可畏。

在摊戏表演中,傩戏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傩戏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傩戏面具,傩戏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

男人戴上傩戏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文化意义
尽管傩戏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

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

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

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

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

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

也正因为如此,傩戏面具于是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下面对地戏、傩堂戏、变人戏这么三种典型傩戏及其面具分别作一概略介绍并略加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