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讲义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https://img.taocdn.com/s3/m/51b544263186bceb18e8bb64.png)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戴冠青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①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②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③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①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②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概论讲义(整理)
![文学概论讲义(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c9ef2cbd64783e09122b74.png)
第一、第二讲: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原始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史前艺术证明,原始人类的活动中已经内含审美活动,虽然他们的审美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审美活动,绝大部分与劳动生产、巫术活动、生命活动以及游戏不能截然分开。
这说明了审美活动有一个发生的过程。
二.审美发生理论辨析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历代理论家关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假说。
其中比较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大约有五种。
1摹仿说2 游戏说3表现说4巫术说5劳动说.6.神示说。
例证:1史前艺术遗迹,史前艺术已经有了按现代分类所说的造型艺术、舞蹈、工艺品、装饰品等。
2史前艺术与人类活动。
(一).摹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摹仿说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摹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摹仿说,而摹仿说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
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摹仿说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摹仿说的游戏。
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摹仿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摹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摹仿说的冲动去解释的。
但摹仿说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
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摹仿说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
文学理论讲稿
![文学理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e32ee47b307e87101f69610.png)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有哪些分支学科?各个分支学科各有什么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关系?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名称由来:文学学、诗学(诗论)、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性质:以哲学方法为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对象: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它是对过去的文学史、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总结,同时,又对未来的文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文学理论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文学如何审美地表现现实,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等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及其进行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创作心理、表现方法等理论问题。
文学作品构成论: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及形象、意境、意象、风格等理论问题。
文学接受论:研究接受者的心理因素以及接受者与作家、作品的关系等。
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问题:1.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理论的任务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互动的?2.论述文学理论的构成和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史三者的关系?答: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要么是文学史。
当然,文学批评这个术语在应用的时候经常是将文学理论包括在内的。
我曾要求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很难想象没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怎能有文学理论;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又怎能有文学批评,而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又只能有文学史。
”我多少有些天真地做出结论,以为“这些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得到广泛接受的”。
____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
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在于:在批评中,每一事物都必须同我们联系起来,而在文学史中,文学则被认为与某个时代相关,相对来说只能从这个时代来予以评价。
文学概论讲义
![文学概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531fd4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a.png)
⽂学概论讲义⽂学概论讲义授课教师:种海燕第⼀章绪论第⼀节⽂学理论的性质从⽂学到⽂学理论什么是⽂学理论⽂学理论的品格当代批评与传统批评⼀、从⽂学到⽂学理论“他举起⾃⼰的诗稿,在粗粝的风啸声中朗读起来。
他读着,激动地挥着⼿臂。
狂风卷起雪雾,把他的诗句远远抛向河⼼。
他读着,觉得⾃⼰幼稚的诗句正在胸膛⾥升华,在朗诵中完美,象⼀⽀⽀烈焰熊熊的⽕箭镞,猛烈地朝着那冰河射去。
”--张承志《北⽅的河》(1984)⼆、⽂学理论的普遍性作为思考⽂学的普遍问题的学科,对普遍性的寻求⽆疑是⽂学理论最有代表性的学科品质。
三、⽂学理论的内容和概念⽂学理论,⼜称⽂学学,通常是关于⽂学的学问。
1950’s以来⼈们习惯上把它改称“⽂艺学”。
1980 ’s以来,英语世界“⽂学理论”(literary theory)概念在中国⽂学研究界⼴泛传播,逐渐取代“⽂艺学”⽽流⾏开来,成了当今中国⽂学研究界的通⾏语。
四、⽂学活动论⽂艺学,⼀门以⽂学为对象,以揭⽰⽂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的的⼈⽂学科。
⼀般把⽂艺学区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分⽀:⽂学理论⽂学批评⽂学史掉落深井,我⼤声呼喊,等待救援……天⿊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我的⼼中每天开出⼀朵花·希望井》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丝欢乐的线索。
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处完美的⾓落。
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光。
--⼏⽶《我的⼼中每天开出⼀朵花·缺⼝》第⼆章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第⼀节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基⽯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学活动论⽂学反映论艺术⽣产论⽂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1、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主义创始⼈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的的合⽬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2、⿊格尔德国古典唯⼼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成者、客观唯⼼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个伟⼤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本主义⼈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文学概论讲义
![文学概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9df6a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4.png)
文学概论讲义一、引言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文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
本讲义将介绍文学概论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流派,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文学的本质和研究方向。
二、文学的定义和特点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用语言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
2. 文学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虚构性、言语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它既能反映现实生活,又能超越现实,给人以审美享受和思考。
三、文学的研究方法1. 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等不同的批评方法。
2. 文学史研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探讨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3.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探讨文学创作和阅读的理论问题。
包括传统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等。
四、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1. 古希腊悲剧:以奥斯卡·王尔德的《玛丽安·埃文斯》为例,探讨古希腊悲剧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2. 文艺复兴: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品。
3. 浪漫主义:以雨果的《悲惨世界》为例,阐述浪漫主义的核心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4. 现代主义:以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例,分析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5. 后现代主义:以托马斯·品钦的《重建》为例,探讨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和重构。
五、文学与社会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六、文学的价值和意义1. 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式的处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2. 文学的思想价值:文学作品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的塑造,传递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
3. 文学的文化价值: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某个时代、某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文学理论课程讲义
![文学理论课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29d6a367375a417866f8fc2.png)
文学院文学理论课程讲义简编(一)倪思然(按照知识点和问题点内容的重要性,从最重要到最次要,依次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简要了解、粗略浏览四个层次)第一讲课程导语基本概念1.文学理论(粗略浏览):文学理论(也称:文学概论)是有关文学的产生、作家特征、作品内容构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读者欣赏、批评和文学发展的基本理论的概述和简论。
文学理论亦可称作文学原理,是对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最简要的概括与说明。
文学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品,作家如何创作,读者如何阅读,文学批评如何进行,文学如何发展这样几个大问题。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结合课本P5~6,一般掌握,准备大题):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文学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
文学活动,即从事文学的活动,具有多个环节,包括: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
A.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作出文学作品;③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或经由批评家的评论。
B.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C.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此处依据马克思的学说: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3.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结合课本P6~9,粗略浏览):(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实践就是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和文学鉴赏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活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从文学实践中来,并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
(2)文学理论的人文性“人文”(humanities, 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人”),狭义的“人文”是关于人类价值和文明教化的学科知识。
广义的“人文”是指对于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基本关怀,即充分肯定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文学理论精品课电子讲义(阎嘉)
![文学理论精品课电子讲义(阎嘉)](https://img.taocdn.com/s3/m/440d728502d276a200292e47.png)
本文由491637795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讲:第一讲:文学本质论一、文学的本质(一)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二)有关文学本质的有影响的观点 1,模仿论:模仿论也被称为再现论。
模仿论强调的是自然或生活等客体对文学的决定作用。
2,表现论:表现论强调的是作家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决定了文学的本质。
3,形式本体论:形式本体论强调的是作品本身及其内在结构。
4,意识形态本体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关系对文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三)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 1,不能忽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2,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复杂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往往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来实现。
3,不能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之,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多个层面,是一种审美创造。
在根本上,它要运用语言来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反映。
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1,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2,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3,文学的兴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二)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 1,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根本性的。
2,强调文学与生活之关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根据。
3,表现在文学中的“社会生活”不同于客观社会生活本身。
4,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二、文学的社会作用(一)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旦通过特定的媒介进入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就要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和作用。
2,作家内心希望有真正的“知音”。
3,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多方面和复杂的。
(二)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文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这三样个方面。
1,文学的审美作用: 2,文学的认识作用: 3,文学的教育作用:(三)正确认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通过读者精神的潜移默化来实现。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讲义资料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讲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2aa774e77232f60ddcca1e6.png)
第一章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奥斯丁《爱玛》哈代《还乡》E·M福斯特《印度之行》《廊桥遗梦》1.开头(钩子)王小波《黄金时代》2.作家闯入3.悬念《白鹿原》4.视角5.陌生化6.复调(鲁迅)多种声音曹征路《那儿》7.元小说,关于小说的小说,作者把自己的虚构成分和制作程序暴露给读者。
张贤亮《浪漫的礼炮》8.巧合9.反讽,正话反说,与话语的表面意思相反的解释《傲慢与偏见》10.结尾亨利詹姆斯开创了现代小说新型结尾的先河,他常常在一场对话的中途结束文章。
结局的经典形式:1.死亡《永别了武器》2.大团圆3.私奔《笑面人》4.揭谜《尼罗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5.喜剧(解嘲)《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一节文学是再现(再现论)九月(海子)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镜如月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一、西方文论中的模仿再现说--古希腊的模仿说在古代,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论、再现论由此而来。
1.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2.古希腊有两种观点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认为为客观世界之外存在理念世界,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与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肯定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论14世纪,透视法的出现--《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为代表人物三、19世纪的再现说果戈理《钦差大臣》司汤达《红与黑》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第二节文学是表现(表现论)一.情感表现1. 在中国,这种“作品是作者情感表现”的观点,与“作品是世界的反应”的认识往往和谐共存。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辅导—--讲义.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辅导—--讲义.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e7974e00c281e53a5802ffe1.png)
/chess956601《文学理论教程》考研辅导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考点综述:1、基本概念:文艺学 文学理论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2、基本原理: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活动四要素互动 文学理论的品格 文学理论形态分类依据二、识记: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3个分支中的一种。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19世纪法国文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4、几个重要的文论家与其理论:亚里士多德-净化论、布洛-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
三、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理论讲义
![文学理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a23d9459be23482fb4da4ced.png)
1.1 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及本篇的结构
在整个文学活动体系之内,文学作品占据着中心地位,创作和阅读都围绕着作品而开展。从而使得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成为一个奇特的现象,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不是主观的又不是客观的,说它是主观的,这是从创作上而言,作品总是作者的一个主观的产物,但是作品在脱离了作者之后又获得了一定的客观普遍性,是一个独立的意义实体;同时作品在被阅读之中又被读者阐释着,这也显示出一定的主观性,但是读者的阐释又不是随意的,从而作品相对于读者而言又显示出一定的客观普遍的有效性;但若就此反过来说作品是一个客观性的存在,又不尽然,从作者方面来说,作品总是作者的一个人工制造品,从读者方面看,不同的读者往往对同一个作品作出不同的阐释,显示出作品的意义的多样丰富性,并不具备一个客观的普遍的有效意义。一个中介的说法是主客观结合的存在,但这个说法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说法,可以说整个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存在的这个模棱两可的描述之上的。
1.2.3 两种基本的外部形态
本教材选取了两种基本的外部形态来加以讨论,就是类型和体裁。这两种基本的外部形态的划分是有各自的偏向的,类型的划分是倾向于内容方面来作划分的;体裁的划分是倾向于从形式方面来作划分的,当然这种偏向是从作品的内部元素的划分才能看出来,因为内容和形式是内部形态的元素。下面一一讲解:
普遍 普遍的客观有效性
从与阅读的关系 普遍
个体 事实的客观有效性
客观性存在形态 与世界的关系
作品内部的元素及其系统 内部
如图表中所示,如果以单个文学作品为单位,所有单个文学作品之外的事物和文学作品的关系以及从此关系来认识文学作品的称之为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对文学作品的外部形态认识;所有文学作品之内的各元素和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称之为对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对文学作品的内部形态的认识。
文学理论讲义
![文学理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ab9911d8ce2f0066f533229e.png)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文学理论讲稿
![文学理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18efc66137ee06eff91812.png)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本课程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艺学中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有密切的联系,它所阐述的只是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道理。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认为除文学外,研究对象还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工艺美术等。
一般认为文艺学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即指文学理论。
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
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历史的知识及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评判作家、作品,吸收已有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探求文学发展、运动的历史规律。
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多方面的联系。
它从哲学、美学取得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还常常借鉴以至移植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
文艺学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加广泛明显。
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和地位作出界定;又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作出说明。
研究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学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其中包括文学与其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一切艺术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其特殊性;研究文学作为社会现象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尤其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独特功能和作用;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学本身不同形态(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学种类、体裁;研究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其中包括文学思潮、流派、风格、方法等。
文学概论讲义-绪论
![文学概论讲义-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70a242a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d.png)
文学概论讲义-绪论本章教学要点:1、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及本书体系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科学或文艺学。
它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文学理论又叫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
文学概论的两种含义:文学发展历史的概论:中外古今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文学本质规律的概论: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文学和文学活动本质规律的论述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这样看来,文学理论在学科归属上应归属于文艺学。
就是说,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科学: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从这张表看,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是属于研究一般的范围,同时,是属于共时研究的范围。
所谓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所谓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从这张表看,文艺学主要是三个分支:文学原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讲义完整版.doc
![文学理论讲义完整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5866961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8.png)
绪论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涉及关于文学的各种理性谈论。
当作家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文学作品而是要直接告诉人们自己这样写的意图时,当读者不局限于只是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而是想把它同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联系起来比较时,文学理论就已经出现了。
可以说,文学理论是就那些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或阅读文学作品、而是渴望了解更多的人们的行为而说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完整的解答,可以从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学科品格、研究方法等。
二、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又叫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它以文学为研究对象。
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那么文艺学与文学理论有什么关系呢?“文艺学”这一名称是1949年建国以后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实际上他正确的名称应是“文学学”,即关于文学的学问。
但这一说法不太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人们也就普遍接受了文艺学的说法,所以大家不要一提到文艺学,就认为是与文艺舞蹈有关。
这一名称甚至一直延续到我国现行的教育和科研体制中。
不过,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概念在中国文学研究界广泛传播,逐渐取代“文艺学”而流行开来,成了当今中国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通行语了。
•人类科学领域的三大系统:•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科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文艺学(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等。
(一)三分法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二)五分法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三、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的任务:1、文学活动论2、文学作品构成论3、文学接受论4、文学创作论5、文学活动本质论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作家——世界——读者——作品1.文学作品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再现”人类生活世界,从而总要涉及人对世界的反映问题。
所以,在东西方文学观念中,文学活动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向受到高度重视。
文 学 理 论 讲义 (重点)
![文 学 理 论 讲义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95290f52ea551810a68789.png)
文学理论讲义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在学习文学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学理论。
要弄清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品格等三个方面进行。
下面,我们首先看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在这一小标题下,我们要看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1、文艺学的性质、它的过去与现在;2、文艺学三个主要的分支学科、各自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3、文艺学应该由哪几个分支学科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1)文艺学就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文艺学的名称是从俄国译过来的。
(2)无论东西方,早期的文学研究都是以研究诗为主。
像我国最早的文学研究是诗经的研究,在汉代有齐(轩固生)、鲁(申公)、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其后,我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也多是以诗为研究对象,像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直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是如此。
(3)本世纪以来,严格意义上的文艺学科才建立起来。
2、(1)国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这三个分支学科任务各不相同,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文学的范畴及判断文学作品优劣的一般性标准;文学批评分析评价具体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文学史探讨文学发展的历史。
(3)三者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没有文学史提供的材料,文学批评提供的成果,文学理论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文学史、文学批评也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等作指导,离开了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灵魂,成为没有条理、随心所欲的乱弹。
3、近年来,童庆丙等以为以上三个分支学科尚不能构成关于文艺学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文艺学有五个分支学科的观点,加入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两个分支学科。
他们对文艺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作了一个图解: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 ----→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特殊根据这一图解来看,童庆丙等以为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作品、作家及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文学创作论·艺术思维
一、何谓“艺术思维”
又称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和接受者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所运用的主要思维方式。
与理论或逻辑思维方式不同,艺术思维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始终不脱离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总是与事物的感性形象、与人的观察和感受相连接;联想、想象和幻想具有突出的意义;常常伴随着主体强烈的情感活动,且渗透着主体的精神个性;思维的结果与思维所用的材料相比,已有本质的区别。
(课本p.93)
艺术思维的特征之一·形象性
•思维的整个过程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故又称形象思维。
艺术思维特征之二·情感性
•伴随着主体强烈的情感活动,渗透着主体的精神个性。
•情感不仅参与了思维,而且情感变成了文学与艺术思维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1、创作者主体的情感,“有感而发”。
“2、世间万物的内在情感
3、情感在文学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艺术思维·情感性
“天才”与“灵感”的种种说法大多具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
情感,特别是激烈的情感,常常是与灵感同时出现的。
“迷狂说”就代表着激情之极致。
艺术思维特征之三·想象力
•想象是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1、想象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想象的原材料是表象,而表象是感知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因此,想象必须有以往感知的基础,必须取自过去的经验。
其次,创造新表象。
这在文艺创作中表现为许多旧的形象的零件被拆开以后又重新组装成一个新的形象的情况。
2、科学想象与艺术想象的区别是什么?
•科学想象是普遍的;艺术想象是特殊的。
•科学想象遵循一般的认识逻辑,艺术想象遵循特殊的情感逻辑,以情取舍,以情贯通,以情渲染。
•科学想象排除想象者的主观因素,艺术想象熔铸想象者的主观情志。
3、艺术想象的功能是什么?
1、想象具有综合生活、虚构形象的作用。
2、想象的自由性可以突破作家直接经验的局限,弥补创作材料的不足。
3、想象的情感体验性能强化形象的审美意蕴。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
第三讲:文学创作论·作家的创造能力
文学艺术家的创造能力:
1、观察感受能力
2、直觉体验能力
3、记忆联想能力
4、想像变形能力
5、知解分析能力观察感受能力之特征一
一、成熟的作家首先表现在他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受上。
•外部观察: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是要从习惯中看出新鲜,从粗疏中看出精致。
内部观察:对内部世界的观察,对内心的观察。
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的记忆推测别人的内心世界。
观察感受能力之特征二
二、观察并不仅限于以视知觉接受信息,还包含其他器官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凝结了感觉、知觉、感情、情绪、想像、思维等因素,是一种全身心的体察。
观察感受能力特征三
三、作家的观察感受能力还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其形成原因——“有意注视优势”:与个性、人格精神、审美情趣、艺术追求等有关。
直觉体验能力·艺术直觉
•一种越过逻辑推理直接抵达事物底蕴的心理活动。
备受文艺家青睐和推崇的“灵感”,其本质内涵就是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具有以下特点:
A、直接性、自动性、非逻辑性
B、主观情绪性
C、丰富的理性因素和充实的理性内容
艺术直觉与体验能力
•体验,即主体对表现对象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
文学艺术家的体验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创作主体总是要从自己的心理定势、情感格局出发体验他想表现的对象;
•另一方面,创作主体又必须遵从表现对象“内在固有的尺度”,必须是体验的内容符合他所面对的人、事、景的天性;
艺术直觉能否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获取表现对象的灵性,某种意义上就取决于文学艺术家的体验是否深切。
记忆联想能力
•联想,意谓由一个事物经验想起另一事物经验,或由想起的一个事物经验再想起另一事物经验。
•记忆与联想:记忆是对文学艺术家既往感觉、知觉信息的“储存”,联想就是与之相应的对这些信息的“提取”。
•“情绪记忆”,是一种凭借身心感受和心灵体验并凝聚、浓缩着丰富生动的情感、情绪的心理活动方式,较充分地体现了主体主观能动性。
A、“原生性”
B、敏锐、强烈、细腻、丰富、牢固
C、感性的、形象的,易被“唤醒”的
D、主观性、变异性和可塑性
“时间……能把我们对体验过的情感的回忆澄清和滤净。
它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
它不但能澄清回忆,还能把回忆诗化。
由于记忆的这种特性,即使是那种黯淡的、实际存在的和粗糙的自然主义的体验,也都会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变得美丽些、艺术些。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
想象变形能力
•想像首先可以是对经验过的表象的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形象;
•想像还可以建立一个他个人经验中未遇到过的客体的形象
知解分析能力
•“知解分析”,主要指的是那种通过概念、推理、判断而展开的理性的思维能力。
文学艺术家不仅不能排斥知解分析能力,相反,还应加强这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原因有二:A、为了理解并记载那些卓越的对生存、生命最深邃的思考思考以及思考的痛苦,文学艺术
家应该具有相应的理性思维能力。
B、文学艺术家同时也应成为一位思想者,思考历史给他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的生存难题,并力图做出自己的解答。
较强的知解分析能力以及对人生、生命的较系统的抽象思考应该成为文学艺术家的基本修养。
•知解分析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诗外的功夫”。
创作主体·创作的有机天性
“创作的有机天性”:“个性心理结构” =精神气质,天赋、禀赋、才情
•一是由生物性遗传机制决定的;
•二是由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在人的深层心理中的积淀;童年时代
创作主体·创作的有机天性
创作主体·作家的创作个性
作家的创作个性
•是作家创作的一种现实能力,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形成,并在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创作个性与独创性
一、创作个性规定着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角度选择、处理创作对象;
二、创作个性规定作家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对对象作出独特的解释和评价。
第四讲文学创作论·文学创作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过程
1、艺术发现
2、创作冲动/艺术冲动
3、艺术构思
4、艺术传达
讨论: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悖论
一、艺术发现:作家对已经熟知素材中所蕴涵的精神意味的悟解。
•首先,素材中所蕴涵的精神意蕴并不是主体主观随意空无凭据硬加给材料的,而是材料中本来就有的,只是主体把它“发现”出来罢了。
•其次,对材料意义的揭示,主体精神的观照是不可缺少的。
1、艺术发现,既不是主体的,也不是客体的,而是主客体相互生发,相互建构的。
2、从最平常的现象中看到最深刻的精神意蕴,考验的是作家的精神深度,作家的深度决定着作家艺术开掘的能力,从而也决定着作品的精神层次。
二、创作冲动:由心理或外界触发而引起的强烈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欲求。
是长时间郁积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的情绪表现形式,是创作过程中一种积极的情感准备。
•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创作冲动中包含着创作的立意,即创作动机。
1、创作冲动/创作动机的心理基础
•“缺乏性动机”——心理内驱力
•“丰富性动机”——心理张力
2、创作冲动/创作动机的表现形态:
•瞬间突发式创作冲动:偶然的直接的视觉印象、偶然的间接材料;异常敏锐的感受性,善于捕捉生活印象,迅速在心中孕育形象;
•渐次形成式冲动:印象积累和情绪酝酿的过程;酝酿—模糊念头清晰化—写作;
3、创作冲动/创作动机的特点:
•一种未明的渴望、情绪;一种朦胧的思想、认识
•创作者审美理想的初步展开,审美意象的萌芽;
•并非理智的决定,而是非自觉意识的活动
三、艺术构思:作家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孕育具体作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
•选取提炼题材:作家的精神深度和艺术眼光
•确立作品的意蕴:素材中的内在生命
•构筑形象体系:合身的形式外套,重组现实材料——虚构或“善编”
•安排结构布局:时间、情节、叙述角度等
•设计表现形式:体裁、语言风格、叙述方式、抒情方式等
四、艺术传达:运用语言文字和各种文学表现手段,按一定文学样式的审美规范把构思中的艺术世界写出来。
写作过程并不是艺术构思过程的中断,而是构思过程
的继续、发展和深化。
•写作必须遵循一定文学样式的审美规范(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掌握熟练的写作技巧。
安排结构布局、设计表现形式
•写作过程中的反复修改
文学言语的特性:
个体性:创作个体,接受个体
变异性:突破固定语义和语法的限制,凸显出非逻辑性。
非规范性等超出语言常规的特性语音上谐音双关
语法上语序随意调整,语链的自由切分,词性类属的变异
语义;词语的超常搭配,非逻辑性、象征性、隐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