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1. 引言1.1 概述"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本位是指以儿童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确保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关注和支持。
儿童本位教育强调重视儿童的参与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
通过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活动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和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儿童本位教育也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未来发展中,儿童本位教育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做出贡献。
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和实践儿童本位教育,以提升教育的水平和影响力。
"2. 正文2.1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本位理念是指将儿童的需求、利益和权利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以儿童为出发点和归宿,确保教育活动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强调教育应该以儿童为本,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实践中,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
教育者应当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差异,充分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充分发挥儿童的潜力,全面推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需要不断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教育决策和规划中来,使教育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采用针对儿童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效果。
最终,通过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方针,只有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这一理念,不断探索更具体的实践路径,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2.2 儿童参与决策儿童参与决策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是体现“儿童本位”理念的关键之一。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1. 引言1.1 儿童本位的概念儿童本位是指教育活动中以儿童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终点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这一概念强调将儿童放在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关注他们的个性、情感和发展需求,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观念。
儿童本位的实践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心理成长,重视他们的参与和主体性,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儿童本位的理念源于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教育环境,实现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在当今社会,儿童本位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中,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儿童本位在教育中的意义儿童本位在教育中的意义体现在对儿童的尊重和关怀上。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强调以儿童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权。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儿童本位教育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通过关注儿童的需求和情感,教育者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儿童本位在教育中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更在于推动教育活动向着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积极的教育环境。
2. 正文2.1 儿童本位的实践方法儿童本位的实践方法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如何真正将儿童置于核心位置,尊重他们的需求和特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具体的实践方法包括: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
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从而能够制定出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方案和活动内容。
要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和他们的交流,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真正的儿童本位
真正的儿童本位真正的儿童本位——让孩子真正成为生活的中心儿童本位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权利为中心,以儿童的需求为导向,以儿童的成长为宗旨,使教育家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关心和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要,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在当今教育界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
本文将分享关于儿童本位教育的一些理念和实践,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教育者和家长认识到真正的儿童本位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本位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和关爱。
儿童本位教育主张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而不是简单地依据成人的意愿来塑造孩子。
这种教育理念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需求,应该被尊重和关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而成人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他们解决问题。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给予他们尊重和关爱。
儿童本位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儿童本位教育认为,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他们渴望发现世界,渴望表达自己,渴望创造新事物。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鼓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现来学习和成长。
儿童本位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地去尝试和探索,不断地发现和创造。
儿童本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儿童本位教育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认知和智力的发展,更包括情感、社交、身体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多元智能,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引导孩子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和体验,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满足。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品格,关注他们的情感健康和社会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情感智慧和社会责任的人。
儿童本位教育的实践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儿童本位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去实践。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本位是指以儿童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为导向,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
儿童本位教育活动注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其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儿童本位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及其实践。
一、儿童本位教育的理念儿童本位教育的理念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儿童的个性和特长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儿童本位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推广,也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本位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儿童的需求为出发点儿童本位教育注重以儿童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儿童的年龄、兴趣、特长等因素,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儿童进行充分的调研和了解,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喜好和特长,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环境和内容。
只有深入了解儿童的需求,才能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2. 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特长儿童本位教育注重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充分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儿童本位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3. 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儿童本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不仅仅是重视儿童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情感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组织各类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4. 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儿童本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和实践。
经典与儿童本位——关于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讨论——2011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八
主 持 人 简 介 : 荣 生 , 文 课程 与教 学 论 博 士 , 海 师 范 大 学学 科 教 育 研 究所 教授 、 士生 导师 。 王 语 上 博
执行主持简介 : 胡根林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 上海市浦东教 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行 了分 析 , 出 这 几 套教 材 选 文 存 在 四 方 面 问题 . 中 指 其
每 篇 文 章都 是 经 典 ,也要 为实 用文 体 文 章 留 相 当 大 篇
幅。 现在很多人推崇的叶圣陶 、 丰子恺两位先生编绘的
《 明 国语 课 本 》 材 , 套 教 材 中 , 少 有 一 半 课 文 都 开 教 这 至 是叶 圣 陶 先 生 自 己创 作 的 , 当时 根 本 算 不 上经 典 , 我 但 们 说 这 套 教材 选 文 非 常 好 , 什 么 , 为 因为 选 文 实 现 了 帮 助 学 生 了 解 日常 生 活 信 息 、 练 听 说读 写 能 力 、 育 基 训 培
对 语 文 科 性 质 了 解 不透 彻 的 表现 。
出。 当下 编 写 机 制 是身 居 高 位 的 教 育行 政 官 员挂 帅 . 统 领 由专 家 学 者 一线 知 名 教 师 为 骨干 的编 写 组 .这 种 自
上而 下 的 教材 编写 机 制 是 致使 儿童 视 角 的经 典 严 重 缺
材 编 写机 制 . 时代 的碰 撞 。 出 经典 选择 与 重 塑 的 两 个 提 策 略 : 照 真 实、 美标 准 选 文 与全 民推 荐 选 文 。 按 优
针对 浙 江 郭 初 阳 老 师 等人 批 判 小 学 语 文 教材 选 文 经 典 缺失 问题 .文 章 分析 了小 学 语 文 教 材 经 典缺 失三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儿童本位”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儿童的需求、兴趣和能力为核心,以儿童为中心,从而让教育活动更加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西方,是儿童保护和儿童权利运动的基础,也是世界各国普及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儿童本位理念下,教育者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考虑他们的能力和需要,并创造出让他们感到愉悦的学习环境。
这意味着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需要呈现出积极、温馨、安全和鼓励的氛围,这种氛围应该是基于儿童的需求和特点而来的。
在实践儿童本位教育理念时,需要教育者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是儿童本位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必须付诸实践。
教育者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格、能力和需求。
同时,教育者应该总是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意见和经验得到了重视。
2.关注孩子的需求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学习内容更加吸引人。
在实践中,教育者应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和基础知识。
3.体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让孩子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如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讲座主题等等。
同时,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如绘画、音乐、运动等等,并示范如何利用孩子们的兴趣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匹配孩子们的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注意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阶段,对他们的学习进度进行匹配。
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孩子们的性格和需求,个性化的进行教学。
总的来说,“儿童本位”教育理念是在教育体系中推测出的,并已经在全球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它呼吁教育者为儿童制定一个整体的、有意义和吸引人的教育体验,把孩子的需求和个性放在首位。
在这种教育中,孩子们将被视为学习的核心,是全球教育改革的关键。
真正的儿童本位
真正的儿童本位
真正的儿童本位:为孩子提供健康、快乐、安全的成长环境
儿童本位教育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满足儿童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真正的儿童本位教育应该是将儿童的需求和利益置于首位,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确保他们得到健康、快乐、安全的成长环境。
儿童本位教育应当以儿童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发展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在幼儿教育领域,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通过感官的感受、动作的实践,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领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儿童本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
儿童的综合素养包括智力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真正的儿童本位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全面成长,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真正的儿童本位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儿童是社会的脆弱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应该是最重要的。
它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关注他们的想法、感受和独特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将儿童本位理念融入到教育中去,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尊重儿童的个性和权利尊重儿童的个性是儿童本位理念的核心之一。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想法、个性和需求。
尊重儿童的个性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关注儿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允许每个儿童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且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对于儿童的权利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儿童作为未成年人,其行为受到法律保护,享有一定的法定权利。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切实保障儿童的权利,尤其是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等权利。
二、以儿童为中心,体现个人需求儿童本位理念意味着以儿童为中心,将他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参与。
比如,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和参与的权利,同时也应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成为主导者。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注重儿童的体验和感受儿童的经验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体验和感受,创造积极的氛围和环境,为儿童提供一种积极、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营造积极、有趣的学习环境,关注儿童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让他们能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和成长。
总之,儿童本位理念是在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的是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个性和需求,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体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满意度。
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儿童本位理念,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现。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1. 引言1.1 什么是儿童本位教育活动儿童本位教育活动是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儿童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关注重点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
在儿童本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以儿童的需求、利益和权益为第一要务,注重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和特点,积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儿童本位教育活动强调尊重儿童的意见和建议,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考虑儿童的意愿和需求,让儿童参与教育决策和实践过程,真正实现儿童的主体地位。
通过儿童本位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效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2 儿童本位教育活动的意义儿童本位教育活动的意义在于将儿童放在教育活动的核心位置,以满足其心理、生理和认知发展的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儿童本位教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关注儿童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儿童本位教育活动还可以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使教育更加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儿童本位教育活动的意义在于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更加符合儿童的需求和发展规律,为其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儿童本位教育活动的原则第一,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需求。
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怀和教育。
第二,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
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
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儿童本位教育活动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交流合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
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研究[001]
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儿童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儿童本位的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内容丰富性、文化传承性和启发性等方面探讨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
首先,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应注重内容丰富性。
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有其特殊性,因此挑选适合儿童的经典文学作品十分重要。
经典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些作品在趣味性的基础上,还能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帮助儿童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价值观。
其次,基于儿童本位的美文化的构建应注重文化传承性。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文化修养对于继承和发展国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选择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特别是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对儿童的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比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通过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智慧,为儿童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享受和文化熏陶。
最后,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还应注重启发性。
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激发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挑选具有启发性的作品非常必要。
这些作品可以是科普类图书、艺术类作品或者探索人生、成长等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研究对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化传承和培养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内容丰富、文化传承性强且具有启发性的作品,我们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阅读和美文化的建设,培养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助力他们成为有才华、有责任心的未来栋梁之材。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在教育领域,一直有着一个核心理念——儿童本位。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将儿童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凡事都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和依据。
而这种“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对儿童权利的保障,是对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始重视“儿童本位”教育,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
儿童本位的教育活动首先要保护儿童的权益。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权利和利益。
教育活动中,应当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要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和选择,让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儿童本位的教育活动还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发言,而学生则被动地听取和接受知识。
而儿童本位的教育活动则要求改变这种模式,鼓励孩子们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思考和探索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儿童本位的教育活动还要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也更适合孩子们的发展特点,能够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得到更多的学习成果。
儿童本位的教育活动也要重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
要让孩子们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满足。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作为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我们都希望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和方式给孩子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育活动中,尤其需要以“儿童本位”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们,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本文中,将探讨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儿童本位”的理念,并讨论如何落实这一理念。
“儿童本位”的概念是指以儿童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和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儿童的心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制定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
在教育活动中,落实“儿童本位”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成长,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发展需求。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不针对孩子的个性进行强制的改造,而是尝试去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得到积极的体验和成长。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要求教育者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成长。
孩子们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关怀和支持。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感受,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教育者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需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教育者需要在教育活动中营造一个充满快乐、关爱和尊重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潜能,健康成长。
为了落实“儿童本位”理念,教育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教育者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
教育者要建立起亲和力和信任感,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愿意与教育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儿童本位”是一种教育活动理念,指的是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需求、权益和
发展,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提供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在教育活动中实施“儿童本位”,有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推动儿童全面发展。
在实施“儿童本位”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了解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因为儿童是活泼
好动、充满好奇心的,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热情,有着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者应该
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将教育内容注入到儿童喜欢和感兴趣的事物中,以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他们
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给予儿童自主
选择的权利,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儿童的合作精神。
儿童是社交性动物,他们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
交流,通过互相合作,儿童可以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教育者可以组
织儿童之间的小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
队意识。
教育活动中应该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全面的,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综合考虑儿童的不同发展领域,设置适合儿童
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全面发展。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摘要】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概念是以儿童的需求、兴趣和价值观为中心,致力于创造一个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环境。
本文从理论支持、实践探索、案例分析、挑战与应对以及儿童参与度提升等方面展开讨论。
重点探讨儿童本位教育的重要性,介绍实施儿童本位教育的方法,分析成功的儿童本位教育项目,并讨论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着重探讨如何激发儿童学习动力,提高儿童参与度。
总结了教育活动中“儿童本位”实践的价值,并展望了儿童本位教育的未来发展,呼吁对儿童本位教育的持续推广和完善。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旨在引发对教育活动中儿童本位的思考和重视,促进更好地关注和尊重儿童的权益和成长需求。
【关键词】教育活动, 儿童本位, 理论支持, 实践探索, 案例分析, 挑战与应对, 儿童参与度, 学习动力, 实践价值, 发展展望1. 引言1.1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概念介绍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是指以儿童的需求、利益和发展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为实现儿童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主体性,尊重和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儿童本位”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和批判。
传统教育往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儿童的需求和个性。
而“儿童本位”教育则致力于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为其提供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支持。
儿童本位教育的核心在于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儿童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位置,促使教育者更加关注儿童的实际需求和情感状态,为其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和认知激励。
通过实践中持续探索和创新,儿童本位教育将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2. 正文2.1 理论支持:儿童本位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本位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的本质 以“儿童”为本位
“儿童”儿童文学的本质:以 为本位研究方法可以发现,中外众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大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独特品质,这些共同品质体现了儿童文学的真正本质。
在思想情感上,优秀的儿童文学应真正地理解和关爱儿童。
儿童文学作家或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的关爱、尊重和理解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具有现代意识和端正的价值观;情感上真挚而宽厚,并关爱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用成人社会的原则无情地剥压儿童的乐趣”、 “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完全摧毁儿童懵懂且纯净的心灵”。
《小乔逃跑了》是美国绘本家杰克·肯特的著名作品,主要讲诉的是袋鼠小乔因为不喜欢整理自己的房间(即袋鼠妈妈的口袋)而离家出走,最后发现别的地方没有袋鼠妈妈的口袋舒服并回到妈妈身边的故事。
这本图画书看上去故事结构简单,结局没有太多新意,但其对小乔外出经历的描写却体现了作家的良苦用心。
离家出走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作者没有事先设定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让主人公小乔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寻找并重新再作选择。
显然,这是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的一种表现。
在艺术表现上,优秀的儿童文学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具有朴素性、动作性、趣味性、情节性和创意性。
儿童文学的朴素性是指以简单、自然、本色、质朴的风格作为自己的审美追求,情感纯真质朴,人物鲜明突出,语言浅显形象。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期,对于他们来说,明白晓畅、不事雕琢、自然简洁、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表达更能让他们接受。
当然,自然、朴素并不意味着简单、幼稚,而是说儿童文学作为主要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应尽量以简约、素朴的形式传达率真的品格,从而逼近事物和生活的本质。
在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中国作家老舍的《小坡的生日》,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只熊》,加拿大诗人丹尼斯·李的《进城怎么走法》以及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竹笋的故事》等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代表,它们力避艰涩的词语和华丽的语言,努力呈现文本的质朴性和简明性。
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研究
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研究儿童本位是指以儿童为中心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
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意义。
首先,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经典阅读不仅能给孩子带来乐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从中学习到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培养自己的正直、善良、勇敢等美德。
此外,经典阅读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见闻,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其次,基于儿童本位的美文化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能力。
美文化包括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多个方面。
通过接触和欣赏经典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
他们可以感受到文字和图画的美妙之处,从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和满足。
此外,培养孩子的美文化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作品,培养友善和合作的态度。
最后,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了解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地方。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优质的读物,陪伴他们一起阅读,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活动中。
学校是培养孩子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相关活动,如朗诵比赛、艺术展览等,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到更多知识。
社会也应积极支持和传播经典阅读和美文化,如图书馆、艺术馆、文化节等,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
总之,基于儿童本位的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构建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经典阅读和美文化的机会,让他们在美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落实儿童本位,让童话教学回归本源
落实儿童本位,让童话教学回归本源【摘要】现代教育应当更加关注儿童的需求和特点,让童话教学回归本源。
童话故事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
通过重塑教育理念,恢复童话故事的原始魅力,利用童话教学进行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养,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未来教育中,应当落实儿童本位教育,让童话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儿童本位、童话教学、教育理念、文化传承、价值观、多元化、创造力、想象力、成长、发展、教育需求、童话教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1. 引言1.1 介绍儿童本位概念儿童本位教育是指将儿童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以儿童的需求、特点和发展为出发点和依据,全方位地关注和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发展支持。
在儿童本位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应该站在儿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权利,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关爱和支持。
儿童本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和理解儿童的真实情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贴合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儿童本位教育强调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益,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鼓励他们参与学习决策和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主性。
通过落实儿童本位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1.2 解释童话教学的重要性童话教学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
童话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可以让儿童明白善恶之间的分界,学会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正直的人。
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话世界往往充满神奇和奇幻色彩,让儿童在阅读或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尽情想象和探索未知世界,从而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
儿童本位的名词解释
儿童本位的名词解释“儿童本位”,这是一个富有含义的词汇,它指的是将儿童的需求放在政策制定中的最重要位置。
儿童本位的概念虽然无处不在,但极少有人对它做出精确的解释。
本文就儿童本位的概念和实践做一个深入的探讨和介绍,以更好地促进儿童权益的实现。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儿童本位。
总体来说,儿童本位就是把儿童的需求放在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位置,即将其作为政策制定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除了积极促进儿童有效成长发展外,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定中更加重视和支持儿童权利。
因此,可以认为,实施儿童本位的政策就是以儿童的权利为基础,以此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全面保障和改善儿童的生活。
在儿童本位的政策实施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
实现儿童本位,家庭首先应该给予儿童充足的爱心和关爱,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学校则应该负责儿童的教育,给予儿童更丰富的知识,予他们充足的活动时间,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而社会则要努力维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努力建设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给予儿童足够的精神支持,让他们在多元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平等的权利。
除此之外,政府、社会团体和机构也有责任支持和促进儿童本位政策的实施。
政府应制定各项有利于儿童成长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加强社会经济责任,促进公众的参与;社会团体和机构也应当积极参与儿童本位的宣传和实施,并努力建立儿童友好的社会氛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本位的实施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它是政策制定、家庭关爱、学校教育、社会团体参与及政府的积极支持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全面完善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儿童本位政策的实施,真正做到保障儿童的权益和发展,让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
我国典型的三种儿童文学观
我国典型的三种儿童文学观1、儿童本位主义,说的是以儿童为本位,肯定儿童的天性,理解儿童的天性。
2、教育本位主义,说是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3、现实主义,也就是“稻草人”主义,指的是直面儿童当下面临的问题,比如死亡、阴暗等等。
详细情况:19世纪西方出现了四位划时代的儿童文学巨匠:安徒生、马克吐温、科罗迪和林格伦,他们能够拓展和丰富人们的儿童文学观念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入人心。
20世纪初“儿童本位”思潮席卷西方,并由此产生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即是将儿童看做独立的个人,从其独特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出发去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而这种“儿童中心主义”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其1919年访华期间将儿童处于整个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起点,而且是目的的思想传入中国,影响着发端时期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1919年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了“孩子本位”的儿童观。
1920年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提出要将“儿童当作儿童",要将儿童的文学提供给儿童。
1924年《小说月报》开辟儿童文学专栏,一大批作家响应时代号召,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冰心的《再寄小读者》。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处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与民族解放、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将残酷的现实与成人的悲哀展示给儿童看。
张天翼的《秃秃大王》、《金鸭帝国》就尖锐的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丑恶,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缩影,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及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提出儿童要“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这种儿童观间接要求儿童为社会主义的事业而奋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国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功利主义儿童观一度盛行,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成为政治家教化的工具,艺术形象成为政治附庸,教育的工具,文学色彩根本不复存在,文革时期更是绝对的空白期。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
教育活动中的“儿童本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将儿童的发展与整体社会进步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尊重儿童和家长的需求和权益,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化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机会。
“儿童本位”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即将儿童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将儿童视为教育活动的中心。
这种理念的出现,是为了强调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特点,从而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种理念旨在建立一种教育环境,使儿童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成为创造性和积极参与的公民。
在儿童本位教育中,教育者需要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儿童的需求和心理,提供更加贴近儿童的学习内容,让孩子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与家长合作,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培养,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儿童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体验,让儿童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展示,创造一个团结协作、互动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教育者在教学和管理中,需要深入了解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熟悉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以及其它方面的情况,才能更好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提供适合儿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道路。
“儿童本位”理念的实现需要教育者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研究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寻找最佳实践和方案,指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总之,“儿童本位”理念的实现,需要教育者清楚认识到儿童发展的独特性,注重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发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建立好与家长的合作关系,以及提供支持和引导等方面进行切实的努力。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为儿童提供全面综合的教育培养,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实现幸福和成长的双重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与儿童本位
【评议文章】柯华桥《语文教材经典的选择与重塑策略思考——以为缘起和佐证》,原载《中学语文》2011年第11期。
【原文摘要】针对浙江郭初阳老师等人批判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经典缺失问题,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经典缺失的三个原因:政治功能定位,自上而下的教材编写机制,时代的碰撞。
提出经典选择与重塑的两个策略:按照真实、优美标准选文与全民推荐选文。
针对浙江郭初阳老师等人批判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经典缺失问题,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经典缺失三大原因:首要原因是教材选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定位原因。
作者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将选文功能仍定位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上,而这样的经典文章数目偏少,才导致一些早被事实证伪的几篇教化性质的文章如《陈毅探母》等仍在供小学生们背诵。
第二个原因是当下自上而下的编写机制。
作者指出,当下编写机制是身居高位的教育行政官员挂帅,统领由专家学者一线知名教师为骨干的编写组,这种自上而下的教材编写机制是致使儿童视角的经典严重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过往经典与当下时代激烈碰撞的必然。
经典文章在当代新时代标准和观念冲击下,与当代生活距离较远的经典文章被精简掉了。
针对教材中经典缺失现象,作者提出经典选择与重塑的两个策略,一是按照真实、优美的标准筛选选文。
真实有两层含义,一是选文
不虚构事实,二是选文内容的生活化。
优美,即文质兼美。
第二个策略是编写权下放民间,让全员合力参与选文推荐。
这篇文章引出了一个话题, 即经典性是否就是教材选文的必备标准?教材需要经典,选文最好经典,一套语文教材编得好不好,经典篇目数量和质量是重要衡量标准,这是目前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绝大多数认同的观点。
一般人认为,选文全部或者绝大部分都应该是经典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是名家名篇,一般人甚至名家的一般性文章基本没有入选教材的资格。
事实真的如此吗?
按照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语文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一方面语文科有教会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职能。
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载体的语文教材是语文科这两方面功能的具体承担者,而目前我国语文教材的现状是选文作为教材的绝对主体占据着教材的
最主要篇幅,因此,选文的功能也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人文熏陶两方面了。
也就是说选入教材的文章,只要是对培养学生这两方面能力与素养有益,就是合适的。
因此,教材选文实际是按照作用分类的,作用不同,选文标准不同。
不顾及选文在教材中发挥的功能,单纯要求选文要是经典文章,其实是对语文科性质了解不透彻的表现。
据王荣生博士的研究,按照在教材中发挥的功能,选文可分为四大类:1.定篇,通俗讲就是文学、文化经典、名家名篇、古诗文等,
价值与意义素有定评。
这类选文本身就是语文科课程内容,选文要求是经典。
2.例文,简单说法就是教材中作为知识例子的一类选文,选文要求是能例证知识,是否经典没要求。
3.样本,就是教材中作为学生得到知识,养成习惯凭借的一类选文。
这类选文的选文要求是典型,是否经典没要求。
4.用件,简单说就是为学生提供信息、介绍资料、引发话题的一类选文。
选文要求是适用,是否经典也没要求。
理论研究的成果验证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也从理论上说明就教材选文来说,经典性只能是部分选文类型即定篇类选文的标准。
其实,一篇文章被认定为经典,一般都是从思想内容方面对其认定。
经典是作者本身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作者本身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这类文章对学生某些实用语文能力如写信、写日记、写便条、写说明文,与人沟通交流,作用不大。
这类教材选文如果也要求用经典的话,那实在是太为难教材编者了,而且用经典来教学生,效果也未必佳。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不能要求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也要为实用文体文章留相当大篇幅。
现在很多人推崇的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先生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教材,这套教材中,至少有一半课文都是叶圣陶先生自己创作的,当时根本算不上经典,但我们说这套教材选文非常好,为什么,因为选文实现了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信息、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培育基本人文品德等功能。
借鉴王荣生博士的研究,我们认为选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不一
定非要是经典,选文的经典性不是衡量教材优秀与否的必备标准。
【评议文章】刘玉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从的热销说开去》,原载《编辑之友》2011年第8期。
【原文摘要】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先生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的热销,带给教材编者三方面启示:一是教材选文要坚持儿童本位,二是语文教育要坚持常识教育和真实教育相结合,三是语文教育要坚持审美教育。
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先生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在尘封70多年后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一度脱销。
针对老课本的热销现象,本文作者总结出教材选文三个成功之处:
1.坚持儿童本位。
作者认为两位作者的儿童本位思想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深刻理解儿童身心特点,二是在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对儿童身心成长进行了合适引导,三是合适引导体现在教材所有内容都指向培养孩子独立精神。
2.体现了常识教育与真实教育的完美结合。
教材没有说教气息,没有一篇文章是在说教或者宣扬空洞的道理,只是教给小孩关于生活的常识和基本的做人常识,传授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基本品格,告诉被教育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教材呈现的世界是儿童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非常乐意接受。
3.注重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所编选和创作的文章,抓住了儿童
生活的本质——童趣,在展现儿童生活的童趣中开展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充满生命活力、具有生活情趣、充满乐观精神的美的感悟者、欣赏者。
其中,作者着重分析了课本选文坚持的儿童本位思想,认为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体现了儿童本位思想,教材课文全部以儿童生活为中心,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取材范围逐步拓展。
选文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成长给予适当引导,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精神。
这条经验,尤其值得当今教材编者借鉴。
前两年,浙江郭初阳等几位教师对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进行了分析,指出这几套教材选文存在四方面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1.儿童视角的缺失。
报告指出,仅就这三套教材的课文来看,大部分都重在说教,极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
2.儿童快乐的缺失。
在苏教版十七篇课、北师大版二十四篇、人教版二十二篇反应母爱的课文中,儿童快乐并不多见,最不快乐就是人教版《玩具柜台前的那个孩子》课文中的那个孩子。
郭初阳等几位教师指出的问题确实是当前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当前儿童视角缺失与儿童快乐缺失造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教材编辑缺失儿童本位思想,基本从成人视角考虑选文有关,他们考虑较多的是儿童通过选文学习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培育什么样的思想品质,至于选进教材的文章是否
符合儿童心理,是否贴近儿童生活,是否容易被儿童接受,考虑得不多。
反观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先生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教材,课文编选体现出浓浓的儿童本位思想,叶圣陶先生这样说明他的编辑思想:“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
但是这还不够。
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叶圣陶先生几乎自创了教材中一半的课文,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选文中反映的生活就是儿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如做游戏、看花、画画、上学、买东西、看戏等等。
即使是其中教孩子学习写信、写日记、写便条、写借条,让孩子了解寓言、童话特点,让孩子学习如何接待客人,如何与人交往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课文,也是把这些技能训练溶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如其中一篇教孩子学写借条,课文就创设了表弟向表姐借书写借条,表姐答复写便条的情节,孩子在阅读表弟与表姐互动的故事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写借条和便条。
再如教会孩子待人接物的《客人和主人》一文,生动呈现了主人如何接待客人,主客之间如何互动,生活气息浓厚。
这也是这套教材时隔近百年重版依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同时有力证明儿童本位应该是所有小学语文教材编者编选课文时必须遵守的一条选文标准。
[作者通联: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