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实验教材,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式,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品读能力。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写亲情的许多文章,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坚持的课外阅读及做读书笔记,也积淀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为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对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的品质,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增强学生的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指名读。

2、每一个汉字都不是一个僵硬的符号,而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读这个词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什么画面?你会把地震同哪些词联系起来?

3、总结:地震是可怕的……大地震更是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来看看曾发生的几次大地震。(课件出示:震后废墟的图片并配以音乐)

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24万人死亡,83万人受伤;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大地震,当天仅余震就发生了14次;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全国截至5月26日12时,遇难65080人,360058人受伤,23150人失踪。

而我们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1994年1月的洛杉矶大地震中,当时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

4、当巨大的地震危害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

(设计思路: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

二、初步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来说说?(要求说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

2、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3、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请同学们拿起笔读书,边读边标画你认为能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并进行简单批注。(先自学,然后同桌讨论。)

(设计思路: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采用先自读标画,然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内心的独特感受。)

三、深入探究:

(一)了不起的父亲

1、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让同学先读句子,再谈体会。)

2、大家都来读一读12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要罗列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不直接写36小时?

②为什么要进行父亲的外貌描写?

……

3、深入文本,研讨解疑。

①是什么使这位父亲连续挖了36多个小时不放弃呢?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场景一: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很苦恼的时候……

场景二:阿曼达和同学们做游戏,腿受了伤,疼得直掉眼泪的时候……

场景三:现在发生了什么,父亲是怎么做的?(废墟、绝望、阻挡、危险、摇头叹息……)

教师:对,这就叫“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挖了……(学生读书)

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挖掘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教师引读:面对这些困难,他停止挖掘了吗?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被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他挖了……(男生读书12自然段)

眼睛红肿了,布满血丝了,他没有停止,困了,饿了,疲惫不堪了,他没有停止,他挖了……(女生读12自然段)

是啊,“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位父亲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4、说出心里话,升华学生情感。

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说些什么?

教师: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顽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挖着堆满了钢筋混凝土、砖块、碎玻璃的废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正是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二)了不起的儿子:

1、压在废墟底下36小时,他们究竟是如何度过的?

站在废墟外面的我们是无法看到的,那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4个孩子,只有六七岁,他们蜷缩在墙角里,眼前一片漆黑!饿了,渴了,困了,他们中有的,有的,有的。

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的、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会说什么,做什么?

2、这时候谁的声音出现了?阿曼达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读书13——24自然段)

3、学生交流,重点研读16、23自然段。

4、为什么阿曼达可以做到这些呢?是什么在支撑他?

(设计思路:以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贯穿课堂始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问题繁琐的现象。对于父亲的了不起,重点抓了课文的12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外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儿子的了不起,采用了略处理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部分,重点抓了课文16、23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让我们记住这对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五、作业布置:(二选一)

1、回忆自己读过的相关主题的诗句或者文章,写读后感。

2、回忆和父母的幸福生活,选择一件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