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启蒙之继续
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工商C111 金炳华118143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间:1895年,目的:救国图强,在保留清朝的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背景: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六君子。
性质和意义:它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
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辛亥革命:时间:1911年,目的: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
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背景:中国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将革命风暴推向前台;代表人物:孙中山。
性质和意义: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1923年,目的: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背景: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性质和意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启蒙的重要价值
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启蒙的重要价值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重要价值在于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倡导“民主、科学、自由”,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摆脱封建的束缚。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他们不断地倡导着一种新的思想文化,试图打破传统,引领中国思想的新风尚。
首先,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启蒙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把现代思想引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了摆在新文化运动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们重视知识分子的角色,指出“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主人公应该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社会青年,而以知识分子为灵魂的革新力量。
”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崇西方文化、倡导现代化思想成为了主流,提倡科学,追求真理和解放人类的本性。
新文化运动主张自由思考和言论自由,呼吁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并且反对旧有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赋予了中国人新的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带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想觉醒和文化自信。
第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很多文学作品在当时播撒了种子,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作家们开始关注民间文学以及大众文化,结合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把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作家们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开始追求表达个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也同时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美好。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大批文学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时期。
作家们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和抱负、对人生真理的深刻探求,以及对独立人格、人权自由的深思熟虑,进行着深刻的反思。
他们以包容、创新的姿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参与戊戌变法,三十岁成为报界巨子,辛亥革命时在政坛叱咤风云,“五四”之后又投身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国学大师……他一生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海洋,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忧国爱国,与时俱进。
他真正达到了儒家所述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堪称完人。
年少得志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无缘于科举进士,梁家的希望便都寄托于他。
“汝自视乃如常儿乎?"祖父梁维清从梁启超只有两岁的时候,便开始这样训斥他。
梁启超也当真是神童,六岁便读完"四书五经”,九岁能写千字文章,吟诗作对的本领更是令人惊叹。
1884年,梁启超赴广州应考,中秀才,时年十一岁,“童子秀才”由此得名。
1885年,梁启超进入名噪一时的广州学海堂读书深造。
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粤华书院、粤秀书院、广雅书院一起,号称广东五大书院。
五年苦读,梁启超“四季大考皆第一"。
1889年,十六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正考官李端棻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见识及胆略,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一夜之间,梁启超既获功名,又得爱妻,这意味着梁启超将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但他后来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功名利禄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拜入康门在梁启超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康有为是一位关键人物1890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干秋的引荐下拜会了三十三岁的广东南海人康有为。
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八点聊到晚上七点。
此前梁启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康有为给他打开了一扇西学的大门,立宪、维新、变法,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禅宗启蒙(连载7)
禅宗启蒙(连载7)禅宗启蒙(连载7)禅宗启蒙之自性说法(31)谈到禅宗开悟究竟“如何悟?”,自然离不开师资道合、啐啄同时。
咱们先讲祖师教育手段,再谈学人用功方法。
祖师教育方法,既有动手动脚,打棒踢踏;也有动口动嘴,说法劝诫。
但是不管做什么、说什么,总是不离自性,紧紧围绕中心,形散而神不散。
敢问其他宗派可有这般作略?这种删繁就简、直指人心的殊胜教育方法不是宗门特色又是什么?六祖圆寂前,召集得法弟子并教导他们说法的艺术,以免失去顿法宗旨。
他告诉弟子们“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这种不离自性而为说法,不离心中大悟彻证而为说法,就叫做传佛心印。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达摩祖师观察震旦(古代中国的名称)有大乘气象,于是的的西来,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传佛心印”,为您指出自家珍宝,让您受用无穷。
当然,所谓“佛祖心印”也是假言施设和方便说法。
同安察祖说得好:“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谁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变色,呼为心印早虚言。
” 慧可博学多闻,整天在达磨面前说心说性,达磨一概否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直到有一天,慧可撞彩了,忽然打失知见,向达磨报告说:“我已息诸缘了。
”达磨勘验他:“莫成断灭去?”慧可答:“不成断灭。
”这时达磨才肯定他:“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黄檗希运祖师一上堂就开示:“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黄龙慧南祖师彻悟之后,初次在同安开法提唱的第一句话,便是:“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
”即心即佛,不离自性而为说法,是历代禅宗祖师一以贯之的准绳。
第十四讲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第十四讲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启蒙,是一个西学的概念,指在彻底批判封建专制的基础上,提倡人的平等、自由一、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州,亦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或南雷先生。
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黄宗羲深受影响,其一生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磨砺风节,疾恶如仇。
倡言治史,坚信“国可灭,史不可灭”,开浙东研史之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
除史学外,对经学、天文、历算、数学、音律、舆地、诗文以及版本目录诸学都无不深究,而且著述宏富,一生共编辑和撰写了约两千万字的著作。
《明夷待访录》的实学思想《明夷待访录》之“明夷”二字,乃取自《周易》卦名,卦辞为“利艰贞”,《彖辞》解释说:“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
”以喻君子贤人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而志气不衰,坚持正道。
《明夷待访录》全书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二十一篇,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文化等各方面。
但其核心思想,则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
1、天下为主君为客在黄宗羲以前,历史上已有一些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进行了揭露,如两晋之际的阮籍、鲍敬言以及元代的邓牧。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指出:“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邓牧《伯牙琴》一书进一步斥责君主“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是天下最大的掠夺者。
黄宗羲则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更激烈的批判。
其进步与深刻之处在于,他找到了新的理论武器。
他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君主专制的弊端,就是为了满足君主一己一姓的私欲,而不惜损害天下百姓的利益,在君民关系上完全颠倒了过来: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我国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我国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二十世纪初,中国开始了一场旨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场文化运动引领了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启蒙,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现代思想的介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打破旧有的文化观念和制度,引导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
其中,思想启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想启蒙的核心思想是“实用主义”,即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发挥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推动社会变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启蒙思想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
鲁迅、陈独秀等思想家在咨谋会、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很多启蒙文章,宣传了现代科学和思想。
居伊、蔡元培等人创建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努力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开始产生重大变化。
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被引入到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被引进到中国,鼓舞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信心。
同时,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观念也被逐渐普及,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思想启蒙的本质是使人们从传统的束缚和迷信中解放出来,迈向更加自由和理性的社会。
而文化自由则是思想启蒙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崇文化自由的观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新文化运动支持汉字拼音化,推广新文学、新音乐和新艺术,使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通过思想启蒙和文化自由,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
启蒙思想引导人们独立思考,条理清晰地思考和表达观点。
这种思想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理性化发展,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文化自由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使中国文化从单一和封闭向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声律启蒙介绍
声律启蒙介绍什么是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中国古代对儿童语言启蒙教育的一种方法。
它起源于明朝末年,初创于清朝初年。
声律启蒙的目标是通过儿歌、童谣等形式的表达,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语言、音律、常识、道德等。
声律启蒙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天文、地理、历史、生物、数学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启蒙教育方法。
声律启蒙的历史与发展起源于明朝末年声律启蒙起源于明朝末年的李时中,他以自己的儿童时期的经历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儿歌和童谣。
这些歌谣富有律动感和音韵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李时中的作品在明末清初流传广泛,并成为后来声律启蒙的基础。
清初的发展清朝初年,著名学者蒋士铨进一步发展了声律启蒙。
他在李时中的基础上,将儿歌和童谣与知识结合起来,创作了更多的作品。
蒋士铨的作品广泛引用了古代经典和史书的内容,使儿童在歌谣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并培养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蒋士铨的作品被誉为声律启蒙的经典之作。
后来的传承声律启蒙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传承至今。
在后来的演变中,声律启蒙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教育,还广泛应用于普通民众的文化教育。
例如,鲁迅就曾在他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了声律启蒙的重要性。
声律启蒙的意义与影响声律启蒙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它不仅帮助儿童学习语言、音律等基本知识,还通过表达与情感结合,培养了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
声律启蒙的有序列表如下:1.增强审美能力:声律启蒙的歌谣和童谣都具有韵律美和音韵美,通过儿童在歌谣中的咏唱和朗读,培养了他们对声音美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2.增加常识知识:声律启蒙作品中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各个领域,帮助儿童们了解世界,丰富他们的常识储备。
3.塑造道德情感:声律启蒙作品中融入了一些道德的教育内容,通过歌谣和童谣的表达,让儿童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
4.培养智力与思维:声律启蒙的内容涉及到了一些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是继文艺复兴(14-16世纪)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
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背景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国家,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
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
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
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牛顿经典力学定律),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
在西欧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英国资产革命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性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它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
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启蒙运动
法国
伏尔泰(Voltaire,1694.11.21-1778.05.30)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 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 “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欧洲的良心”。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提倡天赋人权,认为 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 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 被剥夺。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 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 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 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 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 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 伏尔泰还尖刻地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 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 恶棍”,说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 最可耻的骗人罗网”,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 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热狂作斗争”。 主要著作有《哲学通讯》、《路易十四时代》等。
百科全书派
指由狄德罗主持编辑的《科学、艺术和工艺百 科全书》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们组成了一个哲 学家群体,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这一派别把机械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人类知识 (社会、政治、历史、宗教、伦理、美学)的一切 领域,公开彻底的反对宗教,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 制。特指启蒙时期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者。孟 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都曾参与。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 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 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 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思想 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提出 “主权在民”的主张,他认为一切权利属 于人民,权利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 的意志。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 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甚至有 权举行起义,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这就是人民主权思想。 卢梭还强调“公共意志”,认为它非常重 要,公民应接受它的统治。“公共意志” 的具体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就 是自由的行为。 卢梭的思想主张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罗伯 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的理论旗帜,对欧 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昌盛了深刻影响。
启蒙运动的影响如何-历史_世界历史.doc
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介绍
启蒙运动是一场推动社会发展的运动,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追求内心的平稳,也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沉得住气,不要一时冲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这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因为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态,个人才能向前发展,社会才会有向前发展。理想化的思想萦绕在人们心中。
那个时候的贫民群居现象就是十分明显的反应,这样的生活状态爆发启蒙运动是在情理范围之内。因为这个时候人们掌握了十足的证据可以推翻那些封建理论。启蒙运动时间发生在这个时间段上是一种必然现象,因为这个时候社会上的普通百姓和那些有权势的人已经产生了分化,有权势的人借着权力对普通人进行各种残酷压榨,自然那些普通人中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反抗的重要性,他们借助着文化及科学知识开展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谈到启蒙运动,它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运动。启蒙运动的爆发,为西方国家及中国都带来重要的影响。首先先谈一下对西欧等国带来的意义,启蒙运动不仅振奋了民心,不再害怕教会等机构对他们的压迫,他们敢于站起来反抗,所以说启蒙运动在精神上首先是鼓舞了人们的内心。
这样一来,那些压迫民众的封建思想便不能长久存在了,很快借着启蒙运动,带领社会上的爱国人士又开启了其他革命,目的就是打倒封建统治,这样还推动了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西欧等过长时间受到教会的影响,借用故事来维护教会的权利,这次启蒙运动的特点也包括通过理性的知识来反对教会宣传的那些谬论。用理性的方式来推翻教会的黑暗面纱,这样一来,教会及封建都没有理由继续独断专行下去了。
从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看中国的启蒙
从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看中国的启蒙代治洁西方的现代化以启蒙运动为前提,在启蒙的基础上展开。
因为启蒙,西方才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和人权;因为启蒙,才有自由的科学探讨和学术争鸣,因而才有科学理性主义。
启蒙使西方,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使整个人类告别中古时代,进到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转折,有人称之为从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进到科学阶段(孔德),有人称之为从信仰时代进到理性时代(弗洛伊德等)。
毫无疑问,没有启蒙,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中国正在进行伟大的现代化建设,正在实行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艰难的转型。
人们自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文化是否也需要一次启蒙?是否完成了这样的启蒙?一、关于中国的启蒙问题,学术界大体有三种看法:一种观点是把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
“五四”思想家自身即有意识地仿效西方,在中国进行启蒙运动。
学术界的传统观点也把“五四”理解为中国式启蒙。
这种看法当然有一定根据:“五四”思想家致力于“新民德”、“开民智”的工作,他们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并对以孔孟之道为首的旧文化进行了清算。
这对促成中国文化的转型,促成主体的觉醒起了“筚拨蓝缕,以启山林”的作用。
但是问题似乎没那么简单。
如果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启蒙,为什么会有从“反右”到“文革”的“集体的歇斯底里症”(弗洛伊德语)?人们为什么如此沉湎于小生产的乌托邦?为什么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倡明、民主和法制建设如此艰难?为什么主体意识沉沦和人格扭曲还那么普遍?人的价值、尊严和基本权利经常被漠视?为什么政治神坛仍摇而不坠?持第二种观点的是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新启蒙主义。
他们认为中国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启蒙,因为中国当时保种图存的民族生存危机使我们不可能作冷静深入的历史反思(“救亡压倒启蒙”),历史让我们选择了激进的而非理性的道路。
当代知识分子应循着中国现代史的深层逻辑,用创造性的历史工作重新把握现代性,把中国引向世界。
这种意见的合理性在于它看到了中国文化启蒙的不自觉、不系统和不彻底,看到了中国文化仍然需要继续启蒙的某些未竟事业;但是完全否定“五四”在启蒙方面做的工作,否定自维新、“五四”以来文化批判和文化建设的启蒙意义,未免有失偏颇。
中国的启蒙运动
关于“五四”的研究从“五四”刚刚行过高潮就开 始了,近百年来各式各样的研究者对于“五四”发表了为数 甚巨的文章与专著,甚至有学者说“ 可以说,大凡研究中国
思想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例外都对“五四”发表过自己的 见解”。因此“五四”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姿
中国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与18世纪的欧洲先哲们的 际遇不同。后者寻求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前者 则是以抛弃(或者至少是揭露) “科举心态” 、“盲从” 以及摒弃习以为常的“为社会所拑制” 的国民性为己任。 ——《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 遗产》 按照作者的看法,中国启蒙运动具体的诉求便是“反传 统”与“批判国民性”。
当然,当今学界对于“五四”不再特指1919年的那场运动,其起点 是比较明确的,一般以1915年《新青年》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 的开始为肇始,而在其延续性上却有不同的争议。作为革命语境下的 “五四”,一般地,以1921年中共的成立作为广义上“五四”的终结。 然而作为启蒙运动的“五四”的历史范畴却是不明晰的。 按照李泽厚先生“启蒙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的观点来看,作为启蒙 的“五四”是一直持续的,而作者的观点与李先生也是基本一致的: “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政治领导人和民众的脑 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 价是多么的高昂。” 然而特别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却似乎是如 同欧洲启蒙运动之前的“文艺复兴”一样,虽然在论述具体的人上作者 没有做出明显的割裂,但是在本书中这种心理上的割裂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个群体,边缘知识分子实继承了“学生”社群初起时的“中 间”或“过渡”特征。由于他们不论身心都徘徊在城乡和精英与大众之 间,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起到了联系和勾通城乡及精英与大众的功用。 所谓边缘,本是双向的,即一脚踏在知识分子一边,一脚踏在不能读写 的大众一边。这样一种两可的特性使其有时恰更容易被双方接受。知识 分子可见其知识的一面,大众则见其通俗的一面。 ——罗志田:《近代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启蒙运动的时间
启蒙运动的时间
启蒙运动是欧洲十七至十八世纪间的一场思想运动,它以推崇理性、揭露迷信、倡导民主和人权为主要特征,为欧洲启蒙时代开启了新的思想篇章。
启蒙运动不仅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也对全球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日。
启蒙运动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晚期。
在此时期,欧洲大陆上出现了
一系列思想家,如法国的笛卡尔、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他们开始批判传统的宗教观念和上层精英的统治,并提倡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础的新思想。
这些思想家们呼吁普及教育、倡导言论自由和民主制度,对当时的封建体制和绝对王权提出了挑战。
十八世纪则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高潮期。
在这个时代,一系列重要作品如伏尔
泰的《论宽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展示了启蒙思想家们对政治、宗教和道德等领域的革新想法。
启蒙运动在这一时期更加深入地影响了各阶层的民众,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和进步。
启蒙运动的时间跨度持续了约一个世纪,然而其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启蒙
思想在欧洲的宗教改革、法律变革和政治制度上产生了显著影响,为近代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同时,启蒙思想也为文学、哲学和科学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础。
总的来说,启蒙运动的时间跨越了十七至十八世纪,然而其影响却是永恒的。
启蒙思想家们对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批判、对理性和科学的推崇,激发了后人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追求,成为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基石。
启蒙运动的思想遗产将继续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发展,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开明和进步的世界。
启蒙运动的影响与反思
启蒙运动的影响与反思启蒙运动内涵丰富,由此形成的启蒙精神照耀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改变了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等诸领域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带给我们诸多弊端。
如何全面、正确的理解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涵,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
标签:启蒙精神;反思;当代中国社会特征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的思潮席卷了西方,欧洲社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思想革命。
从那以后,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芒照耀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影响着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改变了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和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是,现在人们在享受启蒙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日益发现它随之带给我们的弊端,比如对人性的过度张扬和突现所应运而生的个人主义和贫富差距;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和破坏所产生的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等,尤其是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涵,合理吸收其精华,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
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启蒙的反思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启蒙运动的成就、意义和其本身的缺失,以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对启蒙运动的再认识“启蒙运动”的英文是Enlightenment,以此用来描述18世纪的一场重大思想、文化运动的术语。
这场运动的特征是深信人类知识能够解决现存的基本问题。
“启蒙”是法语lumieres的英文翻译,意思是“光明”。
“lumieres”在18世纪的讨论中经常出现,它既指一种思想主张,又指那些正在阐发这一思想的人,每个人都有权拥有光明,这是一个由17世纪知识分子从古代哲学中借用来的象征,它指代的是智慧。
启蒙运动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自18世纪以来,学术界就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关于启蒙运动的诠释。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参考答案
本科地域文化参考答案3.《史记》中载:“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其中所指的“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古代圣人是4.从地形上看,湖南西部是什么地形?A.武陵——雪峰山脉9.()先后翻译了《日本宪法》《国际私法》等有关国家制度和法律的著作,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A.宋教仁17.湖南的行政区域至唐代以后开始了相对稳定,湖湘文化产生和形成有了较为稳定的区域环境。
23.建国前后,一大批湘籍革命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与深厚的国学根底相融铸,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术文化和经世致用传统向最新、最高层次发展,创立并发表了很多富于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以此指导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A.对24.魏源为了“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撰成《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
他还博采自清以来“切于事”、“合于今”的文章,辑成《海国图志》。
26.在特定的厉史、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湖湘文化既有独特优势和卓越品格,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
28.从屈原的《怀沙》到毛泽东的《中国应当向何处去》,从王夫之深奥的“太极”探索到周敦颐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体系,都充满了求真的勇气与睿智。
33.激昂陈词“宇宙造成人体,原是要使人顶天立地,做出一番事业来……堂堂七尺之躯,不是与人当奴隶,当牛马的”的湖南人是20.中原文化主要通过王朝的统治与教化来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产生和形成。
22.1897年,在湖南总督()的支持下,湖南建立了时务学堂,成为湖南新政的一个核心机关。
A.陈宝箴27.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湖湘士人再一次充当了急先锋。
以下不属于近代湖湘革命派人物的是()30.()领导的自立军起义既是19世纪末改良运动的继续,又是20世纪革命运动行将高涨的征兆。
A.唐才常1.关于湖湘文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柯蓝的《我的两家房东》、康濯的《洋铁桶的故事》等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名作。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波澜壮阔的篇章,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动荡。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节点来梳理这一段历史,试图揭示其中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一、鸦片战争与民族觉醒1.1 鸦片的引入与危害19世纪初,鸦片作为英国商人的“致富工具”,通过各种手段进入中国。
这种毒品不仅腐蚀了无数人的身体,更是撕裂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无数家庭因鸦片而破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逐渐崩塌。
面对这样可怕的现象,清相关部门虽有意识地试图制止,但由于无能,始终难以奏效。
1.2 战争的爆发与屈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面对强大的英国舰队,清朝的抵抗显得无力。
战争结束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不仅割地赔款,还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这一系列屈辱的条约,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许多人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盛世的国家会沦落到如此地步?这也为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埋下了种子。
二、自强运动与思想启蒙2.1 自强运动的探索鸦片战争后,许多知识分子意识到,国家的落后与自身的弱小密切相关。
自强运动的提出,试图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虽说这股力量在当时并未彻底改变国家的命运,但它推动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先河。
2.2 维新运动的兴起随后,维新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有识之士倡导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主张“变法图强”。
然而,守旧派的抵制与清相关部门的妥协,使得这一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变革的渴望,思想的启蒙已在悄然发生。
2.3 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革命不仅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更是对中国未来的探索。
尽管中华民国成立后并未完全稳定,但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催生了无数新的思想与运动。
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团结起来,追求真正的独立与富强。
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启蒙运动的兴起一、“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的发展、法国社会的现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理性时代的到来不是偶然的.从17世纪的欧洲发生的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理性时代到来的条件。
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17、18世纪西欧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
这一变化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广泛注意。
为了推翻封建“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个要求下产生的.其次,启蒙运动之发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
如笛卡尔认为认识世界和取得知识的唯一方法是数学推理,培根则提出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
这二人的观点打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中世纪经院哲学枷锁,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之风随之盛行起来;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在这一风气影响下最伟大的发现,它一下子揭开了宇宙的面纱,把它的秘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牛顿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既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
这样一来,自然界就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架机械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
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
在牛顿的启发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法则。
到18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研究在物理学、植物学、地理学等领域内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使得很多人相信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
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才出现了启蒙运动。
这场运动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深入发展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
历史重要的阶段特征
中外重要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特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它尤如一个坐标轴,纵坐标规定着历史事物的前后联系,涵盖了原因与结果、继承与发展、联系与区别的范畴,横坐标规定着事物的向联系,包含着共性与个性、本质与现象、普遍与特殊等历史范畴,每一个历史因子都可置于这一坐标轴上进行度量,每个交汇点都负载着时代赋予的深刻烙印。
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构建起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历史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编排,人为割裂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致高中学生通史意识薄弱。
而高考注重考察学生的通史意识,现将高中试题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历史阶段归纳如下。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阶段特征
2、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
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考点
3、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中国处于明清时期
西方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14-18世纪】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19世纪中期中国
5、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考点
阶段特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考点
7、二战后初期的世界与中国二战后初期的世界
阶段特征
二战后初期的中国
考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考点
考点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论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论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是政治建设的核心,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
从“民主”入手,分析民主在中西方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对比西方的平等和自由的民主,并通过梳理我国的政治制度得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巨大优势的结论。
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力量,积极推进民主化、现代化进程,推动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标签:政治制度;平等的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民主是政治建设的核心,民主政治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论断到当前“民主危机”,自由民主制已然剥去了普世价值的外衣。
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民主化现代化进程、推动政治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平等的民主和自由的民主西方民主的来源是什么?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城邦政治。
可以说,雅典民主为典型的古希腊民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发源,奠定了之后的文艺复兴的精神文化的基础。
(一)民主的起源和发展古希腊城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以平等为导向,是一种多数派的专制;强调民主只针对其男性公民。
每个公民都在参与公共决策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要无条件地绝对服从于集体决定,集体利益绝对至上;其终极理想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但是平等优先于自由。
古希腊城邦政体的发展在事实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这一民主制在经历梭伦和伯里克利的改革后逐步走向高峰,经历罗马的共和制度和黑暗的中世纪统治之后最终灰飞烟灭。
1215年《大宪章》的签署、英国议会制度的诞生,标志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
《大宪章》中包含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确定了贵族阶级的政治权利、分权制衡原则以及议会的地位等。
经过革命的洗礼,至17世纪末英国开启资本主义,初步建成以议会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
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
启蒙运动的发生对世界的影响非常巨大。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启蒙运动的介绍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期)。
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的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
而当时的启蒙知识的中心是巴黎,法语则是共享语言。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
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他们著书立说,激励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这就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
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
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沦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启蒙历程小论2011/6/1810文化产业管理李明1002120100201中国启蒙历程小论【摘要】启蒙运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转折,在这次运动的影响下,人类开始了理性的认知之旅。
而近代的中国同样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了自我启蒙的旅程。
长期以来,中国的启蒙历程一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但是从五四运动以来近百年,我们的启蒙历程一直是延续着的。
中国的启蒙都伴随国家的现代化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变化形式而发展。
而其三段路程,我们应该历史的看待,最终归结到我们国家自己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中国现代化之时,也就是中国真正强大于世纪之日。
【关键词】 中国启蒙运动 三段历程 启蒙继续 现代化翻开书籍越多,发现所知越少,初衷是有所新意,立于现实,然后发觉启蒙二字如此庞大深阔。
于是降格以求,但凡有所言表即可, 无非做自我的抒发,无知的空论,仅此。
本篇,仅就个人对五四以来启蒙运动在中国历程的认识,试图明确我们的启蒙还在继续还要继续。
㈠启蒙运动历史久远,前前后后波及世界各地。
凡欲现代化的国家,几无避免,皆传播此中理法,以启民智,以开风俗,以促经济,以革政治。
透过历史我们发现,公元以来的第一个千年,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帝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因活动地域的限制,虽有冲突,但各自相安无事,彼此并不构成完全的威胁。
自14、15世纪以来,西方文明悄然开始了近代化的转型。
当后两者延续自己政治、思想、经济状况时,他们自皇宫到市井的所有人并不知道,原来还可以用另一种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
待积淀做够,启蒙思想涌动,启蒙运动就这样开始了人类全新的纪元。
这场起于17世纪后期,终于19世纪初的运动, 改造着西方人的思维,他们---特别是早期的启蒙者---走出基督教一神论统治下的宗教束缚,开始用理性独立的思考这个世界。
于是,以人为目的,提出天赋人权,追求民主、自由 ;充满存疑精神,力求科学的认知世界,允许任何霸权语言之外的声音出现。
康德说出启蒙思想的本质:“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而启蒙运动直面的三个任务即是,司法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
①伴随着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欧洲的民众在漫长又短暂的几百年里形成了今人看来许多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法律、道德规范。
以西方文明为参照,而且是唯一的参照---尽管学者2并不完全主张---凡符合西方文明标准的即为现代国家、民主国家等等,不符合的也将遭到西方道义上的谴责。
如同当年天主教徒谴责异教徒的蛮荒并宣称上帝应该普及异族,占据话语权的西方开始了另一种关于国家政治和民众素质的谴责,并且一样宣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普世。
㈡在王朝没落、外族入侵的压迫下,为了救亡图存,我们开始了中国的启蒙历程。
北大教授韩水法将我们的启蒙运动分为了三个阶段②:其一是五四运动掀起的启蒙运动;其二是建国以后30年的马列主义启蒙时期;其三是改革开放至今悄然进行的马列主义启蒙。
第一个时期,五四运动掀起的启蒙运动。
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明白了完全出自西方的工业文明,与长久以来的农耕文明相比优势巨大。
经历了器物模仿、制度模仿的失败后,我们的知识分子,精英人士就开始了系统的对西方思想的传播,作为影响整个西方几百年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自然而然,成为我们的必读篇目。
但是当时启蒙运动已经跨过了3个百年,波及超越了欧美,各种思想自然纷繁复杂,欧美几百年出现的思潮,几乎同时引入了中国。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种种。
在民国以来帝制废除、儒家没落的时代,我们出现了信仰的缺失,迷茫混乱,而没有诸如西方既批判其宗教又仰仗其信仰的奇妙模式,所以这时的启蒙极易触动我们文化的根基,造成全盘西化的无奈。
基于历史原因,我们总是将五四运动的启蒙思想有意弱化,强调其在传播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
但是客观来说,社会主义理论无非当时中国各思想的一种,个人以为当区别看待。
而当时比较纯粹的启蒙思想应该是被后世称为自由主义的相关理论。
例如陈独秀在先前提出“天生我等,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努力自处之义务;我们必须想近世之欧洲一样,破坏君主制,求得政治之解放;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显然是在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专制(在中国是孔教)。
五四时期的蔡元培,以北大为实验的基地,启蒙的花苑,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并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原则,提倡“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
本身就是在实践启蒙思想。
自由主义“提出了个性解放和确立主体人格的的历史课题,以此向统治中国千百年的传统理论主义文化的群体本位精神提出了挑战,从而从人格层面深刻的揭示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
”③并且为我们公民初步的国民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3打下了深远的基础。
这一点,在精英人士,知识分子中尤为明显。
而新介入的社会主义理论,则冲击了了自由主义强调自由而造成隐形承认不平等的悖论。
以当下而观,当时国民普遍未形成现代国家意识,自由主义脱离现实情境,忽视民众接受能力。
而走向积极革命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极强的行动性,正好触动了大众千百年来树立的大同理想情结 ,可以动员最广大的民众。
但民众本身对民主、自由、社会主义的理解却十分局限、肤浅,甚至是带革命为手段求生为根本的盲目。
与法国大革命相比,“中国的革命中并没有那种导向公民的概念,对法律所处地位的重新界定的动力”而中国“在整个20世纪前半叶并鲜有公民的概念”,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概念,王朝观念残余很深。
④议会体制在中国蓬勃兴起,但是更多的成为知识分子的设想和政客夺得利益的借口,直到今日,我我们民族对代议制的理念与接受的程度依旧不敢恭维。
五四运动不久,中国因为统一和独立两项任务,启蒙的继续被革命的呼声截断,五四启蒙运动的影响随即失去其初衷。
第二个时期,体制下的马列主义启蒙。
尽管马列主义同启蒙思想顺延下来的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截然不同。
但是出发点与归宿有是同一的。
比如,安德鲁·文森特在其《现代政治意识形态》一书中讲述社会主义,综合道“在一些诸如欧文和圣西门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著述中,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都处在一种启蒙运动时代的理性主义人性观,·····在这种语境中,社会主义成了一种富含理性的现代化学说,·······马克思唯物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范例。
”⑤可见,马克思主义,或者说最纯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受到启蒙思想指引的,他讲理性,讲科学,与启蒙思想下产生的自由主义行动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改造社会的一家之言,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组织这个社会服务的。
而经历了列宁、斯大林的改造,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为了和自由主义区别开来,有意回避这一点,到了中国,几乎忘了我们这一理论的根本精神—理性、科学。
我们的国家建立之初是带着各党派阶级的民主、自由之期盼的,今天看来其本质是启蒙思想政治改革的要求。
可是政权建立后,国人对马列主义的过分迷信反而违背了启蒙的原意。
一种霸权语言取得了完全的语言霸权,为了政权的稳固,它不允许其他声音的发出,马列主义倡导的社会主义民主在人们的高声提倡中反而远去,成了口号。
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不足很快的显现。
上至最高的领袖,下至无知的民众,马列理论之形遮盖了农业国家之实。
于是我们有必要审视当时中共的民主、自由。
先看在政权筹备与争夺的过程中。
美籍人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民主在共产党看来,“是一种动员现象,把农民带入由党所领导的组织中,让农民在地方的4政治中代替精英来扮演真实的角色。
”⑥其目的是为了革命,而革命的延伸是夺取政权,领导统一的国家。
“党并没有在制度上为农民提供一个明确的范围,来组成自治单位并表达自己意见,没有给予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向党提出自己的主张。
”可以说,民主的核心并未被合理的深化到民众的内心,以提高他们的公民素质。
学习西方的代议制,社会主义提倡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至今仍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是由下而上民意的反应,二是自上而下权力的控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头三十年,民众被意识形态牢牢控制 ,失去了独立思考,认知自己与社会的机会。
再看看我们的政权成立后的民主程度。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将政体的性质由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确定的。
分为三种, 全体人民(民主共和政体)或部分人民掌握(贵族共和政体)权力就是共和政体;某个人通过既定的法律治理国家就是君主政体;既无法律,又无规章,完全凭某个人的意志任性行事既是专制政体。
“一个政体的性质不仅仅取决于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多寡,而且也取决于行使这种权力的方式。
”⑧但就行驶权力的形式来看,我们很难成自己是民主的,因为一切的决断都归于革命老领导的个人喜好,只是他会尽量说得合理些罢了。
在领导层,理性被抛置脑后,过分的强调人的力量而不去思考行为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俨然成了科学的宗教,被奉为不可动摇的神龛,成为了孔教后对国人的又一大束缚。
培养出来的是根基于农耕社会思想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红卫兵小将。
我们的国家并未在思想上现代化,反而以另一种形式退后到迷信权威的时代,没了孔教来了马列教,没了皇上万岁有了主席万岁 。
经历之前近百年的启迪的五四启蒙沦为被政权利用的历史,其价值并未被完全发掘出来。
所以,我们远非自己认定的民主,也并未真正启迪民主,尽管当时我们并不这么认为。
当然,意识形态的对抗,使我们的领导人将维护政权放在了首位,以极端的方式对抗西方的演变,这是外部情况。
在当时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的确不能苛责。
不过,我们的启蒙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开始了。
人民接受了现代的国家组织形式,所有的活动都是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尽管民主的精神实质还没有深入人心,自由还被牢牢的控制。
人们的确打破了阶层的对立,削弱了中国的特权思想。
而女权思想,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是得到到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虽然被破坏殆尽,但其初衷是为了扫除封建思想的残余,迷信、社会等级等观念在这三十年被好好的清洗了一遍。
有人会公开嘲笑制度, 没有人会轻易触犯法律,尽管是出于畏惧而非公民自觉。
一言蔽之,以一种反复教说而非启迪的方式,中国人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接受了(集体无意识的记住,但未必理解或如实的运用)现代国家5制度的秩序,走向了民主的第一步。
第三个阶段,我们身处其中,改革开放至今的马列主义启蒙。
新中国初期的30年,十分类似于法国启蒙思想兴起前的背景:同样是社会政治空气空前紧张;人们的言论等一系列基本自由没有保障;国家介于专制和高度集权之间,人们自主的经济遭受限制,农民极端困苦。
随后,经济规则放宽,自由经济、市场经济放行,新的民间经济势力迅速崛起,而旧的不合理的制度,阻碍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发展的保守势力开始遭受人们的口诛笔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