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肠炎沙门氏菌SEF14菌毛体外表达条件研究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8 — 0 5 8 9 . 2 0 1 3 . 1 2 . 0 6
肠炎 沙 门氏菌 S E F 1 4菌毛体 外表 达条件研 究
朱春 红 ” ,段 晓 丽 ”,厚 华艳 ,龚 建 森 ,张 江英 ,姚 丰 华 ,孟 霞 ,朱 国强
下 均 可观 察 到 丰 富 的 S E F 1 4菌毛 。 S D S . P A G E结 果 显 示 ,所 抽 提 的 菌 毛 蛋 白 大 小 为 1 4 . 3 l ( u ,与 相 关报 道 一 致 ,
而且 等量 菌泥 的抽 提 量 最 大 。
关 键 词 :肠 炎 沙 门氏 菌 ;S E F 1 4菌毛 ;表 达 条件 ; R T — P C R;电镜观 察 ; 匀浆 抽提
ZHU Ch u n— ho n g 十 DUAN Xi a o — l i 十 HOU Hu a — y a n , GONG J i a n — s e n ,ZHANG J i a ng — y F e n g — h ua ,M ENG Xi a 2 ,ZHU Gu o — q i a ng 2
( 1 . J i a n g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o u l t r y S c i e n c e , Ya n g z h o u 2 2 5 1 2 5 , C h i n a ;
2 . C o l l e g e o f V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 Y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Y a n g z h o u 2 2 5 0 0 9 , C h i n a )
肠炎沙门氏杆菌的出现已成为肉鸡生产的问题
时任F I副助理署长的E gl h 博士 , 0 9 1 SS neon j 于20展到活体生产阶段。这
是一种不合理 的方法 , 因为从家禽生产行业 中积累的经验 表 明s 感染是靠垂直传播进行的。个别 肉鸡饲养场可能 E 会受到污染是可以预期的 , 但尚无实用 的或可行的方式可 持续用于根除地 面平养肉鸡舍内的沙门氏菌感染。
道 ,E S 主要传染来 源是 肉鸡 而不是鸡蛋 ” 已知整 个 肉 和“
了强调 , 这表明F I曾打算宣布s 为掺杂物。 SS E 所有这些声 会 ,开发了一套带有明显缺陷的和为 自已服务 的监察方
明很可能会对肉鸡生产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 明显 ,SS 案 , 很 F I 该方案几乎无助于降低商品肉鸡群 中的s 流行率 。 E 基 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E s 能够被阻挡在食物链之处 , 同时 于对成本的担忧并否认S 在食用蛋 中传染的流行病学现 E
美国家禽和禽蛋协会还主动出击,以确定开发了用
于父母代 种鸡群 的s E自愿监控 方案 的家 禽生产 行业专
第3 1卷繁 2舅 总 1 3期 2 1 7 0 1年 3月 2 5日 出曩
一
9 一
“ 养鸡 生产 中 沙 门 氏菌病 的 预 防 与控 制策 略 ’ 栏 ( ) ’ 专 -
美 国肉鸡生产行业应该制定一套可行 的策略 ,以解 共 机构 。 这种状况会 因屠宰加工厂生产 的产品种类 , 如整 决 肠炎沙 门 氏菌 ( l oe a neid ,E问题 , S m nl E t ti S ) a l ri s 从而 避 鸡产 品、肉鸡胴体 、分割肉和深加工产品而进一 步复杂 免 美 国农业 部食 品安全检验 署 ( e odSfyadI— 化 。值得注意的是 , 国仅5 T o a t n hF e n 美 0%的S 爆发可 以归 因于特 E setn ev eF I 的严厉处罚措施 。 pc o ri ,SS i S c ) 规划负责人Al g . ac ̄ : ,最近简要介绍了F I有 ln Y ny : i H : L SS 关 肉鸡肠炎沙门氏菌 的政策建议 。为了满足2 1年 1月 00 1 初北卡罗莱纳州家禽健康会议上热心听众 , ac发生警 Y ny 告, 并强烈要求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 , 以防止 肉鸡生产行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邹婕;杨漫漫;胡晓亮;田志革
【期刊名称】《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年(卷),期】2024(34)2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食源性致病菌,会造成肉和肉制品、蛋和蛋制品、奶和奶制品等的污染,隐蔽性强,能导致人食物中毒,引发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时危及生命。
建立快速、准确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是预防和控制沙
门氏菌疾病的关键,发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本文通过对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电化学检测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行综述,阐明各种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优化及开发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提供参
考依据。
【总页数】6页(P73-78)
【作者】邹婕;杨漫漫;胡晓亮;田志革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宜宾学院动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宜宾
市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332
【相关文献】
1.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3.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4.快速检测技术在食源性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门氏菌毒力机制及其治疗研究新进展
沙门氏菌毒力机制及其治疗研究新进展沙门氏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常见于家禽及其他动物体内。
这种病原菌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接触感染等多种途径传播,对人类、动物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和疾病。
其中沙门氏菌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食源性感染,其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产生了很大威胁。
因此,研究沙门氏菌毒力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沙门氏菌毒力机制沙门氏菌毒力主要来自其多种毒素和各种蛋白质,其中的内毒素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沙门氏菌内毒素分为四种血清型,分别是A、B、C、D型内毒素。
这些外毒素会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毒理反应,导致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
此外,沙门氏菌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破坏机体细胞膜及其结构功能,进而促进感染的发生。
沙门氏菌的感染过程主要包括侵入、定植和传播三个阶段。
先是侵入阶段,即沙门氏菌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的人工卵泡内摄取,然后通过内吞体或吞噬体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内。
在宿主细胞内,沙门氏菌开始与细胞膜结合和侵入,并通过肠上皮细胞内的纤毛上皮细胞基底部分离机制,进一步深入宿主细胞内。
然后是定植阶段,即沙门氏菌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形成新的感染源和感染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宿主机体可能因为沙门氏菌的侵入、定植而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进而表现为不同的病理症状。
最后是传播阶段,即通过感染物质释放和宿主体内沙门氏菌的细胞内胞体过程,沙门氏菌会不断地传播到周围组织和器官中,形成不同程度的病变。
二、沙门氏菌的治疗研究新进展针对沙门氏菌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等。
化学疗法以广谱抗生素为主,可以有效地杀灭沙门氏菌、缓解症状、防止病症扩散等。
但是,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同时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沙门氏菌的治疗研究正朝着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免疫疗法方向发展。
在免疫疗法方面,研究人员尝试利用一些针对沙门氏菌体外合成的抗体来促进机体免疫反应,增强对沙门氏菌的防御能力。
检测肠炎沙门氏菌ELISA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HUANG u h n , S —z e DU a z a ZHANG n o g Yu n— h O , Ya —h n
( .h n i rc l r nv ri ,ag 3 8 1Chn ; 1S a x iut eU iest T iu0 0 0 , ia Ag u y
检测肠炎沙 门氏菌 E IA方法 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LS
黄素珍 , 杜元钊 2 张艳红 ’
(1 . 山西农 业大学 , …两 太谷 0 0 0 2 3 8 1; . 农业部 动物 检疫所 山东 青岛 )
摘 要: 已建立的抗沙门氏茵单抗中筛选 出适用于肠 炎沙门氏菌 E I 从 LS A检验 的 3 4 — 6 — 7 2 单抗 , 采用 筛选强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制备 了高效价的 3 4— 6 — 7 2 单抗.改进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 高效价单抗的方法, . 进行 了H . RP标记单抗的免疫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确定 了包被浓度和酶标抗体的工作浓度 : R 一 — 7 2 H P 3 4— 6 为 1: 0 ;P 的包被浓度为 40 gm 试验 中采用 L S 多聚赖氨酸的结合 , 10L S 0 / L n P与 解决 了包被过程 中的解吸 附作用 , 增强 了包被的稳定性 , 同时也减少了假 阳性反应, 优化 了包被过程。建立 了 检测肠 炎沙门氏菌的抗 原竞争 E I LS A方法, 利用样品 中的 L S P 抑制酶标抗体与 包被 的 L S P 结合 , 以降低底物反应 的颜 色从 而达到 检测的 目 的。通过对 20 1 份肠 炎沙门氏菌感染鸡泄殖腔棉拭子 、 羽毛和组织样品先筛选后鉴定的方法进行 检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通过 与国标法对大量的样品检 测结果比较表明,竞争 E I LS A方法的检 出率为
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张庆贺;张丹俊;李槿年;沈学怀;潘晓成;赵瑞宏【摘要】沙门氏菌是常见的引起肠道疾病的人畜共患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多重耐药菌株的比例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综述了对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和国内部分地区所分离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现状等.【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17【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沙门氏菌;耐药性;耐药机制;耐药性现状【作者】张庆贺;张丹俊;李槿年;沈学怀;潘晓成;赵瑞宏【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胞内细菌,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发生[1]。
自1885年Salmon和Smith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以来,已经发现了超过2 500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属被分为邦戈尔沙门氏菌和肠道沙门氏菌2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肠道沙门氏菌[2-3]。
研究表明,在全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每年因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伤寒病例约有1 600万例,胃肠炎约13亿例,其中约300万例因沙门氏菌死亡[4]。
近几十年来,在动物饲料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和治疗药物,使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增加了沙门氏菌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威胁[5]。
研究发现,病原菌的耐药性对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起着重要的作用[6]。
细菌耐药性是近年来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鉴于此,笔者对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以及国内部分地区的沙门氏菌耐药性现状进行综述。
1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肠炎沙门氏菌SEFA基因表达和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摘
要 :为 了给 临床 检 测肠 炎沙 门氏 茵的感 染 和血 清 学调 查提供 一 种切 实可行 的 方 法 ,本研 究根据 肠 炎沙 门
氏菌 s E F 1 4菌毛操 纵 子 亚单 位 s e f A 基 因序 列设 计 一对 引物 ,利 用 P C R技 术 从 国内标 准株 C MC c( B) 5 0 3 3 6中扩 增 s e f A基 因 ,并按 预 定 的 阅读 框 插 入表 达 载 体 p E T 2 2 b +中 ,获得 重 组 质粒 p E T . s e f A,限制 性 内切 酶 结合 琼脂 糖 凝
d e r i v e d o m r e f e r e n c e s 们i n C MC C( B ) 5 0 3 3 6 g e n o mi c D NA. T h e P C R p r o d u c t s wa s c l o n e d i n t o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v e c t o r p E T 2 2 b +
( 1 . c 0 l l e g e o f Ve t e a r y Me d i c i n e , YI d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 Ya n g 吐o u 2 2 5 0 0 9 , c h i n a ;
2 . co l l e g e o f J i a n g s u A n i ma l s c i e n c e a I l d V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 T a i 丑 l o u 2 2 5 3 0 0 , c h i n a )
关 键 字 :肠 炎 沙 门氏 菌 ;s E F 1 4菌毛 ;s e f A;间接 E uS A
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3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研究^p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一类致病菌, 由它引起的疾病重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5年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长, 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长5倍。
据资料记录, 在我国内陆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
因此, 开展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对有效管理食品的安全问题, 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的研究进展3.1.1 侵袭性沙门氏菌的侵入在肠道黏膜表面派伊尔氏结(PP)上的滤泡上皮细胞,被认为是沙门氏菌入侵的最佳起始部位。
滤泡上皮中稀疏分布着捕获抗原的微皱褶细胞(m icrofold cell, M细胞),M细胞被肠上皮细胞所包围。
M细胞的基顶面有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及微褶,是其胞饮的部位沙门氏菌具有2个侵袭途径:一个是通过PP上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另一个是直接侵袭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并且侵袭是通过细胞的基顶面来进行的。
当沙门氏菌黏附到M细胞或上皮细胞顶部后,运用Ⅲ型分泌系统将效应蛋白分泌到胞外并易位于宿主细胞,从而诱导宿主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排。
这时细胞质形成一个向外突起将细菌包裹在细胞膜内,以细胞摄粒的作用进入细胞。
3.1.2 非侵袭性沙门氏菌的摄入过去一直认为,沙门氏菌是通过侵袭M细胞或肠上皮细胞进入宿主体内的,但已有研究结果表白,给小鼠口服侵袭力缺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后,在脾脏中发现有沙门氏菌的存在。
这意味着除了侵袭途径外,还存在另一种途径,就是肠黏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DC)对沙门氏菌的摄入。
在PP中,DC与M细胞接触较紧密。
DC可打开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联接,从上皮细胞间伸出树突,直接将肠腔中的细菌摄入。
在这一过程中,肠上皮屏障仍然保持完整,其中的分子机制是DC对紧密联接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如闭合素、闭合带Ⅰ、联接黏附分子等.3.2沙门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3.2.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机制沙门氏菌可经口感染、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被感染畜禽和啮齿类动物携带、排泄,污染环境、水源、饲料、食品,导致流行和传播。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李杰;刘箐;丁承超;翟续昭;王广彬;刘武康;曾海娟;王淑娟;孙静娟;董庆利【摘要】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能引起动物伤寒、霍乱,还会导致人类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畜的生命健康,由其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高居所有食源性致病菌之首.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是预防与控制沙门氏菌传播蔓延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已从传统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发展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电化学、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快速、高通量检测,尤其是近年来与纳米技术、光谱学、质谱学以及代谢组学等的结合使用,为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沙门氏菌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予以分析.%Salmonella is a common pathogen shared by human and animals which can not only cause animal typhoid , cholera, but also lead to human gastroenteritis , septicaemia, and it is a serious threat to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and animals.Salmonella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highly causes foodborne diseases among all the food safety events .There-fore, 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food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iseas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logy , chemistry, physics and other subjects ,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Salmonella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solation and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 to the immunology , molecular biology , electrochemistry, sensors, bio-chips and so on,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 the combined uses of those methods with nanotechnology , spectroscopy , mass spectrometryand metabolomics , providing many new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Various detection methods and analyses of future Salmonella detection technology ,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lates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port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 -per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7页(P126-132)【关键词】沙门氏菌;人畜致病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作者】李杰;刘箐;丁承超;翟续昭;王广彬;刘武康;曾海娟;王淑娟;孙静娟;董庆利【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徐州绿健乳品饮料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06;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正文语种】中文菌快速检测”(3A15308006)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美国细菌学家Salmon 与Smith 于1885 年最早发现的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包括肠道沙门氏菌和邦戈尔沙门氏菌两个种[1],目前已发现存在2 579个血清型[2]。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作者:闵国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4期【摘要】文章综述了沙门氏菌病的菌体形态、血清型及给人类及养殖业带来的危害,并从其历史起源、研究进展与防治等方面对沙门氏菌进行了阐述。
为养殖场与养殖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沙门氏菌;研究进展;鸡白痢;肠杆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为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成员,是一类条件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肠杆菌。
菌体大小(0.6~0.9)×(1~3)微米无芽胞,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多有周身鞭毛。
营养要求不高,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
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15分钟可被杀死。
在水中存活2~3周。
在5%的石炭酸中,5分钟死亡。
该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几乎可以从所有脊椎动物乃至昆虫体内分离得到。
沙门氏菌属的成员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 大部分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由沙门氏菌所致人和多种动物沙门氏菌病历史悠久, 遍布世界各地。
沙门氏菌血清型有2500 个以上, 其中许多血清型菌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交叉感染。
能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不同临床表现的沙门氏菌病,主要引起发热、胃肠炎、腹泻和败血症等,给人类的健康及畜禽饲养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一、历史起源沙门氏菌是一类细菌的总称。
其中,于1885年Salmon在猪霍乱病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杆菌。
1888年garnler从急性胃肠炎者分离到肠炎杆菌,到1900年为纪念猪霍乱杆菌的发现者美国细菌学家salmon,将此类细菌命名为Salmonella(沙门氏菌)。
日前发现的沙门氏菌有近70种抗原和2500多个血清型,该菌有ⅠⅡⅢⅣⅤ五个亚属,亚属下包含不同菌型。
包含畜禽方面的菌,比如鸡白痢沙门氏菌,猪霍乱杆菌等。
伴随着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加上有大量的易感的动物,因而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养殖地区都发现了本病的存在。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极其常见的传染病,其排泄物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可通过鸡蛋垂直传播。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4532023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戴婷婷1,2雷天宇1,2庄丽云1,2郑新添2*(1.龙岩学院预防兽医学与生物技术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龙岩364012;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福州350002)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其繁殖速度快,传播途径多。
由于养殖业中抗生素大量的不规范使用,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日趋严重,不断出现多重耐药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养殖业的发展,危害公共健康安全。
本文综述近年来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31(2023)03-0030-05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SalmonellaDai Tingting1,2Lei Tianyu1,2Zhuang Liyun1,2Zheng Xintian2*(1.Key Laboratory of Fujian Universities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Longyan University,Fujian Longyan,364012;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College of Bee Scienc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 Abstract Salmonella is a common zoonotic pathogen,its propagation speed is fast,the transmission path is many.Due to a large number of non-standard use of antibiotics in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the resistance of Salmonella to antibiotics is increasingly seri鄄ous,and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continues to appear,which seriously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and endangers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almonellosi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almonella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Bacteria Drug resistance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类型沙门氏菌引起的不同形式的人畜共患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之一[1]。
肠炎沙门氏菌SEFl4菌毛研究进展
中 图 分 类 号 :¥ 8 5 2 . 6 1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0 5 8 9 ( 2 0 1 3 1 1 0 。 0 8 5 5 . 0 4
1 SE F 1 4菌 毛 的发现
F e u t r i e r 等 1 9 8 6年 首次 在临 床分 离 的一 株 人 源肠 炎 沙 门氏菌 中发 现 一种 菌毛 ( 后 来被 称 为 S E F 1 4菌 毛) ,具 有 甘 露 糖敏 感 血 凝反 应 ( MS H A) ,形 态 上 与肠 杆 菌科 细 菌 的 I 型 菌毛 难 以分辨 ,蛋 白质 亚单 位 为 1 4 . 4 k D,比伤 寒 沙 门 氏菌 I型菌 毛亚 单 位( 2 2 . 1 l m) 4 , ,N一 末端 1 8个 氨基 酸残 基 与大 肠 杆 菌和 伤寒 沙 门 氏菌 I 型 菌 毛 同源 …。Mu l l e r 等 在 同一株 人 源肠 炎沙 门 氏菌 分离 株上 鉴定 了甘露 糖敏 感且 形 态 和 生化 特 性 上 不 同于 之前 报 道 的 S E F 1 4的典 型 I型 菌毛【 2 ] 。1 9 9 0年 T a h o ms 等 通过 单 克 隆 抗 体 ( MA b ) 介 导 方 法在 肠炎 沙 门氏 菌表面 鉴定 出这 一菌毛 样结 构 ,蛋 白质 亚 单位 为 1 4 . 3 k D,直 径 小于 5 n l n ,没 有 凝集 红 细胞 能 力 _ 3 ] 。 目前 已 有 的研 究 表 明 :S E F 1 4蛋 白亚 基 基 因 s e f A 主 要 分 布 于 D血 清 型 沙 门 氏菌 中 ,但 S E F 1 4抗 原 只表 达 于 都 柏 林沙 门 氏菌 、肠炎 沙 门氏菌 、莫斯 科沙 门氏菌和 布利丹 沙 门 氏菌 菌 体 表 面 [ 4 - 5 ] 。根 据 其凝 集 红 细 胞 能 力和 形 态 大 小 的差 异 ,而且 与 已经鉴 定的 其他菌 毛蛋 白没 有 同源性 ,所 以不 能够 归于现 有 的沙 门 氏菌菌毛 中任 何一 类【 6 ] 。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不仅引起各种动物疾病,而且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其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物中毒中居于前列。
本文就沙门氏菌的相关概念、危害、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沙门氏菌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污染源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引言沙门氏菌(salm onella) 属的成员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 大部分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由沙门氏菌所致人和多种动物沙门氏菌病历史悠久(1885) , 遍布世界各地。
沙门氏菌血清型有2500 个以上, 其中许多血清型菌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交叉感染[1]。
沙门氏菌感染因其对人类、畜禽饲养业造成的危害, 而被广泛重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各国沙门氏菌食物污染日益增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而沙门氏菌已被列为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的一个重要对象和一项重要指标,社会各检疫部门也加大了对沙门氏菌的防制及监控力度。
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五倍以上。
在我国,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沙门氏菌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2]。
本文对目前沙门氏菌的现状及检测方法做了系统的比较和综述,旨在为今后该方法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沙门氏菌概述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呈直杆状,无芽孢,大小为0.7-1.5μm×2.0-5.0μm,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在温度7℃~4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以35℃~37℃最为适宜,但对高热、直接阳光照射及常用消毒药均敏感,60℃时15min可将其杀灭。
其对人和动物均可引起多种类型的疾病,且与人类健康、畜牧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密切。
人致病沙门菌流行趋势与耐药情况的研究进展
人致病沙门菌流行趋势与耐药情况的研究进展沙门菌是一类常见的致病菌,引起人类感染的沙门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其中包括伤寒沙门菌( Salmonella typhi)和非伤寒沙门菌( Salmonella non-typhoidal)。
沙门菌感染主要通过食物、水源传播,常引发胃肠道疾病,如腹泻、胃肠炎等。
部分沙门菌株具有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有必要对沙门菌的流行趋势和耐药情况进行研究。
近年来,沙门菌感染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流行趋势。
沙门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700万人感染沙门菌,其中50万人死亡。
感染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发展中国家,也在发达国家中频繁发生。
沙门氏菌属感染的病例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而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沙门菌感染的季节性变化也值得关注。
季节的转变、气温的上升等因素可能影响沙门菌的生长和传播,进而导致沙门菌感染的季节性变化。
沙门菌耐药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沙门菌株的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
耐药性主要是由于沙门菌染色体中存在耐药基因或者通过质粒传递。
研究发现,多种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药物等对沙门菌的耐药率逐年上升。
耐药性还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导致耐药性的增加。
耐药沙门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很大,因为抗生素无法有效杀灭这些菌株,使得治疗时间延长,疗效下降,甚至导致治疗失败。
针对沙门菌流行趋势和耐药情况的研究正在积极进行。
一方面,通过流行病学监测,了解沙门菌感染的流行趋势和变化规律。
研究可以收集和分析沙门菌感染的地理分布、年龄分布、感染途径等信息,揭示沙门菌感染的发生与传播规律,为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沙门菌耐药性的机制和基因背景。
通过分离和鉴定耐药沙门菌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和基因测序,研究耐药基因的传播方式和演化规律,同时探索可能的新型耐药机制,为耐药沙门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沙门氏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曹恬雪;蒋文灿;何文成;纪凤仙;魏志刚【期刊名称】《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年(卷),期】2014(036)004【总页数】4页(P331-334)【作者】曹恬雪;蒋文灿;何文成;纪凤仙;魏志刚【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雅安625014;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沙门氏菌(Salmonella)感染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伤寒、副伤寒、胃肠炎和败血症等疾病,还可以造成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不但导致畜禽死亡,还会因生长迟缓、产量下降等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沙门氏菌也是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之一,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研究表明沙门氏菌的致病性是由大量的毒力因子相互作用所致。
本文对国内外在沙门氏菌的结构性毒力因子、肠毒素、毒力质粒、毒力岛及Ⅲ型分泌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结构性毒力因子1.1 菌毛菌毛是细菌表面的纤细结构,与细菌黏附上皮细胞及在小肠粘膜的定植有关。
根据菌毛形态和凝集红细胞的能力,沙门氏菌菌毛主要分为4类。
Ⅰ型和Ⅱ型菌毛形态相似,Ⅰ型菌毛广泛分布于沙门氏菌属内,Ⅱ型菌毛仅在鸡白痢、都柏林、乙型副伤寒等沙门氏菌中被发现。
Ⅰ型菌毛可以介导甘露糖敏感血凝反应,而Ⅱ型菌毛缺乏凝集红细胞的能力。
Ⅲ型和Ⅳ型菌毛形态相似,较细而且容易弯曲,在甘露糖存在时仍可凝集鞣酸处理的红细胞。
Ⅲ型菌毛只在肠炎、鼠伤寒等沙门氏菌中表达,Ⅳ型菌毛的报道较少。
沙门氏菌还有两种体积差异较大而且缺乏凝集红细胞能力的菌毛,按其主要亚单位蛋白大小命名为 SEF14 和 SEF17[1]。
菌毛有助于菌体黏附到动物细胞并促进其定植,同时带菌毛菌株的致病力和活力均强于先天无菌毛菌株或菌毛缺失的菌株。
沙门氏菌防治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防治的研究进展
刘明琛;张喆
【期刊名称】《大医生》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沙门菌是一群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可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革兰阴性杆菌。
感染沙门氏菌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会导致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种类型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往往高居榜首。
该文对近年来有关沙门氏菌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沙门氏菌的危害和预防进行了研究。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刘明琛;张喆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河北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3
【相关文献】
1.畜禽沙门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 [J], 刘滢;孙晓杰;王安如
2.鸡肠炎沙门氏菌诊断与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J], 余波;徐景峨;谭诗文;王璇
3.功能性糖防治畜禽沙门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乔宇;石波
4.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耐药表型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J], 张蕾;史同瑞;陈亮;冯万宇;沈思思;兰世捷;苗艳;李丹;黄宝银;王洪宝
5.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耐药表型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J], 张蕾;陈亮;冯万宇;沈思思;兰世捷;苗艳;李丹;黄宝银;王洪宝;史同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检验特征分析及检验方法比较研究
肠道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检验特征分析及检验方法比较研究1.生化特征:双相亚利桑那亚种对甘露糖进行酸性产气反应,而其他亚种则不具备这一特征。
此外,双相亚利桑那亚种在甲醇中的甲酸盐试验中显示出阳性反应。
2. 抗原特征:双相亚利桑那亚种表面存在一种特殊的抗原结构,称为Salmonella菌核抗原(Vi抗原),其他亚种则不具备此抗原。
因此,Vi抗原检测可以用于鉴定双相亚利桑那亚种。
3.分子特征:通过多样性分子检测方法,如PCR和序列分析,可以检测到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独特的基因组序列,并确定其与其他亚种的遗传差异。
对于肠道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的检验,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如下:1.传统培养方法:传统的肠道沙门氏菌检验方法包括富尔敬氏培养基的纯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凝集反应等。
这些方法简单、经济,但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和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且不能鉴定亚种。
2.免疫学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抗体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Vi抗原,从而鉴定双相亚利桑那亚种。
但是,部分亚种缺乏Vi抗原,因此对所有肠道沙门氏菌亚种的检测效果有限。
3.分子生物学方法:PCR和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针对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的特异序列进行靶向放大和检测。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鉴定亚种。
然而,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且相对昂贵。
总的来说,在检验肠道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与灵敏度。
首先,可以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获得沙门氏菌的纯培养,并根据生化特征进行初步分类。
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Vi抗原,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双相亚利桑那亚种。
最后,对于一些无Vi抗原的亚种,可以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和鉴定。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肠道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的检验特征和检验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临床的诊断和防控提供更好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产 生一 存 在 于胞 外 的 多 糖 来 抑 制 机 体 的免 疫 反 应 和 吞 噬 作 用 [ 9从 而 产 生 自我 保 护 作 用 。 13 8 。 q
鸡 中 的 巨 噬 细 胞 对 S 和 鼠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所 起 的 作 用 E
力 岛 2可 能 是 起 到 最 主要 的 作 用 。 沙 门 氏 菌 的 3型 分 泌 系 统 ( r s  ̄ 够 指 导 细 菌 蛋 白转 运 , 活 信 号 通 道 . 使 宿 主 细 胞 Ts) 激 促 产 生 细 胞 因 子 , 终 使 能 够 产 生 侵 袭 小 体 等 附属 结 构 。肝 脏 和 最 脾 脏 是 机 体 血 液 过 滤 、 疫 应 答 和 激 活 补 体 的 重 要 器 官 ;E具 免 S
能 也 有 利 于 该菌 在 巨 噬 细 胞 内生 存 。 沙 门 氏菌 毒 力 岛 3 (P 一 ) m t S I 3 的 gC基 因 , 仅 能 介 导 S 在 巨 噬 细 胞 内 生 存 , 不 E
且 技 术 要 求 较 高 。 随 着 分 子 生 物 学 的 发 展 , 有 针 对 S 不 同 已 E 摹 冈进 行 P R 检 测 的报 道 ,但 均 不 能 特 异 地 检 测 S C E,如 S E 特 异 性 血 清 型 质 粒 的 2 b s I B D A 列 建 立 的 P R检 K P t /gm N C
畜健康 , 已经 成 为 公 共 卫 生 所 关 注 的 问题 。 冈 此 , 入 了 解 深 该 菌 有 利 于 更 好 地 对 该 菌 所 引 起 的 感 染 进 行 防 治 。
1 检 测 方 法 研 究 概 况 肠 炎 沙 门 氏 菌 凝 集 试 验 须 获 得 纯 化 的分 离 物 , 常 与鸡 且 白痢 、 鼠伤 寒 沙 门 氏 菌 发 生 交 叉 反 应 , 白 痢 沙 门 氏 菌 感 染 家 鸡 禽 的临床症 状 和病理 变化与 肠炎 沙 门氏菌感 染极其 相 似 , 因
第 3 2卷
原 因 , 有 报 道 表 明 鼠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能 在 机 体 存 活数 月 , 与 已 这
该 菌能产 生生物 被膜有莫 大 的关系 ; 时 , 有研 究发 现 S 同 也 E
t nloraoF o i a J u l f o dMirbooy,9 9,3 1 13 6 . o n co ilg 1 9 5 ( )5 - 0 [ ] Z MO A B M, A T N H L L B AN E G D tc 8 A R H R U G M, I E E R D . ee —
试 验 , 与 都 柏 林 沙 门 氏 菌 发 生 交 叉 反 应 : 用 免 疫 酶 试 验 、 仍 ] 运
免 疫 扩 散 法 等 方 法 检 测 S 需 要 获 得 纯 化 的 抗 原 或 抗 体 E ,
作 用 。 沙 门 氏 蔺 毒 力 岛 2 S I2 的 主 要 作 用 是 吞 噬 细 胞 ( P一 ) 和 上 皮 细 胞 内 的 复 制 , 逃 逸 巨 噬 细 胞 辅 酶 2的 杀 伤 作 用 , 并 同 时 ,P一 S I2编 码 的 sa 基 冈 能 在 巨 噬 细 胞 内 表 达 , 种 功 sH 这
易与鸡 沙门 氏菌 、 白痢沙 门氏菌等 发生交叉 反应 : 鸡 即使是
应 用 S F 4菌 毛 抗 原 制 成 的 纯 化 单 克 隆 抗 体 进 行 胶 乳 凝 集 E1
下 生存 。
门 氏 菌 毒 力 岛 1S I 1 能 诱 导 巨 噬 细 胞 凋 亡 并 发 生 细 胞 毒 (P— )
测 率 较 高 : 英 罔 . 于 蛋 品 感 染 引 起 的 食 物 中 毒 事 件 在 由
中 ,O 5 %可 以 检 测 到 S E 。近 年 来 ,E 已 成 为 引 起 胃 肠 炎 和 r S 食 物 巾 毒 的 主 要 病 原 菌 之 一 , 随 着 由 S 引 起 的 病 例 不 断 E 上 升 , 菌 不 仅 严 重 阻 碍 了 养 禽 业 的 发 展 , 且 还 戚 胁 着 人 该 而
了科 学 依 据 。
收 稿 日期 :0 1 o1 5 2 1 一 —1
作者 简 介 : 朗光 ( 9 9 ) 男 , 医 师 , 要 从 事 动 物 检 验 检 叶 16 一 , 兽 主
疫工作。
接种 的种 鸭所 产 雏鸭 。 且要及 时做 好 雏鸭 免 疫接 种丁 作 。 并
参考文献 :
肠 七皮 细 胞 的 侵 袭 ; 巨 噬 细 胞 内 的 生 存 : 在 低 Mg 环 境 在 能
发生交叉反 应 :E的常规 检测 方法 比较费 时 , 一 S 一般需 要 4 5 ~ d 且效果不殚 想 ; , 菌毛蛋 在沙 门氏菌 D 群 『清 型 中仍有 编 ~ 『 『 I
码 , 此 用 该 菌 毛 蛋 白进 行 的 凝 集 试验 特 异 性 检 测 不 理 想 , 因 常
[ ] 杜 道 国 .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发 生 与 防 治 [ ] 牧 与饲 料 科 学 , 1 鸭 J. 畜
2 0 3 3) 1 3 4 . 0 9,0( :4 —1 4
2 0 (2 :6 . 0 8 1 )2 1
( 任 编辑 : 英 红 ) 责 钱
12 2
畜牧 与 饲 料 科 学
而 且 能 使 该 菌 能 在 低 Mg 环 境 下 生 长 。 。 】 S 的胞 内 寄生 能为 菌体提 供一 个安 全稳定 的寄生 繁殖 E 环境 , 与 S 这 E能 在 机 体 持 续 存 在 具 有 一 定 的 关 联 性 。 E是 如 S
列 (ls d b re eu n e ) 用 于 检 测 噬 菌 体 型 S 对 其 他 pami— on q e cs多 s E.
摘 要 : 炎沙 门氏菌 (amo el neids S 具有 广 泛 寄主 谱 , 引起 人 与动 物 的 胃肠 炎 , 重要 的人 畜共 患病 原 体 。 肠 S l n l e tr ii,E) a t 可 是 主要 对肠 炎 沙 门氏 菌的研 究进 展 作一 综 述 , 期为 进 一步研 究该 菌提供 参 考 。 以
环 境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也 能 防范 S 的 感 染 . E 比如 p 值 能 影 响 S H E 的 生 存 和 毒 力 。目前 , 已有 报 道 正 常 机 体 能 够 在 数 小 时 内 清 除 来 自肠 道 大 约 8 %的 菌 体 , 0 冈此 大 多 经 口感 染 S 的机 会 不 会 E 产 生 致 病 作 用 , 为 只 有 极 小 数 菌 体 能 通 过 空 肠 进 入 机 体 。但 冈
2 S 在 胃 肠 道 的 侵 染 机 制 E
S 的 分 离 率 较 高 。 菌 主 要 引 起 畜 禽 的 胃 肠 炎 以 及 人 类 E) 该
肠炎 和 食物 中毒 ; 禽 的 S 家 E感 染 主 要 发 生 于 肉 鸡 、 鸡 币 蛋 I 1 水 禽 , 中 以 P 4 P a e ye4 型 肠 炎 沙 门 氏 菌 菌 株 的 检 其 T ( hg p ) T
农 业 科 学 , 0 9,7( 2 : 5 6 ~1 8 5 20 3 3)183 56 . [ ] 瞿 向 阳 , 家 祥 .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防 治 [ ]现 代 农 业 科 技 , 3 侯 鸭 J.
f g e t S fI , 建 立 种 特 异 性 检 测 S 的 P R方 法 提 供 r m n ,d 为 a I) E C
畜牧 与饲 料科 学
Anma s a dy a d F e ce c i lHu b n r n e d S in e
肠炎 沙 门氏菌研究进 展
叶 朗 光 . 树 轩 邓
( 东 省 东 莞 市 大 岭 I 镇 畜 牧 兽 医站 , 东 东 莞 广 I J 广 532 ) 2 8 0
to fa tb dist .e t rtdi i olr c n fi — in o n io e o S n e ii s n br i sbyM a so n e
d r c ie tELI A n Ch m ia u n s en mmun lg s a S ad e c ll mi e c ti oo y asy
吸 附 在 宿 主 的 组 织 上 , 沙 门 氏 菌 感 染 的 第 一 步 : 毛 是 菌
基 s厂 4能 在 极 少 数 的 沙 门 氏 菌 中存 在 , 括 S 。s 4是 e1 包 E e f1 S 在 噬 细 胞 内 生 存 和进 行 腹 膜 感 染 必 不 可 少 的 因 素 相 对 E 于 其 他 沙 门 氏 菌 的菌 毛 ,它 能 提 高 S E吸 附 表 皮 细 胞 的 能 力 ; 同时 , 有 研 究 表 明 S 的 群 体 效 应 也 对 沙 门 氏菌 的 侵 染 机 制 也 E 起 到 一 定 的 作 用 ;E吸 附存 肠 上 皮 细 胞 , 导 致 刷 状 缘 结 构 改 S 并 变, S 是 E生 存 和 繁 殖 的 必 要 途 径 。黏 膜 免 疫 提 供 了 防 范 口 服 感 染 S 的 第 一 道 防 线 , 膜 中 的 IA 能 防 范 沙 门 氏 菌 的侵 E 黏 g 染 已 有 报 道 , 能 阻止 S 的 吸 附 和 随后 的 侵 染 。同 时 , 道 的 它 E 肠
有 增 加 脾 脏 C 3的 数 量 和 减 少 B细 胞 的 数 量 的 功 能 , 导 致 D 这 S E难 被 机 体 清 除 。生 物 被 膜 是 引 起 慢 性 感 染 的一 个 蘑 要 因素
[ ] 狄 婷 婷 , 学 理 , 原 .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研 究 进 展 [ ] 徽 2 王 高 鸭 J. 安
来源 的 S E能 否 特 异 性 检 测 仍 不 清 楚 。随 着 研 究 的 深 入 , 当前 筛 选 出 来 _ S 种 特 异 的 D A 序 列 (amo el df rne r E N S l n l iee c a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