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专项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新城试点区域专项规划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专项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新城试点区域专项规划为例

摘要:上海市2016年成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上海各区相继开始编制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专项规划。本文就嘉定新城试点区域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规划方法和规划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试点区域规划

1.项目背景及概况

自2015年以来,我国开始高度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开展了两批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并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海绵城市理念已上升到引领城市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观念的高度,在全国开始广泛推广实践。

在国家层面和上海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

要求的背景下,在嘉定区发展“现代化、生

态型、综合性的城市中心”的基础上,在凸

现生态和谐、宜业宜居、健康发展的同时,

通过“上海市嘉定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专

项规划”的规划设计,为嘉定区海绵城市建

设的全面展开,提供宝贵的经验和依据。

2016年上海市被列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

试点城市之一,因此积极开展嘉定新城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域的规划和建设对嘉定区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规划范围图

嘉定新城试点区域规划范围为东至横沥河、南至双单路、西至永盛路、北至白银路,总面积约4.32平方公里,研究范围适当扩大至整个嘉定新城中心区。

2.技术路线

试点区域的专项规划首先通过收集的现状资料和相关规划解读,对现状本底情况,包括自然条件、发展条件、用地条件进行分析,识别出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确定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亮点,采用的指标体系与上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目标体系相对接。

其次是基于本地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有关要求,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指标框架、规划理念和建设管控要求。

再次,分别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针对试点区域的四个类型的示范区进行系统方案设计,然后把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进行汇总,形成复合型海绵系统。

最后对试点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进行建设时序规划,建立项目库并进行投资估算,提出相对应的保障措施,使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达到规划的目标。

技术路线图

3.系统方案设计

3.1划分管控分区

根据规划区功能分布、生态格局、建设情况等,把试点区域划分成四个海绵管控分区。一区为建成度比较高的已建成区,二区为以远香湖为核心的湖泊水体保护净化区,三区为以商业商务为主要功能的示范区,四区为以规划住宅为主的生态社区。

结合规划区内的自然河道和水体,确定为三个核心生态廊道和七个生态关键节点。

根据不同的分区的特性,综合考虑分区特点、资源禀赋、环境现状、技术水平、经济性、景观性、维护管理要求等要素,确定不同的示范内容和适宜使用的海绵技术。

3.2区域四大系统指标分解统筹

按照《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要求,本规划采用地块径流削减量为核心代表性指标。本指标是指在设计降雨量对应的单日降雨的情景下,地块的内部通过其自身自然条件或径流控制设施以渗、滞、蓄为主要方法达到对快速排出的径流实现削减目的。综合多种因素,评价各用地的海绵建设潜力,确定特征调整因子。

建筑与小区、绿地系统、道路与广场、河湖水系四大系统指标协同分配,充分考虑本区域需求及特征,在上海市指标体系要求基础上进行优化,考虑片区水面率及绿地率双高特点以及道路建设基本完成的现状,降低道路系统指标比例,提高绿地、水系统占比,最终系统协同分配各控制指标。

四大系统分解统筹结构图

3.3 SWMM模型构建

采用SWMM构建试点区水文模型,结合区域降雨资料,反复分解试算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评估地块指标合理性,根据各地块试算的地块径流削减量不断完善方案。

SWMM模型图

3.4指标分解及管控要求

建立刚柔并济的管控指标体系,将地块径流削减量作为强制性指标纳入图则,同时按照《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要求的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提供了下

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带等引导性指标。

各地块管控指标表

3.5复合型结构构建

复合型结构是提炼规划区最有价值的生态基底,综合水安全、水环境、微气

候调节等因素,构建以四个海绵示范分区为底、三条生态廊道为核心加多个生态

关键节点的复合型海绵生态系统。

各个示范分区按照建筑与小区、绿地系统、道路与广场、河湖水系四大系统

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其中又把河湖水系细分为排水防涝、雨水资源化、黑臭水体

整治和河道水系建设四个小类。

3.5.1建筑与小区

利用地块内和建筑周边绿地及中心绿地建设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可以及时

吸收、滞留和下渗建筑屋面与小区道路上的雨水,从建筑物源头上减少形成的雨

水径流。

3.5.2绿地系统

分为对已建成地块的绿地、新建绿地、绿道、滨水绿地这四种不同类型的绿地,分别进行针对性的海绵化设计,提高对设计场地的径流消减量,降低场地的

综合径流系数。

3.5.3道路与广场

规划区道路系统框架完整,建设标准较高,部分三块板道路绿化带未采用下

凹式设计,道路绿化带多为近年建设,建设质量好,植被栽植优良,从节约资源

角度,本次规划维持现有绿化形式,近期不建议将其改造为下凹式绿化带。

对基地内新建的道路和改建的道路人行道进行海绵化处理。重点布局人行道

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透水路面、海绵型道路分隔带、道路两侧海绵化绿带。

3.5.4河湖水系

(1)排水防涝

规划区为面源污染重点控制区,结合道路设置源头路面雨水截污装置,中段

管网设置初期雨水的弃流装置,末端结合植被缓冲带设置截留设施。规划区主要

采用雨水自排出浜方式,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河道。对于局部地势低洼、排水

不畅的区域采用圩区强排出浜方式。规划区排水管网统一采用雨水起始管段规格

D800的标准。规划区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河网形成规划区内主要的排涝体系,由于规划区为圩区内的自排区,故未设置排涝泵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