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必修1.1.1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同步练习题 答案和解析
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同步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设集合A 只含有一个元素a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0∈A B .a ∉AC .a∈AD .a =A2.设x ∈N ,且1x∈N ,则x 的值可能是( ) A .0 B .1 C .-1D .0或13.下面四个关系式:π∈{x|x 是正实数},0.3∈Q,0∈{0},0∈N,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4 B .3 C .2D .14.集合{x∈N|-1<x<112}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 ) A .{0,1,2,3,4} B .{1,2,3,4} C .{0,1,2,3,4,5}D .{1,2,3,4,5}5.已知集合A ={x∈N *|,则必有( ) A .-1∈A B .0∈AC .D .1∈A6.集合M ={(x ,y)|xy<0,x∈R,y∈R}是( ) A .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 .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四象限内的点集D .第二、四象限内的点集7.若集合{},,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8.已知A ={x|3-3x>0},则有( ) A .3∈A B .1∈A C .0∈A D .-1∉A二、填空题9.集合A ={x|x∈N 且42x-∈Z},用列举法可表示为A =________. 10.一边长为6,一边长为3的等腰三角形所组成的集合中有________个元素.11.点(1,3)P 和集合},)(2{|Ax y y x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12.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x ,y)|x +y =3,x∈N,y∈N *}为________. 13.若{}2,2,3,4A =-,{}2|,B x x t t A ==∈,用列举法表示B = .14.下列集合中:A ={x =2,y =1},B ={2,1},C ={(x ,y)| 31x y x y +=⎧⎨-=⎩},D ={(x ,y)|x =2且y =1},与集合{(2,1)}相等的共有________个.三、解答题15.“今有三女,长女五日一归,中女四日一归,小女三日一归,问三女何时相会”.(选自《孙子算经》),请将三女前三次相会的天数用集合表示出来.16.设A 是由满足不等式x <6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若a ∈A 且3a ∈A ,求a 的值. 17.已知集合A 含有两个元素a 和a 2,若1∈A,求实数a 的值.18.已知集合A ={0,2,5,10},集合B 中的元素x 满足x =ab ,a∈A,b∈A 且a≠b,写出集合B .19.已知集合S 满足条件:若a S ∈,则1(0,1)1aS a a a+∈≠≠±-.若3S ∈,试把集合S 中的所有元素都求出来. 20.集合A ={x|2y x y x=⎧⎨=⎩ }可化简为___以下是两位同学的答案,你认为哪一个正确?试说明理由. 学生甲:由2y xy x=⎧⎨=⎩得x =0或x =1,故A ={0,1}; 学生乙:问题转化为求直线y =x 与抛物线y =x 2的交点,得到A ={(0,0),(1,1)}.参考答案1.C 【解析】分析:根据集合A 的表示,判断出a 是A 的元素,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与不属于,从而得到答案. 详解:集合{}A a =,a A ∴∈.故选C.点睛:在解决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时,注意它们的关系只有“属于”与“不属于”两种. 2.B 【解析】首先x≠0,排除A ,D ;又x∈N,排除C ,故选B. 3.A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由数集的分类可知四个关系式均正确.选A. 4.C 【解析】 ∵x∈N,且-1<x<112,∴集合中含有元素0,1,2,3,4,5,故选C. 点睛: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其中描述法要注意代表元素,是点集还是数集.列举法应用于有限集,特别为单元素集合. 5.D 【解析】∵x∈N *1,2,即A ={1,2},∴1∈A.选D. 6.D 【解析】根据描述法表示集合的特点,可知集合表示的是横、纵坐标异号的点的集合,这些点在第二、四象限内.选D.点睛: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其中描述法要注意代表元素,是点集还是数集7.D 【分析】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D 正确;给,,a b c 取特值可知,,,A B C 不正确. 【详解】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a b c ≠≠,所以此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故D 正确; 当3,4,5a b c ===时,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故A 不正确; 当 6.8.9a b c ===时,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故B 不正确; 当6,8,11a b c ===时,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故C 不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属于基础题. 8.C 【解析】因为A ={x|3-3x>0}={x|x<1},所以0∈A.选C. 9.{0,1,3,4,6} 【解析】 注意到42x-∈Z,因此,2-x =±2,±4,±1,解得x =-2,0,1,3,4,6,又∵x∈N,∴x=0,1,3,4,6. 10.1 【解析】这样的三角形只有1个,是两腰长为6,底边长为3的等腰三角形. 11.P A ∈ 【详解】在2y x =+中,当1x =时,3y =, 因此点P 是集合A 的元素,故P A ∈. 故答案为:P A ∈.12.{(0,3),(1,2),(2,1)} 【解析】集合A 是由方程x +y =3的部分整数解组成的集合,由条件可知,当x =0时,y =3;当x =1时,y =2;当x =2时,y =1.故A ={(0,3),(1,2),(2,1)}. 13.{}4,9,16 【分析】解决该试题的关键是对于t 令值,分别得到x 的值,然后列举法表示. 【详解】因为集合{}2,2,3,4A =-,而集合B 中的元素是将集合A 中的元素一一代入,通过平方得到的集合,即{}2|,B x x t t A ==∈,2,4t x ∴=±=;3,9t x ==;4,16t x ==,{}4,9,16B ∴=,那么用列举法表示B ={}4,9,16.本试题主要是考查了集合的描述法与列举法的准确运用,属于基础题. 14.2 【解析】因为集合{(2,1)}的元素表示的是有序实数对,由已知集合的代表元素知,元素为有序实数对的是C ,D ,而A 表示含有两个元素x =2,y =1的集合,B 表示含有2个元素的集合. 15.{60,120,180}. 【解析】试题分析:先判断三女相会的日数必为5,4,3的公倍数,再求最小的三个整数,并用集合形式表示试题解析:三女相会的日数,即为5,4,3的公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此三女前三次相会的天数用集合表示为{60,120,180}. 16.a =0或1.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解析:∵a∈A 且3a∈A,∴a<6且3a<6,∴a<2. 又∵a 是自然数∴a =0或1. 17.a =-1.【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中已知集合A 中有两个元素且1∈A,据集合中元素的特点需分a =1和a 2=1两种情况,最后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进行验证. 试题解析:若1∈A,则a =1或a 2=1,即a =±1. 当a =1时,集合A 有重复元素,∴a≠1;当a =-1时,集合A 含有两个元素1,-1,符合互异性. ∴a=-1.点睛:利用元素的性质求参数的方法,已知一个元素属于集合,求集合中所含的参数值.具体解法:(1)确定性的运用:利用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解出参数的所有可能值.(2)互异性的运用: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对集合中元素进行检验. 18.B ={0,10,20,50}. 【解析】试题分析:先按是否取零进行讨论,再根据乘积结果,利用集合元素互异性进行取舍 试题解析:解析 当或时,x =0;当或时,x =10; 当或时,x =20; 当或时,x =50.所以B ={0,10,20,50}.点睛:常利用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确定集合中的元素,根据题目一一列举可能取值(应用列举法和分类讨论思想),然后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进行检验,相同元素重复出现只算作一个元素,判断出该集合的所有元素,即得该集合元素的个数. 19.113,2,,32-- 【分析】由条件“若a S ∈,则11aS a+∈-”可进行一步步推导,根据所得值循环出现可得答案. 【详解】∵3S ∈,∴13213S +=-∈-,从而1(2)11(2)3S +-=-∈--,则11131213S ⎛⎫+- ⎪⎝⎭=∈⎛⎫-- ⎪⎝⎭, ∴1123112S +=∈-,出现循环,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得集合S 中的所有元素为113,2,,32--.【点睛】本题考查了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属于基础题. 20.甲正确 【解析】试题分析:先解方程组得解集,再根据集合代表元素得应为数集,不是点集,因此选甲 试题解析:同学甲正确,同学乙错误.由于集合A 的代表元素为x ,因此满足条件的元素只能为x =0,1;而不是实数对故同学甲正确.。
人版高中一年级数学必修一电子课本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2 函数及其表示1.2.1 函数的概念1.2.2 函数的表示法1.3 函数的基本性质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3.2 奇偶性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1 指数函数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2 对数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一)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二)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优质.参考.资料。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一1.1.1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课件
发现: AB AD AA' AB AA' AD AC '
即三个不共面向量的和,等于以这三个向量为邻边的平
行六面体中,与这三个向量有共同始点的对角线所表示的
向量.
发现:有限个向量求和,交换相加向量的顺序,其和不变.
(三)共线向量
1.定义(类比平面向量)
及推论的应用.(重点、难点)
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二.情景引入
这是一个做滑翔伞运动
的场景.可以想象,在滑翔过
程中,飞行员会受到来自不同
方向、大小各异的力.显然这
些力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间向
量.
三.新知初探
(一)空间向量的有关概念
1.定义:在空间,具有 大小 和 方向 的量叫做空间向量.
2.长度或模:空间向量的 大小.
3.表示方法:
①字母表示法:用小写黑体字母, , ,
表示;模为||, ||, ||,
②几何表示法:用 有向线段 表示;若向量的起点是 A ,
→
→
|AB
| .
终点是 B ,也可记作: AB ,其模记为
终点
A
B
起点 A
C
, ,
O
B
4.几个特殊的向量概念:
A
当 0 , a OA MN
当 0或 a 0 , a 0
M
λa
a
O
λa
λ >0
P
λ <0
N
运算律:对于空间中任意向量a和向量b,以及实数λ和μ,
①结合律:( a)=()a,
②分配律:( + )a a + a, (a b) a + b,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3
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熟记常用数集专用符号.2.深刻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3.能选择不同的形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集合.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集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集合对我们来说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用到“集合”这个名词;比如说,军训的时候,教官是不是经常喊:“高一(4)班的同学,集合啦!”那么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还未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集合,从数学的层面挖掘集合的内涵.那么,在数学的领域中,集合究竟是什么呢?集合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就让我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一起揭开“集合”神秘的面纱.思路2.你经常会谈论你的家庭,你的班级.其实在讲到你的家庭、班级的时候,你必定在联想构成家庭、班级的成员,例如:家庭成员就是被你称为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妹妹、弟弟……的人;班级成员就是与你在同一个教室里一起上课、一起学习的人;一些具有特定属性的人构成的群体,在数学上就是一个集合.那么,在数学中,一些对象的总体怎样才可以构成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哪些特性?集合又有哪些表示方法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思路3.“同学们,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的例子,比如说:有理数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那么大家是否能够举出更多关于集合的例子呢?”(通过两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大家进行类比,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说出更多的关于集合的实例,然后教师予以点评.)“那么,集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又该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中国有许多传统的佳节,那么这些传统的节日是否能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这个集合由什么组成?②全体自然数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这个集合由什么组成?③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这个集合由什么组成?④你能否根据上述几个问题总结出集合的含义?讨论结果:①能.这个集合由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限个种类的节日组成,称为有限集.②能.这个集合由0,1,2,3,……等无限个元素组成,称为无限集.③能.这个集合由1,2两个数组成.④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那么是否所有的元素都能构成集合呢?请看下面几个问题.①近视超过300度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②“眼神很差”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③比较问题①②,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④我们知道冬虫夏草既是一种植物,又是一种动物.那么在所有动植物构成的集合中,冬虫夏草出现的次数是一次呢还是两次?⑤组成英文单词every的字母构成的集合含有几个元素?分别是什么?⑥问题④⑤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⑦在玩斗地主的时候,我们都知道3,4,5,6,7是一个顺子,那比如说老师出牌的时候把这五张牌的顺序摆成了5,3,6,7,4,那么这还是一个顺子么?类比集合中的元素,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3,4,5,6,7,另外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5,3,6,7,4,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么?集合相同吗?这体现了集合中的元素的什么性质?讨论结果:①能.②不能.③确定性.问题②对“眼神很差”的同学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到底怎样才算眼神差,是近视300度?400度?还是说“眼神很差”只是寓意?我们不得而知.因此通过问题①②我们了解到,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在这个集合中,要么不在这个集合中,这就是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④一次.⑤4个元素.e,v,r,y这四个字母.⑥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⑦是.元素相同.集合相同.体现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的排列是没有顺序的.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提出问题①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自然数构成的集合,B表示所有的有理数构成的集合,a=1.58,那么元素a和集合A,B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②大家能否从问题①中总结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③A表示“1~20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那么3__________A,4__________A.讨论结果:①a是集合B中的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②a是集合B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B,记作a∈B;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因此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即属于和不属于.③3∈A,4∉A.提出问题①从这堂课的开始到现在,你们注意到我用了几种方法表示集合吗?②字母表示法中有哪些专用符号?③除了自然语言法和字母表示法之外,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几种集合的表示方法?分别是什么?④列举法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否运用列举法表示一些集合?请举例!⑤能用列举法把下列集合表示出来吗?小于10的质数;不等式x-2>5的解集.⑥描述法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否运用描述法表示一些集合?请举例!⑦集合的表示方法共有几种?讨论结果:①两种,自然语言法和字母表示法.②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除0的非负整数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③两种,列举法与描述法.④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例如“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用列举法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可以用列举法表示为{1,2}.⑤“小于10的质数”可以用列举法表示出来;“不等式x-2>5的解集”不能够用列举法表示出来,因为这个集合是一个无限集.因此,当集合是无限集或者其元素数量较多而不便于无一遗漏地列举出来的时候,如果我们再用列举法来表示集合就显得不够简洁明了.⑥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不等式x-2>5的解集可以表示为{x∈R|x>7};所有的正方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正方形},也可写成{正方形}.⑦自然语言法、字母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应用示例例1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__________.(1)高一数学课本中所有的难题;(2)某一班级16岁以下的学生;(3)某中学的大个子;(4)某学校身高超过1.80米的学生.活动探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题、审题,了解本题考查的基本知识点——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然后指导学生对4个选项进行逐一判断;判断所给元素是否能构成集合,关键是看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解析:(1)不能构成集合.“难题”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无明确的标准,对于一道数学题是否是“难题”无法客观地判断.实际上一道数学题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因而“高一数学课本中所有的难题”不能构成集合.(2)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某班级16岁以下的学生.(3)因为未规定大个子的标准,所以(3)不能组成集合.(4)由于(4)中的对象具备确定性,因此,能构成集合.答案:(1)(3)例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活动探究:讲解例2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例2(1):①自然数中是否含有0?②小于10的自然数有哪些?③如何用列举法表示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针对例2(2):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分别是什么?②方程x2=x的解是什么?③如何用列举法表示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针对例2(3):①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即质数的定义是什么)?②1~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③如何用列举法表示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在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先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再把元素写入“{}”内,并用逗号隔开.解:(1)小于10的自然数有0,1,2,3,4,5,6,7,8,9,设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为A,那么A={0,1,2,3,4,5,6,7,8,9};(2)方程x2=x的两个实根为x1=0,x2=1,设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B,那么B={0,1};(3)1~2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设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为C,那么C={2,3,5,7,11,13,17,19}.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集合表示法中的列举法,通过本题的教学可以体会利用集合表示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简洁性.例3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活动探究:讲解例3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例3(1)——列举法①方程x2-2=0的解是什么?②如何用列举法表示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针对例3(1)——描述法①描述法的定义是什么?②所求集合中元素有几个共同特征?分别是什么?③如何用描述法表示所求集合?针对例3(2)——列举法①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有哪些?②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用列举法如何表示?针对例3(2)——描述法①所求集合中元素有几个共同特征?分别是什么?②如何用描述法表示所求集合?解:(1)设方程x2-2=0的实数根为x,并且满足x2-2=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2-2=0};方程x2-2=0的两个实根为x1=-2,x2=2,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A ={-2,2}.(2)设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为x,它满足条件x∈Z且10<x<2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B ={x∈Z|10<x<20};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有11,12,13,14,15,16,17,18,19,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11,12,13,14,15,16,17,18,19}.点评:例2和例3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逐步逼近答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又使得列举法和描述法在实例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知能训练课后练习1,2.【补充练习】1.考查下列对象能否构成集合:(1)著名的数学家;(2)某校2013年在校的所有高个子同学;(3)不超过20的非负数;(4)方程x 2-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5)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6)3的近似值的全体.答案:(1)(2)(5)(6)不能组成集合,(3)(4)能组成集合.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0__________N ,5__________N ,16__________N ;(2)-12__________Q ,π__________Q ,e __________C R Q (e 是个无理数);(3)2-3+2+3=__________{x |x =a +6b ,a ∈Q ,b ∈Q }.答案:(1)∈ ∉ ∈ (2)∈ ∉ ∈ (3)∈3.已知集合A 是由0,m ,m 2-3m +2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且2∈A ,求实数m 的值. 解:∵2∈A ,∴m =2或m 2-3m +2=2.若m =2,则m 2-3m +2=0,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舍去.若m 2-3m +2=2,求得m =0或3.m =0不合题意,舍去.∴m 只能取3.4.用适当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上所有点的集合;(2)一次函数y =x +3与y =-2x +6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3)不等式x -3>2的解集;(4)自然数中不大于10的质数集.答案:(1)描述法:{(x ,y )|y =ax 2+bx +c ,x ∈R ,a ≠0}.(2)描述法:⎩⎨⎧ (x ,y )⎪⎪⎪ ⎩⎪⎨⎪⎧⎭⎪⎬⎪⎫y =x +3y =-2x +6=⎩⎨⎧ (x ,y )⎪⎪⎪⎭⎬⎫⎩⎪⎨⎪⎧ x =1y =4.列举法:{(1,4)}.(3)描述法:{x |x >5}(4)列举法:{2,3,5,7}.拓展提升问题1:设集合P ={x -y ,x +y ,xy },Q ={x 2+y 2,x 2-y 2,0},若P =Q ,求x ,y 的值及集合P ,Q .活动探究: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两个数集相等的条件——集合中的元素分别对应相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本题中集合P ,Q 对应相等时,其元素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并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计算;最后,应当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应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检验所求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解:∵P =Q 且0∈Q ,∴0∈P .若x +y =0或x -y =0,则x 2-y 2=0,从而Q ={x 2+y 2,0,0},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x +y ≠0且x -y ≠0;若xy =0,则x =0或y =0.当y =0时,P ={x ,x ,0},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y ≠0;当x =0时,P ={-y ,y ,0},Q ={y 2,-y 2,0},由P =Q 得⎩⎪⎨⎪⎧ -y =y 2,y =-y 2,y ≠0, ① 或⎩⎪⎨⎪⎧ -y =-y 2,y =y 2,y ≠0.②由①得y =-1,由②得y =1,∴⎩⎪⎨⎪⎧ x =0,y =-1或⎩⎪⎨⎪⎧ x =0,y =1,此时P =Q ={1,-1,0}.点评:本题综合性地考查了两数集相等的条件、集合中元素的性质以及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问题2:已知集合A ={x |ax 2-3x +2=0},若A 中的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a 的取值范围. 活动探究:讨论关于x 的方程ax 2-3x +2=0实数根的情况,从中确定a 的取值范围,依题意,方程有一个实数根或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无实数根.解:(1)a =0时,原方程为-3x +2=0,x =23,符合题意.(2)a ≠0时,方程ax 2-3x +2=0为一元二次方程.由Δ=9-8a ≤0,得a ≥98.∴当a ≥98时,方程ax 2-3x +2=0无实数根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综合(1)(2),知a =0或a ≥98.点评:“a =0”这种情况最容易被忽视,只有在“a ≠0”的条件下,方程ax 2-3x +2=0才是一元二次方程,才能用判别式Δ解决问题.问题3:设S={x|x=m+2n,m,n∈Z}.(1)若a∈Z,则a是否是集合S中的元素?(2)对S中的任意两个x1,x2,则x1+x2,x1·x2是否属于S?活动探究:针对问题(1)——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集合S中元素的共同特征与构成方式;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题中所给的元素a能否表示成m+2n的形式;如果能,m和n分别是多少,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最后小结,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集合时,转化为判断这个元素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特征即可.针对问题(2)——首先引导学生将x1,x2分别表示出来,再引导大家根据正确的表示结果,推断x1+x2,x1·x2是否是集合S中的元素.解:(1)a是集合S中的元素,a=a+2×0∈S.(2)不妨设x1=m+2n,x2=p+2q,m,n,p,q∈Z.则x1+x2=(m+2n)+(p+2q)=(m+p)+2(n+q),m,n,p,q∈Z.∴x1+x2∈S;x1·x2=(m+2n)·(p+2q)=(mp+2nq)+2(mq+np),m,n,p,q∈Z.∴x1·x2∈S.综上,x1+x2,x1·x2都属于S.点评:本题考查集合的描述法以及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1)集合的含义;(2)集合中元素的性质;(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4)集合的表示方法.课后作业习题1.1A组3,4.。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高一上册PPT课件(第1.1.1课时)
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系列课 件
3. 空 集
(1)定 义 : 不 含 任 任何 何 元 素 的 集 合 叫 做 空 集 , 记 为 ∅. ∅
(2)规 定 : 空 空 集 集 是 任 何 集 合 的 子 集 .
思 考2: {0}与 ∅相 同 吗 ? [提 示 ]不 同 . {0}表 示 一 个 集 合 , 且 集 合 中 有 且 仅 有 一 个 元 素0; 而 ∅表 示 空 集 , 其 不 含 有 任 何 元 素 , 故 {0}≠ ∅.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重点) 2.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判断集合间的关系.(难点、易混点) 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一精品课件
PART 02
自主预习·探新知
S E L F S T U D YA N D E X P L O R I G N E W K N O W L E D G E
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一精品课件
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系列课 件
3.已知集合M={菱形},N={正方形},则有( )
A.M⊆N
B.M∈N
C.N⊆M
D.M=N
C [正 方 形 是 特 殊 的 菱 形 , 故N⊆M.]
4. 集 合 {0,1}的 子 集 有 ________个 . 4 [集 合 {0,1}的 子 集 有 ∅, {0}, {1}, {0,1}, 共4个 . ]
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一精品课件
高中数学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精品系列课 件
思考 1:(1)任何两个集合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 (2)符号“∈”与“⊆”有何不同?
[提示] (1)不一定.如集合 A={0,1,2},B={-1,0,1},这两个集合就没有包含关系.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四. 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2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a b c d…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课件:1.1.1 算法的概念
考点类析
例2 写出解方程x2-2x-3=0的一个算法.
解:方法一,算法如下: 第一步,将等号左边因式分解,得(x-3)(x+1)=0①; 第二步,由①式得x-3=0或x+1=0; 第三步,解x-3=0得x=3,解x+1=0得x=-1,即x=3或x=-1.
考点类析
例2 写出解方程x2-2x-3=0的一个算法. 解:方法二,算法如下: 第一步,移项,得x2-2x=3①; 第二步,①式等号两边同时加1并配方,得(x-1)2=4②; 第三步,②式等号两边同时开方,得x-1=±2③; 第四步,解③式得x=3或x=-1.
预习探究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算法不一定只有唯一的一个,也可以有不同 的算法,这些算法有繁简、优劣之分.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
预习探究
知识点三
算法的设计要求
设计算法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3)要保证算法的各个步骤有效,计算机能够执行,且在有限步骤后能得到结果.
备课素材
累加、累乘问题的算法 解决一个问题的算法一般不是唯一的,不同的算法有优劣之别,保证得到正 确的结果是对每个算法的最基本的要求.另外,还要求算法的每个步骤都要 易于实现、易于理解,效率要高,通用性要好等.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例2] 求1×3×5×7×9×11的值,写出其算法.
解:算法如下:
备课素材
[小结]
知识 1.算法的概念; 2.算法的特性; 3.算法的设计
方法
易错
1.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判断,是 给出问题,在书写步骤时,不能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时间: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教学班级:高一(11、12)班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教学过程:引入问题(I)提出问题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
(II)讲授新课通过以上实例,指出:(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1.1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整体概览
问题1 阅读课本第2页,回答下列问题: (3)本章研究的起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1.1.1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第1课时
整体概览
问题1 阅读课本第2页,回答下列问题: (1)本章将要研究哪类问题? (2)本章要研究的对象在高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3)本章研究的起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1)本章将要研究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整体概览
问题1 阅读课本第2页,回答下列问题: (2)本章要研究的对象在高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3)什么是空集?集合按元素个数可分为哪几类?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按元素个数,集合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
(4)我们学过的特殊数集有哪些? 正整数集、自然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作业布置
作业:教科书第8页练习B 1,4题.
目标检测
1 已知集合A是由偶数组成的,集合B是由奇数组成的,若a∈A,b∈B, 则a+ b__∉___A,a b__∈___A.(填“∈”或“பைடு நூலகம்”)
(2)若由a2,2 019a组成的集合M中有两个元素,则a的取值可以是
(C)
A.0 B.2 019
C.1 D.0或2 019
(2)若集合M中有两个元素, 则a2≠2 019a.即a≠0且a≠2 019. 故选C.
归纳小结
问题 (1)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属于,不属于;
(2)集合中的元素有哪些特性?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中数学目录(全)
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中数学目录(全)高中数学(B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1.2.2集合的运算整合提升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函数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1.3函数的单调性2.1.4函数的奇偶性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2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3待定系数法2.3函数的应用(I)2.4函数与方程2.4.1函数的零点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整合提升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3.1.2指数函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及其运算3.2.2对数函数-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Ⅱ)整合提升高中数学(B版)必修二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投影与直观图1.1.5三视图1.1.6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第1课时)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第2课时)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1课时)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2课时)综合测试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直线的方程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圆的标准方程2.3.2圆的一般方程2.3.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空间直角坐标系综合测试高中数学(B版)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单元回眸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单元回眸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2)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单元回眸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数乘向量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3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单元回眸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复习与小结第一章综合测试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复习与小结第二章综合测试第三章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2 简单的线性规划复习与小结第三章综合测试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第1章综合测试题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2.2 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第2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第3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二)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本章整合提升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本章整合提升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本章整合提升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1.2.2组合1.3二项式定理1.3.1二项式定理1.3.2杨辉三角单元回眸第二章概率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离散型随机变量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几何分布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条件概率2.2.2事件的独立性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正态分布单元回眸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选修4-4第一章坐标系1.1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伸缩变换1.2极坐标系本章小结第二章参数方程2.1曲线的参数方程2.2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2.4一些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本章小结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后记高中数学(B版)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基本不等式1.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本章小结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柯西不等式2.2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著名数学家柯西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数学归纳法原理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本章小结。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1.1.1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课件
(2)熟练掌握好空间向量的概念,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 向量、相反向量的含义以及向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是 解决问题的关键;
(3)判断有关向量的命题时,要抓住向量的两个主要元素: 大小和方向,两者缺一不可,相互制约.
(2)直线可以由 其上一点 和它的 方向向量 确定.
3.空间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 (1)共面向量:平行于 同一个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2)空间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向量 p 与不共线向量 a,b 共
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 唯一 的有序实数对(x,y),使 p=x_a_+__y_b_.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又―C→D 与―D→E 不共线,根据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可知―M→N ,
―C→D ,―D→E 共面.
[方法技巧] 证明空间三向量共面或四点共面的方法
(1)向量表示:设法证明其中一个向量可以表示成另两个向 量的线性组合,即若 p=xa+yb,则向量 p,a,b 共面.
3.化简:5(3a-2b)+4(2b-3a)=________.
答案:3a-2b
知识点三 空间向量共线、共面的充要条件 (一)教材梳理填空 1.空间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对任意两个空间向量 a,b(b≠0),a∥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 实数 λ,使__a_=__λ_b__.
2.直线的方向向量 (1)如图,O 是直线 l 上一点,在直线 l 上取非零向量 a,则 对于直线 l 上的任意一点 P,由数乘向量的定义及向量共线的充 要条件可知,存在实数 λ,使得―O→P =λa,把与__向__量__a__平__行___ 的 非零 向量称为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配套课件: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第一章 1.1.1 第1课时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第四个记忆周期是 1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 2天 第六个记忆周期是 4天 第七个记忆周期是 7天 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 这五个记忆周期属于长期记忆的范畴。 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时间进行记忆的巩固,可以记得更扎实。
如何利用规律实现更好记忆呢?
超级记忆法--场景法
1 23 45
答案
3.由“book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中元素个数为( C )A1B.2 C.3 D.4
1 23 45
答案
4.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C )
A.0∈N
B. 2∉Q
C.0∉Q
1 23 45
D.-1∈Z
答案
1 23 45
5.已知集合A是由0,m,m2-3m+2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且2∈A,则
如何利用规律实现更好记忆呢?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记忆后
选择巩固记忆的时间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TIP1:我们可以选择巩固记忆的时间! TIP2:人的记忆周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 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 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小时 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
大写拉丁
字母A,B,C,…
答案
知识点二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思考 答案
1 是整数吗?12是整数吗? 1 是整数;12不是整数.
一般地,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分别为 属于、
别为
、 ∈.
∉
,不属数于学符号分
答案
知识点三 元素的三个特性 思考1 某班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某班身高高于175厘 米的男生能否构成一个集合?集合元素确定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某班所有的“帅哥”不能构成集合,因“帅哥”无明确的标 准.高于175厘米的男生能构成一个集合,因标准确定.元素确定性的 含义: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 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2015秋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师)三维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1)请第一组的全体同学站起来?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第一组的同学)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课本P2:例子(1)—(8),都构成一个集合。
2、集合的表示方法:(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X,Y,等;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等。
(2)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 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或a∈A)。
3、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注意:0.是自然数....)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
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学生练习:用符号∈或∉填空:1 N ,0 N, -3 N, 0.5 N, 2N1 Z , 0 Z, -3 Z, 0.5 Z, 2Z,1 Q , 0 Q, -3 Q, 0.5 Q, 2Q,1 R , 0 R, -3 R, 0.5 R,4、集合的表示方法:先介绍记号:大括号“{ }”,在集合里表示总体,而后提出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出大括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2020-2021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1.1.1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解析:①能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需满足三条边相等.②不能组成 集合.因为“难题”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不能组成集合.③ 不能组成集合.因为“比较接近1”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元素不确定,故 不能组成集合.④能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该校高一年级16岁以下 的学生”.
2.下列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__①__④___(填序号). ①0∈N;②π∈Q;③ 2∈Q;④-1∈Z;⑤ 2∉R.
定 方 向
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 3.注意“互异性”在集合表示及问题解
画集合.
决中的应用.
3.在具体情景中,了 4.要注意运用抽象的集合语言表达和交
解空集的含义.
流问题,提升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必备知识·探新知 关键能力·攻重难 课堂检测·固双基 素养作业·提技能
必备知识·探新知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 a不是集合A的元素
记法 _a_∈__A___ __a_∉_A___
读法 a属于集合A a不属于集合A
思考2:元素与集合之间有第三种关系吗?
提示: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 两种关系.
3.空集
定义 表示方法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___∅__
解析:∵2∈A,∴2=a-1或2=2a. 若2=a-1,则a=3.此时集合A中含有两个元素2,6,符合题意; 若2=2a,则a=1,此时集合A中含有两个元素0,2,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实数a的值为3或1.
关键能力·攻重难
类型 一
典例剖析
集合的相关概念
典例 1 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2019年10月召开的本校秋季运动会所有的男队员; (2)方程x2-1=0的所有实根; (3) 2的近似值的全体; (4)大于 0 的所有整数. 思路探究:根据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来判断.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1.1.1第一课时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预习自测] 1.(多选)下列关于空间向量概念的命题中,正确的是( BC ) A.空间中任意两个单位向量必相等 B.只有零向量的模等于零 C.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A→B1与D→C1是相等向量 D.在空间四边形 ABCD 中,A→B与C→D是相反向量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1
2.运算律 (1)交换律:a+b=b+a; (2)结合律:(a+b)+c=a+(b+c).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例2] 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M为A1C1与B1D1的交 点,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1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D ) A.同平面向量一样,任意两个空间向量都不能比较大小 B.|a|=|b|是向量a=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只有零向量的模等于0 D.共线的单位向量都相等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空间向量的加、减运算
1.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 已知空间向量 a,b,以任意点 O 为起点,作O→A=a,O→C=b,我们就 可以把它们平移到同一平面 α 内. 类似平面向量,定义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运算(如图). (1)a+b=O→A+A→B=_O→_B__; (2)a-b=O→A-O→C=__C→_A__.
(1)A→A1+A→1B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 A→A1+M→C1-D→1M;
(3)A→B+B→C+C→C1+C→1A1+A→1A.
分析:类比平面向量的加、减运算,利用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