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六章 婴儿期(03岁)
婴幼儿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适应环境变化
婴幼儿在面对新环境或变 化时,通过调整自身行为 来适应,如探索新环境、 寻求安慰等。
社会环境对行为塑造作用
家庭环境影响
社会文化熏陶
家庭氛围、教育方式、父母行为等都 会对婴幼儿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塑造 其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也 会对婴幼儿行为产生影响,使其逐渐 适应并融入社会。
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让孩子参与日常家务 活动,培养其自我管理和 独立生活的能力。
学校教育中良好习惯培养
社交技能
学校应提供丰富的社交环境,让 孩子学会与同龄人相处,培养其
分享、合作和互助的精神。
学习习惯
老师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如专注力、主动性和创造
性等。
规则意识
学校需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让 孩子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
准则。
社会实践中良好习惯培养
社会公德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环保活动 等,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挫折教育
让孩子适当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其坚韧不拔、 积极向上的品质。
多元文化理解
引导孩子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培养其 开放、包容的心态。
XXX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成果总结
揭示了婴幼儿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的密切关系,表明社会环境对婴
幼儿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发现了家庭、幼儿园等社会环境 对婴幼儿行为的具体影响,包括
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
提出了针对不同社会环境下婴幼 儿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为家庭
教育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婴幼儿行为 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探讨文化因素对 婴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
社会工作概论第六章人与社会环境
六、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p223-224
(一)机构照顾及问题 1、机构照顾: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
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 施的照顾。我国院舍照顾分为公办、民办 和民办公助(私人出资,政府扶持)。
2、问题:养老机构供需之间存在明显差 异、机构管理和服务人员较少接受专业训 练。
(二)社区照顾是解决老人照顾困难的 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原因如下:
1、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 2、老人愿意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 3、人口的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局限使国家现阶
段难以发展机构照顾。 4、有效利用社区的闲置资源 5、走正规和非正规照顾的道路 6、无经济能力支持养老院费用的老人有权利得
到社区的关怀和照顾。
(二)伯克莱的成长研究发现,老人 的人格和适应情况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1、成熟型 2、摇椅型 3、防卫型 4、愤怒型 5、自怨自艾型
(三)卡明和亨利的撤退理论
老年不一定是中年期的延长,而 是老人从现存社会角色、人际关系 及价值体系中撤离。这种撤退并不 是社会力量压迫的结果,而是老化 现象中一种内在的成长过程,使老 人形成自我中心、自我满足的现象。
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 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 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 部分。
(三)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 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及
文化的系统。 2、静态与动态的相对统一
静态:文化超越时空。学校、社团等对个 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存在
动态:社会本身又在不断变化
艾里克森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发挥 的作用。将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人生各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人们 从其中的正反经验中发展出特定的品质。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
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
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4、社会环境的构成:(1).家庭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2).朋辈群体•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3).学校、单位与组织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内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内容埃里克森是美国的一位新精神分析学家。
他重视人格发展中各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的解决,提出了心理社会问题理论,其要点如下:1、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的一系列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临一种心理社会问题。
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解决面临的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解决得好则有助于人格发展,解决不好则给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即出现危机。
这样既不利于由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过渡,还会影响以后各阶段的发展。
埃里克森根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是按生理发展的)顺序排列的,但每阶段能否顺利渡过则是与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故此命之为“心理社会问题”理论。
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初级社会工作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初级社会工作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影响对人类影响要大一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级社会工作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考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会环境与人类的交互影响: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以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的制约,良好遗传特性需要信托适当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力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大众的一致性行为。
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影响对人类影响要大一些。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假设(1)我们怎样看待世界以及环境与人的互动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中工作原则的制定和工作手法的选择;(2)我们是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受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3)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和职业,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者比工作对象优秀,而应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4)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工作对象也不例外;(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每个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
(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就物质环境而言,一方面,人类能够改变物质环境(围海造田、劈山造林、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另一方面,物质环境同样能够影响人类(积极——适当的雨水,雪,消极——地震、海啸、台风、地球变暖)(2)就社会环境而言,一方面,人类行为可以影响社会环境,如以“新新人类”自居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等都会影响社会风气或文化的改变;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如婚姻法的修订,会影响人们的婚恋生活,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传统的差异,会导致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的差异。
(3)首先,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方式其次,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再次,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最后,人类行为中的个人问题,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另一种说法:普遍接受的观点-人能够影响环境,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婴儿的语言发展:
出生至六个月: 语言发展指标 1. 可以发出任何声音 2. 对声音有反应,例如转头寻找声音 3. 对大声的声音会有惊吓的反应 4. 照顾者的声音可以安定宝宝的情绪 5. 有丰富的脸部表情,特别是在别人对他说话的情况下 6. 利用不同的哭声来表达情绪或需求 7. 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8. 开始牙牙学语,会依照情绪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高兴 时发出“咯咯咯”的声音
第三、儿童最初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以 后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 性。前面所举的胶泥和铁丝的例子,说明儿童 最初是受物体的外部形状的支配,以后才把握 物体的体积或长度。这一发展过程可以叫做由 表及里的过程。
第四、儿童认识一个事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从最初的认识到比较完全的认识,是要经历 多种水平或者阶段、由浅入深的。如前面所说的 幼儿数数,依次逐步达到各种不同的指标,以后 才形成数的概念,而数的概念形成之后还在发展, 即使到小学以后,数的概念的发展也仍在继续进 行。认知的深入,就同时包含着对事物各个部分 及其间关系的进一步的分化。
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
母子间的互动并非各自单独进行,而是透过母亲对 宝宝的抱、背、喂乳、带他散步,以及母亲平常育 儿时的温柔感和从母亲的肌肤中感觉到的温暖中自 然地发生。从新生儿起,透过母亲对宝宝的爱情及 温暖,可让母亲与宝宝间的互动更加密切,也是培 育宝宝养成对人类「基本信赖感」的基础。 此外,父亲亦藉由对宝宝的直接接触或对协助辛 苦的妈妈照顾宝宝等间接行为中培养与宝宝间的父 子互动关系。藉此培养亲子之间以及夫妻之间滋生 丰富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一边保持这种良好的关 系一边育儿,不仅能够让孩子培养出与将来人生有 关的爱、友情、信赖等性格,甚至能够培养孩子具 有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基本信赖感”。 母亲如果安稳下自己的情绪,宝宝自然也会安定下 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彭华民
第二节 人类需要
3、阿尔德佛尔认为人类需要层次可分为:生 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ERG理论)。
4、步瑞德山的需要类型理论,认为人类的需 要可以分为: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规 范性需要,表达性需要。
三、人类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特征
人类需要的客观性,人类需要的社会性,人类 需要的对象性,人类需要的动力性,人类需 要的独特性。
6)社会冲突的直接原因:人们争夺同一件东西而发 生口角、拳斗等 基本原因:社会不平等。
7)冲突的种类:个人冲突和群体冲突,经济冲突、 政治冲突、思想冲突、文化冲突、民族冲突、宗教 冲突,阶级冲突和非阶级冲突。
第一节 人类行为
3、调适与同化
1)调适是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广义:调适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调适,人类对 社会环境的调适。
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人类所生活的环境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互动共生的产物。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2、社会环境的涵义 1)环境可以有不同的相对物 2)按社会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和性质将社会环
境分为:物理社会环境,生物社会环境,心 理社会环境,文化社会环境,制度社会环境, 群体与组织社会环境,大众传媒 3)社会环境的特点:社会构成的多样性,社 会具有动态平衡性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1、关于意识的学说
他认为,人的意识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心理活动在潜意 识中进行。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
前意识的内容有两个来源:有意识的知觉和通过了审查 的无意识。
无意识是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如被压抑的情绪、欲 望和动机,特别是性欲望。
当个体清醒时,意识能够驾驭潜意识,使社会所禁忌的内 容不至于浮出水面。当意识不够强大时,潜意识就会跑出 来。如梦,通过释梦能够治疗神经症。
婴幼儿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利用社区资源
关注婴幼儿心理健康
父母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婴幼儿提供 丰富的学习和社交机会,培养其独立性和 适应性。
父母和社会应关注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及 时发现并解决其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其营 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05
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对婴幼儿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解总结
01
交互影响
婴幼儿期的行为与社会环境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社会环境塑造婴幼
跨文化合作
开展跨文化的合作研究,增进对 不同文化背景下婴幼儿期行为和 社会环境的理解,并提炼出具有 普遍意义的结论和理论。
THANKS
感谢观看
社区和环境因素
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如公园、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等)的丰富程度和可 及性,影响婴幼儿的社会交往和认知发展。
邻里关系
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婴幼儿建立社交网络和获得社会支持。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对婴幼儿的行为和社会性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政策和支持系统
政策和法规:与婴幼儿福利 、教育、健康等相关的政策 和法规,直接影响婴幼儿的 发展环境和机会。
汇报的目的和结构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阐述婴幼儿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这一阶段的认 知和理解,并倡导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结构
本文首先定义婴幼儿期及其发展阶段,然后分析婴幼儿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重要 性,最后探讨如何优化婴幼儿期的社会环境以促进健康发展。接下来的部分将深 入探讨这些话题,为家长、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公共服务:如儿童保健、早 期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覆盖和 质量,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
社会援助:针对困境家庭的 社会援助和支持,可以改善 婴幼儿的发展环境和生活质 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幼儿期阶段
由离异或丧偶后的父母重新组建的家庭, 家庭成员关系复杂,幼儿可能需要适应新 的家庭环境和成员关系。
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塑造
民主型教育方式
父母尊重幼儿个性,鼓励幼儿表达意见, 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
形成幼儿的积极性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放任型教育方式
父母对幼儿行为缺乏引导和约束,容易导 致幼儿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等不良行为
更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环境。
PART 05
媒介环境对幼儿行为影响
电视、网络等媒介普及现状
电视和网络已成为家庭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接触 电视和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 频率也越来越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和网络 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 ,对幼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和网络设 备,这为幼儿接触媒介提供了 便利条件。
社会性发展
01
02
03
家庭关系
幼儿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性 强,家庭环境对其性格形 成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 要影响。
同伴关系
幼儿开始与同龄伙伴建立 友谊,学习合作与分享, 培养社交技能。
社会规范学习
幼儿逐渐学会遵守社会规 则,如礼貌、尊重他人等 ,并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 观念。
PART 02
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影响
的能力。
在幼儿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助 于幼儿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和价 值观,提高其信息素养和综合素
质。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幼儿可以学 会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善恶和 美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PART 06
总结:优化人类行为与社 会环境互动关系
提升家长和教师专业素养
增强家长教育意识
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家长对 幼儿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使他们更加 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心理学探讨人类行为的年龄差异
心理学探讨人类行为的年龄差异人类从出生到老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是由于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在心理学领域,学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行为的年龄差异,并探寻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年龄差异的探讨。
一、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对外界刺激的接受能力较弱,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开始逐渐对外界产生兴趣,并表现出各种行为反应。
1. 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在感知和认知能力上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刚出生的婴儿对声音和触感具有敏感性,但对于形状、颜色等视觉刺激的反应较弱。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的视觉和听觉能力逐渐发展,能够辨认出一些常见的物体和声音。
他们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并主动与环境进行互动。
2. 情绪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在婴儿期,情绪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婴儿会表现出各种情绪,如快乐、愤怒、恐惧等,并通过面部表情和声音来传达自己的感受。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开始注意到他人的情绪,并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
二、儿童期(3-12岁)儿童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以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为主要分期。
在学龄前儿童阶段,儿童逐渐掌握语言和思维能力,并开始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
在学龄期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形成更加独立和自主的行为特点。
1. 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儿童期,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能够逐渐掌握语言技能,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并发展出自己的思维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展出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逻辑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2. 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儿童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性也逐渐发展。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产生更加复杂和深入的社会关系。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婴儿期
干预措施:
1、衔接资源,协助新手父母学习婴儿照料新技能, 帮助其尽快适应父母的角色; 如:邀请医院的专家前来开展婴儿照料技能培训课 程、现场咨询婴儿发育情况;
2、邀请新手父母参加小组活动,共同探讨育儿中的 问题,倾诉为人父母的不易,构建父母的支持系 统,缓解育儿过程中的压力。
依恋 励他们探索,且喜欢 与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一致、稳定的 接纳、合作、 敏感、易接近
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 们更常遵守一些规则,也更愿 意学习新的东西。这些儿童也 更容易适应新环境。
附:母亲态度与孩子的性格
• 母亲态度是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 依赖、温和的;
• 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甚的,孩子的性格是幼稚、领带神经质、 被动、胆怯的;
• 在出生之前听觉就已经出现, 出生后即有听觉反应。
• 出生几天后,就可认识并且更 加喜欢母亲的声音。
1.3 味觉、嗅觉、肤觉
味:新生儿能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明 他们对甜、酸、苦、咸有辨别力,更偏 爱甜味
嗅: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形成习惯 化和嗅适应。一周后能辨别不同的气味, 表现出对母亲气味的偏爱。
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类型: • 初级情绪:(0-6月)
惊奇、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厌恶等; • 自我意识情绪:(6月-3岁)
移情、嫉妒、尴尬等(1.5岁) 自豪、愧疚、内疚等(2.5岁)
1 笑 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
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依恋是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情感的源泉 *早期依恋关系是后期集体生活的有效准备 *依恋对特殊依恋形式——爱情的影响 *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章 学龄期
近视
近视是平行光进入眼内 后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 形成清晰的影象,患者主 观感觉看远模糊,看近还 清楚,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
孩子视力的发展
卫生部、教育部最新调查: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接 近60%,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人数居世界 之首 其中国内小学生患病率约10~20%,初中40~55%,高 中生60%~80%以上,大学毕业生为80%~85%以上 国内近视眼患病情况的调查,估计全国平均近视眼 患病率约为 33.6% ,即我国约有 3 亿近视眼患者, 其中近半数为少年儿童
脊柱弯曲异常
小学年龄儿童骨骼的弹性大而 硬度小。儿童不易发生骨折, 但容易发生变形,不正确的坐 、立、行走姿势可引起脊柱侧 弯等变形。(右图) 脊柱弯曲超出了正常生理范围 叫做脊柱弯曲异常。常见的主 要有病变型脊柱弯曲异常和姿 势型脊柱弯曲异常。在中小学 生中,姿势型脊柱弯曲异常占 绝大多数。
国际上用 BMI指数 测量: BMI=体 重(kg) /身高的平 方(m)
成人:18.5-24
肥胖:≥ 24
肥胖病的2种类型: 肥胖病大体上可以分为单纯性与病理性两种 。单纯性肥胖是由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孩子 的生活习惯不佳所引起的。病理性肥胖主要 指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肥胖。单纯性肥胖与 病理性肥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孩子属 于病理性的肥胖,建议就医检查原因,积极 治疗原发病。
要求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霍莉知道肖恩 对小猫的感情吗?” “霍莉的父亲发现她爬过树会怎 么想?” “霍莉认为父亲发现她爬过树会如何对待她 ?” “在相同的情形下,你们会怎样做?”
根据儿童的回答,塞尔曼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 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阶 段 描 述 对猫的故事的典型反应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幼儿期阶段
高兴、愤怒、轻蔑、惊讶、恐惧、厌恶 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 (P189)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幼儿期的影响
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游戏
社会交往对幼儿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是个体反映自 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具体包括 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 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 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弗里德里希 · 席勒和英国的社会 学家、心理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 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 生的。机体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 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 力加以释放的最好的形式。
2、娱乐-放松说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游戏和 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 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自我体验
幼儿的自我体验(主要表现为情绪)从初级向高级发展,从 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幼儿的愉快和愤怒往往是生 理需要的表现,而委屈、自尊和羞怯则反映了他们的社会性 体验。幼儿自我体验中各个因素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同步的, 愉快和愤怒体验发展最早,而委屈、自尊和羞怯感则发展较 晚。此外,幼儿自我体验还表现出易变性、受暗示性、外露 并且不稳定性。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式。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 进行游戏,称为练习游戏,如反复去碰玩具让它发生声响。在 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性功能(词语和表象)就可以进 行象征性游戏,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象为存在的。以后, 可以进行简单的有规则的游戏。真正的有规则游戏出现在具体 运算阶段。
人类行为学——婴儿期
婴儿期发展主题:建立信任、信任与不信任、依恋生物生理成长:危险因数伤害:摔跤、中毒、噎塞、窒息、溺水、灼伤、铅中毒、虐待疾病:对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白喉病的免疫力为3-6个月易受水痘、破伤风、百日咳和链球菌感染、脑膜炎和猝死新生儿的特征在生命的第一周,婴儿的身体活动主要是反射,例如当你将手指放入他的口腔时,他会反射性吸吮;在面对强光时,他会紧闭眼睛。
如:·摩罗反射当婴儿的头部突然移动,或向后跌倒,或因某种原因吃惊时,他的反应是手脚张开,颈部伸直,然后快速将手臂抱在一起,开始大哭。
·踏步反射用手臂托着他,让他的足底接触一个平面,他会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前面,好像在走步。
·觅食反射在你轻轻叩击他的腮或口唇时,他会将头转向你的手,这有助于授乳时寻找乳头。
·强直性颈反射头转向一侧时,这一侧手臂伸直,另一侧弯曲·掌握反射叩击婴儿手掌时,他会立即握住你的手指。
·足握反射叩击他的足底时,他的足底屈曲,脚趾收紧。
年龄/月036912182436项目头围/cm 男34.341.043.945.146.347.348.249.1女33.740.042.844.245.646.247.148.1胸围/cm 男32.841.343.845.046.147.649.250.8女32.640.342.743.945.046.648.249.8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意义婴儿动作的类型1.无条件反射动作和条件反射动作(按照是否来自先天遗传分类)。
无条件反射动作包括: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等等。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条件反射,如瞳孔反射、吞咽反射、打嗝、喷嚏等等。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下来的,是本能性的,是固定神经联系,因此,它的适应性是非常低的,但是它同时又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期(0~3岁)
本章主要内容
●生物系统及其对婴儿期的影响 ●心理系统及其对婴儿期的影响 ●社会系统及其对婴儿期的影响
0~1岁的生物发展
• 体重 3个月时约为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 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 • 身长 1周岁时平均身长约为出生时的1.5倍 • 大脑 1岁之后,婴儿的大脑要发育到超过 其成年时大小的一半 从怀孕的第7个月开 始一直到孩子1岁之间,大脑每天增加1.7 克。
发音游戏阶段
• 时间是4~6个月
• 出现了很响和很轻的声音,以及很高和很 低的声音
咿呀学语
• 在6个月以上,婴儿把元音和辅音放在了一 起,反复重复它们 • 普遍的咿呀学语包括mamama papapa 。 • 咿呀学语似乎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因为甚 至耳聋的婴儿,也将在6个月的时候开始咿 呀学语;然而,由于没有听力的增进,他 们在8个月的时候停止了咿呀学语。
哭泣和咕咕叫
• 时间是从出生到两个月 • 新生儿最初是用哭泣的方式来交流的 • 当婴儿饥饿、疲劳、寒冷、热、湿、害怕、 孤独、疼痛、厌烦时——无论什么,他们 都会哭泣。 • 到第一个月结束为止(3~5周),婴儿开始 咕咕叫或者发出元音的声
叽叽咕咕的声音和笑声
• 时间是2~4个月 • 婴儿开始发出一些舒适状态的声音 • 出现了持久的笑声和咯咯笑声
电文体语
• 在18—24个月之间,婴儿开始把单词放在 一起形成简单的词组或者句子。因为这些 句子是被缩短的句子,就像一封电报上的 信文,它们被称作电文体语 • 婴儿所使用的电文体语,是指他们使用名 词、动词、和形容词。他们省略了助动词、 介词、冠词和代词。
影响语言发展的环境因素
婴儿的语言发展呈现出相同的阶段性, 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影响语言发展的环境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 是婴儿所接受的教养,即照顾者是否能在 语言交流方面为婴儿提供互动的机会
对于发育迟缓的孩子的做法:
如果对一些发展迟缓的婴儿进行早期 干预,他们就有机会同正常的孩子一 样的生长。
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残障儿童教 育法修正案颁布,从出生开始为残疾儿童 提供专门的服务。 父母作为婴儿的老师参与其中。父母与孩 子一起练习和活动。
生物生理危险
• 婴儿事故和损伤 • 疾病
婴儿的微笑
• 反射性的笑(0~5周)
• 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14周)
• 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
婴儿的哭泣
生理-心理激活(出生至一个月) 心理激活(一个月之 后) 有区别的哭泣(2~22个月)
语言的发展
第一阶段:语言准备期
1. 2. 3. 4. 5. 哭泣和咕咕叫 叽叽咕咕的声音和笑声 发音游戏阶段 咿呀学语(牙牙语阶段) 含混语阶段
动作发展规律
• 从头到脚 • 由近及远 • 由粗到细
注意:既有一定的规律,又有个体差异 性
动作发展顺序
影响婴儿动作发展的因素
• 生物成熟 • 环境
“肚子的时间”
• 当婴儿醒着的时候,有一些专门的时间让 其俯卧着玩耍 • 最近,婴儿在学会翻身与控制头和颈方面 发展迟缓的发生率正在提高,这种迟缓是 由于婴儿被置于仰卧或者侧身的状态下睡 觉。
婴儿事故和损伤
• 婴儿需要不间断的注意来保护他们避免受 损伤。 • 父母需要仔细保护婴儿的安全,预见到婴 儿可能面临的危险。 • 并不是所有家都是能够保护婴儿的
疾病
• 免疫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6个月之后婴儿容易患病 • 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婴儿猝死综合征
• 是指一个婴儿因为没有身体上的可见原因而 出乎意料的死亡。在生命的第一年里,SIDS 是婴儿死亡最普遍的原因。 • SIDS通常更多发生在男婴、低出生体重的婴 儿、早产的婴儿、同胞以前死于SIDS的婴儿 和俯卧睡觉的婴儿。 • 由于这种方式而失去一个婴儿的父母经常感 到自责,试图确定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父 母亲可能会认为把婴儿单独关在房间里,自 己去打一个长盹的原因。
• 1岁以前的婴儿已经了有了短期记忆,同时 也可能有长期记忆 • 6个月时,他们开始依恋亲人而害怕陌生人 • 1岁开始,记忆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记忆 时间有所延长,记忆内容有所增加
情绪发展
• 最初的情绪表现
愉快、感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 惧怕和悲伤
• 情绪的分化与发展
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哭泣
心理系统及其对婴儿期的影响
• • • • • 认知发展 情绪发展 语言的发展 依恋 自我意识的发展
认知发展
• • • • 感觉发展 知觉发展 思维的发展(见课本) 记忆的发展
感觉发展
• • • • 视觉 嗅觉 味觉 触觉ຫໍສະໝຸດ 知觉发展• 图形知觉
深度知觉 • 空间知觉 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记忆的发展
1~2岁的生物发展
• • • • • 体重 2岁时约为出生时的4倍。 身长 比1周岁增长约10厘米 前囟 于1岁半时闭合 牙齿 乳牙共20颗,2岁时基本出齐 大脑 2岁时,婴儿的大脑要发育到超过其 成年时大小75%,大部分沟回已明显
2~3岁的生物发展
• 体重 3岁时增长约2公斤。 • 身长 比2周岁增长约7.5厘米 • 大脑 3岁时,婴儿的大脑要发育基本接近 成人,小脑发育完成,能维持身体平衡和 动作的准确性。
含混语阶段
• 时间是10个月以上 • 发出的声音和音节串带有丰富的重音变化 和音调模式
第二阶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1. 单字复义语 2. 电文体语
单字复义语
• 9~12个月时,他们理解的单词比他们能够 说出来的单词要多 • 到20个月为止,一个婴儿大约有50个单词 的词汇量;到24个月为止,大约有180个单 词的词汇量。 • 早期语言阶段,婴儿用一个单词表达一个 完整的句子所包含的意思,这被称为单字 复义语
• 7到8个月的年龄时,婴儿开始了交流 • 到8个月为止,婴儿开始发出了母语的音调 • 婴儿开始发出声音指称专门物体、人或者 行为 • 婴儿也会将他们的语言和手势结合起来 • 到9~12个月,这时,婴儿说出了他们的第 一个单词
婴儿为什么会咿呀学语
• 为产生声音而促进喉、唇和舌头发育的一 种实践形式 • 也是一种和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社会性联系 以及学习基本沟通技巧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