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黄沙小学校王凤琼【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提出问题并利用实验,观察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以及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体验科技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难点: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解释。

【教学准备】组装好的小车一辆、钩码数个、橡皮筋数根、多媒体课件、、有刻度的“跑道”、实验记录单、拉力器【课前活动】孩子们,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的力,聪明的你们知道哪些力呢?(重力、拉力、推力、压力、浮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相应补充,体验不同的力。

【教学过程】一、铺垫设疑1、谈话激趣师:孩子们,老师今天从另一个学校来到这里,老师是用什么交通工具到这里的?生:汽车。

师:真聪明,这世界上除了汽车还有许多车,比如……所有的车前进都需要动力,那聪明的孩子们知道这些车用什么作动力吗?师:生活中的各种机动车几乎都是用轮驱动方式前进的,即动力使车轮转动,轮子通过与地面的摩擦力带动车身前进。

2、质疑引题1(1)(出示小车实物)老师手中有一辆自制的简易小车,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使这辆“小车”运动起来呢?(2)有许多种方法都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

二、探究发现(一)初步探究:把橡皮筋和小车组装好,使小车运动起来。

1、孩子们,你们想亲手组装一辆橡皮筋动力小车吗?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车的构造吧!(出示课件)请拿起实验盘中的小车,区分一下车头和车尾,特别介绍车架上的小孔和车轴上的车轴套。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知道橡皮筋可以产生动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2. 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3. 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4. 观察和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

2.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观察分析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橡皮筋、剪刀、尺子、铅笔、绳子等实验材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3. 准备实验报告表格。

六、课堂导入与新课讲解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橡皮筋动力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讲解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七、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动手制作一个橡皮筋动力装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观察与分析1. 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

2. 学生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九、课堂小结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用橡皮筋制作其他动力装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橡皮筋动力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讲解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动手制作一个橡皮筋动力装置。

4.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七、拓展与延伸1. 学生尝试用橡皮筋制作其他动力装置,如橡皮筋船、橡皮筋飞机等。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3. 实验操作和观察4. 解决实际问题5. 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四、教学准备:1. 橡皮筋2. 实验器材(如尺子、剪刀等)3. 教学课件4. 小组合作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探讨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3. 实践:学生根据探讨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4.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用橡皮筋作动力的装置。

5. 总结:学生展示小组成果,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实验经验和收获。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应用到生活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橡皮筋弹性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教师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难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橡皮筋作为一种动力源的应用场景。

激发学生对橡皮筋动力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2 教学内容介绍橡皮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探讨橡皮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橡皮筋玩具、弹性势能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橡皮筋的动力作用。

通过实例展示橡皮筋的应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橡皮筋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展示橡皮筋玩具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其动力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为何能产生动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章:橡皮筋的动力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包括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橡皮筋动力特性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释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概念。

探讨橡皮筋在拉伸和释放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橡皮筋的动力特性。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橡皮筋的动力特性。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在拉伸和释放过程中的行为。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橡皮筋的拉伸长度和释放后的运动距离。

学生分析数据,总结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如能量转化和运动规律。

第三章:橡皮筋动力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橡皮筋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橡皮筋动力应用项目。

3.2 教学内容介绍橡皮筋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如橡皮筋驱动的玩具。

鼓励学生思考橡皮筋动力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橡皮筋动力应用的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提出自己的橡皮筋动力应用项目。

3.4 教学步骤展示橡皮筋动力在玩具中的应用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橡皮筋动力应用的想法。

学生提出自己的橡皮筋动力应用项目,进行创新设计。

第四章:橡皮筋动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橡皮筋动力的特性。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作为一种动力来源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动力原理2. 橡皮筋实验的操作步骤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动力原理,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尺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介绍橡皮筋作为一种动力来源的原理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橡皮筋为小车提供动力,并设计实验方案。

3. 动手实践:学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对小车的作用。

4. 观察与分析: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橡皮筋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讲解橡皮筋动力原理。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橡皮筋动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图。

八、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优化实验方案,使小车运动更远?2. 学生尝试改进实验装置,进行二次实验,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家长协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橡皮筋应用实例,拍摄照片或视频,下节课分享。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恢复先形状的力;在必然范围内,橡皮筋的形状转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二、进程与方式:会利用橡皮筋给纸飞机和小车作动力;会做探讨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搜集数据、进行说明的重要性;熟悉弹力概念,利用弹力为咱们做更多的情形。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难点】明白得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

【教学预备】教师演示:纸飞机2架、橡皮筋1个、弹簧、铁架台、钩码、轨道、课件等。

分组实验:每组:纸飞机4架、橡皮筋4个、燕尾夹1个、海绵1块、拉簧或压簧1个、橡皮泥1块、小旗子1面、铁架台1副、钩码1套、小车1辆、记录单1张。

【教学进程】一、导入:橡皮筋能够作为动力1.课件出示飞机、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的图片。

提问:你们明白这些交通工具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吗?学生回答。

2.出示纸飞机,提问:那个地址有架纸飞机,你有方法让它飞起来吗?学生回答。

示范:拉橡皮筋使飞机飞起来。

3.分发纸飞机,让学生自己用橡皮筋把纸飞机飞起来。

提问:橡皮筋能够作为动力吗?引导学生熟悉到橡皮筋是能够作为动力的。

4.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橡皮筋。

(板书:橡皮筋)。

二:橡皮筋能够产生力1.谈话:咱们先来观看下橡皮筋。

想一想如何做才能使橡皮筋产生力?学生讨论、试探并动手活动。

2.请一名同窗演示他的方式。

3.分析:你是怎么做的、橡皮筋发送了如何的转变?学生回答:被拉长了。

引导:橡皮筋什么发生了转变?得出形状转变(板书:形状转变)。

师:感觉到力了吗?生:感觉到了。

师:那个力是谁产生的?生:橡皮筋。

(板书:产生力)大伙儿一路来试试吧!(这一环节,使学生熟悉到弹力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形状转变。

)三、感受物体的弹力1.提问:橡皮筋形状发生转变能够产生力,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呢?分发海绵、燕尾夹、弹簧和橡皮泥。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案教案标题: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1. 了解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和应用。

2. 学习如何设计和制作能够利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和应用。

2. 设计和制作能够利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教学准备:1. 橡皮筋、木材或卡纸、轮子、胶水、剪刀等制作小车所需材料。

2. 实验室或教室中的平坦地面。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和应用,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探究活动:2. 分发橡皮筋、木材或卡纸、轮子、胶水、剪刀等材料给学生。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制作能够利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4. 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和制作小车,并记录下设计过程和所使用的材料。

实践活动:5. 学生使用橡皮筋将小车的轮子与车身连接,确保橡皮筋能提供足够的动力。

6. 学生在平坦地面上放置小车,用手拉动橡皮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7. 学生记录下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行进距离和速度。

讨论和总结:8. 学生讨论小车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9.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优点和限制,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改进小车的设计以提高性能。

拓展活动:10.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小车的设计和材料,比如调整橡皮筋的长度、使用不同形状的车身等,观察这些改变对小车性能的影响。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对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理解程度。

3. 评估学生对小车性能改进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利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实验或项目,如橡皮筋飞机、橡皮筋弹射器等。

2. 学生可以将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和应用与其他动力源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他们在制作和操作小车时的安全。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橡皮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 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 橡皮筋的弹性系数计算2. 橡皮筋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表现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橡皮筋、剪刀、尺子、铅笔、实验器材等。

2. 相关教学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1. 笔记本、铅笔。

2. 好奇心、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橡皮筋玩具,引导学生关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橡皮筋在不同拉伸程度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3.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橡皮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橡皮筋测力计、橡皮筋驱动的玩具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橡皮筋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橡皮筋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表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1.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展示相关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3.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和实际应用。

4.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课后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1. 学习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2. 掌握如何计算橡皮筋的弹性系数。

3. 学习如何利用橡皮筋制作简单的动力装置。

教科200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 运动和力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_25

教科200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 运动和力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_25

4.2《用橡皮筋作动力》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力。

本单元选择了学生们熟悉的小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第一课用重力作为动力拉动小车的基础上,本课将利用橡皮筋给小车作为动力来理解弹力,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擦力和小车的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第一、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这个活动集中在安装和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

第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这是换一种形式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强化运动和力的相关科学概念。

第三、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通过动手做实行感知,理解弹力概念,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弹力有了理解,仅仅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理解。

学生围绕弹力有较强的探究欲望,这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物体要运动起来必须要有外力施加在物体上才能使它运动。

本节课学生将利用探究学习方法(对比实验)来学习本课内容。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做“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展开实验探究,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形成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实验、收集数据、实行解释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重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弹力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设法让小车动起来。

实验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五、教法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实验探究的框架下,通过合作交流,评价质疑,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引出科学概念。

六、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课件、橡皮筋、钩码(二)小组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橡皮筋、尺子、记录单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4.2用橡皮筋作动力橡皮筋缠绕方向小车运动方向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弹力。

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橡筋动力飞机版

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橡筋动力飞机版

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橡筋动力飞机版4.2、《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结构:《用橡皮筋作动力》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题的引入部分,第二部分是探究的开始,第三部分是探究的重点。

第四部分是对前面三部分的拓展延伸,四部分呈螺旋式直线上升结构。

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法:教材中的第二部分——小车行驶方向和橡皮筋缠绕方向的探究。

小车的组装,主要是按照教材图示的方法安装小车。

但在实际安装中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安装会出现杂乱无章、费时低效的情况。

所以在课前教师将实验器材准备好。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实验器材。

一般橡皮筋拉伸后产生的弹力比较大,而且这个力会在瞬间爆发出来的,很难控制使其缓慢释放,所以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原地打滑的现象,小车行驶距离近。

按照实际的情况可增加车轮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把小车放在粗糙的木板上、增加小车的重量等。

第四部分:研究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弹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当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教材先提供了一幅皮筋下挂了不同个数的钩码的图片,按照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认为外界作用力越大,橡皮筋伸的越长,皮筋弹力也越大。

教材最后两幅图给学生提示了哪些物体有弹性,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教学设计亮点:从实验场地去和实验难易考虑,用小车进行实验占用场地太大,小车的运动不好控制,在实验室无法做实验,需要另选场地。

为此,我选择了另一种方法代替小车来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多少和动力大小的关系,这就是橡筋动力直升机。

开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有航空模型活动材料,因此,橡筋动力飞机在我活动中心很容易找到,这给本课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橡皮筋动力直升机组装简单,使用方便,占用场地小,实验室就可以正常进行实验。

所以我对本课实验做了改进——用橡筋动力直升机代替实验小车。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第一章:橡皮筋动力原理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弹性原理。

理解橡皮筋作为动力的基本概念。

1.2 教学内容橡皮筋的定义和特性弹性原理的解释橡皮筋作为动力的原理介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动力原理。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橡皮筋动力实验2.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使用橡皮筋产生动力。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橡皮筋动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实验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数据记录和分析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2.4 教学评估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橡皮筋动力应用实例3.1 教学目标了解橡皮筋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学习橡皮筋动力在解决问题中的创新思维。

3.2 教学内容橡皮筋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介绍。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介绍。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引导学生了解橡皮筋动力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应用想法。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讨论。

学生提出创新应用想法的创意和可行性。

第四章:橡皮筋动力制作实践4.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将橡皮筋动力应用到实际制作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2 教学内容制作材料的准备和指导制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创新思维的实践和指导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制作操作。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制作出独特的橡皮筋动力作品。

4.4 教学评估学生制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学生对制作过程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5.2 教学内容对橡皮筋动力原理、实验、应用和制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学会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源,制作简单的动力装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3. 橡皮筋动力装置的测试与优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和测试优化。

2. 教学难点:橡皮筋动力装置的测试与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橡皮筋、剪刀、尺子、钉子、木板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橡皮筋动力装置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橡皮筋玩具,引发学生对橡皮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让学生观察橡皮筋的形变和恢复过程,探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3. 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如何提高装置的动力效果。

4. 测试与优化:让学生测试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橡皮筋应用实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探究、制作和测试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创意、实用性和稳定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改进今后的教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总结教学成果和不足之处。

2. 学生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和进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

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八、课后作业1. 学生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科学是一门探究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通过让学生用橡皮筋作动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用途;(2)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能力。

第二章:橡皮筋的性质2.1 橡皮筋的定义橡皮筋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橡胶制品,通常呈条状,可以用来束缚物品或作为弹力玩具等。

2.2 橡皮筋的弹性橡皮筋的弹性是指它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

弹性的强弱与橡皮筋的材质、直径和长度有关。

2.3 橡皮筋的用途橡皮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绑头发、制作弹弓、作为玩具等。

第三章:用橡皮筋作动力3.1 基本方法(1)将橡皮筋固定在两个支点之间,使之一端短一端长;(2)拉伸短端,使其超过支点,释放后,橡皮筋的弹性使其回弹,带动长端运动;(3)利用橡皮筋的回弹力,实现物体的运动。

3.2 应用实例(1)制作弹弓:将橡皮筋固定在木棍两端,拉伸后释放,可以发射小石子;(2)制作简易吊车:将橡皮筋固定在支架上,利用其弹性提升重物;(3)制作橡皮筋动力车:将橡皮筋固定在车轮轴上,利用其回弹力驱动车辆行驶。

第四章:实验与观察4.1 实验一:探究橡皮筋的弹性材料:橡皮筋、尺子、铅笔。

步骤:(1)测量橡皮筋的自然长度;(2)拉伸橡皮筋至一定长度,记录长度;(3)释放橡皮筋,观察其回弹程度;(4)分析弹性与长度的关系。

4.2 实验二:探究橡皮筋的动力作用材料:橡皮筋、小车、绳子。

步骤:(1)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轴上;(2)拉伸橡皮筋,使小车前进;(3)观察橡皮筋的回弹情况;(4)分析橡皮筋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橡皮筋的性质、用途和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橡皮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橡皮筋的外貌和性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橡皮筋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颜色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其外观和弹性。

2. 让学生bring their own橡皮筋,并分享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是否能够产生动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橡皮筋的观察和描述。

2. 记录学生举例的橡皮筋用途。

第二章:探索橡皮筋的弹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橡皮筋的弹性。

教学内容:1. 介绍橡皮筋的弹性概念。

2.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的弹性。

1. 解释橡皮筋的弹性是指其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

2. 提供不同长度的橡皮筋,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其弹性。

3. 学生记录橡皮筋的伸长长度和恢复原状的时间。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橡皮筋弹性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实验记录的数据和分析。

第三章: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来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教学内容:1. 解释橡皮筋作为动力来源的原理。

2. 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橡皮筋作动力的效果。

教学活动:1. 解释橡皮筋在拉伸时储存能量,释放时产生动力。

2. 提供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作动力的效果。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橡皮筋作动力原理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实验记录的结果和分析。

第四章:创意橡皮筋动力项目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2. 培养学生通过橡皮筋动力项目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动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橡皮筋动力项目。

教学活动:1. 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动力解决方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用橡皮筋作动力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用橡皮筋作动力

用橡皮筋作動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產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動力;橡皮筋的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

過程與方法:用橡皮筋給小車安裝動力;做橡皮筋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係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認真實驗、收集資料、進行解釋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做橡皮筋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係的實驗。

教學難點資料的整理和解釋
教學準備實驗用小車一輛、細橡皮筋幾根、細線、測量距離的繩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在前面的課中,我們是用哪種力使小車運動起來的?
2.除了用拉力,我們還能用什麼力能使小車動起來呢?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用橡皮筋做動力的小車
板書:用橡皮筋作動力
二、給小車安裝橡皮筋
1.提問:那我們如何把橡皮筋作為小車的動力呢?
學生討論
2.出示小車安裝的示意圖,學生根據示意圖安裝
3.調試橡皮筋動力小車
三、橡皮經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係的實驗
1.發現問題。

引導:每個小組的橡皮筋動力小車都裝好了嗎?下面就用你們的小車來一個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小車跑的最遠。

學生比賽
2.交流討論,發現問題
(1)起點、終點不固定
(2)橡皮筋斷了
(3)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的跑的遠
3.實驗驗證
指導學生看書本記錄表,並開始實驗
4.解釋說明
提問:為什麼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小車跑得遠呢?
(1)學生解釋
(2)實驗:橡皮筋的力是怎樣產生的。

(3 出示彈力的概念。

四.小結。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橡皮筋作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橡皮筋的动力,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第二章:橡皮筋的动力特性2.1 课程内容介绍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包括橡皮筋的弹性系数、伸长量和力的关系等。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

2.3 教学活动第三章:用橡皮筋作动力计算3.1 课程内容学习如何利用橡皮筋的动力特性进行计算,包括力的计算、距离的计算等。

3.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活动讲解橡皮筋作动力计算的方法,分析案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应用橡皮筋作动力解决实际问题4.1 课程内容学习如何运用橡皮筋的动力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单的动力机械等。

4.2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5.1 课程内容5.2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5.3 教学活动第六章:探索橡皮筋的动力特性6.1 课程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包括弹性系数、伸长量和力的关系。

6.2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观察和数据分析法。

6.3 教学活动进行橡皮筋动力特性实验,观察橡皮筋在不同伸长量下的力的变化,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第七章:橡皮筋动力计算实例分析7.1 课程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橡皮筋的动力特性进行计算。

7.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法。

7.3 教学活动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橡皮筋动力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橡皮筋具有弹性的特点。

2.掌握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橡皮筋动力机械的方法。

3.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橡皮筋。

2.吊牌纸片。

3.木棒。

4.淀粉水。

5.塑料杯。

6.剪刀。

教学过程
1. 弹性橡皮筋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点。

1.引入话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橡皮筋为什么具有很好的拉伸弹性?
2.观察实验:将一根橡皮筋拉伸并放手,观察橡皮筋弹起来的情况。

再将一根橡皮筋绕在木棒上转动,观察橡皮筋在转动过程中的表现。

3.思考讨论:这些实验现象是什么原理造成的?为什么橡皮筋具有这样的弹性特点?学生们可以畅想这些问题,尝试探究出科学原理。

2. 橡皮筋动力机械
通过制作小型机械模型,让学生掌握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方法。

1.引入话题: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物品呢?
2.制作机械模型:将吊牌纸剪成合适的形状,用淀粉水粘在塑料杯的底部做成轮胎,用剩余的部分做车身。

将橡皮筋固定在车身上,用力拉伸橡皮筋,松手观察车辆的行驶情况。

3.思考讨论:探究橡皮筋能够产生动力的原理,尝试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

教学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橡皮筋的弹性特点,并学习了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索、想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各种机动车几乎都是用轮驱动方式前进的,即动力使车轮转动,轮子通过与地面的摩擦力带动车身前进。

本课用橡皮筋带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这种方法就是轮驱动。

认识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就了解了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擦力,研究自行车的设计特点打下了基础。

用橡皮筋作动力也为学生认识弹力提供了条件。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这是下一个活动的准备。

这时,学生已经观察到“轮驱动”,但教科书始终都没有提出这个概念,这丝毫不影响学生接下来的研究,只会使活动更集中在安装和研究上。

第二,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这是换一种形式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会强化有关科学概念的建立。

第三,引导学生认识弹力,了解弹力的产生。

安排为第三个活动是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进行感知,再认识弹力概念。

这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突出了重点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对橡皮筋很熟悉,对弹力物体也有生活经验,对橡皮筋缠绕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也有简单的朴素的感性认识。

然而,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是一个难点。

而探究皮筋圈数和小车距离的关系因为涉及到很多的外在影响因素,所以,如何处理是重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1.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2.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难点: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解释。

评价任务1.会制作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2.做实验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

3.认识弹力的定义及作用。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橡皮筋几根、测量距离的皮尺或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品、有关弹力应用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一、铺垫设疑1.谈话激趣。

(1)(出示课件)谈话:同学们,在你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玩具车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想一想,你所玩过的玩具车是靠什么运动起来的?(2)(出示课件)玩具车的运动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车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车又是用什么作动力的?2.质疑引题。

(1)(出示小车实物)老师手中有一辆自制的简易小车,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使这辆“小车”运动起来呢?(2)有许多种方法都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车辆有着特殊的好感,以此开课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和生活经验。

体现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二、探究发现活动一:把橡皮筋和小车组装好,使小车运动起来。

1.同学们,你们想亲手组装一辆橡皮筋动力小车吗?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车的构造吧!(出示课件)请拿起实验盘中的小车,区分一下车头和车尾。

那应该如何组装橡皮筋动力小车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2页,找一找组装方法。

2.你们的小车动起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边试边想下面的问题:(1)橡皮筋小车的动力来自哪儿?(2)如何使小车向前运动?如何使小车向后运动?3.交流汇报,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总结出结论并板书:橡皮筋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相反。

【设计意图: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是整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介绍小车的组成,特别介绍车架上的小孔和车轴上的车轴套,可以有效降低难度,节约时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组装小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猜测、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及概括能力。

】活动二: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与什么有关?1.同学们,我们组装的小车已经动起来了,你想用它进行一次PK赛吗?先读一读比赛规则吧!(课件出示)2.请同学们推荐两名赛车手,其他同学做好文明观众和公正的小裁判。

同样的两辆赛车,都是用两根橡皮筋来驱动,在两位选手的操控下,谁会胜出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3.同样的两辆赛车,为什么有的行驶的距离近?有的行驶的距离远呢?你来猜测一下吧。

4.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吗?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吧!5.自主设计,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计划。

6.(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老师也想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第一点:实验时只改变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第二点:圈数的确定方法。

(课件出示)第三点:读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你们明白了吗?各小组要分工合作,各尽其责。

我们来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先有发现?就把它填到你们的实验单上。

开始!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指导。

8.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圈数多,距离远;圈数少,距离近。

【设计意图:利用PK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小车的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为下步教学打好基础。

实验的设计及要求的出示不仅可以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从而更好地认识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先对提出的问题作分析、预测,然后在活动中寻找问题答案的科学探究习惯。

】三、归纳构建1.观察体验。

(1)真了不起,我们像小科学家一样,不仅发现了橡皮筋能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而且还发现了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那橡皮筋的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先看老师做一个演示实验:钩码实验。

(边讲边做)同学们,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那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体验实验:拉橡皮筋。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拉橡皮筋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还能感受到吗?(师引出弹力概念)2.归纳构建。

(1)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74页,边读边把它勾画下来。

(2)谈话:同学们请看,原来橡皮筋形状发生改变时,会产生弹力,当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就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

反之……(相机补充板书)3.弹力就在我们身边,看,这是一个拉力器,谁想来感受一下呢?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除了这些,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弹力呢?【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及演示实验,归纳构建得出弹力概念,完成知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到弹力的例子,了解弹力无处不在。

】四、总结评价1.拓展延伸。

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能使小车行驶更远,除了这种方法,你还可采用哪些方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呢?下课之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

2、赠送名言,师生共勉科学需要不断实践,科学需要不断探索。

正如哥白尼所说的“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

”让我们牢记这句话,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吧!【设计意图:体现了科学课程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把科学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用橡皮筋作动力→弹力相反缠绕方向——————行驶方向圈数多,弹力大,距离远圈数少,弹力小,距离近教学反思《用橡皮筋作动力》是在第1课用重力拉动小车的基础上,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作为动力使小车前进。

本课主要有两大实验活动,第一是研究橡皮筋缠绕方向与小车前进方向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通过课堂教学后,我有了一些想法和启示:一、实验前老师要认真钻研,先行一步我在课前发现一些问题:1.固定橡皮筋的红色轮子套在小车的轴上太松了,不能起到传送动力的作用,所以我在轴上绕了一定厚度的透明胶带纸来增加轴的直径;2.小车比较轻,动起来容易打滑,根据这个情况我在小车的尾部加上了一个重50克的金属垫圈,这样效果比较好。

二、课上指导应该更细、更全面在课前我做了实验,发现了一些问题,觉得学生应该注意的也就这些,但是我发现结果不然,学生因为知识结构的差异,很多细节老师都应该去关注、指导,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往前绕怎样才算往后绕;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一圈;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测量小车的行使的距离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全面的指导。

三、科学结论的得出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老师是一个“旁观者”在课上学生记录了很多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只能从表面上发现一些问题,但这不是我们最终要的结果,当然学生的思维在没有任何指引的情况下是不会自动生成,这就需要老师这个“旁观者”时时点醒他们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为什么小车行驶距离就远?(圈数多橡皮筋就长)小车行驶了一段距离为什么自己会停下来?(橡皮筋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弹力就消失了),这些实验数据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光自己理解了弹力这一科学概念,而且还用自己的话说出弹力的概念,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科学课也需要安静地思考和活动科学课是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实验验证一系列的活动完成学习,所以学生在课上有一定的自由来进行活动,这就需要学生有安静讨论和活动的科学素养,假设一直在闹哄哄的氛围中,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

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还要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