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微子》中记载着孔子对几位历史贤人的评价:“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意思是:“孔子说:‘不贬抑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齐吧!’ 又说:‘柳下惠、少连,〔被迫〕贬抑自己的意志,辱没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深思熟虑,他们只能这样做而已啊。’又说:‘虞仲、夷逸,过隐居生活,
说话放纵无忌,能保持自身清白,废弃官位而合乎权宜变通。可是我与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这段话蕴含着孔子灵活变通的大智慧。做官还是归隐,对于孔子而言并不绝对,而是有前提条件的, 即“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倘若国家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那就应该出来做官帮扶正义;如果国家混乱黑暗以权谋私,那就应该辞官归隐,而不是助纣为虐或尸位素餐。可见,在
孔子看来,“无可”“无不可”的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对一件事没有绝
对的定论,关键要“合道”,也就是合情、合理、合义。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这种灵活变通的处事艺术,做到“无可无不可”。
首先,教学模式方面“无可无不可”。语文教学中应以“教”为主的模
式与以“学”为主的模式相结合,整体而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少教”并不代表教
师的教不重要,更不代表教师不需要教,任由学生自己做题摸索。做任何事最忌讳的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近年来我国在教学改革中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我们也不能回避其中丛生的乱象。之前我们从长期普遍存在的教师“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中总结经验教训,借鉴“杨思”“杜郎口”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主要启发引导,学生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之后延伸出“疑探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理念与初衷本来是好的,可是不少学校在具体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却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教学改革半路夭折。
究其原因,就是有的学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少教多学”的内涵与精髓,没能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比如不考虑一些老师对新课堂是否有驾驭能力,以及学生不同层次的循序渐进等问题,只是一味盲目跟风,僵化刻板地学习外在形式,甚至在形式上简单粗暴地擅自发挥,这样做必然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再例如,决策者在教学流程的安排上和各流程时间的掐定上,整体把握住大方向就好,不能扣的太死,不能规定是十分钟,结果十分钟二十秒就不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绪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靠程序设定的冰冷机器。如果在某个学习环节学生产生了疑惑,老师应当予以适当引导,而不能为了符合时间要求,硬性强制学生不懂装懂。一堂好的示范课,不但要体现出授课形式的新颖,更要体现出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否则,所谓的教育革新,不过是换了一个花样更复杂的牢笼而已。
那么,检测一堂课是否遵循教育规律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学生是否能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真正学有所获,并且是否能更高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学生只顾着配合老师进行虚假表演,学习收获自然少之又少。这样下去,只会让老师越来越疲惫,学生越来越厌烦,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有人对改革者提出质疑,认为一些学校根本不适合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只适合教师讲台上讲、学生讲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其实又走了一个极端,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误解——传统教学模式绝对不等于我们先前反
对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首先,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本身有许多好处。老师学识渊博,可以直接增长学生的见识,例如央视的“百家讲坛”就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实也是很灵活的,只是在传承中被误解和偏离,被等同于“填鸭式”教育。
中国最早独立办学的孔子,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在《论语?先进》篇中记载,有一天,就“志向”这个话题,孔子循循善诱,让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畅所欲言,气氛相当宽松。在师生讨论的过程中,曾皙一直都在弹琴,直到孔子问到他,他才缓缓停下来说了说自己的志向。期间孔子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偶以“哂”的微笑表情略作回应,直到最后孔子只说了句“吾与点也”,表达了他赞同曾皙的观点。只是曾皙不死心,非要私下追上孔子询问,孔子才对其他三个弟子作了点评。可见孔子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秉持了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主张,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现在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键点上,教师的“教”确实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孔子的适时启发,也就不会有历史上的七十二贤人;如果没有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在方向和方法上的引导启发,他的学生就很难在老师离开的情况下也能高效自主地学习。所以高效课堂的真正体现,是老师对学生能做岀切合实际的有益引导和启发,而不是高高在上、云里雾里的干瘪说教。
可见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名称也可以多种多样,而规律却是永恒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教学模式的好与坏,要看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是否能将学生真正培养成才,所以“无可无不可”。
其次,教材选择方面“无可无不可”。在语文教材的选择上应将“传统经典”与“当下时事”相结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包含的内容太灵活太丰富,“语文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教材也不断更新。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加起来就有十多本,决策者的初衷是为了全国各地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选择。可如果没有一套自己完整的教学理念,还真有点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秉持“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就不难根据实际情况对所用教材作出合理的选择。对语文而言,生活处处是学问,课内课外皆教材。语文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外,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经过时间和空间考验的传统经典自是必不可少的教材。想要学识广博,一定要对中国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史、子、集”有所了解。被称为是“群经之首,国学之源”的《易经》曰:“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