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阿房宫赋(教师版)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苏教版 必修2 教案
阿房宫赋一、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了解时代背景及、赋1、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
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先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2、赋何为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语文】第10课《阿房宫赋》课件(苏教版必修2)
内容分析:
1 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 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 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意味深长。 六国与秦 自取灭亡 “爱人”则可免祸 奉劝“后人” 以史为鉴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 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 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身、自 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 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 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作者的民本思想是可贵的。
分析: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 谴责秦王掠夺珍 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宝,纵情挥霍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 痛斥始皇纵欲纷 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 奢,终成独夫 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 怒”的“天下之人”同“日 农民起义使秦灭 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亡,阿房宫被焚 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小结: 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 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 小结: 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 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独 夫 之 心 , 日 益 骄 固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之柱 农 ,使 夫 多负 于栋 南之 亩之
秦爱纷奢,人 直栏横槛 亦念其家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
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
豪华,奢侈 一点 一滴 使用,挥霍 介词结构后置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 灭亡为借鉴。
六 国
剽掠其人 (建宫宇)
自灭
秦 爱 纷 奢 导 致 灭 亡
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 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致使 农民起义,一举灭秦。“叫、举、炬”三 个动词,促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 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 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 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 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 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使供统治者享乐的 阿房宫化为灰烬,秦统治者也被埋葬在灰 烬中了。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课文知识点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课文知识点(教师版)《阿房宫赋》一、重点词语1. 蜀山兀,阿房出? (山高而秃)2. 直走咸阳(趋向)3. 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往)4. 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5.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二、实词(一)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钩心,建筑物向中心攒聚。
斗角,屋角互相对峙。
指宫室建筑精巧。
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特征。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义:明亮的星光。
今义: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4.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古义:指收集保存的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同情。
(二)一词多义1.使①使负栋之柱(动词,让)②使六国各爱其人(连词,假使)2.一①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副词,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名词,一体)3.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4.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动词,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动词,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动词,拿)5.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名词,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三、虚词1.焉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是)2.而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未云何龙(出现龙) ②不霁何虹(出现虹)③辇来于秦(乘坐辇车) ④朝歌夜弦(唱歌;弹琴)⑤楚人一炬(放火) ⑥可怜焦土(化作焦土)⑦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⑧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⑨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2)名词用作状语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3)意动用法①后人衷之而不鉴之(以……为借鉴)(4)数词的活用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五、句式1.判断句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阿房宫赋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第9课阿房宫赋第9课阿房宫赋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但唐敬宗李湛好游猎,喜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对于这一切,杜牧既愤慨又痛心。
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指出:“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二)常识整理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
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赋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议”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赋,叫“短赋”;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赋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文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赋文又由骈体转入律体,称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就的赋称为“文赋”。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
蜀地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建成六王毕,四海一。
蜀 山兀, 阿房 出。
毕:结束,此指为秦国所灭。
一:统一。
兀:高而上平,指伐尽蜀山的树木。
出:出现,意思是建成。
(它 覆压绵延三百多里地,(楼阁高耸 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覆压:掩盖。
此句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 占地极广。
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
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它 骊山北 构 而 西折,一直到达咸阳。
(渭水和樊川 直走 咸阳。
二川 溶溶, 流入宫墙。
走:趋向。
二川:指渭水和樊川。
溶溶:水盛的样子。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阿房宫赋》课件 苏教版 .ppt
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 体会。
1.了解赋体散文长于 摹写、注重铺陈、善 用比喻等文体特色。 2.了解本赋内容借秦 败亡以讽喻时政。 3.从文言中积累相关 知识、句式、实词。
学习 目标
杜 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 晚唐杰出诗人,诗、赋、古文都 足以为名家。祖父杜佑是中唐有 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 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 ﹐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
舞歌 殿台 冷暖 袖响
分析第一段 来历
外在 形势
本体 建筑
占地广 建筑物之高
楼阁之多
设计工致
壮 美
宫中的歌舞之盛
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 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 大胆的夸张、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 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 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定“二 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 加上大量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 锵,并有音韵之美。
第一课时
城
门
宫舞水榭楼台 Nhomakorabea•
阿房宫前殿
骊山陵远眺
•
•
仿秦宫殿
仿秦宫殿
仿 秦台榭 仿 秦城门
仿秦城门
(一)解题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 ng”,阿 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作为 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 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 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 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 以别于杜甫之“老杜”,又把他 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诗歌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他对“赋”的文体发展,也有着 卓越贡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阿房宫赋》名师教案(第2课时)
《阿房宫赋》名师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
“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
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
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
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
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
“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
“念”顾念。
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
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
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
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阿房宫赋》课件苏教版
《阿房宫赋》所揭示的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同样具有警示作用。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 更应该注重节俭、反对奢靡,以保持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 加强制度建设,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05 《阿房宫赋》的实践与应 用
朗诵技巧与实践
总结词
03 《阿房宫赋》的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解析
文章结构概述
1. 首段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描述阿房 宫的壮丽气势,再分别描绘其建筑、宫人 、珍宝,最后总结并发出警告。
描述阿房宫的壮丽气势,展现其规模和影 响力。
2. 中段
3. 末段
具体描绘阿房宫的建筑、宫人、珍宝,展 现其奢华和荒淫。
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强调不能重蹈 覆辙。
作者杜牧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与李商隐并称 为“小李杜”。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 文学熏陶。
杜牧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见长,其作品在唐代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涉及题材广泛,包括山水 、边塞、送别、感怀等,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与目的
通过朗诵实践,学生可以更好 地理解《阿房宫赋》的韵律和
节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选择合适的朗诵材料
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阿房宫 赋》段落或篇章,确保学生能 够理解和掌握。
指导朗诵技巧
教授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 语速,以及如何通过语气和节 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实践朗诵
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集体朗诵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并及时
VS
阿房宫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兴建的大型宫 殿,它的建成标志着秦朝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的转移。同时,阿房宫也是中国古 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对后世的宫殿建 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房宫赋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阿房宫赋》教案及练习(苏教版必修二)
《阿房宫赋》教案及练习(苏教版必修二)《阿房宫赋》教案【课前导学】1、请同学对文中关于文言文知识点做预习。
2、熟读课文3、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
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简介“赋”“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本文是“历史的回声”中的“后人之鉴”的第二课。
作者通过对秦阿房宫的铺陈描写,阐释了秦国灭亡的原因。
学习本文,要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并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诵、宫殿的图画、课外练习。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理解课文中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朗读背诵课文,探讨演绎、交流分享本文的精神养分。
2.能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历史回声”的内涵。
3.进行思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认识并揭露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精选9篇)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杜牧《阿房宫赋》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特点;2、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3、文言词语的活用。
重点难点:文中“议论”所包含的意思,四个“后人”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型:课内自读课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题解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
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
可是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
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二、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三、阅读课文,反复朗读。
学生自读,教师范读。
四、结合“自读提示”和“注释”,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指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开首十二个字用两组偶句,极省简地待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费,文中“毕”“一”“兀”“出”都是动词。
接着,由外至内,由物及人,用骈散间杂的句式来写。
第二自然段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的基础上,极写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1.1【教学设计】《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作为晚唐文赋,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赋”这种文体;3.体会课文运用的比喻、排比、铺陈、夸张等艺术手法;4.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2.加强朗读。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能够基本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对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听课文诵读,注意字词的读音。
(一)识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
阿房宫赋(教师答案版)
《阿房宫赋》(教师答案版)单位:浙江元济高级中学作者:付灵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 )A.突兀(wù)水涡(wō)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B.矗(zhù)立辇(niǎn)车雷霆乍(zhà)惊鼎铛(dāng)玉石C.逦迤(yǐlǐ)锱铢(zī)架梁之椽(chuán)直栏横槛(kǎn)D.参差(cēncī)仓庾(yǔ)金块珠砾(lì)盘盘囷囷(jūn)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C )A.复压缦立勾心斗角高低幂迷 B.不暇鉴借春光溶溶明星荧荧C.纷奢锱铢杳无音信直栏横槛 D.帛褛骄固雷霆乍惊尽态极言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D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隔离天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B.韩魏之经营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可怜焦土D.秦人不暇自哀六王毕,四海一则足以拒秦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D )A.族秦者秦也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燕赵之收藏可怜焦土D.鼎铛玉石骊山北构而西折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B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C )A.①六王毕(完了)②蜀山兀(光秃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7.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8.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 B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阿房宫赋》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这个专题的“后人之鉴”这个板块。
本课为晚唐文赋,赋这种文体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本课在“历史的回声”这个专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学习本课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本,读活了文本。
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本文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而”“夫”等实虚词的用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掌握重要实虚词含义;教学难点:分析探讨本文借古讽今的手法,感知作者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2、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对文章做初步的认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真情导入面对君民关系,思想家孟子和荀子都向我们揭示出这样的真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劝诫国君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头,警示君王要勤政爱民,以民为本。
唐代大诗人杜牧借《阿房宫赋》中,秦王不爱其民而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亡国,再次提起君民关系,让我们走进课文,解读这层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孟子和荀子的名言,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为对本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常识介绍1、阿房宫: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阿房宫赋》的历史背景、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其文学价值;•掌握《阿房宫赋》的重点快词和词语,加深对唐代文学的理解;•分析《阿房宫赋》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文学经典篇目:《阿房宫赋》•周易经典篇目:《乾卦》•语言知识系统:重点快词和词语等1.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学经典篇目《阿房宫赋》的文学鉴赏和古代文明史知识;•难点:掌握文学《阿房宫赋》修辞手法和形式等,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2.1 热身活动•点播一下中国历史纪录片,了解西周的盛世与灭亡,带领学生进入古代文明史的氛围。
2.2 学习重点2.2.1 【文学篇目】•教师简要讲述《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学生阅读阿房宫、长乐宫、止马于临皆回译,了解阿房宫的规模和建筑精美。
2.2.2 【周易篇目】•学生学习《周易》中的乾卦,了解其象征意义和作用,对理解《阿房宫赋》有一定帮助。
2.2.3 【重点快词】•教师讲解《阿房宫赋》中的重点快词,如:白虹、霓裳、玉楼、霜凋、镜销魂等等;•点播相关视频,辅助学生理解上述快词的具体含义。
2.2.4 【词语系统】•学生学习《阿房宫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新丰恣、临洮、万国、帷幄等等;•带领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认知、解释和理解。
2.3 学习难点2.3.1 【修辞手法】•教师为学生简要介绍《阿房宫赋》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等;•分析文中各篇段落的修辞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2 【文章结构】•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阿房宫赋》的篇章结构,了解整篇文章的情节、人物和意蕴;•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文章主旨和核心思想。
2.4 总结回顾•点播相关视频,回顾学习历程中的重难点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为下一场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评价•学生独立完成小作文,谈谈自己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感受;•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现场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2 苏教版必修2
联系“明星盈盈”段与“使负栋之柱”段比较鉴赏。
(1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意动用法),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爱因斯坦称之为猪栏生活,因为人家一创造为乐,生活太安逸,精神也会随之蜕化!好色小人刘邦入关后严格约束自己,勾践在群臣帮助下卧薪尝胆——要想成大器,必须要战胜人性中的弱点!另外对后代简直就是一种犯罪,范蠡三散家产,外国的富豪多慈善,林则徐“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极写六国女眷即珍宝的下场,讽谏统治者若不以民为本则将一无所有!引申人的善良的品行,联系现实与华盛顿捐赠学院的故事。)
三、高屋建瓴,出示目标(1分钟)
1、品味文字,体味语言精华;
2、分析结构,洞察匠心奇妙;
3、联系现实,挖掘思想宝藏。
四、小组合作,质疑求真(8分钟)
1、组织课堂:
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每个问题由两个小组承担,轮流回答,挖掘品味多且精妙的获胜。
2、任务分配:
(1)品味语言,可以是单个的字或词,可以是语句的句式与修辞;
(8)使六国各爱其人(讳饰,不说民,是为避李世民的讳,联系李贺之死,可见唐朝也是一个“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朝代。而齐威王善于接纳邹忌的意见,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9)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短小精悍,比较有力,短促,好像六国一下子灭亡了,阿房宫一下子建成了,极具概括力,写了两件大事,中间有很大跳跃性,可笼罩全篇,后文自有答案。)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阿房宫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第一课时诵读1、2段,重在学习文赋的“体物”(叙述、描写);第二课时诵读3、4段,重在体会本文的“写志”。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解题1.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
《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
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东圃中学一堂一案自主发展高三级课内文言复习
必修二阿房宫赋
组别: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回顾旧知,掌握课文重点实词和活用,复习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
学习重难点:复习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
《阿房宫赋》复习:(一)、重点实词、活用
1.直走.咸阳
2.杳不知其所之.也
3.尽态.极妍.
4.缦立
..远视,而望幸.焉
5.多于.南亩之农夫
6.日益.骄固
7.戍卒叫,函谷举.
8.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2.不霁.何虹.
13.朝歌夜弦
....
14.可怜焦土
..
15.族.秦者,秦也
16.骊山北.构而西.折
17.辇.来与秦
1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9.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0.日.益骄固
21.燕、赵之收藏,
..
...韩、魏之经营
22.六王毕.,四海一.
2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广州市东圃中学 一堂一案 自主发展 高三级 课内文言复习
- 1 - (一)、名词活用做动词
【规律】:
1、两个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两个名词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穿、戴)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面:向着,对着)
2、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一狼洞其中。
《狼》洞:打洞。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策: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3、名词前面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毛:长庄稼(长草木)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击鼓
4、用在所字后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置人所罾鱼腹中。
(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规律总结】:
用在代词、介宾短语前的名词。
两个名词连用时的前一个名词
用在副词、能愿动词、“所”字后的名词
【 检测】: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1、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
2、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
4、非能水也。
水:游泳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志:做标记
6、穴地藏之者三年 穴:挖
7、敢呼仲尼而兄之 兄:做兄长
8、乃令画工图之 图:画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编撰:唐 审稿: 高三备课组
- 2 - 2.与“族秦者秦也”中“族”含义相同的一项为( B )
A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B .以古非今者族
C .云气不待族而雨
D .万物百族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D )
例:戍卒叫,函谷举,举人一炬可怜焦土。
A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C .虽董之以严刑
D .不拘于时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B .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 .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2.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
答案:A
二、课内文段阅读: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⑥⑦
2.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拓展训练
广州市东圃中学 一堂一案 自主发展 高三级 课内文言复习
- 3 -
重点掌握:名作动、“柄、恣、易、见、侧目、踵门”
郭琇面劾权臣
康熙间,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
瑞卿名琇。
当明珠②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
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列入弹章上之④
车至明邸,踵门⑤投刺⑥。
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
及入,长故频频作引袖状。
明喜问曰:“御史⑦公近来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日:“否、否。
”探袖出视,乃一弹章。
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
”连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
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
(选自近代·徐珂《清稗类钞》)
[注释]①山左:指山东。
②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
③胪(1ú)举:列举。
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送给皇上。
⑤踵门:亲自上门。
⑥投刺:递上名片。
⑦御史:指郭琇,时任左都御史。
⑧觥(g ōng):古代盛酒器。
[文言知识]
“移时”及其他。
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柄__________②恣__________③邸__________④以__________
⑤易__________⑥肃__________⑦见__________⑧探__________⑨旨__________
2.翻译:①朝野多侧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旋复袖草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频频作引袖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郭※面劾权臣
1.①同“秉”,掌管②放纵③官家住宅④认为⑤轻视⑥整⑦我⑧伸⑨皇帝的命令 2.①朝廷内外多敢怒不敢言;②一会儿又在袖子里藏了草拟的奏章;③故意一再装出拉袖子的样子。
编撰:唐审稿:高三备课组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