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案新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学案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目标.1.会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2.能熟练运用二倍角的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并能灵活地将公式变形运用.知识点一.二倍角公式的推导思考1.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就是用α的三角函数表示2α的三角函数的公式.根据前面学过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你能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吗?答案.sin 2α=sin(α+α)=sin αcos α+cos αsin α=2sin αcos α;cos 2α=cos(α+α)=cos αcos α-sin αsin α=cos 2α-sin 2α;tan 2α=tan(α+α)=2tan α1-tan 2α. 思考2.根据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 2α+cos 2α=1,你能否只用sin α或cos α表示cos 2α?答案.cos 2α=cos 2α-sin 2α=cos 2α-(1-cos 2α)=2cos 2α-1;或cos 2α=cos 2α-sin 2α=(1-sin 2α)-sin 2α=1-2sin 2α.知识点二.二倍角公式的变形1.公式的逆用2sin αcos α=sin 2α,sin αcos α=12sin 2α, cos 2α-sin 2α=cos 2α,2tan α1-tan 2α=tan 2α. 2.二倍角公式的重要变形——升幂公式和降幂公式升幂公式1+cos 2α=2cos 2α,1-cos 2α=2sin 2α,1+cos α=2cos2α2,1-cos α=2sin 2α2. 降幂公式cos 2α=1+cos 2α2,sin 2α=1-cos 2α2.类型一.给角求值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1)cos 72°cos 36°;(2)13-23cos 215°; (3)1-tan 275°tan 75°;(4)1sin 10°-3cos 10°. 解.(1)cos 36°cos 72°=2sin 36°cos 36°cos 72°2sin 36° =2sin 72°cos 72°4sin 36°=sin 144°4sin 36°=14. (2)13-23cos 215°=-13(2cos 215°-1)=-13cos 30°=-36. (3)1-tan 275°tan 75°=2·1-tan 275°2tan 75°=2·1tan 150°=-2 3. (4)1sin 10°-3cos 10°=cos 10°-3sin 10°sin 10°cos 10°=2⎝ ⎛⎭⎪⎫12cos 10°-32sin 10°sin 10°cos 10° =4(sin 30°cos 10°-cos 30°sin 10°)2sin 10° cos 10° =4sin 20°sin 20°=4. 反思与感悟.对于给角求值问题,一般有两类:(1)直接正用、逆用二倍角公式,结合诱导公式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对已知式子进行转化,一般可以化为特殊角.(2)若形式为几个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式相乘,则一般逆用二倍角的正弦公式,在求解过程中,需利用互余关系配凑出应用二倍角公式的条件,使得问题出现可以连用二倍角的正弦公式的形式.跟踪训练1.求下列各式的值:(1)cos 2π7cos 4π7cos 6π7; (2)1sin 50°+3cos 50°.解.(1)原式=2sin 2π7cos 2π7cos 4π7cos 6π72sin 2π7=sin 4π7cos 4π7cos 6π72sin 2π7=sin 8π7cos 6π74sin 2π7=sin π7cos π74sin 2π7=sin 2π78sin 2π7=18. (2)原式=cos 50°+3sin 50°sin 50°cos 50°=2(12cos 50°+32sin 50°)12×2sin 50°cos 50°=2sin 80°12sin 100°=2sin 80°12sin 80°=4.类型二.给值求值例2.(1)若sin α-cos α=13,则sin 2α= . 答案.89解析.(sin α-cos α)2=sin 2α+cos 2α-2sin αcos α =1-sin 2α=⎝ ⎛⎭⎪⎫132⇒sin 2α=1-⎝ ⎛⎭⎪⎫132=89. (2)若tan α=34,则cos 2α+2sin 2α等于(..) A.6425B.4825C.1D.1625答案.A解析.cos 2α+2sin 2α=cos 2α+4sin αcos αcos 2α+sin 2α=1+4tan α1+tan 2α. 把tan α=34代入,得 cos 2α+2sin 2α=1+4×341+⎝ ⎛⎭⎪⎫342=42516=6425.故选A.引申探究在本例(1)中,若改为sin α+cos α=13,求sin 2α. 解.由题意,得(sin α+cos α)2=19, ∴1+2sin αcos α=19, 即1+sin 2α=19, ∴sin 2α=-89. 反思与感悟.(1)条件求值问题常有两种解题途径:①对题设条件变形,把条件中的角、函数名向结论中的角、函数名靠拢;②对结论变形,将结论中的角、函数名向题设条件中的角、函数名靠拢,以便将题设条件代入结论.(2)一个重要结论:(sin θ±cos θ)2=1±sin 2θ.跟踪训练2.已知tan α=2.(1)求tan ⎝⎛⎭⎪⎫α+π4的值; (2)求sin 2αsin 2α+sin αcos α-cos 2α-1的值. 解.(1)tan ⎝ ⎛⎭⎪⎫α+π4=tan α+tan π41-tan αtan π4=2+11-2×1=-3. (2)sin 2αsin 2α+sin αcos α-cos 2α-1=2sin αcos αsin 2α+sin αcos α-2cos 2α =2tan αtan 2α+tan α-2=2×24+2-2=1. 类型三.利用倍角公式化简例3.化简2cos 2α-12tan ⎝ ⎛⎭⎪⎫π4-αsin 2⎝ ⎛⎭⎪⎫π4+α.解.方法一.原式=2cos 2α-12·sin ⎝ ⎛⎭⎪⎫π4-αcos ⎝ ⎛⎭⎪⎫π4-αsin 2⎝ ⎛⎭⎪⎫π4+α =2cos 2α-12·sin ⎝ ⎛⎭⎪⎫π4-αcos ⎝ ⎛⎭⎪⎫π4-αcos 2⎝ ⎛⎭⎪⎫π4-α=2cos 2α-1sin ⎝ ⎛⎭⎪⎫π2-2α =cos 2αcos 2α=1. 方法二.原式=cos 2α2·1-tan α1+tan α⎝ ⎛⎭⎪⎫22sin α+22cos α2 =cos 2αcos α-sin αcos α+sin α(sin α+cos α)2 =cos 2α(cos α-sin α)(cos α+sin α)=cos 2αcos 2α-sin 2α=1. 反思与感悟.(1)对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有下面的要求:①能求出值的应求出值;②使三角函数种数尽量少;③使三角函数式中的项数尽量少;④尽量使分母不含有三角函数;⑤尽量使被开方数不含三角函数.(2)化简的方法:①弦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 ②降幂或升幂.③一个重要结论:(sin θ±cos θ)2=1±sin 2θ.跟踪训练3.化简下列各式:(1)π4<α<π2,则1-sin 2α= ; (2)α为第三象限角,则1+cos 2αcos α-1-cos 2αsin α= . 答案.(1)sin α-cos α.(2)0解析.(1)∵α∈(π4,π2),∴sin α>cos α, ∴1-sin 2α=1-2sin αcos α=sin 2α-2sin αcos α+cos 2α=(sin α-cos α)2=sin α-cos α.(2)∵α为第三象限角,∴cos α<0,sin α<0, ∴1+cos 2αcos α- 1-cos 2αsin α=2cos 2αcos α-2sin 2αsin α=-2cos αcos α--2sin αsin α=0.1.12sin π12cos π12的值等于(..) A.14B.18C.116D.12 答案.B解析.原式=14sin π6=18. 2.sin 4π12-cos 4π12等于(..) A.-12 B.-32 C.12 D.32答案.B解析.原式=⎝ ⎛⎭⎪⎫sin2π12+cos 2π12·⎝ ⎛⎭⎪⎫sin 2π12-cos 2π12 =-⎝ ⎛⎭⎪⎫cos2π12-sin 2π12=-cos π6=-32. 3.tan 7.5°1-tan 27.5°= . 答案.1-32 解析.tan 7.5°1-tan 27.5°=12·2tan 7.5°1-tan 27.5°=12tan 15°=1-32. 4.设sin 2α=-sin α,α∈⎝ ⎛⎭⎪⎫π2,π,则tan 2α的值是 . 答案. 3解析.∵sin 2α=-sin α,∴sin α(2cos α+1)=0,又α∈⎝ ⎛⎭⎪⎫π2,π, ∴sin α≠0,2cos α+1=0即cos α=-12, sin α=32,tan α=-3, ∴tan 2α=2tan α1-tan 2α=-231-(-3)2= 3. 5.已知sin ⎝ ⎛⎭⎪⎫π4-x =513,0<x <π4,求cos 2x cos ⎝ ⎛⎭⎪⎫π4+x 的值. 解.原式=sin ⎝ ⎛⎭⎪⎫π2+2x cos ⎝ ⎛⎭⎪⎫π4+x =2sin ⎝⎛⎭⎪⎫π4+x cos ⎝ ⎛⎭⎪⎫π4+x cos ⎝ ⎛⎭⎪⎫π4+x =2sin ⎝ ⎛⎭⎪⎫π4+x . ∵sin ⎝ ⎛⎭⎪⎫π4-x =cos ⎝ ⎛⎭⎪⎫π4+x =513,且0<x <π4, ∴π4+x ∈⎝ ⎛⎭⎪⎫π4,π2, ∴sin ⎝ ⎛⎭⎪⎫π4+x = 1-cos 2⎝ ⎛⎭⎪⎫π4+x =1213, ∴原式=2×1213=2413.1.对于“二倍角”应该有广义上的理解,如:8α是4α的二倍;6α是3α的二倍;4α是2α的二倍;3α是32α的二倍;α2是α4的二倍;α3是α6的二倍;α2n =2·α2n +1(n ∈N *). 2.二倍角余弦公式的运用在二倍角公式中,二倍角的余弦公式最为灵活多样,应用广泛.二倍角的常用形式:①1+cos 2α=2cos 2α;②cos 2α=1+cos 2α2;③1-cos 2α=2sin 2α;④sin 2α=1-cos 2α2.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已知α是第三象限角,cos α=-513,则sin 2α等于(..) A.-1213B.1213C.-120169D.120169答案.D解析.由α是第三象限角,且cos α=-513, 得sin α=-1213,所以sin 2α=2sin αcos α=2×⎝ ⎛⎭⎪⎫-1213×⎝ ⎛⎭⎪⎫-513=120169,故选D. 2.若tan θ=-13,则cos 2θ等于(..) A.-45 B.-15 C.15 D.45答案.D解析.tan θ=-13,则cos 2θ=cos 2θ-sin 2θ =cos 2θ-sin 2θcos 2θ+sin 2θ=1-tan 2θ1+tan 2θ=45. 3.已知x ∈(-π2,0),cos x =45,则tan 2x 等于(..) A.724 B.-724 C.247 D.-247答案.D解析.由cos x =45,x ∈(-π2,0),得sin x =-35, 所以tan x =-34, 所以tan 2x =2tan x 1-tan 2x =2×(-34)1-(-34)2=-247,故选D.4.已知sin 2α=23,则cos 2⎝⎛⎭⎪⎫α+π4等于(..) A.16B.13C.12D.23 答案.A解析.因为cos 2⎝⎛⎭⎪⎫α+π4=1+cos ⎣⎢⎡⎦⎥⎤2⎝ ⎛⎭⎪⎫α+π42 =1+cos ⎝ ⎛⎭⎪⎫2α+π22=1-sin 2α2, 所以cos 2⎝⎛⎭⎪⎫α+π4=1-sin 2α2=1-232=16,故选A. 5.如果|cos θ|=15,5π2<θ<3π,则sin θ2的值是(..) A.-105B.105C.-155D.155 答案.C解析.∵5π2<θ<3π,|cos θ|=15, ∴cos θ<0,cos θ=-15. 又∵5π4<θ2<3π2,∴sin θ2<0. ∴sin 2θ2=1-cos θ2=35, sin θ2=-155. 6.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sin α+cos α=33,则cos 2α等于(..) A.-53 B.-59 C.59 D.53答案.A解析.由题意得(sin α+cos α)2=13, ∴1+sin 2α=13,sin 2α=-23. ∵α为第二象限角,∴cos α-sin α<0. 又∵sin α+cos α>0,∴cos α<0,sin α>0,且|cos α|<|sin α|, ∴cos 2α=cos 2α-sin 2α<0,∴cos 2α=- 1-sin 22α=- 1-⎝ ⎛⎭⎪⎫-232=- 1-49=-53,故选A. 7.若cos ⎝ ⎛⎭⎪⎫π4-α=35,则sin 2α等于(..) A.725B.15C.-15D.-725 答案.D解析.因为sin 2α=cos ⎝ ⎛⎭⎪⎫π2-2α =2cos 2⎝ ⎛⎭⎪⎫π4-α-1, 又因为cos ⎝ ⎛⎭⎪⎫π4-α=35, 所以sin 2α=2×925-1=-725,故选D. 二、填空题8.2sin 222.5°-1= .答案.-22 解析.原式=-cos 45°=-22. 9.sin 6°sin 42°sin 66°sin 78°= .答案.116解析.原式=sin 6°cos 48°cos 24°cos 12°=sin 6°cos 6°cos 12°cos 24°cos 48°cos 6° =sin 96°16cos 6°=cos 6°16cos 6°=116. 10.设α是第二象限角,P (x ,4)为其终边上的一点,且cos α=15x ,则tan 2α= . 答案.247解析.cos α=x x 2+42=x 5, ∴x 2=9,x =±3.又∵α是第二象限角,∴x =-3,∴cos α=-35,sin α=45, ∴tan α=-43,tan 2α=2×(-43)1-(-43)2=-831-169=-83-79=7221=247. 11.已知tan x =2,则tan 2(x -π4)= . 答案.34 12.若tan α+1tan α=103,α∈⎝ ⎛⎭⎪⎫π4,π2,则sin ⎝⎛⎭⎪⎫2α+π4+2cos π4cos 2α= . 答案.0 解析.由tan α+1tan α=103, 得tan α=13或tan α=3. 又∵α∈⎝ ⎛⎭⎪⎫π4,π2,∴tan α=3. ∴sin α=310,cos α=110. ∴sin ⎝⎛⎭⎪⎫2α+π4+2cos π4cos 2α =sin 2αcos π4+cos 2αsin π4+2cos π4cos 2α=22×2sin αcos α+22(2cos 2α-1)+2cos 2α =2sin αcos α+22cos 2α-22 =2×310×110+22×⎝ ⎛⎭⎪⎫1102-22 =5210-22=0. 三、解答题13.已知角α在第一象限且cos α=35,求1+2cos (2α-π4)sin (α+π2)的值. 解.∵cos α=35且α在第一象限,∴sin α=45. ∴cos 2α=cos 2α-sin 2α=-725, sin 2α=2sin αcos α=2425, ∴原式=1+2(cos 2αcos π4+sin 2αsin π4)cos α=1+cos 2α+sin 2αcos α=145. 四、探究与拓展14.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的余弦值为23,那么这个三角形顶角的正弦值为 . 答案.459解析.设A 是等腰△ABC 的顶角,则cos B =23, sin B =1-cos 2B = 1-(23)2=53. 所以sin A =sin(180°-2B )=sin 2B =2sin B cos B =2×53×23=459. 15.已知π<α<32π,化简:1+sin α1+cos α-1-cos α+1-sin α1+cos α+1-cos α. 解.∵π<α<32π,∴π2<α2<34π, ∴1+cos α=2|cos α2|=-2cos α2, 1-cos α=2|sin α2|=2sin α2. ∴1+sin α1+cos α-1-cos α+1-sin α1+cos α+1-cos α =1+sin α-2(cos α2+sin α2)+1-sin α2(sin α2-cos α2) =(cos α2+sin α2)2-2(cos α2+sin α2)+(sin α2-cos α2)22(sin α2-cos α2) =-2cos α2.。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三角恒等变换》
三角恒等变换【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初探二、初试身手1.in14°co16°+in76°co74°=()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答案:B解析:∵in14°=co76°,co74°=in16°,∴原式=co76°co16°+in76°in16°=co(76°-16°)=co60°=错误!.2.co(-15°)的值是()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答案:D解析:co(-15°)=co15°=co(45°-30°)=co45°co30°+in45°in30°=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co65°co2021in65°in2021________.答案:错误!解析:co65°co2021in65°in2021co(65°-2021=co45°=错误!.三、合作探究给角求值问题类型1例1:(1)co错误!的值为()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2)求下列各式的值:①co75°co15°-in75°in195°;②in46°co14°+in44°co76°;③错误!co15°+错误!in15°.答案:(1)Dco错误!=co错误!=-co错误!=-co错误!=-co错误!co错误!-in错误!in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解:①co75°co15°-in75°in195°=co75°co15°-in75°in(180°+15°)=co75°co15°+in75°in15°=co(75°-15°)=co60°=错误!.②in46°co14°+in44°co76°=in(90°-44°)co14°+in44°co(90°-14°)=co44°co14°+in44°in14°=co(44°-14°)=co30°=错误!.③错误!co15°+错误!in15°=co60°co15°+in60°in15°=co(60°-15°)=co45°=错误!.规律方法1.解含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式的求值问题的一般思路是:(1)把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或差,正用公式直接求值.(2)在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诱导公式,构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结构形式,然后逆用公式求值.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结构特点:(1)同名函数相乘:即两角余弦乘余弦,正弦乘正弦.(2)把所得的积相加.跟踪训练1.化简下列各式:(1)co(θ+21°)co(θ-24°)+in(θ+21°)in(θ-24°);(2)-in167°·in223°+in257°·in313°.解:(1)原式=co[θ+21°-(θ-24°)]=co45°=错误!.(2)原式=-in(180°-13°)in(180°+43°)+in(180°+77°)·in(360°-47°)=in13°in43°+in77°in47°=in13°in43°+co13°co43°=co(13°-43°)=co(-30°)=错误!.给值(式)求值问题类型2探究问题1.若已知α+β和β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coα的值?提示:coα=co[(α+β)-β]=co(α+β)coβ+in(α+β)inβ.2.利用α-(α-β)=β可得coβ等于什么?提示:coβ=co[α-(α-β)]=coαco(α-β)+inαin(α-β).例2:(1)已知inα-inβ=1-错误!,coα-coβ=错误!,则co(α-β)=()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2)已知in错误!=错误!,α∈错误!,求coα的值.求co(α思路点拨:(1)先将已知两式平方,再将所得两式相加,结合平方关系和公式C(α-β)-β).(2)由已知角错误!+α与所求角α的关系即α=错误!-错误!寻找解题思路.答案:(1)D因为inα-inβ=1-错误!,所以in2α-2inαinβ+in2β=错误!2,①因为coα-coβ=错误!,所以co2α-2coαcoβ+co2β=错误!2,②①,②两式相加得1-2co(α-β)+1=1-错误!+错误!+错误!所以-2co(α-β)=-错误!所以co(α-β)=错误!.(2)解:∵α∈错误!,∴错误!+α∈错误!,∴co错误!=-错误!=-错误!=-错误!.∵α=错误!-错误!,coα=co错误!=co错误!co错误!+in错误!in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母题探究1.将例2(2)的条件改为“in错误!=错误!,且错误!4ac0,in错误!=错误!=错误!.3.已知2π<θ<4π,且inθ=-错误!,coθ<0,则tan错误!的值等于________.答案:-3解析:由inθ=-错误!,coθ<0得coθ=-错误!,∴tan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三、合作探究化简求值问题类型1例1:(1)设5π<θ<6π,co错误!=a,则in错误!等于()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2)已知π<α<错误!,化简:错误!+错误!.思路点拨:(1)先确定错误!的范围,再由in2错误!=错误!得算式求值.(2)1+coθ=2co2错误!,1-coα=2in2错误!,去根号,确定错误!的范围,化简.答案:(1)D∵5π<θ<6π,∴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又co错误!=a,∴in错误!=-错误!=-错误!.(2)解:原式=错误!+错误!.∵π<α<错误!,∴错误!<错误!<错误!,∴co错误!<0,in错误!>0,∴原式=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co错误!.规律方法1.化简问题中的“三变”(1)变角:三角变换时通常先寻找式子中各角之间的联系,通过拆、凑等手段消除角之间的差异,合理选择联系它们的公式.(2)变名:观察三角函数种类的差异,尽量统一函数的名称,如统一为弦或统一为切.(3)变式:观察式子的结构形式的差异,选择适当的变形途径,如升幂、降幂、配方、开方等.2.利用半角公式求值的思路(1)看角:看已知角与待求角的2倍关系.(2)明范围:求出相应半角的范围为定符号作准备.(3)选公式:涉及半角公式的正切值时,常用tan错误!=错误!=错误!,涉及半角公式的正、余弦值时,常利用in2错误!=错误!,co2错误!=错误!计算.(4)下结论:结合(2)求值.提醒:已知coα的值可求错误!的正弦、余弦、正切值,要注意确定其符号.跟踪训练1.已知coθ=-错误!,且180°<θ<270°,求tan错误!.解:法一:∵180°<θ<270°,∴90°<错误!<135°,即错误!是第二象限角,∴tan错误!<0,∴tan错误!=-错误!=-错误!=-2.法二:∵180°<θ<270°,即θ是第三象限角,∴inθ=-错误!=-错误!=-错误!,∴tan错误!=错误!=错误!=-2.三角恒等式的证明类型2例2:求证:错误!=错误!in2α.思路点拨:法一:切化弦用二倍角公式由左到右证明;法二:co2α不变,直接用二倍角正切公式变形.证明:法一:用正弦、余弦公式.左边=错误!=错误!=错误!=错误!=in错误!co错误!coα=错误!inαcoα=错误!in2α=右边,∴原式成立.法二:用正切公式.左边=错误!=错误!co2α·错误!=错误!co2α·tanα=错误!coαinα=错误!in2α=右边,∴原式成立.规律方法三角恒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1.执因索果法:证明的形式一般化繁为简;2.左右归一法:证明左右两边都等于同一个式子;3.拼凑法:针对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变形,以消除它们之间的差异,简言之,即化异求同;4.比较法:设法证明“左边-右边=0”或“左边/右边=1”;5.分析法:从被证明的等式出发,逐步地探求使等式成立的条件,直到已知条件或明显的事实为止,就可以断定原等式成立.跟踪训练2.求证:错误!=错误!.证明:左边=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右边.所以原等式成立.恒等变换与三角函数图象性质的综合类型3例3:已知函数f()=错误!co错误!-2inco.(1)求f()的最小正周期.(2)求证:当∈错误!时,f()≥-错误!.思路点拨: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解:(1)f()=错误!co错误!-2inco=错误!co2+错误!in2-in2=错误!in2+错误!co2=in错误!,所以T=错误!=π.(2)证明:令t=2+错误!,因为-错误!≤≤错误!,所以-错误!≤2+错误!≤错误!,因为=in t在错误!上单调递增,在错误!上单调递减,所以f()≥in错误!=-错误!,得证.规律方法三角恒等变换与三角函数图象性质的综合问题的解题策略:运用三角函数的和、差、倍角公式将函数关系式化成=a inω+b coω+的形式,借助辅助角公式化为=A in(ω+φ)+或=A co(ω+φ)+的形式,将ω+φ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函数的性质.跟踪训练3.已知函数f()=错误!in错误!+2in2错误!(∈R).(1)求函数f()的最小正周期;(2)求使函数f()取得最大值的的集合.解:(1)∵f()=错误!in错误!+2in2错误!=错误!in错误!+1-co错误!=2错误!错误!+1=2in错误!+1=2in错误!+1,∴T=错误!=π.(2)当f()取得最大值时,in错误!=1,有2-错误!=2π+错误!,即=π+错误!(∈Z),∴所求的集合为错误!.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类型4探究问题1.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选什么作为自变量?求定义域时应注意什么?提示:通常选角作为自变量,求定义域时要注意实际意义和正弦、余弦函数有界性的影响.2.建立三角函数模型后,通常要将函数解析式化为何种形式?提示:化成=A in(ω+φ)+b的形式.例4:如图所示,要把半径为R的半圆形木料截成长方形,应怎样截取,才能使△OAB的周长最大?思路点拨:错误!→错误!→错误!解:设∠AOB=α,△OAB的周长为,则AB=R inα,OB=R coα,∴=OA+AB+OB=R+R inα+R coα=R(inα+coα)+R=错误!R in错误!+R.∵0<α<错误!,∴错误!<α+错误!<错误!,∴的最大值为错误!R+R=(错误!+1)R,此时,α+错误!=错误!,即α=错误!,即当α=错误!时,△OAB的周长最大.母题探究1.在例4条件下,求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解:如图所示,设∠AOB=α错误!,则AB=R inα,OA=R coα.设矩形ABCD的面积为S,则S=2OA·AB,∴S=2R coα·R inα=R2·2inαcoα=R2in2α.∵α∈错误!,∴2α∈(0,π).因此,当2α=错误!,即α=错误!时,S ma=R2.这时点A,D到点O的距离为错误!R,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值为R2.2.若例4中的木料改为圆心角为错误!的扇形,并将此木料截成矩形,(如图所示),试求此矩形面积的最大值.[解]如图,作∠a=(2-错误!)R2.规律方法应用三角函数解实际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合理引入辅助角,确定各量之间的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再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求解.2.注意:在求解过程中,要注意三点:①充分借助平面几何性质,寻找数量关系.②注意实际问题中变量的范围.③重视三角函数有界性的影响.提醒:在利用三角变换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因忽视角的范围而致误.四、课堂小结1.学习三角恒等变换,千万不要只顾死记硬背公式,而忽视对思想方法的理解,要学会借助前面几个有限的公式来推导后继公式,立足于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记忆公式和运用公式.2.研究形如f()=a in+b co的函数性质,都要运用辅助角公式化为一个整体角的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的形式.因此辅助角公式是三角函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重要公式,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对一些特殊的系数a、b应熟练掌握.例如in±co=错误!in错误!;in±错误!co=2in错误!等.五、当堂达标1.思考辨析(1)co错误!=错误!.()(2)存在α∈R,使得co错误!=错误!coα.()(3)对于任意α∈R,in错误!=错误!inα都不成立.()(4)若α是第一象限角,则tan错误!=错误!.()提示:(1)×.只有当-错误!+2π≤错误!≤错误!+2π(∈Z),即-π+4π≤α≤π+4π(∈Z)时,co 错误!=错误!.(2)√.当coα=-错误!+1时,上式成立,但一般情况下不成立.(3)×.当α=2π(∈Z)时,上式成立,但一般情况下不成立.(4)√.若α是第一象限角,则错误!是第一、三象限角,此时tan错误!=错误!成立.[答案](1)×(2)√(3)×(4)√2.若f()=co-in在[0,a]是减函数,则a的最大值是()A.错误!B.错误!C.错误!D.π答案:C解析:f()=co-in=错误!co+错误!.当∈[0,a]时,+错误!∈错误!,a+错误!,所以结合题意可知,a+错误!≤π,即a≤错误!,故所求a的最大值是错误!.故选C.3.函数f()=in2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___.答案:π解析:因为f()=in2=错误!,所以f()的最小正周期T=错误!=π.4.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是以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为基础设计的.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与一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直角三角形中较小的锐角为θ,求co2θ.解:由题意,5coθ-5inθ=1,θ∈错误!,所以coθ-inθ=错误!.由(coθ+inθ)2+(coθ-inθ)2=2,所以coθ+inθ=错误!,所以co2θ=co2θ-in2θ=(coθ+inθ)(coθ-inθ)=错误!.。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全章教案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启发式教学2. 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设想:(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2=,3cos302=,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二)探讨过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展示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正、余弦线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探索()cos αβ-与cos α、cos β、sin α、sin β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到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认识两角差余弦公式的结构.思考: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提示: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展示多媒体课件比较用几何知识和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不同之处,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与便利之处.思考:()cos ?αβ+=,()()cos cos αβαβ+=--⎡⎤⎣⎦,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三)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231cos 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231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 6045=-,要学会灵活运用.例2、已知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3cos 5α===-又因为5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12sin 13β===- 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点评: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五)作业:15012.P T T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教案一、教学分析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在研究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具有“两角和差”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在这些公式的推导中,教科书都把对照、比较有关的三角函数式,认清其区别,寻找其联系和联系的途径作为思维的起点,如比较cos(α-β)与cos(α+β),它们都是角的余弦只是角形式不同,但不同角的形式从运算或换元的角度看都有内在联系,即α+β=α-(-β)的关系,从而由公式C(α-β)推得公式C(α+β),又如比较sin(α-β)与cos(α-β),它们包含的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这就要求进行函数名的互化,利用诱导公式(5)(6)即可推得公式S(α-β)、S(α+β)等.2.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还使学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节的几个公式是相互联系的,其推导过程也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的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几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引导,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具备什么条件等.另外,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正确性、简捷性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证明,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设想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思路 1.(旧知导入)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推导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片,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写整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os(α-β)与cos(α+β)、sin(α-β)的内在联系,进行由旧知推出新知的转化过程,从而推导出C (α+β)、S (α-β)、S (α+β).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计算以下几个题目,既可以复习回顾上节所学公式,又为本节新课作准备.若sin α=55,α∈(0,2π),cos β=1010,β∈(0,2π),求cos(α-β),cos(α+β)的值.学生利用公式C (α-β)很容易求得cos (α-β),但是如果求cos (α+β)的值就得想法转化为公式C (α-β)的形式来求,此时思路受阻,从而引出新课题,并由此展开联想探究其他公式.(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还记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出来.②在公式C (α-β)中,角β是任意角,请学生思考角α-β中β换成角-β是否可以?此时观察角α+β与α-(-β)之间的联系,如何利用公式C (α-β)来推导cos(α+β)=?③分析观察C (α+β)的结构有何特征?④在公式C (α-β)、C (α+β)的基础上能否推导sin(α+β)=?sin(α-β)=?⑤公式S (α-β)、S (α+β)的结构特征如何?⑥对比分析公式C (α-β)、C (α+β)、S (α-β)、S (α+β),能否推导出tan(α-β)=?tan (α+β)=?⑦分析观察公式T (α-β)、T (α+β)的结构特征如何?⑧思考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题?活动:对问题①,学生默写完后,教师打出课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点拨学生思考公式中的α,β既然可以是任意角,是怎样任意的?你会有些什么样的奇妙想法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比较cos(α-β)与cos(α+β)中角的内在联系,学生有的会发现α-β中的角β可以变为角-β,所以α-(-β)=α+β〔也有的会根据加减运算关系直接把和角α+β化成差角α-(-β)的形式〕.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移到公式C (α-β)上来,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到cos(α+β)=cos [α-(-β)]=cos αcos(-β)+sin αsin(-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所以有如下公式:(α+β)对问题②,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 (α+β)的结构特征,可知“两角和的余弦,等于这两角的余弦积减去这两角的正弦积”,同时让学生对比公式C (α-β)进行记忆,并填空:cos75°=co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问题③,上面学生推得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呢?我们利用什么公式来实现正、余弦的互化呢?学生可能有的想到利用诱导公式⑸⑹来化余弦为正弦(也有的想到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sin 2α+cos 2α=1来互化,此法让学生课下进行),因此有sin(α+β)=cos [2π-(α+β)]=cos [(2π-α)-β]=cos(2π-α)cos β+sin(2π-α)sin 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在上述公式中,β用-β代之,则sin(α-β)=sin [α+(-β)]=sin αcos(-β)+cos αsin(-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α+β)(α-β).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节公式的探究过程及公式变化特点,体验三角公式的这种简洁美、对称美.为强化记忆,教师可让学生填空,如sin(θ+φ)=___________,sin 75sin 72cos 75cos 72ππππ+=__________. 对问题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推出了公式C (α-β)、C (α+β)、S (α+β)、S (α-β)后,自然想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怎么样来推导出tan(α-β)=?,tan(α+β)=?呢?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弦为切得到.在学生探究推导时很可能想不到讨论,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提醒,让学生自己悟出来.当cos(α+β)≠0时,tan(α+β)=.sin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sin )cos()sin(βαβαβαβββ-+=++a a 如果cos αcos β≠0,即cos α≠0且cos β≠0时,分子、分母同除以cos αcos β得tan(α+β)=)tan(tan 1tan tan βαβα--+,据角α、β的任意性,在上面的式子中,β用-β代之,则有tan(α-β)=.tan tan 1tan tan )tan(tan 1)tan(tan βαβαβαβα+-=---+ 由此推得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 (α-β)、T (α+β).对问题⑥,让学生自己联想思考,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中α、β、α±β的取值是任意的吗?学生回顾自己的公式探究过程可知,α、β、α±β都不能等于2π+k π(k ∈Z ),并引导学生分析公式结构特征,加深公式记忆.对问题⑦⑧,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类总结,我们把前面六个公式分类比较可得C (α+β)、S (α+β)、T (α+β)叫和角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叫差角公式.并由学生归纳总结以上六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得出以下逻辑联系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框图.通过逻辑联系图,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不仅要掌握这些公式的正用,还要注意它们的逆用及变形用.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在化简求值中就经常应用到,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对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当tan α,tan β或tan (α±β)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T (α±β)处理某些有关问题,但可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例如:化简tan(2π-β),因为tan 2π的值不存在,所以改用诱导公式tan(2π-β)=βββπβπsin cos )2cos()2sin(=--来处理等.(三)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已知sin α=53-,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4π-α),cos(4π+α),tan(4π-α)的值.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角的关系,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例如本题中,要先求出cos α,tan α的值,才能利用公式得解,本题是直接应用公式解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公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由sin α=53-,α是第四象限角,得cos α=54)53(1sin 122=--=-a . ∴tan α=a a cos sin =43-. 于是有sin(4π-α)=sin 4πcos α-cos 4πsin α=,1027)53(225422=-⨯-⨯ cos(4π+α)=cos 4πcos α-sin 4πsin α=,1027)53(225422=-⨯-⨯ tan(α-4π)=4tan tan 14tan tan ππa a +-=a a tan 11tan +-=7)43(1143-=-+--. 点评:本例是运用和差角公式的基础题,安排这个例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变式训练1.不查表求cos75°,tan105°的值.解:cos7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 =42621222322-=⨯-⨯, tan105°=tan(60°+45°)= 311345tan 60tan 145tan 60tan -+=-+ =-(2+3). 2.设α∈(0,2π),若sin α=53,则2sin(α+4π)等于( ) A.57 B.51 C.27 D.4 答案:A例 2 已知sin α=32,α∈(2π,π),cos β=43-,β∈(π,23π).求sin(α-β),cos(α+β),tan(α+β).活动: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对探究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值的内在联系.根据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应先求出cosα、sin β、tan α、tan β的值,然后利用公式求值,但要注意解题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解:由sin α=32,α∈(2π,π),得 cos α=a 2sin 1--=-2)32(1--=35-,∴tan α=552-. 又由cos β=31-,β∈(π,23π). sin β=β2cos 1--=47)43(12-=---, ∴tan β=37.∴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32×(43-)-(12356)47()35(--=-⨯-. ∴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35-)×(43-)-32×(47-) =.127253+∴tan(α+β)=35215755637)552(137552tan tan 1tan tan ++-=⨯--+-=-+βαβα=17727532+-. 点评:本题仍是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求值的基础题,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看章头图,利用本节所学公式解答课本章头题,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解:设电视发射塔高CD=x 米,∠CAB=α,则sin α=6730, 在Rt △ABD 中,tan(45°+α)=3030+x tan α. 于是x=30tan )45tan(30-+αα , 又∵sin α=6730,α∈(0,2π),∴cos α≈6760,tan α≈21. tan(45°+α)=211211tan 1tan 1-+≈-+αα=3, ∴x=21330⨯-30=150(米). 答:这座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约为150米.例3 在△ABC 中,sinA=53(0°<A<45°),cosB=135(45°<B<90°),求sinC 与cosC 的值. 活动:本题是解三角形问题,在必修5中还作专门的探究,这里用到的仅是与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与和差公式有关的问题,难度不大,但应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探究、讨论解决,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和找清三角形各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子.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角的范围这一暗含条件.解:∵在△ABC 中,A+B+C=180°,∴C=180°-(A+B).又∵sinA=53且0°<A<45°,∴cosA=54. 又∵cosB=135且45°<B<90°,∴sinB=1312. ∴sinC=sin [180°-(A+B)]=sin(A+B)=sinAcosB+cosAsinB =53×135+54×1312=6563, cosC=cos [180°-(A+B)]=-cos(A+B)=sinAsinB-cosAcosB=53×1312-54×135=6516. 点评:本题是利用两角和差公式,来解决三角形问题的典型例子,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使学生更加认识了公式的作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要注意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暗含条件.变式训练在△ABC 中,已知sin(A-B)cosB+cos(A-B)sinB ≥1,则△ABC 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非直角三角形答案:C思路2例1 若sin(43π+α)=135,cos(4π-β)=53,且0<α<4π<β<43π,求cos(α+β)的值. 活动: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变角问题,也是一道经典例题,对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很有价值.尽管学生思考时有点难度,但教师仍可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教师不可直接给出解答.对于探究不出的学生,教师可恰当点拨引导,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清所求的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观察选择应该选用哪个公式进行求解,同时也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求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值时,要特别注意确定准角的范围,准确判断好三角函数符号,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学生完全理清思路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的规范书写,并熟练掌握它.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可让其扩展本题,或变化条件,或变换所求的结论等.如教师可变换α,β角的范围,进行一题多变训练,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例题的训练价值.解:∵0<α<4π<β<43π,∴43π<43π+α<π,-2π<4π-β<0, 又已知sin(43π+α)=135,cos(4π-β)=53, ∴cos(43π+α)=1312-,sin(4π-β)=54-. ∴cos(α+β)=sin [2π+(α+β)]=sin [(43π+α)-(4π-β)] =sin(43π+α)cos(4π-β)-cos(43π+α)sin(4π-β) =135×53-(1312-)×(54-)=6533-. 本题是典型的变角问题,即把所求角利用已知角来表示,实际上就是化归思想.这需要巧妙地引导,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角的变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变式训练已知α,β∈(43π,π),sin(α+β)=53-,sin(β-4π)=1312,求cos(α+4π)的值. 解:∵α,β∈(43π,π),sin(α+β)=53-,sin(β-4π)=1312, ∴23π<α+β<2π,2π<β-4π<43π.∴cos(α+β)=54,cos(β-4π)=135-. ∴cos(α+4π)=cos [(α+β)-(β-4π)] =cos(α+β)cos(β-4π)+sin(α+β)sin(β-4π) =54×(135-)+(53-)×1312=6556-.例2 化简.sin sin )sin(sin sin )sin(sin sin )sin(aa a a θθθβθβββ-+-+- 活动:本题是直接利用公式把两角的和、差化为两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形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探究,然后进行讲评.解:原式=aa a a a a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θθθθβθβθββββ-+-+- =a a a a a a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βθβθβθθβθβθβθβθβαθβ-+-+- =asin sin sin 0βθ =0.点评:本题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公式进行化简的例子,通过学生独立解答,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的运算能力.变式训练 化简)cos(sin sin 2cos sin 2)sin(βαβαβαβα++-+ 解:原式=βαβαβα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sin sin 2cos sin 2sin cos cos sin -+- =).tan()cos()sin(cos cos sin sin cos sin sin cos αβαβαββαβαβαβα-=--=+-(四)作业已知0<β<4π,4π<α<43π,cos(4π-α)=53,sin(43π+β)=135,求sin(α+β)的值. 解:∵4π<α<43π,∴2π-<4π-α<0.∴sin(4π-α)=2)53(1--=54-.又∵0<β<4π,∴43π<43π+β<π,cos(43π+β)=2)135(1--=1312-.∴sin(α+β)=-cos(2π+α+β)=-cos [(43π+β)-(4π-α)]=-cos(43π+β)cos(4π-α)-sin(43π+β)sin(4π-α)=-(1312-)×53135-×(54-)=6556.(五)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哪些收获与提高,在公式推导中你悟出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对于这六个公式应如何对比记忆?其中正切公式的应用有什么条件限制?怎样用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与恒等式证明.2.教师画龙点睛:我们本节课要理解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明白从已知推得未知,理解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并要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解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三角函数名称、角的关系,一个题目能给出多种解法,从中比较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达到优化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骤,领悟变换思路,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之目的.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2)教案教学分析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在研究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具有“两角和差”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在这些公式的推导中,教科书都把对照、比较有关的三角函数式,认清其区别,寻找其联系和联系的途径作为思维的起点,如比较cos(α-β)与cos(α+β),它们都是角的余弦只是角形式不同,但不同角的形式从运算或换元的角度看都有内在联系,即α+β=α-(-β)的关系,从而由公式C (α-β)推得公式C (α+β),又如比较sin(α-β)与cos(α-β),它们包含的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这就要求进行函数名的互化,利用诱导公式(5)(6)即可推得公式S (α-β)、S (α+β)等.2.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还使学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节的几个公式是相互联系的,其推导过程也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的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几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引导,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具备什么条件等.另外,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正确性、简捷性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证明,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 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设想 (一)导入新课思路 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并回忆公式的来龙去脉,然后让一个学生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各公式的结构特征,说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形用,以利于对公式的深刻理解.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可打出幻灯,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先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公式进行解答.1.化简下列各式(1)cos (α+β)cos β+sin (α+β)sin β;(2)cos sin 1tan cos sin cos sin sin 22---+--x x xx x x x ; (3).tan tan cos sin )sin()sin(2222αββαβαβα+-+ 2.证明下列各式(1);tan tan 1tan tan )cos()sin(βαβαβαβα++=-+(2)tan (α+β)tan (α-β)(1-tan 2tan 2β)=tan 2α-tan 2β; (3).sin sin )cos(2sin )2sin(αββααβα=+-+答案:1.(1)cos α;(2)0;(3)1.2.证明略.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一一点拨,并对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进行回顾复习,由此展开新课.(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请同学们回忆这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所学的和、差角公式.②请同学们回顾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可从推导体系中思考.活动:待学生稍做回顾后,教师打出幻灯,出示和与差角公式,让学生进一步在直观上发现它们内在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公式的推导充分发挥了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要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α、β中有一个角为90°时,公式就变成诱导公式,所以前面所学的诱导公式其实是两角和与差公式的特例.在应用公式时,还要注意角的相对性,如α=(α+β)-β,)2()2(2βαβαβα---=+等.让学生在整个的数学体系中学会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以及善于发现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良好习惯,提高数学素养.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α±β)〕; 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 (α±β)〕;tan (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 (α±β)〕.讨论结果:略.(三)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72°cos42°-cos72°sin42°; (2)cos20°cos70°-sin20°sin70°;(3)15tan 115tan 1-+活动:本例实际上是公式的逆用,主要用来熟悉公式,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对部分学生,教师点拨学生细心观察题中式子的形式有何特点,再对比公式右边,马上发现(1)同公式S (α-β)的右边,(2)同公式C (α+β)右边形式一致,学生自然想到公式的逆用,从而化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并求得结果.再看(3)式与T (α+β)右边形式相近,但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形.又因为tan45°=1,原式化为15tan 45tan 115tan 45tan -+,再逆用公式T (α+β)即可解得.解:(1)由公式S (α-β)得 原式=sin(72°-42°)=sin30°=21. (2)由公式C (α+β)得原式=cos(20°+70°)=cos90°=0. (3)由公式T (α+β)得原式=15tan 45tan 115tan 45tan -+=tan(45°+15°)=tan60°=3. 点评:本例体现了对公式的全面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使用公式.与正用相比,反用表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反向思维意识,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也高,而且对公式要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变式训练 1.化简求值:(1)cos44°sin14°-sin44°cos14°; (2)sin14°cos16°+sin76°cos74°;(3)sin(54°-x)cos(36°+x)+cos(54°-x)sin(36°+x).解:(1)原式=sin(14°-44°)=sin(-30°)=-sin30°=21-. (2)原式=sin14°cos16°+cos14°sin16°=sin(14°+16°)=sin30°=21. (3)原式=sin [(54°-x)+(36°+x)]=sin90°=1.2.计算.75tan 175tan 1+- 解:原式=75tan 45tan 175tan 45tan +-=tan(45°-75°)=tan(-30°)=-tan30°=33-.例2 已知函数f(x)=sin(x+θ)+cos (x-θ)的定义域为R ,设θ∈[0,2π],若f(x)为偶函数,求θ的值.活动:本例是一道各地常用的、基础性较强的综合性统考题,其难度较小,只需利用偶函数的定义,加上本节学到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展开即可,但不容易得到满分.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解:∵f(x)为偶函数,∴f(-x)=f(x),即sin(-x+θ)+cos(-x-θ)=sin(x+θ)+cos(x-θ), 即-sinxcos θ+cosxsin θ+cosxcos θ-sinxsin θ =sinxcos θ+cosxsin θ+cosxcos θ+sinxsin θ. ∴sinxcos θ+sinxsin θ=0.∴sinx(sin θ+cos θ)=0对任意x 都成立.∴2sin(θ+4π)=0,即sin(θ+4π)=0. ∴θ+4π=k π(k ∈Z ).∴θ=k π-4π(k ∈Z ).又θ∈[0,2π),∴θ=43π或θ=47π.点评:本例学生可能会根据偶函数的定义利用特殊值来求解.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将本例变为选择或填空,可利用特殊值快速解题,作为解答题利用特殊值是不严密的,以此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变式训练 已知:2π<β<α<43π,cos(α-β)=1312,sin(α+β)=54-,求cos2β的值.解:∵2π<β<α<43π,∴0<α-β<4π,π<α+β<23π.又∵cos(α-β)=1312,sin(α+β)= 54-,∴sin(α-β)=135,cos(α+β)=53-.∴cos2β=cos [(α+β)-(α-β)]=cos(α+β)cos(α-β)+sin(α+β)sin(α-β) =53-×1312+(54-)×135=6556-.例3 求证:cos α+3sin α=2sin(6π+α). 活动:本题虽小但其意义很大,从形式上就可看出来,左边是两个函数,而右边是一个函数,教师引导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此题的证明,学生首先想到的证法就是把等式右边利用公式S (α+β)展开,化简整理即可得到左边此为证法,这是很自然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同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把等式左边转化为公式S (α+β)的右边的形式,然后逆用公式化简即可求得等式右边的式子,这种证明方法不仅仅是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证明:方法一:右边=2(sin6πcos α+cos 6πsin α)=2(21cos α+23sin α)=cos α+3sin α=左边.方法二:左边=2(21cos α+23sin α)=2(sin 6πcos α+cos 6πsin α)=2sin(6π+α)=右边. 点评:本题给出了两种证法,方法一是正用公式的典例,而方法二则是逆用公式证明的,此法也给了我们一种重要的转化方法,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精神实质.本例的方法二将左边的系数1与3分别变为了21与23,即辅助角6π的正、余弦.关于形如asinx+bcosx (a ,b 不同时为零)的式子,引入辅助角变形为Asin(x+φ)的形式,其基本想法是“从右向左”用和角的正弦公式,把它化成Asin(x+φ)的形式.一般情况下,如果a=AC os φ,b=Asin φ,那么asinx+bcosx=A(sinxcos φ+cosxsin φ)=Asin(x+φ).由sin 2φ+cos 2φ=1,可得 A 2=a 2+b 2,A=±22b a +,不妨取A=22b a +,于是得到cos φ=22ba a +,sin φ=22b a b +,从而得到tan φ=ba ,因此asinx+bcosx=22b a +sin(x+φ),通过引入辅助。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新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一、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三、教学目标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五、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讲授式教学 六、教学设想: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下面我们以习题课的形式讲解本节内容.例1、试以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2cos 2cos 12αα=-和2cos 12sin 2αα=-来做此题.因为2cos 12sin 2αα=-,可以得到21cos sin 22αα-=; 因为2cos 2cos 12αα=-,可以得到21cos cos 22αα+=. 又因为222sin 1cos 2tan 21cos cos 2ααααα-==+.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例2、求证: (1)、()()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sin sin 2sincos22θϕθϕθϕ+-+=.证明:(1)因为()sin αβ+和()sin αβ-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两式相加得()()2sin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即()()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由(1)得()()sin sin 2sin cos αβαβαβ++-=①;设,αβθαβϕ+=-=, 那么,22θϕθϕαβ+-==.把,αβ的值代入①式中得sin sin 2sin cos22θϕθϕθϕ+-+=.思考:在例2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例2 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例3、求函数sin y x 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解:sin y x x =+这种形式我们在前面见过,1sin 2sin 2sin 23y x x x x x π⎛⎫⎛⎫=+=+=+ ⎪ ⎪ ⎪⎝⎭⎝⎭, 所以,所求的周期22T ππω==,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sin y A x ωϕ=+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小结:此节虽只安排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作业:157158P P - 14T T -。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 第3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使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但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使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水平问题,等等. 三、教学设想: (一)导入:问题1: 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2=,3cos302=,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大家能够猜测,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 (二)探讨过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能够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
思考?.1角函数线来探求公式怎样联系单位圆上的三(1) 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2(的余弦线和余弦线的正弦线怎样作出角βαβα-,、、思考2:怎样联系向量的数量积探求公式?(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三)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 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231cos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31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 6045=-,要学会灵活使用.例2、已知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3cos 5α===-又因为5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12sin 13β===-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点评: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思考:此题中没有),2ππα⎝⎛∈,呢? (四)练习:不查表计算以下各式的值:︒︒+︒︒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15sin 2315cos 212)(解: ︒︒+︒︒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 2160cos )2080cos(=︒=︒-︒= (五)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理解公式结构的特征,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使用.(1)牢记公式.S S C C C ⋅+⋅=-)(βα(2)在“给值求值”题型中灵活处理已、未知关系. (六)作业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了引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4【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如何利用正、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与二倍角公式,对三角函数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新授课阶段1. 11个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中,余弦的差角公式是其它公式的基础,由它出发,用-β代替β、±β代替β、α=β等换元法可以推导出其它公式.你能根据下图回顾推导过程吗?2.化简,要求使三角函数式成为最简:项数尽量少,名称尽量少,次数尽量底,分母尽量不含三角函数,根号内尽量不含三角函数,能求值的求出值来;3.求值,要注意象限角的范围、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之间联系与影响,较难的问题需要根据上三角函数值进一步缩小角的范围.4.证明是利用恒等变换公式将等式的左边变同于右边,或右边变同于,或都将左右进行变换使其左右相等.5. 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与方法,实际上是对三角函数式中的角、名、形的变换,即(1)找差异:角、名、形的差别;(2)建立联系:角的和差关系、倍半关系等,名、形之间可以用哪个公式联系起来;(3)变公式:在实际变换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公式加以变形后运用或逆用公式,如升、降幂公式, cos α= cos βcos (α-β)- sin βsin (α-β),1= sin 2α+cos 2α,==tan (450+300)等.例1 知),2(,61)4sin()4sin(ππ∈α=α-πα+π,求sin4α的值. 解:∵61)4sin()4sin(=α-πα+π ∴31)4cos()4sin(2=α+πα+π∴ ∴cos2α = 又∵ ∴2α∈ (π, 2π)∴sin2α = 322)31(12cos 122-=--=α-- ∴sin4α = 2sin2αcos2α =例2 已知θ是三角形中的一个最小的内角,且12sin 2cos 2sin 2cos 2222+=θ-θ-θ+θa a a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原式变形:1)2sin 2(cos )2sin 2(cos 2222+=θ-θ-θ-θa a即,显然 (若,则 0 = 2) ∴ 又∵,∴ 即: 解之得:例3 求证:)6(sin )3cos(cos sin 22α-π-α+πα+α的值是与α无关的定值. 证:)3cos(cos )]23cos(1[21)2cos 1(21α+πα+α-π--α-=原式)sin 3sin cos 3(cos cos ]2cos )23[cos(21απ-απα+α-α-π=211(cos cos 2sin sin 2cos 2)cos sin 23322ππαααααα=+-+-1111cos 22cos 2(1cos 2)24244ααααα=+-++-= ∴)6(sin )3cos(cos sin 22α-π-α+πα+α的值与α无关 例4 已知331cos 2sin 2cos(), , 45221tan πππααααα-++=≤<-求的值.解:由得解方程组223sin 225sin cos 1αααα-=⎪⎨⎪+=⎩得sin 10cos 10αα⎧=-⎪⎪⎨⎪=-⎪⎩或sin 10cos 10αα⎧=⎪⎪⎨⎪=⎪⎩sin 310cos 0 22cos 10αππααα⎧=-⎪⎪≤<∴≤∴⎨⎪=-⎪⎩ 21cos 2sin22sin 2sin cos 1tan 1tan ααααααα-++∴=--22(2(281010101775⨯+⨯==--例5 求值:02210sin 21)140cos 1140sin 3(⋅-.解:原式=0020*******sin 21140cos 140sin 140sin 140cos 3⋅- 16160sin 200sin 1680cos 80sin 200sin 810sin 2180sin 41200sin 80sin 410sin 21)40cos 40sin ()140sin 140cos 3)(140sin 140cos 3(0000002000200000=-=-=⋅⋅-=⋅-+-=例6 .已知函数1)4()cos x f x xπ-=. (Ⅰ)求的定义域;(Ⅱ)设的第四象限的角,且,求的值. 解:(Ⅰ)由 得,故在定义域为(Ⅱ)因为,且是第四象限的角, 所以故1)4()cos f πααα-=12(sin 22)22cos ααα--=.例7 已知sin (-x )=,0<x <,求的值.分析:角之间的关系:(-x )+(+x )=及-2x =2(-x ),利用余角间的三角函数的关系便可求之.解:∵(-x )+(+x )=,∴cos(+x )=sin (-x ).又cos2x =sin (-2x )=sin2(-x )=2sin (-x )cos (-x ), ∴=2cos(-x )=2×=.例8 求证:(sin cos 1)(sin cos 1)tan sin 22x x x x x x +--+=解:原式=22(sin 12sin 1)(sin 12sin 1)22sin 2x xx x x+---++ =22(2sin cos 2sin )(2sin cos 2sin )2222224sin cos cos 22x x x x x x x xx-+ =(cos sin )(cos sin )sin 22222cos cos 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cos 2cos 2sin 2sin 2cos 22⋅-)(=x x x x cos 2cos 2sincos ⋅⋅=tan.例9 已知,,都是锐角,求 的值. 解:由得3sin 2α=1-2sin 2β=cos2β.由得sin2β=sin2α.∴cos(α+2β)=cos αcos2β-sin αsin2β =3cos αsin 2α-sin α·sin2α=0.∵α、β∈(0,),∴α+2β∈(0,). ∴α+2β=. 课堂小结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有:从等式一边推导变形到另一边,一般是化繁为简. 等式两边同时变形成同一个式子.将式子变形后再证明. 作业 见同步练习 拓展提升 1.若,则等于 (A ) (B ) (C ) (D )2.函数y=sin2x+sinx,x 的值域是( ) (A)[-,] (B) [] (C) [-,] (D)[]3.已知x ∈(-,0),cos x =,则tan2x 等于 ( ) A.B.-C.D.-4.已知tan=,则的值为( ) A .B .-C .D .-5..,则 . 6.已知,若,则. 若 , 则.7.若,则的值为_______.8.已知锐角三角形ABC 中,.51)sin(,53)sin(=-=+B A B A 求 的值.9. ()41,cos ,tan , cos .53αβααββ=-=-已知、为锐角求的值10.设函数()cos 2cos ()f x x x x x R =+∈的最大值为M ,最小正周期为T . (1) 求M ,T ;(2) 若有10个互不相等的正数满足M ,且(i=1,2,…10), 求…的值.参考答案 1.C2.B 提示:用二倍角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或余弦公式3.D 4.A 提示:222sin 2sin cos1cos sin 222tan 1cos sin 22cos 2sin cos 222θθθθθθθθθθθ+-+==+++ 5.. 提示:由已知得,22sin 2cos 22sin cos cos sin αααααα+=+-2222222sin cos cos sin 2tan 1tan 7sin cos tan 15ααααααααα+-+-===-++ 6. 提示:2(sin cos )12sin cos θθθθ-=-= 当0,sin cos 4πθθθ⎛⎫∈< ⎪⎝⎭时,当,sin cos 42ππθθθ⎛⎫∈> ⎪⎝⎭时, 7. 提示:去分母后两边平方可得 8 解:,51)sin(,53)sin(=-=+B A B A .2tan tan 51sin cos ,52cos sin .51sin cos cos sin ,53sin cos cos sin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9 解:43,cos , sin .55ααα=∴=是锐角.,22 π<β-α<π-∴βα为锐角、又 ()可求出,31tan -=-βα ()(),1010sin ,10103cos -=-=-βαβα()cos cos βααβ∴=--⎡⎤⎣⎦()()cos cos sin sin ααβααβ=-+-10 解:(1)()cos 222sin(2)6f x x x x π=+=+(2):,22,62i x k k Z πππ+=+∈故即 ,又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i=1,2,…10), 故 0,1,…9.所以…。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1)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目标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讲授式教学教学过程: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下面我们以习题课的形式讲解本节内容.例1、试以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 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2cos 2cos12αα=-和2cos 12sin 2αα=-来做此题. 因为2cos 12sin2αα=-,可以得到21cos sin 22αα-=; 因为2cos 2cos 12αα=-,可以得到21cos cos 22αα+=.又因为222sin 1cos 2tan 21cos cos 2ααααα-==+. 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例2、求证:(1)、()()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sin sin 2sin cos 22θϕθϕθϕ+-+=.证明:(1)因为()sin αβ+和()sin αβ-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两式相加得()()2sin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即()()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由(1)得()()sin sin 2sin cos αβαβαβ++-=①;设,αβθαβϕ+=-=, 那么,22θϕθϕαβ+-==.把,αβ的值代入①式中得sin sin 2sincos 22θϕθϕθϕ+-+=.思考:在例2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 例2 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例3、求函数sin y x 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解:sin y x x =这种形式我们在前面见过,1sin 2sin 2sin 23y x x x x x π⎛⎫⎛⎫=+==+ ⎪ ⎪ ⎪⎝⎭⎝⎭,所以,所求的周期22T ππω==,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sin y A x ωϕ=+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小结:此节虽只安排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作业:157158P P - 14T T -。
高中数学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
课题: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cos36;②求sin30sin50sin70的值本节我们学习了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
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新课标全册教案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三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三)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三角公式及其变形公式.(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抓住角、函数式得特点,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差、倍角公式的灵活应用.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应用和、差、倍角公式的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教学过程例1:教材P141面例4例1. 如图,已知OPQ 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3π的扇形,C 是扇形弧上的动点,ABCD 是扇形的内接矩形.记∠COP =α,求当角α取何值时,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例2:把一段半径为R 的圆木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怎样锯法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分别设边与角为自变量)解:(1)如图,设矩形长为l ,则面积224l R l S +=, 所以,4)()4(22222222l R l l R l S +-=-=当且仅当,224222R R l == 即R l 2=时,2S 取得最大值44R ,此时S 取得最大值22R ,矩形的宽为R RR 2222=即长、宽相等,矩形为圆内接正方形. (2)设角为自变量,设对角线与一条边的夹角为θ,矩形长与宽分别为θsin 2R 、θcos 2R ,所以面积θθθ2sin 2sin 2cos 22R R R S =⨯=.而12sin ≤θ,所以22R S ≤,当且仅当12sin =θ时,S 取最大值22R ,所以当且仅当︒=902θ即︒=45θ时, S 取最大值,此时矩形为内接正方形.变式:已知半径为1的半圆,PQRS 是半圆的内接矩形如图,问P 点在什么位置时,矩形的面积最大,并求最大面积时的值. 解:设,α=∠SOP 则,cos ,sin αα==OS SP故S 四边形PQRS ααα2sin cos 2sin =⨯=故α为︒45时,1max =S课堂小结建立函数模型利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P.139到P.142;2. 《习案》作业三十五.。
高中数学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4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教案精品]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四全册教案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复习(三)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复习(三)
教学目标:
1.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立函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作业讲评
《习案》P.192的第3题 .cos ,02,534sin )3sin(.1=<<--=++ααπαπ
α则且
《习案》P.194的第6题
已知函数.2.1cos )6sin()6sin()(的最大值为a x x x x f ++-++
=ππ .
0)()2(;)1(的取值集合成立的求使的值求常数x x f a ≥
《习案》P.196的第5题
.
)(,6,4,2)(},,2|{,cos sin )(.3想的取值范围作出一个猜取一般值时进而对时的取值情况在利用三角变换估计设αααααf x x f N k k n n x f x x =∈=∈+=+
二、例题分析
1. 已知直线l 1∥l 2,A 是l 1,l 2之间的一定点,并且A 点到l 1,l 2的距离分别为h 1,h 2 . B 是直线l 2上一动点,作AC ⊥AB ,且使AC 与直线l 1交于点C ,求△ABC 面积的最小值.
2. 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P ,Q 分别为边AB ,DA 上的点.当△ABC 的周长为2时,求∠PCQ 的大小.
.tan 4cos 2cos 434cos 2cos 43)2(;sin sin )2cos(2sin )2sin()1(.34A A A A A =+++-=+-+α
ββααβα证明:
三、课后作业
《学案》第三章单元检测卷.。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人教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1)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一、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三、教学目标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五、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讲授式教学六、教学设想: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下面我们以习题课的形式讲解本节内容.例1、试以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 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2cos 2cos12αα=-和2cos 12sin 2αα=-来做此题. 因为2cos 12sin2αα=-,可以得到21cos sin 22αα-=; 因为2cos 2cos 12αα=-,可以得到21cos cos 22αα+=.又因为222sin 1cos 2tan 21cos cos 2ααααα-==+. 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例2、求证:(1)、()()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sin sin 2sin cos 22θϕθϕθϕ+-+=.证明:(1)因为()sin αβ+和()sin αβ-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两式相加得()()2sin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即()()1sin cos sin sin 2αβαβαβ=++-⎡⎤⎣⎦; (2)由(1)得()()sin sin 2sin cos αβαβαβ++-=①;设,αβθαβϕ+=-=, 那么,22θϕθϕαβ+-==.把,αβ的值代入①式中得sin sin 2sincos 22θϕθϕθϕ+-+=.思考:在例2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 例2 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例3、求函数sin y x 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解:sin y x x =这种形式我们在前面见过,1sin 2sin 2sin 23y x x x x x π⎛⎫⎛⎫=+=+=+ ⎪ ⎪ ⎪⎝⎭⎝⎭,所以,所求的周期22T ππω==,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s i n y A x ωϕ=+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 小结:此节虽只安排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教案精品]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四全册教案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三).doc
3. 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三)教学n 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三角公式及其变形公式.(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抓住角、函数式得特点,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差、倍角公式的灵活应用.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应用和、差、倍角公式的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教学过程例1:教材P141面例4兀例】.如图,己知煦是半径为】,圆心角为3的扇形,c 是扇形弧上的动点,宓〃是扇形的内接矩形•记ZCOP=a,求当角。
取何值时,矩形/I 救的面积最大?并求岀这个最大面例2:把一段半径为R 的圆木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怎样锯法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 (分别设边与角为口变量)解:(1)如图,设矩形长为厶则而积S = l^4R 2+l 2,所以 W = /2(4/?2- /2) = -(/2)2 + 4R 平,当且仅当厂=逻=2R\ 即l = 42R 时,S?取得最大值47?°,此时S 取得最大值2/?2,矩形的宽为2R 242R= 727?即长、宽相等 矩形为圆内接止方形.(2)设角为自变量,设对角线与一条边的夹角为&,矩形长与宽分别为2/? sin &、27? cos &,所以面积S = 2/? cos &X 27? sin 0 = 27?2 sin 2&.而sin2^<l,所以S<2R\当且仅当sin20 = 1V S取最大值2/?2,所以当且仅当2& = 90°即& = 45。
吋,S取最大值,此吋矩形为贊々形.变式:已知半径为1的半圆,/WS是半圆的内接矩形入图、点在什么位置时,矩形的面积最大,并求最大面积时的值.解:设ZSOP = a,则SP = sina,OS 二COSQ,故。
为45。
时,S max = 1故S 四边形/艸=sinax2cosa = sin 2a课堂小结建立函数模型利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河题.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P. 139到P.142;2.《习案》作业三十五.赠:小学五年级数学竞赛题1.把自然数1.2.3.4…… 的前几项顺次写下得到一个多位数1234567891011 ................. 已知这个多位数至少有十位,并且是9和11的倍数.那么它至少有几位?2.在做两个数的乘法时,甲把被剩数的个位数字看错了,得结果是255,乙把被剩数的十位数字看错了,得结果是365,那么正确的乘积是多少?3.将23分成三个不同的奇数之和,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4、把自然数1、2、3、4 .......... 的前几项顺次写下得到一个多位数12345678910111213…… 已知这个多位数至少有十位,并且是9的倍数,那么它最少有几位数?5、恰有两位数字相同的三位数共有儿个?6、有一群小孩,他们中任意5个孩子的年龄之和比50少,所有孩子的年龄之和是202,这群孩子至少有儿人?7、甲乙两同学按先后顺序摆多米诺骨牌,要求摆成正方形,由于每人手里一次只能拿10块,故每次每人摆10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一、课标要求: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
1. 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2.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3.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
积公式(不要求记忆)作为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1.本章的内容分为两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作者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运用向量的知识来予以证明,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
2.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
3.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
4.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叶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恒等变换及其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约3课时
3.2简单的恒等变换约3课时
复习约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