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课件脑血管疾病三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脑血管病课件

6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按病理性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分)
栓形成
缺血性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
腔隙性脑梗死 心源性脑栓塞
脑卒中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诊断:颈内动脉系统TIA
14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念
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 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 时内缓解,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不遗留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 CT、MRI(DWI)检查无责任病灶。
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l 缺血性脑血管病
l 高血压 l 糖尿病 l 房颤 l 高血脂 l 缺血性心脏病 l 吸烟 l 颈动脉狭窄 l 颅内动脉狭窄 (中国患者常见)
1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1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及发病机制
TIA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 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变化等
发病机制: 1.微栓子形成:(来源于动脉狭窄处的附壁血栓和动脉硬化斑块
的脱落、心源性)微栓子→阻塞小动脉→出现缺血症状 →栓子破碎或溶解→血流恢复→症状消失。 2.血液动力学改变:(动脉硬化和动脉炎等导致)脑动脉的 狭窄,(在此基础上的血压急剧波动)→ 一过性缺血。 3.其他因素:如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等。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按病理性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分)
栓形成
缺血性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
腔隙性脑梗死 心源性脑栓塞
脑卒中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诊断:颈内动脉系统TIA
14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念
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 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 时内缓解,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不遗留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 CT、MRI(DWI)检查无责任病灶。
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l 缺血性脑血管病
l 高血压 l 糖尿病 l 房颤 l 高血脂 l 缺血性心脏病 l 吸烟 l 颈动脉狭窄 l 颅内动脉狭窄 (中国患者常见)
1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1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及发病机制
TIA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 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变化等
发病机制: 1.微栓子形成:(来源于动脉狭窄处的附壁血栓和动脉硬化斑块
的脱落、心源性)微栓子→阻塞小动脉→出现缺血症状 →栓子破碎或溶解→血流恢复→症状消失。 2.血液动力学改变:(动脉硬化和动脉炎等导致)脑动脉的 狭窄,(在此基础上的血压急剧波动)→ 一过性缺血。 3.其他因素:如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等。
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学教学课件

常见症状
对侧单肢轻偏瘫,可伴有面部轻瘫。
特征性症状
△ 眼动脉交叉瘫 △ Horner征交叉瘫 △ 失语症
可能出现的症状 对侧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对侧同向 偏盲。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 特征性症状
可能出现的症状
眩晕、平衡失调,多不伴有耳鸣
△ 跌倒发作(drop attack) △ 双眼视力障碍 △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
△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主干闭塞
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较轻)、 丘脑综合症,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读症。 ▼ 皮层支闭塞 ☆ 对侧同向性偏盲、象限盲、皮质盲 ☆ 主侧颞下动脉闭塞时可见视觉性失认症、精 神性失明和对颜色失认 ☆ 主侧半球顶枕动脉闭塞可有失语 ☆ 深穿支闭塞 ☆ 丘脑动脉闭塞:丘脑综合征 ☆ 中脑分支闭塞:Weber综合征
● MRI 与CT相比,MRI显示病灶早,能早期发现大面积脑梗死, 清晰显示小病灶及后颅凹的梗死灶.病灶检出率为95%。功能 性MRI弥散加权DWI则可早期发现缺血性卒中。
●血管造影
●脑脊液检查 ●其他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TCD) PET,彩色立体成像
系统。
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 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 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考虑急性脑梗死的可能 , CT /MRI检查发现梗死可以确诊。
★动脉溶栓 3~6小时
△脑保护治疗 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 质、自由基清除剂 和亚低温治疗。
△抗凝治疗 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
△降纤治疗 △抗血小扳聚集治疗
△ 卒中单元 △ 脑梗死急性期不宜使用或慎用血管扩张剂。 △ 脑卒中急性期不宜使用脑细胞营养剂,宜在脑卒中亚
神经病学—脑血管病课件

康复医学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地位日 益重要,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 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来自未来展望早期预防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实现早期预防 和控制。
个体化治疗
随着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将成为脑血管病治疗的 重要方向。
新型疗法研究
继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提高脑血管病的治愈率和生 存率。
心理治疗
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可能出 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
生活方式调整
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 低脑血管病风险。
CHAPTER 05
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 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及 早发现并治疗。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出 现的时间、进展和伴随症状。
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确定 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 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 疾病。
CHAPTER 04
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感。
言语治疗
针对失语症患者进行言语训练,提高其语 言表达能力。
作业治疗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CHAPTER 06
跨学科合作
加强神经内外科、康复医学、心血管科等相关学科的合作,共同推进 脑血管病的研究和治疗。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实现早期预防 和控制。
个体化治疗
随着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将成为脑血管病治疗的 重要方向。
新型疗法研究
继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提高脑血管病的治愈率和生 存率。
心理治疗
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可能出 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
生活方式调整
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 低脑血管病风险。
CHAPTER 05
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 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及 早发现并治疗。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出 现的时间、进展和伴随症状。
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确定 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 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 疾病。
CHAPTER 04
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感。
言语治疗
针对失语症患者进行言语训练,提高其语 言表达能力。
作业治疗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CHAPTER 06
跨学科合作
加强神经内外科、康复医学、心血管科等相关学科的合作,共同推进 脑血管病的研究和治疗。
神经病学-脑血管疾病课件下载课件

脑血管疾病分类
依据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或病理性质 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方法,我国1995年将 CVD分为10类:(见表8-1)
表8-1 1995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简表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部各动脉分支示意图 (黄色区域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
脑血液供应
◆基底动脉起始段&分叉部
2、动脉炎
结缔组织病&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等
3、少见病因
药源性(可卡因\安非他明) 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栓塞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弥漫 性血管内凝血\镰状细胞贫血等 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肌纤维发育不良\ 夹层动脉瘤等
蒙/失明&对侧偏瘫/感觉障碍,Horner交叉瘫(病侧 Horner征/对侧偏瘫)
3、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单独&伴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脑干缺血综
合症
◆ 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复视/单侧&
双侧部/口周麻木
辅助检查
◆CT / MRI大多正常 ◆部分病例(发作>60分钟)DWI可见片状缺血灶 ◆ CTA/DSA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 ◆ TCD可发现颅内动脉狭窄
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分型:
脑血栓形成 →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 脑栓塞 → 心源性&非心源性栓子 腔隙性脑梗死 →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子
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 CT)
■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脑动脉主干&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使脑局部血
神经病学-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静脉窦 大脑浅静脉 1)脑静脉 大脑深静脉
2)静脉窦 见图示:
三、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在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CBF)具有自动调节作用, CBF与脑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在缺血或 缺氧的病理状态下,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制紊乱,血管扩 张或反应异常,脑水肿和颅内压的升高,就会出现缺血区 内充血和过度灌注或脑内盗血现象。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 时可发生脑外盗血现象,出现相应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缺血时大脑皮质可发生出血性脑梗塞,白质易出 现缺血性脑梗死。
不同的部位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的损的敏感性 不相同,因此相同的致病因素在不同的部位可出现程度不 同的病理损害。
四、脑血管病的病因 1. 血管壁病变 2.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3.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4. 其他病因
五、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 高血压 2. 心脏病 3. 糖尿病 4. TIA和脑卒中史 5. 吸烟和酗酒 6. 高血脂症 7. 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的预防
一级预防: 对有脑卒中倾向的,但尚无CVD病史的 个体发生脑卒中的预防。
二级预防: 对已有脑卒中或TIA病史的个体再发脑卒 中的预防。
措施: 对危险因素进行非药物性调整外,主要的预防 性药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华法林等。
课堂小结
1. 脑血管疾病的概念 2. 脑血管疾病分类 3. 脑的血液供应 4. 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5. 脑血管病的病因 6.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7. 脑卒中的预防
课后复习题
1. 何谓Willis环? 2. 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 3.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4. 脑血管疾病如何预防?
一、脑血管疾病分类
1. 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的时间 <24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静脉窦 见图示:
三、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在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CBF)具有自动调节作用, CBF与脑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在缺血或 缺氧的病理状态下,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制紊乱,血管扩 张或反应异常,脑水肿和颅内压的升高,就会出现缺血区 内充血和过度灌注或脑内盗血现象。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 时可发生脑外盗血现象,出现相应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缺血时大脑皮质可发生出血性脑梗塞,白质易出 现缺血性脑梗死。
不同的部位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的损的敏感性 不相同,因此相同的致病因素在不同的部位可出现程度不 同的病理损害。
四、脑血管病的病因 1. 血管壁病变 2.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3.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4. 其他病因
五、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 高血压 2. 心脏病 3. 糖尿病 4. TIA和脑卒中史 5. 吸烟和酗酒 6. 高血脂症 7. 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的预防
一级预防: 对有脑卒中倾向的,但尚无CVD病史的 个体发生脑卒中的预防。
二级预防: 对已有脑卒中或TIA病史的个体再发脑卒 中的预防。
措施: 对危险因素进行非药物性调整外,主要的预防 性药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华法林等。
课堂小结
1. 脑血管疾病的概念 2. 脑血管疾病分类 3. 脑的血液供应 4. 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5. 脑血管病的病因 6.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7. 脑卒中的预防
课后复习题
1. 何谓Willis环? 2. 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 3.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4. 脑血管疾病如何预防?
一、脑血管疾病分类
1. 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的时间 <24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神经病学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血栓形成PBLPPT

神经病学脑血管疾 病脑梗死脑血栓形 成PBL
目录
• 神经病学概述 • 脑血管疾病介绍 • 脑梗死介绍 • 脑血栓形成介绍 • PBL教学方法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
01
CATALOGUE
神经病学概述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01
02
03
04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 神经组成,负责控制和协调人
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病理生理机制
脑梗死发生时,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脑血管阻塞。 随着时间推移,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元死亡和脑功能受损。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常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等。根据梗死部位和范围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会有 所差异。
诊断方法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可发现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可 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可直接观察到脑梗死病灶。
05
CATALOGUE
PBL教学方法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方法的简介和优势
简介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 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分 析和合作。
VS
优势
PBL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烟限 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 体检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脑血管 疾病的高危人群。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 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言语 不清等。
目录
• 神经病学概述 • 脑血管疾病介绍 • 脑梗死介绍 • 脑血栓形成介绍 • PBL教学方法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
01
CATALOGUE
神经病学概述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01
02
03
04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 神经组成,负责控制和协调人
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病理生理机制
脑梗死发生时,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脑血管阻塞。 随着时间推移,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元死亡和脑功能受损。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常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等。根据梗死部位和范围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会有 所差异。
诊断方法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可发现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可 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可直接观察到脑梗死病灶。
05
CATALOGUE
PBL教学方法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方法的简介和优势
简介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 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分 析和合作。
VS
优势
PBL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烟限 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 体检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脑血管 疾病的高危人群。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 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言语 不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三节
脑出血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概念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每年 (60~80)/10万,在我国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虽然脑出血发病率低于脑梗死,但其致 死率却高于后者,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4. 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所致。常有头痛、呕吐,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起病 突然,可伴有枕部疼痛。出血量较少者,主要表现为小脑受损症状,如患侧共济失调、眼震和小脑语言 等,多无瘫痪;出血量较多者,尤其是小脑蚓部出血,病情迅速进展,发病时或病后12~24小时内出现 昏迷及脑干受压征象,双侧瞳孔缩小至针尖样、呼吸不规则等。暴发型则常突然昏迷,在数小时内迅速 死亡。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3. 脑干出血
(2)中脑出血:少见,常有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 ➢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眼球不同轴、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也可表现为Weber或 Benedikt综合征。 ➢重症表现为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3)延髓出血:更为少见,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障碍,影响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改变,继而 死亡。轻症患者可表现不典型的Wallenberg综合征。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四、辅助检查
(一)CT检查
颅脑CT扫描是诊断ICH的首选方法,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 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 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 性变。脑室积血多在2~3周内完全吸收,而较大的脑实质内血肿一般需6~7周才可彻底消散。动态CT 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ICH患者发病后多有血压明显升高。由于颅内压升高,常有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如嗜睡或昏迷等。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二)局限性定位表现 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1. 基底核区出血
(1)壳核出血 : 最常见,约占ICH病例的50%~60%,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可分为 局限型(血肿仅局限于壳核内)和扩延型。常有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还可出 现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不能,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5. 脑室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3%~5%,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多由脉络丛血管或室管膜 下动脉破裂出血所致,继发性脑室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常有头痛、呕吐,严重者出现意识障 碍如深昏迷、脑膜刺激征、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四肢弛缓性瘫痪及去脑强直发作、高热、 呼吸不规则、脉搏和血压不稳定等症状。临床上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压骤然 升高
豆纹动脉特点
出血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二、病理
部位发病率占ICH的百分比
小脑齿状核
脑干 10%
10%
脑叶
壳核及内
10%
囊区70%
部位 血管 血肿中心 周围
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期后
各发生部位病理特点
病理特点 狭长的深穿支动脉有小粟粒状动脉瘤 充满血液或紫色葡萄浆状血块 水肿和坏死脑组织,并有瘀点状出血性软化带 和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正常或增高血块溶解,吞噬细胞清除含铁血黄素 和坏死的脑组织,胶质增生,小出血灶形成胶质 瘢痕,大出血灶形成中风囊
(一)病因
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动—静脉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变、 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状细胞病等)、 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发 病 机 制
脑血管特点
高血压
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 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甚至形成微动脉瘤或 夹层动脉瘤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2. 脑叶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5%~10%,常由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淀粉样病变、血液病等所致。出血以顶叶最 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额叶,也有多发脑叶出血的病例。如额叶出血可有偏瘫、尿便障碍、 Broca失语、摸索和强握反射等;颞叶出血可有Wernicke失语、精神症状、对侧上象限盲、癫痫;枕 叶出血可有视野缺损;顶叶出血可有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对侧下象限盲,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 构象障碍。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二、病理
脑出血
血肿压迫 破坏
脑水肿 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血肿周围 缺血
神经细胞 损害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ICH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在情绪 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病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少数也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前驱症状一般不明显。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3. 脑干出血
(1)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出血灶多位于脑桥基底部与被 盖部之间。 ➢大量出血(血肿>5ml)累及双侧被盖部和基底部,常破入第四脑室,患者迅即出现昏迷、双侧针 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 发作等。 ➢小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和共济失调性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 肌麻痹。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1. 基底核区出血
(2) 丘脑出血:约占ICH病例的10%~15%,系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可分为局限型 (血肿仅局限于丘脑)和扩延型。常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通常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深浅感觉 均受累,而深感觉障碍更明显。可有特征性眼征,如上视不能或凝视鼻尖、眼球偏斜或分离性斜视、眼球 会聚障碍和无反应性小瞳孔等。小量丘脑出血致丘脑中间腹侧核受累可出现运动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征样 表现;累及丘脑底核或纹状体可呈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优势侧丘脑出血可出现丘脑性失语、精神障碍、 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等。 (3) 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血管畸形破裂所致,一般出血量不大,多经侧脑室 前角破入脑室。常有头痛、呕吐、颈强直、精神症状,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并不多见,故临床酷似蛛网 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疾病
第三节
脑出血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概念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每年 (60~80)/10万,在我国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虽然脑出血发病率低于脑梗死,但其致 死率却高于后者,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4. 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所致。常有头痛、呕吐,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起病 突然,可伴有枕部疼痛。出血量较少者,主要表现为小脑受损症状,如患侧共济失调、眼震和小脑语言 等,多无瘫痪;出血量较多者,尤其是小脑蚓部出血,病情迅速进展,发病时或病后12~24小时内出现 昏迷及脑干受压征象,双侧瞳孔缩小至针尖样、呼吸不规则等。暴发型则常突然昏迷,在数小时内迅速 死亡。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3. 脑干出血
(2)中脑出血:少见,常有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 ➢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眼球不同轴、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也可表现为Weber或 Benedikt综合征。 ➢重症表现为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3)延髓出血:更为少见,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障碍,影响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改变,继而 死亡。轻症患者可表现不典型的Wallenberg综合征。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四、辅助检查
(一)CT检查
颅脑CT扫描是诊断ICH的首选方法,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 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 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 性变。脑室积血多在2~3周内完全吸收,而较大的脑实质内血肿一般需6~7周才可彻底消散。动态CT 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ICH患者发病后多有血压明显升高。由于颅内压升高,常有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如嗜睡或昏迷等。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二)局限性定位表现 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1. 基底核区出血
(1)壳核出血 : 最常见,约占ICH病例的50%~60%,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可分为 局限型(血肿仅局限于壳核内)和扩延型。常有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还可出 现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不能,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5. 脑室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3%~5%,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多由脉络丛血管或室管膜 下动脉破裂出血所致,继发性脑室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常有头痛、呕吐,严重者出现意识障 碍如深昏迷、脑膜刺激征、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四肢弛缓性瘫痪及去脑强直发作、高热、 呼吸不规则、脉搏和血压不稳定等症状。临床上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压骤然 升高
豆纹动脉特点
出血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二、病理
部位发病率占ICH的百分比
小脑齿状核
脑干 10%
10%
脑叶
壳核及内
10%
囊区70%
部位 血管 血肿中心 周围
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期后
各发生部位病理特点
病理特点 狭长的深穿支动脉有小粟粒状动脉瘤 充满血液或紫色葡萄浆状血块 水肿和坏死脑组织,并有瘀点状出血性软化带 和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正常或增高血块溶解,吞噬细胞清除含铁血黄素 和坏死的脑组织,胶质增生,小出血灶形成胶质 瘢痕,大出血灶形成中风囊
(一)病因
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动—静脉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变、 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状细胞病等)、 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发 病 机 制
脑血管特点
高血压
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 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甚至形成微动脉瘤或 夹层动脉瘤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2. 脑叶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5%~10%,常由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淀粉样病变、血液病等所致。出血以顶叶最 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额叶,也有多发脑叶出血的病例。如额叶出血可有偏瘫、尿便障碍、 Broca失语、摸索和强握反射等;颞叶出血可有Wernicke失语、精神症状、对侧上象限盲、癫痫;枕 叶出血可有视野缺损;顶叶出血可有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对侧下象限盲,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 构象障碍。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二、病理
脑出血
血肿压迫 破坏
脑水肿 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血肿周围 缺血
神经细胞 损害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ICH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在情绪 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病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少数也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前驱症状一般不明显。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3. 脑干出血
(1)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出血灶多位于脑桥基底部与被 盖部之间。 ➢大量出血(血肿>5ml)累及双侧被盖部和基底部,常破入第四脑室,患者迅即出现昏迷、双侧针 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 发作等。 ➢小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和共济失调性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 肌麻痹。
神经病学(第8版)
脑出血
三、临床表现
1. 基底核区出血
(2) 丘脑出血:约占ICH病例的10%~15%,系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可分为局限型 (血肿仅局限于丘脑)和扩延型。常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通常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深浅感觉 均受累,而深感觉障碍更明显。可有特征性眼征,如上视不能或凝视鼻尖、眼球偏斜或分离性斜视、眼球 会聚障碍和无反应性小瞳孔等。小量丘脑出血致丘脑中间腹侧核受累可出现运动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征样 表现;累及丘脑底核或纹状体可呈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优势侧丘脑出血可出现丘脑性失语、精神障碍、 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等。 (3) 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血管畸形破裂所致,一般出血量不大,多经侧脑室 前角破入脑室。常有头痛、呕吐、颈强直、精神症状,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并不多见,故临床酷似蛛网 膜下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