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热背后的身份焦虑

合集下载

“汉服热”升温的背后

“汉服热”升温的背后

龙源期刊网 “汉服热”升温的背后作者:李玉素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9年第39期;漢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

当下“汉服热”愈发升温,在各城市大街小巷尤其是热门景点,越来越多人穿汉服出行、拍照。

有人因汉服外观好看而对其着迷,也有人热衷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古式茶盏、梳妆镜、棋盘、琵琶等错落摆放,灯笼散发出昏黄的灯光,身穿汉服的女子坐于其中,或用扇子半遮面,或手抱琵琶,在各场景中拍照。

记者在“95后”女孩解明丽的汉服体验馆看到,她为顾客化妆、定造型后,顾客就在其汉服体验馆内自助拍照。

顾客群体中有大学生,也有在国外工作归来的文身师,在社交平台上刷屏的汉服展示吸引了她们的注意:“因为觉得汉服好看,想看自己穿汉服是什么模样。

”;“有人认为穿汉服能更好地激发民族情怀,有人热衷于汉服文化,也有人只是单纯觉得汉服好看。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服装系主任鲍怀敏分析人们喜欢汉服的原因时说,汉服不仅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民族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我们有美好的意愿希望它能恢复,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

但这是文化选择,不是必然认同。

”鲍怀敏研究汉服文化十余载,现在更多地进行传统服饰文化学术方面的探索。

;据鲍怀敏介绍,汉服大致形成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时,其主流形制是“交领右衽、隐扣系带”。

直至明代,汉服一直是主流服饰。

清朝实行满族服制、剃发易服等规定。

后又因引进西方文化等原因,汉服文化出现断层,后续也没有被恢复。

汉服逐渐被淡忘。

进入21世纪后,因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了更多交流、古装剧展现汉服等传统服饰等原因,民众开始反思和注。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社科文阅读答案(本大题共有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何同彬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

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

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

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

“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

”(卡尔?雅斯贝斯)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

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

“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

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

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

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艾略特)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

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所忿忿不平的是,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

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

对汉服热的评论

对汉服热的评论

对汉服热的评论汉服热是当前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它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身份的认同。

以下是一些关于汉服热的评论:1. 文化传承与弘扬:汉服热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穿着汉服,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古代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2. 审美与时尚:汉服的精美设计和独特风格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

汉服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尚潮流,使汉服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时尚表达。

3. 民族认同与自信:穿着汉服可以让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对于培养民族认同和凝聚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4. 文化交流与多元发展:汉服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机会,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5. 商业与经济影响:汉服热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汉服的制作、销售和周边产品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6. 教育意义:汉服热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工具,通过相关活动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汉服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礼仪,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素养。

7. 需注重文化内涵:在汉服热中,要注重对汉服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和传承,避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表面的时尚潮流,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8. 尊重与包容:应尊重个人对汉服的选择和表达,同时也要包容不同的观点和审美。

避免对不穿汉服的人进行歧视或强制。

9. 质量与规范:随着汉服热的发展,需要关注汉服的质量和制作规范,确保其符合历史和文化的准确性,避免商业化过度导致的质量参差不齐。

10. 可持续发展:在推动汉服热的同时,要考虑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鼓励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方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汉服热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现象,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需要在发展中注重文化内涵和品质。

通过正确引导和规范,汉服热可以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途径。

同时,也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让汉服热在多元的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汉服产业的社会认同与身份表达

汉服产业的社会认同与身份表达

汉服产业的社会认同与身份表达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中逐渐兴起,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汉服产业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成为一种身份表达的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认同和身份表达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社会认同汉服产业的兴起,与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密切相关。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和追求逐渐增加。

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作为一种可视化的符号,能够展示个体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寻。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无论是设计构造、织纹图案还是整体风格,都展现了中国民族的特有美学。

通过穿着汉服,人们能够彰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无论是重彩绘的对襟衣袍,还是供妆点的冠饰配饰,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崇。

同时,汉服的复兴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的象征,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服饰与其他拥护者们建立情感共鸣和联系,形成一个庞大的社群。

2. 身份表达汉服产业的兴起,也为个体身份表达提供了机会。

在当代社会,年轻人追求个性和独特性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汉服产业通过不同款式、颜色和细节的设计,给予了个人展示自己独特个性的平台。

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交场合中得到一定的关注和认同。

穿着汉服参加各类文化节庆和社交活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身份标识。

在这样的场合中,个体通过汉服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增加了自身在社交圈中的话题性和特殊性。

此外,汉服产业也为一些涉足相关从业的人们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

比如,设计师可以利用汉服的元素创作新的服装款式,摄影师可以通过拍摄汉服照片来展示其摄影技巧。

这样的身份转变和职业选择,强化了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并且为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汉服产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庞大的产业链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了社会认同和身份表达的重要方式。

通过穿着汉服,人们能够展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且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社群。

同时,汉服的兴起也为个人身份表达提供了新的机会和选择。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美人在骨不在皮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美人在骨不在皮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美人在骨不在皮作者:郑依妮来源:《东西南北》2017年第21期中国的审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作家侯宏斌在《活在汉朝不容易》中说:“其实美人在骨不在皮,美的标准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参与了对女性审美的重塑。

对女性来说,对抗这样的审美文化,无疑需要一颗强大的心。

”春秋战国时期,男人提倡女人“柔弱顺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

脸部好看比身材好看要重要,“柔弱细腻”的女人被奉为美女。

两汉时期,“妇容”是女性必备的四项德行之一。

那时女人的服装设计也以功能性为主,奢华的服饰一般在宫廷中才能见到。

在那些含蓄的年代,人们多靠眉语表达爱意,所以画眉撩汉是古代女子必不可少的技能。

闺阁女子日日对镜梳妆,还要把脸搽得雪白,嘴唇用红色的颜料,并且轮廓画得很小。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这是她们自幼学习的必修课。

“面如凝脂”“樱桃小口”逐漸成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到了宋代,最好能天生有一双小脚,走起路来更让人觉得优雅。

从看脸到看身材,从以胖为美到瘦成一道闪电,中国人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自信。

随着两汉经学瓦解,佛教开始盛行,人的个性得到解放,自然飘逸的美盛行一时。

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也逐渐趋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女性开始主动追求美。

汉代女人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用衣带来装饰。

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

因此,崇尚个性美、自然美成为汉代的审美标准。

唐代丰满被视为女性性感的象征,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有相似之处。

中国最早描绘女性的图像据说是唐朝的《簪花仕女图》,从中看出唐代喜欢身材丰腴、面如满月的女性。

现代人讲求A4腰、八块腹肌加上“人鱼线”,这样的身材在中国古代很难有市场。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

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清雅内敛。

应以多角度看待汉服热

应以多角度看待汉服热

应以多角度看待汉服热作者:朱四倍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5年第08期近日,某知名主持人因在某节目中调侃一群身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称是“哪个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评,认为其不尊重汉服。

作词人方文山在微博中指责该主持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清华大学教授、学者肖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

可见,舆论对于汉服的态度存在着明显分歧。

如果不是知名主持人对汉服表演的非议,恐怕不可能引起这么大的舆论波澜,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佐证着“汉服热”的“虚”与“秀”。

但是不是能一概地认为“…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呢?在笔者看来,这有些过于武断。

服饰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

《春秋左传正义》一书中说:“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汉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这是理论界的共识,也是普通百姓的切身体验。

在一定意义上,汉服已经不仅仅是单指服饰,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寄托而存在的。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服装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强大压力面前,用汉服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增强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前不久,还有专家建议,可以自行设定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中国式学位服,并逐步推动在重大场合穿着汉服。

这就说明,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

当下的“汉服热”中确实存在商业化、表层化甚至功利化的东西。

这种现象的出现恰恰需要我们努力来纠偏,需要我们用正确的、能被更多数人接受的方式来宣扬包括汉服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一闻商业味就大加讨伐。

“汉服热”凸显传统儒家文化的断裂后的身份焦虑

“汉服热”凸显传统儒家文化的断裂后的身份焦虑

“汉服热”凸显传统儒家文化的断裂后的身份焦虑李惠明09级05班[摘要]近段时间各种各样的“汉文化运动”此起彼伏,掀起了一肌强劲的“汉服热”。

针对这种现象,作者从近现代儒家文化的发展近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正是由于现代儒家文化的缺失所导致的一种身份焦虑。

[关键词]“汉服热”儒家文化文化焦虑身份焦虑2006年中秋前夕,天津古文街出现了30名身穿古代服装、佩戴古代饰物的年轻人。

队伍由两名手中分别举着“衣正华夏”、“月满中秋”红幡的小秋子带领,缓缓地向古文化街前进。

每到设有牌坊的地方,队伍便停下,一名带队男子走出队伍,模仿古人做各种参拜的姿势,施礼完毕后,队伍继续前行。

整个过程历经一个多小时。

2007年,天涯社区、汉网、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近几年以来,一场旨在提倡中国人重新回到“峨冠博带、长襟宽袖”时代的汉服热正在中华大地上此起彼伏地进行着。

种种“汉服秀”相继粉墨登场,各色人等身着高冠长袍,奔走于各种秀场,或祭祀,或出游,乃至身着“汉服”出席成人仪式。

几乎从“汉服热”出现在中国这片黄土大地上的那一秒钟开始,它不仅赚够国人的眼球,而且还前所未有的折腾着国人的大脑和挥霍着中国人的宝贵口水。

那汉服热于今日的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究竟诠释着什么?1、传统儒家文化的缺失中国自1840年被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大门以后,古老的国度里一直在经受着血与泪痛苦的洗礼。

这其间,无数的志士仁人不断的用生命和鲜血寻找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自救和发展的意义。

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道释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

尔后中国近现代历史又经历了五四运动,掀起了一场否定传统、向西方学习的高潮,西学取代旧学而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祟拜西方逐步成为人们的心理趋势,洋货成了时髦之物。

汉服热现象的看法

汉服热现象的看法

汉服热现象的看法
近年来,汉服热现象在中国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穿着汉服。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汉服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穿着汉服,他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和体验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和兴趣。

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汉服热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汉服的制作、销售、租赁等行业逐渐兴起,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外,汉服热还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许多人穿着汉服前往历史文化景点参观,增添了旅游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然而,汉服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担心汉服的流行只是一种表面的时尚现象,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有人对汉服的形制和穿着规范提出了质疑。

因此,在推广汉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汉服热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汉服热,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让汉服热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

汉服受众群体分析报告

汉服受众群体分析报告

汉服受众群体分析报告
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日常服饰。

近年来,汉服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潮流。

本报告将对汉服受众群体进行分析,以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

首先,汉服受众群体中的主要是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和青少年。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愿意穿汉服,追求传统的美和古典的氛围。

对于这一群体而言,穿汉服是一种表达自己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方式,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其次,汉服受众群体中的一部分人是演艺圈的从业者,如古装剧演员、舞台剧演员等。

对于他们来说,穿汉服不仅是工作需要,也是对角色形象的塑造和表达。

此外,汉服也成为了他们在私下生活中的一种时尚选择,展示自己的个性与品味。

另外,随着汉服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汉服相关活动如展览、游行、派对等也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这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选择穿汉服参与这些活动,并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对汉服的喜爱。

此外,汉服受众群体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出于对汉服质感和设计的欣赏,以及对传统工艺的认可而选择穿汉服。

这些人追求更高品质的汉服制品,注重细节和工艺,他们成为了汉服设计师和品牌的主要客户。

综上所述,汉服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年轻人、演艺圈从业者、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对汉服设计和工艺有追求的人群。

这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使他们选择穿汉服,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时尚和美感。

对于汉服相关的活动和产品,他们有较强的参与和消费能力,为汉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汉服 文化 自信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汉服 文化 自信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汉服文化自信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模拟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汉服,大袖长摆,褒衣博带,讲究天人合一。

她以柔美流畅、含蓄委婉的气质,展现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体现中国人宽厚仁爱的人生境界。

近年来,汉服热潮在中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汉服、喜爱汉服,也出现了许多与弘扬汉服文化有关的节日活动。

但另一方面,由汉服引发的争论也十分激烈。

有人认为穿汉服是年轻人标新立异的行为,还有人认为汉服虽然有它独特的魅力,但是很多汉服的形制偏向于“宽袍大袖”,不利于日常活动。

为此,班上拟召开“汉服究竟能不能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专题讨论会,请你写一篇作文参与讨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导作文的审题立意,首先要从材料出发,对“汉服热”做客观全面的分析:汉服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可以从汉服承载的文化元素入手,从汉服的传承性、多样性、相融性等方面来诠释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肯定其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可以对汉服热作冷静思考,看到汉服背后盲目效仿、盲目推崇以及哗众取宠等问题,并对此提出看法和意见;还可以辩证地看待“汉服热”这一现象,既看到“汉服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同时理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体现思辨性。

然后从中选取自己认可的观点,围绕“汉服热与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话题进行写作即可。

同时,要注意参与讨论的对象是同学,作文的语言表达要得体。

参考立意:“汉服热”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汉服是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凝心聚力;“汉服热”是追寻传统文化的力量;“汉服热”还需要冷思考;“汉服热”背后的文化焦虑;理性看待“汉服热”等。

佳作展示一汉服热,冷思考夏丹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是汉服之美,是一种珠光宝气的华美。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这也是汉服之美,是一种飘然若仙的俊美。

“汉服热”背后的文化思考

“汉服热”背后的文化思考

《 春秋左传正义 》 日: “ 夏 ,大也。中国有礼仪 之 秦 礼 ” 表 明汉朝 服饰 沿袭 了秦朝 的服饰 礼 仪制度 , 之大 ,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 。 ”[ 1 】 l 弱 中国 在形 制上 皆采 用 系带 、交 领 、右 衽 以及 上衣 下裳 的
乃礼仪之邦 ,其华美的服饰传统构成了华夏文化的 样式 。 《 后汉书 》记载 :“ 汉兴 ,文学既缺 ,时亦草 重要部分 。服饰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代 创 ,承秦之制 ,后稍改定 ,参稽 《 六经 》 ,近于雅 ”[ 4 l l 除 了形 制 外 ,汉 服在 色 彩上 也沿 用 了先 表着汉 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的独特传统风俗 正 。
引 起人 们 的广泛 关 注 。 服是 指在 汉朝 基本 定 型 的服饰 礼 仪制 度 ; 另一 方 面 ,
汉服开始成为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与象
征。
“ 汉服”代指清朝之前 ,以交领、右衽、系带 《 汉 书 》记 载 :“ 后 数来 朝 贺 ,乐汉 衣 服制 度 , 治宫室, 作徼道周卫……”[ 6 1 1 4 8 2 服饰作为 为主 要特 征 ,表现 汉 民族 礼仪 制度 与 文化 特色 的 服 归其 国,
与礼仪制度。然而 ,在历史进程中华夏民族的传统 秦服色。司马迁 《 史记 ・ 历书 》 记载 :“ 高后女主皆 未 遑 , 故 袭 秦正 朔服 色 。 ”[ 5 1 3 1 8 色彩 在 中 国历 史 上具 服饰 发生 了巨大 变化 ,其 背后 代 表 的文化 内涵 也 逐 渐失去了色彩。在全球化背景下 ,多元文化交织共 有很 强 的象 征 性 , 服 饰上 的 五种 正色 与金 、木 、 水、 存 ,中国需要寻找代表民族特色与本土文化的文化 火 、土 的五行 观 紧密相 连 ,服饰 拥 有非 同寻 常 的精

汉服火了,“赶时髦”从放眼国外到国内

汉服火了,“赶时髦”从放眼国外到国内

汉服火了,“赶时髦”从放眼国外到国内作者:王明雅来源:《服饰导报·鞋世界》2019年第08期说到国潮,汉服不能不提。

今年以来,在各大公园、景区,身着汉服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

5月初,“谁还没个汉服了”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2.7亿。

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汉服照,引发了又一波关于汉服的讨论。

而关于汉服的话题在B站、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也具有相当的曝光度。

汉服火了据报道,2018年首届中国华服日的直播创下了B站直播在线人数记录。

今年抖音“汉服”话题播放量超过100亿次,比去年同期播放量翻了数倍。

据中国汉服网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末,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

天猫《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购买汉服人数同比增长92%。

随着汉服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汉服制衣业也在近几年内迅速崛起,而汉服主要的购买途径则来自淘宝。

根据《2018汉服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新的汉服商家数量依然不断增多,淘宝店能正常打开的汉服商家已达815家,比2017年所统计的增长了24.43%,而实际的应该更多。

今年3月,淘宝发布的《2019中国时尚趋势报告》显示,男女在“汉服”上达成了共识,时尚搜索关键词趋势TOP10中,“汉服”甚至跻身女装前三。

根据魔镜市场情报发布的《2018年淘寶、天猫平台汉服销售数据》分析报告,2018年,两大平台汉服相关总销售额为9.21亿元。

这其中,销量前十的商家则又占据了超30%的销售额。

行业垂直媒体“汉服资讯”曾对2018年淘宝汉服商家产值作出过粗略统计。

数据显示,2018年度总产值排名第一的汉尚华莲约为8000万,重回汉唐次之,过5000万,排名第三的是十三余,约为3700万。

总的来说,包括兰若庭、钟灵记、梨花渡、花朝记、都城南庄、流烟昔泠、华姿仪赏等在内的前十位商家,共创造了3.17亿的产值。

平均年龄21岁公开数据显示,汉服爱好者平均年龄为21.03岁,其中19-24岁年龄段占比最高,为52.14%,以高中及大中专院校学生为主流,这一传统事物正在得到新生代的推崇。

“汉服热潮”诠释文化自信回归

“汉服热潮”诠释文化自信回归

SOCIETY社会动态观察“汉胆热潮非潼释文化自信回归文/樊树林t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今年中秋,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在这些地方闪亮登场,把这个传统节日过得古色古香。

而随着汉服热愈发升温,加之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助推,汉服这个小众爱好正衍生出了一个大产业。

“长风盈满袖,思怀常满襟。

”服饰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汉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是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

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民重视的当下,在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汉服热逐步升温,并衍生为大的产业,不仅是经济表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汉服究竟有多热?用“爆炸式”来形容不算夸张。

不仅学生对汉服拥莖众多,不少白领也会通过购物网站置办起汉服的行头;更有不少年轻夫妇在结婚照或全家福的拍摄上,选择中式风格,营造出一份古风古韵;而62华人时刊2019-11社会SOCIETY在各大热门景区穿汉服拍照的游客甚至成了一道风景线……数据最直观,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而在年轻人积聚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汉服文化传播的边界被不断拓宽,散发出惊人的力量,让汉服走到了大众的面前。

截至目前,抖音APP上排名第一的汉服话题视频数量达到67万个,累计播放量突破180亿次。

从小众的汉服品类做成了一个大产业,传统文化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中找到了自己复兴的载体,这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

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着迷于汉服的复古之美,更热衷于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路径。

之所以汉服热在当下会“爆燃”,一则是传统文化在普罗大众身上是复苏,二则是以汉服为代表的影视剧吸引了青年一代的目光,三则得益于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赋能”等。

不可否认,“汉服热”中的确还存在诸如商业化、表层化甚至功利化的东西。

汉服热研究报告

汉服热研究报告

汉服热研究报告汉服热研究报告一、引言汉服热是指中国民间文化中对汉服的推崇和热爱,近年来在网络上表现尤为突出。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表达的方式。

本报告旨在探讨汉服热现象的背后原因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汉服热的背景和原因1. 传统文化复兴的需求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威胁和异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寻愈发强烈。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汉服的复兴成为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保护。

2. 网络的兴起和宣传力量的增强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为汉服热的兴起提供了平台。

网络上的各类视频、图片和社群活动为汉服文化的宣传提供了无限可能,也加强了汉服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3. 青年群体的崛起和文化认同的表达随着社会的变迁,青年群体成为了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身份认同和文化表达的需求也逐渐增强。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他们彰显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三、汉服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影响1.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汉服热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和社群活动的组织,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和了解到汉服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服饰产业的发展汉服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形式,其在市场上的需求逐渐增长。

越来越多的汉服品牌和设计师开始涌现,为汉服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新的机会。

汉服的复兴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 社交文化的推进汉服热的兴起也促进了社交文化的发展。

各类汉服社群和活动的组织使得爱好者们有了一个共同的交流平台,可以分享经验和观点,增进友谊和合作。

同时,汉服活动也成为了一种交际和展示才华的场合,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

四、结论汉服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方面,不仅仅是一种服饰热潮,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和追求。

汉服经济的社会影响与身份认同

汉服经济的社会影响与身份认同

汉服经济的社会影响与身份认同在当今社会,汉服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情感的体现。

同时,随着汉服经济的崛起,它也对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汉服经济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人们对汉服的身份认同。

一、汉服经济的崛起汉服经济是指以汉服为主题和核心产品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汉服的设计制作、销售租赁、相关礼仪活动、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汉服经济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消费。

许多设计师和创业者开始将汉服发展为自己的品牌,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

同时,各地还举办了许多关于汉服的文化展览和赛事,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

可以说,汉服经济的兴起给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汉服经济对社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汉服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纺织、设计、服装制造等。

一些汉服品牌逐渐崭露头角,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

与此同时,汉服的销售和租赁也成为新兴的商业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增强文化自信随着汉服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和热爱传统文化。

穿汉服成为了一种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追求的方式。

大量的汉服爱好者通过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和社群组织,加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3. 推动旅游业发展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繁荣的产业,而汉服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许多地方利用汉服文化资源,推出了各种主题旅游活动,如汉服游园会、夜间游览等,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三、汉服对身份认同的影响1. 强调文化认同穿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潮流,更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通过穿汉服,人们向外界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2. 塑造个性形象汉服作为一种独特的服饰形式,有着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设计理念。

许多人认为穿汉服可以展现出个人与众不同的品味和风格。

中式服装今安在?

中式服装今安在?
时的服装归轻工业部管,部长就倡导大家穿 靡整个中国的。
得新潮一点。“ 自己率先穿上了西装。当 他
这种 自我找寻和 自我改造方式的盲 目 个典型性特征。而在昂贵 ( 或者便宜)西服
的内心。
最高领导人穿了西装以后 ,很快成为神州大 性与统一性,不仅发生在国内,体现在 出国 的掩盖下,藏着的却是一颗有些 自卑而脆弱
如何找回中国的文化自信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 《 文明的冲突 》一
书中指出,“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 非西方社 会在 没有放弃它们 自己的文化和 吸 汉族服 饰中的一些特点,但彻底 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 , 台湾学者王关仕在其 编写的 《 仪礼服饰考 同时, 收 了 冠冕衣 裳为祭祀之服 ,以及通天冠、绛 能够 实现并 已经实现 了现代化。 ”事实上, 辨》序言中提到,“ 服饰之事虽微 ,然而属历代 废弃 了 礼仪典制之所 系。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 ,服饰 纱袍服的传统制度。 任何一个具有 悠久历史和辉煌古代文化的
装。 ”
国家的情况,会给一笔额外的活动费用,其

引导最彻底 的,非中国人莫属——今天
正装” 思想解放 了,服装的政治性也减弱了, 中必有 的一个费用就是服装费——说 白了, 的中国人,除一些少数 民族地区外,“
为什么人们选择服装还是不由 自主地 随大 就是买西装、 领带、皮鞋的钱。仿佛每一个 九成以上为西服 。 流?那是因为经过了 1 0年的动乱之后 ,在 人一 出了国门就成了中国的代表,在外面时 服, 也急于要摆脱掉长久的压抑来表达个性 , 游景点参观游览,也要梳妆打扮一番。由于 却又不知道该穿什么。虽然开放搞活了,可 服装过于正式、统一,往往在人群中很容易 那时人们对穿什么衣服仍然非常迷茫和无 “ 突显”中国人的身份。 建国至今 5 多年的中国现代服装发展 0 怕丢中国人的脸。即使到旅 过程 ,正是国人பைடு நூலகம்弃传统最彻底的时期。 8 0年代到 9 0年代初期 ,人们想穿好看的衣 要处处小心,生.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汉服热”?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汉服热”?

风流一代·青春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汉服热”?■文/袁跃兴据7月1日中国新闻网文化频道报道:近日,知名主持人周立波在某节目中调侃一群身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称是“哪个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评,认为其不尊重汉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作词人方文山也在微博上批评周立波调侃汉服是“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6月30日,清华大学教授、学者肖鹰评论此事说:这次周立波的“毒舌”遭到批判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与近年来兴起的“汉服热”有着很大的关系,“汉服热”是伴随“国学热”的兴起而兴起,自2000年就已经开始了。

而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中出现的“汉服热”,已经变得“很商业、很功利”,当下各种活动中流行的所谓“汉服热”,其实质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

的确,今天的“汉服热”最初是与“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有一些关联的,以致“汉服热”成为一种社会流行文化,而且支持“汉服复兴”的人不在少数,因为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增加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社会上虽然兴起“汉服热”,但汉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没有随之“流行”起来,有些穿汉服、学汉礼之类的活动,越发变成一种时髦的行为艺术,甚至有的地方搞的一些汉服演出彻底沦为商业作秀。

所以,对“复兴汉服是增加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文化学者非常不赞成,“现在好像一打出‘传统’的招牌,就天经地义。

现在是一个泛商业化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重神轻形”,“汉服热”则是“崇形弃神”。

“‘汉服热’与文化传承没有任何关联。

如果以‘复兴汉服’为‘复兴传统文化’的要素,那么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真的要复兴,就应该回到尧舜那个披毛戴毡的时代”,“文化可以多元化,‘汉服秀’自然可以算作‘一元’,但如果把这些娱乐传统的行为神圣化,就很可怕了”。

汉服毕竟只是服饰,是“传统”的皮毛,而且已经过时、失去了生命力,“试想今天穿着汉服,上地铁或者公交车都很费力,如果真的传承下去,或许只能是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累赘”。

汉服竞争分析报告范文

汉服竞争分析报告范文

汉服竞争分析报告范文近年来,汉服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潮流,引发了一场汉服竞争的热潮。

本报告旨在对汉服竞争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特点。

一、竞争背景汉服竞争的兴起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密不可分。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逐渐兴起。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精致的工艺,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关注。

二、竞争特点1. 多元化设计:汉服的设计具有多样性,每个设计师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改良和融合,使得汉服样式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2.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现代汉服设计注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使得汉服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既能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展示时尚感和个性。

3. 平民化推广:汉服竞争的兴起也得益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发展。

众多汉服爱好者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汉服造型和心得,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使得汉服逐渐走向大众化。

三、竞争影响1. 促进传统文化传承:汉服竞争的火爆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 推动创意设计发展:汉服竞争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创意和想象力,推动了汉服设计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经济效益提升:汉服竞争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汉服设计、制作、销售等环节,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经济效益。

四、竞争面临的挑战1. 产品质量不均:由于市场上汉服品牌众多,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购买低质次品。

2. 市场竞争加剧:汉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品牌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在产品设计上,还需要注重营销和品牌建设,以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汉服竞争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表达,它具有多元化设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社交媒体的推广等特点。

竞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意设计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竞争也面临质量不均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热背后的身份焦虑“汉服热”背后的身份焦虑中式服装今安在?2006年11月11日 15:11:31 来源:新华网论坛博客每天第一眼,关注身边实事新闻!移动/联通用户可编辑‘XWKB’分别到02323/2323!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而国人通过对中国服饰的回归与找寻,也试图由此寻找回失落的自我和身份2006年中秋前夕,天津古文化街出现了3 0名身穿古代服装、佩戴古代饰物的年轻人。

队伍由两名手中分别举着“衣正华夏”“月满中秋”红幡的小伙子带领,缓缓地向古文化街行进。

每到设有牌坊的地方,队伍便停下,一名带队男子走出队伍,模仿古人做各种参拜的姿势,施礼完毕后,队伍继续前行。

整个过程历经一个多小时。

此举既非拍戏,也不是游戏,而是由某网站发起的“穿汉服、行古礼、过传统节日”活动,目的是为了“宣传汉服”。

这个类似行为尽管围绕着“汉服”是否能代表中国人的服装、是否仅是形式主义、以及“汉服运动”背后的商业动机等等,各方争论不下,但有一点各争论方基本认同,即“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

这样的行为也是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

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身份辨异。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向《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解读“汉服热”。

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确实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观念的更新,文化的繁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迎了上去。

而服装,作为个体最直观的标识,它的变更速度和程度很能够体现这种变化之彻底:从西服、运动装、喇叭裤、萝卜裤、牛仔裤、高跟鞋……跟进世界流行时尚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深入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个过程中,惟独丢弃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服饰文化。

特殊时代的集体迷失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要通过服装找回迷失的自我,不妨先了解一下我们是如何在服装的变迁中逐渐迷失的。

来看看,在服饰中为什么我们将传统放弃得如此彻底?早在1929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之后,是年的4月16日曾公布了《服制条例》,对男女礼服、制服做出规定。

按照规定,男性礼服有三种,一是蓝色长袍,齐领,前襟右掩,袍长至足踝上2寸;二是黑褂,对襟长至腹,齐领;三是改良中山装,不翻领,仅有三个暗袋。

女性礼服有两种,一是蓝色长袍,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的中点;二是袄与裙,袄为蓝色,长仅过腰,袖长刚过肘,裙为黑色,长及足踝。

男女的鞋子均规定为黑色,质料不限。

男子的礼帽,规定冬黑夏白。

以上服饰为国家正式礼服标准。

我们现在看老照片,民国人物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标准。

而从国外的影视作品来看,人们对那个时代中国形象的认同,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外,这种服饰也算得上一个标志。

而这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家关于礼服制服的统一规定。

新中国成立后,再没有规定过制服。

由于毛泽东一生坚持只穿中山装,于是不经意间,中山装、列宁装几乎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国服。

北京服装学院研究服装史的教授袁仄还记得,列宁装通常是灰颜色的,双排扣,有一个腰带,男女都穿。

干部进城之后把它带到城里,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早期的一个人们表示进步的穿戴,后来成为女性专用服装。

“我那时三岁左右,和两个哥哥全部穿着列宁装,特别好玩。

”“服装代表了社会的导向。

虽然这种服装并不时尚也不华丽,却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当时很多要求进步、要求改造的人们都穿上这样的服装。

”事实上,正是从解放后开始,这种服装政治化、随大流的趋势,在大家经济能力和思维眼界都极其困窘的情形下,已逐渐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并愈演愈烈,直至文革期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

那时,红卫兵小将穿的洗旧的军装成为最时髦的服装样式。

当时人们对着装有个“老三样、老三色”的说法。

“老三样”就是干部装、中山装、人民装。

“老三色”就是蓝色、灰色、黑色。

这是个很固定的说法,足见那个时代灰暗统一的服装背后,人们的精神气质单调压抑到何种程度。

现代服装几近被西服彻底摧垮改革开放后,中山装成了左派、保守的标志,西装则成了开放的标志。

其实西服、皮鞋的流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中国风靡过一阵子,推动这场对长袍马褂变革的,是被清政府派到海外学习科学技术的留学生与一批留日回国的革命党人。

他们还发起“剪发易服”运动,以此表明与过去的“腐朽”决裂的决心,和积极与西方先进文明接轨的态度——这和今天的“汉服运动”有着奇妙的历史对应。

这次服装变革运动,结束了中国“没有时装的时代”,也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意识的苏醒。

有意思的是,时隔半个世纪,中国历史上真正个性释放、解放思想时代的表征,还是以穿西服为标志开始的。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回忆说,70年代末期,中央非常重视民众的思想解放,当时的服装归轻工业部管,部长就倡导大家穿得新潮一点。

“他自己率先穿上了西装。

当最高领导人穿了西装以后,很快成为神州大地的一个热点。

当时铺天盖地的人都穿上了西装。

报纸上也介绍很多怎么样穿西装怎么样打领带的常识。

”“西装热的程度就是大家纷纷地买西装,甚至农民工上工地都穿着西装。

”思想解放了,服装的政治性也减弱了,为什么人们选择服装还是不由自主地随大流?那是因为经过了10年的动乱之后,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人们想穿好看的衣服,也急于要摆脱掉长久的压抑来表达个性,却又不知道该穿什么。

虽然开放搞活了,可那时人们对穿什么衣服仍然非常迷茫和无知。

此时,大家都模仿一些影片里人物的穿衣打扮。

比如美国的电视剧里有人戴了个墨镜,大家都觉得好看,从此蛤蟆镜开始流行;后来喇叭裤、邓丽君的歌曲等等原本体现个性化的元素,都是在这样集体追随中风靡整个中国的。

这种自我找寻和自我改造方式的盲目性与统一性,不仅发生在国内,体现在出国人员身上尤甚。

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期间出国的人,都会有这样极为类似的体验:那时基本都是公派出国,单位根据出访国家的情况,会给一笔额外的活动费用,其中必有的一个费用就是服装费——说白了,就是买西装、领带、皮鞋的钱。

仿佛每一个人一出了国门就成了中国的代表,在外面时要处处小心,生怕丢中国人的脸。

即使到旅游景点参观游览,也要梳妆打扮一番。

由于服装过于正式、统一,往往在人群中很容易“突显”中国人的身份。

那时候出国的人拍回的照片也都是一个模样:在某个著名旅游景点,人头攒动,照片中人夹着公文包,穿着西服(往往袖口还带着商标),站在有标牌的景区大门口,表情严肃不苟言笑。

中国人出国时的这种造型,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外国人调侃中国人形象的一个典型性特征。

而在昂贵(或者便宜)西服的掩盖下,藏着的却是一颗有些自卑而脆弱的内心。

近代西方文化的强势,表现在服装上,便是西洋服装在西方及世界其他地区,都毫无疑问处于服装文化的领导地位。

而接受这一引导最彻底的,非中国人莫属——今天的中国人,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正装”九成以上为西服。

建国至今50多年的中国现代服装发展过程,正是国人放弃传统最彻底的时期。

如何找回中国的文化自信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

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事实上,任何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古代文化的民族,都应该也有能力拒绝这种单一文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西服盛行的情形下,吸收了西服轻便得体的优点,再参考日本学生的校服,授意中兴会的成员黄隆生创制出独具特色的便服,这就是之后人们所说的“中山装”。

这个款式也成为今天中式服装设计里最基本的参照标准。

而发生在近几年的“汉服运动”,也是一些年轻人找寻已经迷失的民族身份的一个尝试。

这样的身份表达,也越来越多有意识地出现在不同的国际事务场合。

2000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组委会给各国领导人穿上了唐装,来显示主办地是在中国,由此还带起了中国的唐装热——这种已改良的唐装与传统的中式服装基本一样,只是把原来的岔肩袖的式样改了,多了些时尚感。

2001年,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中,20多款精心裁剪的旗袍,裹着张曼玉的妙曼身材,迅速成为中式服装的新宠;2002年,巩俐以几款改良的旗袍装亮相威尼斯电影节担任国际评委会主席,艳惊四座。

从此,旗袍成为中国女性在国际场合展示自身的独门“兵器”,屡见奇效。

成龙、李连杰在好莱坞及国际影坛,俨然就是中国(功夫)的代言人,但他们以中国人身份出场时,一定身着中式服装。

成龙说过,“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我就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可能也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使、申奥大使都找我做……我很传统,不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

”而张艺谋、谭盾、陈凯歌等越来越多的人,在国际场合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以中装示人。

这样的展示,与其说是一种个性表达,不如看作是对自己的最起码的文化自信。

他们服装的设计不尽相同,却中国味十足。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作为下一届举办国,中国要表演一个节目以示接替,14名中国女孩,身穿改良的超短旗袍,用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了《茉莉花》——中国的政府和文艺界正尝试以这样的“中国味道”向全世界展示这个变化中的古老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以中式服装为主打的服装品牌越来越多,其销量在国内服装市场已占有相当比重。

今年3月,上海东华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服装院校“我心中的国服”方案设计邀请比赛,参赛选手包括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等国内一流服装、美术学院的在校学生。

而最终收到的70多份答卷却显示,年轻人心目中的“国服”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式服装有相当大的距离。

主办方东华服装艺术学院教授刘灿明称,参赛作品的时装化气味太浓,甚至卡通化,“其实所有的作品,都不会被国人认同为‘国服’。

”今年5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对风起的“汉服”热潮也表示了他的态度:“我也看到过这个消息,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是能够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

”(丁尘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