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叙事治疗
赣南师范学院邱龙慧英
【摘要】叙事治疗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它浸润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在叙事理论和社会建州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叙事治疗的原理,特征以及相关技术,并探讨了叙事治疗在中国临床应用中的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叙事治疗后现代主义
叙事治疗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澄清他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的疗法。他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在后来得到快速发展。
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是叙事治疗的两种理论基础,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之上,叙事治疗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理念:
1.1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观念则不同,把焦点放在语言如何组成我们的世界和信念,认为社会是在语言中建构他们的现实。言语并不是中性或被动的。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就揭示一个现实,每当我们以言语表达时,就把言语所产生的区别予以正当化。对心理治疗师而言,工作中的重心在于,不管是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都牵涉到语言的改变。语言的变动性使治疗师与求治者之间对话,充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因而可以把有问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协调出新的意义,以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可能性[1]。
1.2问题才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叙事治疗认为:人不等于问题,家庭也不等于问题,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那么它也就有可能在这些知识与标准失效的情况下消失。因此,问题是独立于人和家庭的,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中。
1.3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当事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咨询师相信个体会再度对生命获得主权,会重新获得自我的资源。因此,在叙事治疗中,来访者与治疗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治疗师是陪伴者。而不是权威和指导者。
1.4寻找自己生命的力量。主流文化影响人们,这是叙事流派的主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叙事治疗就是帮我们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是生命的主人。叙事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解构受主流故事控制的旧故事,重新建构一个来访者真正希求的、具有个人力量的新故事。
二叙事治疗的基本特征
2.1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
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存在一个稳定、独立的自我。一旦这个自我发生
紊乱或分裂,便意味着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提出一种全新的自我观:人格,即你是哪种人并非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大部分描述自我的词汇,如热情、善良、坚强、自私等都不是对个体内在事实的描述而是对此人与他人、他物关系的描述。自我或者说人格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在那里”的一种“稳定的实在”,而应是随着主客体关系的转变,随着体的“社会身份”的转换而变化的“关系的对应物”[2]。所以后现代开始由关注个体转向关注关系。传统的心理治疗也研究关系,但把关系看成是以个体为原料建造起来的,关系的活动本质上是个人心理过程的派生物[3]。而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是把关系放在注意的首位,是在关系中研究个体。在这种理论思想之上诞生的叙事心理治疗,自然放弃了对单一个体心理的关注,转而通过研究来访者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来认识来访者及困扰他们的问题,重建来访者对各种关系的解释,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
2.2 问题外化的治疗手段
叙事心理治疗始终认为人不是问题,问题本身即压制个体的“真理论述”才是问题。但是由于个体长时间的受社会文化主流叙事的影响和支配,已经把问题内化到自己心中。所以治疗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问题外化技术使来访者把自己与问题分离开。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来访者更清楚的看到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来访者解决问题的信心。所谓问题外化,也称为问题客观化,一般是通过给问题起名字或者独特的提问使来访者把自己和问题分开。当来访者跳出问题的圈子,他就会从其他角度看待问题及其事件,发现问题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并找到在什么情况下问题对自己是几乎没有影响的。
2.3 关注差异的治疗模式
与追求统一、规律的心理本质的传统心理治疗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知识, 应当是有着显著差异、活生生、具体鲜活的关于个体和个别事物的知识。叙事治疗把这一思想成功地运用到实践中。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与众不同的,人们叙述故事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叙事治疗师看来,在千变万化的叙事中找出共同点和规律是不可能也是没必要的,我们要寻找的是故事和叙述方式的独特之处,这才是问题所在,也是建构新意义的出发点。因为每个人的问题都不是完全相同的,自然不能采用完全一样的手法和策略。所以叙事治疗没有一套固定的治疗程序和模式,虽然有“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常用方法[4],但这些方法的使用顺序和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当这些方法被作为技术使用的时候,它们就是肤浅的,强制的,不可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4重视来访者的内在力量
与传统心理治疗不同,叙事心理治疗不再发明和使用诸多术语让人们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无法选择,无法避免也不能改变,除非依靠作为专家的心理治疗师的帮助,而是把来访者作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重视其内在的改变力量,相信来访者自己有能力改变问题叙事,重新建构生活的意义。一旦找到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生活意义,来访者诠释生活的方式及具体的行为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来,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并不意味着治疗师没有专业权威,但仅在将来访者看成是他们自己生活方面的专家这方面认为他们是权威。这种权威被称为共同的权威或分享的权威[5]。所以,叙事治疗师所使用的“问题外化”等技术也只是帮助来访者反思的工具,在叙事心理治疗中,更重要的是来访者的反思,是来访者的内在力量。
三叙述治疗的过程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