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

合集下载

《双城记》的叙事视角分析

《双城记》的叙事视角分析

《双城记》的叙事视角分析作者:刘芬郭萍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8期《双城记》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本著名的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小说。

本文试以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了写作手法的分析。

叙事学1969年在法国出现,形成过程中大量吸收了相关学科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

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叙事文的三大方面:叙述方式、叙事结构和叙事学的阅读。

而叙事视角是叙述方式的一个重要部分,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时间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和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本文借鉴胡亚敏的《叙事学》,将视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非聚焦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它擅长做全景式的鸟瞰,还可以对整个故事做出语言或回顾,还可以把握各类人物的所思所想;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则严格的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外聚焦视角中,叙述者则只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和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它就像一台摄像机,摄入各种情景而不给予解释,因此能造成一种扑朔迷离、高深莫测的效果。

而在《双城记》中作者灵活的结合运用了非聚焦和外聚焦型视角,使得小说不仅构思巧妙而且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总之,这种高超的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本文就具体分析这两种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

一、非聚焦视角的运用(一)描绘出一幅社会的全景图对于空间和时间跨度都很大的历史小说,非聚焦视角的运用能合理地安排故事情节,并描绘出一幅社会的全景图,给整本小说以良好的铺垫。

小说在开篇便描绘了法英两国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局势。

法国统治者骄奢淫逸的同时又企图以残酷的镇压,骇人听闻的酷刑来维持他们的专制统治。

而英国“几乎谈不上什么社会治安和人身保障”,每天都有大量的抢劫盗窃等案件,司法制度亦是一片混乱。

作者有意将两国社会现状并列描绘,一方面是为后面的法国大革命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是警醒英国统治者,如果他们继续剥削压迫工农群众,那英国革命亦不远矣。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

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

通常我们一般用“视角”指涉感知角度;一个人的感知也涉及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

申丹将叙事视角分为无限制型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

叙事人称指作者表达思想意图时使用的人称,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事人称即是叙事视角一种不完全的的表达。

写作中灵活交替使用各种视角,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思想意图。

比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总体来说,采用的是零聚焦叙事,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

在这种传统的全知叙述中,叙述者采用的是自己处于故事之外,可随意变换的上帝般的叙述眼光。

叙述者对阿Q的外貌衣着,对其内心活动,其生活环境以及旁人对他的评价,方方面面,了如指掌。

鲁迅采用这一视角,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将阿Q这一人物完整无遗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这种总体叙述视角的选择极有利于作品内容的展现。

但是,在这种整体的全知叙事的大环境下,也同样存在不少视点转换现象例如,在第二章“优胜纪略”中,当写到阿Q赢了钱却几乎落得失败这一情景时,作者便暂时搁下零聚焦叙事,转而采用了阿Q的眼光来进行叙述,以便让读者从他的眼中感受所要发生的事情。

故事是怎么讲的——从叙事时间、空间和叙述视角方面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故事是怎么讲的——从叙事时间、空间和叙述视角方面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故事是怎么讲的 ——从叙事时间、空间和叙述视角方面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发布时间:2023-02-28T03:30:19.17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0月第19期作者:李乐琪[导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莫泊桑的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以丰富的细节、丰满的人物、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更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关键。

李乐琪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 524048摘要:“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莫泊桑的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以丰富的细节、丰满的人物、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更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关键。

从叙事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我的叔叔于勒》中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述视角的技巧运用,以拓展学习视野,深度理解小说。

关键词: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述视角当我们看小说时,我们在看什么?一直以来,人们在看小说时,多关注小说“写了什么”,却忽略了小说“怎么写的”。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说叙事学在西方兴起,引发了人们对小说的形式技巧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就《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出发,从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隐喻丰富的叙事空间和别具匠心的三叙述视角。

一、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文学与现实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现实中只会规律性延伸的时间,在文学中可以产生畸变。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问题是保罗·利科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通过对叙事时间的把控,可以让小说产生特别的意蕴。

1.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差异的效果“叙事的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

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换为另一种时间。

”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把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

故事时间指叙事中主旨事件的跨度;话语时间指阅读话语所花费的时间,一般以作者叙述过程中文字篇幅的长短来计算。

叙述视角的特点-定义说明解析

叙述视角的特点-定义说明解析

叙述视角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叙述视角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写作手法,它通过特定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发展和人物心理。

叙述视角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两种形式。

第一人称叙述是以某个特定角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通常使用的是“我”这样的第一人称代词。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叙述者的情感和思想,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三人称叙述则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描写故事,通常使用的是“他”、“她”等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客观地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貌。

叙述视角的特点在于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通过改变叙述视角,作家能够赋予不同的人物以独特的叙述风格和个性,进而展示出不同的故事维度和角度。

叙述视角的选择还可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例如,选择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让读者更加贴近故事中的主角,深入感受其内心变化和成长历程;选择第三人称叙述则可以呈现更多的故事细节和多个角色的思想感受,使读者能够全景式地了解故事的发展。

总体来说,叙述视角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选择来展示复杂的情感、丰富的故事细节和多样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魅力。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加详细地探讨叙述视角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叙述视角的特点:引言部分会先对叙述视角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定义,然后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要的说明,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介绍叙述视角的定义以及其具体的特点。

在2.1节中,将详细解释叙述视角的定义,包括其在文学创作和口述历史等领域的应用。

文学理论叙事学角度分析总结

文学理论叙事学角度分析总结

文学理论叙事学角度分析总结叙事视角的角度有: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等。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正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所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作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

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

韦勒克曾说:“无论从质上看还是从量上看,关于小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都在关于诗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下”。

这一论断至少是符合20世纪中期以前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现状的,但这一现状与最近一百多年来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极不相称。

之所以会出现小说理论与批评长时间落后于诗歌理论与批评这样的情况,与小说批评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突破口有关。

由于诗歌语言在节奏、韵律、平仄等方面与日常语言相比有很大差异,形式因素十分突出,因而从语言学、文体学的角度规定与把握诗歌的本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很容易被想到的思路。

对小说而言,情况却复杂得多。

一方面,小说语言与山常语言在形式上的差异比诗歌要小得多,小说语体往往是混杂不纯的,因而传统的以语词选择为核心的形式研究在面对小说这一文体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小说内容层面的东西(人物、情节、故事)又太容易吸引批评家的注意力,从而使小说话语层面的东西很容易被掩蔽。

中外小说批评几乎都是从最直观的地方开始的。

只要我们稍微涉猎一些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小说批评,就会发现它们毫无例外都是以情节和人物为核心而展开的批评。

这种以人物和情节为中心的旧式批评,没有抓住小说文体的要害,没有提炼出概括小说文体本质特征的核心范畴,因而使得小说批评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无法超越教条式批评和印象式批评的局限,而拥有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

这种状况只有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叙事学建立起来的时候,才得到了改观。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阿长与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阿长与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阿长与《山海经》叙事学理论在文本层面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其中叙事时间又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层面。

叙事视角又称叙事聚焦,它又分为内聚焦、外聚焦和全聚焦三个层面。

所谓内聚焦是叙述者就是文中人物,是叙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故事;所谓外聚焦是一种限制性叙述,叙述者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的人物;所谓全聚焦则是叙述者能准确掌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全知全能的。

下面我就从叙事视角中的内聚焦视角出发简单解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对自己儿时保姆的回忆。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叙事视角中的内聚焦模式描写了作者对自己儿时与保姆阿长的回忆。

是通过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来描述了阿长的一些特征,作者本就是故事中的一员,所以他的了解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阿长做了一些描述而不是全面的细致的描写。

这就是内聚焦区别与全聚焦及外聚焦的特点: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就从文章中截取几个片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片段一:“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是作者描述与阿长睡觉时自己看见的情景,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其他人无从得知。

是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阿长的睡相进行了描写,表达出作者对阿长这种睡相的厌恶但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片段二:“她教给我的道理还是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

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麻烦的事情”。

从叙事学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从叙事学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从叙事学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朱冬民来源:《语文建设》2011年第02期一、叙事视角:“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叙事学理论认为,小说的美学价值往往并不在小说故事本身,而在小说的叙事技巧。

小说叙述“不仅仅是故事,而且也是行动。

某人在某个场合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人讲的一个故事”,而且,“有讲述者、故事、情节、读者、目的组成的这样一个基本结构在大多数叙事中至少是双重的:首先是叙述者向他的读者讲述故事,然后是作者向作者的读者讲述的叙述者的讲述”。

〔1〕因此,小说形成了一个由多种声音建构和传递,多重故事彼此镶嵌、并置的“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并不复杂: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因打猎留宿乡村,谈到村长老婆玛芙拉的古怪行为时,布尔金认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于是给兽医讲述了自己的同事、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的故事。

别里科夫的最大特点是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

首先,在生活上,他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包得严严的。

他不仅要将自己的躯体和物品用套子套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

政府告示、法令和保守报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唯一准则。

凡是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与他无关,他也很不高兴。

他不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套子里,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

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他的套子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坏和扭曲了自己正常的人性。

在整篇小说中,布尔金不仅是别里科夫故事里的人物,见识了别里科夫生活中的种种“套子”,而且又是小说的叙事者。

这样,在小说文本叙述中,至少形成了以下两个相关层面的叙事:第一,内部层面,由布尔金作为叙事者向伊凡讲述的自己同事别里科夫的故事;第二,外部层面,由契诃夫作为叙事者讲述的布尔金所讲的关于别里科夫故事的故事。

在这两个层面里,布尔金始终是别里科夫和契诃夫之间的“中介人”:他既是叙事者,又是被叙事者。

这种双层结构因叙事视角的不同,在文本中留下了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召唤着读者用自己的经验、体会、情感和理解去填补和充实它。

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视角研究

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视角研究

中文摘要叙事视角是叙事者对故事进行观察和讲述的方式,它通过反映叙事者同他所讲述的故事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距离和角度两层面),从而决定实践的被叙述区域和层次。

视角是叙事理论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深层上,它反映了作家的人生观、创作观念和叙事观念,在表层上,它是引起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根源。

本文将叙事学中叙事视角研究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新写实小说叙事研究当中,采用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探寻新写实小说在叙事视角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本文分为三部分:导言、正文和结语。

在导言中,对叙事视角在小说叙事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进行简要地说明,指出对新写实小说进行叙事视角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对这一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要小说文本作了一个界定。

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章主要对“视角”、“旁知视角”、“平视角”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对叙事者与作者、隐含作者的关系进行理论辨析,指出其在叙事视角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对新写实小说视角运用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简要地分析与概述。

第二章:新写实小说叙事视角类型的文本分析。

本章通过对新写实小说几种视角类型的文本分析,指出新写实小说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较建国以来的小说叙事有了很大的突破。

主要表现在:从无所不知的全知叙事向“有限的全知叙事”转变,旁知视角在文本中被广泛运用,平视角取代俯视角成为一种主导视角。

第三章:新写实小说叙事视角的表意功能分析。

本章通过对叙事角色在新写实小说中位置和立场的变化的分析,论述了叙事角色位置、立场的变化与特定时期新写实小说独特叙事特征的关系。

本文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角色经历了由以前的代言人叙事向个性化叙事、由权威叙事向个人叙事的平民化立场的4转变,叙事角色的身份和态度也由以前的单一明确向暧昧性转变。

第四章:叙事视角转换对新写实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本章分析了叙事视角转换对新写实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与建国以来的小说相比,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叙述视角的作用及叙述视角的内涵和特点

叙述视角的作用及叙述视角的内涵和特点

叙述视角的作用及叙述视角的内涵和特点在叙事文学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

叙述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所采用的叙述角度即是视角。

视角,也称聚焦,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叙事技巧。

它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叙述效果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早提出视角问题的批评家之一是Percy Lubbock~他认为小说中所有的技巧都受到视角的制约。

视角有两层意思:一是它就像视觉艺术的视点~即观察者从什么角度和什么位置来观察一个物体。

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把读者的位置调节到他想表达的角度。

这种调节既是空间上的~又是时间上的。

作者可以把叙述者摆在千里之外~也可以把他置于读者的面前~可以让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也可以是当前的一个目击者。

二是视角存在于表达事物的态度中。

因为叙述文本总是由语言组成的~而语言不允许我们在谈论某事物的同时不表达我们对它的态度。

因此~叙述者在叙述一件事情或是描述一个事物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视角就成为了读者分辨作者态度的线索。

20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理论和写作实践的发展~一些西方作家摒弃了以往以全知叙述为主~只注重情节发展的、说教式的小说形式~而主张叙述者退出文本~并对叙述范围和叙述角度加以自我限制~从而达到一定的叙述效果和审美目的。

出于视角的复杂性~它一直是叙事学中一个颇受争论的问题~从其多样的分类方式就可见一斑。

一般说来~视角可以分为三类:全知性视角~人物视角,有限全知性视角,~客观性视角,戏剧性视角,。

这三种叙述模式各有特点。

在全知视角叙述模式下~文本中明确的存在着一个全知的叙述者~它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或一些人物,的内心~随时揭示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它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出现在故事中并随时做出评论。

虽然这种全知视角看起来是最灵活的~但是却拉开了读者与故事中的人物的距离。

这种全知性的视角非常适合传统的说教式的小说。

而如果一个叙述者完全不进入人物的内心~也不对人物的行动做出任何评价~只是充当一个摄像机的作用~如实客观的记录下来故事中发生的一切~这种叙述模式就是客观性视角,戏剧性视角,。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一、概述在文学研究领域,叙事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通过叙事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所呈现的叙事结构、叙述策略和意义。

本文将围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展开讨论,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阐明其应用。

二、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叙事学起源于文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叙事结构、叙述者角度、叙述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学逐渐扩展到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

2. 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故事”和“叙述”两个概念。

故事是事件或情节的内容,而叙述则是将故事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呈现出来的过程。

叙事学通过分析故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叙述者的立场、观点和意图。

三、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1. 整体分析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首先是对整个文本进行分析。

研究者需要关注文本的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等方面,以揭示出文本的整体叙事特点。

2. 手法与策略分析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还包括对文本中使用的叙述手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这涉及到叙述者对故事的选择、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揭示出叙述者的意图和叙事效果。

3. 叙述者角度分析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还要注重对叙述者角度的分析。

研究者需要考察叙述者对事件的态度、观点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方式,以揭示出叙述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

四、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我们将通过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来进行案例分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其叙事结构复杂,人物众多。

通过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我们可以发现:1. 整体分析法:《红楼梦》以宝玉、黛玉等人物的命运起落为主线,通过情节交错、伦理矛盾等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2. 手法与策略分析法:《红楼梦》中运用了诸多文学手法,如悬念设置、对话描写等,构建了丰富的叙事策略,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挖掘《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

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挖掘《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

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挖掘《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充满叙事艺术的经典小说,本文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出发,探讨了该小说中的叙事手法。

通过分析作者的选择和运用,揭示了热奈特理论对读者更好理解小说的重要性。

将其他叙事视角理论与文章分析进行对比,探讨其一致性。

小说中叙事艺术的特点得到了总结,同时展望了叙事视角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叙事艺术,并对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叙事艺术手法,选择和运用,理解小说,对比,特点,前景展望。

1. 引言1.1 介绍《德伯家的苔丝》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德伯在命运的波折中经历了爱情、亲情、社会阶层等多重困境,最终坚强勇敢地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彼岸。

苔丝·德伯是一个典型的贫穷乡村女孩,却因为自身的才华和美丽吸引了富有的家族长子亚历克斯·德伯。

两人的爱情受到了阶级差距和社会伦理的束缚,他们在爱与责任之间挣扎、矛盾。

在遭受世俗压迫和命运的捉弄后,苔丝只能选择逃避,孤身一人在时代的角落里默默承受着痛苦。

小说通过描写苔丝的命运变化,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和阶级现实。

《德伯家的苔丝》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感人的情感描写,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探索其中隐藏的叙事艺术和深刻内涵。

随着我们的研究深入,相信读者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1.2 介绍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是现代文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它对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根据热奈特的理论,叙述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受到叙述者的主观态度和立场所影响的。

叙事学视角下《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魅力解析

叙事学视角下《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魅力解析

叙事学视角下《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魅力解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文学的六要素,情节被置于首位。

小说创作中的叙事往往是基于小说的情节来展开,而挖掘作品的叙事内涵,解构作者的情感脉络,更需要从叙事单元及结构上来揭示其艺术魅力。

欧·亨利作为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多设计巧妙、伏笔丛生,尤其是情节叙事更具艺术特色。

《最后一片叶子》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从叙事学视角来梳理小说的叙事单元,以更好的把握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叙事学理论与《最后一片叶子》的叙事单元托多诺夫是首次提出“叙事学”概念,并将叙事的本质及叙述原则进行阐释。

他提出小说的基本结构和陈述句法具有类比性,如在标准句型中有主语+谓语+宾语,而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主语格,其行为多为谓语,行动对象或结果为宾语。

依照托氏的观点,从《最后一片叶子》的叙事结构来看,欧·亨利显然是对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化处理,打破了传统的平衡模式。

如从开篇的故事背景叙述,包括地点、景物描写、人物出场,锁定底层人的平凡生活。

在情节发展上,两个对艺术的追求而走到一起的苏和琼西,故事的明线处于平衡状态,而接下来,肺炎作为当时可怕的传染病,在欧·亨利的笔下似乎成为打破平衡的第一步。

之后,琼西因病而住院,在遭遇病魔折磨中,欧·亨利通过人物、事件、情感描写,从时间维度、自然维度的异步发展中,同时将明线、暗线进行了流露,老画家贝尔曼的帮助,将为琼西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创造了条件。

同时,在叙事结构上围绕两条线索来展开。

明线以琼西的健康为情节,暗线以贝尔曼的美好愿望为情节,在经历了平衡、打破平衡、觉察到平衡、恢复平衡的叙事模式中来贯穿下来。

显然,明线的发展,琼西和苏都是健康的,而琼西患病后,请医生医治,而琼西精神消极,发现不凋落的叶子后,重新找到精神寄托,渐渐恢复了健康;暗线的发展,贝尔曼立志于创作杰作,而作品以商业广告为主,导致心情沮丧、酗酒无度,而当画出不凋落的叶子后,贝尔曼感觉到愿望的实现。

叙事学视角下的电视剧叙事研究

叙事学视角下的电视剧叙事研究

叙事学视角下的电视剧叙事研究电视剧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文艺形式,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娱乐的途径的多元化,电视剧的影响力也愈发显著,越来越多的电视剧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它不仅仅关注内容本身,还需要考虑叙事的构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对故事产生共鸣。

因此,叙事学在电视剧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叙事学理论的应用叙事学理论可以投射到电视剧的不同层面。

从叙事角度来看,电视剧是叙事过程的一部分,叙事学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电视剧的叙事特征。

首先,这包括了角色的发展和复杂性。

从一个人物的角度出发,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外在特征,还涵盖叙事中各种层面的复杂性。

这可以被分为人物塑造的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在另一方面,叙事学的理论可以用于解释电视剧的叙事结构。

故事的情节结构、叙事结构、叙事者等概念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本身以及其设计。

二、故事情节的构建和发展故事叙事是电视剧的一个中心,因此,理解和解释故事情节的构建和发展是重要的。

故事情节最初包括事件、动机和障碍。

通过不断推进,主人公经历起伏和挑战,通过行动改变世界。

电视剧的情节结构要重视起始和尾声,同时为故事构建高潮和低潮,以吸引观众的关注并产生共鸣。

在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中,情节推进途中的复杂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可以通过引入深度人物细节、重大事件和各种情感元素来实现。

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情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决定了剧情的电话的困境。

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的互动可以某种程度上不断增加故事的深度和意义。

三、叙事结构和视觉技术的应用叙事结构是故事发展的支柱,电视剧的叙事结构并不像以往那样单调和一维。

这可以通过不同的故事呈现技巧和视觉效果来实现。

故事结构的改变,可以让故事更加流畅,并且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音效、视觉效果和剪辑来实现。

除了叙事结构,电视剧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摄影和布景设计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通过灯光和音效的使用改变情节的气氛,从而可以在观众之间形成情感共鸣和对故事的认知。

从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看《围城》的叙事视角艺术

从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看《围城》的叙事视角艺术

从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看《围城》的叙事视角艺术作者:苏琴琴刘洪祥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6期摘要:《围城》中叙事视角的运用颇具匠心。

据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来看,呈现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及外聚焦型等多重视角综合运用的特点。

而且,叙事视角的运用还有效地参与到文本建构之中,在丰富“围城”意蕴、表现人物方面,达到了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

文章通过借鉴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小说文本,解读作者于作品中营构的“围城”之意蕴,体味作者的人物表现之匠心。

关键词:《围城》叙事视角“围城”意蕴人物表现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1)06-0051-04叙事视角是当代西方叙事理论的关注点之一,尤其在20世纪以来的现代小说中得到了有意味的运用(如《追忆似水年华》、《喧哗与骚动》等)。

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文学批评术语词典》(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中将叙事视角(point of view)定义为:“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作品的叙述中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

”可见,叙事视角在叙事文本中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重要媒介,作者通过使用多样的叙事视角将自己体验的世界、人生经验转化为立体繁复的语言叙事世界,而读者亦可通过解读作者叙述故事的不同视角来思索、体味作者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心。

这其中就包括谁在看,看到了什么,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传达给读者什么信息等问题。

叙事视角在中西方的叙事理论中都有论及。

在中国,对叙事视角的论述多散融于明清小说评点中,多是评论家精微的个人体悟和赏鉴,紧贴文本,鲜活生动,但这种个人体悟并未进一步上升为可操作性的理论,因此在叙事视角的方法论阐述上略显不足,尤其在面对中国现代叙事文本时,这种个人式的体悟就显得“羚羊挂角,无处可求”。

基于叙事视角理论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基于叙事视角理论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基于叙事视角理论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叙事视角理论是一种文学理论,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可以运用叙事视角理论来探讨文本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一、概述叙事视角理论的基本概念叙事视角是指叙事者在叙述过程中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叙述角度。

叙事者通过选择不同的视角来呈现不同的叙述效果,从而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叙事视角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和成立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是指叙事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叙述故事,如“我”、“我们”等。

这种叙述方式通常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叙事者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但叙事者的视角可能会带有主观色彩。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叙事视角理论应用到文本分析和阅读指导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文本分析通过叙事视角理论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叙述方式和角度,有助于学生把握故事的情节、人物以及故事的心理描写等。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一篇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主的故事文本,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叙事者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进一步分析叙事者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目的和效果。

(二)阅读指导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和比较不同的叙事视角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变叙事视角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一篇故事文本中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改为第一人称或成立叙事视角,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

基于叙事视角理论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基于叙事视角理论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基于叙事视角理论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叙事视角理论简介叙事视角理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能够从叙事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本,从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叙事视角理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感,在教学中强调“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叙事视角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 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叙事文本,如小说、故事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体验文本所呈现的情节、人物形象、背景环境等,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某段情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交流等形式去体验文本所呈现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而引发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写作、表演等形式,积极参与到文本的叙事中,触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理解。

通过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以文中的某一情节为基础,进行口头叙述或书面描述,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所呈现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意义。

4. 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情感共鸣力的叙事文本,使学生能够从文本中产生情感共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借助情感共鸣,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浓厚兴趣和情感参与,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情感体验。

论叙事情境理论

论叙事情境理论

论叙事情境理论一切理论的发展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本文试图运用叙事情境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解读叙事情境的特征,分析电影文化语言的运用。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在电影的起源上也有很大不同,导致了电影中的很多因素不同于西方国家,因此在叙事情境的理论研究上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电影叙事情境的概念及特征,使得以后的研究更具针对性。

叙事情境是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指叙述者、叙述角色和叙述行为所共同创设的情境。

对叙事情境理论的介绍二、叙事情境模式对电影文化语言的表达1、记录片作为客观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样式,可以直接从客观现实出发,体现时间上的连续性,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件。

2、形象片强调意识与思维的作用,有较强的主观性。

电影作为一种意识活动的过程,它利用视觉来完成其主观化的功能,电影叙事与电影文化的融合要求在电影文化中引入形象,并且要将这种形象带到电影叙事当中,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诗情片是电影发展的最高阶段,它要求表现对象和艺术语言相结合,构造出具有超常想像力的诗意,满足人们高级的精神需求。

三、叙事情境理论在我国电影文化语言中的运用1、《红高粱》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

影片在选择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体现气质上都具有独到之处。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就已经注重了叙事情境,加强了影片的主观色彩。

其次,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光影手段,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2、人物片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和情感的交流来表达故事。

他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用以表达社会的矛盾冲突。

3、诗情片要求表现对象和艺术语言相结合,构造出具有超常想像力的诗意,满足人们高级的精神需求。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红高粱》在选择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体现气质上都具有独到之处,而“充满想像力的诗意”正是“诗情片”的重要特征。

四、结语综上所述,《红高粱》作为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在选择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体现气质上都具有独到之处,充分说明我国电影工作者在叙事情境理论的指导下,已经在电影文化语言中吸收了这一重要理论。

叙事学理论视角下分析美国个人主义——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叙事学理论视角下分析美国个人主义——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 海外艺术21叙事学理论视角下分析美国个人主义——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常若楠 毕晨慧/文个人主义作为构建美国精神的主体精神和文化核心,是一种被多数美国公民认同的强调自我独立、自我奋斗、自我掌握命运的价值体系。

对个人主义的研究是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敲门砖,对深入探究美国公民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电影在庞大的叙事系统中突出人物、情节和戏剧元素,以角色曲折离奇的故事传达创作者个人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但又在个性之中表达出共情。

本文透过叙事学理论视角,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自我救赎为例,来深入探究美国个人主义及美国公民的价值导向。

1 电影概述《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讲述银行家安迪因涉嫌枪杀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处终身监禁于“肖申克”这座监狱的故事。

安迪初入狱时,并无任何失控的迹象。

他或许也曾濒临疯狂边缘,毕竟一瞬间,他一向安逸的生活全然不见,余生都要困在监狱里。

然而安迪始终冷静,且一直坚守初心、恪守底线,在鱼龙混杂、罪恶横生、黑白混淆的牢狱中寻找求生之路。

正如电影中为人所称道的名句:有些鸟儿是注定无法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每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

2 叙事学理论视角下探究《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美国个人主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叙事学重视的是叙事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关系而非叙事作品赖以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原因[1]。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从叙事的角度展现出安迪对自由的渴望、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影片中三处情节充分彰显安迪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第一处是安迪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狱警那里换得冰啤酒让他的囚犯朋友们享用,而他只在屋顶沐浴着阳光;第二处是安迪在监狱的广播室播放《费加罗的婚礼》,优美的音符伴随着阳光飘向监狱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沉醉在莫扎特谱写的旋律中,神情不由得变得庄严且宁静;第三处是安迪凭借一把小锤子用19年时间凿出了通向生的隧道。

在达到出口时,他终于得以张开双臂拥抱梦寐以求的自由。

这一刻是安迪的新生,更是安迪自我救赎的完成。

结合叙事理论,任选一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进行分析

结合叙事理论,任选一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进行分析

结合叙事理论,任选一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叙事视角简单地说就是指叙述时观察和呈现故事的角度,是表现叙事作品的形式,根据作品中叙述者观察故事时的立场来区分。

视角的承担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叙述者,故事由他观察也由他讲述;另一类是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叙事文中的人物兼叙述者“我”,这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中明确小说叙事中“叙述者”和“感知者”的不同。

一般用“视角”指涉感知角度。

一个人的感知也涉及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

《白杨树下》按照传统的全知叙述视角,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状况进行透视,从而更充分地把握各个角色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这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安排跌宕有趣,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以此和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白杨树下》中,苏来曼以及其他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在作者的掌握之中,但却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

尽管他也可以具有一些个人特征,但这些个人特征并不能证明他在艺术世界中的真实存在,他就像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俯瞰众生。

在作品中,苏来曼、阿伊帕丽、古丽波斯坦、夏酷热、哈丽旦等这些人物的命运都掌握在叙事者的手中。

从叙事时间上来说,《白杨树下》几乎是按照故事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来展开的,但在叙述的过程中,必然也会插入倒叙的方法,来使整个故事内容更完整,结构更紧凑。

当然,对于叙事文学,必然涉及到两种时间,即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

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叙事时间,则是指它们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对于故事时间,我们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逻辑来理解和组织它,但对于叙事时间,这就由作者来安排,他可以通过对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加工和改造,来提供给读者现有的文本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
《皇帝的新装》叙事学理论在文本层面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其中叙事时间又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层面。

叙事视角又称叙事聚焦,它又分为内聚焦、外聚焦和全聚焦三个层面。

所谓内聚焦是叙述者就是文中人物,是叙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故事;所谓外聚焦是一种限制性叙述,叙述者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的人物;所谓全聚焦则是叙述者能准确掌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全知全能的。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叙述者与故事中人物的关系:
内聚焦就是叙述者等于人物;外聚焦就是叙述者小于人物;全聚焦就是叙述者大于人物。

下面我将从叙事视角中的全聚焦模式出发解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全文采用“全聚焦”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个一眼就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闹剧。

童话中我们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还有那些睁眼说瞎话的官员、百姓。

文章将人物的所作所为及其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及其细腻的剖析了文中所有人物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这就是全聚焦的特点:
全面而且细致。

下面就从全聚焦的叙事视角出发解读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文章的主角——皇帝。

文章对皇帝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做了一定的描写,从这几个方面的描写中让极清晰得展现了皇帝的愚蠢、荒诞、可笑。

如文中当两个骗子向皇帝讲述说他们缝制的衣服不仅漂亮,而且不称职或是愚蠢的人都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此时皇帝不但信以为真而且还在心理默想:
那真是件漂亮的衣服啊!还真就以为自己穿上这件衣服后就可以辨别哪些人不称职,哪些人不聪明。

仅仅几行文字就将皇帝的愚蠢全面细致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其次是文中的得意之人——两个骗子。

文中主要对两个骗子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了描写,仅从这两个方面的描写就足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两个骗子的狡猾以及他们那进行的天衣无缝的诡计。

就因两个骗子的一句话:
“只有称职的,聪明的人才能看见我们缝制的衣服”。

所有人都想自己是称职的,聪明的人,两个骗子正是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所以他们的诡计才得以实现。

可见两个骗子不仅骗技高超而且能揣摩到人物的心理,抓住人性的弱点。

这些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都是可以领悟到的。

然后就是被皇帝派去看衣服的两个大臣,明明没有看见衣服,却怕自己不称职不聪明而违心的说出称赞的话语,可见其是多么的虚伪及不自信,傻到认为一件衣服就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真是滑稽之极。

大臣的性格弱点在文中也是极易发现的。

接着就是那些因畏惧权势而阿谀奉承,随波逐流的百姓,都怕自己太愚蠢不称职,怕得罪皇帝而在皇帝着新衣游行时连连称赞:
“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衣服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更是可笑至极。

他们怕自己愚蠢却就因这怕而证明了自己的愚蠢,人性的弱点就这样毫无掩饰的暴露出来。

最后是发出: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感叹的儿童。

就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及纯洁,此时只有拥有童心的人才会肆无忌惮的说出真话,因为儿童的心灵是最纯洁的。

文章中只简短的几句话,几个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就将文章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全面的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而且叙述的是那样细致,分析的是那样透彻。

在整篇文章中叙述者是了解整个故事的每个情节的,是全知全能的。

这便是全聚焦的叙事视角的特点,在这篇文章中将这种特点展现的极其清晰。

班级:
语文教育一班学号:姓名:
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