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国外注重公民教育经验对我国教育工作启示论文
国外注重公民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启示在国外人们非常重视社会性的公民教育工作,因为教育的对象本来就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自身周围环境的影响。
我们也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调动一切因素和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播媒介,注重营造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的控制手段、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例如美国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新加坡的政府提出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三个兼顾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五强调”就是要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社会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
德国的中小学则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生活中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之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
国外公民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校园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
学校的师生关系、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提倡的舆论导向以及校园的面貌对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作用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英国的教材上有这样一些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做判断,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生活,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日本则对教师的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规定,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包括详细具体的学生守则、操行评定标准和多种多样的奖惩制度等。
美国教育界历来重视公民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一是力求课堂学习与环境教育活动目标一致,二是校园环境应与社会环境相一致,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一致,这样在校内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开展公民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
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第四十期李工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历史文化及现代化问题,1988年、2009年先后访学于德国特里尔大学、柏林自由大学。
代表著作有《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等,译著有《纳粹德国的兴亡》。
个人学术论文集有《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曾在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及《世纪大讲堂》栏目做特邀嘉宾。
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次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多次应邀在国内20余所著名高校讲学。
嘉宾名片德国是欧盟中最大的经济强国,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健全的国家。
与意大利等国家主要依靠旅游来发展经济相比,德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完全依靠制造业出口为生的国家。
这使它不仅没有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在今日的欧债危机中,更是以“一枝独秀”的形象而令世人瞩目。
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德意志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他们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的产品。
中国只是世界的“加工厂”,主要体现在组装环节,靠的是中国人廉价的劳动力。
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思考中国的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德国为何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出品制造业大国,对中国有启发性。
“国兴科教”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一个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迈进现代化门槛的国家,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
德国人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出哲学家的民族,他们在思维、思辨方面胜过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国家,像我们中国,在1840年遭遇了鸦片战争,却要拖到58年以后的1898年才搞戊戌变法,这样的变化肯定是要失败的,而德国在1806年“挨打”,1807年就开始变革,一对比就看出差别了。
而且德国很快地在三年后开创了柏林大学,自1810年柏林大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建立以来,德意志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并成为了世界的样板,不仅是它的欧洲邻国,而且连远隔重洋的日本、美国都纷纷仿效。
德国公民教育对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德国公民教育对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孙炜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3期德国公民教育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德国的公民教育也推动着德国成为一个民主、和平、自由的国家和社会。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德国的政治教育有一些相似之处,虽然近年来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仍然较为稚嫩,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细化我国公民教育相关内容,完备我国公民教育体系;改进与丰富公民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完善并加大法律监管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战后的德国在公民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公民教育同时也推动着德国成为一个民主、和平、自由的国家,德国在公民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的公民教育提供参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近年来我国也逐渐重视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方式,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德国公民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与我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由德国公民教育引发了本人关于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考。
德国公民教育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公民教育。
在德国,公民教育中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其中包含着与政治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教育学科。
德国人认为,受过政治教育、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公民可为民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德国为了培养新一代公民,加强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公民教育,并希望以此为手段,提高国民素质品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今天德国的公民教育,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丰富,在学校方面课程设置从小学直至大学,贯穿整个教育阶段,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到责任态度,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素质培养教育,在社会方面,对成年公民依然进行公民教育,设立教育机构。
德国公民教育对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德国公民教育对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们对于德国公民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可以说,在经历了多场斗争和艰难的抗争后,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法律和教育制度。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德国公民教育促使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洞察,体现出教育进步及改革。
德国公民教育的例子给予中国高中生的精神支撑,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探讨关于权利和责任的重要意义。
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完善的计划、调查和实践,更好地理解自身角色和社会功能,学习和记住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
同时,他们还可以学习如何保护自身,做出适当的行动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
德国公民教育也使学生对民主有权利和自由的法定基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保护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得以保障。
此外,德国的公民教育系统不仅支持学生在政治学习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而且也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桥梁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并贡献他们的力量。
综上所述,德国公民教育给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启示。
其中看到的共性有: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沟通桥梁,激发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引导参与社会框架;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如网络平台等)进行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技术的发展,德国公民教育在向中国高中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更好地推动学生和社会进步,为大家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社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浅议国外公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浅议国外公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作者:赵兴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3年第08期摘要:公民问题历来就是政治和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民教育;国外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69-02一、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一个国家采取多元的途径,培养国民具有效忠国家的意识,获得有效参与公民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进而发挥其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成为良好的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则是指各级学校中强化与公民教育相关课程以及训育活动等,藉以培养儿童和青年的爱国意识、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以求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做个未来良好公民的资格。
二、我国公民教育的不足1.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
我国的公民教育长期以来都从属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培养某一特定的人,即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需要,是一种精英取向的教育模式。
而公民教育的实质并不具有先进性的价值取向,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每一个公民的公民意识,使之能在社会生活中平等、自由地参与并处理、认同国家社会的事务,履行自己义务和责任,表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它既不是向国家和政府表示绝对忠诚的臣民,更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个体“隐士”。
2.注重公民伦理教育,忽视公民权责教育。
完整的公民教育应该包括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权责教育。
“仅具有良好品行的公民只是被动的公民,要成为主动的公民,还必须了解公民的权利,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并积极地承担监督和参政的责任。
政府的事情就是公民的事情,因为政府只是代表公民在行使管理权。
”我国公民教育开展时间较晚,公民教育还局限在对公民的伦理教育上,而在公民教育的实施上,很多内容也和思想政治教育相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公民教育,导致公民教育变成了简单的政治灌输。
德国的公民教育
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德国的公民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商奉献学号:2013110103导师:唐克军2014年11月20日德国的公民教育摘要公民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公民教育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战后德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塑造新一代德国公民,以此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一直是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工作实践的重点。
本文主要从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德国的公民教育,希望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字德国公民公民教育民主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在德国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
1945 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一方面,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另一方面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独立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公民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所谓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公民教育课程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宗教、伦理、政治、公民、社会科学、地理等学科。
德国公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公民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被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共识中达成以下三项重要原则。
第一,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第二,保持争议;在科学和政治上有争议的一切内容,在教学中也必须保持争议;第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分析政治形势以及他自己的相关利益,能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影响既定形势的手段。
(二)德国公民教育发展历程1.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政治教育始终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在德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统治者把公民教育归结为“国民教育”,其始终把培养“驯服的臣民”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目标。
凯兴斯泰纳
2)公民教育的目的
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
目的。 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使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
的 “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 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 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 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国家公民也是世界公民的基础。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职业教育质量的好 坏和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和 教学技能水平。凯兴斯泰纳强调劳作学校的教员既要有所教 学科的技术技能,还要接受师范教育,可以说是德国“双师 型”教师的雏形。目前我国职业教师的素质偏低,师资匮乏 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大力气 改革现有的职业学校师资培训体系,建立一个适合中国职业 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灵活多样的教师教育机构。
凯兴斯泰纳生活在民族主义急剧膨胀的年代,他的主张迎 合了当时德国统治者对内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成为 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他的劳作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有着 一定的反动性的,但是,我们深刻认识其理论的阶级劣根 性、时代局限性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其劳作教育思想的先 进性。
(一)理论启示
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思想是对传统“读书学校”的批评,击 中传统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病,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既区别了“劳作”和游戏、运动的概念,又 分析了“读书” 学校与“劳作”学校的不同。
同时他也提出过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尤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反映了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他对劳作教育的重视,虽然反映的是工业化对熟练技术工人 的要求,但促进了德国工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2.认识到教育必须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完善。
当代德国公民道德教育
当代德国公民道德教育为了解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认可情况,德国政府机构每年的六七月进行一次“德国价值观调查”。
2013年“德国的核心价值观”排名为:和平、人权、民主、个人自由、尊重人的生命、法治、容忍、尊重其他文化、团结和援助、平等、自我实现、宗教。
这些“价值观词汇”是经过近200年漫长曲折的摸索才被德国人认同的,特别是经历上世纪的那段纳粹统治后,战后的德国人更把这些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内政治和外交的原则。
为巩固本国核心价值观,德国政府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投入了足够多的重视。
德意志民族具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德国的道德教育也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和底蕴,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国民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德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能跻身世界工业强国之列,与国家对教育的高额投入密切相关。
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一方面为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又曾多次给人类带来沉痛灾难。
但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战争历史,反省人性的野蛮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为防止悲剧的重演,德国甚为重视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
如同德国的历史一样,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长期处在不断分裂与融合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服务于统治者特定的政治目的,导致其伴随着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与政治秩序的更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彻底清除纳粹主义的影响和对德国社会进行民主化改造,在占领当局的推动下,西占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非纳粹化”和“再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之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
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下,以德国《基本法》为依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开展了持续、系统的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下根来,这也是德国真正的新开端。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偿还的"。
所以,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仍拿出可观的经费来资助道德教育研究机构。
德国人认为德育使人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所以德育通常又被称为思想行为教育,这种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并讨论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和意志。
他强调对学生个人的了解和关注,提出了教育的“五阶段教学法”:1)准备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2)呈现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新知识;3)联想阶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归纳知识;4)应用阶段,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5)悟思阶段,让学生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在他的教学法中,情感教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精神。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公民。
此外,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
他主张教师要将知识内容进行组织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提出的“五阶段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德国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德国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经历了封建专制、魏玛共和国、法西斯统治、联邦共和国等四个政治体制,这些不同的政治体制对德国人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也导致了学校政治教育的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 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1.1 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学校政治教育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基本上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实现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统一,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在此期间,君主专制体制下的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就是为等级社会培养顺民,精英政治和等级制成为学校组织体制的主要原则。
在学校里,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完全服从的工具,师生关系具有严格的角色区分。
这种独立的师生关系是完全服务于专制政体的。
学生从出生就已经注定了阶级间的不平等。
1.2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学校政治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镇压了工人的革命运动,废除了君主政体,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政治教育的模式不再是培养顺从国民,而是培养受教育的公民。
诸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权、受教育权等政治和社会平等性原则被写进了宪法。
然而在魏玛共和国大约15年的时间里,精英原则、等级制和独裁主义的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虽然由于当时的种种历史原因和局限,政治教育的功能并未完全得到运用,但民主意识在政治压制、顺从教育中的萌发已成为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选择提供了思想上的启蒙。
1.3 法西斯统治下的学校政治教育1933年以后,德国陷入了纳粹统治时期,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疯狂推行侵略政策,把教育也作为这一政策的工具。
这个特殊时期的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好战而富有牺牲精神的“民族同志”。
等级制和精英原则在课程中得到了前所未的加强。
而民主、法治和倾向性原则被“元首原则”所取代。
希特勒公开宣称:“我们将训育出这样的青年使世界在他们面前发抖,把他们训育成严厉的、苛求的和残忍的。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德国的公民教育是以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教育内容全面,教育方法多样,富有成效。
民主、多元、宽容是其公民教育的核心。
考察和反思德国公民教育的多元化取向,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为:完备公民教育体系,营造全面社会环境;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教学方法应多元化;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德国;公民教育;民主;多元一、德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渊源现代公民教育的思想,首先是法国人提出来的,但是在德国人这里成为理论,并系统化了。
如德国教育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
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的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国家的公民。
他认为,不管公民的政治、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其性格,培养其精神,使他们为国家服务。
他还将公民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使每个公民具有为国家服务的技能。
教学内容可包括本国的国体、政治、法律常识,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道德观念等公民学的内容。
凯兴斯坦纳的理论,以后成为德国学校进行公民教育依据的基本理论。
二、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今天德国的公民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是全方位的,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校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从企业培训到政府组织的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中。
从教育内容上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公民修养、公民性格养成教育等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德国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公民教育。
德国学校教育政策的准则之一,就是将年轻人教育培养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承担个人权利和义务的成年公民。
在大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国大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每个专业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德国大学进行专业教育,首先进行培养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责任感的教育。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孙梓毓来源:《成功·教育》2013年第04期【摘要】德国的公民教育是以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教育内容全面,教育方法多样,富有成效。
民主、多元、宽容是其公民教育的核心。
考察和反思德国公民教育的多元化取向,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为:完备公民教育体系,营造全面社会环境;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教学方法应多元化;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德国;公民教育;民主;多元一、德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渊源现代公民教育的思想,首先是法国人提出来的,但是在德国人这里成为理论,并系统化了。
如德国教育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
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的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国家的公民。
他认为,不管公民的政治、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其性格,培养其精神,使他们为国家服务。
他还将公民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使每个公民具有为国家服务的技能。
教学内容可包括本国的国体、政治、法律常识,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道德观念等公民学的内容。
凯兴斯坦纳的理论,以后成为德国学校进行公民教育依据的基本理论。
二、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今天德国的公民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是全方位的,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校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从企业培训到政府组织的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中。
从教育内容上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公民修养、公民性格养成教育等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德国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公民教育。
德国学校教育政策的准则之一,就是将年轻人教育培养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承担个人权利和义务的成年公民。
在大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国大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每个专业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绪论在l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新教育运动中,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1932)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公民教育思想及劳作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培育“有用的公民”的教育目的,较辩证地反映了科技进步、政治民主、国家富强三者统一的关系,更加符合魏玛共和国的进步要求,不仅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产生了积极的现实作用,而且对二战后德意志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
他的劳作教育思想,适应德国当时生产力发展对人发展的需求。
他悉心研究和推行的国家公民教育思想和劳作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的公民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容(一)公民教育的概念凯兴斯泰纳一生亲历祖国的分裂、统一及帝国向共和国的过渡,作为教育家和思想者,他的思想首先体现着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公民教育成了他教育思想的主题和主体。
凯兴斯泰纳指出:“国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1] (P142)。
”凯兴斯泰纳所谓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公民。
这一概念又以国家、国家意识、公民三个概念为基础。
要正确理解公民教育的概念首先就必须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
1.国家凯兴斯泰纳的国家概念,实指人与人之间秉持“法制”与“文明”伦理概念的道德集体。
这一“法制”与“文明”完善结合的集合,是由全体公民组成的集体,在这一集体中,国家的法律制度将被自觉遵守,而不再需任何强制的措施,为了实现此种理想,公民教育就有了产生的现实基础。
2.国家意识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意识其实就是道德意识,就是“某个个人道德自律性”[2](P22),“是每一个个人的道德自觉权和由此产生的自愿参与社会伦理发展的个人责任感”[3](P212)。
他认为这种意识不同于单纯的法制意识,也有别于纯集体意识(或者叫社会意识),因为这两种意识是以法制为基础的。
而道德的国家意识虽然屈从于积极的法制,却始终关心着这种法律制度必须按照国家集体道德化的标准,越来越道德化。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当人们的视线跨越国界,聚焦于全球教育领域时,我们不难发现,德国融合课程改革正在引发一场规模空前的教育革新。
德国,这个以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卓越的学术传统为傲的国家,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这篇文章将带大家深入了解德国融合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及其对全球教育改革的启示。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德国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和更新。
德国政府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缓解职校生和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的计划。
德国民众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诸多质疑,希望能有更为完善的教育方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课程设置上,德国融合课程改革推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新兴领域的课程,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以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德国融合课程改革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还呈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方式上,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问题导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作为一次重要的教育革新,为全球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建议。
注重跨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这提示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新兴领域和行业的发展。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紧密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加了许多新兴领域的课程。
洪堡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洪堡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洪堡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先驱”,同时也是“自由主义教育的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欧美各国,尤其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洪堡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成为真正的人,并且通过人本主义的理念让教育带有强烈的文化性和人文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由“人们”而非“国家”来主导,个人应该具有最大的自由,国家则应该尽可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同时也要保证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洪堡提出的公民教育思想是他独特的贡献之一。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自由而负责任的公民,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有能力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并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他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重视个体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思维,强调个人的人格成长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洪堡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个人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技能培养。
教育应该是个人成长的过程,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生应该通过教育学习到生活的智慧和价值观。
其次,重视个体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和推动者。
再次,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正如洪堡所说,“教育应该不断地树立人类自由和文化的壮丽形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教育带来的自由和文化的盛宴。
教育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过程,更是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推动力。
洪堡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发掘,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西方“公民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一
第三 , 公 民教 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的区别 从产生 和发展 看 ,在我 国,公 民教育发展 的历史 曲折而艰 难 。以德性文化 为典型特征 以及 由此产生 的政治模式使 古代中 国缺少公 民教 育的社会条件和实践要素 ,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的 土壤不能生发 出“ 公 民” , 更谈不上公 民教育。直 至近代 , 在 中国 陷入 巨大 民族危 急的时刻 ,西方公 民教育思想才被作为制度设 计之一被新 兴 的资产 阶级接受 , 同时以构建 “ 新 民” 社 会为 目的 在中 国开始传播 。但这种植 根于 中国传统文化之 中引进 型的公 民教 育理论注定我 国公 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路艰难而 漫 长。 在建 国以后 , 公 民教育也历经波折 , 进展并 不十分顺 利。 即使 现在 ,有 关公 民教育 的相关 问题诸如公 民教育的地位 、基本 内 容、 目标 、 途径 等还在探 讨之 中 ; 思想 政治教育对 中 国而 言则有 悠久 的传 统 , 自古 以来 , 统治 阶级对思想政 治教 育的高度重视和 推行 , 使得思想政治教 育形 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 并成 为政权发展 与巩 固的重要保证 。 在漫长 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 中国思想政治教 育形成 了“ 政治——伦理 ” 主题 、 独特 的思维方式 和价值判 断标 准; 强调道德人 格修养对 政治前途 的决定性 意义 : 为政 治服务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出现泛政治化和社会化 的趋势 ,几乎所有 的 教育思想都为政治秩序设计。建国以来 . 思想政治教育虽被赋 予 新 的内容 , 但传统思想 的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三、 公 民教 育 对 我 国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启 示 对公 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 系的梳 理为我国思想政治教 育 现代转 型提供 了诸 多有益启示 首先 ,依 据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 目的上 的一致 性特 点 ,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 于使个体 的人生 价值 和精神境界 得 以提升 , 促 使人追求 卓越 , 追求 幸福 , 最终实现 人的解放 和 自 由。 在高校 , 思想政 治教育的 目标 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形成 自我判 断、 自我选择并 产生较 为稳定 的民族 自豪 感 、 社会责任 感 . 要 通 过 自己的理 性使之扎根于 自我意识之 中 ,并通过一定方 法与手 段将培养社会个 体 良好品行 、成熟理性并积极参 与社会 生活作 为 目标 。 其 次 ,现代思想政治教 育把培育具有健全理性 的社会成 员 作为首要 目标 的同时 ,应 进一步使之真正成为沟通个体 与政 治 的桥梁 , 积极参与包括政治生活在 内的公共生活。因为作 为公 民 个 体并不是 “ 以一 种 自足 的存在方式 同 ‘ 他人 ’ 共 同构 成一定 的 ‘ 社会关系 ” ’ 。相反 , 公 民会 积极参 与到公共生活 中去 。 为 自己成 为 良好 政体 中的合格公 民同时积极 促进 良好政体的形成而竭尽 全力 。这也 就是凯兴斯泰纳所说 的 , 教育 目的只有造就公 民 . 公 民教育 是使 学生深刻领会个人 之间及个 人与国家的关系 ,并能 把获得 的知 识应 用于 自我控制 、 正义和履行义务 的实践 中 , 应用 于那种蕴含着强烈 的个人责任感的 明智生活 中。 最后 , 现代社会的 日新月异 . 不断给思想政治教育提 新要 求、 新 挑战。为解决思想政治教 育面临的困境 . 我们可 以充 分利 用公 民教育 和思想政 治教育在 内容上相互交叉 ,互为补充 的特 点 ,将 公 民教育 的有用 因子合 理而又巧妙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结 合 在一起 , 使 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更加 丰富 , 形式更加多样 。从 而 完成思想政 治教 育的现代转 型 参考书 目: [ 1 ] 雷骥 . 我 国公 民教 育的 基 本 内涵 、 特 点 和 作 用— — 兼 论 公 民教 育与思 想政 治教 育的关 系. U ] 郑 州大学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 .3 借 鉴德 国家 庭 教育 的模式 。我 国应 借 鉴德 国家 庭 教 育
或政 治见解 者的宽 容 。 的模 式 ,改 变 中国家 长 们教 育 后代 的方 式方 法 。现 在 中 国的 家 庭 1 .3 第 三帝 国时 期 的法 西 斯 教育 。希 特 勒 上 台后 提 出 由民 教 育存在很 多 问题 ,家 长的溺 爱 在 某种 程 度 上 是 对 孩子 成 长 的 极
德国道德思想的发展总体上体现了德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做法制定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匹配的道德规范并及时地根据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t作构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
教育前沿
-
一 U _ 一 :一 _ : :m 一 i _ I - I _ I l 一 a m _ m _
摘要 :本 文通过介 绍德 国深厚 的历史底 蕴和 复杂 的政治历 程 ,概 述 当代 德 国思想政 治教 育的 主要 内容 ,并分 析 与总结 德 国思 想政 治教 育 对 我 国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启示 ,希望 能够 对 我国思想 政 治教 育工作 的完 善具有 一定 的借鉴 意义。 关键 词 :德 国;思想政 治教育 ;启 示
国 ,建立 了德意 志帝 国,帝 国 宪法 规 定德 意 志帝 国是 君 主立 宪 的 我 国应加 强社会 大环境 的 挖掘 和建 设 。营 造 良好 的 社会 氛 围配 合 国家 。然 而学 生 只 是 完 全 服从 的工 具 ,需 要 由教 育 者 通 过 教 育 、 我 国的思 想政治 教育 工作 。我们 不 仅 要 依 靠各 级 政 府 以及 奋 斗 在 教化 使之 成熟 。因此 ,在这一 时期 受到 封建 统 治皇 权 的政 治影 响 , 第 一线 的思想 政治 T 作 者 ,还 要 依 靠全 社 会 的参 与 ,充 分调 动 各 教 育则 以 “ 驯服 臣 民” 为最 高 目标 ,其 教 育浓 厚 的政 治 性 灌输 以 类 社会 团体 的积 极性 ,如 各 类政 党 、宗 教 团体 、大 众 传 媒等 社 会 组织 ,打造积 极健 康 的社 会 环 境 ,形 成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的合 力 。借 1 .2 魏玛 时期 的 “ 基 于 国家 和 民族 ” 的政 治 教 育 。一 战后 鉴德 国全方 位 渗 透 的教 育 方 法 ,增 强 渗透 效 果 、增 大 辐 射 范 围 , 诞 生 的魏 玛共 和 国是 德 国历 史上 第 一 个 民 主政 体 ,依 据 魏 玛 宪法 使学生 在健康 向上 的校 内校外 的环 境 中接 受精 神 的 洗礼 与 道 德 的 第1 4 8 条 的规定 ,所有学 校都应 致力 于道德 教育 、公 民意识 、德 意 熏 陶 ,无形 之 中提高 思想 道德水 平 。
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的启示
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的启示作者:张宏阁来源:《东方青年·教师》2013年第11期【摘要】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我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应吸收国际上公民教育的经验,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相应的变革。
【关键词】公民教育职业学校德育职业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职责,还有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责任。
而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许多教育专家都呼吁我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应吸收国际上公民教育的经验,从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
为此,德育课程的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要实现相应的变革。
一、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公民教育具有“存在、行为和目的”三个方面的维度。
第一方面包括基本的道德品质,如关心他人、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对人类权利的尊重、公正和仁慈的评价以及文明和宽容;第二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言行、参与公益性活动、遵守法律以及平和地面对错与对;第三方面包括更好的自我愿景、有所进步的社会、为未来做奉献等人生目的。
我国德育的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演变:20世纪80年代,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1988~1995年,从“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8年后,进一步演变为“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目前,德育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虽然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标准未必有“高低”之分,但显然公民教育的内涵的确比德育的内涵大。
二、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一)课程设置在西方、东欧、亚洲和各地区,无不按照本国和本地区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体系而设置德育课。
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
比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国家称德育为“政治教育”,美国称“公民教育”,西班牙称“公共之道教育”,香港和美国一样称为“公民教育”(二)德育方法1.课堂师授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德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公民教育在诸多国家中备受关注。
德国收到世界各地关注者的目光,也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关于德国公民教育的实现,了解德国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首先,在德国的公民教育中,重视个人基本信仰的价值观以及国家的宪法法规尤为重要。
信仰和法规的价值观被德国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公民教育在德国真正实施的背后,就有这样的基础。
其次,德国通过培养孩子责任感来实现公民教育。
教育者要求孩子们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在孩子的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学会尊重他人、服从社会共同的原则和规则,能够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
此外,在德国的公民教育中,也强调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的重要性,赋予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鼓励学生自我完善,发挥个人的积极能量和创造力,满足自身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