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合集下载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精神。

2、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其他】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思考“研讨练习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板书课题)那么,对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提问:(学生小组研讨,思考作答)⑵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

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3、小结文章立意和写法特点(略)。

三、拓展训练(可选做)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⑵“班门弄斧”辩⑶“滥竿充数”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辨析并作小结。

2、圈画并熟读文中举例论证的相关句子,说说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例如:文中列举了列宁指导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和诸葛亮读书所用的方法,并加以具体的分析,从而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所包含的精髓和实质意义。

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据典型,确凿具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不求甚解教案反思

不求甚解教案反思

不求甚解教案反思教案标题:不求甚解教案反思教案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只追求记忆知识点,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情况。

这种教学现象称为“不求甚解”。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本教案旨在通过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的教学方案。

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到只追求记忆知识而缺乏深入理解的问题。

2.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案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如果本节课教授的是地理知识,问题可以是:“你认为为什么会有地震发生?”步骤二: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引入问题,并寻找相关的答案和解释。

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

步骤三:整合讨论(10分钟)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步骤四:知识拓展(1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

步骤五:思考总结(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总结,鼓励他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觉得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你对地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吗?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步骤六:反思教学方法(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并与他们讨论如何更好地培养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问题、小组讨论、整合讨论、知识拓展、思考总结和反思教学方法等步骤,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

2. 不求甚解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

3. 如何在阅读中做到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过分追究字词的意思,而是把握整体内容。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的起源,让学生了解这一阅读方法的历史背景。

三、阅读实践(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2. 学生独立阅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暂时放下,继续阅读。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受,不强求理解每一个细节。

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不求甚解的心得体会。

2. 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做到不求甚解。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认同度和实际效果。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不求甚解(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这一成语的来源和用法。

2.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成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用法。

2. 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成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成语故事课件。

2. 相关案例资料。

3. 教学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讲述成语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不求甚解”的来历。

b. 提问:谁知道“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如何理解的?2. 案例分析a.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b.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有何效果。

3. 小组讨论a. 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不求甚解”的用法展开讨论。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不求甚解”的用法。

4.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b.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运用“不求甚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 课后作业a. 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不求甚解”的例子,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b.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成语日记,记录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通过多媒体展示其他含有“不求甚解”意义的成语或典故,如“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加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2.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成语文化。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正确运用成语。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成语日记,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掌握情况。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它在某些情境下的适用性。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知识,敢于提出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讨论其合理性。

3. 举例说明“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观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求甚解”的运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讲解课文,阐述“不求甚解”在某些情境下的适用性。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求甚解”的情况,并分析其利弊。

5.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不求甚解”的适用场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不求甚解”的应用能力,以及他们的思考深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建议的反馈,以便后续教学调整。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关于批判性思维、快速阅读的书籍,以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2.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策略,如在阅读长篇文章或书籍时,采用速读技巧,把握主旨。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不求甚解》的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材料:视频讲座、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求甚解”的概念。

3. 网络资源:在线讨论平台,便于学生分享观点和进行互动。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忽视深入学习,而是在适当情况下提高效率的策略。

《不求甚解》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不求甚解》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求甚解》这一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 阐述《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3. 分析《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

4. 理解《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5.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理解《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述。

3. 《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分析。

4. 《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不求甚解》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不求甚解》的了解。

2. 提问:你们对“不求甚解”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它在什么情境下会被使用?为什么?3. 介绍《不求甚解》的背景和作者:简单介绍《不求甚解》是一部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他的生平背景等等。

第二步:《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述1. 教师简要概述《不求甚解》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对《不求甚解》的初步了解,尝试概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第三步:《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分析1.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并解释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作用。

2. 分组阅读:将学生再次分组,让他们分头阅读《不求甚解》的不同章节,选择一位自己角色的喜欢的人物或情节进行深入解读,总结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情节的重要性。

第四步:《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个人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阅读体验,结合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讨论《不求甚解》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和思考。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五步: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1. 学生个人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教案:不求甚解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一节语文课教案,主要针对初中学生。

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能够在阅读中进行判断和推理。

教学内容是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对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展示(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训练,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4.判断和推理(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活动,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并给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

5.复述(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复述。

每个小组进行复述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意见和评价。

6.总结(5分钟)教师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概括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求甚解。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言谈举止是否规范,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是否能够进行判断和推理。

3.学生的复述是否准确,是否能够流畅表达。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训练,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能够在阅读中进行判断和推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是还有少数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要求理解不深,需要多加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介绍“不求甚解”的定义和背景。

探讨“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利与弊。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合作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二章:什么是“不求甚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求甚解”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释“不求甚解”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一些常见的“不求甚解”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不求甚解”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是否也存在“不求甚解”的情况。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自身是否存在“不求甚解”的认识。

第三章:为何要避免“不求甚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3.2 教学内容分析“不求甚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偏见和停滞不前。

探讨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帮助学生避免“不求甚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如何避免“不求甚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如提问、批判性思考和深度阅读。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它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不求甚解2. 词语溯源:不求甚解的由来3. 实例分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4. 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5. 实践: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由来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由来和含义。

2. 讲解示范:讲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表现。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学习方法与不求甚解的区别和适用场合。

2.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尝试不求甚解的方法,如阅读、观影、交友等。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举例说明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古诗词鉴赏:选取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和鉴赏。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心得,分享彼此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示例法:展示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阅读古诗词:展示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解析诗词: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讲解和分析。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阅读古诗词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3. 向家人或朋友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测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阅读中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古诗词阅读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积极探索更多适合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九、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让他们在实际阅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译文2. 课文主题分析3. 文中重点字词解释4. 实例解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原文及译文,课文主题分析。

2. 教学难点: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译文及主题分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分享个人观点。

3. 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原文,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分享个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实例分享: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应用场景。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意义。

3. 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其是否符合“不求甚解”的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课文内容、字词解释和主题分析。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译文:提供权威可靠的课文版本,确保学生接触到最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理解。

3. 实例视频或图片:收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探讨“不求甚解”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不求甚解》,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4.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传授相关知识。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评价“不求甚解”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不求甚解》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不求甚解》的解析、评论等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教学道具: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复印件或图片。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不求甚解》教案8

《不求甚解》教案8

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思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 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 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 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 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 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顾本文论证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 举了:---------------的例子。最后:---------------- 目的: 1、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2、掌握反驳的方法; 3、体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重点: 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 难点:
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
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
四、学生自由提问。
五、阅读《阅读文选》中的《燕山夜话》三则,思考:

《不求甚解》教案7

《不求甚解》教案7

《不求甚解》教案7
目的:
1、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2、掌握反驳的方法;
3、体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重点:
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
难点:
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对什么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
三、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举有关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学生自由提问。

五、阅读《阅读文选》中的《燕山夜话》三则,思考:
1、《不要秘诀的秘诀》这个题目,又“不要秘诀”,又介绍“秘诀”,是否矛盾?
第 1 页/ 共 2 页。

不求甚解课堂反思(精选5篇)

不求甚解课堂反思(精选5篇)

不求甚解课堂反思(精选5篇)不求甚解课堂反思篇1本课设计遵从新课标的理念,根据我校的教学模式:一点两步四环节来操作。

首先确定一点:教学重点是理清论证过程;两步是先学后用,学用结合:由学生自学,初步理解驳论的论证思路,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强化理解论证思路。

最后通过模仿训练来进行拓展,来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四环节的处理是:(1)激趣导入(2)感知求异(3)探究内化(4)拓展延伸,鉴于本课内容较少,因此容量较为适中。

只是在比较教学,体现短文两篇语言特点上,引领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方面操作有点乱。

这是下步该改进的地方。

范例四1、比较教学,引领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能力。

2、巧设问题,激发对话。

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以及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不求甚解课堂反思篇2《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课文的论证注重分析说理,选例典型,论说周到,逻辑严密。

我让学生在理解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去体会本文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同的语言风格。

我还选了一篇与《不求甚解》结构差不多的议论文来学习,以加深学生对议论文论证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试着按照本文的结构进行创作。

学生反应比较积极。

但是还可以在活跃课堂氛围上再多下些功夫。

不求甚解课堂反思篇3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忘记角色的教育,有效的教育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就是我教学《我真希望》这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怀着深沉的心情,真挚地表达了人们希望治理烟尘、整治污水、清洁空气、还我蓝天的美好的愿望。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好读书――(前提)――不求甚解――(要诀)――会意①要虚心不求甚解②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理清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所学资料。

二、问题讨论1、列宁为什么要批评普列汉诺夫?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对马列主义著作我们就应抱什么态度?2、这些著作我们读不懂的地方有很多,就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要怎样才能学得好?1/ 73、诸葛亮是不是这样做的呢?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又有什么关系?4、此处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这两个例子呢?5、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和道理论证)三、学生自主整理结构提纲四、拓展延伸。

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竽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状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能够翻出新意;根据实际状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2/ 7“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五、作业1、复习:抄写字词。

不求甚解教案反思

不求甚解教案反思

不求甚解教案反思这是不求甚解教案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不求甚解教案反思第1篇在今天的语文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观点的句子,看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并强调是观点而非中心论点,学生的积极性立马比平时要高出许多,因为他们不必担忧自己会找错.学生有找的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有点是找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成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穿,了解大意.当学生找出这两处时,我再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两个同学找的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区别又在哪里.这样学生就在讨论辨析中了解了作者的本意.从而掌握了本文乃是为了驳斥一些人对不求甚解的错误理解而谈谈自己的看法.当我们知道了文章是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作者是如何说不求甚解是一种虚心的学习态度,文章哪些地方谈这一点的.学生自然就会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中感悟这原来是一种虚心的求学态度,而普列汉诺夫的求甚解不过是自以为是,敢说自己读懂读透原文的人乃是一种狂妄自大的人,一如『红楼梦』,我们总是每读一次,理解就多了一份,永远如此.所以陶渊明并非是浅尝辄止,而是虚心呀.至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穿,了解大意,文章说得就更易懂了,学生很容易就从诸葛亮的读书中领会理解,再辅以陆象山的语录,就更是清楚明白.这样学生很快就整理出本文的思路.最后不用我说学生已经很容易的看出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比照引用.一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一篇课文,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在讨论中辨析,很轻松的了解了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思路和论证的方法.我认为我是运用了马南邨的观其大概不求甚解来教读这篇课文,效果还不错.不求甚解教案反思第2篇今天学习『不求甚解』一文,说实话教三年级多年,这篇文章是最令自己头疼的.读过屡次始终半懂不懂,以前总是匆匆而过,今天该怎样上这节课?经过读文,决定还是采用逐段剖析式,让生边读边说.简化教学任务:1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结构,找出批驳观点和树立观点.2弄清不求甚解含义.3结合具体段落标准论证方法及作用.4结合全文标准写出论证思路.整节课在逐段读析中还挺顺利,在剖析第二段人们只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句而无视后半句,进而曲解了不求甚解时.引出人们对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后半句但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时学生兴趣很高,这是自己临时所想.没想班内竞有一个学生知道,他当时目光很兴奋.假设是由他说出这半句话,对他个人或者全班效果会更好.可是自己却因为赶时间,自己说了出来.自己的课堂还是做不到静下来,慢下来.在逐段读析之后,结合考试中议论文论证思路不标准的问题,让学生用五分钟时间再读课文,用标准的语言写出论证思路.让其说时好似都会,可一到写上多数学生傻了眼.七分钟过去了,只有三四位同学写的语言标准.这个结果,大出自己意料.看来语文课的落实还必须到写上.确实不能太高估了学生,今后一定要在课堂内把写落到实处.语文课堂也只有真正落实了写,才会发现学生的收获和缺乏.不求甚解教案反思第3篇『不求甚解』在第一个班级上得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有些举步维艰.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未能以清晰的逻辑将作者的论证思路理清.『不求甚解』这篇文章作者的论证思路是重点突出且清晰严谨的,不带着学生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生势必云里雾里,不明所以.而写作思路的重点应为文章前四节中作者如何直击世人不求甚解错误理解之要害,以及作者如何进而一步一步推演出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反驳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错误理解,进而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解.世人与作者都是谈不求甚解,那么阐释对错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作者认为,标准应当是不求甚解在出处中的含义.谁的理解与陶渊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含义更相符,谁的理解就更具有合法性.作者后文的论证即在原文的根底上层层深入地证明对方的理解何以错,自己的理解何以正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将着眼点聚焦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遍欣然忘食.这一基点.之所以在第一个班上的时候不得要领,就在于没有抓住这个要害.在第二个班上『不求甚解』时,对于教学作出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引导学生意识到陶渊明的原文是作者驳论与立论的关键,是本文的根底.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接着擦去便欣然忘食这句修饰性的语言.只保存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突出关键局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世人对于陶渊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很快的意识到关键不在于不求甚解,而在于世人忽略好读书与会意,世人所犯的是断章取义的错误.再以此为根底梳理文章第三段,学生能够很快明白第三段作者阐释好读书与会意的看似脱离的不求甚解,其实正是紧扣了矛盾的关键(不同的关键在此二者而不在不求甚解).引导学生领悟好读书、会意之所以成为不求甚解的关键(即解读课文第二段与第三段)后.请学生思考好读书、不求甚解、会意之间的关系,明确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方法,会意是目的.从而也就明白了世人因为断章取义而导致误将手段当成了目的,而作者经过正本清源后,复原了不求甚解在上下文中的实际意义,准确把握了不求甚解的精神内涵,从而将之提炼为虚心与前后贯穿,了解大意也就顺理成章了.文章之后的解读可以顺流而下.第二个班虽然程度相较第一个班弱不少,但因为教学思路做了更合理的调整,课堂的效果远比在第一个班上时来得好.也算是亡羊补牢的一丝慰藉.总之,上好议论文要有掐紧要害的意识,不可不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二.背景简介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三.预习检查
1.议论文知识回顾。

2.字音词义(见课件)
四.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敌论)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阐述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五.合作探究
1、作者提出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探究: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持什么态度?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2、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
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现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盲目地反对’”。

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

3、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一)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探究: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作者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二)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探究: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从态度上说明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从方法上说明
(3)引陆象山的话: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古或今,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

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4.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观点,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

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六.比较阅读:
《不求甚解》与《谈读书》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

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不同点:
1、《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

《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2、《谈读书》运用了很多比喻论证。

《不求甚解》没有。

3、《谈读书》是立论文,《不求甚解》是驳论文
4、《谈读书》运用排比句式,语言具有古典风格;
《不求甚解》引用名言,语言明白如话,事例详细。

七.体验反思: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比较教学,引领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能力。

2、巧设问题,激发对话。

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以及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