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③对比阅读,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论证方式、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学习重点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2、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的异同。
3、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4、让学生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文字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文重点谈了读书的益处,那么,我们该怎样读书呢?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
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
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下面,我们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福州人。
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复习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论点;通过批驳论据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论证来批驳对方的论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版本和使用情况
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2.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教学难点: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用“打基础”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内容,向学生简单讲述成语的基本功用。
2.讲解(15分钟)
用电子板书展示成语“不求甚解”的拼音、释义和例句,并进行详细讲解。
结合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拓展(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段落,让学生通过例子体会成语“不求甚解”在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4.巩固(10分钟)
请学生用一两个语段,展示对“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对疑问
进行解答。
5.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重写《红楼梦》相关段落,并用“不求甚解”这个成语进行运用。
三、落实策略
本节课的落实策略主要是通过电子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不求甚解”的用法和运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们对成语“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和课堂展示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总结。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
2. 不求甚解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
3. 如何在阅读中做到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过分追究字词的意思,而是把握整体内容。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的起源,让学生了解这一阅读方法的历史背景。
三、阅读实践(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2. 学生独立阅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暂时放下,继续阅读。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受,不强求理解每一个细节。
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不求甚解的心得体会。
2. 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做到不求甚解。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认同度和实际效果。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并能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并能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引入
1.通过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复习一些常用的成语;
2.引导学生通过对成语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二步:阅读、理解
1.教师讲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阅读《妻妾成群》,理解故事中的情节;
3.学生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步:讲解、感悟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为学生进行解释;
2.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第四步:拓展延伸
1.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故事,寻找和“不求甚解”成语相关的内容;
2.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总结出成语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掌握其用法;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并能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增强,提高了自己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它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不求甚解2. 词语溯源:不求甚解的由来3. 实例分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4. 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5. 实践: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由来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由来和含义。
2. 讲解示范:讲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表现。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学习方法与不求甚解的区别和适用场合。
2.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尝试不求甚解的方法,如阅读、观影、交友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魅力。
4. 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2. “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文章,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3. 反思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案(1)
13.2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三、写作背景《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四、课外延伸——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五、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不求甚.解(shèn )狂妄.自大(wànɡ )咬文嚼.字(jiáo )王粲.(càn )豁.然贯通(huò )死抠.(kōu )2.解释下面的词语。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不求甚解》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不求甚解》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基本意义。
3. 学会分析文中特殊句式和疑难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理解“不求甚解”的正面价值。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的主旨理解与“不求甚解”概念的深入剖析。
2. 文中生字词的正确使用和句子结构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双重含义及其在现代学习中的应用。
2. 课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1)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不求甚解”这个词,它通常被用来形容什么态度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求甚解”的常见含义,然后引出课文,指出作者对这一概念的独特见解。
2. 创设情境,激发思考(1)展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的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让学生朗读并初步感受其韵味。
(2)讲述陶渊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不求甚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含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这种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适用性。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感悟学生齐读课文《不求甚解》,注意语速适中,语调起伏,力求传达文章的情感和节奏。
朗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朗读时的感受,如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理解,以及“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表达的读书乐趣。
2. 生字词学习与应用教师逐一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要诀”表示关键的方法或技巧,“狂妄自大”形容过分自信而轻视他人。
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造句练习,例如:“在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好成绩的要诀。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案
1.作者简介:马南邨,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2.驳论文: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亮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三、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错误观点,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活读”:是指灵活地、融会贯通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虚心 读活 多读 勤读)
五、总结: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1)引出处:以“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讨论:“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1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2.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3.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4.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求甚解”是一个成语,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现多含贬义。
但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马南邨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不求甚解》。
二、知识积累:1、马南邨,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代表作杂文集《燕山夜话》等。
2、字词:要诀、劝诫、狂妄自大、开卷有益三、初读课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先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四、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学们根据全文九个自然段的论述,逐段分析理清思路。
首先,作者从生活中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误解谈起,引出话题;接着,追根溯源,从原始的语境中找寻其本来意义,提出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认识,并用实例做证明,并适时作出补充解释;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告知读者应该如何读书。
五、小结归纳:1、本文的论述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2、本文的语言特点:心中始终有读者,用语亲切自然。
首先,论述有针对性;其次,语言亲切,像与朋友交谈。
六、能力拓展:结合本文的学习和自己的读书体验,拟一条关于读书的座右铭。
板书设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作者详细阐发认识,加以证明;得出结论:重要的书需要反复阅读。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研讨课教案_26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明确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指导学生“标-读-析-注”环节展开自主学习。
(1)学生标注出运用了论证方法的语段。
(2)读:小组自由读,边读边分析作用,各小组推荐展示。
(3)析:播放微课,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布置各组任务,学生学会分析。
3.回顾本文的论证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顺序词,理清作者的思路。
分组先划出各段最能该段反映的中心观点的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作者阐述的内容要点。
学生回顾所概括内容要点,用上顺序词,理清文章思路。
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捕捉信息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逐层深入,体现作者思考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梳理,学习作者的思维,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明确“不求甚解”的古义和今义。
学生概括: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2.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快速投入课堂。
教学过程
二、解疑合探
明确观点
1.因为对“不求甚解”我一般人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但是作者马南邨是这样认为的吗?他提出了什么观点?。
学生回顾本课复习内容,谈收获。
理清思路
分析证法
议论观点
总结归纳,强调补充。
作业布置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不求甚解》
【情景导入】
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
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
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马南邨:__邓拓__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__燕山夜话__》《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课题解读:
“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__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__,属褒义。
今多谓__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__,含贬义。
3.了解驳论文知识。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驳论文知识)
(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__立论__、__驳论__。
(2)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正确。
驳论: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__直接批驳__和__间接批驳__。
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从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4)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进行批驳。
4.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写法)
咬文嚼.字(jiáo)死抠.(kōu)豁.然贯通(huò)
5.词语解释: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形容人(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开卷有益:(褒义词)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是怎样阐述的?在此基础上理清本文思路。
①针对“一般人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进行论述。
②作者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③本文是一篇__驳论文__,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__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__:“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__“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__,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__诸葛亮、普列汉诺夫__)论证读书在于虚心、会意;接着__全面解释“不求甚解”__;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__反复读__。
④结合以上问题完成本文结构:树靶子——__引出处__——释新意——__举例证__——对上文(递进结构)
2.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②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③“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④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书要反复读。
3.本文举“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例子选取的角度一样吗?各有什么作用?(细读课文4-7段)
作者举了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从反面论证了虚心的读书态度很重要,只有虚心读书才会抓住文章的精髓。
作者举了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从正面论证了很多有成就的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从而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4.“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
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5.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拓展延伸】
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马南邨)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能力。
3.巧设问题,激发对话。
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以及对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熟读积累。
2.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的品析,通过品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驳论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树立的批驳的耙子,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于难点突破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