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大融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是相互融合的过程。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不断的爆发战争,由于农耕文明较之游牧文明先进,所以即便农耕文明军事失利,国破家亡,最后也会将征服者同化,最后融为一体。

形成了目前我国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格局。

这些长期共同生活在一片国土上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见上文表述。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表现:一是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①和亲。

②贸易。

③会盟。

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史实可略?)东北:①唐: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

②元:设辽阳行省。

③明:设奴儿干都司。

④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新疆):①西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

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③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④元:设岭北行省。

⑤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各部)、伊犁将军(辖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①元: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②明: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

③清:确立对_、班禅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设理藩院。

西南(云贵川):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县。

②三国:蜀国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

③唐: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元:设云南、四川行省;建立土司制度。

⑤明:实行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后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⑥清: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台湾:(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依据有:①三国吴: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一.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均有经济促进作用。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1.中国历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第三次】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次】明清二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很多地方也有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归入到第三次。

)2.三次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①民族融合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春秋时期,由于各族交流频繁,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在此基础上,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其主要特点是五族内迁黄河流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③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元统一前,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元统一后,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1、民族迁徙:中国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匈奴、鲜、卑、揭、氐、羌(五胡)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唐朝,黄河流域的人迁往边疆;元朝时期,各民族互相迁徙。

中国历史朝代的民族融合与民族矛盾

中国历史朝代的民族融合与民族矛盾

中国历史朝代的民族融合与民族矛盾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迁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融合与民族矛盾,这对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中的民族融合与民族矛盾的重要性,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

一、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从夏、商、周三代的奠基者至今,中国境内就有多个民族聚居,并相互影响,融合在一起。

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夏朝的统一把各个部落和氏族汇聚在一起,形成相对统一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一种初步的民族融合。

接下来的商、周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更加明显,从而为中国历史朝代后期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不仅仅是民族之间的人口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迁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以秦朝为例,秦朝时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进一步推动了统一的文化建设,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标准,这些标准随后作为传统文化被后续的朝代所继承。

而在唐朝,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更为明显,唐文化成为了东亚文化的中心,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

三、民族矛盾与政治冲突然而,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着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往往导致了朝代的更替以及社会的动荡。

例如,在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与南方地区的吴蜀之间的矛盾与战争导致了分裂与割据的局面;在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族与上述五胡民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对中原的统治权争夺,最终导致北方汉族统治者的覆灭。

这些民族矛盾和政治冲突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破坏与血腥,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民族融合。

四、民族融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民族融合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与繁荣。

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绚丽多彩,拥有丰富的多元性。

其次,民族融合推动了政治与社会制度的进步。

历代朝代的更迭与民族融合往往伴随着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创新与改革,为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穆 陆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 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动脑筋Βιβλιοθήκη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 什么?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魏书]
改易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4世纪后期(386年),我 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 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 · · · · 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民歌欣赏
注:此歌产生 于北魏时期。 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族民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本为鲜卑语, 后译为汉语。
《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统一 中国北方的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 原因;理解并记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以及影响; 理解并记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知道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 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 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 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民族融合——精选推荐

民族融合——精选推荐

中国古代民族的融合一、关于民族的定义汉语中有部族、种族、族类等观念,界限不清晰。

民族与国家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如“华人”、“唐人”、“汉人”体现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度非常高。

而在今天,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常常混用。

瑞士·德国学者K布伦奇认为:民族有八大属性——居住地、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字、宗教、风格、生计。

这一看法较为标准化,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而且在不同的时代这八个标准的地位会有所改变。

二、融合历程(一)、五帝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传说中的远古时代:盘古氏(开天辟地)、女娲氏(补天、造人)、有巢氏——天皇、地皇、人皇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和其他文献资料中的记载:黄帝降炎帝、蚩尤,娶嫘祖,生二子:玄嚣和昌意。

昌意子高阳立,即颛顼也;玄嚣子高辛,即帝喾也。

帝喾生子帝尧,后传位给舜、禹。

(文献资料中经常出现共工这一人名,共工尝与颛顼战,与帝喾战,与舜相争——由此可见,共工并非人名,而是一个部落民称。

)(“二后”皇帝炎帝共战蚩尤,各帝又与共工战)考古学中发现的中国古代历史1)旧石器时代:200万年以前至1万年前,文化遗址两百多处,包括北京、辽宁、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河北、河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山西最密集。

先民们各处散居同时发展。

2)新石器时代:一万年前至夏代,7000多处,发掘的有100多处,遍布各省市区可谓满天星斗,遍地开花。

过去:中国华夏中心论,世界范围内欧洲中心论->修正远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民族大融合1)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约公元前3000年。

此前部落分散,没有什么冲突,缺乏严密的社会组织,组织不了大规模的战争。

技术条件也不具备,没有像样的兵器。

五帝时代为了争夺生存和空间权,为征服和反征服,开始有了大规模战争,出现英雄,形成民族大融合。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2)三大集团: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四、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 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 否认其它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秦 汉统一中原地区,匈奴则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各个 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在经济文化方面给予 汉族不同的影响。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 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立 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 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 鞭挞。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
4、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 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这为隋的 统一提供了条件。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 斗争,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 一进程。 5、多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唐朝是我国古代史 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 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 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 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唐朝通过战争、 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 各民族的关系。
三、民族战争
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大规模的战役;东 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 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6、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五代、辽、宋、 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 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与汉族 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 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 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 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 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 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 是分不开的。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在此整理了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介绍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

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

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关于民族的形成时间,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一词涵义理解的不同,主要有4种不同的意见:①原始社会形成说。

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

②奴隶社会形成说。

认为民族形成于奴隶社会,或比奴隶社会稍早的军事民主制时期。

③封建社会形成说。

认为民族形成于封建社会。

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说。

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此以前不存在民族。

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基本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相对于民族和民族社会的物质实质存在而言,指称民族精神存在。

民族精神存在包括它现存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人类心理的不同层面及其积淀之上,因此,它与民族心理的涵义是相互沟通的。

二是民族精神的狭义使用,特指以既定民族和民族社会为背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中正面和富于肯定性价值的部分,它是对民族文化之优秀遗产的心理继承,是民族和民族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并具体地内涵在民族社会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融合⾃秦始皇建⽴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后,中国历史上⼤规模的民族融合便开始了。

从秦初到清末⼤的民族融合⾄少有三次。

中国多民族融合的第⼀次⾼潮出现在东汉末年,这次融合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建⽴,时间长达400年之久。

[ 转⾃铁⾎社区 /doc/56c750f9240c844769eaeec8.html /第⼆次⼤规模的融合出现在唐朝末年,从公元881年西夏政权的前⾝夏州政权算起经,历西夏、辽、⾦、南宋,直到元末才告结束,这⼀次时间更长,近500年。

第三次⼤规模的民族融合起于明末,⽌于清末,时间跨度近300年。

这其中,每⼀次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乎都伴随着少数民族政权⼤举⼊主中原。

第⼀次: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流域的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

并于秦汉华夏族发展成为汉族,这是第⼀次民族⼤融合。

第⼆次:魏晋南北朝。

我国北部、西部的匈奴、氐、羌、鲜卑、羯、乌桓等民族迁⼊内地,北魏统⼀黄河流域。

第三次:五代⼗国、辽、宋、⾦、元。

北⽅的契丹、党项、⼥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加强政治、经济⽂化联系,接受汉⽂化的影响,加速封建化的过程。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中原地区并建⽴了政权,后来⼜因融合⼊汉族⽽消失于史乘之中。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既有⼑光剑影、桴⿎相攻的⼀⾯;也有经济⽂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后融合为⼀体的时期。

可以说,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个窗⼝。

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个以汉族为核⼼的民族熔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所融合⽽成为汉⼈,从传说中的炎、黄⼆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间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多样、复杂,均⾮其他地区所能⽐拟。

⼀、先秦时期这⼀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次⼤迁徙、⼤融合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关于民族融合,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等原因,社会和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个民族。

民族融合是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

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

第一,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融合。

先秦时期的夷夏之分,主要是文化的区别,而不是血缘或种族的划分。

孔子作《春秋》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春秋大法也。

”其大意是中原地区的人如果进入了边远民族地区,采用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地区的人到了中原,采用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

华夏与夷狄的区别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文化。

先秦时期的“夷夏之辩”所要辩的,并非夷狄与诸夏在种族意义上和血统意义上的差别,而是二者在文明程度上的差别。

所谓“以夏变夷”是以较高水平的华夏文化改变较低水平的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采纳华夏文化变为华夏之人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等。

华夏之人采用少数民族文化变为少数民族的现象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较为典型的如夏朝灭亡后,夏桀之子带着本族部分成员迁徙到漠北草原,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漠北的统治者。

后因夏王族人数少,逐渐融入匈奴,仅保留龙图腾崇拜的一些习俗。

再如北齐的高欢,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后移居鲜卑人居住地区怀朔。

史称高自小在怀朔长大,“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遵同鲜卑”。

而高欢不仅有一个“贺六浑”的鲜卑名字,还娶了一个鲜卑贵族出身的娄昭君之后为妻,成为鲜卑化的汉族人。

浅谈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浅谈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浅谈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一中国民族情概况概述:华夏文明五千年,上滥觞于炎黄下至于今,绵绵从未断绝。

从炎黄大败蚩尤到五胡入侵再到蒙、满先后建立全国性统一的政权,各民族相互交往,民族融合从未间断。

可以说,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融合史。

几千年来,各民族相互交往,和睦共处,逐步形成了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杂剧”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二中国民族融合的原因1 地理原因:“中国”古指“中原之国”,主要是指黄河流域等利于农耕的地域。

在中国,东面和南面面临大海,太平洋阻断了古代人口的迁徙;北面是荒凉的蒙古草原和沙漠;西南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北是帕米尔高原自古荒凉;东北是苦寒之地。

然而,中原的长江、黄河流域气候宜人,适于居住,并且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合农耕。

所以,个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迁移,可以说民族融合是迟早也是必然的事情。

从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后来明朝鞑靼入侵都可以看出个少数民族对环境优良的中原之地极具向往之情。

2 汉民族先进的文化、政治、经济是民族融合的“动力”:中国传统社会遵循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儒家思想便占据着主导地位,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更形成了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儒家所宣扬的“仁”与“和”至始至终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儒家思想强有力的包容精神,对文明程度较低的各个少数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

在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体制,其效率远远高于游牧民族闲散的政权组织形式。

况且中国传统文人与政治家一直都孜孜不倦地推行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

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后多采用汉民先进的政权组织形式,使得政治制度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是东方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诗歌、戏曲、四大发明、丝绸方面的成就更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粗略估计仅仅在唐代来长安学习的研习生就超过了万人。

其次,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是促成民族融合的另一方面的原因。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在中国古代史中,讲到民族关系时,民族融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

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一、如何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对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我们在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

因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二、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源与流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兴起。

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

(一)汉民族的多源多流历史悠久的汉民族,自古及今瓜瓞绵绵,枝繁叶茂,为融合众多民族漫漫演变而成。

它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又由夏、商、周三族融合而形成的。

再往前推,夏、商、周也都大多出自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

到了秦代,国家的统一,消除了华夏族各支系间彼此隔离的状态,形成了华夏族共同的地域、语言、文化和经济生活,加强了华夏族与内迁的蛮夷戎狄的融合。

所以,汉代学者把秦治下的华夏族人称为“秦人”。

“汉民族”共同体形成于西汉,名称见于东汉。

在汉民族发展壮大和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共同体的壮大,主要是通过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推行“汉化”政策实现的。

概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概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概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陷入了分裂的局面。

直到北魏的出现,才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北魏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___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如设立“胡人坊”,允许少数民族在城市中自由居住,还鼓励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

这些政策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此时期,北方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北方民族开始使用汉字,汉族也开始研究北方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这些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

___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和少数民族的加入。

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___设立的“都护府”等机构,吸引了大量西域和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加入,这些少数民族在___的支持下,逐渐融入了汉族社会。

同时,___也鼓励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唐朝诗歌中就有不少描写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

这种开放包容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元朝的“___合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民族大融合,也是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一次融合。

___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蒙汉融合,如设立“行省”等机构,将蒙古族和汉族的官员混合任命,使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同时,___还鼓励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通婚,促进了蒙汉融合的进程。

此时期,蒙古族的文化也开始逐渐融入汉族社会,如元朝时期的《元曲》就是蒙古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之作。

这种蒙汉融合,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包容性强的国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同步练习题1.〝国度一致,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一致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度始于〔〕A.夏朝B.西周C.汉朝D.秦朝【剖析】此题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一致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度为切入点,考察秦朝的一致。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树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一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度﹣﹣秦朝。

应选:D。

【点评】此题以秦朝的一致为背景,考察先生识记历史知识才干。

2.〝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

〞资料诉说的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一位统治者,这位统治者是〔〕A.商纣王B.秦始皇C.汉高祖D.禹【剖析】此题考察秦朝的一致。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树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一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度﹣﹣秦朝。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可知是秦朝的一致。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树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一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度﹣﹣秦朝,它完毕了临时混战的局面,契合广阔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开展起了促进作用。

应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先生的识记才干。

重点掌握秦朝的一致。

3.在中国,国度大一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沉的基础,这种国度大一统局面的构成始于〔〕A.炎黄部落的构成B.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树立C.西周实行分封制D.秦、汉稳固一致国度的措施【剖析】此题考察秦汉一致国度的构成,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一致国度构成的末尾。

【解答】公元前221年嬴政树立了我国第一个一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度,西汉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了大一统的局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一致国度构成的末尾。

应选:D。

【点评】掌握秦朝稳固一致的措施。

4.〝打虎拍蝇〞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糜烂这一大是大非效果上的原那么立场和政策措施,既笼统又深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3.《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的影响)概念阐述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古代的民族融合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知识结构影响一: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原因: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2.表现(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特别重视耕作技术的功效;(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宁缺勿滥)重视兴修水利,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蔬菜果木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如青瓷与南方差别很大(3)商业活动日趋活跃: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贸易恢复;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商业往来3.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影响二: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五、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主流是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
3、对民族间战争认识及判断方法 民族间战争只有进步性和反动性、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纪中期)、分裂(隋)
(5)契丹族:兴起(辽河上游)、统一(10世纪初)、 建立政权(916契丹、947辽)
(6)回纥族:兴起(色楞河)、强大(8世纪中期)、西 迁(9世纪中期)、回鶻、维吾尔
(7)靺鞨族:
a、黑水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发展(11世纪完 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1115年)、满洲(明时、 1616后金)
b、粟末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统一(7世纪末)
(8)党项族:强大(唐末五代)、建立政权(1038年)
3、民族融合途径:
●民族迁徙 ●联合斗争 ●友好交往 ●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民族间联姻 ●中原王朝对边疆管辖: 秦朝、西汉、唐朝、元朝、清朝
4、民族融合作用:
四、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1、和平形态表现形式: ●和亲 ●会盟 ●互市
2、战争形态表现形式: ●民族间掠夺战争 ●民族征服战争 ●平定叛乱战争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9)蒙古族:发展(12世纪)、建立政权(1206)、统 一全国(1279)、分裂(14世纪末)
; 欧洲杯直播/

可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边两个弟子的教训。当走过全程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个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大融合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便开始了。从秦初到清末大的民族融合至少有三次。
中国多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东汉末年,这次融合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建立,时间长达400年之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次大规模的融合出现在唐朝末年,从公元881年西夏政权的前身夏州政权算起经,历西夏、辽、金、南宋,直到元末才告结束,这一次时间更长,近500年。
一、先秦时期
1
第三次:五代十国、辽、宋、金、元。
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加速封建化的过程。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因融合入汉族而消失于史乘之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既有刀光剑影、桴鼓相攻的一面;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后融合为一体的时期。可以说,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一个窗口。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从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间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多样、复杂,均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
第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起于明末,止于清末,时间跨度近300年。
这其中,每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几乎都伴随着少数民族政权大举入主中原。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流域的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并于秦汉华夏族发展成为汉族,这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
我国北部、西部的匈奴、氐、羌、鲜卑、羯、乌桓等民族迁入内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