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课件)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课件)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 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苏联模式影响;
③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 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特困。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调整恢复: ①1960年冬“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农
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新中国该怎么办?
材料: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 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 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如何理解过渡时期? 时间界定—— 社会属性——
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①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最基本的特点是包产到户。 ②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人民没有摆脱贫困; 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安徽和四川农民的创造取得成 功。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 展,从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城市的经济体 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 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0.6%,是 建国以来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 最低的。不仅速度最低,而且经 济效益也最差,每百元积累的新 增国民收入,“一五”期间是35 元,“二五”期间只有1元,创 造建国以来最低速度的纪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3)意义:
经济建设 的方针: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失误
(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总路线
2、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 (2)内容
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F g 乌鲁木齐 h
北京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天津
兰州 武汉 上海
资源,交通,离苏联近 重工业基础好 一五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返回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造 (1953——1956年)
1、内容
⑴农业 ⑵手工业 ——参加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2、表现
㈡、“一五计划” (1953——1957)
1、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2、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优先发展重工业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3、任务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三大改造 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 4、成就: 鞍钢、长春一汽、沈阳等。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 ——毛泽东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 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 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
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 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 一个新的世界!
537
415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思考: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
③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 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3.国民经济的调整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1)目的: (2)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③成就:
想一想
A.“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侧重于什么方面?建设的 重点放在什么行业上? 重工业 B.“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 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东北地区
C.“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东北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物 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毛泽东:“中国解放
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
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 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 很穷,一穷二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
结他这样说的原因及其采
取的对策。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 发展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环境
显著发展
1927年到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
1937年到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 摇摇欲坠 抗战胜利至1949年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短暂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争后
1912年到1919年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 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第单元中国特色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建设的起步1、2、3、4、5、6探索与失误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广州调研)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开放时期解析:B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成立初期,选项中最接近成立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14.5% 54.8% 7.9% 8.6%A.土地——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A 从材料中两类阶层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3.(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锹、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立于“一五”计划时期。

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 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A 4、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5、“一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大跃进时在番禺“大沙地”建的“炼钢土高炉” 群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 危害?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 产下降等
13.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56-66)
(一)中共八大 1、内容
(1956年,北京)
(1)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例题:下列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 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当年中国出现了 什195么8年重居民大将失家中误铁?制

高中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人教版必修2)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主要探索 ①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 业国。 (2)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 索。 2.探索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新中国开始的“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为什么都分布在 东北地区?
答:(1)东北地理位置紧临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国 家的援助。
(2)幅员辽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3)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2.我国的三大改造的性质是什么?“一五”计划与三大改 造同时并行的实质是什么? 答:性质: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让农民和手工业 者走以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集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应属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把资 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也属社会主义革命 的性质。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 (1)背景:由于 帝国主义 和 国民政府 长期的掠夺搜刮, 全面崩国溃民。经济 (2)恢复: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 有计划 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 农业国 。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内容:
2.(2009年福建文综)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 “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

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

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

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诗词导入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8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38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单元概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 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时 期
66-----------71----------73----------75-------76 爆 发 周 恩 来 复 恢 苏 复 调 整 邓 小 平 回 全 升 面 整 顿 结 束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单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49~1956年) 第二阶段(1956~1966年) 第三阶段(1966~1976年) 第四阶段(1976~1978年) 第五阶段(1978年至今)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文革劫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教训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 国民经济调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本课结构
过 渡 时 期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十年文革 1976年
1966年
“一五”计 划 三大改造
中 共 八 大 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 • • • 时间:1958年 内容: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发展粮食生产 特点: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 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3 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3 课件(人教版必修2)
——
F 探究:此图表反映出在1956---1966的十年建设 g 大庆 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乌鲁木齐 包头钢铁公司 h 大港油田 兰新铁路 提示:虽有曲折,但总体向上 北京 天津 包头
东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大庆油田
探究:结合下词分析在调整国民经济之后, 上海 武汉 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会一帆风顺?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 进程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 学史实A到B段时间是在1950年——1957年之间。 城镇人口发展趋势是上升,正是由于1953年开展 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工业化的目标,促进 了城镇人口的增长。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1973年
1975年
1976年 返回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此时的主要矛盾怎样才能解决? 主要任务怎样才能完成?
提示:发展生产力 非阶级斗争
探究:为发展生产力八大坚持了怎样的方针? 提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强调平衡, 不搞冒进
返回
9000万吨
探究:此图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 大 跃 提示: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 进 时 3000万吨 期 违背八大经济建设方针 的 1070万吨 800万吨 535万吨 炼 钢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指 标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 年的战争。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 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建设。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 为什么?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比上年增加5.6% 比上年增加8.3%
(1)原因: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3)成就: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爆 炸 成 功
正确: 中共八大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 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 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 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 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 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 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 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 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自然地理 社会历史 国际关系
原计划 实际完成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三大改造的内容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 参加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建国前后,土地改革,地主→农民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
后果:三年灾害 (1959-1961年)
“八字”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状况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000 3000 2000 1000 0






亿










原计划 实际完成
大庆“铁人”王进喜深夜奋战

摄于1964年



成功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从国情出发, 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4. 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课时安排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49-1978年) 探索时期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新时期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1课笔记

11课笔记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2)措施:①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②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

(3)结果:经济恢复,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2. 一五计划(1953—1957)优先发展重工业(鞍钢、一汽、沈机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现实原因: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③外部原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功经验﹡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原因:①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②工业基础好③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3. 三大改造(1953—1956)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方式: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土地私有→土地集体所有)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赎买。

③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1956):①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现状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③评价:正确分析,成功探索,但并未坚持。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左”倾错误)3.大跃进(1958):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和农业,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制定赶英超美的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①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片面追求速度,急于求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注重史论结合,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确保作业的整洁、美观。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5.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成就,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每组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你们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哪些曲折吗?”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点讲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避免片面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说课稿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说课稿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 11 课。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承接上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所经历的发展和曲折。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背景、成就以及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从而认识到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薄弱。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对于抽象的经济概念和复杂的历史背景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掌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2)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图片、图表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

出现了“浮夸风”泛滥的现象,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5.( ·承德高一检测)下图:一心一意搞生产,欢欢喜喜吃 饱饭,横批——吃饭不要钱。这种现象出现在( )
A.期
【解析】选C。本题通过对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人民公社化 时期“一大二公”特征的识记理解。题干中的“吃饭不要 钱”这一现象反映了人民公社大搞“共产风”的“左”倾 表现。
(2)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1.( ·河南学业水平测试)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
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阅读教材P50~P51第1~5自然段、四幅历史图片及下列材 料。 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曾有段论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都不能造。”
探究分析: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多年战争的破坏。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 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 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 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探究分析: (1)八大的正确决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意义何在? 提示: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 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巴东一中熊心乐〖探究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内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前国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国民经济恢复的措施、分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并怎样实现改造,进而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本结构的能力,阅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

〖探究总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发展过程的曲折和成就,形成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一、学生知识和能力储备学生在高一必修1中已经学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在必修2第三单元学习了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比较充分的基础。

二、资源准备教材、编制学案三、教学步骤(一)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其中讲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民族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只有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独立发展。

经过长期斗争,1949年新中国终于成立,中国人民赢来了民族、国家独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发展到如今的繁荣景象。

但在这一历程中也经历了诸多的挫折和困难,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而来的。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开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程。

(二)步骤二:探究一1、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结合学案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内容。

2、探究目的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完成学案,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对课本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初步掌握本课的知识结构框架。

3、探究方式和方法独立探究、阅读法、整理分析信息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_______________。

(2)完成:_______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作用: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重工业无从发展。

(2)任务:优先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3.三大改造(1)内容: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改造。

(2)基本途径和方式: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工商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骤三:探究21、探究问题为什么“一五”计划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探究目标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情况。

3、探究方式和方法学生阅读学案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就材料和问题展开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再同学面前进行展示,老师加以总结。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后自由发言,教师加以总结。

材料一: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

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1954年6月,毛泽东尖锐地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

”材料二: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有保障。

只有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发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正常运转。

只有钢铁、有色金属、机器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建立发展起来,才能大力发展轻工业,才能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被切断,我们无法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并取得援助。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

面对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为了避免落后挨打的历史重演,迫切要求新中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重工业。

材料四: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的,大致花了50年到100年的时间才实现工业化,而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短短12年之内,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35.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6.9%,其中重工业增长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1.1%,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以上。

苏联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跑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走完的路程,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5、探究结论及展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1)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特别落后(2)重工业发展了,能够促进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的需要。

(4)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的示范效应。

(四)步骤四:探究31、探究问题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怎样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探究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必要性,掌握党和政府怎样领导人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及三大改造的实质。

3、探究方式和方法学生阅读学案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就材料和问题展开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再同学面前进行展示,老师加以总结。

4、探究活动流程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后自由发言,教师加以总结。

材料一: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

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粮食的问题特别严重。

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国家收购的粮食比供应的商品粮少20亿公斤。

1953年夏,因自然灾害,夏粮减产35亿公斤,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形势更加紧张。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之后,资产阶级就以哄抬物价,捣乱金融;施放五毒;抢购粮油等物资,扰乱市场为内容,和无产阶级连续较量了三个回合。

对此,周恩来曾多次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有其黑暗腐朽的一面,那就是由于他们与帝国主义的、封建的、官僚买办的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中国资产阶级本身也同世界各国资产阶级一样,具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的本质。

”材料三: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具有两重作用,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工人阶级还要和他们保持统一战线的关系。

根据这些情况和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中国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不是由国家另外拿出一笔钱来作为赎金,而是在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在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的时候,也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作为赎买的代价。

材料四:1952~1956年国民经济结构变化5、探究结论及展示进行三大改造的原因:(1)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2)资产阶级有两面性,还存在着剥削的性质。

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措施: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实质: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教学设计说明〗1、教材及内容解析《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的第一子目内容。

该单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主题展开,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曲折和发展过程。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中国社会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本线索清晰,基础知识现对简单,所以基础知识让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完成。

针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则结合材料阅读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

2、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必修1中已经学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在必修2第三单元学习了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比较充分的基础。

学生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的接受难度不大。

但是,由于本课内容很多都要联系当时国际国内背景,思维跨度可能比较大,需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3、设计思路先由学生独自完成课本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材料阅读、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总结形成重难点的突破。

〖设计后反思〗1、设计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师生良好互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可能达到的效果学生对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经济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进行有基本的了解。

理解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要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以及怎样改造,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有比较清楚地认识。

3、要注意的方面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可能不是很牢固,对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