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五个维度,提升语文要素落实的效度
教学设计|教学探索语文要素内涵丰富,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
落实语文要素时,我们要防止教学抽象化、概念化、割裂化,我们要遵循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习惯、能力和情感态度,从效度、温度、广度、深度和趣度五个维度提升教学质量。
一、遵循编排内在逻辑,落实语文要素的效度1.目标精准有效度语文要素的编排,既遵循了母语内在规律,又特别注重梯度性发展。
我们确定教学目标,不仅要研究单篇课文内容、习题,还要纵观年级体系和单元间的联系,精准定位,提高效度。
如概括能力梯度: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同时,我们要关注与本册其他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与“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之间就有关联。
另外,一个单元内要素的分布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按能力层级推进分布,如策略单元和文体单元;有的则是一篇课文落实一个点,整个单元完整地构建要素体系,如三年级“理解难懂的词句”;还有的是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来呈现要素,如五年级“借景抒情”单元。
2.方法具体讲效度如何复述?怎么体会点面描写效果?阅读时怎么联想开去?……无论是策略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寻找和提炼出有效的方法来达成。
方法要结合文本择取最有价值的内容展开,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方法的指导要具体到位,才能提高学教质量。
以《搭船的鸟》为例,如何学习观察呢?(1)观察有顺序。
从“羽毛—翅膀—红嘴”描写翠鸟外形,是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
除此之外,还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外到内”等顺序观察事物。
(2)多感官观察。
文中描写翠鸟外形与翠鸟捕鱼是用眼睛观察,而写雨点打在船篷上的“沙拉”声是用耳朵倾听,对翠鸟的一系列猜测是用心思考。
(3)观察要多面。
文中对翠鸟的观察包含外形和动作。
外形上,既观察了形态,也观察了颜色;动作上,既观察了速度,也观察了状态。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语文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可以说,学生学习好语文课是学习好其它课程的重要基础。
因此,如何上好语文课,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的话题。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结合自己的工作时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备好课。
备教材。
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都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
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
学生在掌握知识重点后,其它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而一节重点突出的课,在听众的心中也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备教法。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及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
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
如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
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
备学生。
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同时,也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
二、精心组织教学。
良好的教学秩序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教学氛围。
课堂既要有温又要有深度度
有温度的课堂应该真正有助于唤醒学生,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拉近与陌生学生的 关系,温暖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学生探索知识,从而给 自己的课堂真正带来生气,带来效率。
六、走出“深度课堂”即“难度课堂”的 误区
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可不可以把这节课上得再有些深度?”“不行,学生基础差, 再加深度就学不懂了。”这则对话中,回答者混淆了一对概念,即把课堂的深度与难度等 同了,认为深度就是再难些。其实不是这样,有深度的课绝不是指难度大的课。难是就知 识本身而言,深度说的是课堂的教学境界。好课一定是有深度的课,但不一定是高难度的 课,很难的课反倒不一定是好课。深度课堂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要点一:突出本质,抓住重点
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
让我们的课堂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课堂既要有温度 又要有深度
一、课堂温度与课堂深度 课堂温度是指课堂教学气氛的热烈程度; 课堂深度是指在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能 触及学生心智深处的精神愉悦。
课堂的温度和课堂的深度,我认为第一个 “度”是重点是基石,没有点燃课堂的温度,是 无法继续开拓课堂,达到课堂的深度的。
二、为什么要让课堂有温度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堂变活的背后也出现了浮躁、 盲从和形式化倾向。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质上仅仅是解决了较 低思维层次上的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等问题,学生内在的思维 和情感没有被真正激活起来。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 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所以,有人说现在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其原因主要是:学生 不会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不会合作和探究,不会倾听和交流。一句话,就 是学生还不会学习。实现“先学后教”的前提是“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因而,教师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智慧启迪和思维点拨的重要职责。
育人有温度教学有深度思想有高度——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温暖教学”
育人有温度教学有深度思想有高度——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温暖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
也不断地在教学工作当中思考如何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更贴近教学的本质,让学生能够领会到语文之美。
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能让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能够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形成独立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育人原则。
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当中的具体事例,谈谈我是怎样在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育人有温度教学有深度思想有高度”这几个教学育人原则的。
育人有温度(一)在教学上体现温度“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除了赞美与鼓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我深深懂得充分的肯定非常重要,因为这可能直接带来一位孩子的转变。
我们班曾经的“淘气王”小陆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以前的小陆,自律性很差,在课堂上总是管不住自己,不是和这个说会话,就是和那个聊会天,一整节课也没办法专注几分钟,还经常会影响到其他人。
但是在上《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专注。
到了课堂提问环节,还特别积极地举手想要发言,和以前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我抓住了他这次难得的主动表现,让他起来回答,结果他的回答滔滔不绝,在非常完美地回答了我的提问之外甚至还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科普。
对于他这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我用尽脑海里所有的赞美之词,同学们在我的带领之下也忍不住鼓掌为他欢呼。
在课后的聊天当中,我了解到他对科学知识特别喜欢,于是我鼓励他多探索多阅读,并且在同学们面前经常特意表扬他的兴趣爱好。
从那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现在的他,语文课上总是精神抖擞,时刻准备着举手回答我的课堂提问。
而对于语文作业,也一改往常总是偷工减料甚至不做的习惯,认认真真地完成。
我相信,他的改变是因为体会到了教学的温度。
(二)在生活中呈现温度我的观念里,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还应该延续到生活中,有温度的教学不应该只是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也体会知识的力量。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语文是一门最具有内涵性的学科之一,其内容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还涉及到文学、修辞、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深度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所追求的目标,而深度教学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深度教学是指围绕学科核心的问题或关键点,展开对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引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基本走向。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度教学的第一要素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深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的魅力。
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诵诗歌、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其在深度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
二、注重文本分析与阅读策略培养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第二要素是注重文本分析与阅读策略培养。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载体,对文本的深度分析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深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阅读策略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材料,形成理解,感悟情感,表达思想,最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带有难度的文学作品,组织学生展开读书心得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策略。
三、展现语文学科的语境文化深度教学的第三要素是展现语文学科的语境文化。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语言文字学科,它还是一门融合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学科,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语境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底蕴,积淀文化内涵。
在深度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传统、探究汉字文字,拓展语文学科的语境文化,使学生更全面地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四、注重学科思维的引导深度教学的第四要素是注重学科思维的引导。
初中语文如何教学才能有深度
初中语文如何教学才能有深度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
为了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提倡多角度阅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不同种类的文本,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等方法,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文本内涵。
引导深入思考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积极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挖掘文本中的深层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研究。
分析文本结构和修辞手法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文本的篇章结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美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鼓励创设情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化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增强研究的深度和实用性。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引导学生写作创作写作是培养语文深度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写多练,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使写作成为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工具。
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广泛掌握,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深度理解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是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深度的简要建议。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让语文课堂成为有温度和生命的课堂
让语文课堂成为有温度和生命的课堂在“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课标修订指导思想引领下,对新时代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语文教学被推向了新的阶段,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现代观念:即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堂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遇的场所,让课堂拥有“围炉谈话”般的温馨和真诚,让课堂播撒幸福的阳光,释放生命的灿烂,洋溢生命的温情,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然而,现实却是: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文章被肢解,一个个盈盈欲滴的生命被忽视,认知、理性、训练,成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词,情感、诗性、建构,却与人的生命和生活渐行渐远。
----语文教育已成为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
我们只有从语文学科中感受到生命的优雅与飞扬,品味人性的丰富和灿烂,语文才能进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才因此而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在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最富情趣和灵性的学科,“每一个字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
赋予语文课堂温度和生命,就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沟通的过程。
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是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
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在视界的冲突与融合中变得感觉强健,胸襟开阔,气象和平。
一、关于汉字和语言汉字是承载华夏文化、继承祖先文明的最佳载体。
汉字是藏于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顺着她一点一点探寻回去,我们就能触摸到很多带有体温的中华传统观念。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一是向学生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二是告诉学生他们这个年龄就是最适合学习知识的年龄,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会徒伤悲的。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着手。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文本内容、准备教学内容,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来考虑,我们要给学生自信心,当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时去表扬他,让他知道,我能学好这门功课,我有信心学好这门功课,这样他就会逐步对这门功课感兴趣。
学生有了错误,不宜过多指责从而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2.继续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审题、仔细答题、耐心检查。
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要适时地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动脑多思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阅读课本的习惯、完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参与合作的习惯、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准确表达的习惯、课外学习的习惯、快节奏有条理的习惯。
让习惯成自然,改变自己的贪玩偷懒等现象。
继续加强词句、查字典、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训练。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多写日记,多积累优美词句。
3.加强提优补差工作。
每个班都有差生,有的是智力原因,有的是态度问题。
对于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落后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务必使他们端正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4.及时批改作业,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布置了作业以后,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让学生订正。
对于不会订正的同学,教师要从旁指点,进行补差。
做到日日清,当天清。
学生就没有拖拉、偷懒的问题。
这是一个补差的好办法。
5.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明确三年级的阶段目标,把握三年段的教学重点。
为了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扎扎实实抓好基本功的训练。
老师教好语文的方法和技巧
老师教好语文的方法和技巧教好语文的方法和技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实践。
下面列举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1. 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是一门需要阅读和思考的科目,因此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名著、名词或者编排故事会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2. 设置情境: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
例如,通过模拟法庭审判、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文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让学生上台演讲、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制作PPT 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理解和学习语文知识。
4. 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朗诵、辩论、写作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布置自主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和撰写小短文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6. 分层次、分层次教学:语文教学内容繁多,难度不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可以通过设置课堂任务、提供不同难度的习题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7. 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8. 提供有效的反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可以通过阅读作文、听读朗读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9.创设情景:在课堂上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图表、演示、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语文课堂却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语文的魅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语文课堂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课堂的整洁与美观,让学生在一个清爽宜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此外,合理的座位安排、适当的光线和温度调节,都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我们还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与热情。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知识的灌输,缺少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了充实语文课堂,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方式来感知和理解语文知识。
三、注重文本的选择与解读语文的核心在于文本,选择合适的文本对于语文课堂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选择既有内涵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文本,例如经典诗词、名著、优秀散文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与解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情感和美感,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
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字、词、句、段落等层次的讲解,教会学生正确书写的技巧与规范;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
通过书写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语文的魅力与乐趣。
五、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背后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精心的教学设计是让一堂语文课变得精彩,让课堂充满"磁力"的保证。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解积累语言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
它承担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熏陶情感等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策略之一。
一、准确把握练的时机1、练前复习巧导入。
一般来讲,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称之为背景知识)通过从背景知识中提取相应部分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新旧知识和心智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每节新课之前,需要有一个复习、再现已知的过程,可以采用默写词语、背诵课文精彩片段和相关优秀诗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或者其他可以动笔思考的作业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接,以便学生很快激活旧知、学习新知。
2、读中讲练相穿插二语文课上,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朗读获得体验和感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可通过穿插读段落前的自我思考练习,或穿插师生交流阅读所得再练习。
如学习《刷子李》一课中体会作者侧面描写的教学设计:(一)默读圈划描写曹小三的有关句子。
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品悟,已经感悟到刷子李是个奇人,可是这个故事"妙"在何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曹小三的有关句子。
想一想,曹小三内心对师傅的看法有什么变化?还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或词语,在句子边上写一写你的感触。
(二)师生交流,批注概括。
1、师:谁找到第一处写曹小三心情的句子了?(出示有关句子。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师:哪个词直接反应了曹小三对师傅的看法?(板书:半信半疑)教师在课件上示范用红笔圈出把个词语。
语文上课小妙招
上好一堂语文课,可以尝试以下小妙招:
1. 深入钻研课本:新课改要求要充分利用课本教学资源,教科书是最好的教学资源,知识的精华都在课本上有所体现。
作为老师,一定要先把课本研究透,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
2. 培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3.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讲故事、情景模拟、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4. 创设互动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 运用多媒体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PPT、视频、音频等,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注重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7.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8. 课堂小结:每节课结束时,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0. 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小妙招,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由于教材内容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传统,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
为了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儿,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新颖的课堂方法和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希望能给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以古代宫廷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宫女或太监,体验古代宫廷生活,感受古诗词的风韵和意境;在教学古文时,可以以古代书院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古代学子,亲身体验古代读书写字的氛围,理解古文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熟悉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二、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使用游戏元素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语文游戏,如语文知识抢答、语文趣味大挑战、语文文学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和欢乐。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古诗词接力赛,让学生根据提示快速接龙,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与隽永;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阅读推理游戏,让学生在推理猜谜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生动和有趣。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开展一场写作大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语言规范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语文讲课的技巧和方法
语文讲课的技巧和方法1. 要让语文课堂有趣起来呀!比如说讲古诗的时候,别只是干巴巴地解释诗意,可以像讲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样把背景、诗人的经历都融合进去嘛!比如讲李白的《静夜思》,你就可以讲讲李白当时为啥会在那个夜晚思念家乡,那感觉不就出来了?这难道不比死记硬背有趣得多?2. 提问也是个超级棒的技巧呢!讲课文的时候时不时抛出一些小问题,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啊。
“哎,这里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这样能让他们更专注,就像打游戏闯关一样兴奋!比如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问学生对百草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们肯定会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呀。
3. 来点角色扮演怎么样?语文课文里不就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嘛,让学生们演一演呀!那效果肯定超棒!学《晏子使楚》的时候,就让学生去演晏子和楚王,哇,那课堂氛围不得火热起来?这比光听你讲可有意思多啦,不是吗?4. 多举些实际的例子呀!讲修辞手法或者写作手法,别光理论呀,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
比如说“比喻就像给一个东西穿上了一件特别的衣服”,然后再举例“月亮像个大饼”之类的。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呀,多简单!5.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也很重要哦!一篇文章读完,让学生去想象后续的情节。
学《桃花源记》后,问问他们觉得桃花源里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说不定学生们的想法会让你大吃一惊呢!这多有趣,是不是?6. 用多媒体呀,放些相关的视频、图片,那视觉冲击多强!讲《观潮》的时候,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学生们肯定会哇的一声。
这可比干巴巴的文字有冲击力多了吧!7. 小组讨论也别落下呀!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想法。
就像头脑风暴一样,一个问题能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
比如讨论《西游记》中最喜欢的角色,那肯定会争论不休,但特别有意思!8. 还有呀,要多夸夸学生!一点点进步都要狠狠表扬,让他们信心满满。
学生回答对问题了,就说“哇,太厉害了,你这理解能力真是绝了!”这样他们会更积极的呀!总之,语文讲课就得各种方法都用上,让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爱上语文!这就是我的观点啦!。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堂让学生满意的语文课是我们每个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我从以下方面谈谈自我一点的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1、老师要有高的专业水平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是要从做好一个文化专业水平高的语文老师做起,你有一缸水才能给人一碗水。
这样我们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思考适时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不断改进教学策略适应现在的部编版教材改革步伐,应用余老师教授"模块学"和"话题提问"等新鲜教学理念。
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环境,也是能教好语文的有利条件。
但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老师要博览群书,博学多识。
语文课学生愿意上,听得进去,这就要求老师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好师生互动,完成教与学二者之间的衔接。
2、走进学生心里,激发学习兴趣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
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走进学生心里,唤起共鸣,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借助语文这一教学载体,也可以借助作文这个平台,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走进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激起他们信心,才能焕发出学习兴趣。
3、深入研读,课有深度和广度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才有可能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出发,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整体性的教学目的;才有可能设计出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过程,使《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每篇教材的教学中,教材才真正地发挥"凭借"作用。
同时课要有深度,也就是授课本源,是指教授学生新知识。
一节好课,更要有广度,涉及知识面不局限于我们今天讲的一点,延伸出来的就是课程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李祖贵一堂语文课的好坏,到底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语文大家,还是初为人师的教坛新秀,往往是既明白又糊涂,说没有标准,但每到竞赛,评比,检查的时候,各种课堂评价标准却又不厌其烦。
说有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每当我们真要按这些标准来组织教学的时候,却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问题的结论恐怕不在于应不应该有标准,而在于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过去的所谓课堂评价标准,总是从细节上,方法上,过程上要求太多,而从观念上,整体上,效果上关注太少,从而造就了大量的“匠师”和“看课”。
当然,也有人说,语文课要“随心上出真境界”。
可到底怎样才能够从心所欲,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当前最新学习理论和语文教育特点的了解。
评价一堂课就像阅读一篇文章一样,可以切入的角度非常之多,但怎样才算抓住要害,切中肯綮。
我以为首先还是要弄清“何为语文”和“语文为何”这两个问题。
什么是“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化”。
到底谁的说法对呢?应该说都对也都不对,即统一起来看则都对,割裂开来看则都不对。
本质上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以“语言学习”为内核,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为外延的工具和人文课程。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层面,“文”“道”之争,至今仍然处于摇摆与惶惑状态。
实际上,真正理清“文”“道”之间的关系,对于确定语文课的形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主要是因“文”而及“心”,人文精神的熏陶,也必须落实到“文”上,这两者应是同一个过程,既没有无“心”之文,也没有无“文”之心。
没有语言(言语)训练的语文教育,和没有生命情感体验的语文训练,同样都是一种伪教育或伪圣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着意于语言而得益于精神和着意于精神而得益于语言的现象总是呈犬牙交错的状态,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令人常常不知何时是经师,何时是人师?它既不会像理论家们所设想的那么条清理析,也不可能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无所依傍。
其实,完整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两性”(工具性、人文性)互动的教育,一种课内外并举的教育,一种精神和语言双赢的教育。
从课程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多维互动的交流活动。
它追求的是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极碰撞和交融,看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结伴而行和相互提携,它虽然同样鼓励各方的“创造性开发”,但必须有利于“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现在,由于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得不到彰显,语文教学的现状多表现为:作者文本处于休眠状态,编者文本和教者文本处于蒙蔽状态,学者文本自然就处于误会状态了。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觉得一堂语文课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我以为:从内容层面讲,第一要有语言训练,第二要有情感体验,第三要有精神启迪。
从方法层面讲,第一要唤醒作者文本,第二要放飞学者文本,第三要确立教者文本。
先从内容层面讲。
一是要有语言训练。
如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文字浅显,层次清楚,主题鲜明。
八年级的学生读它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
如果仅仅满足于作者文本的理解,很可能把它上成一堂流于简单说教的环保课或是政治课。
但一位青年教师在我们的教学比武活动中,始终围绕“仙湖”,“消逝”“盲目”几个词的品味和揣摩来组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文字之功和语言之美。
将平实的课文教出了深刻的意味。
教者解题时紧扣“仙湖”的“仙”字,让学生理解“仙”之美丽,然后在文中找出描写仙湖的语句,学生在朗读时对仙湖的美景也不禁心驰神往,这为后面讲罗布泊的消逝做好了铺垫。
接着继续解题,抓住“消逝”和“消失”两个近义词,用联字组词的方法进行辨析,既教给了学生辨析词语的实用方法,也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一个“逝”字,清楚地表明罗布泊曾经是有生命,有灵性,有色彩的。
明白了这一点,再让学生朗读描写现在的罗布泊的语句,学生就能够很容易读出作者的痛惜与悲愤之情。
接着教师扣住“四盲”,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用几个词语替换“盲目”一词,再仿写一段文字,说说“不盲”应该是一种什么情形,这个环节设计颇具匠心,因为作者文本中只是提出了“四盲”的问题,并没有提出解决“四盲”的办法,这样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让学生替作者想办法,既是一种语言训练,也是一种思想放飞,更是一种情感体验。
二是要有情感体验。
有的文章情感色彩浓一些,有的文章情感色彩淡一些。
但从来就没有不带感情色彩的文字。
马卡连柯曾说:“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
”这里二十种风格韵调的变化,其实就是情感体验的变化。
比如在讲写景抒情散文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喜欢提到同样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究竟应该如何从景语中读出情语?却很少看到好的示范。
如郦道元的《三峡》,通篇写景,几乎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
但文章结尾,“渔者”之歌仍然泄露了作者的感受。
三峡的水实在太急,草实在太荣,山实在太高,林实在太茂。
视之目眩,闻之心惊。
如果能引导学生深情吟诵和仔细品味,是不难体会出作者那种凄切怆然之情的。
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士)都是经常出入于城市和乡村,徘徊于理想和现实,犹豫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矛盾的人。
如果我们不能从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来体验作者的心境,自然也难以理解他们借景抒情,苦中求乐的语境。
再如蒲松林的《狼》,我们听课的人,常常一路随屠夫心惊,但就是忘了最后与屠夫同喜。
实际上,这篇文章最有趣味和情感色彩的地方就是最后一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屠)“大窘”、“暴起”、“乃悟”。
一路走来,害怕是真实的,胜利是偶然的,聪明是滞后的,只有欣喜才是发自肺腑的。
所以,我自以为:这最后一段并不完全是议论,而恰恰是抒情,很多老师总是跳过这个情感体验的环节而直接进入精神启迪的步骤,恰恰显得突兀和生硬了。
三是要有精神启迪。
我以为,在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里,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它意识形态而言,教育对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语言风格应该拥有自己更独立、更深刻、更明确的发言权。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从来就缺乏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一贯原则和终极目标。
这种浮躁反映在课堂上,则表现为有文无“心”,有语无“魂”,价值取向晦暗不明,精神世界一片空白。
过去我们常说教材是例子,决不仅仅是指“文”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是指“道”的引领作用。
如:七年级上册的《羚羊木雕》。
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
“我”把父母送给“我”的羚羊木雕转赠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
“我”对朋友这样反悔,感到非常伤心!一般的老师在教授这课时,大多是对文中的“我”和父母各打五十大板,是非曲直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
我市一青年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却独辟蹊径,从社会调查入手,结果取得了预想不到的解读效果。
他首先对班上的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接下来又对50名家长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最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梳理和分类,终于发现文章中的所有人物冲突,都无非是义、理、利、权的冲突。
在母亲那里,“义”的价值仅仅等同于一盒糖。
母亲无疑是懂“义”的。
一是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孩子拿去卖,怕孩子学坏,这自然是关心孩子,可以谓之“义”。
二是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盒糖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
”也可谓之“义”。
但母亲的“义”是被量化的,是有底限的,当孩子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在她的眼里,朋友情义的价值仅仅等同于一盒糖。
舍生取义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母亲的市侩和薄义会让孩子明白什么呢?大到将来可能做汉奸,就是舍义取生;小到可能到时“娶了媳妇忘了娘”,做个不孝之子,因为他们今天已经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在“义” 和“利”之间做价值比较。
在父亲那里,权威的价值就是能够出尔反尔。
具有最高话语权的父亲之所以敢于出尔反尔,是因为骨子里弥漫着浓厚的封建思想,即“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所以他没有必要去理解孩子的心情,更没有必要去尊重孩子的感情,而是简单粗暴地使用了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并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回头来看,所谓常常所说的优质文化也好,劣质文化也好,不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攒而成的吗?。
在“我”那里,道义的力量最后屈从了权利的力量。
“我”送好朋友羚羊木雕,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忍痛割爱。
孩子间的纯真友谊不是可以用贵重物品来衡量的。
但是在强权的威压下,我不得不屈服于权力,放弃了道义。
在万芳那里,虽然选择了宽容仗义但仍然委屈迷惑。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就这两处就足于证明万芳虽然选择了宽容和仗义,但仍然是委屈和迷惑的。
归纳起来看,以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实际上还是不同价值观的冲突。
帮助学生厘清这种冲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由文入心的过程,也是一种精神启迪的过程,再从方法层面来看。
一是作者文本的唤醒。
实际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
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
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
很多教师往往是注释怎么讲,我就怎么讲;教参怎么讲,我就怎么讲。
只愿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结构上动脑筋,却不愿在解读文本上细琢磨,深钻研。
所以,往往是有接触,没感触;有广度,没深度;有他见,没己见。
很多的版本都选用了沈石溪的《斑羚飞渡》。
这篇文章的故事梗概是:一群斑羚在猎人的追赶下,走上了无法逾越的伤心崖,结果,这群斑羚在镰刀头羊的带领下,自发的以牺牲老年斑羚为代价,用空中接力的方式,把年幼斑羚渡到了对岸,从而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壮举。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核心价值对于生命意义的漠视,作为一篇影射人类的动物寓言,这篇课文在课堂上一直被误读着。
老师们或是把它上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学习并不存在的老年斑羚的牺牲精神,进而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或是把它当作了一篇环保题材的劝喻小说,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或是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不真实的批评上,最后得出了此文虚假的结果。
而浙江宁波万里国际中学的干国祥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材料,由兽而人,由古及今,由野蛮到文明,引导学生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以及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