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讲义第十一讲
哲学第十一课学案

编制人: 高宁审核人:刘占粉编号:19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标要求】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学习目标】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通读课本,在课本上作好勾画,初步掌握课本重点内容)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不管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________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________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_____,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________。
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________。
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妙的钥匙。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而为了生活,首先就要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________资料。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________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________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叶秀山教授《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什么是哲学1.这堂课只是导论。
主要目的不是讲述重要的知识和材料,而是让大家首先对哲学有较明确和清楚的概念,在入学后能够对哲学越来越有兴趣,这就是这堂课的目的。
大家要树立明确的观念,第一学期学哲学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原著,读不读是态度问题,读不读得懂则是相对的水平问题。
难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正因为难,才要尽早开始,以哲学为业,就不能绕开这一块,而教材只能作为二手材料,只能是参考的”地图”哲学包罗万象,很杂,所以也需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需要理科的基本训练。
外语对于哲学来讲是很重要的。
哲学相当部分是外文,所谓读原著应该是用它原创者的语言来读,以哲学为专业,不能用二手,不能依靠翻译(包括英、日的译本也只能是作参考)。
哲学要求读原著就像学中国哲学要读古文一样,虽然难也要如此,作为爱好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专业,这是最终任务。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对哲学来讲,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存在方式,原著者怎么说,你就该怎么学、怎么听、怎么体会。
当然,并没有要一下就如此,但读原文原著应成为原则,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
前面说了哲学是包罗万象的,那么该如何进入哲学,它的门又在哪呢?我说,条条道路通哲学,无论哪门学问都会接触到哲学问题,那么作为专业,不同于别人的要求、方法、道路何在呢?这要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史是不能分的,各门学问尤其是文科都离不开历史,但历史对哲学有特殊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史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同样的哲学历史也有哲学性的研究方式(当然也得关心历史背景)。
区别在于我们是哲学地思想地研究。
我们将整个哲学史设想为一个人在讲,即”接着讲”,但各个哲学家之间又是不可替代的,柏拉图代替不了苏格拉底,费希特代替不了康德。
谢林代替不了费希特。
自然科学可以以一个涵盖更广的理论去代替另一个理论,后人超过前人,而哲学不能以只读后人的著作来代替前人的著作,不能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只有历史意义,柏拉图、叔本华等人的著作还仍有理论意义。
哲学与人生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社会所追求的奋斗目标 是对未来社会发展 的总体设计,是社 会成员的共同追求
2015-5-28
社会
22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什么是社会理想
20世纪60年代
计划经济
吃不饱 穿不暖
吃得饱 穿得暖
市场经济
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15-5-28 23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015-5-28 6
朱德
最早是从一根扁担了解到他。他的名字很响, 四川人知道,中国人知道,亚洲人知道,世 界人也知道 他,毕业于清政府遗留下来的一所军校 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在旧军队中先后担任 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甚至司令 拥护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抗日战争中威名显赫 解放战争中更是功不可没 新中国的开国元勋 他的名字一直跟一个人名分不开,你们看图 他像谁? 注:从军早,资格老,在军队的中威信相当 高
理想: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P137) (时间要求)
(过程)
2015-5-28
10
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想法分别属于什么理想(类型)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 生活理想:攒钱买房
职业理想:成名成家 道德理想:见贤思齐
社会理想:拯救国民
2015-5-28
11
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想法分别属于什么理想? (1)我的理想是毕业两年后买一辆小轿车,天天开着车 上班。生活理想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2015-5-28
1
2015-5-28
2
1、20世纪初沈阳一所小学,校长问同 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课堂上顿 时寂静无声。停了片刻,一个同学站起 来回答:“读书为了寻求生路。”另一 个同学说:“为了光宗耀祖。”这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昂首挺胸地说:“为 了中华之崛起,腾飞于世界而读书!” 当时这位少年年仅12岁。请问这位少年 是谁?
《哲学导论》复习(完全版)

《哲学导论》复习1、迄今为止人类精神在其中达到自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哲学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
我们称这种知识为“智慧”。
智慧就是精神之达到自觉。
在某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或在某些伟大的宗教观念中,精神也曾达到了自觉,就是说,在伟大的艺术和深邃的宗教思想中也包含智慧。
所以在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看来,艺术和宗教皆以真理(“绝对精神”)为内容,故可与哲学并置。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2、为什么可以在一种比喻的说法上说:“大自然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与动物相比,人的器官未曾达到高度的专门化,人在本能装备方面也相当缺乏。
例如,人的牙齿既不是专吃植物的,也不是专吃肉类的,因此,自然没有规定人是食草动物或肉食动物;再如,人的生育并无季节上的限定,人的性活动也无特定的时期。
凡此都表明,就大自然自身的尺度而言,人的本能装备上是不完善的。
作为一个物种,人具有未完成性。
大自然似乎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让人自己去完成那另一半。
人要么作为一个怪种而灭绝,要么去保持和发展幼年类人猿所具有的尝试和学习的能力,并且把尝试和学习看作是自己永远的任务。
3、柏拉图“理念论”的真理性因素是什么?(柏拉图“理念论”包含哪些真理)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界比他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真理比实践更真实)这一点立即使我们看到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包含的真理性因素。
按照柏拉图的看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一个是感性事物的世界。
前一个世界是超感性的、非时间的,(因此是真实而不朽的)。
另一个世界由具体的感性事物所组成。
具体的感性事物都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易逝的显现。
这种学说表面看来是一种独断的唯心主义,但若认真去想一想,可以发现其中的真理因素。
柏拉图把这种观念(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尽管可以有真实性,文明却并不以之为基础。
文明不是奠立在关于自身活动与外部自然的“关系”的自为意识上,这种自为意识就是观念。
哲学第11课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独立性,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文化缺乏现 代元素,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产方式下人们的 文化诉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 导向作用,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致使人们对 节日文化的价值缺乏全面认识。
2、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 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一: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 问题,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 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 “阶段性”向“常态化”、“全年性”转变,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 “民工慌”,到目前企业招工难的“民工慌”,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 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 材料二:在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 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 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许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 们产生了较大的心里落差。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将 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面 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问题”。 (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运用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5、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 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 “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 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 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 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 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 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 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10分)
哲学第十一课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制作人:董晓宇 2015.3.4一、考点展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自主整理(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二者含义: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的生产方式。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的总称,包括各种不同的和,也包括思想、思想、、、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关系: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
②社会意识具有性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过程是。
(1)社会发展是在和、和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高中政治哲学第十一课知识点

⾼中政治哲学第⼗⼀课知识点 政治哲学第⼗⼀课讲的是寻觅社会的真谛内容,⾼中学⽣需要掌握什么相关的知识点?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政治哲学第⼗⼀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政治哲学第⼗⼀课知识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反作⽤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盾,即⽣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
⽣产关系要适应⽣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争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解放⾃⼰,全⼼全意为⼈民服务,⼀切想⼈民群众负责,虚⼼向⼈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切为了群众,⼀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 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2.⽭盾越少越好。
(⽭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概认为⽭盾越少越好) 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盾。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个⽭盾,⽭盾双⽅有主次⽅⾯之分。
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盾,有主次⽭盾之分。
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盾的主次⽅⾯,但不⼀定都有主要⽭盾) 5.⽭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所以,⽭盾越多越好。
(⽭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事物包含多少⽭盾,⽭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所固有的,并不是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
2017届一轮复习哲学第十一课

• 参考答案: • 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 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 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 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 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 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D
• (浙江卷40)祠堂——是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 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文化在村民教化、乡 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 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择。新农村建设 以来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 村训,仪礼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 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 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 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省级示范村。 •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 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10分)
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分别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E.航天精神 社会意识 F.自然地理环境 G.文学艺术 社会意识 H.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内容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
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 理以及政治思想、法律 人口因素,但最主要 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 思想、道德、科学、艺 术、宗教、哲学等社会 内容 资料的生产方式 的精神生活。
(西方哲学史课件)11.康德的哲学

现象和物自体
物自体,休谟甚至对它的存在也抱怀疑态度,康德却 主张我们必须设定它(虽然它是个空洞的概念),其 理由有三: 1.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 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 2.为了给我们的认识确立一个边界,以此为标准,我 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物自体的断言和 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 的范围内而非超越的知识, 3.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 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康德 说:“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 先验观念论论题:就存在于时空中的事物而言,我们 经验的对象只是现象,它们并不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思 想之外,因此,世界由现象而非自在之物构成。
• 对先验观念论的解释有两个支柱:第一,经验的必要 条件;第二,世界服从于这些条件。根据这样的解释, 先验观念论是指:对象的形式特征取决于任何可能经 验的形式特征。
• 我们不仅在形而上学中,而且在数学和物理学中都做出着先天综 合判断。如果这些判断在形而上学中面临困难,那么在数学和物 理学中也会同样面临困难。因此,如果先天综合判断可以在数学 和物理中得到证明,那么它们也会在形而上学中得到证明。
纯粹理性批判的总体问题和立场
• 先天与后天 • 分析与综合
• 先天分析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 • 后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
产生了累累硕果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
批判哲学的方法
• 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要素、结构、本性和限度作出分析,这样的分 析是“根据所有独立于任何经验就能努力达到的知识而对理性能 力进行的批判性探究”。
• 批判哲学的方法就是追问,“独立于任何经验,知性和理性能够 认识什么,又能够认识多少”?人类理性是否有能力探究形而上 学问题?批判哲学是对“任何一种可以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的形 而上学”的预备性的“导论”。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社会发展的规律》(18张PPT)课件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基本含义:
社 社会存在——物质方面
会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生 社会意识——精神方面
活 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
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判断: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
义
哲 学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11课)
(人类社会)
价值观、人生观(12课)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
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 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 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是社会 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回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请思考1:为什么过去人们在历史观上会陷 入唯心主义的错误?
什 杖走么路东,所西以早被晨称为用三四只 只 脚斯”芬脚。克走俄司狄羞路浦愧,斯坠中答崖对而午了死用。。 两只“脚斯走芬克路司,之傍迷”晚常
用 被用三来只比喻脚复走杂路、神?秘、
难以理解的问题。
斯芬克司
【马哲基本框架】
辩证唯物论(4-5课)
马 克
辩证唯物主义 (整个世界)
认识论(6课)
思
唯物辩证法(7-10课)
请判断: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 本矛盾。
2、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 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它支配 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者着重加 以解决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发展变化 而变化。
《西方哲学史》教学课件:第十一讲 “上帝存在”的证明

“上帝存在”的证明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常常讨论的一 个主题,它典型地反映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双重性质,这 就是,它既是基督教的,又是希腊哲学的,既是信仰主义 的,又是理性主义的。也就是说,只是在中世纪的经院哲 学时期,随着理性的复兴,在宗教信仰的领域运用理性、 把宗教信仰的主题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命题来加以论证才成 为一件仿佛自然而又必要的事情,此时,基督教的经院哲 学家们不再满足于对上帝仅仅采取信仰的态度,而是企图 进行理性论证,以理性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这 样做的动机当然是出于信仰,也就是说,他们企图用理性 来为信仰作论证和辩护,用理性来说明信仰,但是,他们 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得上帝不再仅仅是信仰的对象,也成为 了理性的对象,使得上帝进入了理性考察的视野,这样, 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完成了一件重要的工作,这就是将 基督教的上帝理性化了,而这当然也就意味着基督教神学 体系的理性化。
验中 它并不表示属于一个对象的性质,而只是 对一个对象表示肯定,因而,当它运用在 它所肯定的对象身上时,它并没有增加对 象的任何性质,相反,只不过是对它表示 肯定而已。因此,当我们说“上帝存在” 时,这不过是说“上帝是”,它丝毫不能 表明上帝这个概念的实在性,而只是对这 个概念本身予以肯定而已。概念的实在性 并不是通过将“存在”谓词赋予它而获得 的,它必须通过其它的途径,这就是说, 它必须本身就是实在的,而上帝仅就其观 念性而言恰恰不是这样。
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三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一、安瑟尔谟有关“上帝存在”的著名的先 天证明。 二、托马斯·阿奎那有关“上帝存在”的五 个后天证明。 三、约翰·邓·司各脱有关“上帝存在”的综 合证明。
安瑟尔谟选句一:
“在思考中不能靠经典的权威来论 辩,……要简练地证明理性必然性,不管 宣称什么样的研究结论,都要公开地显示 出真理的明晰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word(辛敬良主编)11

第十七章实践与真理人类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运动的最高成果是真理的获得。
认识的真正人物是不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成功地改造世界。
第一节真理是主客观的统一一、真理的本性和功能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看来,具有现实性的理论思维,才是真理。
它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结果。
从哲学史来看,争论的焦点是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唯心主义这样或那样地论证真理是主观的,客观唯心主义虽然认为真理是某种客观精神,但实际上这种客观精神还是由主观精神转化而来的。
与之相反,传统的唯物主义坚持真理是客观的。
彼此截然相对立,这是人们所熟知的。
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看来,传统的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两极对立,一方绝对排斥另一方,都是片面的。
说真理是主观的,井非完全是谬误,说真理是客观的,也不完全正确,因为真理是具有主观性的。
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主客观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结果,不能归结为单独一方。
实践的唯物主义确认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的统一。
从真理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即科学知识来说,它是具有客观性的,既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神的启示,而是人通过实践,实现从思想上占有客观事物。
但是,必须指出,真理的客观性,不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或确认。
真理的客观性也不意味着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本身。
真理和谬误都属于认识论范畴,体现了主观和客观之间对立的统—,表证着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认识结果。
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身,无所谓是真理或谬误。
只有当它转化为主观过程时,才有真理和谬误之分。
真理作为人们的认识成果来说(包括内容和形式),它永远带着人们的主观印记并永远是主客观的统一,这是十分清楚的。
片面地强调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以及关于“接近客观直理”等说法,实际上是割裂了主客观的统一,至少包含着这种倾向。
W哲学第十一课

• 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 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 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
• 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区分: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 脑力劳动者。
全体公民 人民群众 劳动群众 D C B A 脑力劳动者(知 识分子)
• 3、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 “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 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且带领世界 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 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2009年《时代》年度人物颁奖词 • “数以亿计的中国工人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 力量之一”。 ——2010年《财智》 “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点拨: 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中的一 部分,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 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梁启超: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 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 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拿破仑:看,我多伟大,整个欧洲都被我 踩在脚下。 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 历史的动力。 邓小平: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 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胡锦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 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 和设施的总和。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 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 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 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哲学、宗教等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 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今天跟大家讲两个问题:1、哲学家的终极关怀,2、哲学家如何围绕他们的终极关怀进行探索和思考。
哲学家的终极关怀,首先要说哲学究竟研究什么,它的对象是什么。
我们大致讲了一些看法,其中有些讲法是比较含混的。
比如说,哲学是研究普遍规律的,这个说法就很难理解。
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是什么?掌握了这个所谓的普遍规律,不就是掌握了绝对真理了?如果研究哲学就是为了掌握这个绝对真理,那我们不都成了神、成了上帝?这怎么可能?还有一种说法,说哲学是研究精神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研究出这个第一性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讲哲学史,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都不一样,这是由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的虽然三大哲学系统不一样,但是都有共同性,这就是宇宙和人生的问题,我归结为天和人的问题。
这在中国印度西方三大哲学系统中都有表现。
例如康德一辈子注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星空就是天,心中的道德律就是人,这就是天和人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想这个天人问题?想点别的不好么?升官发财,这都是可以想的呀,干吗非得去想宇宙和人生?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宇宙和人生的意义何在。
哲学和一般具体学科之所以不一样,就在于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各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系统有不同的表现。
宇宙和人生的问题性来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而使我们产生了困惑和怀疑。
哲学来源于困惑。
希腊哲学最大的困惑是命运。
命运是必然的,因此古希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悲剧,例如俄狄普斯杀父娶母的悲剧。
在这个悲剧中俄狄普斯的命运是从一生下来就确定的,他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究竟命运是什么?古希腊人为此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就是哲学与原始宗教相区别的地方。
古希腊哲人通过对命运的思考,提炼出来了逻各斯的概念,这就是西方哲学走上的道路。
在印度,人们最大的困惑就是人生是苦海,如何超脱这个苦海,获得解脱?印度人提炼出来了梵我同一,从而使得印度哲学带有了很强的宗教性。
中国人则很现实,今生幸福就行了;要得到人生的幸福,就要关注社会的治乱、朝代的更替等等东西,所以中国哲学起源于忧患意识。
通常说来,社会治理的好,中国人就满意,然而现实常常让我们不满意。
这也是忧患意识的表现。
不管三种哲学系统区别如何,都可以归结为天和人的问题。
宇宙和人生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种思维模式,通过哲学史的了解,我们知道有三种:1,天人对立,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
把客体作为研究对象,主体要找出其中的普遍法则、结构。
这是西方哲学的传统。
2、天人同一,天和人是无差别的一体,这个是印度哲学传统中梵我同一主旨的核心。
3、天人既对立又统一。
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我们通常说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其实这个讲法不确切。
中国哲学采取的是对立统一的中道方式,从对立中寻求合一,在合一中看到对立。
这个我们在讲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的很清楚。
哲学要讨论的问题是天和人,宇宙和人生;人们要讨论这个,不是说要研究它们的规律,而是这里面有太多的困惑,需要人们来解答。
所以哲学思维起源于困惑,起源于苦恼。
禅宗语录中,有“一点真疑不间断,打破沙锅纹到底”的说法。
“纹”就是“问”,“一点真疑”的“疑”不是小事,我的这个水杯丢到哪里去了?这样的问题,不能算是疑惑;宇宙人生意义何在?这才是疑惑,这才是“真疑”;这个疑惑是不间断的,伴随你的一生;要穷根究底的问,问到底。
这个真正的问题,让人们苦恼,一定要穷根究底地找出个答案来,问到最后。
这就是哲学。
有真正的疑惑才会产生了哲学的思想,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说出一个道理来的偏见,能够给人自信,这就是哲学家,由此而有哲学派别。
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天和人的问题现在也有多种表现,比如目前有一个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就是两种文化——自然科学的文化和人文价值的文化——互相冲突。
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坐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经常打架。
自然科学家说,我管你什么价值不价值,我把自然的真实面目给揭示出来就行了;我研究出原子弹,至于你用原子弹去干什么,这我不关心,人是可以克隆的,你要克隆一个希特勒出来,我不管。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只管“天”,不管“人”。
人文科学家说,你做什么事情,总要讲点价值、道德、良心、人道主义吧?既然要讲这些东西,那有些事情就不能干,比如克隆人,这怎么可以呢?这是两种文化的冲突,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冲突,也可以说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
工具理性是什么?这个事情只要能做,只要能实现,我就只管去做,不管什么道德不道德。
例如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他买空卖空,进行资本投机,结果造成了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索罗斯说,这不能怪我,我是按照游戏规则来的,确实是这样,索罗斯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投机的,他是绝对服从工具理性的指导。
金融危机造成国家动荡、企业破产、人们生活困顿,许多人自杀,产生很多灾难,索罗斯说,那我不管。
这就是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在讲人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可以继续关注。
宇宙和人,自然和人文,二者之间,老是发生某种冲突。
事实上是那样的一个东西,也许是我们人类所不能接受的;我们价值上认同的东西,也许事实上是不能做到的。
这就是矛盾。
矛盾并不惊奇,你们接触了哲学,就会发现到处都是矛盾;古往今来,没有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没有矛盾。
哲学家跟普通人的区别之一,就是他会抓住矛盾不放,一点真疑不间断,打破沙锅问到底。
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这可以说是对所有哲学最合适的概括。
这么说起来,哲学家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用西方哲学的话来说,说不清楚;用中国哲学的话来说,一点就明。
哲学家的终极关怀,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横渠四句。
横渠是谁?宋代的一位理学家,叫张载,字横渠。
他说过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
它既说出了古往今来所有哲学家的终极关怀,也说出了他们的伟大抱负。
没有这个抱负,你不要学哲学。
一个哲学家,一个小小的人,他居然可以为天地立心;天地有心没有?或者说宇宙有心没有?宇宙不是人,它能有心吗?因为它没有心,所以哲学家就要给它安一个心,这就是哲学家的功夫。
生民就是人类,命可以说是人类的核心价值观;一般的人每天日子就这么过着,没有也不会去注意所谓安身立命的问题,但是哲学家要考虑,他要考虑人、人类的核心价值观,人类的命运。
为往圣继绝学,过去那些往圣先贤的学问,要继承,不能让它中断了;谁来继承,我,我就是这个中继站。
火为什么能永远不灭?得继续往火里面添柴。
每个哲学家就是把自己当作柴薪,奉献自己的一生,自己烧完了,还有后来的人继续,这叫薪尽而火传,哲学之火就是这样才能一直熊熊燃烧。
这叫为往圣继绝学。
目的是要干什么?要为万世开太平,为后来的人们缔造一个有秩序的世界。
哲学家有这么伟大的抱负,那他究竟是什么人?他是个英雄。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理性思维的英雄。
要做哲学家,就要对宇宙人生的困惑进行解答,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抱负。
你能不能实现这个抱负是另外一个问题,然而你要做哲学家,不能没有这个抱负。
我们现在再讲讲哲学家是如何围绕他们的终极关怀进行哲学的探索。
哲学家的探索有其相似的地方。
王国维对这有绝好的概括。
在《人间词话》里面,他说,古今凡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个阶段、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个起点,起点要高,要上高楼,而且寂寞,只有你一个人,望向天边遥远的目标。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为什么会宽?得了相思病了,整天就只想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别的东西都顾不上了,所以憔悴。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后,你成功了,达到了目标。
这三个境界,第一个是确立目标,目标要高,要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自我是渺小的,有限的,要超越;世俗的东西,要超越的;还要超越什么?超越权威,要敢于跟权威叫板。
哲学史上要超越前人,就必须超越权威。
当然,年轻人要超越权威,要迈上独上高楼的一步,很难,但是关键的因素,是你究竟“敢不敢”。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柏拉图,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哲学家,然而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所以他能够超越柏拉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章太炎的老师是俞樾,是当时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俞樾说你做我的学生,就好好继承古文经学的传统,做出大成绩来;但是章太炎当时的志向是什么?“为万世开太平”。
他不甘心“为往圣继绝学”,他要救中国,所以跟孙中山闹革命去了。
俞樾说你这不是走了歪路了吗?学问不好好搞,去搞什么政治?章太炎于是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谢本师》,谢谢您的关心,然而我的志向不会改变。
就这样,章太炎跟俞樾断了师生关系。
这就是吾爱吾师,然而吾更爱真理。
章太炎于是超越了俞樾,俞樾是个学问大家,然而章太炎就不仅仅是学问家、思想家,还是革命家。
章太炎晚年的时候,不太关心政治了;然而他的一个弟子,却又走上了一条与他意思不合的路。
是谁?鲁迅。
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跟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但是鲁迅后来看到章太炎一天天颓废下去,做了许多不太好的事情,于是写了一篇文章,也是很有名的——《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从此与章太炎分道扬镳。
这都是超越。
你们在学问方面是刚刚起步,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立志高远的超越意识,那就只能做二三流的人,作不了第一流的人。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中国有句老话“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这都是说,立志要远大,要敢于超越,这样才能做出大成就。
当你独自上了高楼,心里会有一种感叹,什么感叹?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然而你整天念叨要独上高楼,而不去努力,那是上不了高楼的,所以第二步更重要。
这就是要把这放在心上,不断地探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探索是很苦的,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说明了探索的苦;但是问题不能放弃,你必须仅仅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一直坚持探索,这样才能成功,这不但是哲学领域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课间休息时一个同学问我,哲学家要“为万世开太平”,但是我不想开太平,也不希望别人来为我开太平,那他不是越俎代庖了?不是。
对于哲学家来说,“为万世开太平”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他一辈子追求的东西,他就是为这个问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对于你来说,你也会有值得你一辈子去探求、去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是有别于他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也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
比如康德,始终关注的问题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三十多岁他提出“星云假说”,成了名,但是问题没有解决;康德一个人哥尼斯堡在寒暑不分,苦苦钻研,日复一日,他的生活,跟钟表一样准确,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散步,都是分毫不差,刮风下雨也不管;以至于哥尼斯堡的人们一看到康德出来散步了,马上就对手表,因为他们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