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产业经济学课程作业

论文题目: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杨五兰

小组成员:

负责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分析:吴悦(1110022030)

强国华(1110022028)陈娟(1110022033)

负责劳动力流动理论分析: 余静(1110022041)

孙瑞雪(1110022040) 负责解决措施:许媛媛(1110022018)陈红(1110022017)

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摘要: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本文对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现状和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运用刘易斯理论中城乡二元结构等理论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分析,找出解决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措施,以促进安徽省劳动力健康转移。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城镇化、配第—克拉克定律、刘易斯理论、经济发展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1.引言 (2)

2.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2)

2.1劳动力转移规模 (3)

2.2劳动力转移方向 (3)

2.3劳动力转移结构 (4)

3.安徽省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4)

3.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 (4)

3.2有关政策、体制不完善 (5)

3.3劳动者素质较低 (5)

3.4城市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不足 (5)

4.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 (5)

4.1配第—克拉克定律 (6)

4.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6)

4.3刘易斯拐点 (6)

4.4“人口红利”理论 (7)

5.解决措施 (8)

5.1大力推动安徽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省内就业 (8)

5.2完善相关政策、体制 (8)

5.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9)

5.4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力扩大本地就业 (9)

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 (10)

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1.引言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2011年末全省总人口6876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全省共有17地级市,44市辖区,5县级市,56县。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经济在全国居于第九位。和农业相比,安徽省的工业发展相对不足,工业化与城镇水平低于国家水平。

2011年安徽省生产总值(GDP)15300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3.8%,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015亿元,第二产业为8309亿元,第三产业为4976亿元。如图1所示,安徽省2001-2011年GDP总量逐年上升,经济持续发展。

图一 2001-2011年安徽省GDP变化图

劳动力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更好的发展经济,促使GDP的进一步增长,合理的利用劳动力资源,以使人们的劳动发挥出最大价值,这是很有必要的。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流动,处理好劳动力的问题有利于安徽经济的进步。下文将就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方案进行具体分析。

2.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及中心城市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继续致富的必然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客观的更新。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流动在很大方面代表了我省劳动力流动的总体情况。

年份总数(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

2007 6675.7129 21.98 38.7

2008 6740.8759 22.23 40.5

2009 6794.53 22.33 42.1

2010 6826.63 22.71 43.2

2011 6875.87 22.93 44.8

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和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下面我们从转移的规模、转移的方向、转移结构三方面来做下阐述。

2.1劳动力转移规模

2008年的954万人增至2011年的1199万人,这绝对化的数字充分说明了安徽省劳动力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可耕地越来越少,土地越来越贫瘠,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二是示范效应,村中有人外出打工,回来后收入不菲,比从事农业的收入要高很多,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亲帮亲,邻助邻,越来越多的人都被带出农村走向城市。

2.2劳动力转移方向

%)

移,光是江浙和上海地区就占了总转移数量的75.67%,其次是广东地区占5.62%,然后是京津地区占5.35%。而向西部和中部地区转移的数量就很少,主要原因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活质量较低,行业和产业较少。

%)

如合肥、芜湖、淮南、蚌埠、安庆、马鞍山等迁移,一则是这些城市经济在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劳动,二则是省内转移路程近,许多人都是农忙季节回家务农,农闲季节则进城务工,对这些兼业转移的劳动力来说,省内则是他们理想的选择。

省内转移与省外转移就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末农村劳动力在省内流动占31.23%,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68.77%。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主要流向外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省内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及相关政府制定的政策还不到位,以至于我省省内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大,大量劳动力需要向省外转移。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主要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这主要也是因为二三产业价值高。第二产业从业的人数最多,则是因为它相对第三产业技能与知识要求低点,许多人在技能培训中或是别人现场教学下稍微学习一点便可从事其行业。

2.3劳动力转移结构

就劳动力转移结构而言,从年龄结构上看,2011年安徽省外出劳动力中

20-40岁的人占了55.5%,外出务工人员大多都是青壮年,而把老年人和孩子丢在家中,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或是手工生产活动,成为留守人员。从性别结构上来看,2011年外出劳动中男性比例为55.81%,而女性比例为44.19%,性别比为126.28。这符合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在农村地区,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等仍十分盛行。从行业与地区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地区;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技术要求低等特别明显。

3.安徽省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可以了解到,我省每年的劳动力流动数量都很大,而劳动力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其流动情况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就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来看,劳动力流动不均衡,劳动者素质不高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不利于安徽省经济的发展。下面具体分析安徽省在实际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

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原因。从图一能看出,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11年的GDP比上一年增长了23.8%。但与全国相比,安徽还处于落后地位。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到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去工作生活,这就造成了我省劳动力的大量流出。

安徽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较晚、水平还比较低,这种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省内的有效转移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到2011年,全省有城市17个、建制镇915个,全省城镇居住人口由2001年的179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674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9.3%提高到44.8%,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水平的5—6个百分点,这说明安徽省农村人口转移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如果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