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合集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赢问题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赢问题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lO



1-I 一 . .
图 1 劳 动 者 在 家 务农 的 年 收 入 :
多 数 农 民在 家 务 农 的 年 收入 在 5 0 00元 以下 。通 过 计算 得 知 , 农 民在 家 务 农 的年 收 入 的平 均 值 约 为 3 0 5 0元 。
1 . 外 出 打 工 的 年 收入 。 过 下 面 的 图表 和 条 形 图 。 们能 够 .2 2 通 我
比率 5 .O 1 6
3 7 0. 5 1 37 2.
省 的农 民进 行 问卷 调 查 。 们 发 现 农 村 劳动 力 转 移后 。 民的 收 我 农
在 家务 农的 年收入 少于 3 0 00
30  ̄ 50 0 00 0 5 00 80 0 0  ̄ 0
入得 到 了很 大 的提 高 。 实践 证 明 。 村 劳动 力 转 移也 给 社 会 带 来 农 了很 大的 效 益 。 以要 完善 农 村 劳 动 力 转移 制 度 。 所 实现 农 民和 社
作 为 理性 “ 经济 人 ” 的农 民 为 什 么 会 积 极 地 涌人 到外 出打 工 的 潮
、一
数据 来 源 :来 自于本 次 问卷调 查 .下 同 。
6O
5 0
; 4 0
嚣 3O
20
流 中 呢 ?我 们 相 信 , 是 国家 政 策 的倾 向 , 这 更是 农 民权 衡 利 弊 之 后 的 结果 。 了对 这 一 原 因进 行 进 一 步 的分 析 . 们 对 安 徽 省 的 为 我
部 分 村 民进 行 了 实 地 问 卷调 查 。 1 问卷 调 查 的 统计 分 析 11 问 卷调 查 的基 本 情 况 。安 徽 省 是 我 国 的一 个 农 业 大 省 , . 也 是 劳 务输 出大 省 。 内农 村 有 大 量 劳动 力 需 要 转 移 。 省 我们 在 相 关 部 门 的协 助 下 。于 2 0 0 7年 9月 份 组 织 人 员 对 安 徽 省 的 五河 县 、 当 涂 县 、 城县 以及 颍 上 县 的村 民进 行 了实 地 问 卷 调查 。 次 共 舒 本 发 放 了 20 0 0份 问 卷 。 回 收 了 有 效 问 卷 17 7 8份 , 回 收 率 达

试论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试论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发展。 ( ) 移 组 织化 程 度 低 , 移难 度 加 大 二 转 转
表一
年 份
2 0 - 0 8年 安徽 省 流 向省 外 半 年 以上 人 数 0 0 20
2 0 00 20 01 2 0 2 0 2 0 20 2 0 2 0 2 0 01 03 04 05 06 07 08
播 、 控 系统 , 农 民 及 时 掌 握 就 业 信 息 ; 次 在各 主 要 劳 动 力 输 监 使 再 出 地 建 立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资 源 信 息 库 , 善 有 关 的 收集 、 递 手 完 传 段 , 需 求 者 根 据 自 己的 需 要 选 择 劳 动 力 , 而 做 好 输 入 地 与 输 使 从 出 地 的供 需 对 接 。

罩 高
【 陶浪平. 3 】 统筹城 乡进程 中农村 劳动 力转移 的实证分 析一 昌
10 0 5万 人
20 0 8年 , 省 内 转 移 劳 动 力 占 2 % , 在 8 比上 年 下 降 57个 百 分 . 点 ; 均 为 0 3人 , 上 年 减 少 0 4人 。其 中 , 内 转 移 劳 动 力 户 . 2 比 . 0 省 中除 转 移 在 省 内 各 市辖 区 的 比重 有 所 上 升 外 , 县 内 转 移 的 却 在 出 现 大 幅 度 下 降 。 0 8年 , 县 内转 移 的 户 均 约 为 0 1 20 在 .3人 , 比 上 年 减 少 O0 .5人 , 占 比 重 由 上 年 的 6 .%下 降 为 5 .% , 所 55 59 下 降 94个 百 分 点 。安 徽 省 的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本 地 转 移 规 . 模 在 降 低 , 省 转 移 趋 势 在 上 升 , 且 转 移 出去 的 大 都 为 青 壮 外 而 年 劳 动 力 , 内 整 体 经 济 的 发 展 业 离 不 开 农 村 经 济 , 这 个 角 省 从 度 讲 ,这 将 不 利 于 我 省 农 村 经 济 和整 个 省 区经 济 的 协 调 可 持 续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向当地 非农产 业 、 省 内城镇 、 省 际跨 区域转移 , 到2 0 1 0 年安徽省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达 到 6 0 0 万人 如
此大规模 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对安徽社会稳定和谐 、 农
村经济发展 带来什 么样 的影响 . 政府又该制定怎样的劳 动力流动政策 . 这些 问题都值得探讨
女. 安徽 寿县 人 , 硕 士, 安徽 农 业 大学 经 济 管理 学院 副 院 长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研 究方 向 为 农 业技 术 经 济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0 5
安徽省 是一个 农业 大省 . 农 村 劳动力 资源 十分 丰
富 。由于 城乡 收入差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 以及个人 特
关键词 : 安徽 : 农村 劳动 力 转 移 ; 农 村 经 济发 展 : 对策 中图 分 类 号 : F 1 2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1 9 9 9 ( 2 0 1 3 ) 0 1 — 0 0 8 0 — 0 3
作者 简 介 : 朱虹 ( 1 9 8 7 一 ) , 女, 安徽 桐城 人 , 安徽 农 业 大学 ( 安徽合肥 2 3 0 0 3 6 ) 经 济 管理 学院 硕 士研 究 生 ; 张士 云 ( 1 9 6 4 一 ) ,
对剩余转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不
足从而对农村 的粮食生产 、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产生不利 影响 [ 6 ] 。 漆世兰 、 杨 锦秀 、 石川认为 , 大规模 的转移会给农
业生产发展带来土地利用率低 、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 、
收入约 5 2 8 5 元. 是全国水平的 8 9 % 这些剩余劳动力如
果不从农村内部转移出去 . 农民收入很难提高 2 0 1 0年 安 徽省 生产 总值 1 2 3 5 9 . 3 3亿 元 。一产 的贡献 率仅 为 4 . 2 2 % 耕地总面积为 4 1 8 1 . 2 9 千公顷 . 人均耕地面积约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巢湖 280 ) 300
要 : 当前 安徽 农村 流动 劳动 力的就 业技 能、 业 渠道 、 就 就 社会 保 障、 权利 维护等 几方 面的现状 进行调 查
分析 , 出造成 安徽 农村 劳动 力流动 就业 问题 的体 制机 制 障碍 , 找 并提 出相应 的解 决对策 。 以期提服务 , 实现城 乡社 会和 谐发展 。
n l ss o e e ly n k ls h e c n l fe ly n ,s ca e u t t .Ai n tfn i g o tt eo — ay i ft mp o me ts i ,t ha neso mp o me t o i s c r y ec h l l i mi g a d n u bs i h td so h ir r a o o o mp o me tme h n s o y tm ,a d p t o wa d c re p n i g s l to s n a e fAn u a l b rf w fe ly n c a im fs se u l l n u sfr r or s o d n ou in .I
安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普遍较低。如下表 l 所示 , 6名被调查者中 , 9 7 目前从事管理型工作 的 占6 6 %, .6 从事技术型工作的占2 . 1 14 %。由此可以判断, 安徽农村流动劳动力中 , 技能型劳动力不足三 分之一 , 多数流动就业人员未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 只能从事生产操作工作或体力型劳动 , 以获得对文化 难 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收稿 日期 :0 1一 6— O 21 o 3
作者简介: 陈平 ( 99一 , , 16 ) 女 安徽省灵壁县人 , 硕士, 讲师 , 主要从事农 村区域发展研究。

安徽省劳动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安徽省劳动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 口大省 , 努力扩大就业一直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目 标之一。近年来, 虽然安 徽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 就业人 口日 趋增多, 但在就业领域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 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充分就业是安徽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源泉 之一
从人 口规模来看 , 安徽无疑是一个劳动力供 给极其丰富的省份。20 04年, 安徽省 常住人 口62 万 28 人, 在全国排名第 8 目前 , ; 安徽的人 口年龄结构中, 劳动年龄人 口的比重较高, 这进一步提高 了劳动力供 给的总水平。根据 20 年第五次人 口普查数据 , 6 岁人 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为 6 .2 00 1 4 5— 69 %。在全部 1 5— 6 4岁劳动年龄人 口中, 相对年轻的劳动年龄人 口即 1 3 岁人 口合起来 , 5— 9 占到了全部人 口的 3 .2 9 2 %。 也就是说 , 从劳 动力供 给 的总体 状况看 , 为年 轻 的劳 动力 是劳动 力 的主要 组 成 部分 。这 也预 示着 , 动 较 劳 供给队列效果会在未来 2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0 保障安徽劳动力供给的有利地位。同时, 在改革期间 , 劳 动力资源的优势也成为安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最基本的优势之一。作为一个劳动力丰富 、 资本相对稀缺 的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省份 , 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安徽工业比较优势所在。 庞大的人 口基数和较高的劳动年龄人 口比重 , 构成了安徽劳动力供给的巨大优势。因此 , 安徽实行了 近 3 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0 不仅极大地控制了人 口总量 , 有助于人 口、 资源 、 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 也通过 较早地赢得年龄结构优势 , 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泉。
wwwcqvipcom第21卷第5期丁华军安徽省劳动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53技术资本壁垒的先发优势不突出随着要素价格逐步上扬和市场份额不断分割不仅产业的后续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而且容易引起中西部地区后发产业取向的低成本冲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基于安徽省1990—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基于安徽省1990—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引言
1 9 8 2年 1 月 1日, 中共 中央发 出第一个关于三农 问题 的


8 4 2万 人 , 2 0 0 9年流动人 口增加 到 9 9 2万人 , 流 动人 口规 模
的扩大 , 加速了农 村劳动力 的转移 。 研究表明 , 劳动力从农 业 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 劳动力 流动对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达到 1 6 %~ 2 0 % 。因此 , 研究 安徽 省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 为政府 制定 相应的 政策提供 决策依据 , 引导农村 劳动力合 理 、 有序 的转移 , 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 , 推 动农村 的不断变革 和社会进 步 , 更好地 解
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 问题 。

号文件” , 至今 , 中央已出台 l 3 个关注三农工作 的中央“ 一
号文件 ” , 始终把 三农工作放在重 中之重 的地位 。 三农 问题 的
核心是农 民问题 , 农 民问题的核 心是收入 问题 , 收入 问题 的
核心是就业问题 ( 李盛曼 、 马朝红 , 2 0 0 7 ) [ 1 1 。农村 富余 劳动力
2 0 1 3 年第 1 5 期
总第 1 9 7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C RE S E ARCH GUI DE
No . 1 5, 2 0 1 3 S e i r a l No . 1 9 7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影 响 因 素
基 于安徽省 1 9 9 0 —2 0 1 0年数据的 实证分析
业人 口比重 占全省 总人 口的 7 7 . 2 %, 三农 问题 一直制约安徽
农村 劳动力从农业 向非农产业 转移 的就 业规模 ; 该值解 释变量 X)

阜阳就业分析报告

阜阳就业分析报告

阜阳就业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阜阳市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的就业形势和趋势。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以及就业政策的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

2. 劳动力市场概况阜阳市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阜阳市的劳动力总人口约为X万人,其中男性占X%,女性占X%。

劳动力市场主要由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组成。

3. 产业结构分析3.1 制造业阜阳市的制造业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该行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子制造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3.2 服务业阜阳市的服务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

该行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和旅游等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该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农业虽然阜阳市的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但仍然是该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

农业行业主要包括粮食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该行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为农村就业提供了机会。

4. 就业政策分析为了促进阜阳市的就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

其中包括鼓励外商投资、支持创业和培训等措施。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就业趋势展望根据对阜阳市就业情况的分析,可以预见以下几个趋势: - 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增加; - 服务业将继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就业机会将增多; - 政府将继续出台更多的就业政策,以促进就业形势的稳定和改善; - 农业将继续减少在就业中的比重,农村劳动力将逐渐向其他行业转移。

6. 结论阜阳市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发展的趋势。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计与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成特点、就业领域、影响、问题与挑战以及政策建议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背景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政策引导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原因,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政策等,都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流动劳动力的构成特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化,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二是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三是流动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劳动力占比较大;四是流动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

三、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就业领域,因为建筑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制造业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就业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制造等。

此外,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安徽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和环杀经济发展地区,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

一、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安徽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关系不够互动和协调,小城镇的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由于大城市的过度繁荣,也会导致城市扩张不平衡,区域之间的差距越发明显。

二、产业发展不均衡安徽拥有多个主要产业,但是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不足,导致一些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影响了整个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同时,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能力较弱,只能依赖外部资金。

三、人才流动难题安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高质量人才前往开发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

这一现象导致了安徽人才储备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外,由于一些城市和地区受制于经济发展和环境等问题,难以赢得人才回流的战役,也影响了其发展。

四、城市规划不足和环境质量差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划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比如,城市中心区域过于繁华而较少发展居住区;同时市区的道路交通也存在很多问题。

此外,安徽在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如果不能在环境保护上下功夫,总体社会质量将会受到影响。

五、工业品质不高安徽的重点产业中,一些企业的工业品质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全面竞争力提升,也难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总之,安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投资体制,完善规划,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保护,发挥每一个人的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

当这些措施有效地实施,我们相信安徽的经济就能更稳定地发展。

泛长三角背景下安徽人力资源现状及发

泛长三角背景下安徽人力资源现状及发

泛长三角背景下安徽人力资源现状及发一、泛长三角背景下安徽人力资源现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使得安徽在泛长三角地区中的发展具备独特优势。

安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众多,而且人口结构复杂,由于城乡之间的流动较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不少挑战。

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安徽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1.安徽人口结构分析安徽的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占比超过6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安徽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特点明显,男女比例接近1∶1。

但在年龄方面,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安徽面临一个老龄化的挑战。

2.安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安徽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总量大。

安徽人口众多,劳动力总量自然也十分庞大。

(2)劳动力素质不高。

安徽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存在制约因素,很多返乡农民工或农村流动人口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影响了安徽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

(3)就业结构单一。

目前,安徽的劳动力主要从事传统制造业或服务业,就业结构存在单一性问题。

(4)待遇水平相对较低。

安徽的劳动力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3.泛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安徽人力资源带来的影响泛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安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升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安徽产业转型发展。

泛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升级,这为安徽逐步转变传统产业结构提供了契机。

(2)提升安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泛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多有优质高校、科研机构聚集,可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安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提升。

(3)丰富就业结构。

泛长三角地区也多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优质企业的流入和扩张,可以为安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

(4)加快安徽乡村振兴。

安徽省劳动力成本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劳动力成本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Vol.28No.12Dec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2期(下)2012年12月劳动力成本又称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1].劳动力成本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劳动力极其成本的变动对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承接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对安徽省劳动力成本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安徽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收入变动状况1.1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变动的主要特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长较快.2007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达到818.1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21.4%,比1978年增加了7.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与1978年的309.2万人相比,增加508.9万人,增长164.6%,年均增长率为3.4%,比全省增长率高0.9个百分点.安徽省劳动力成本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陈秀娟,徐义(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0030)摘要: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徽省劳动力成本的变动趋势.安徽省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显著,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有了显著增长,但收入总体增长缓慢.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力供给矛盾、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对宏观规制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共同推动了安徽省劳动力成本上涨.关键词:安徽省;劳动力成本;城镇和农村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2-0119-02项目1978年2007年比78年增加比78年增长(%)年均增长率(%)全省从业人员(万人)1873.438181944.6103.8 2.5其中:城镇人员309.2818.1508.9164.63.4占总计比重(%)16.521.4———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表1安徽省城镇从业人员发展情况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增长迅速.近年来,从事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越来越少,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数增加缓慢,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且减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城镇就业人员增加速度.安徽省绝大多数劳动者都是在其他经济单位中就业,2010年年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经济206万人,城镇集体经济17.9万人,其他经济从业人员达749.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9%、-4.8、4.8.截至2010年,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劳动者的比重达到77%.1.2城镇单位职工工资增长的主要特征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显著.自2002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全省非私营单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速分别由2009年的12.5%、14.15%、12.36%、8.22%提高到2011年的18.34%、16.24%、19.01%、20.4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其次是集体经济,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速相对较慢.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水平的变化突显了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行业差距拉大.2011年,安徽省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0640元,19个行业中有5个行业平均工资高于全省,其中采矿业、金融业最高为采66172元和64288元,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最低为20485元和22867元,最高的采矿业比最低的农林牧渔业高出45687元,差距比上年拉大5281元.安徽省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行业差距的拉大表明劳动力成本的行业非均增长的特点[2].2安徽省农民工就业和收入变动状况2.1农民收入增加总体上趋于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总体上趋于缓慢.其中安徽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对农民工收入增加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安徽省农民外出务工队伍不断壮大,务工收入逐渐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比重也在不断下降,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安徽省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性在减弱.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有所提高.2.2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城乡二元分割导致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从事第一产业,随着对劳动力流动政策限制的放开和农业现代化进程119--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日益成为其收入主体部分.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多和各农户间经济交往增强,政府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和亲友互送礼金等非经营性收入也明显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3影响安徽省劳动力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其次,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跨省转移,导致省内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再次,政府对工资收入的宏观规制影响不断加强;最后,物价的日益上涨导致不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增加.3.1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所谓劳动者素质,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劳动者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成本.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安徽省城市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13年,与“五普”相比,人均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分性别看,男性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6年,女性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5年.劳动适龄人口所受教育程度提高增加了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带来工资收入提高.3.2劳动力市场上供给的变化目前我省劳动力资源还处于相对富裕的状态.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现代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但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安徽省还是人口流出大省,这样极易导致安徽省内劳动力供需矛盾,一些行业和部分企业可能出现“用工荒”难题.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突出是当前安徽省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又一巨大推动力.3.3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中部地区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东部沿海诸多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内地建厂,刺激了劳动力需求.一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另一方面,安徽省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性都很大,都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阶段.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需求的日益旺盛客观上推动了用工成本的上涨.3.4政府的宏观规制作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既是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又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消费行为,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资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对象之一.第一,最低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自1995年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来,安徽省已先后八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最近的一次是去年7月,调整后月最低工资最高可达1010元,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最高可达10.6元.从公布的标准看,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为25.9% ̄28.6%,在全国算高的,但是额度在全国只处于中间位置[3].由于《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所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后,会推动工资整体上涨.第二,加强立法建设,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2006年制定颁布了《安徽省工资支付规定》,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原则、工资项目、标准及其确定、调整的方法;工资支付、工资的代扣、代缴及扣除事项等做了明确规定,以法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工资支付行为,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工资支付行为,为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费用是构成劳动力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参保人数的增加,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在增加.2011年安徽省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年末全省省辖市市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15.6万人增加到365.6万人,占全省50.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56万人增加到422万人,占全省6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229.6万人增加到264.9万人,占全省66.6%.其他社会福利事业继续稳步发展[4].3.5生活成本的上升带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和全国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2008年安徽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2(上年为100),城市CPI为106.0,农村为106.4;2009年安徽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1,城市为98.9,农村为99.4.2010年安徽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1,城市为103.0,农村为103.4.随着物价的逐渐上涨,劳动者为维持其自身及家庭生存和生活的成本也在增加.4结论和建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其上升速度在今后将逐渐加快.我省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多种因素共同因素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又有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动者素质提高的表现,也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客观要求.只有及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参考文献:〔1〕张定琼.企业如何实施人工成本管理[J].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8).〔2〕安徽统计信息网.我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行业差距拉大.2012-2.〔3〕张本波.我国劳动力成本变动趋势及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124-130.〔4〕张明俊,王雪松.对我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分析建议[R].安徽统计信息网信息服务版,/ news/open.asp?id=37067.120--。

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重要现象。

这种现象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探讨劳动力流动的现状,然后探讨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和挑战,接着提出应对劳动力流动的策略和对策。

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全球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流动越来越普遍。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根据联合国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移民总数高达2.7亿,占全球总人口的3.5%。

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之一,中国移民数量高达1,106.3万人。

在中国,劳动力流动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截至2021年,中国的外来人口总数高达2821万,其中60%是从事务性和劳动密集型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主要从内陆走向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

这种流动现象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下面让我们看看影响和挑战。

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和挑战劳动力流动使得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力资源得以配置。

它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需要劳动力的行业来说。

但是,劳动力流动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一,劳动力流动加剧了贫富差距。

尽管流动劳动力的工资比较高,但是他们通常处于低收入、不稳定和危险的工作环境中。

二,劳动力流动增加了社会矛盾。

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引起民族、地区、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

三,劳动力流动增加了城市环境压力。

外来人口通常容易集中居住在城市郊区和贫困地区,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治安等方面的压力。

这些挑战要求我们采取适当的策略和对策来应对劳动力流动。

应对劳动力流动的策略与对策应对劳动力流动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对策。

下面列举一些应对劳动力流动的策略和对策:一,完善城市化建设。

城市化是国家战略,但需要考虑到外来人口的特殊需求和城市设施建设。

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刘新(安徽师范大学)摘要:通过对安徽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问题,并通过对事实数据的解析,来找出阻碍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

本文旨在能更好的促进安徽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良性转移,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帮助缩小地区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就业绪言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近7千万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由于各种原因,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些不合理,这也导致了许多问题,这也需要我们一一剖析解决。

一、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一)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特征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2006年末,全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8.5万人。

其中,1211.1万人为男性劳动力,占49.5%;1237.4万人为女性劳动力,占50.5%,2006年末全安徽省省农村就业人员21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8.6%。

从数据上看,安徽省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就业状况良好,但仍有11.4%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需要去调配,去解决就业问题。

这说明安徽省内仍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就业,这部分的剩余农村劳动力仍然要鼓励去流动,去就业。

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地区的非农业产业,将大大提高农村劳动力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安徽省生产总值。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安徽省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省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大大促进了安徽省内农业的发展。

转移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获得收入,有一部分再投入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安徽省农村农业的投入,促进了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特征1转移方向转移劳动力大量去往外省,转移省外比例持续上升。

2024年劳动力流动情况的报告

2024年劳动力流动情况的报告

2024年劳动力流动情况报告在2024年,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科技发展的迅猛进步,劳动力流动对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2024年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各个方面。

一、国际间劳动力流动2024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全球大约有2亿人在国外工作,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发达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劳动力流动大国包括中国、印度、菲律宾等,这些国家的工人远赴海外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

二、互联网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劳动力流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通过互联网,求职者能够方便地在国内外寻找和应聘工作。

同时,雇主也能够更加便利地招聘海外优秀人才。

线上平台的兴起,如LinkedIn、Indeed等,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三、技术移民和人才流失技术移民成为2024年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向。

发达国家通过吸引高素质技术人才,助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这也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特别是那些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2024年,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采取措施,通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来留住人才。

四、地区内劳动力流动除了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外,地区内的劳动力流动也逐渐加强。

随着企业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公点,劳动力流动变得更加频繁。

跨地区工作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专业人士,这也为地区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五、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劳动力流动虽然带来了很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劳动力流动可能导致源地的人力资源短缺,特别是技术人才的流失。

其次,劳动力流动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文化冲突、移民权益保护等。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管理和规范劳动力流动。

然而,劳动力流动也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劳动力的流动能够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池州企业用工报告分析

池州企业用工报告分析

池州企业用工报告分析引言池州市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企业用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池州市的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对池州市企业用工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池州市的用工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用工总体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池州市的企业总数达到了2000家,其中大型企业100家,中型企业500家,小型企业1400家。

这些企业在各个行业中分布广泛,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等。

从用工人数来看,池州市的企业共计雇佣了10万名员工。

其中,大型企业平均每家企业雇佣1000名员工,中型企业平均每家企业雇佣200名员工,小型企业平均每家企业雇佣70名员工。

用工结构分析性别结构在池州市的企业用工中,男性员工占据了主导地位,约占总人数的70%。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都是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这两个行业对体力劳动的需求较大,而男性在体力方面相对于女性更具优势。

然而,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女性员工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年龄结构在年龄结构方面,池州市企业用工主要分布在25岁到45岁之间,占总人数的60%。

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同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也逐渐成为企业用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历结构在学历结构方面,大部分企业用工具备中等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80%。

这是因为池州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具备较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员工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用工问题分析在企业用工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职业培训不足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目前池州市的职业培训资源并不足够,导致许多员工的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将是未来企业用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企业用工稳定性低在池州市的企业中,员工的跳槽率较高,用工稳定性低。

外出农村劳动力现状调查

外出农村劳动力现状调查


男女 比 例 为 1 3 4 6 : 1 0 0


做是

种社会的进步

从 年龄 结果 上 看
家 外 出从 业 者 虽 以 租 房 为 主


2007

20 _- 34
54 % 40

岁 人 群 占外 出 农 村 劳 动 力 总 量 的 岁 以 上 的人 群 则呈 递 减 趋势 其 中有

、 、

3 36

倍 其 中 :交 通 和 通 讯 衣 着 饮 食 支

、 、


出是 安 徽 农 民 平 均 消 费水 平 的
6 08

7 21



津 山 东 新 疆 等 其 中前
、 、

5

个省市吸纳 了
这 说 明过 去 以
” ,
倍和
3 4 l



举 家外 出家庭 的 生 活

安徽流动劳动 力



1 95

倍 其
]
中 :交 通 和 通 讯 衣 着 食 品 消 费 支 出 最
多 分 别是 安徽平均水平的 2


89 2


31

1 91



这 对扩大 内需 促 进 经 济社会 发


未来 发 展 本次 调 查 显 示


85 9%

举 家外 出

展 产 生 巨大 影 响

家庭 是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新思考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新思考
力 中, 备 初 中 文 化 的 占全 省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比 重 为 具
49 , . % 提高到 2 0 0 5年 的 6 6 , 升 了 17个 百分 点 。据 .% 提 .
统计 ,0 4年 外 出务工 6个 月 以上的农村 劳动力所 占比重 20
2. % , 6 8 高于 20 0 4年 2 % 的 比重 ; 6 具备 高 中以上 文化 的 比 重为 5 6 , 于 2 0 .% 高 0 4年 的 5 4 ; 技 术 、 能看 ,0 5 .% 从 技 20 年接受过专业 技能 培训 的转 移劳动 力 , 占全省 劳动 力总 数
的 比重为 1 . % , 5 4 明显高 出 20 0 4年 1 . % 的 比重 。 19
为 8. % , 1 3 比上 年 提 高 了 37个 百 分点 , 2 0 . 比 0 2年 提高
6 4个百分 点 。 .
2 安徽 农村 劳动 力转移存 在 的制约 因素
近年来 , 我省农 村 劳 动力 转移 的规模 持 续 扩大 , 移 转
要 : 文 总 结分 析 了安 徽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特 点及 制 约 因素 , 提 出 了相 应 的 对 策 建 议 。 本 并
关键词 : 徽 ; 村 ; 安 农 劳动 力 转 移 中 图分 类 号 F 2 . 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7 3 (08 0 3 0 07— 7 1 2 0 ) 1— 5— 2
农村土地制度 、 劳动力市场环境 、 农民工 自身素质等因素
的制约 , 出从 业 主要 呈 “ 鸟式 ” 动 , 平 时 在 外 务 外 候 流 即 工 , 忙时则 回到 农村 。近 几 年 “ 徒 式 ” 动就 业 也有 农 迁 流 所增 加 , 常年外 出从业 的 已 占相 当 比重 , 民外 出从 业形 农 式 已由过去 的个体 流 动为 主逐 渐 演变 成现 今 的 家庭 式流 动 和个体流 动并存 。根据 全省 3 0个村 的调 查资 料 ,0 5 1 20 年年 末 , 我省农 村举家 外 出从 业 的农 户 数增 加 较 多 , 举家

安徽人口及外出务工情况

安徽人口及外出务工情况

安徽人口及外出务工情况第一篇:安徽人口及外出务工情况安徽人口及外出务工情况安徽总体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减少35.9万人,下降0.6%,年平均下降0.06 %。

十年来我省常住人口略有下降的原因是:常住人口不包括到省外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

近年来我省户籍人口中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多,普查时我省净流出到省外半年以上人数为911.9万人。

普查登记时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616.7万人,增长9.9%,年平均增长0.95%。

外出务工人口:911.9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13.3%人口自然增长率:9.9%阜阳市2010年,全市普查登记户籍人口为1014.3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增加了136.0万人,增长15.49%,年均增长1.45%;普查常住人口为760.0万人,10年间减少40.4万人,下降5.05%,年均下降0.52%。

普查时阜阳净流出到市外半年以上人数达254.3万人。

外出务工人口:254.3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25%人口自然增长率:15.49%界首市户籍人口:785417人全市普查登记户籍人口为785417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718709人相比,十年间增加66708人,增长9.28 %,年均增长0.89%;普查常住人口为561956人,十年间减少78922人,下降12.31%,年均下降1.31%。

分析界首市常住人口不增反降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界首市外出务工人数日益增多,普查时界首市净流出到市外半年以上人数达223461人。

从全阜阳市范围内看,户籍人口占全市的7.74%,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低0.4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79%,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降低0.22个百分点。

外出务工人口:223461人占户籍人口比例28%人口自然增长率:9.28%第二篇:外出务工协议书外出务工协议书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乙方:务工者(以附件签名表格为准) 甲方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为乙方提供就业机会,经双方协商,就甲方介绍乙方到工事宜达成以下协议,双方应共同遵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产业经济学课程作业论文题目: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杨五兰小组成员:负责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分析:吴悦(1110022030)强国华(1110022028)陈娟(1110022033)负责劳动力流动理论分析: 余静(1110022041)孙瑞雪(1110022040) 负责解决措施:许媛媛(1110022018)陈红(1110022017)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摘要: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

本文对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现状和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运用刘易斯理论中城乡二元结构等理论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分析,找出解决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措施,以促进安徽省劳动力健康转移。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城镇化、配第—克拉克定律、刘易斯理论、经济发展目录摘要、关键词 (1)1.引言 (2)2.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2)2.1劳动力转移规模 (3)2.2劳动力转移方向 (3)2.3劳动力转移结构 (4)3.安徽省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4)3.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 (4)3.2有关政策、体制不完善 (5)3.3劳动者素质较低 (5)3.4城市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不足 (5)4.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 (5)4.1配第—克拉克定律 (6)4.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6)4.3刘易斯拐点 (6)4.4“人口红利”理论 (7)5.解决措施 (8)5.1大力推动安徽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省内就业 (8)5.2完善相关政策、体制 (8)5.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9)5.4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力扩大本地就业 (9)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 (10)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1.引言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

2011年末全省总人口6876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

全省共有17地级市,44市辖区,5县级市,56县。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经济在全国居于第九位。

和农业相比,安徽省的工业发展相对不足,工业化与城镇水平低于国家水平。

2011年安徽省生产总值(GDP)15300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3.8%,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015亿元,第二产业为8309亿元,第三产业为4976亿元。

如图1所示,安徽省2001-2011年GDP总量逐年上升,经济持续发展。

图一 2001-2011年安徽省GDP变化图劳动力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更好的发展经济,促使GDP的进一步增长,合理的利用劳动力资源,以使人们的劳动发挥出最大价值,这是很有必要的。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流动,处理好劳动力的问题有利于安徽经济的进步。

下文将就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方案进行具体分析。

2.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及中心城市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继续致富的必然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客观的更新。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流动在很大方面代表了我省劳动力流动的总体情况。

年份总数(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2007 6675.7129 21.98 38.72008 6740.8759 22.23 40.52009 6794.53 22.33 42.12010 6826.63 22.71 43.22011 6875.87 22.93 44.8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和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下面我们从转移的规模、转移的方向、转移结构三方面来做下阐述。

2.1劳动力转移规模2008年的954万人增至2011年的1199万人,这绝对化的数字充分说明了安徽省劳动力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可耕地越来越少,土地越来越贫瘠,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二是示范效应,村中有人外出打工,回来后收入不菲,比从事农业的收入要高很多,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亲帮亲,邻助邻,越来越多的人都被带出农村走向城市。

2.2劳动力转移方向%)移,光是江浙和上海地区就占了总转移数量的75.67%,其次是广东地区占5.62%,然后是京津地区占5.35%。

而向西部和中部地区转移的数量就很少,主要原因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活质量较低,行业和产业较少。

%)如合肥、芜湖、淮南、蚌埠、安庆、马鞍山等迁移,一则是这些城市经济在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劳动,二则是省内转移路程近,许多人都是农忙季节回家务农,农闲季节则进城务工,对这些兼业转移的劳动力来说,省内则是他们理想的选择。

省内转移与省外转移就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末农村劳动力在省内流动占31.23%,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68.77%。

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主要流向外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省内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及相关政府制定的政策还不到位,以至于我省省内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大,大量劳动力需要向省外转移。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主要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这主要也是因为二三产业价值高。

第二产业从业的人数最多,则是因为它相对第三产业技能与知识要求低点,许多人在技能培训中或是别人现场教学下稍微学习一点便可从事其行业。

2.3劳动力转移结构就劳动力转移结构而言,从年龄结构上看,2011年安徽省外出劳动力中20-40岁的人占了55.5%,外出务工人员大多都是青壮年,而把老年人和孩子丢在家中,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或是手工生产活动,成为留守人员。

从性别结构上来看,2011年外出劳动中男性比例为55.81%,而女性比例为44.19%,性别比为126.28。

这符合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在农村地区,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等仍十分盛行。

从行业与地区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地区;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技术要求低等特别明显。

3.安徽省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从以上数据,可以了解到,我省每年的劳动力流动数量都很大,而劳动力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其流动情况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但是,就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来看,劳动力流动不均衡,劳动者素质不高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不利于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下面具体分析安徽省在实际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原因。

从图一能看出,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11年的GDP比上一年增长了23.8%。

但与全国相比,安徽还处于落后地位。

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到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去工作生活,这就造成了我省劳动力的大量流出。

安徽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较晚、水平还比较低,这种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省内的有效转移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到2011年,全省有城市17个、建制镇915个,全省城镇居住人口由2001年的179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674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9.3%提高到44.8%,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水平的5—6个百分点,这说明安徽省农村人口转移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如果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则安徽省至少可以多转移400到500多万人。

而提高城镇化率是实现农村人口就地转移一个重要途径。

3.2有关政策、体制不完善3.2.1户籍制度制约几乎每一个外出打工人员都会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户籍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打工人员是不能够得到身份转变的。

因此出现了一个矛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是在户籍方面仍然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转变。

这种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农村打工者在城市长期工作却难以得到城市户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旧的户籍制度与新的经济体制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3.2.2土地制度制约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劳动资料,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农业对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据安徽省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安徽农村人均农业耕地面积最优规模在2.20-2.40亩,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水平还将继续提高。

而现实中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亩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最基本的需求。

在现有户籍制度下,如果迁移人口获得城市户口,就必须放弃农村土地。

但由于跨省和在大中城市获得户口的门槛很高,而小城镇户口吸引力不大,迁移农民一般不愿意切断与乡村的联系,这就导致了即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并从非农业部门获得主要收入,迁移人口仍然不会放弃土地,农村土地调整的压力仍然持续存在。

3.3劳动者素质较低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已从各方面显现。

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技能培训程度、劳动力的性别,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程度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安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对于发展劳务输出有着成本上的优势。

但相对于数量上的丰富,劳动力质量却不高,这种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稀缺的矛盾一直制约着安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短期内投资不多,环境压力不大,又能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务经济,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就业的最佳选择。

但劳务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村教育产业的配套发展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如果输出的劳动力一直停留在低层次上,在农村劳动力依靠体力吃饭的黄金时期消失后,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非但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还有可能成为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3.4城市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不足安徽省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城市人口过分膨胀导致了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下降,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人们找不到工作,社会上出现大量闲置人员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然而和城市相反的,农村人口稀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

这样一来,农村的经济得不到发展,乡镇企业又不推进改革,又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外流,最终导致农村的萧条与城市的畸形膨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