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州诗文,走近苏东坡
【高二作文】走近苏东坡
【高二作文】走近苏东坡词如其人。
他的豪迈众所周知,故而他不经意间所流露的温柔和深情,才更为动人。
苏轼16日来北京参加考试。
尽管由于考官的失误,他不得不获得第二名,但事实上,他是真正的冠军,称他为“鬼才”并不过分。
贬谪黄州时,《赤壁赋》在文学史上掀起了一场风暴,粉碎了许多诗人“风、花、雪、月”和“无病呻吟”的梦想。
晚年,苏轼既有“老人谈少年狂,左持黄,右持灰”的气焰和青春骄傲,又有“人生如梦,洒一瓶江月”的气势和超脱魅力。
文如其人——他是浪漫之诗人,豪放之词家,超脱之文人。
他的豪迈众所周知,故他的温柔和深情才更为扣人心扉。
一首《江城子》,字字悲凉,句句断肠,无奈“十年生死两茫茫”,读来令人无语泪涟涟。
一直以来,苏轼在人们眼中,几乎成了“乐观”的代名词,似乎他流露出的情感中有一丝悲哀都是令人诧异的。
殊不知他也是人,而非仙非神。
“小轩窗,正梳妆”,恍然间,他记起了亡妻梳妆时的娇美,他都记得,他没有忘。
即使相隔十年,相隔阴阳两界,他都没有忘。
辛酸泪,无处诉,月夜孤身一人,身居他乡,哭成此词,何人不感慨?何人不动容?苏轼的人格魅力令人费解。
他就像一个大熔炉。
他巧妙地运用和融合了“儒”、“释”、“道”三种看似不同的思想。
积极加入世贸组织,忧国忧民;;无论得失,他相信一切生命,但相信死亡和生命是生而生,并追求内心的平静。
然而,要理解苏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提到“五台诗案”。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轼的弟弟苏辙如是说。
“乌台诗案”,他被小人诬陷,虽死罪可免,但却活罪难逃。
一贬至黄州,二贬至余杭,三贬至琼州。
琼州即海南,宋时仍是荒夷之地,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
贬,再贬,贬至无可再贬之地。
问起:“恨否?”他只是笑着:“何为恨?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我不是苏轼,也无法真正明白,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后,究竟有多少的情感在其中。
这是种对自己,对小人的释然、包容,而其中又有刻在他骨子里的积极、乐观与旷达。
走进苏东坡
走进苏东坡昨夜,冬携朔风,轻摇窗棂。
已近子时,四周静寂围绕。
只有宋词的平仄,跳跃成纸上的弦歌,弹拨着动人的词章。
我轻轻地扣开中国文学的大门,感受最恢弘的力量。
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澎湃着我的思绪……时光流转,巴蜀的山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他激扬的文字,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
苏轼,千古奇才,风流俊朗,一袭蓑衣,竹杖芒鞋,驾一叶扁舟,背后是夕阳,前面是青山。
他且歌且行,吟啸向前,将人生走成千古不曾褪色的画卷,将自己走成那棵郁郁葱葱的菩提树。
翻开历史的尘封,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苏轼站在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大声疾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他问苍天,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无语沉思。
人生苦难深重,苏轼却旷达如斯。
是啊,道路曲折,人生坎坷。
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赦令,无不浸透着苦闷。
于其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理想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的顿悟。
于是,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造福一方百姓。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位父母官,修了一座祠堂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
一点浩然气,千里慈悲情。
赤壁用诗情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赤壁也因苏东坡而流传千古。
历史的烟霭里,灯火阑珊。
东篱桥畔,蜿蜒幽径,记载着水墨雅韵。
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横空出世,苏东坡把酒赋词,抬头仰望明月,叩问人间的悲欢离合,在半醉半醒之间,写下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蝶恋花香中,苏东坡沉香一世芳华,轻拈红烛平铺一卷丹青,感怀花开花谢,为每个人的心中种下一丛绿荫。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明月之夜,苏东坡将一腔爱恋,遥寄爱妻,思念伴着江水,却上眉头的相思,不思量,自难忘,明月夜,短松冈。
执笔,一阕阕清雅的古词悄然入心。
走,走进苏轼传承经典校本材料
走,走进苏轼传承经典校本材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最宜。
苏轼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
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犷却更添柔和的文笔,早已深深地掩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
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由林峰少年狂,左牵黄,右擎凤。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游猎》堪称脍炙人口呀!一句可以振雕弓例如满月,西北盼,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写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显露在眼前。
想象着,那简直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喷出一种宽敞之美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
苏东坡与黄州
苏东坡是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被逮捕的。但大宋的皇帝并没有下达逮捕令,负责逮捕苏东坡的官差出示的是一封普通的公文,免去苏东坡湖州太守一职,招其入京,即日起行。当时的情景是,官差立于中庭,面目严肃,身后是两位御史台的士兵,手捧包裹,似有刀剑藏其中。苏东坡此时忐忑极了。其家人在后院哭声不绝。苏东坡后来在给宋哲宗的文章中说,他们带走太守,犹如捕盗。在苏东坡看来,这简直无法忍受了。我看到这个记载,忍不住想,当苏东坡在经历后世的被抄家、被nao jiao、被精神病、被错抓、被跳楼时,他会咋想,那简直就是不活了~~~
黄州,这个地名因为苏东坡,闻名于世。我确信,只要人类还在享受诗词的美好,那就不会忘记苏东坡,也不会忘记黄州。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苏东坡,诗词文章更加出类拔萃。从那时候起,苏东坡进入了创作的高产期。大量的精品如同批发一般流传于世。这时候的东亚,是苏东坡的东亚。日本天皇为了能快点读到苏东坡的诗词,直接派遣两个皇宫侍卫跟随苏东坡。他们定期把收集到的苏东坡书稿经泉州过海送往国内。那时候的日本,普通人没有名字,这两个侍卫本来也应该默默无闻。但他们中间的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他坚信在跟随苏东坡的日子里,体会到了佛法的终极奥义,于世他剃度出家,法号“大道”。交趾的陈朝皇帝,在国内疯狂的修建盗版的西湖,这些西湖流传至今。高丽人,在追捧苏东坡的路上绝不落后,在苏东坡被贬的时候,他们邀请苏东坡去高丽国访问,并希望借此留下苏东坡(幸亏苏东坡没答应,不然苏东坡就会变成韩国人)。辽国也一样,苏东坡的弟弟出访辽国,辽人纷纷询问:“来者可是大苏学士?”苏辙只好说:“我是小苏,大苏没来。”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苏轼被贬的主要看原因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就是文化群小的围攻和苏轼独以名太高造成的。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的精神与佛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
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日臻圆熟,并追求淡雅高远的风格。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
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
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意志与超然处之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走进苏东坡的征文(精选5篇)
走进苏东坡的征文(精选5篇)走进苏东坡的征文(精选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征文吧,征文一般都具有意味深长的结尾。
你写征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进苏东坡的征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进苏东坡的征文1 古今中外,上下千年,高贵、可爱,具有魅力之人能有几个?惟东坡一人矣!——题记苏东坡,北宋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文、书、画,无一不通,无所不晓。
词上造诣一达“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着。
有人说,历史的长河可以淘打一切,而他,却如珍珠一般,越是淘打,放出的光芒越是灿烂辉煌!(一)满腔热血男儿志自古华夏英儿,平生皆有两大志愿:一是金榜提名,独领风骚与文坛;二便是建功立业,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东坡,当然也不例外。
秋风飒飒的一天,充满无限激情的东坡,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率领千百随骑,席卷山冈,面对那野性十足的飞禽走兽,想到西夏蛮夷犯大宋河山,豪情顿生,不禁怒吼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苍穹啊,你可听到东坡那震撼千古的长叹,你可知道东坡内心雄伟的包袱呀?为什么只有阵阵回音,难道你知道!但愿吧。
(二)此情绵绵无绝期东坡有位年轻貌美的妻子,夫妻恩恩爱爱,情意缠绵。
可自古美人红颜薄命这宿命,相爱没有几年,爱妻便悄悄的走了,香消玉殒,与东坡生死相隔了。
生死相隔?搁的住吗?隔不住,句隔不住,无论如何都隔不住东坡对爱妻的思念。
生死相隔,让人肝肠欲断,坟前一哭也难如愿。
于是,无时无刻的思念,由心而发,久了,那点相思泪便化做断肠的篇章——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清风明月真东坡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由于他太出色,太响亮,把周围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把同代的文人比的狼狈不堪,皆有“生不逢时”之感慨。
正因为如此,东坡遭到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挖尽心思的排挤,不知从哪弄来了个“乌台诗案”,以诽了谤朝廷为由,把东坡贬到了一个江南的小镇——黄州。
《走近苏东坡》PPT课件
a
10
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
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 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斥低劣小 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倒 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 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 生活,乐观着人生……”
—方方《喜欢苏东坡》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a
16
人故 生国 如神 梦游 ,, 一多 尊情 还应 酹笑 江我 月, 。早
生 华 发 。
名家朗诵
羽遥 扇想 纶公 巾瑾 ,当 谈年 笑, 间小 ,乔 墙初 橹嫁 灰了 飞, 烟雄 灭姿 。英
发 。
江乱 山石 如穿 画空 ,, 一惊 时涛 多拍 少岸 豪, 杰卷 。起
a
11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
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
“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 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 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 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 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 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苏 东 坡 突 围》 余秋雨
a
8
一度下狱,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 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 徐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走近苏轼
走近苏轼作者:占祥慧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2期在我国古代的众多文人中,苏轼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后来的文人仰慕的典范,受到世人尊敬。
我最欣赏的也是苏轼。
苏轼的一生历尽沉浮,却能始终保持坦荡、乐观豁达的心境,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恃才傲物,因而得罪了很多权贵。
诚然,能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词句的必然是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之人。
人们欣赏苏轼,不只是因为他令人惊叹的文学才华,崇高的道德品质,超然旷达和乐观积极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更是因为他饱含在文字中的“忧民之忧”为百姓着想的思想。
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监察御史告发,被诬陷为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他们指出苏轼的《湖州谢上表》所写诗句是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更从他的其它詩文中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把他的“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句本来苏轼用来说自己的话语捏造成他讽刺皇帝的语言,这些小人故意将他的诗句扭曲原意,牵强附会,并由此大做文章,认定他是罪大恶极,应该处以死刑。
最终,他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想到自己必定难逃死罪,但终幸免一死。
之后,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被判流放至黄州。
“乌台诗案”带给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
他是带罪之身,贬至黄州当个团练副使,生活无比拮据,靠着这个低微职位领着微薄的俸禄,他生活窘迫,不足够养家,他属于管制对象,仍然有政敌诽谤他,生活境遇实在糟糕。
但是,初到黄州之时,他在作品里对自己的不幸进行自嘲,却又以超凡脱俗的心态,旷达的胸襟对待,这也正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
喜欢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诗人受道家旷达豪放思想影响的体现,这种超逸旷达令读者耳目一新,心胸舒阔,这种胜败全然忘却,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令人惊叹。
喜欢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它简洁、质朴却又气势磅礴,声势豪壮,让读者仿佛真正置身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中;还喜欢他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胸中是开阔豪放的处世精神,眼前之景才会是壮阔的山水景色,是啊,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浩然之气,才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才能做到在任何境遇中都泰然处之。
走近苏轼作文
走近苏轼作文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进苏东坡。
年少时,“存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并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扬名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
此时就是何等意气昂扬。
无奈,天意搬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
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倦无奈痛苦地走进黄州。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太小,从宰辅之器至八品散员,从一代人盼至卤诸渔樵的`平民。
一切再次已经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压制存有多小。
喜欢苏东坡。
“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
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
”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
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痛苦一天天沉积,蒸煮,他却睡着了。
不记得是哪个晚上,与你邂逅,便喜欢上你。
喜欢你一袭白衣,一壶清酒的放荡不羁,喜欢你仰天大笑的洒脱,喜欢你旷达豪迈的气势......回忆起小时候,念‘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心中油然而生的同情与怨恨;游子长途跋涉千里之外,心中幽思难以说道天下。
但学识肤浅的我仍无法认知你内心深处的忧愁,只是莫名其妙的讨厌上你诗中流露出来的无奈和迷茫。
长大些,念‘飞流直下三千尺’,存有一种荡气回肠的失眠,也深深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所沉寂的神经。
那份生硬的气势,使我深感了不容言说的惊艳。
你潇洒,你唯美,你大胆,你随和,你的一切一切,都而令我为之所深深的赞叹。
从那时候起至,我便仿佛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渴求,天天都要念你的诗,腰你的诗。
黄州的苏东坡给了我们什么
黄州的苏东坡给了我们什么————读《苏东坡传》每一个了解苏东坡的人都知道,苏东坡和黄州的联系源于差一点要了他的命的“乌台诗案”。
这是一个“文字狱”,因为他当时在北宋文坛太出色、太耀眼,以至招来了文坛、政坛群小张牙舞爪的攻击。
于是,苏东坡先是被下狱,继而被屈打成招,最后在众人的努力营救之下才免于一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从京城走来,带着群小们泼向他的满身脏水。
却带给了我们一段绚丽的文明,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更带给我们沉重的文化思考。
思考一:“出头鸟”就要遭受枪打吗?俗话说,枪打出头鸟。
当一个人,在某一领域达到让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人们看你需要仰视他时,就势必会引起许多人内心的不快了。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羡慕嫉妒恨”。
羡慕和嫉妒虽然于人会不舒服,但于己无碍。
一旦你的成就让人不舒服到“恨”的程度的时候,你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了。
苏东坡的罪名,正如他弟弟苏辙所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这,可能是中国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在作怪吧。
思考二:作家的苦难与文学的幸事苦难,对于任何的个体的人都是不愿意有的。
但文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作家、诗人的成名或者是很多文学家的重量级作品都是在苦难中或苦难后产生的。
曹雪芹的家道衰落与《红楼梦》的产生;司马迁的遭受宫刑与《史记》的问世;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与他的“诗史”的出现和一代诗圣的形成;李煜的国破家亡和一代婉约词主的出现。
当然,苏轼的黄州经历,也催生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光耀中华甚至世界文化史的作品的横空出世。
苦难,折磨了艺术家,也成就了艺术家。
当然,更幸福了我们,幸运了文明。
思考三:挫折与人的成熟有时候,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更能静下心来思考关于人生和社会的许多问题。
因此,挫折、逆境好像更能加快人的成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说苏东坡: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走进苏轼作文二
走进苏轼作文篇4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
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
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
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
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
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
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
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
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
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
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走进苏轼作文篇5苏东坡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挥之不去。
他的诗如仙界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是神笔马良勾画出来的美景。
不知上天给他注入什么天资,使他的诗,你信手拈来,都不会觉得俗气,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纵横,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独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沉豁达,一首诗一种风格。
他的心中包藏着浩瀚无边的大海,重重叠叠的山峦,万般风情由他驾驭。
林语堂眼中的绝不是高居于文学史殿堂的苏东坡,他阐述的是一个才情兼备、魅力四射的苏东坡。
他如冰山上的雪莲,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外冷内热,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
走近苏轼范文
走近苏轼范文苏轼作为中国一流才子和文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家庭生活也备受关注,流传千古的悼亡词,人们每每读来,都不禁为之恻然。
苏轼是不幸的,满腹才华却政途多舛命运坎坷颠沛流离;苏轼又是幸运的,在他65年的生命旅途中,先后有三位人生伴侣,陪伴他经历春风得意和宦海沉浮,她们分别是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和侍妾王朝云。
这三位女性,苏轼对她们都十分珍爱,一个让苏轼体会到浪漫与温情,一个让苏轼感受了贤惠与亲情,一个是苏轼的解语花和开心果。
有了三位这样的女性,苏轼的一生在感情上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苏轼的第一位夫人王弗,是苏轼乡人之女,比他小3岁,15岁时嫁给苏轼。
王弗生于书香门弟,识文断字、明辨是非,她不仅在生活、情感上,给了丈夫很多慰藉,在事业上和为人上也对苏轼有很大的帮助。
苏轼对王弗的评价很高,第一是“敏而静”,即聪明又不张扬,第二是“有识”即有见识有学问。
作为进士之女的王弗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后来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在旁边静静地做针线活。
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悄声提醒,苏轼于是接着满屋子的书,挑出一些问她,她居然都能答上来,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苏轼做官以后经常有客人来访,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悄悄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一一应验,夫人的判断力准确让苏轼很是佩服,王弗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王弗陪伴苏轼红袖添香,熬过了苏轼寒窗苦读的季节,也曾经历览苏轼春风得意,感觉金榜题名的风光,他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不仅仅是一对少年夫妻,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伴侣,她给苏轼生下了长子苏迈。
然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由于身体疾病,王弗年仅26岁就病逝了。
王弗的早逝,带给苏轼巨大的伤痛,十年之后,苏轼经历宦海风波,有一天在夜里再次梦见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走近苏轼
走进பைடு நூலகம்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
有人说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而 《定风波》又是苏轼在黄州的转折点。《念 奴娇》则是转入豪放的开端。从此苏轼的词 风大转。并且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课下把这 几首背会,并积累你喜欢的句子,可以搜集 苏轼的其他作品。
林语堂对苏轼的全面评价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 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 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 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 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 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的一生,顺时常出入皇庭,修苏 堤、迎龙水,逆时也浪迹天涯,醉浊酒、驾扁舟。惊涛裂岸的江边,孤 灯独眠的雨夜。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感谢聆听
开创“湖州画派”,擅长画枯木、怪石、墨竹。 “蜀学代表”思想兼容儒释道精髓,关注民生,悟透人生。
史论丰富,造诣深厚,著有《东坡志林》。
《卜算子》《浣溪沙》《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的《卜算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最新走进苏轼作文3篇精选
我一个人走进晚风的夕阳中,柔和的风吹得我受伤的心隐隐作痛。
自己苦心经营的,决不能失败,但败得似一幕滑稽剧快降下帷幕,只留下一串串奇怪、探询的目光闪耀在脑海中。
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无力的阳光伴着漫无目的的脚步,“林断山门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相同的无奈让我又一次轻轻走近了苏东坡。
夕阳下的小河边,碧草茵茵,清澈的河水,点点涟漪,我仿佛望见了东坡先生驾一叶扁舟,缓缓而来。
晚风吹起他乱如旌的白发,“唯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他似一只孤独的大雁,无人能知他的志向是天空。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人们多认为这是悲观中的消极,无力中的感慨,而我却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无声之境便是苏东坡的极致。
苍凉中有着无边的宁静与深邃,最痛苦的时刻,正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枝上柳绵被风吹少,而他却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任岁月染白头发,他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被风雨截住了去路,他会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无情相思袭上心头,他又说:“休将故国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东坡是深刻的,就在于他有一双在黑暗中发现阳光的眼睛,先生踌躇满志,随时代的际遇跋涉到了颠峰,厚重,明朗溶为共同的血液,流动在一个人的人格血脉里面,于是,我们看见先生在滚滚大江前,唱“大江东去浪淘尽〞悠悠古江,因为一种不同凡响的胸襟而千古激荡。
你是否看到一位老者信马由缰,奔驰于天地之间,“左牵黄,右擎苍〞的矫健英姿伴着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你是否看到大雪纷飞天地间,对着绽放的寒梅,那位老者心旷神怡,“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东坡先生,面对人世间的沧桑,只留下一句最深最切的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失意中的安然,快意中的怡然,失败中的泰然,成功中的淡然,构成了他一生中最闪亮的人格魅力。
……我从东坡思想那里归来,心中舒畅了许多。
是他又一次唤起了我兴奋的勇气,我相信,我会用成功来回谢他。
从黄州作品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从黄州作品看苏轼的旷达人生发表时间:2009-07-02T14:38:38.607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8期供稿作者:柳国力[导读] 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柳国力(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1450)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064-02摘要: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矛盾的人生和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淡泊、通达、恒久的宇宙人生观念。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黄州作品;苏轼;旷达;人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轼是一个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是一个诗、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多年文化沉淀的民族的一种期盼。
然而,这些才能既为他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灾难。
终其一生,他在仕途上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但先后几次因诗而获罪。
“乌台诗案”甚至使他差点丢失了性命。
在沉浮不定,梦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就淋漓而尽致反映了他随遇而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黄州时期的诗文,走近黄州时期的苏东坡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曾经这样说:“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由诗句可见黄州在苏轼生命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元丰三年儿二月,因“乌台诗案”刚被营救出狱的苏轼由开封“流放”到黄州。
此时的苏东坡四十出头的年纪,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却跌落人生的低谷。
仕途失意,行动上也没有自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还“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
在黄州的四年里,苏东坡日子清苦恬淡,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一副乐天知命的架势…….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诗文记录自己的复杂心情、人生思考…….有人从中看到了他的旷达、乐观,有人看到了他深藏的悲苦,有人看到他内心的挣扎,有人看到了他的人生智慧,有人看到了他的成熟……请你读一读他在黄州时期写得一些诗文,以“_______的苏东坡”或“当苏轼遇到月下的赤壁”为题,写写自己的发现。
【推荐的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寓居作》(缺月挂疏桐)《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临江仙》(夜饮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附录】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
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些声音】在逆境中追求精神愉悦、自由与解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而非沉迷于物质享受,花天酒地,消沉颓丧,这是一种积极的解脱,是精神的高贵。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
从古至今,能把这几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
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
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如果说世上有天才的话,那么现在就有一个真正的天才作家出现了,那就是李白。
不过,天才也有不同的类型。
李白这个天才是属于不羁类型的天才。
这个羁字上边从网,下边一个马字,一个革字。
网是网罗的网,革是皮带。
就是说,在马的身上加以一种约束,比方说给它加上络头和缰绳,然后就可以驾驭驱使了。
然而李白的类型属于不羁--他就像一匹野马,是不肯受羁束的。
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碰到一个人叫贺知章。
此人很有名,官居太子宾客,也很有文学才能。
贺知章见到李白并读了他的诗文之后就说:子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谪一般指做官的人被贬降,他说李白是从天上被贬降到人间的一个仙人。
也就是说,李白本来是属于天上而不属于人间的。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
苏东坡被称为坡仙,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非常好,古人说他有逸怀浩气--一种超出了尘世一般之人的、辽阔高远的精神气质;说他的诗像天风海雨--天上那种无拘无束的风,海上那种没有边际的雨。
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
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个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
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
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
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
而苏东坡呢?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
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苏轼外儒内佛、外儒内道:——以儒家的兼济态度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庸人面对苦难,怨天尤人,悲悲切切,消极厌世;天才面对苦难,用自己的才情睿智包裹苦难的沙砾成为圆润璀璨的珍珠,永远缀在历史的画布上,光照千古。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被贬之后,“大发牢骚”,写下《离骚》,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
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痛哭流涕”,岸上一曲琵琶,引来“江州司马青衫湿”。
可以说,在苏轼之前,文人们面对仕途转折、人生落魄,往往在心灵上化不开。
程翔认为:“苏东坡把儒、释、道三家打通了,冲破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枷锁的包围,真正走向了心灵的解放。
什么得与失、进与退、名与利,都看透了,‘胜故欣然,败亦可喜’。
余秋雨写《苏东坡突围》,主要是写苏轼从一帮小人的包围中突围。
实际上,苏轼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突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