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骨髓腔内注射技术

合集下载

骨髓腔输液技术操作方法

骨髓腔输液技术操作方法

骨髓腔输液技术操作方法
骨髓腔输液技术,也称为骨髓腔灌注,是一种治疗骨髓疾病或进行骨髓移植的方法。

以下是骨髓腔输液技术的操作方法:
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躺在手术床上,安全带系好,双手双脚不要靠近操作区域。

骨髓腔输液需要局部麻醉,医生会在手术部位注射麻醉药物。

2. 手术部位准备:医生会使用消毒液清洁手术部位,通常是在胸骨下部或耻骨上部。

3. 骨髓钻入:医生会用手术刀开切口,然后用骨髓钻穿切口钻入骨髓腔。

骨髓钻需要小心操作,确保不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

4. 骨髓腔灌注:骨髓钻进入骨髓腔后,医生会连接注射器或灌注设备,将药物或治疗液体缓慢注入骨髓腔。

注射速度要适中,避免压力过大。

5. 观察和处理:在注入药物过程中,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反应,如有异常情况会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6. 结束操作:当输液完成后,医生会停止注射,缓慢且轻柔地拔出骨髓钻。

然后,医生会用纱布或敷料包扎手术切口。

7. 监护和观察:患者需要留在休息室进行恢复和观察,医生会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确保患者的稳定和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骨髓腔输液技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操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进行。

患者在接受这个操作前需要详细了解相关信息,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要配合医生的指导和要求。

骨髓腔输液技术

骨髓腔输液技术

骨髓腔输液技术定义:骨髓腔输液技术(Intraosseous Infusion, IO):是在紧急情况下以骨髓穿刺技术开放骨髓腔,通过留置的穿刺针给药、输液、采集血标本的方法,能够在急救场景快速开展,具有迅速、安全、有效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及成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适应症1.心搏骤停。

2.呼吸衰竭:需要快速持续的人工呼吸。

3.休克:大量伤员聚集、创伤复苏。

4.静脉穿刺困难:2次静脉穿刺失败后应立即选择骨髓腔穿刺。

5.作为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过渡方法。

禁忌症一、相对禁忌症1.成骨不全或骨质疏松等严重骨病问题的患者。

2.穿刺部位48h内于目标骨接受或尝试过建立骨内通路。

3.穿刺部位解剖结构不清楚。

4.穿刺部位烧伤。

5.右向左心脏分流的患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等)。

二、绝对禁忌症1.穿刺部位骨的完整性受损(骨折、假肢)。

2.穿刺部位存在明确或可疑的感染。

3.穿刺部位骨的血供和回流受到明显影响。

技术要点一、穿刺点的选择和定位1、穿刺点的选择:1)胫骨近端:建议首选胫骨近端作为穿刺点。

2)胫骨远端:极度肥胖;解剖学标志不明显;定位困难。

3)肱骨近端:需要高流速输液;胫骨近端穿刺点不可使用时。

4)其余可穿刺的部位:锁骨、尺桡骨远端、髂骨、跟骨等。

2、穿刺点的定位:1)胫骨近端:髌骨下缘约3cm,胫骨粗隆内侧2cm的胫骨平坦处。

2)胫骨远端:内踝最突出部位近端约3cm的骨平坦处。

3)肱骨近端:穿刺点位于肱骨大结节最突出的部分。

(如下图所示)二、穿刺针的选择1、不同型号的穿刺针:2、穿刺针的选择:在扣动扳机将穿刺针刺入骨髓腔前,5mm 的黑线标记一定要露出在皮肤外面;如5mm的黑线标记未露出皮肤,说明针的长度不够,应更换穿刺针型号或者重新选择穿刺点,以保证穿刺成功。

三、皮肤消毒原则:遵循中心静脉穿刺的消毒原则1.消毒剂: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75%酒精。

2.消毒范围:穿刺点为中心,消毒半径≥15cm 。

骨髄内输液

骨髄内输液

第五节骨髄内输液(IOI)【概述】骨髓腔内输液又称骨内置管或骨髓内置管(IO),是一种可以快速建立骨髓腔内血管通路的技术。

它是通过电动驱动器或者手动驱动器,将带有针芯的穿刺针钻入长骨骨髓腔内或胸骨髓腔内,将针芯取出,接上连通器,再接上输液装置,将液体源源不断的输入体内,代传统的静脉输液。

【适应症】1、大批量伤员的紧急救治。

2、为输液而紧急建立静脉通道失败者【禁忌症】1.发生骨折的骨头、成骨不全的患者2. 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3.穿刺部位发生蜂窝织炎患者。

【准备】【物品准备】1.骨内静脉穿刺包2.儿科患者,可选用7号骨穿针或7~ 9号头皮针或注射用16或18号针头。

头皮针和注射用针头比骨髓穿刺针易于固定 ,使用更方便,但是因为没有针芯,有针头堵塞的可能。

【操作前准备】1.再次确认穿刺部位是否合适。

2.与家属沟通操作的必要性以及简单的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方法】1.无菌操作准备术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皮肤,铺孔巾。

2、选择穿刺点,左手固定患儿待穿刺下肢,右手持穿刺针,在胫骨粗隆内下方1-1.5厘米处垂直或呈60度角向下旋转刺入胫骨干,有空陷感,用注射器回抽,观察到有骨髓流出,即确定进入骨髓腔,然后推注10-15毫升生理盐水,检查有无阻力增加或周围软组织肿胀变硬,如推液通畅,固定穿刺针,再接输液装置并调节速度。

【处理】1.穿刺成功后应冲洗输液装置,防治堵塞。

2.输液时注意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一旦发生,及时停止并更换部位。

3. 穿刺方向须避开骺板,外展小腿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膝、髋关节。

【并发症及其处理】1、骨髓内输液并发症有穿刺部位以及皮下和骨膜下液体外渗:应终止骨髓腔输液,同时局部可作加压包扎。

2、骨髓炎、骨室筋膜综合症、皮下脓肿、脂肪栓塞、胫骨骨折、皮肤坏死等均少见。

骨髓腔输液技术团体标准

骨髓腔输液技术团体标准

骨髓腔输液技术团体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腔输液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给予患者特殊情况下的输液治疗。

由于骨髓腔输液技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建立一份关于骨髓腔输液技术的团体标准,以规范该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实施要求,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一、概述骨髓腔输液技术是指通过骨髓腔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的技术。

骨髓腔是人体骨髓中的空腔,是一种特殊的输液途径,通过该途径可以直接将药物输送到患者的血液里,达到治疗的效果。

骨髓腔输液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一些需要药物快速起效的疾病,如急性感染、休克等。

二、团体标准内容1.技术要求骨髓腔输液技术的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地操作该技术。

操作人员应了解该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骨髓腔穿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熟练地操作输液设备,及时发现和处理操作中的问题。

骨髓腔输液技术要求使用专门设计的输液设备,包括骨髓穿刺针、输液管路等。

这些设备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能够确保输液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部件。

3.操作流程骨髓腔输液技术的操作应遵循一定的流程,包括准备工作、骨髓穿刺、输液操作、观察监测等步骤。

在进行骨髓腔输液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在骨髓穿刺和输液操作中应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4.质控要求骨髓腔输液技术的质量控制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团体标准应规定相关的质控要求,包括质量检测、操作记录、事故报告等内容。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质控要求,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安全措施骨髓腔输液技术是一项有一定风险的操作,需要注意相关的安全措施。

团体标准应明确安全措施的要求,包括操作中的感染预防、药物过敏反应处理、操作人员自身安全等。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措施,预防和及时处理相关的安全问题。

骨髓腔输液技术

骨髓腔输液技术

危重病人治疗
对于无法通过常规静脉输液途径进 行治疗的危重病人,骨髓腔输液技 术可以提供有效的药物输注方式。
特殊药物输注
某些高渗、刺激性或腐蚀性的药物 可以通过骨髓腔输液技术输注,以 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
02
骨髓腔输液技术的操作流程
操作前的准备
01
02
03
评估患者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 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是否 适合进行骨髓腔输液。
并发症少
适用范围广
与传统的静脉输液相比,骨髓腔输液技术 引起的并发症较少,如静脉炎、渗漏等。
骨髓腔输液技术适用于各种需要快速输液 和药物治疗的场景,尤其适用于急救、手 术和重症监护等临床情况。
05
骨髓腔输液技术的培训与推广
培训的重要性
1 2
提高医疗人员技能水平
通过培训,医疗人员可以掌握骨髓腔输液技术的 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医疗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与交 流,共同推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持续改进与完善
根据实践反馈和经验总结,不断改进 和完善骨髓腔输液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策略。
THANKS
感谢观看

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由于骨髓腔内压力较低,输液 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有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 稳定。
避免血管损伤
对于血管条件差或难以建立静 脉通路的患者,骨髓腔输液技 术可以避免血管穿刺引起的损 伤。
适用于多种患者群体
骨髓腔输液技术适用于不同年 龄段和各类疾病的患者,尤其 适用于危重患者和急救场景。
了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手术成功。
患者C
03
因长期卧床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骨髓腔输液技术进

髓内注射

髓内注射



指征



美国心脏学会规定,静脉穿刺失败3次,或时间 超过90秒,即为建立骨髓通路指征。骨髓腔内注 射的优点是可以迅速安全地建立 输液通道,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骨髓穿刺操作简 单, 可在30秒内完成;解剖标志易于识别,穿刺成功 率高,被誉为“永不萎陷的静脉”。通常在1~2 小时内建立常规血管通路后,就停止骨髓腔输液, 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留臵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4 小时。
适应症

Fra bibliotek * 意识丧失 * 烧伤 * 脱水 * 麻痹 * 低血压 * 癫痫 * 服镇静剂过量 * 中心静脉插管的过渡
* 心律失常 * 心搏骤停 * 脑外伤 * 大量伤员 * 呼吸衰竭 * 休克 * 创伤
禁忌症

骨质疏松或骨发育不良、骨质硬化、菌血 症的患者,或者穿刺部位有蜂窝组织炎、 皮肤感染者禁使用骨髓内输液。肺血从右 到左分流的小儿可能存在脂肪栓塞风险, 也应谨慎使用此方法。骨折或多次骨髓穿 刺者可能会造成液体渗漏,严重者甚至出 现如筋膜室综合症、脂肪栓塞、感染等并 发症,因此,必须选取健侧穿刺。
骨髓腔内注射解剖基础

由于骨髓腔被骨性结构所包围,不像血管 腔那样会因为血容量不足而塌陷。骨髓血 窦中丰富的静脉血,通过髓静脉系统、营 养静脉与穿支静脉进入全身循环,可见液 体或药物注射入骨髓腔后也会很快被吸收。
骨髓腔内注射系统优势

1、在相同压力下,骨髓腔内通路的流速和静脉 通路的流速相同,几秒钟内药物即可到达中心循 环系统。 2、静脉可以输注的液体、药品和血液制品,均 能用于骨髓腔内输注。 3、有效、安全、多个穿刺点。 4、标准输液接口。 5、拔针方便,无需特殊工具。
骨髓腔内注射系统
定义

骨髄内输液

骨髄内输液

第五节骨髄内输液(IOI)【概述】骨髓腔内输液又称骨内置管或骨髓内置管(IO),是一种可以快速建立骨髓腔内血管通路的技术。

它是通过电动驱动器或者手动驱动器,将带有针芯的穿刺针钻入长骨骨髓腔内或胸骨髓腔内,将针芯取出,接上连通器,再接上输液装置,将液体源源不断的输入体内,代传统的静脉输液。

【适应症】1、大批量伤员的紧急救治。

2、为输液而紧急建立静脉通道失败者【禁忌症】1.发生骨折的骨头、成骨不全的患者2. 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3.穿刺部位发生蜂窝织炎患者。

【准备】【物品准备】1.骨内静脉穿刺包2.儿科患者,可选用7号骨穿针或7~ 9号头皮针或注射用16或18号针头。

头皮针和注射用针头比骨髓穿刺针易于固定 ,使用更方便,但是因为没有针芯,有针头堵塞的可能。

【操作前准备】1.再次确认穿刺部位是否合适。

2.与家属沟通操作的必要性以及简单的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方法】1.无菌操作准备术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皮肤,铺孔巾。

2、选择穿刺点,左手固定患儿待穿刺下肢,右手持穿刺针,在胫骨粗隆内下方1-1.5厘米处垂直或呈60度角向下旋转刺入胫骨干,有空陷感,用注射器回抽,观察到有骨髓流出,即确定进入骨髓腔,然后推注10-15毫升生理盐水,检查有无阻力增加或周围软组织肿胀变硬,如推液通畅,固定穿刺针,再接输液装置并调节速度。

【处理】1.穿刺成功后应冲洗输液装置,防治堵塞。

2.输液时注意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一旦发生,及时停止并更换部位。

3. 穿刺方向须避开骺板,外展小腿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膝、髋关节。

【并发症及其处理】1、骨髓内输液并发症有穿刺部位以及皮下和骨膜下液体外渗:应终止骨髓腔输液,同时局部可作加压包扎。

2、骨髓炎、骨室筋膜综合症、皮下脓肿、脂肪栓塞、胫骨骨折、皮肤坏死等均少见。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是利用骨髓中的非塌陷性静脉窦建立骨内输液通路,并将抢救药物及复苏液体连通至体循环中的快速输液技术[1]。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适用于心搏骤停和休克等静脉穿刺困难的急危重症患者,具有穿刺成功率高且快速的特点[2],平均置管时间为(70.04±48.64)s,患者心率恢复时间、抢救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外周静脉输液通路[3]。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明显缩短了危重患者血压恢复时间,抗休克效果明显[4-5]。

近年来,我国骨髓腔内输液技术逐步成熟,国内已形成《中国骨髓腔内输液通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共识”)和《骨髓腔输液通路临床应用护理专家共识》[6](以下简称“护理共识”),但尚无统一的技术规范出台。

本文系统梳理了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旨在为制订统一技术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1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不同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1.1心搏骤停患者1.1.1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优势及条件2018年欧洲复苏委员会颁布的指南[7]中提出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心搏骤停患者血管通路建立中的优势。

心搏骤停患者的血管具有困难血管特质[8-9],詹玥等[8]对96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现场记录输液通路建立情况,结果发现同步进行外周静脉和骨髓腔内输液技术的置管策略,输液通路建立时间为(65.92±24.71)s,置管成功率为91.23%,不仅明显缩短了开放静脉通路时间,更优化了临床护士独立判断和处理困难血管的应对模式。

有研究[10]显示,非创伤性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使用骨髓腔内输液技术,与静脉途径相比,患者生存率和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较差,这可能与院外缺少加压装置,骨髓腔内输液要求尚未达到复苏液体输注流量及速度有关[3]。

因此,在进行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时应使用骨髓腔内通路加压输液,如缺乏加压装置,可进行手动加压以保证到达复苏液体输注流量及速度。

1.1.2骨髓血标本在指导心搏骤停患者早期临床抢救工作中的意义Tallman等[11]对17例心搏骤停复苏患者的骨髓血标本和静脉血标本进行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比较发现,钠离子的内在相互关系极好(P=0.96),葡萄糖、pH值、PaO2、碳酸氢盐的内在相关性均>0.7,一致性较好。

经骨髓腔输液技术规范

经骨髓腔输液技术规范

经骨髓腔输液技术规范【名词定义】骨髓腔输液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紧急输液方法,是利用长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经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能为心脏骤停、严重创伤、休克等循环衰竭的患者迅速建立用药、输液路径,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骨髓腔被称为“永不塌陷的静脉”,有许多高度分化的血管系统,能够快速吸收大量液体和药物,通过静脉窦,最终进入中央循环。

美国心脏协会(AHA)在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中再次强调:在不能成功建立静脉通路时,应尽早考虑建立骨髓腔输液通路。

【适应证】1.短时间内无法成功建立静脉通路但急需补液或者药物治疗的患者,如心脏骤停、严重创伤、休克、大面积烧伤、重度脱水、持续癫痫、灾难急救等。

2.在急救过程中,建立输液路径时应尽早考虑使用骨髓腔输液通路,成人外周静脉穿刺2次不成功建议立即建立骨髓腔内通路。

【禁忌证】1.穿刺目标骨骨折。

2.目标骨为假肢或安装人工关节。

3.穿刺部位感染。

4.穿刺部位缺少足够解剖标志。

5.目标骨48小时内接受过骨髓腔穿刺。

【目的】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制度与依据】美国《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出病情危重需紧急抢救者,反复静脉穿刺3次失败者或90秒内未能穿刺成功者,应立即进行骨髓腔内输液。

此技术在国外应用广泛,已作为急救培训的一项常规内容。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急诊医学》中指出:经骨髓腔给药是复苏药物的给药途径之一。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急救护理学》(护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中指出:所有可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复苏药物均可经骨髓腔途径使用,并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复苏、给药和获取实验室检查的血标本。

【准备】1.用物准备:胫骨骨髓腔穿刺输液包、输液液体、碘伏消毒棉签、输液器、洗手液、治疗单、输液卡。

2.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温度适宜,光线充足,适宜操作。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患者准备:情况许可时,向患者或者家属告知穿刺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骨髓腔输液的历史与现状

骨髓腔输液的历史与现状

骨髓腔输液的历史与现状骨髓腔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是经骨髓腔内输液给药的迅速而有效的非常规输液途径;能够在急重症患者静脉血管充盈不良,动脉血压下降的情况下快捷,可靠的建立有效地输液通道。

其机理为利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经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

目前骨髓腔输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并且是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已被国外急救组织广泛采用。

我国自2003年以来关于骨髓腔输液的报道逐渐增多。

文章综述了骨髓腔输液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并从骨髓腔输液机理与优势、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操作方法等方面阐述了。

标签:骨髓腔输液;急重症;小儿科;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骨髓腔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是经骨髓腔内输液给药的迅速而有效的非常规输液途径。

骨髓腔输液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液方法,其机理为利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经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

骨髓腔内血管通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目前已被国外急救组织广泛采用。

我国自2003年以来关于骨髓腔输液的报道逐渐增多。

现对该输液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骨髓腔输液的历史和发展自1922年Drinke等在动物实验中就提出骨髓腔可作为输液部位的概念由来已有90多年的历史。

二战期间被应用于一些休克后很难建立静脉通路的士兵,并挽救了4000 余名身受重伤士兵的生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于1947年曾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神奇的效果--495例患者的982次骨髓腔输液,只有18次失败,5例出现骨髓炎并发症[1]。

战后骨髓腔输液技术的成功经验未能从军队进一步的发展也没有传播到地方,而被长期”冷藏”。

且由于静脉输液技术的完善与进步,使骨髓腔输液一度销声匿迹,直到1984年印度霍乱流行,骨髓腔输液技术再次用于输液给药挽救了许多患者,被James 发现并撰写了”我的静脉通路王国”的评论,倡导在小儿科使用骨髓腔输液技术[2]。

骨髓内输注技术

骨髓内输注技术

骨髓内输注技术骨髓内输注是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小儿急救的一项常规技术。

小儿急救时,常因中央静脉插管困难及静脉切开浪费时间,休克导致外周血管塌陷等原因而无法建立静脉通道,采用骨髓内输注法进行急救,安全、省时、高效。

因长骨有丰富的血管网,髓内静脉系统较为完善,髓腔由海绵状的静脉窦隙网组成,髓窦的血液经中央静脉管回流入全身循环。

若将髓腔视为坚硬的静脉通道,即使在严重休克时或心脏停搏时亦不塌陷。

当然,骨髓内输注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血管内输注,只不过为血管内输注技术一项有效的补充替代方法,仅局限于急救治疗中静脉通路建立失败而且适时建立通路可以明显改善预后的患者。

1.适应证和禁忌证心脏停搏、休克、广泛性烧伤、严重创伤以及危及生命的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可选择骨髓内输注技术。

患有骨硬化症、骨发育不良症、同侧肢体骨折的患者,不宜采用此技术,若穿刺部位出现蜂窝织炎,烧伤感染或皮肤严重撕脱则应另选它处。

2.操作方法(1)骨髓穿刺针的选择:骨髓内输注穿刺针采用骨髓穿刺针、15~18号伊利诺斯骨髓穿刺针或Sur-Fast(美国产)骨髓穿刺针。

18~20号骨髓穿刺针适用于18个月以下婴幼儿、稍大一些小儿可采用13~16号针。

(2)穿刺部位的选择:最常用的穿刺部位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远、近端,多数首选胫骨近端,因其有较宽的平面,软组织少,骨性标志明显,但6岁以上小儿或成人常因该部位厚硬,穿刺难而选择胫骨远端(内踝)。

胫骨近端为胫骨粗隆至胫骨内侧中点下方1~3cm,胫骨远端为胫骨内侧内踝与胫骨干交界处,股骨远端为外髁上方2~3cm。

(3)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固定皮肤,将穿刺针旋转钻入骨内,穿过皮质后,有落空感,即进入了髓腔。

确定针入髓腔的方法为,接注射器抽吸有骨髓或缓慢注入2~3mL无菌盐水,若有明显阻力则表示针未穿过皮质或进入对侧皮质。

(4)针入髓腔后,先以肝素盐水冲洗针,以免堵塞,然后接输液装置。

(5)输注速度:液体从髓腔给药的速度应少于静脉给药。

浅谈骨髓腔静脉输液的研究进展

浅谈骨髓腔静脉输液的研究进展

2013年国外骨髓腔输液的发展与应用现状骨髓腔输液( Intraosseous Infusion,IO) 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建立的紧急输液方法,是利用长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经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

当无法建立静脉通路时,IO是建立“生命通道”唯一、最安全和便捷的途径,有效避免了外周静脉通路不耐受刺激性药物、穿刺针易脱落、血管塌陷难以建立静脉通路以及深静脉穿刺技术要求和成本高、潜在危险多等不足。

在国外IO已经成为紧急情况下的重要替代给药途径,以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措施之一,然而其在国内的发展相对滞后。

1 IO的发展历史IO已有漫长的研究历史。

早在1922年,Drinker等在研究胸骨板循环时发现并提出骨内腔隙充满一种非萎缩性静脉,通过实验证实了灌注到骨髓腔中的物质能够很快被中枢循环系统吸收。

1940年,Tocanttns和O’Neill论证了长骨和胸骨的骨髓腔都可以作为一种血管通路。

1942年,Papper 指出,通过骨髓腔和静脉输液后,液体的循环时间几乎相同,通过静脉输注的液体可经骨髓腔途径输入体内,并证实IO到达中央循环的速度比外周静脉快,与中心静脉输液速度相似; 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救命的输液途径。

二战期间,IO被应用于一些休克后很难建立静脉通路的士兵,并挽救了4000余名身受重伤士兵的生命。

1984年,Berg成功通过IO途径给一个6个月关节痉挛症患者输注儿茶酚胺。

Orlowski倡导IO技术在幼儿中应用。

1988年,IO被列入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ediatric Advance Life Support,PALS)准则,并成为6岁以内幼儿急救复苏的一项标准措施。

目前IO已被列入美国心脏病学会生命支持和儿科生命支持的训练课程,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儿科高级生命支持中提出,在婴儿和儿童急救中,如果不能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连续3次尝试静脉穿刺失败或90s内未能穿刺成功者),则应建立骨髓腔内通道。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
总结词
血液病治疗的创新方法
详细描述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也被应用于血液病治疗中,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通过直接向骨髓腔内注射相关药物或细 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案例三:骨髓腔内注射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
再生医学领域的新突破
详细描述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通过向骨髓腔内注射干细胞或生长因子等物 质,有助于促进骨骼、肌肉等组织的再生,为损伤修复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历史与发展
历史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 世纪初,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 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
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骨髓腔内 注射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为更 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应用领域
肿瘤治疗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可用于实体肿 瘤和血液肿瘤的治疗,如恶性骨
肿瘤、白血病等。
感染性疾病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
•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概述 •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的操作流程 •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的注意事项 •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的案例分享
01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是一种将药物 直接注入骨髓腔的治疗方法。
特点
该技术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全 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适用于多 种疾病的治疗。
注射速度与剂量控制
注射过程中应控制好注射速度和剂量, 避免过快或过量注射导致的不良反应。
注射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反应
注射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不 良反应,如疼痛、发热、出血等。
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 的护理措施,如止痛、降温、止

骨髓腔内穿刺输液

骨髓腔内穿刺输液

骨髓腔内输液骨髓腔内输液又称骨内置管或骨髓内置管,适用于6岁以下危急患儿。

可在紧急情况下建立输液、输血、复苏给药途径,同时还可采集标本送检,可作为暂时性应急措施,直至其他静脉通路建立。

适应证:1.复苏时静脉穿刺3次失败或时间超过90s。

2.静脉输液困难,而又须快速补液或紧急用药时。

禁忌症:1.穿刺局部有感染征象。

2.胫骨、骨盆骨折。

操作步骤:1.患者取仰卧位,大腿放在硬平面上,穿刺侧小腿稍外展,腘窝处略垫高。

2.穿刺点取胫骨粗隆下1~3cm之前正中平坦面上。

3.术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皮肤,铺孔巾。

4.用左手掌抓住大腿、膝部及穿刺部位上方与侧面,以五指握住膝部固定胫骨近端。

5.酌情局麻下使用骨髓穿刺针进行穿刺。

6.进针方向与胫骨长轴垂直,或呈60°角向下刺入胫骨干。

用捻转或顶钻方式轻巧有力地刺入。

7.阻力突然降低提示已进入骨髓腔,停止进针,取出针芯或打开针帽抽取骨髓以证实。

此时穿刺针无须支持即能保持直立。

8.用注射器向针管内注入10~15ml生理盐水,检查推注时有无阻力,周围软组织是否肿硬。

9.去掉注射器,连接输液装置,固定穿刺针管,用大块无菌敷料包扎支持。

一般用输液泵保持一定压力输注液体。

10.若失败,拔针,换对侧再做。

注意事项:1.穿刺部位皮肤应绷紧,以免穿刺针滑出骨外引起周围软组织损伤。

2.穿刺方向须避开骺板。

3.外展小腿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膝、髋关节。

4.注意预防以下并发症。

(1)感染。

(2)皮肤坏死、胫骨骨折、骨筋膜腔隙综合征、无临床意义的肺栓塞。

(3)骨骺损伤。

骨髓腔内注射课件

骨髓腔内注射课件

骨髓腔内注射课件一、综述说到骨髓腔内注射,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骨髓腔呢?简单来说骨髓腔就是骨头内部的空腔,当我们需要迅速给病人输送药物或液体时,医生就会选择这种方式。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在树干里注入水分,让树木快速吸收。

骨髓腔内注射也是这样,直接把药物注入骨髓腔,让身体快速吸收。

听起来有点神奇吧?但其实这在医学领域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骨髓腔内注射的相关知识。

1. 介绍骨髓腔内注射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关于骨髓腔内注射,听起来好像很专业,但其实它的原理和应用并不复杂。

骨髓腔内注射,简单来说就是把药物或者液体直接注射到骨髓腔里。

我们知道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里面充满了造血细胞和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

有了病痛医生有时候会选择从骨髓腔内注射药物来治疗,因为它能直接作用在病变的源头,药效更直接。

那么它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呢?首先对于某些紧急情况,比如休克或者严重感染,骨髓腔内注射可以快速地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系统,挽救生命。

再者对于一些需要迅速补充体液和营养的情况,比如长时间不能进食的病人或者需要大量补充电解质的患者,骨髓腔内注射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可以说,骨髓腔内注射是医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它直接、快速、有效,是许多疾病治疗的关键一环。

我们要了解它,掌握它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运用得当。

2. 课件制作的目的和意义,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好啊!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关于制作《骨髓腔内注射课件》的目的和意义。

咱们都知道,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骨髓腔内注射作为医疗技术的一部分,对于急救和某些疾病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术,让医疗工作者更直观地掌握其操作技巧,我们决定制作这份课件。

二、骨髓腔内注射基础知识大家可能对骨髓腔内注射感到有些陌生,但其实它在医疗领域有着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骨髓腔内注射的基础知识。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

❖ 4)通常在1~2h内建立常规血管通路,就停止骨髓输注,以免增加感染
通过骨髓腔的内机的血会流量。是留相对置恒定时的间。 最多不能超过24小时。骨髓腔内输液并发症少见,但
* 烧伤 最*常心搏见骤的停 是液体渗漏皮下或骨膜下。
* 意识丧失 * 心律失常
* 低血压
* 呼吸衰竭
在骨髓 ❖腔中5有)很现多非在萎缩国的际静脉上网,很在多休克国或因家创都伤而已大量经失应血的用患者于体临内往床往外,周的为静脉例网会,发他生塌们陷或应关用闭,的而此范种围情况十下,处
❖ * 麻痹
* 大量伤员
❖ * 低血压
* 呼吸衰竭
❖ * 癫痫
* 休克
❖ * 服镇静剂过量 * 创伤
❖ * 中心静脉插管的过渡
5.禁忌症
❖ 1.穿刺部位骨折(液体渗入皮下组织) ❖ 2.穿刺部位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使穿刺点缺
乏足够的组织学标志 ❖ 3.穿刺区域有感染 ❖ 4.穿刺区域在以前曾进行过重大的矫形手术
❖ 2)近年骨髓通路给药日渐受到重视。骨髓腔内充满海绵状静脉窦,经中央管滋 养静脉等与血循环相通,因此输入骨髓腔内的药物、液体可迅速进入全身循环。
❖ 3)1992年 心脏学会规定,复苏时静脉穿刺3次失败或时间超过90 s,即为建立 骨髓通路指征。操作简单,可在30 s内完成;解剖标志易于识别,穿刺成功率高, 被誉为“永不萎陷的静脉”。
1.什么是骨髓腔内注射技术
• 一种可以快速建立骨髓腔内血管通路的技术。 它是通过电动驱动器或者手动驱动器,将带 有针芯的穿刺针钻入长骨骨髓腔内或胸骨髓 腔内,将针芯取出,接上连通器,再接上输 液装置,将液体源源不断的输入体内。
2.优点
❖ 1)这是一个专门为急诊医学量身定做的一个装置。主要功能是迅速安全的建立 输液通道,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腔内注射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过去几十年里,当对于一些损伤严重或病情危急的病人采用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变得困难或不可能时,一种适用于小儿和成年个体的骨髓腔内(intraosseous,IO)输注的传统技术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这种方法安全、简单、快速而又有效,它能够通过快速可靠的循环重建,进而解除了几乎每位急诊休克患者所受到的伤害。

本文拟对IO注射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作一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IO输注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尽管在成年急诊个体中通过IO途径给药或补液在现代急诊医疗设备系统中仍是一种新的技术,但是IO输注却有过一段长期的丰富的历史。

未经证实的观点认为IO技术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晚期,但是第一次科学地研究并记录IO技术却是在1922年,当时哈佛大学的Drinker博士在研究胸骨板循环时发现并提出骨内腔隙充满一种非萎缩性静脉,他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灌注到骨髓腔中的物质能够很快被中枢循环系统所吸收。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关于IO技术的研究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

1940年,费城的Tocantins医生和他的同事O’Neill通过临床实验一同证实了长骨和胸骨的骨髓腔也可以被用来作为血管输注的通路,他们还证实了注射到兔胫骨腔内的红色染料在注射后10秒钟就出现在心脏中。

此外,Tocantins还发表了一些研究IO输注的案例报告,开发了一些用于临床IO输注的实用技术并设计了一些IO输注专用的特殊针头。

1942年Papper博士证实了通过IO或静脉通路给予输液基本具有完全相似的循环时间,1944年,英国内科医生Hamilton Bailey博士评论在战时的伦敦使用IO输注时提到IO针头具有意外刺穿胸骨从而损伤心脏的潜在风险,为此Bailey设计了一种特殊的IO套管针用以保护心脏。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IO输注技术已成为一种用于成年或儿童给予药物或输血的流行方案,这种技术也因此经常出现在医学期刊中,这段时期主要使用的是手动穿刺针用于进行IO输注操作。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IO输注技术被战地医疗救治机构广泛使用,并挽救了4000余名身受重伤的士兵性命,而在没有使用IO输注技术之前,许多失血性休克的士兵因不能建立静脉输液循环而导致死亡,因此,美国军方认为IO输注技术是一种救治严重受伤士兵的标准措施。

遗憾的是,二战以后至1968年由David Boyd博士等在芝加哥创建第一家EMS机构期间,IO输注技术的成功经验并未能从部队转移到地方。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静脉输液用塑料导管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EMS是由地方的创伤中心发展而来而不是诞生于军队之中。

因此,很多创伤外科医生并不了解IO技术,只要那些医护人员能够开展静脉输注他们就很满足了。

直至1984年,James Orlowski博士在参观霍乱流行的印度时发现,IO输注技术被用来输液和给药并挽救了许多可能死于霍乱的患者的生命,在他回国后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静脉路线王国”的社论,其中他倡导在小儿科中使用IO技术。

这篇社论重新唤起了对IO输注技术的关注和兴趣,并很快被儿科治疗机构采纳并被列入PALS (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儿童生命支持)准则之中,1986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正式批准将IO输注技术列入儿科的急救复苏程序当中。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开展了许多关于在不同动物模型中通过IO输注方式给予药物并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其中,在1990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IO 输注的文献综述指出,任何可以利用静脉进行给药的操作也都可以通过IO途径进行给药,并且能够被中枢循环系统快速吸收利用。

2003年ACL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心脏生命支持)准则中推荐IO作为成年个体有价值的选择方案,2005年美国FDA批准了三种用于成人IO输液的新设备,分别为F.A.S.T.1;B.I.G.和EZ-IO。

伴随着IO技术的复兴和流行,理应进一步深入观察IO技术在成人个体输注中的应用,以及它是如何改变医护人员、护士和医生在静脉输液困难情况下解决问题方案的。

(二) IO输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使用原则1.IO输注的工作原理在骨髓腔中有很多非萎缩的静脉网,在休克或因创伤而大量失血的患者体内往往外周的静脉网会发生塌陷或关闭,而此种情况下,处于骨骼保护之中的骨髓腔内静脉网因其特殊的骨质结构仍然能够同体循环保持直接而又完整的连接。

还应指出的是,通过骨髓腔内的血流量是相对恒定的,即使在很多休克的病人体内亦是如此。

骨髓腔内的血管的压力约为35/25mmHg,相当于身体平均动脉压的三分之一。

在骨髓腔内的这些密密麻麻非萎缩性的微小静脉网络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灌注到其周围的液体,并将其快速转运到体循环之中。

骨髓腔内静脉的这种特殊解剖结构就成了IO输注的液体或药物能够被快速转运到体循环并加以吸收利用的根本原因。

此外,毫无疑问的是在骨髓腔内还充满了由血液、造血细胞网络和结缔组织构成的骨髓,主要包括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其中,红骨髓主要位于长骨两端的网状骨松质中,内含高浓度的血细胞;而黄骨髓主要位于成年长骨的中央腔隙中。

在新生儿和儿童骨骼中仅仅存在红骨髓,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红骨髓会被脂肪组织所替代而逐渐成为黄骨髓。

灌注到骨髓腔内的液体或药物,不管是通过红骨髓还是黄骨髓都能够快速地抵达到体循环当中。

2.目前常见的IO输注装置EZ-IO:2004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以电池为动力的IO输注装置EZ-IO。

与之前的IO输注装置相比,EZ-IO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一种特殊设计的钻头针进入骨髓腔内。

同以弹簧为动力的其他IO输注装备相比,以电池为动力的驱动装置EZ-IO能够将钻头针稳稳地钻入骨髓腔内,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操作者使用方便快捷,能够使穿刺针和穿刺骨位点之间的定位更准确、连接更严密,从而最大可能地避免了输液外渗的可能性。

3.推广IO输注技术的必要性静脉导管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急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早期处理措施,静脉输注可以为危重病人提供一条“生命线”,在急诊医疗体系和急诊部门,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这条“生命线”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在运动的救护车内对一成年急诊患者成功留置静脉导管大概需要10-12分钟的时间,而且还有10-40%失败率。

研究表明急诊医疗系统工作人员在进行儿科静脉留置导管操作时,有三分之一的操作要超过5分钟,还有四分之一的操作要耗费超过10分钟的时间,而且大概6%的操作会完全失败而不能重建循环体系。

由于时间因素是急诊救护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同传统静脉留置导管相比,对小儿和成人具有70-100%操作成功率,耗时低于1分钟的IO输注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

鉴于做心肺复苏时很难插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而股静脉的风险非常高,形成血栓的机率是8.34%。

因此,推荐的方法是先做IO,待病情稳定后作锁骨下静脉留置,可减少并发症的可能性。

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复苏委员会(ERC)、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和美国急诊医师委员会(NAEMSP)的指导方针:在急诊的过程中,建立血管通路时应该尽早考虑使用IO输注:成人在外周静脉穿刺2次不成功后马上建立IO通路、儿科病人首选IO通路;气管插管给药已经不被推荐;中心静脉给药也不被推荐。

4.IO输注穿刺的位点通常情况下,对小儿患者而言,IO输注选择的部位主要在胫骨的近端或远端、股骨的远端。

在成年个体中,IO输注部位多选择在胸骨柄或胫骨。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可供选择的输入部位,包括桡骨、尺骨、骨盆、锁骨、跟骨等。

穿刺位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当时的状况、穿刺装置和操作者的经验和水平等。

当然不管选择哪个位置,都应以简单可行和不影响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为原则。

5. 开展IO输注技术的适应征(1)当小儿急诊患者出现急需建立血液输入通路,但静脉留置导管非常困难或失败的情况,而延迟处理可能使患者面临危险时。

(2)小儿复苏指导原则中,通常提到“90秒;三种尝试;任一种先行”的急救原则。

即对于心跳骤停的孩子,应试图在90秒内通过IO输注、外周或中枢静脉输入从而迅速建立输液通路,而在实际操作当中,这些方式亦可同时进行。

(3)一段时期内,IO输注技术主要局限于小儿科病人,而近来随着IO输注装置的不断发展,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和传统静脉输注导管一样可靠的供成年急诊患者选择的装置。

(4)处于休克或心力衰竭的成年患者需建立静脉输入通路,但遇到(1)中所提的情况时,也应选择IO输注措施。

(5)研究表明,对于感染性休克的婴儿、脱水的儿童、心脏骤停、烧伤、癫痫或挫伤的患者而言,IO输注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措施。

6.IO输注技术的禁忌症目前一致的观点认为,不宜选择发生骨折的骨头作为进行IO输注的位点。

相对而言不宜进行IO输注的还有成骨不全的患者、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以及在穿刺部位发生蜂窝组织炎的患者。

此外,一旦在骨上进行过一次IO输注的尝试,则再进行IO输注尝试时应避免在同一块骨上进行操作,以免发生潜在的泄漏的危险。

7.IO输注技术潜在并发症最常提及的IO置入潜在并发症是液体和药物外渗导致的注射部位周围肌肉和皮下组织坏死,甚至有引发间隔综合症的危险。

感染也是IO置入的并发症之一,IO置入后可能引发蜂窝组织炎和局部脓肿的形成。

有报道指出,IO置入有引发骨髓炎的风险,研究表明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可以使这种感染的风险下降至0.6%以下,而如果拔除IO穿刺装置越早的话,则这种风险的感染率会更低。

此外,还有一种共同关注的潜在风险是引发穿刺部位的骨折和抑制骨骼生长,但是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IO输注会影响骨骼生长。

8.关于IO输注技术经常被问及到的几个问题(1)做骨髓腔内注射穿刺时疼不疼?如果把疼痛分为10级,0级为不疼,10级为最疼。

进行穿刺时的疼痛是2级,只有很薄的骨膜处有疼痛感。

往骨髓里输液的疼痛是10级,所以清醒的病人输液时一定要先用1%利多卡因麻醉,利多卡因需要很慢很慢的静推,等1分钟后用10ml(小孩是5ml)生理盐水加压很快推进去,静推利多卡因时最好不用连通器,静推生理盐水时需要用连通器,在钻入前需要准备好接好连通器并装好生理盐水的注射器。

(2)选择不同部位穿刺进行骨髓腔内注射时,输液的速度和药代动力学有没有差异?研究表明选择胸骨、胫骨作为穿刺点时,液体的流量可达到4L/h,肱骨的流量可达到6L/h,如果输液前没有加压推进生理盐水,输液的速度会很慢。

药代动力学方面,在实验动物猪身上做各个通道的试验,用氯化钾让猪心跳停止,8分钟后作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持续两分钟,共10分钟后,从各个点用急救药,检测血液里药的含量:肘正中静脉和胫骨IO的血药浓度峰值一样,90s达到峰值;肱骨和锁骨下静脉的血药浓度峰值一样,30s达到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