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群的概念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三讲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知识网络考点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考点梳理】1.种群(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的的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有、、、和等。
2、群落(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
(2)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有和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等关系。
3、植被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它。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
【活学活用】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条小河里所有的生物C.一块稻田里全部的水稻D.一片山林里所有的植物2.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
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生态系统C.群落D.植被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B.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C.生物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都属同一物种4.(2013 杭州)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游的水质调节池。
之后,池水被泵送到亭子下面的“迷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理。
2009年公园建成后,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为Ⅲ类水。
该公园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2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
请回答下列问题:(1)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其中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N、P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被破坏。
种群的概念初中
种群的概念初中种群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不仅仅是一群生物个体的简单相聚,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个体之间通过繁殖和遗传保持着相互联系。
种群的研究对于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的特征:1. 同种个体的集合: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例如一群狗、一群树。
2. 相对稳定:种群是一组相对稳定的生物个体集合,其中个体的数量和组成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但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
3. 地理范围:种群的个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这个范围可以是一个森林、一个湖泊等等。
4. 交流和繁殖:种群中的个体之间通过繁殖和遗传交流保持着联系。
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交配,通过繁殖来增加种群的数量。
5. 遗传变异: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变异,这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遗传变异使得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研究的重要性:1. 生态学研究:种群对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种群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动态变化,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2. 进化生物学研究:种群是进化过程中的基本单位。
通过研究种群的遗传变异和演化历程,可以揭示物种的起源、分化和适应性进化。
3. 自然资源保护:通过对种群的研究,可以有效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
了解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4. 意识形态教育:种群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增强生态意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了解种群的特点和生态功能,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环境。
种群数量估算方法:1. 随机选择抽样法:通过随机选择一部分个体进行研究和统计,然后根据得到的数据计算种群的整体数量。
2. 标志重捕法:首先对个体进行编号或标记,然后将它们释放回原有种群中。
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通过对标记的个体数量的比例计算整体数量。
3. 面积法:通过调查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量和密度,然后根据面积的大小和整体分布面积计算种群数量。
高中生物种群的概念
高中生物种群的概念生物种群的概念是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在高中生物学教育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生物种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同一物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相同的生殖方式和生长发育过程。
在生态学上,种群是研究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了解和掌握种群的概念是生态学学习的第一步,也是生物学学习的基础之一。
生态学家常用“个体”,“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这几个概念来描述生物活动的不同层次,其中的关系逐渐扩大而变化。
种群是指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物种类的所有个体所组成的集合,它是种系和群落之间的桥梁。
一个种群由若干个体组成,这些个体有时有密切的联系,有时又相对独立,这取决于生物种群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生物种群分布广泛,可以在陆地和水域中都存在。
在陆地上,一种生物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如林区、草原、沙漠等,组成一个种群;在水域中,鱼类、水生植物等也可以形成种群。
一个种群一般由若干个个体组成,他们在同一区域内生活、繁殖。
种群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对种群的结构和数量有着直接影响,如资源的丰富或缺乏、天敌的存在与否、环境温度等,都将影响到种群的繁殖、生长和存活。
生物种群可以分为自然种群和人工种群。
自然种群是指遵循自然规律的种群,其中没有人类的介入,其数量和分布受到环境、食源和天敌的影响。
人工种群则是人为干预的产物,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关押、引种等方式建立。
人工种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是研究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多个领域的基础。
数量和分布的变化有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促使种群发生变化,甚至从生态系统中消失。
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物种的传承与保存有着密切关系。
在野生动物的保护和人工繁殖中,我们都需要了解种群数量和分布等基本信息,建立适当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以实现物种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物种群是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中生物学教育中一个基本的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种群概念的理解
种群概念的理解种群是指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具有相同物种标志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总体。
种群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许多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物种的进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是同一物种的个体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聚集,它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结构。
种群的分布范围可以是一个小的局域区域,也可以是一个较大的生态系统。
种群数量可以是几个个体,也可以是上百万甚至上亿的个体。
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都有很大的差异。
种群的数量结构是指种群中各个年龄和性别的个体数量分布。
根据种群数量结构不同,种群可以分为均龄种群和不均龄种群。
均龄种群是指种群中个体的年龄相同,数量相对稳定;而不均龄种群是指种群中个体的年龄不同,数量随时间变化。
种群数量结构的变化与种群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过程密切相关。
种群的动态变化是指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种群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个体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过程,而环境因素包括栖息地的变化、食物供应的变化、气候条件的变化等。
种群的动态变化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
种群动态变化的研究对于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的稳定性是指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相对稳定,不发生大的波动。
种群的稳定性取决于种群的生长和死亡动力学过程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
当种群的生长速率和死亡速率之间达到平衡状态时,种群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
当种群数量过低或过高时,种群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破坏,甚至导致灭绝。
种群的扩散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分布范围的扩大。
种群的扩散可以通过迁徙、扩张和繁殖等方式实现。
种群的扩散对于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种群的扩散能力较强时,可以通过扩展分布范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当种群的扩散能力较弱时,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减少和灭绝。
种群遗传学是研究种群内个体之间遗传关系和种群间遗传变异的科学。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均匀分布(hyperdispersed)
• 种群内的各个体在 空间的分布呈等距 离的分布格局。 • 引起均匀分布主要 原因: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间的竞争
成群分布(aggregate)
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 极不均匀,呈块状或成簇、 成群分布。
2、种群统计学 • 种群密度: •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②K-因子分析
根据观察 连续几年的生 命表系列,我 们就能看出在 哪一时期,死 亡率对种群大 小的影响最大。
③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是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的相对数 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横坐标以相对年龄(即平 均寿命的百分比)表示,以便比较不同寿命的动 物。
A:种群在接近生 理寿命之前死亡率 很低;B:每时期 死亡率基本保持不 变(期死亡 率很高,一旦固着 于合适的基底,死 亡率就很低)。
自然种群只有在食物丰盛、没有拥挤现 象、没有天敌等等条件下才能表现出短时间 的指数式增长。 如浮游植物的水华期、害虫的爆发或细 菌在新培养基中的生长。
赤 潮
水 华
上述种群 的增长形式, 称为几何级数 式增长。以时 间为横坐标, 个体数为纵坐 标作图,曲线 呈“J”型,所 以指数式增长 模型又称为“J” 型增长模型。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1)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以色列Bodenheimer,研究对象为昆虫。认为气候因 子是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反对自然种群处于稳定平 衡的概念,强调野外种群的不稳定性。 (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澳大利亚Nicholson,捕食、寄生和竞争对种群调节起 决定性作用。 Pitelka和Schultz提出了营养物恢复学说(nutrient recovery hypothesis)。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一.生物种的概念
① 17世纪,约翰编著的《植物史》书中把生物种 定义为: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
② 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认为:种是形态相 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产 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育。
基本 单元
动物界
马
脊索动物门
生态遗传学及进化生态学 ——上述两个分支学科 的整合。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
•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问题。指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 的变化规律。
– 具体包括:
• 种群数量及密度 • 种群的分布 • 种群数量变动及扩散迁移 • 种群调节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实例:每立方米水体内鲤鱼的数量
综合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同时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存
活率和出生率两方面数据,将两者相乘,
假设有20个刚出生的婴儿(10男,10女),人类经
历一并个累世加代起的来时(间R控0=制∑在lxm20x年值,),问即:在得一净个生世殖代率之。
后人R0口代数表量该增种加群到原(来在的生多命少表倍所?包括特定时间
中的)世代净增殖率。 世代净增殖率(R0)
3个基本类型(见下图):
增长型种群 稳定型种群 下降型种群
年龄锥体图
➢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性多雄比少:型种:人群工中控雄制的雌种个群体。 比例
第一性比(受精卵的雄/雌比例) 第二性比(个体成熟时的雄/雌比例) 第三性比(个体充分成熟时的雄/雌比例)
野生种群中,性比的变化会发生配偶关系 及交配行为的变化,这是种群自然调节的 方式之一。
(八)生态入侵
生物复习教案:专题考点一种群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22 种群和群落考纲展示命题探究考点一种群基础点1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1)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2)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比率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1)类型(2)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种群的空间特征①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②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 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模型假设:a.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b。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数学模型:N t=N0λt。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形成原因:自然界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②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③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①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下降.②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以及人类活动。
3 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②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原理:概率相同原则。
③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记数为M↓重捕,计数为n,其中被标记个体为m↓计算种群密度:错误!=错误!错误!错误!4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②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 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
出生率:泛指任何新个体产生新个体的能 力。
最大出生率: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后代个 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 际的成功繁殖率。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 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
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 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出生率。
---
---
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
个体年龄和构件年龄两个层次
施肥
未施肥
一年生苔草(Carex arenaria)的无性系的月龄结构,说 明施加 N、P、K肥料对其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施肥的以月 龄较老的分支为主,而施肥使幼枝成为优势。
---
性性比对种比群出生率的影响
两个假设:
每次捕捉时,对 于每个动物的受 捕概率不变
调查期间没有出 生、死亡、迁出、 迁入
---
2)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衡量生物数量 多少的相对指标
⑴动物计数counts of animals:单位时间或距离内 的动物数量。
⑵动物痕迹法counts of animals signs:根据足迹、 粪便、鸣叫、窝数痕迹等估计动物数量。
生态死亡率: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特定年龄死亡率:死亡个体数除以在每一
时间段开始时的个体数。
---
2.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结构与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 时期结构 (Stage structure):经历离散的发育期
的生胸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二)种群统计学 (三)种群增长模型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
【生物知识点】种群的特征和概念
【生物知识点】种群的特征和概念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下面整理了种群的特征和
概念,供大家参考。
1、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2、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3、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
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
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4、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
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
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
的机制与规律。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
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是进化的基
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三章生物种群!
0
1
2
3
4
5
2.随机型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
即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 它个体分布的影响(即相互独立); 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分布的概 率是相等的。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 的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 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 分布。自然界中比较罕见。农田里 的害虫,在入侵的初期,种群密度 较低时,也属于随机分布。森林中 地面上的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 蜘蛛类,表现为随机型分布。
合,从个体到种群是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种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种群成为一个具 有独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 也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组成单位,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种群还是一个演化单位。 ◆种群生态的研究是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 幼龄组 中龄组 老龄组
老年(繁殖后期) 中年(繁殖期)
幼年(繁殖前期)
A B C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衰退型种群 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种群(expanding population)
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部阔而顶部窄, 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这类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典型增长型的种群 。 (2)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 其年龄结构几乎呈钟形,基部和中部几乎相等,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 。
(四)邻接效应
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 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邻接效应常表现在密度对形态、产量和死亡率 的影响等方面,如作物在一定条件 ( 管理合适、 充分生长条件 ) 下,尽管各地块密度不同,株 数有别,而最后总产量却很接近,主要是由于 邻接效应的缘故。密度对死亡率有直接影响, 固着生长的生物(包括植物)不能以扩散的方式 逃离竞争,因此竞争中的失败者死去,这种竞 争的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
生物种群教案知识点难点分析
生物种群教案知识点难点分析。
一、知识点分析1.生物种群的概念及分类在生物种群的教学中,首要需要了解的是生物种群的概念及其分类。
生物种群是指一定生境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而生物种群的分类则主要分为密度型种群和离散型种群两类,其中密度型种群又分为随机型、指数型和对数型种群。
对于密度和生境的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等基础知识点,是生物种群教学的基础。
2.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指研究种群数量、分布和生态学特征之间关系的学科,是生物种群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种群生态学知识点的掌握涉及到物种繁殖与生长、个体死亡与捕食、生境和群落特征等方面。
其中,种群繁殖是种群生态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种群数量的增长和变化,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关于种群繁殖的知识点,包括种群增长曲线、种群扩散与繁殖、性比和繁殖行为等内容,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和理解。
3.种群进化种群进化是生物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生物种群的教学中,也是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
种群进化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基因突变遗传、自然选择、基因流动以及环境适应等内容。
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需要学生具备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专业知识。
二、难点分析1.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生物种群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繁殖和死亡、种群的捕食和竞争、生境因素、随机事件和人类干扰等。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生物数量变化的规律和模型,包括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李雅普诺夫生长模型、混合种群模型等。
2.种群适应与进化种群适应和进化是生物种群教学中另外一个难点。
种群适应是指种群在生境中逐渐形成适应性的变异,进而适应环境。
而种群进化主要涉及到物种的进化、变异、分化和适应性变异等。
这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实验的探索来理解。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从实例入手,逐渐感受并理解生物进化过程。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0.320 0.259
2.590
0.00
0.462 0.374
4.114
0.00
0
0
0
0.00
0.578 0.468
6.084
21
R0=∑lxmx=3.096
∑xlxmx=26.376
5.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由于各种生物的平均世代时间并不相等,
作种间比较时世代净增殖率(R0)的可比性 并不强,种群增长率r值则显得更有应用价
过计算的预测值)(Begon等,1986)
33
2.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 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际变动。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 梅种群个体数有明显的季节消长。
34
图3-5 北点地梅8 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动(Begon等,1986) 个体数有明显的季节消长,8 年间籽苗数为500~1 000/m2,每年死亡
观地表达了该同生群(cohort)的存活过 程。Deevey(1947)曾将存活曲线分为3 个类型(表3-1)(图3-3)。
14
表3-1 藤壶的生命表(引自Krebs,1978)
年龄(a) 存活数 存活率
x
nx
lx
死亡数 dx
死亡率 qx
0
142 1.000 80
0.563
1
62
0.437 28
0.452
13
2.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life table)是一种有用的 工具。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 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综合生命表则包括 出生数据,从而能估计种群的增长。
从生命表可获得三方面信息:①存
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以lgnx 栏对x栏作图可得存活曲线。存活曲线直
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1课时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新人教版
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或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2)计算:基因频率=种群中某基因的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3)影响因素:突变、选择、迁移等。
(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2)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3)若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型( )答案(1)×(2)×(3)×(4)√解析(1)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2)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不只是环境,还有基因突变、生物的迁移等。
(3)如杂合子Aa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
某桦尺蛾种群中,黑色体色的基因为S,浅色体色的基因为s,抽样调查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SS 、Ss 、ss 的个体数分别为10、20、70个。
假设该桦尺蛾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体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S 和s 都不产生突变。
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问题:1.该种群产生的S 配子和s 配子的比值各是多少?子一代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提示 S 配子占20%,s 配子占80%。
子一代基因型频率:SS 占4%,Ss 占32%,ss 占64%。
2.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提示 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S 占20%,s 占80%。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种群、第二章群落知识点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5.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蜘蛛、跳蝻等。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原因: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若样方内的个体数偏小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最好选择种群密度稳定时所对应的最小样方。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夹角上的个体。
对于边界上的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n。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M,则m/M=n/N注意:若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后易被天敌捕食,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个体变得更难捕捉,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第一次标记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大,测得M值偏小。
若捕获时,网眼偏大,则会导致导致两次捕获数量偏小,测得的M值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第二部分-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 种群是物种(species)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 进化单位。 4 种群的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常由研究者根据调查目的予以划定。
5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或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组成。
单体生物:个体由一个受 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其形 态和发育可以预测,如哺 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 虫等; 构件生物:一个合子发育 成一套构件组成个体。如 高等植物。
1.2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①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 式; ②数量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 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③遗传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即系一 个基因库,以区别其他物种。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 规律;① 有多少?②分布情况 ③变动规律 ④变 动因素 1.2.1 种群密度 1.2.2 种群的空间结构 1.2.3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2.4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2.5 生命表 1.2.6 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生态出生率(又叫实际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 期内,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
1.2.4.2 死亡率
死亡率(mortality)代表一个种群的个体死亡情况。 死亡率同出生率一样,也可以用特定年龄死亡率 (age-specific mortality)表示,即按不同的年龄组计 算。
生理死亡率又叫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是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 都能活到该种群的生理寿命时该群体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关系,种群 数量的增长靠繁殖,而数量的减少则是由于个体死亡。 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为增长率,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长;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数量减少;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指数增长(exponental growth)
在无限环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 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 为指数形式。其数学模型为:
dN/dt=r·N
Nt=N0·ert ➢ r为瞬时增长率(等于瞬时出生率与瞬时死亡率之差),在理论上
被称为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常用rm表示。 ➢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
(1)不规则波动
种群不规则波动无周期性,且数量也极不稳定。种群产生不规则 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种群的生活环境极不稳定,或环境不固定。
大多数昆虫种群波动就属于此类。
➢ 三种形式
(2)周期性波动
➢ 可分为:季节性波动和种群数量的年波动。 ➢ 这种波动主要是受环境因子的周期性年际变化、种群本
身的内在机制、种间营养关系的制约引起的。
几何级数增长(geometric growth)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 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
结 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其数学模型为:
Nt=Nt—1×λ 或 Nt=No×λt 式中: No为初始种群大小,Nt为时间t时的种群大小,λ是种 群 的周期增长率(reproductive rate)。 根据以上模型可以计算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 λ>l时,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时,种群下降;
生物种群
1913—1961 年东亚飞蝗洪泽湖蝗区的种群动态曲线(马世骏,丁宕钦,1965)
(三) 种群的数量变动
2.周期性波动
n
种群数量变动随时间呈现出有规律的、周而复始的
波动现象,这种数量波动的特点与种群自身的遗传特性
种群年龄分布--2
白橡树(Quercus alba)种群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3
种群年龄分布--3
仙人掌雀(Geospiza conirostris)1983年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4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2)性比
有关。
北方的啮齿动物旅鼠、姬鼠、田鼠,以及北极狐和雪鸽等
北美的美洲兔与加拿大猞猁90年间数量周期(Bush,1997)
3.季节波动 n 季节波动(消长)是指
种群数量在一年四季中 的变化规律。了解动物 的季节性波动规律是控 制其危害的生态学基础。
北点地梅8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动(Begon,1986)
4.种群的暴发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1.种群密度 n 密度通常表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但也
有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除采用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密度外,也有因生物的 特征不同而采用的其他表示方法。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1)种群结构
l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 配置情况。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深入分析种 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种群的概念
生物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包括所有雌雄男女、老幼病健、卵仔等。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可以彼此交配并繁殖可育后代。
因此,种群可以理解为是在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组成的群体,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每个种群都有其独特的基因组,通过繁殖传递基因,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
同时,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
不同环境中同一生物种群的形态、结构、习性、繁衍等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鸟类构成一个鸟类种群,所有的哺乳动物构成一个哺乳动物种群,而所有的植物则构成一个植物种群。
总之,生物种群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是生态学和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了解种群的数量、分布、遗传变异和与环境的关系等,对于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