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
“广场协议”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61International FinancingOctober 2018 国际融资● 专家谈“广场协议”对解决贸易争端的启示在中美发生贸易战以后,当年的“广场协议”又受到广泛的关注,不少学者强烈呼吁中国要避免签订类似的协议。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元汇率变化情况的回顾分析后认为,“广场协议”实际上推动了日元汇率向市场均衡回归。
日本20世纪80~90年代经济指标显示,“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不良影响被很多人夸大了。
“广场协议”作为一种和平解决贸易争端的方式,是值得中国参考的战后日本汇率变动回顾在二战中日本战败,日本国内很多重要城市受到战火摧毁,经济受到重创,物资短缺,消费乏力、物价暴涨。
在这样的一片废墟上,日本经济通过重建实现了再度崛起。
从英法德日意等传统的发达国家在战后重建和经济迅速恢复及发展的状况看,教育和科技基础确实是一国最重要的竞争力。
教科书对于日本后来的经济重新崛起基本上罗列了如下几个原因:一是美国在日本推行了非军事化的社会改革;二是美国从冷战的全球战略需要,扶持日本发展;三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在日本的军事采购,推动了日本的发展;四是日本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注重发展教育和科技。
以上无疑都对日本战后的发展提供了解释。
不过,通过日元汇率的走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日本经济再度崛起的过程。
Plaza Accord and Its implication on Japanese Economy“广场协议”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蓝裕平大体上日元汇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急剧贬值阶段(1945~1949年)日元汇率在1949年以前基本上属于政府管制汇率,1945年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15的水平。
价格管制肯定带来黑市,因此会有管制汇率和黑市汇率之间的差异。
战后物价暴涨的结果,导致日元在黑市的汇率持续大跌,倒过来也推动官方管制汇率下跌。
1946到1949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分别跌到1:100、1:150、1:200和1:270的水平。
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经济泡沫与国际环境关系
1985年后的日本经济泡沫与国际环境关系Andy Gao,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经历了短暂的恢复期之后,便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和贸易顺差的迅速扩张使得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同期美国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急剧积累,并且首次从债权国转变为债务国,而日本则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和最大债权国,导致美国国内担忧情绪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滋长。
在此背景下,西方五国集团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了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会上达成了经济调整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各国央行行长关于各国货币对美元有序升值的承诺,史称“广场协议”。
图1:1980-1990年美国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十亿美元)图2:1985年美国对主要国家贸易逆差(百万美元)资料来源:wind资讯资料来源:wind资讯“广场协议”后,由于日德英法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值。
与1985年相比,1988年主要货币年平均汇率的升值幅度分别是:德国马克70.5%,法国法郎50.8%,意大利里拉46.7%,英国英镑37.2%,加拿大加元近11%,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
各主要国家货币兑美元均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升值,但是却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发生资产价格泡沫。
在“广场协议”后,日元和德国马克分别对美元升值86.1%和70.5%,但是两国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却是大相径庭。
图3:1980-1990年美国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十亿美元)图4:1985-1990年日本城市土地价格指数资料来源:wind资讯资料来源:wind资讯图5:1980-1990年日经225指数与德国DAX指数走势资料来源:wind资讯日经225指数在1985年年初只有11543,1987年1月底突破20000点,1988年底突破30000点,1990年初一度逼近40000点。
而日本股市市值也是迅猛增长。
_广场协议_是导致日本_失落十年_的原因吗_一个经济史的谜的解析_李翀
摘%要:在“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升值。
日本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
后来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日本带来了“失落的十年”。
但是,“广场协议”是否是日本“失落十年”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论。
文章认为日本中央银行的政策失误是导致日本“失落十年”的主要原因。
日本从“广场协议”到“失落十年”的经历给各个国家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
关键词: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中图分类号:F1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4)03-0005-05一、事件的过程和争论的缘由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不断恶化,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第一大债权国转变为第一大债务国。
相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日本的贸易顺差特别是对美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日本在198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债权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改变了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问题上对日本的宽容态度,不断要求日本向美国商品开放市场,从此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希望通过美元汇率贬值的方式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减少贸易逆差。
“广场协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五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协议。
由于这个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因而被称为“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
协议规定,日元与马克应该大幅度升值以纠正对美元汇率低估的状态。
在“广场协议”签订以后,五个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抛售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外汇投资者跟随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汇率大幅度贬值。
相应地,从1985年开始,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升值。
日本失去的十年
广场协议与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本文主要探讨日元升值与日本长期萧条的关系。
供参阅。
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广场协议,日元贬值
广场协议,日元贬值篇一: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其原因究竟是日本大藏省自身的失误,还是美国人逼的?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其原因究竟是日本大藏省自身的失误,还是美国人逼的?广场协议以及之后的变化,用句当年很流行的话,日本是“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局”。
============================================= =========================== 为什么说日本是”猜到了开头”呢?首先先来看看《广场协议》是怎么形成的,: 1. 里根政权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以“政策失误”而著名的卡特总统所遗留的高通胀。
为了打压通胀,里根采取的是相当强硬的金融紧缩措施,将利率提高到了2位数(!),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2. 利率提高的结果是货币流动性迅速缩小,大量流入银行,使民间资本的投机行为大量减少。
同时高利率也使海外热钱大量融入美国市场,将美元越推越高:81年年初美元兑日元为210日元,82年10月竟达到了270日元。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出口额的下降和进口额的上升,也即是贸易逆差。
3. 高通胀影响和贸易逆差的结果,导致了美国在80年代前期,出现了“双料赤字Double Deficit”: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
双料赤字将直接导致政府的赤字迅速扩大,对长期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双料赤字现象在代表了保守势力的共和党政权下,是不太常见的,里根政权很可能因此而被舆论所质疑,影响下一届选举。
4. 于是美国将不得不寻找摆脱这“双料赤字”的方法:在财政赤字不易削减的情况下,首先就是要将美国的贸易逆差降低,甚至是转为顺差。
换言之,就是要使美元贬值。
而使本国货币贬值的方法有许许多多,但无外乎两大类:a. 市场调节:增发货币买入国债,也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QE降低本国利息,使本国货币需求下降b. 动用外汇储备,大量买入对应国货币,使美元反c. 国际间协议调节:通过与主要利害国的协商,来人为制定一强制汇率或汇率调整目标。
Plaza Accord广场协议始末
什么是广场协议所谓“广场协议”,指的是在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所达成关于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的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并在五年后崩溃,日本因此进入“失去的十年”。
1985年9月22日,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
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为冷战战略服务,积极扶持作为战败国日本的经济发展。
同时,为了尽快从废墟中爬起来,日本政府推行了“产业优先、发展优先、富国富民”的方针。
从1953年到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从1950年的1.5%,猛增到1980年的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七位跃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
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采取维持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强势,使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劣势。
美国自1982年经常项目连续出现赤字,到1984年对外贸易赤字达到1224亿美元,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50%多。
在此之前的1980-1988年之间,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0倍,拥有2850亿美元的直接资产和证券资产,控制了超过329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业资产等等,日本积累起的巨额经济财富让日本成了世界级的银行家,而同时美国也失去了世界房贷者的地位,当时的sony领袖更是甚至对世界发出了“日本可以说不”的豪言壮语,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1985年的“广场协议”是在美国财政和贸易账户双赤字的背景下签订的,在该协议中,西方五国一致认为美元被严重高估,同意以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促使美元贬值。
协议签署后,美元兑日元汇率迅速下降,由240日元/1美元跌至1986年的160日元/1美元,最终维持在130~140日元/1美元的水平上。
日本经济因日元升值而受挫,1986年,日本银行不得不连续四次降低贴现率,到1987年2月已经降至2.5%。
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下,日本经济开始强劲复苏,但物价水平却相当稳定,甚至有所降低。
这显然是日元升值的后果。
但此后出现了严重的后果。
1987年秋,日本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迹象,贸易盈余快速下降,资产价格急剧攀升。
日本财政和货币政策开始收缩,但不幸的是,10月19日美国“黑色星期一”的股灾使得日本货币紧缩计划落空。
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特别是对房地产行业贷款继续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了12%,直到1989年3月,日本银行才开始提高贴现率,但“泡沫经济”已经形成。
泡沫不可避免地要破灭。
从1989年3月到1990年8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提高贴现率,过于急剧的货币紧缩加快了资产市场崩溃: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先后在1990年和1991年价格崩盘。
1991年,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政府不得不再次实施扩张性政策,但是金融机构巨额不良资产带来的资产贬值以及经济严重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经济泡沫的破灭造成了日本“失去的10年”,而资产泡沫正是日本政府为消除1985~1990年日元升值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而制造的。
评析日本历史上被认为是汇率政策失败的两个事件,即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和1985年的“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教训:——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并不是货币升值本身,而在于在坚持固定汇率失败后,当局出于对升值带来紧缩的恐惧采取了过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面对货币升值本身带来的紧缩后果应当实行调整,但绝不是无纪律的松弛扩张。
广场协议后的日本经济
广场协议后的日本经济2008-6-11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成的广场协议为中心的国际协调,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纠正当时呈扩大趋势的主要国家间的国际收支不均衡。
根据广场协议,美国特别强烈要求日本通过日元升值和扩大内需来缩小本国的经常收支顺差。
在这样的要求下,日本实施了以金融扩张为中心的内需扩大政策,并基本认可了日元的升值。
这样的政策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后期得到了维持,而转向金融紧缩政策则是在1989年以后。
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经历了不动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也就是所谓的资产泡沫现象。
而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后,将近十几年的时间内,日本的金融和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本文以最小篇幅记述资产泡沫破灭给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金融、经济所带来的严峻的通货紧缩现象,以及广场协议等国际协调给此后的国际货币制度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广场协议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日本经济20世纪?0年代,日本经济虽然受到国际货币体系由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元升值和第——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但仍然实现了年均5%左右的增长。
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后遗症,从1980年到1983年日本连续四年保持3%左右的低增长。
另一方面,日元汇率一改之前的升值趋势而开始贬值。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的贸易收支顺差急速扩大(从1980年的2l亿美元升至1984年的440亿美元)。
这一阶段,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采取了相应的宏观政策措施。
在金融方面,日本银行改变了为防止第二次石油危机可能带来通货膨胀而实行的紧缩政策,开始放松金融政策,多次调低官定利率(从1980年的9%降至1983年的5%)。
在财政方面,虽然采取了公共事业追加措施,但因为继续坚持了缩小赤字的方针,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均衡状态得到了改善(财政赤字占GDP之比从1980年度的4.0%降至1984年度的1.8%,其中还包括社会保障费用)。
广场协议,美国坑害日本
广场协议,美国坑害日本?广场协议,是指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进口多出口少,而日本和德国出口多进口少,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日、德、英、法五国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让美元贬值(相应的其他货币要升值),于是,各国央行抛售美元,市场上美元多了,自然就贬值了。
中国国内的流行看法是: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出现“失去的十年”,所以这其实是美国人坑害日本人的阴谋。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谁设套,是美国还是日本自己?有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主动提议召开这次广场会议的其实并非是美国的贝克,而是当时的日本藏相(财务部长)竹下登(1987~1989年期间担任日本首相),贝克只是选择了具体的会议地点。
1995年,日本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刊物《经济学人》上刊登了一篇报道,竹下登本人承认了上述说法。
关于竹下登主动参与筹备广场会议的一个佐证是会议召开的时间——1985年9月22日。
选择星期日公布重大消息是各国政府的一个惯例,因为金融市场休市,这时候宣布消息可以给市场充分的反应时间。
9月23日这一天是秋分,是日本的公休日,而欧美是不休息的。
据参加广场会议的、当时的日本大藏省财务官大场智满回忆,当时代表西德参加会议的西德中央银行总裁培尔以为,日本是“广场协议”之后第一个面对市场的国家,因为东京外汇市场在最东边的时区。
后来得知第二天是日本的公休日,西德因此成为第一个开始营业的市场。
培尔满脸不悦,认为落入了日本预先埋下的陷阱。
广场协议前,日本经济结构已经失衡鞋厂的工人生产鞋子,不是为了自己穿;电视机厂的工人生产电视机,也不是为了自己看。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
如果一个国家光出口不进口,等于交换没有完成,那就变成往外送东西了。
所以说到失衡,人们往往只说进口多出口少的逆差美国失衡了,问题是出口多进口少的顺差国家就不失衡吗?市场之手本可以自动调节失衡如果一个国家对美国只出口、不进口,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就是出口企业赚来的美元无人问津,因为别人都不需要啊,你拿着美元去进口美国商品才能花掉,不进口你还要美元干嘛。
日本广场协议范文前后经济
日本广场协议范文前后经济20世纪80年代,日本拥有巨额的经常项目盈余,承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在广场协议25周年之际,反思这个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
广场协议不是日本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元和美元之间保持着360日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但自此至1995年,日元经历了3次大幅度升值。
第一次是1970~1973年,升值幅度为25%;第二次是1976~1979年,升值幅度为26%;第三次是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1985~1987年升值46%,之后略有波动,但最终于1995年升至94日元兑1美元的最高点,相比1985年升值60%。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的升值幅度很大,但在此之前的升值幅度也不小。
在1970~1995年的25年间,日元估计升值了74%,其中广场协议之前的贡献占34%,广场协议之后的贡献占40%。
如果认为广场协议是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则很难理解,为什么日本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三次大幅度升值之后却还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开始出现资产泡沫。
尽管升值之后财富的增加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对升值后果的过度悲观判断。
当时,多数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认为,升值将大大打击日本的出口,而对国民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因此,日本实行的对策是大幅度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85年的3.5%急剧下降到1987年的1.76%。
但是,日本政府的判断是错误的,日本的经常项目盈余虽然有所下降,但却并没有变成赤字。
持续的外贸盈余和低利率政策的叠加大大增加了货币的投放,刺激了投机行为。
当意识到资产泡沫问题的时候,日本央行于1990年大幅度提高利率,但此时资产泡沫已经很大,利率的急剧上升导致泡沫的迅速破裂,日本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日本经济的停滞有多可怕呢按现价日元计算,自1993年首次出现负增长算起,到2022年,日本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05%。
精编【财务管理知识】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
【财务管理知识】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与人民币升值广场协议, 人民币升值, 日本, 萧条, 经济求职招聘在线投稿经管百科三人行网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成为国际上一大热点问题。
以日本和美国为首的各国财长为一方,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而国内许多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人士则援引1985年日本被迫签定的“广场协议”为例,提出“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升值的是造成日本持续十年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鉴,主张人民币不应升值。
本文旨在厘清“广场协议”、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人民币是否应升值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广场协议”的背景、内容;继而探讨“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之间的关系;最后探讨“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对人民币是否应升值的问题是否具有参考意义。
一、日本“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及其内容(一)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二战以后,日本作为赶超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确立了“经济增长至上”的方针,以发展本国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而美国为了冷战战略的需要,也积极扶助日本发展经济。
在本国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预和美国财力、技术、市场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到1968年,日本经济已经超过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
至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达1298亿美元。
而此时的美国经济却出现了衰退现象。
由于长期致力于与前苏联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经济增长缓慢,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实力差距迅速缩小,一系列日美经济状况对比的重大变化使得两国之间汇率也面临随之变化的压力。
首先,由表1可以看出,1965-1985年间,日本GNP的增长率大大快于美国;这一时期,日本的人均GNP以4.1%的平均速度由人均694美元增加到25430美元;而美国仅以1.7%的平均速度从2910美※※※表1 1965-1985年美国、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年平均百分比)国别/年份1965-19731973-198019811982198319841985 美国 3.2 4.2 1.9 -2.5 3.6 6.8 3.0 日本9.9 3.0 3.7 3.1 3.2 5.1 4.9资料来源: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1988年2月,统第21页;美国《经济指标》1988年2月。
《广场协议》签订经过-影响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启示
《广场协议》签订经过\影响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启示摘要:《广场协议》是20世纪日本金融发展史上的大事,是日美间一系列政策博弈的结果。
但是,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与长期萧条是因不当的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和国际投机资本造成的。
目前,中国经济也面临与当年日本相似的情形,中国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要掌握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权。
关键词: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泡沫经济;人民币汇率《广场协议》的签订是20世纪日本金融发展史上的大事。
自此之后,日本经济由稳定增长转而出现日元升值、泡沫膨胀及崩溃、通货紧缩以及经济持续低迷等现象,直至今日,日本经济一直长期不振。
本文通过对签订《广场协议》前后经过的分析以及经济泡沫成因的阐述,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一、《广场协议》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涨,日本也结束了战后以来的高速增长。
然而日本的经济增长明显好于其他发达国家,仍保持较长时间相对低速的稳定增长。
同时,日本政府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产业结构由高耗能原材料产业为主转向节能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内需主导型增长转向出口依赖型增长;灵活扩张或收缩公共事业费和财政投融资调节景气并调整使用方向,充实社会生活资本。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自己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
到80年代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另一方面,二战后取得霸权地位的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成为美国经济逐渐出现问题的标志。
为应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美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连续3次提高利率,官方利率已经超过10%,市场利率一度达到20% 。
高利率使对美元的需求大幅增加,大量资本流入美国,美元的汇率急升。
1979—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升了约60% 。
到1980年代中期,过强的美元严重消弱美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使美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制造业遭到沉重打击。
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显著扩大,招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日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广场协议只是表面现象
广场协议只是表面现象王福重(2010)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政部长以及中央银行的行长,在纽约开会,达成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因为协议的签署地点是纽约的广场饭店(Plaza Hotel),因此被称为“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让美元有计划、有秩序地贬值。
广场协议之后,五个国家的央行联手在外汇市场上抛售美元,引发全世界投机者跟风,美元对主要货币明显下挫。
以日元为例,广场协议前一个交易日,美元兑日元收报240.1,到9月底收报216.5,12月31日收报200.25。
极端的情况是,1995年1美元兑79.7日元。
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时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201.26%。
美国所以逼迫日元等升值,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总统推行强势美元政策,美国在出口上的竞争力几乎丧失殆尽,经常项目贸易赤字急剧上升,在今天看,当时的那点赤字并没什么了不起,但是,美国曾是贸易顺差的大国,一下子出现这个情况,感到比较严重。
而整个80年代,正是日本制造大行其道的时候,质优价廉的日本货在全世界受到追捧,美国人曾惊呼,日本人要和平占领美国!美国人,特别是国会认为,正是日元等货币人为低估,导致了美国的贸易赤字,美国应该打一场“汇率战争”。
在中国,广场协议成为金融危机之后的热门话题,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正是美国搞阴谋、日元急剧升值,才导致日本经济出现90年代“失落的十年”,以及2000年之后的窘境。
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是,阴谋论之说,缺乏根据,日本失落的十年的根本原因也不在于此。
很简单,日元兑美元升值了,但是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的货币也没能例外。
从1985年1月到1987年,马克升值了101.27%,法郎升了100.55%,英镑升了66.98%。
但是,它们没有出现类似的“失落的十年”。
而日本经济在广场协议后的5年,总体呈现的是增长态势,1990年后才开始放缓。
广场协议为什么对同时期的日本影响远大于德国
广场协议为什么对同时期的日本影响远大于德国首先,广场协议签订于1985年,到了90年代的时候,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所以认为美国在这个时候通过政治手段操控资产价格,进而实现财富转移是不符合历史的。
很多人以广场协议为基础,认为这是美国针对日本和其他国家的阴谋,并且是导致日本在90年代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但实际上,从时间上看并不符合历史。
其次,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在90年代的时候表现都不好。
先看德国。
90年代初两德合并。
由于在兑换东德马克的时候,官方制定的汇率过高,导致德国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严重。
为了抑制通胀,德国央行不停拉高利率。
从而对投资形成抑制,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同时,为了建设原东德地区,德国政府开征团结税,专门用于筹集东德地区的建设资金,征税也导致德国经济发展受阻。
在整个90年代,德国经济表现不佳。
再看日本,90年代初的时候,日本泡沫经济到达最高点。
但很快泡沫经济破灭,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
银行坏账极为严重。
日本经济陷入低迷。
日本人因此将90年代称为失去的十年。
在这种情况下说两个国家的经济如日中天,显然不符合历史。
再次,美国确实有部分企业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通过资本市场操作,获取了巨额利润。
不过,这是企业行为,不是政府行为。
而且,有获利也有亏损,也有部分美国企业投资失败。
当然美国企业能够如此操作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的资产价格存在严重的偏离,同一时期德国实行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政策,高利率必然会压低资产价格。
因此在德国金融市场上不存在这种操作空间。
所以归根结底是日本当时的泡沫经济的问题,不能把责任归结到美国人的政治打压。
最后,美国经济在90年代的时候表现非常出色。
克林顿当政之后,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信息技术行业迅速发展。
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
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增长率要比日本和德国高得多,在已经体量巨大的情况下,美国当时的年增长率可以超过4%。
所以,在这个时期美国对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优势进一步拉大。
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分析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下调,史称“广场协议’’。
20世纪80年代,西方主要工业国尤其是美、日之间出现外部经济失衡。
美国经济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
首先,表现为美日经济增长不均衡。
因长期致力于与其苏联的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美国经济增长放缓,1985年美国相对于日欧强国经济相对增长率滞后,出现衰退迹象。
而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高速扩张的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美国。
1965-1985年期间,日本的人均GNP平均增长率为4.1%,美国仅为1.7%,美日经济实力差距逐渐缩小。
其次,美日经常账户严重失衡。
日本发达的制造业充斥美国市场。
美国贸易逆差逐渐拉大,1982—1983年出口负增长,1984年贸易逆差高达1090亿美元,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50%。
日本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针为其带来了长期的贸易顺差,1984年日本对外贸易顺差达1130亿美元圆。
美日双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贸易战逐渐升级为汇率战。
另外,美国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美日存在大幅利率差距。
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通过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的方法来发展经济。
外来资本大量流入美国,势必会给美元造成升值压力,使得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进一步扩大美国对外贸易赤字的危机,恶化美国经济形势。
最终使美国于198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对外债务达1114亿美元。
而日本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来,一直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于是大量的日本资本流向高利率的美国,进一步造成美元升值的压力,恶化对外贸易。
日本巨额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日本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失衡愈演愈烈,美国相关利益团体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解决美国的双赤字,并缩减债务,于是“广场协议"应运而生。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日元升值的历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对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著名的“广场协议”,甚至在探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时,人们还不时提到该协议。
那么,“广场协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广场协议”出笼于1985年9月22日,当时,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因该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被称为“广场协议”。
签订“广场协议”的经济背景“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在此我们不妨先看一下美国在1985年以前一段时间内的基本经济情况:1979-1980年,爆发了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
例如,在1980年初把钱存到银行里去,到年末的实际收益率是-12.4%。
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
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结果是美国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
美元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海外资金流入美国,进而导致美元飙升。
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
为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特别是减缓日本对外收支盈余的急剧增加,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广场协议”的直接效果“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政府开始抛售美元,从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地大幅度贬值。
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
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与人民币升值广场协议, 人民币升值, 日本, 萧条, 经济求职招聘在线投稿经管百科三人行网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成为国际上一大热点问题。
以日本和美国为首的各国财长为一方,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而国内许多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人士则援引1985年日本被迫签定的“广场协议”为例,提出“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升值的是造成日本持续十年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鉴,主张人民币不应升值。
本文旨在厘清“广场协议”、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人民币是否应升值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广场协议”的背景、内容;继而探讨“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之间的关系;最后探讨“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对人民币是否应升值的问题是否具有参考意义。
一、日本“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及其内容(一)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二战以后,日本作为赶超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确立了“经济增长至上”的方针,以发展本国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而美国为了冷战战略的需要,也积极扶助日本发展经济。
在本国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预和美国财力、技术、市场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到1968年,日本经济已经超过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
至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达1298亿美元。
而此时的美国经济却出现了衰退现象。
由于长期致力于与前苏联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经济增长缓慢,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实力差距迅速缩小,一系列日美经济状况对比的重大变化使得两国之间汇率也面临随之变化的压力。
首先,由表1可以看出,1965-1985年间,日本GNP的增长率大大快于美国;这一时期,日本的人均GNP以4.1%的平均速度由人均694美元增加到25430美元;而美国仅以1.7%的平均速度从2910美※※※表11965-1985年美国、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年平均百分比)国别/年份1965-19731973-198019811982198319841985 美国 3.2 4.2 1.9 -2.5 3.6 6.8 3.0 日本9.9 3.0 3.7 3.1 3.2 5.1 4.9资料来源: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1988年2月,统第21页;美国《经济指标》1988年2月。
“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2005-04-11 14:42更新来源:转载文章发表评论今日推荐79年每月挣六千大款收藏86部老车全国武术冠军改行学擦皮鞋(图)空姐隆胸失败成伤残月薪少5000南航飞机自杀男子是百万富翁(图)农民工和他的日记顶尖高手修行秘笈穷男人还买得起爱情吗?外国人心目中的十大中国名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舒英日元升值的历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布雷顿森林体制解体。
但对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影响深远的则是“广场协议”,以至在探讨近10多年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时,人们还不时提到该协议。
那么,“广场协议”究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广场协议”与日元大幅度升值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德、法5国财长会议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
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5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
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后,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就年平均汇率来看,1988年与1985年相比,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分别为:德国马克70.5%,法国法郎50.8%,意大利里拉46.7%,英国英镑37.2%,加拿大元近11%。
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
为了防止美元贬值过度,1987年2月22日,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召开了7国财长会议,决定将汇率稳定在当时的水平。
但是,日元升值一直持续到了1988年末,进入1989年才开始有所回落。
二、日元升值对日本国际收支的影响“广场协议”前,日本对外收支盈余急剧增加。
1982、1983和1984年,日本的经常收支盈余分别为68.5亿、208.0亿和350亿美元;贸易盈余分别为69.0亿、205.3亿和336.1亿美元。
日本贸易盈余的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同期,对美国的贸易盈余分别为121.5亿、181.8亿和330.8亿美元。
广场协议以及各经济危机
广场协议: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已是世界最大债权国和贸易收支盈余国,形势一片大好。
但相应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
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日美、日欧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剧。
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Michael 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
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
1977年初,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达到41.38%。
美国政府震惊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总统发起了一个“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用以支撑美元价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
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Paul A.Volcker)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收益率)从1954年—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间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 Lawson?雪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与人民币升值广场协议, 人民币升值, 日本, 萧条, 经济求职招聘在线投稿经管百科三人行网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成为国际上一大热点问题。
以日本和美国为首的各国财长为一方,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而国内许多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人士则援引1985年日本被迫签定的“广场协议”为例,提出“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升值的是造成日本持续十年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鉴,主张人民币不应升值。
本文旨在厘清“广场协议”、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人民币是否应升值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广场协议”的背景、内容;继而探讨“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之间的关系;最后探讨“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对人民币是否应升值的问题是否具有参考意义。
一、日本“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及其内容(一)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二战以后,日本作为赶超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确立了“经济增长至上”的方针,以发展本国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而美国为了冷战战略的需要,也积极扶助日本发展经济。
在本国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预和美国财力、技术、市场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到1968年,日本经济已经超过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
至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达1298亿美元。
而此时的美国经济却出现了衰退现象。
由于长期致力于与前苏联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经济增长缓慢,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实力差距迅速缩小,一系列日美经济状况对比的重大变化使得两国之间汇率也面临随之变化的压力。
首先,由表1可以看出,1965-1985年间,日本GNP的增长率大大快于美国;这一时期,日本的人均GNP以4.1%的平均速度由人均694美元增加到25430美元;而美国仅以1.7%的平均速度从2910美※※※表11965-1985年美国、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年平均百分比)国别/年份1965-19731973-1980198119821983 19841985 美国 3.2 4.2 1.9 -2.5 3.6 6.8 3.0 日本9.9 3.0 3.7 3.1 3.2 5.1 4.9资料来源: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1988年2月,统第21页;美国《经济指标》1988年2月。
其次,根据有关汇率决定的“货币购买力平价”理论,从长期看,两国间的汇率水平决定于两国间的货币购买力的比率,而购买力是和物价水平呈反比关系的,由此,两国间物价水平的比率决定汇率的变动趋势。
通过购买力平价公式计算1985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水平:购买力平价=基准年度的汇率×日本的消费价格指数÷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1985年日本的物价指数÷1985年美国的物价指数=195×2.0÷3.6=108.3即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水平应该是108.3∶1,但是1985年的汇率水平为201∶1,所以根据购买力平价来说,日元有升值的趋势。
表21980-1985年日本与美国的物价上涨率单位:百分比国别/年份19781979 198019811982198319841985 美国7.711.313.510.4 6.1 3.2 4.3 3.6 日本 3.4 4.87.8 4.0 2.4 1.9 2.3 2.0资料来源:转引自1986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和1983-1984年世界经济年鉴(注:日本和美国物价上涨率为按消费物价指数计算的年平均增长率)。
再有,可以根据两国的贸易顺逆差的情况来判断汇率的变动趋势。
在长期中,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和贸易条件相对于美国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最终导致日本在日美贸易中出现持续的顺差。
日元就应有坚挺的趋势,而美元则相对趋于疲软。
日本自1981年以来连年出现顺差,1985年的贸易顺差额为461.0亿美元。
而美国在1982年以后经常项目连续出现赤字,到1984年对外贸易赤字高达1224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占总贸易逆差额的1/3。
所以由经济实力和贸易顺逆差所决定的两国汇率,必然会驱使日元升值。
表31980-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差额年份198019811982 198319841985 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差额104.1158.0169.9198.8335462资料来源:1983-1984年世界经济年鉴和1988年世界经济年鉴。
再有,由于常年的扩军备战,使得美国政府财政预算出现赤字。
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通过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的方法来发展经济。
外来资本大量流入美国,势必会给美元造成升值的压力,使得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进一步扩大美国对外贸易赤字的危机,恶化美国经济形势。
最终使美国于198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对外债务达1114亿美元。
而日本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来,一直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于是大量的日本资本流向高利率的美国,进一步造成美元升值的压力,恶化对外贸易。
在这种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于美元的相对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表41980-1985年美国和日本公定利率比较单位:百分比国别/年份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日本7.25 5.50 5.50 5.00 6.57 6.47 美国11.77 13.42 11.02 8.05 8.80 7.69资料来源:转引自美国《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6年(注:美国公定汇率选取纽约联邦银行贴现率,日本公定利率选取日本的公定利息率)。
通过上述经济背景的研究可以发现,由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贸易状况决定,在当时的情形下,日元相对于美元升值有其必然性,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定只是这种必然性转化为现实的一种途径或形式,而并非根源。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广场协议的签定。
表51950-1993日元兑美元汇率(年末值)年份1950 1960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汇率361 360 358 315301 280 301 305 293 240 195 240 204 年代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8 汇率220 235 232 252 201 166 122 126 143 135 125 125 104.18*资料来源:日本银行调查统计局:《经济统计年报》(历年)。
*该数据来源于日本全国银行协会联合会调查部,是1993年8月日元兑美元汇率的月平均值。
(转引自:薛敬孝,《论日元对美元长期升值的原因及其对日本经济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南开学报》1994年第2期)。
(二)广场协议的内容1985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西德和日本5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召开会议,讨论当时各国出现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并最终通过了“广场协议”。
各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一致同意,为调整对外不均衡,各国应该干预外汇市场,调整外汇汇率,利用汇率调节贸易失衡。
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
今后各国对外汇市场进行“协调干预”,售出美元,买进本国货币,使美元汇率迅速下降。
当时影响外汇市场国际资本移动因素还有各国间长期利率差,协议中同时规定要求各国调整利率。
广场协议签定时,美国长期利率(长期国债,期限为30年)达10.8%。
之后,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国债利率下降。
到1986年夏,长期利率降至7.3%。
之后,国际协调政策继续发挥作用,日本长期国债利率降到5.2%,美日长期利差进一步缩小到2%左右,美元兑日元汇率进一步下降,1986年夏降至150日元,1987年美元兑日元汇率下降至1∶120左右。
结果,日元相对美元升值一倍左右。
(三)“广场协议”的后续事件在“广场协议”使得日元与马克持续升值而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疲软的美元对国际经济稳定并无好处,美国的对外出口也并没有出现预期大量增长且贸易赤字仍旧逐年扩大。
鉴于此,1987年签定广场协议的五个国家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会上检讨“广场协议”以来美元不正常贬值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以汇率调整来降低美国贸易赤字的方法的优劣性,最终确认在此期间美国出口贸易并没有增长,而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
于是“罗浮宫协议”要求不再强迫日元与马克升值,而应由美国政府采取国内经济政策来挽救美国经济。
在罗浮宫协议中,各国基本达成了一致看法,认为“广场协议”并没有找到当时美国经济疲软的症结,而日元与马克升值对改善美国经济疲软的状况根本于事无补。
相反的是,“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则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影响。
从直观上看,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国内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日本政府便以降低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
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1980年代日本著名的泡沫经济。
这个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了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直到现在。
据此,许多学者认为“广场协议”所带来的这次日元升值是使日本陷入长期萧条的罪魁祸首。
二、日元升值与日本长期经济萧条的关系从表面看来,或从时间顺序来看,确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是“广场协议”所规定的日元升值造成了日本泡沫经济以及后来的长期经济低迷。
但事实上,“广场协议”规定的日元升值是当时的日本经济发展和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的自然结果,并不能直接作为造成后来的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
“广场协议”。
虽然对日本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一些的影响,但当时日本也从中受益良多。
(一)“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升值对日本的经济效应:既有负面影响又提供了发展契机1.从短期来看,日元升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
日元升值,首先,会使贸易收支恶化,在总体上导致日本企业利润的降低。
其次,升值会引起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两者都会导致日本国内生产的减少。
2.日元升值可以促进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长期的角度看,日元升值将会促进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日元升值,给日本国内产业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促使其从日本的一般加工制造型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企业转化。
高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抵御能力,再者,日元升值带动国内需求增加,进口开放度进一步加大,耐用商品和一些自制制造品由自制转向进口,国内低技术的生产者会被淘汰,最终会使日本经济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由垂直分工地位向水平分工地位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