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小农经济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学习目标】
考纲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重点把握: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阅读内容:“‘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课前预习】
一.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
二.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阶段:基本的种植经营方式是,时期的南方仍采取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业发过的地区采用工具和技术,
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在这一时期形成。(秦国“以牛田”)(3)汉朝:技术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增加,出现了便于中耕的、便于收获的和播种工具。
东汉时期:开始取代二牛抬扛的犁,这种先进的耕作技术便于牛耕的,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它可以控制耕土的。三.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工程,使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秦国关中平原的。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这种水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一带的干旱地区,称。
东汉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四.古代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实行土地私有制,分为
和。
五.基本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堂导学】
1.目标视角:要理顺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内在逻辑关系。随着和,提高了生产力,过去那种逐年调换土地、轮种休耕就没必要了,这就为土地与劳动者关系的逐渐固定化提供了可能。亦即精耕农业的产生推动了土地私有化,土地私有化又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生产形态过渡,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同时国家的、等也发生转变。
2.学术视角: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联系与区别
自然经济,简单来讲是一种没有商品交换、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其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小农经济指的是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
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产目的的经济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农经济强调的是个体农民在固定的土地上自我生产、自我消费的经济形式,这正符合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本质特征。因此,小农经济可以是自然经济。但个体农民在满足国家赋税、自己生活消费之外可能还有部分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出售的部分则属于商品经济了,所以,小农经济又不一定是自然经济。此外,二者产生的时间差异较大。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而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的背景下,比自然经济的产生时间要晚得多。二者的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差异。自然经济下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可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还可以是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集体耕作形式的氏族公社,或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奴隶主庄园。而小农经济的经济单位主要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
3.结构框图
4.问题突破:
(1)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试以春秋战国时代为历史的横截面,评判这个结论。
★(2)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据此并结合所学谈谈专制皇权与小农经济的关系。
★(3)中国的小农经济源远流长,延续数千年,几乎渗透到古代文明的每一个角落,至今仍有深刻的影响,小农经济究竟小在何处?
(4)商鞅以法令形式要求父子兄弟分居异财,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全面分析商鞅此举产生的历史影响。
【课后巩固】
(一)通史和综合视角
表一:横向知识综合:相关知识在邻近模块和学科中的体现。
表二:★比较型大事年表
★1.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伐木而树谷,火耕而水耨”
C.“神农尝百草之滋味”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2.《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材料中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