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礼貌是各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它也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了解并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 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但关于礼貌语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 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 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 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该原则认为人们在所有会话中都应遵循质量, 方式和相关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提出后, 针对人们在会话中时常出现的故意违背某一准则的情况, Grice又增加了一条会话含义与之补充。

然而, Grice 的会话合原则与会话含义仍不能对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的言外之力做出充分的解释。

koff (1972,1973,1975,1977)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 如学生和老师, 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 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 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 恋人之间。

koff 的礼貌准则由于提出较早, 在范围上, 系统性上都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摘要: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或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的体现。

本文从利奇的“礼貌原则”和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部分,并分析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的失误。

关键词:礼貌;面子;礼貌策略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

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

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

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

言语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言语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他人 ,即使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也要 以长辈身份来称呼,然而在一项对英语 国家在华任教的教师调查 中 ,有位 老师在 问卷 中写道 : “ 在交 往 中 ,我发 现— — 这可能 是挺 奇怪 的——最 不能 容忍 的是学 生坚 持用 我 的姓称 呼我 。在英 语 口语 中,从 正式 的到很 随便 的称 呼 ,有许 多不 同的方式 。如果 只 叫姓 ,那 绝对 是错 误的。 ” 闭但 是在 中国 ,用姓称 呼这是 再正 常不 过 的了。 在 中 国汉 文化 中 ,称 呼语在 交际 中的作 用主要 是通 过称谓来 表 明 自己对 他人 的敬意 。然而 这在西 方 文 化 中却 是很 难 被接 受 和理 解 的 。好 比英 语单 词 b r o t h e “ 弟 弟 ”的 意 思 ,而汉文化 中的称 谓相对 西方 国家 比较笼 统性 的称 谓就具有 明确 的 “ 长幼 有序 ”性 。再 如 u n c l e ,一个单 词就 可涵盖 汉文化 中伯父 、叔父 、舅 父 、姨夫 等众多 亲疏不 同的词 。对西 方 国家 而言 ,即使是 在正 式场合 ,
中西方称谓上 的差异
中国以 “ 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 礼仪也表现在称谓上。中国汉文化 中称呼语包含谦称、尊称和爱称 ,
种类 繁 多 ,别具 一格 ,是任何 文化所 不能 比拟 的 。中国的称 呼语 的纷 繁恰 恰使得 在 中国的 外 国人 感到 十分 苦恼 ,然 而这 就像 中国人不 能理 解西 方 国家 的孩 子 直呼 长辈 的名字 一 样 。中 国 自古 以来 推崇 “ 上 下有 异 , 贵贱 有分 ,长幼 有序 ,内外有 别 ”的称 呼原则 。孩 子们 从小被 教导要 尊老 爱幼 ,要懂礼 貌 就要恰 当地 称 呼
识和理解 ,西方人表现更 多的是 “ 消极 面子 ” ,他们 不希 望把别人 的言行强加 于 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 干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面子礼貌理论的梳理和回顾,从称谓语、餐桌礼仪、问候语和告别语、称赞语和谦词以及非言语交际等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因此使人们在交际中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Abstract: According to sorting and reviewing the face and politeness theory, the thesis analyse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forms of address, table manners, greetings, farewells, compliments, modest words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o people can preserve social pers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一、中西方面子礼貌理论的研究背景目前,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礼貌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继H. P. Grice 提出合作原则之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67)第一次对面子理论下定义。

他指出,“面子”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接着,剑桥大学教授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Levinson(1978)将面子理论得以继承和完善,他们将面子划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他认为,积极面子是指个人的自我形象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是指个人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他人或受到妨碍而使自己丢面子。

因为每个人的面子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就出现了面子威胁理论。

并且他们就面子威胁理论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和用来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礼貌补偿策略。

英国学者Leech(1983)提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准则,也要遵循礼貌准则。

他的礼貌准则包括6项准则和12项次则。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导言中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对待“面子观”的态度。

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者对待面子的方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以电影《喜宴》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面子观差异,来探究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重视。

起首,中华文化中的面子观是一个分外重要的观点,它代表了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家族声誉,而且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干系密切相关。

对于中华文化,面子是需要维护和保卫的,失去面子就是失去了一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西方人更加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们信任真实和坦诚,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直接解决。

他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成就,对于外界的看法并不如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二、电影《喜宴》中的面子观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叙述了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喜事。

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起首,电影中的主人公曾经同性恋的事实成为了一个需要隐藏的面子。

在中国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一种丢脸的事情,因此被家庭所否定。

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个人选择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狐疑和冲突。

其次,在电影中,主人公选择婚姻的对象受到了家族的强烈的责备和抵制,因为她来自底层社会,与传统中国家庭的期望相去甚遥。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幸福和选择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幸福往往需要顾及家庭的利益和面子。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是否坚持自己选择的逆境。

最后,在电影中,电影创设了许多笑点和尴尬的场景,尤其是在宴会上出现的错误和糗事。

这些场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面子”观念,中国人往往不允诺在大众面前出现尴尬和错误,因为这会直接损害到个人和家族的面子。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

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1.中国的“面子观”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

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 提出来的。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的 比较还不 完善。本文从 L e e c h的 “ 礼貌原则 ”和 B r o w n 及 L e v i n s o n的 “ 面子理论”入 手,指 出其不适 用于汉语 文化的

并进 一步分析其原 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 的理解 ,减少 我们在跨 文化 交际 中的礼貌 策略使用 上的失误 。
四是谦逊原则要求尽量少赞誉 自己 ,尽
认为 ,发话入违反合作原 则 ,把话说得 这 里 的 “ y e s ” 是与 “ 赞 同准 则” 一致 貌 策略 分 为不威胁 面 子 的行 为、非公 开地 威胁 面子 、带补 偿行 为 地公 开地
面 子和 不 带任 伺补 偿行 为 地威胁 作铺垫 ,使人更容易接受。中国人一般 威 肋、 更不会直接表达出不同意 ,而 日本人 则 面 子 。第三 类礼 貌 策略 中又 区分 负面 更甚 ,他们表示不同意的方 式常常 非常 礼 貌 ( Ne g a i t v e P o l i t e n e s s )和正面礼貌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李 慧
要 :长期 以来 ,礼貌 和面子观是语用 学研 究的重要课题。关 于面子观和礼貌 的探 讨体 现 出多层 面、 多角度 的特 点,但主
中在对面子观 与礼貌研 究的综述 和总结 ,或者 礼貌 和面子观在语 用策略上 的体现 等方面 ,在语用 学礼貌原则 的中西方差
面子的威胁 。布朗和列文森对于礼貌策 略 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减轻对听 话人 的面
的特 殊含意 。因此 ,合作原则需要某种
补充。
常的 ,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 子 威胁 上 。他 们按 照 对听 话 人面 子威 各不相同。如在英国 ,人们 表示否定 时 胁 的程 度 高低 ,即说 话人 采取 补 偿行 常常使用 “ Y e s ,b u t ……”这样的方式 。 的 ,表面上的统一是为后面 表示不同意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摘要礼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字,因为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同时它还约束着人类的语言活动。

在礼貌原则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叫面子观,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文化与行为存在差异,因此面子文化在中西方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一、引言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关于礼貌,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探讨与研究。

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人群,面子的意味是不同的。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现,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二、中西面子观的差异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观也存在着差异。

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声望与地位,而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成功得到的。

因此中国人极好面子,言行要看别人的脸色,在别人面前,如果不能善行,或者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会有羞耻之感,因此中国文化也常被称之为“耻感文化”。

而且中国文化只有群体面子,没有个人面子。

但西方人更为看重的是个人面子与个人的自尊心,而中国文化更看重的是群体自尊心,个人观念已经被忽视到荡然无存的地步。

中国文化的“面子”就是“社会信用”,即只有通过庞大的个人关系网才能办事。

戈夫曼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西方的面子观念比中国面子观念“境界高”,西方人不被他人看法与想法左右自身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着独立的个人思想境界。

从面子看中英礼貌言语的差异

从面子看中英礼貌言语的差异

目的的可能性。

四、总结综上所述,国情咨文是总统与国会权力较量的手段,虽然文本只是总统单方面的说辞,但它足以反映两个势力集团:行政与立法,政府与国会之间为各自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情态操作词使用情况的变化时刻反映着双方权力的交锋和对峙;同时也在斗争过程中起着平衡和调节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见,情态操作词和交际双方权力对峙的这种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对这种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应可成为情态操作词研究工作的一种新的操作模式。

参考书目1 H a lli day ,M.A.K.A n Introduc tion to Functi onal G ra mm ar[M ].L ondon :Ed w ard A rno l d ,1994.2 P al me r ,F.R.The Eng lish V e rb[M ].N e w Y ork :L ong m anW o rl d P ub lishi ng Co rp .,1989.3 Q u irk ,R.,S .G reenbau m,G.Leech ,&J .Svartv i k .A Comprehens i ve gra mma r of the Eng lish L anguage [M ].N e w Y ork :Long m an G roup L i m ited ,1985.4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 马世琨,张勇.标榜政绩意在不言 析克林顿国情咨文[M ].!人民日报∀,1999年01月22日第6版[责任编辑:正元]从面子看中英礼貌言语的差异唐建敏1 鲁 莉2(1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1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摘 要] 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对面子的维护则需要礼貌言语的协同。

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
减 少 影 响对 方 行 为 自由来 满 足 的 消 极 面 子 。而 这 些 正 是 语 用 学 研 究 的 旨向 所 在 。
在 中国 , 其实 “ ” 礼 在古代就早 已形成 了传 统 , 些被我们视 一
为“ 封建” 一些则 发扬光大飘扬 过海 。在尊卑 、 , 等级 分明为主要
取 向的中国封建社会 ,礼” “ 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 的上尊下卑 ,管 《 子・ 五辅》 中亦有 “ 下有异 , 贵贱有分 , 长幼有序 , 富有度 , 贫 凡此
2 中西方礼貌用语 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21 见面打招呼和告别 的差异 . 西方 人与别 人打招 呼 时经常会 非 常兴奋地 说 “el , hl ” 或者 o
“ o r yu ” 似 这 样 的话 , 西 方 , 果 你 正 在 和 一 个 陌 生 人 H wae o ?类 在 如
说话 , 他们说话 的主题就会趋 向于天气这样 无关 紧要 的话题 , 但 是对 中国人 , 他们 可能会说 : 了吗?去哪了?带什 么来 了?或 吃
八 者 , 之 经也 ” 种 上 下 、 贱 、 幼 、 富 之别 就 是 封 建 社会 中 礼 这 贵 长 贫
23 赞美别人 的差异 .
e.S e gab atu c r i na mei nfml,h hns g (ei eui l ut ni nA r a a i teC i e n f a c y e w nso ri e om stns a ttpa eh o t g) s t r ei
临别时 , 中国人很少会直接说再见 , 通常会非 常地 正式 , 起身 送 客说 着 :慢走 , “ 有空再来” 。有些 还要送 出门 口, 而西方人就会
简 单 说 的 “ od y!, e o ! G ob e” S e u” “ y 22 称 谓 语 差 异 .

中国人和美国人语言交际中的面子观探索(附英文版)

中国人和美国人语言交际中的面子观探索(附英文版)

中国人和美国人语言交际中的面子观探索摘要:礼貌是人类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面子理论极具影响。

不同民族的人对面子的看法千差万别。

面子在顺利成功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不考虑面子问题,人际交往将无法进行。

关键词:语言交际;礼貌;面子一、礼貌、面子和交际交际中的礼貌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用来显示意识到他人面子的手段。

”(Yule)在社会交往中找出一些不同的显示礼貌的原则是可能的。

其中包括得体、慷慨、谦虚和对他人的同情。

交际活动的参与者通常都会意识到这些准则和原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存在。

打招呼、握手和寄送礼物,所有这些行为都展示了某种确定存在的好感和友谊。

人们表现得彬彬有礼是为了显示他们开始友好真诚的交际活动的愿望,或者是维持一种业已存在的与他人的和谐关系,或者当这种关系面临损害时去修补它。

要想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平稳有效的交际,礼貌是随时需要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一次交际活动中有时存在着一种更狭窄的但是作用更大的礼貌类型,要描述这种礼貌类型就要用到面子这一概念。

面子这一说法在1950年代末由戈夫曼提出。

他认为面子是每个人最神圣的东西,是所有交际者都必须予以关注的关键因素。

对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

假如一个人要想得到面子,他就应该留意别人的面子。

这一点可以被《圣经》中的一条精练全面的原则所证明: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因此面子是个体的一种社会意识。

个体在其中倾注了情感,也希望每一其他个体对此认可。

面子在交际活动中可能丢失、挽回、维护或者加强,必须随时给予关注。

通常,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合作,在交际中展示他们对增强彼此面子的兴趣,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想要实现的目的。

也只有每个人都接受和保护他人的面子,成功的交际活动也才可能顺利进行;也只有如此,社会才能相对平稳地发展,人际关系才得以拓宽,商业交易才能顺利进行。

交际活动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包括发生在不同文本和情境之中的广义的概念。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篇一: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应用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菜铺上的菜名对人们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它传神的表达出菜本身的特点和美好寓意。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菜越来越受外国友人的亲睐。

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相关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导致中国菜名的英译错误。

同样的,英语广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

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包括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

关键词:中国菜名;面子理论;礼貌原则Abstractchinesedietculture,withalonghistory,isrichandprofound,whichhasbecomea nimportantwindowfortheforeigngueststogetacquaintedwithchineseculture. chinesedishnamesonthemenuhaveagoodindicationforpeople.Itvividlyexpr ess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foodandgoodmoral.Atthesametime,asourcount ryincreasinglyhasinterfacedwithinternational,chinesedishesarebecomingm oreandmorepopularamongforeigners.however,differentchinesefoodcookingways,richfoodcultureandprofessiona lstrongbringaboutdifficultiesfortranslation.Theapplicationsofpragmaticsin cludingfacetheoryandpolitenessprincipleintheareaofdiet.samely,advertise mentisancross-culturalactivity,soweshouldconsiderthepragmaticsprinciple bothinchineseandenglish.pragmaticsinvolvesvariousaspectsoftheroies,incl udingfacetheoryandpolitenessprinciple.Keywords:chinesedishnames;Facetheory;politenessprinciple Theapplicationofpragmaticsinadvertisement英语广告advertisement一词产生自拉丁语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语言使用:在西方,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请”、“谢谢”、“对不起”等,而在中国,礼貌用语可能更加复杂,包括“您”、“请”、“劳驾”等。

此外,在西方,人们更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2. 饮食文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桌上分享食物,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个人用餐。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后清理餐具,而在中国,这可能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3. 社交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和秩序,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和礼貌。

总的来说,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好或更差。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理解。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文化差异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文化差异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文化差异莱可夫、布朗与列文森、利奇等人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话语等进行讨论,从而丰富了会话含意理论,推动着语用学的发展。

而在处理礼貌问题方面布朗与列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面子理论简介布朗和莱文森在高夫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力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

(桂诗春,2004,46)他们于1978年推出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经过修订以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

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

正面面子是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甘于。

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者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这也称为“负面礼貌”。

维护听话人正面面子的行为就是向对方表示双方的一致性,强调双方的共同性,这也称为“正面礼貌”(Goody,1978; Yule, 1996)BL的面子理论的中心原则是,某些语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威胁面子的,因此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人们在实施这些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要采取一些礼貌策略以减少对面子的威胁。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中西方文化虽然都源于人类社会的普遍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众多因素造成了很多差异。

其中,礼仪文化尤为重要,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本文将从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入手,从家庭、聚会、商务、宗教、婚礼、葬礼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家庭礼仪差异1. 亲吻礼仪:在西方文化中,亲吻很常见,且种类繁多,例如挨家挨户亲吻长辈、亲吻朋友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亲吻礼仪并不普遍,更多的是看到人就伸出手或拱拱手表示敬意。

2. 用餐礼仪: 中西方家庭的用餐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在西方家庭中,用餐通常不需要了解各种大小规矩,但讲究的是道德礼仪,如不能说话或接电话。

而中国家庭则注重家风和传统文化,如夫妻相对坐、年长者坐中间等等。

3. 招待方式:中西方受文化影响,喜欢展现对客人的热情好客。

在中国,主人会尽情招待客人,尤其是在餐桌上,主人还会不断放菜、劝酒。

而在西方,招待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如上菜、替客人倒酒等等。

二、聚会礼仪差异1. 问候方式:在西方,问好语通常是“你好”或“Hello”,而中国则通常是直接称呼名字。

虽然“你好”在中国也常用,但是有时也需要加上对方的名称,以显示亲切和优雅。

2. 礼物文化:在西方,送礼物不是不必要的,甚至在某些场合被视为必需品。

而中国礼物文化要对应上不同的场合,如婚礼、寿宴等,通常送些吉祥的东西,如鲜花、红包等。

3. 热情表达:在西方,人们很注意面子,并常常笑口常开。

而在中国,人们更注重真实性和内心感受,不会轻易笑个不停,甚至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商务礼仪差异1. 礼仪文化:在中西方商务礼仪中,代表团之间一定存在一定量级的礼仪之争。

在任何类型的商务体系内,个人礼仪至关重要。

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之处,某些文化认为礼仪的显露和直接关系是商务交流和业务成功的一项关键要素。

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差异及国内汉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差异及国内汉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差异及国内汉语教学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脸面观念的不同。

在汉语中,脸面观念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与礼貌、尊重和羞耻等价值观密切相关。

而在西方文化中,脸面观念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则略有不同。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国内汉语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将以中西脸面观为基础,通过对两种文化中脸面观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西“脸面观”的异同之处。

同时,本文将通过相关语料的收集和分析,深入探讨中西“脸面观”下在口语运用中的语用策略,以及不同策略间的差异和适用情况。

最终,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汉语教学中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对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汉语教学与文化学习的结合,丰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运用特点,提升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对汉语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预期工作及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以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和相关数据信息;2)分析中西方脸面观念的异同,并对各自的语用策略进行比较探讨;3)收集中西方实际语料,并对其进行语用分析;4)结合研究结果,制定汉语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撰写完成论文并进行修改。

估计完成时间为12个月,并在每个阶段都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作者:曹媛媛来源:《学园》2016年第02期【摘要】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从历史文化、思维模式两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03-02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十分重视面子的问题。

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且历史文化和思维习惯也不同,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人,从西方的面子观中取长补短,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加强对西方面子观的了解,认识到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更加顺利。

一中西方的面子观1.西方的面子观国外学者对于礼貌做了诸多的研究,提出许多理论模式及研究方法。

高夫曼对面子做出的解释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

他认为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获取更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为了展示自身的优越。

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面子理论,并且在1987年对这一理论做出修改和进一步的阐述,认为面子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并对礼貌现象与面子问题做出系统的论述。

具体表现为,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对方产生威胁时,那么他就会考虑这个行为的实施程度以及对对方的实际威胁效果;人在说话时会考虑双方的亲密程度、社会地位以及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强求感。

说话人最终决定采取的礼貌方式、交际策略都是由此产生。

2.中国的面子观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面子做出研究,她认为面子代表的是人们的声誉,是通过人的成功和不断进步获得的良好评价,也是人们用努力和聪明才智构建起来的声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面子,甚至有人爱面子胜于生命,很多中国人认为面子是荣誉、声望,也是自尊和尊严,为了维持和保护面子,人们有时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与语用策略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与语用策略
4 .2.2 社会 地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A bs t rac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V
2.2 . 1 顾 曰国 的礼 貌 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2 .2 .2 2.2 .3 胡先绪 的 / 脸 0 和 / 面 0 理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贾玉新 ) 中 国人 面 子的特 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1.2 研究的范围 ! 思路和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3 相关研 究 综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第 二章 中西方对 / 面子 0 的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
(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

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

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
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

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

对待他人要尽可能表示赞同与同情等。

(二)利奇礼貌原则表现的中西差异
虽然利奇的礼貌原则在直觉上易于被人接受,但不同文化涉及的侧重点差异很大。

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4]。

如利奇的谦逊准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不同。

如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

而中国人过去常常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

再如利奇的一致准则。

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很正常,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不同。

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but…”表达方式。

这里的“yes”遵循一致准则,表面上的同意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容易接受。

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出不同意,而日本人则更甚,他们会绕很大弯子,只能靠听他在结尾语气上的变化。

甚至于对于日
语非母语学习者来说,乍一听上去会认为对方是同意的。

除此之外,中西方在礼貌用语中体现的差异也存在于其它方面,如见面打招呼和告别差异、赞美别人的差异、称谓语的差异等,这些差异的存在反映了在不同文化中遵循礼貌准则的程度以及表现方式的差异,因此礼貌原则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

二、布朗和列文森面子关中西方差异
(一)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关
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理论的中心原则是,某些言语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威胁面子的,因此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5]。

“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

典型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

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它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布朗和列文森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

他们又将“威胁面子的行为”分类,如导致听话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受损的威胁面子的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消极和积极礼貌策略。

(二)与中国文化面子观存在的差异
我国学者顾曰国指出,布朗和列文森的模式不适用于分析汉语礼貌现象,因为汉语中负面面子概念不同于布朗和列文森对于
负面面子的定义[6]。

此外,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被接纳这样的正面面子表现得很敏感。

中国文化相当重视集体观念,个人要与集体和谐,如果个体在集体或社会中不受欢迎和尊重,这个个体就失去了自立的基础。

因此,自立的社会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重很敏感。

正面面子所派生的正面礼貌也就成了中国文化中最正式、最需要、最常见的礼貌内容。

中国文化中,妨碍自由的强加行为不是礼貌危害的决定性因素。

这与以行动自由、自主决定、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中负面面子概念和负面礼貌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

汉语中很多礼貌调节手段,如礼貌性的称呼语等,可使直接强加方式在可接受的程度上被使用。

相对来讲,英语文化的人说话可能更直接一些。

如拒绝别人邀请时,英语文化的人可能先对别人的邀请表示感谢,然后说出不能接受邀请的理由。

而中国人为了不伤对方面子,往往不直接拒绝。

其原因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不同文化的人对于面子的不同理解与诠释。

(三)文化角度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国汉文化中“礼貌”源于儒家“礼”的传统,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社会性,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性,强调群体的作用”[7],人们在交际中也力图避免分歧,以维护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面子观是中国人一种重要且典型的社会观念,中国人在交往中讲究赏脸,。

因此,当要实现某些言语行为,如提出要求、批评或指责
时,为顾及双方面子,中国人会用礼貌的语用手段,力求和谐交际[8]。

而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个人主义及其重要。

中国人反复敬劝,并认为这是礼貌的表现,反复申求会让受话人感觉到请求的急切和迫切,从而起到作用。

相反,西方文化有着忌强加特点。

这是因为独立观念已经在英语国家深深扎根。

三、结论
礼貌既是一种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又受制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群体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礼貌准则的程度和方式有差异。

中西方为了保全面子而采取礼貌策略这一点相同。

但对面子的解读上,却同中存异。

在西方文化中,日常生活中的面子更贴近于“负面面子”,他们更重视负面礼貌,而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用的“正面面子”,没有“负面面子”这一概念,这由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造成。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群体依存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礼貌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