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悸的中医护理PPT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心悸的中医护理常规 ppt课件
![心悸的中医护理常规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94e258a8956bec0975e38d.png)
2.心血不足
证候: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调护方法:
养血、补心食物:赤豆、红枣、动物心脏等, 忌浓茶、辛辣之品。 住室安静舒适,利于休息。
3.阴虚火旺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
预防调护
一、调情志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
二、节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三、慎起居
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
四、长期治疗 食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治疗原则』
虚证 实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虚实错杂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调护方法: 酸枣仁、红糖煎水饮→养血安神。 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体贴关心病人,加强情志护理。
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甲状 腺功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 护二、Fra bibliotek因病机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d47e6a56f7ec4afe04a1dfd0.png)
4.心阳不振
证候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苔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迟结代。 治法:温阳益气,安神定悸 调护
中药趁热服。 饮食温热,忌生冷,多食核桃仁等 居室温暖,空气新鲜。
5.水饮凌心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3.阴虚火旺
证候: 主症:心悸不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
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
兼症: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苔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调护:
汤药温服。 饮食清阴两虚,瘀阻脉络。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治疗原则』 虚证 实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虚实错杂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劳欲过度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邪入侵,内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悸中医护理ppt课件
![心悸中医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6d7ac7964bcf84b8d57b05.png)
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
心脉瘀阻。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
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
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
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
可编辑课件
11
•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
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
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
(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
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
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
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
“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
• 心悸的治疗发生重大改变临床研究发现:
心悸一定要从脾(胃)论治
可编辑课件
28
原因:
1.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 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 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 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
可编辑课件
29
• 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 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 心悸、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 之说。对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 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 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 上收功,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从 现代医学的观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 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 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
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一百次以上),常
心脉瘀阻。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
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
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
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
可编辑课件
11
•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
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
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
(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
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
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
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
“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
• 心悸的治疗发生重大改变临床研究发现:
心悸一定要从脾(胃)论治
可编辑课件
28
原因:
1.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 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 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 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
可编辑课件
29
• 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 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 心悸、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 之说。对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 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 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 上收功,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从 现代医学的观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 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 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
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一百次以上),常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演示课件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e08cce960590c69fc37645.png)
阴两虚,瘀阻脉络。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10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11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调护方法: 酸枣仁、红糖煎水饮→养血安神。 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体贴关心病人,加强情志护理。 生活起居规律,经常体育锻炼。
12
2.心血不足
证候: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汤药浓煎,少量、多次热服。 浮肿者忌食盐,限制饮水量,忌酸、甜、油腻生冷。 久卧者做好防褥疮护理。
16
6.心血瘀阻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心痛,动则尤甚。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5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劳欲过度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6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邪入侵,内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7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10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11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调护方法: 酸枣仁、红糖煎水饮→养血安神。 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体贴关心病人,加强情志护理。 生活起居规律,经常体育锻炼。
12
2.心血不足
证候: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汤药浓煎,少量、多次热服。 浮肿者忌食盐,限制饮水量,忌酸、甜、油腻生冷。 久卧者做好防褥疮护理。
16
6.心血瘀阻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心痛,动则尤甚。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5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劳欲过度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6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邪入侵,内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7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心悸中医护理课件
![心悸中医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5d1c4459eef8c75fbfb393.png)
学习交流PPT
6
心悸西医病因:
• 心悸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一般认为与心脏活动过 度有关。健康人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受到惊 吓、体育锻炼、重体力劳动、大量吸烟、过量饮 酒、喝浓茶等常可发生心悸。引起病理性心悸的 原因有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严重贫 血、急性出血等。
学习交流PPT
7
西医常见病因 :
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 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 (2) 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 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 (3) 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 养心脉而发心悸。 • (4)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 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 (5) 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 脉,导致心悸。
学习交流PPT
3
• 2、心藏神。神的含义: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
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 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 于神的范围。狭义的神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 意识、精神。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学习交流PPT
4
•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为气血
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 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 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 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 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 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一百 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 等情况。
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 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 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 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
心悸中医护理课件
![心悸中医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5d1c4459eef8c75fbfb393.png)
学习交流PPT
26
(4) 心血瘀阻证:
• 证候: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 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 或结代。
•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定悸。
• 方药:血府逐瘀汤。
• 主穴:内关、膻中、心俞、气海、膈俞、血海。
• 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门;气短自汗者加复溜。
学习交流PPT
27
六、中医现代研究成果
• 心悸的治疗发生重大改变临床研究发现:
心悸一定要从脾(胃)论治
学习交流PPT
28
原因:
1.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属火, 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 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虚, 母能令子实”。
学习交流PPT
29
• 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的 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悸、 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对于 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 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 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上收功,远比 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从现代医学的观 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 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有治疗上的意 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重要意义。
心悸症状常见的脉象有:
沉、迟、缓、数、涩、结、代脉
学习交流PPT
10
• “沉”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
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 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 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学习交流PPT
中医内科护理学---心悸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中医内科护理学---心悸患者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fdfadcf7ec4afe04a1dfcf.png)
心悸患者的护理
.
1
【概述】
(一) 病名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2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 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 或迟,或促,或结代;心悸因惊恐、 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 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 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呈持续性)。
.
13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下肢浮 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 滑。 [治法]:温补心肾,行水逐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 [阻
[症状]:心悸,胸闷心痛,痛如针 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安静、热牛奶、泡脚,必要时阿普唑仑 3、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可引起失眠,如平喘药、利尿剂、 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等。
.
18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甲状
腺功能减退、贫血等。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激动、忧伤,平时可欣赏优
雅悦耳的音乐,以陶冶情操。
3、生活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寒温,
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
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
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
心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
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
血不足,标实为气滞、血瘀、外邪、
痰浊、水饮。
.
6
【诊断】 症状:自觉心脏搏动异常,不能自主 发作特点:有阵发性和持续性 伴随症状:胸闷、乏力、头晕 脉象特点:结脉、代脉、促脉 诱发因素:情志、劳倦、外感、饮食 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
.
1
【概述】
(一) 病名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2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 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 或迟,或促,或结代;心悸因惊恐、 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 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 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呈持续性)。
.
13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下肢浮 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 滑。 [治法]:温补心肾,行水逐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 [阻
[症状]:心悸,胸闷心痛,痛如针 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安静、热牛奶、泡脚,必要时阿普唑仑 3、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可引起失眠,如平喘药、利尿剂、 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等。
.
18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甲状
腺功能减退、贫血等。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激动、忧伤,平时可欣赏优
雅悦耳的音乐,以陶冶情操。
3、生活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寒温,
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
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
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
心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
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
血不足,标实为气滞、血瘀、外邪、
痰浊、水饮。
.
6
【诊断】 症状:自觉心脏搏动异常,不能自主 发作特点:有阵发性和持续性 伴随症状:胸闷、乏力、头晕 脉象特点:结脉、代脉、促脉 诱发因素:情志、劳倦、外感、饮食 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da959ac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8.png)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心悸的概述 • 心悸的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 心悸的现代医学护理措施 • 心悸的中医食疗与日常保健 • 心悸的中医康复疗法 • 心悸的预防与控制
01
心悸的概述
心悸的基本定义
心悸是一种以心跳异常、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 病。
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心脏过早搏动、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问题。
心悸的病因病理
心悸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体质虚弱、饮 食劳倦、情志不畅等,而外因则包括感受外邪、药物中毒 、体虚劳倦等。
病理机制方面,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 脏腑也有关。基本病机是心神不宁,病理性质可虚可实, 虚证多见。
心悸的临床表现
1
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跳异常、心慌不安 、心前区疼痛等。
增加营养
适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蔬菜、水 果等,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
控制水分摄入
心悸患者应控制水分摄入,避免过 多的水分摄入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避免刺激性饮料
如咖啡、茶、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以免引起心悸症状。
常用心悸食疗方剂
桂圆莲子汤
01
桂圆肉10克,莲子15克,红枣5枚,冰糖适量,具有养心安神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开具中药汤剂,指 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
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 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防止心悸发作时意外摔伤或烫伤 等情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心悸的概述 • 心悸的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 心悸的现代医学护理措施 • 心悸的中医食疗与日常保健 • 心悸的中医康复疗法 • 心悸的预防与控制
01
心悸的概述
心悸的基本定义
心悸是一种以心跳异常、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 病。
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心脏过早搏动、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问题。
心悸的病因病理
心悸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体质虚弱、饮 食劳倦、情志不畅等,而外因则包括感受外邪、药物中毒 、体虚劳倦等。
病理机制方面,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 脏腑也有关。基本病机是心神不宁,病理性质可虚可实, 虚证多见。
心悸的临床表现
1
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跳异常、心慌不安 、心前区疼痛等。
增加营养
适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蔬菜、水 果等,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
控制水分摄入
心悸患者应控制水分摄入,避免过 多的水分摄入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避免刺激性饮料
如咖啡、茶、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以免引起心悸症状。
常用心悸食疗方剂
桂圆莲子汤
01
桂圆肉10克,莲子15克,红枣5枚,冰糖适量,具有养心安神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开具中药汤剂,指 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
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 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防止心悸发作时意外摔伤或烫伤 等情况。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护理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7ceb5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b.png)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风、寒、暑、湿、燥、 火等六淫邪气侵入人体,
导致心悸。
喜、怒、忧、思、悲、 恐、惊等情绪波动,影
响心悸。
饮食不节
过度饮食、过食辛辣、 油腻等食物,导致心悸。
久病体虚
长期患病或年老体弱, 导致心悸。
心悸的病理机制
气血不足
痰火扰心 瘀血阻络
心悸的分类与表现
01
02
03
04
惊悸
怔忡
虚悸
心悸的保健方法
心理调适
1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悸患者的自我管理
监测病情
调整生活方式
遵医嘱治疗
寻求社会支持
积极配合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 治疗方案。
04
心悸的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 劳累。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定期监测并控制好血 压、血糖等指标。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剧烈运动等诱发 心悸的因素。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心脏疾病等, 以便早期治疗。
• 心悸的病因与病理 • 心悸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 心悸患者的护理与调养 • 心悸的预防与保健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特点
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
维护人类健康
传承和发展中医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理论和实践具有 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发展
心悸的病因
心悸患者的日常护理
保持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
避免诱发因素
定期监测
心悸患者的饮食调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神失养 心神动摇 痹阻心脉
心 悸
三、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一般症状: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 自主。 常见伴有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 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 或见晕厥。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
目的要求
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熟悉心悸病因病机 熟悉心悸辩证要点 掌握心悸的护理
一、概述
定义
➢ 心悸是病人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 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 一般阵发性发作,常与情志、劳累有关。 ➢ 其证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为深重者,
为怔忡。 ➢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第八篇 答谢中书书
考情搜索 2015 沈阳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形式考查。
一、文学常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 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 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 ,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
常见脉象:可见数、涩、结、代、缓、沉、迟
常见诱发因素: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饱食等。 辅助检查:心电图可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 1、分清虚实 ➢ 2、结合辨病辨证
eg .心律失常→快速型多属心虚胆怯;冠心病→气虚血
瘀或痰瘀交阻;风心病→心脉痹阻;病毒性心肌炎→气
二、重点字词句 1.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__季__节____ 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 古义:__消__散____ 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__坠__落____ 今义:消沉,委靡
2.一词多义 欲夕实日是欲.欲.颓界之_仙 _将__都 要____指__人__间___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 西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律 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 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
七情内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触犯心神→心 神动摇,不能自主→心悸
忧思过度,气血亏虚,心失所养,不能藏 神→心神不宁→心悸
常见于各种原因心脏疾患、甲亢、贫 血、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
✓ 养血、补心食物:赤豆、红枣、动物心脏等, 忌浓茶、辛辣之品。
✓ 住室安静舒适,利于休息。
3.阴虚火旺
证候: 主症:心悸不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
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
兼症: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苔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调护:
汤药温服。 饮食清淡,可饮用清凉饮料,如乌梅汁等。 居室安静、清爽,以利休息,节制房事。
五色交辉. 原意为:闪耀的光彩,句中意为:__辉__映__
4.重点实词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_四__季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__坠_落___ 沉鳞:__潜__游_在__水__中__的_鱼______ 竞跃:__竞__相_跳__出__水__面_______ (3)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指__人_间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实是欲界之.仙都 结__构_助__词__,__的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代__词__,__指_山__川__美_景_____
4.心阳不振
证候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苔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迟结代。
治法:温阳益气,安神定悸 调护
中药趁热服。 饮食温热,忌生冷,多食核桃仁等 居室温暖,空气新鲜。
5.水饮凌心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调护方法: • 酸枣仁、红糖煎水饮→养血安神。 • 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 体贴关心病人,加强情志护理。 • 生活起居规律,经常体育锻炼。
2.心血不足
证候: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调护方法: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 劳欲过度 ➢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风、寒、湿三邪入侵,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 心虚胆怯,忤犯心神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汤药浓煎,少量、多次热服。 浮肿者忌食盐,限制饮水量,忌酸、甜、油腻生冷。 久卧者做好防褥疮护理。
6.心血瘀阻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心痛,动则尤甚。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调护
饮食清淡富营养,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适当体育锻炼 久卧者防褥疮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居室温暖,空气新鲜,利休息,慎房事
预防调护
一、调情志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 二、节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三、慎起居 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 四、长期治疗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食 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胸痹、痰 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 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阴两虚,瘀阻脉络。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