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诵读古诗并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诗歌的意蕴,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王昌龄的古诗四年级
王昌龄的古诗四年级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四年级的王昌龄的古诗: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些诗作都比较简短,内容也较易理解,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和欣赏。
您可以选择一首或几首诗作,让学生们进行阅读、背诵或解读,以增加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同时,可以辅以相关的插图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⑶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⑷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
⑹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⑺楚云:指楚天之云。
⑻高楼:指芙蓉楼。
⑼寒江: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
这首诗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XXX”“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四、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五、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研究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研究的意识不敷。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解释了解古诗的粗心,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豪情,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研究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今天,我们研究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研究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难过齐读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的古诗词
芙蓉楼送辛渐的古诗词
以下是三条关于“芙蓉楼送辛渐”的诗句及解析,还有例子:
1.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句诗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意思就是: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晚我来到了这里,天亮的时候送好友辛渐踏上归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哎呀,你想想啊,那寒雨在江面上弥漫的情景,是不是感觉特别有意境呢?就好像你在一个下雨天送朋友离开,心里那种有点孤寂又有点不舍的感觉。
例子:我那天送朋友去车站,天正下着雨,哎呀,那一瞬间就想起了“寒雨连江夜入吴”,真的太应景了!
2.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也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句子。
意思是:洛阳的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哇塞,这表达的是多么坚定又纯粹的情感呀!就好比你不管走到哪里,面对别人的质疑或者询问,都能坚定地说自己的心从未改变。
例子:我在外地打拼的时候,有人问我变了没,我就想到这句诗,大声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还是那个我呀!
3.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句子。
说的是:丹阳城南边的秋海阴沉沉的,丹阳城的北边楚地的云看上去很深很深。
哇哦,这营造出的氛围多有感觉呀!就好像你站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看着周围的景色,心里有着各种复杂的情绪。
例子:我有次去一个古老的城镇,看到那有些阴沉的天空和远处的云朵,脑子里一下子就蹦出了“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真的太神奇了!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诗句真的太美妙了,它们能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到共鸣,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王昌龄(?~约 756 )唐朝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 )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 " 二人数年同笔砚 " (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 ,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 ,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路过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季被委任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 (今湖南黔阳 )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托深切的怜悯与。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说明]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
辛渐:王昌龄的朋友。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眺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觉孤单。
寒雨:秋雨。
连江:满江。
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
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
平明: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洛阳” 二句的意思是说:假如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状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平明:清早。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因此称这一带为楚山。
冰心:比喻心的贞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廉洁正直。
[ 译诗 ]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单的楚山。
洛阳的亲友挚友假如咨询我的现况,请告诉他们我依旧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氛围。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处,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符合。
2024年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教案
(封面)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设计▸会认“芙、蓉、洛”三个字,会写“芙、蓉、洛、壶”四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冰清玉洁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诗人冰清玉洁的人物品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单。
(一)导入: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课件。
【设计意图: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不仅与本地有关联并且同样是一首送别诗,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感。
】(二)解诗题今天让我们再学一首和这首古诗类型相同却表达不同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读完诗题你有什么疑问?介绍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楼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辛渐是王昌龄的一位朋友。
生完整的解释课题,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诗题。
【设计意图:掌握“芙蓉”二字的字音字形,解诗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
抽读、分组读,齐读,师正字音。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读准音是关键,学生可在纠正字音的过程中学会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再读古诗,划分节奏。
抽读,齐读,师范读。
找出韵脚,再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诵读古诗学会断句是关键,准确掌握句子的停顿,对学生掌握古诗内容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能力很有帮助。
】(四)体会诗意,感悟诗情共享学习方法。
学生分享、师总结。
同桌合作学习诗意,说学到了什么,和学习方法。
分景和情两部分逐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抓住“寒雨”“孤山”“冰心”等几个词。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句,感悟诗情。
结合王昌龄的边塞诗了解诗人的性格和品质,出示诗人背景资料明白诗人坎坎坷坷的人生轨迹,从而进一步感悟诗人的心境。
以情景带入的方式,想象补白,感受诗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尚品格。
古诗词背诵 芙蓉楼送辛渐
赏析2
•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 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 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 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 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 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 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 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 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 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 州”、“风雷”、“万马”、“天公” 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 深刻,气势磅礴。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 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 ):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 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课文赏析(一)
首:九州生气恃风雷
翻译:只有依靠像风雷一样能振奋人
•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 蔑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 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 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 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 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 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 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 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 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 边离别的情景。
课文赏析(三)
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翻译:到了洛阳,如果有亲
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
课文赏析(四)
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翻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
里的冰一样纯洁。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凄清 孤寂中振作起来,传话友人回 到洛阳后告慰亲友,说自己虽 被贬,但一如既往,本性如壶 里之冰一样冰清玉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第1篇】教学技能:《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设计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小学语文插图古诗(11)王昌龄诗二首《出塞二首》《芙蓉楼送辛渐》
读诗句
课堂练习
译诗句
课堂练习
诗小结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 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 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 愿望。全诗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 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 绝。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七言绝句
课外古诗
七言绝句
拼音版
七新言绝知句讲解
原名西北楼,在润州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明作者
七言绝句
拼音版
五新言绝知句讲解
边塞出征。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不回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龙城是匈奴祭天集 只要。 会的地方。
指侵扰内地的 外族骑兵。
越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 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昆仑山的北支,是 中国北方的屏障。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诗人的一位朋友。
秋冬时节 雨水与江面连成一 古代 天亮的 指作者的 独自,孤 的冷雨。 片,形容雨很大。 国名 时候。 好友辛渐。单一人。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比喻纯洁的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 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小学必背绝句
(11)王昌龄诗二首
七言律诗
王昌龄,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 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 士。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 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描绘边 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 调高昂,手法细腻。最具代表的是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全诗写的是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1 初步感知送别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指名读题。
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3)看看这些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2 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指名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
[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4)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
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3 了解要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把事件的几个要素都点了出来,你能找到吗?请你快速圈出来。
(2)按顺序一起说:4 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 板书:寒“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
板书:孤(3)指导朗读:一场“寒雨”一片“楚山”,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读出了这份离别时的惆怅;读出了诗人的哀伤;读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
]5 教学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
17课古诗三首诗意
17课古诗三首诗意
第十七课通常指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分别为《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塞下曲》、《墨梅》,以下是这三首诗的诗意:
1.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者王昌龄,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时。
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
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辛渐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2. 《塞下曲》:作者卢纶,描写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3. 《墨梅》:作者王冕,这是一首题画诗,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以上是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的诗意,由于不同版本的教
材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告诉我具体的课程信息,我将尽力为你提供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 、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第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对友人的无限厚意,和内在的凛然风骨、无限情思,都表现得曲折尽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送别诗中的佳品。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3. 想象画面,通过对重点词的推敲、体会,感悟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诗意,通过想象和联想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江畔夜景芙蓉楼饯别)问学生: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首古诗来描述这幅画你会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句。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年,王昌龄返回长安,改任江宁县丞。
至德年间因被谤而谪往岭南。
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全唐诗》对他有二百余首诗作和评论的记载。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为后人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永远光耀文学史册的光辉诗篇。
(三)初读课文(自由读)1. 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芙、蓉、洛、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第【1】篇〗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优美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辛渐的深情告别之情,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无常。
作为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之一,这首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内容之一。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以写景抒情的古诗,通过描绘芙蓉楼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
诗中写到:“中流击楫欲前归,满舷风雨不胜悲”,生动地描绘了辛渐乘船准备离开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孤独和寂寞。
而诗中“芙蓉”、“流水”、“楼”等意境深远的词语,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诗意和艺术感。
这首诗还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致,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栖”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友情,在王昌龄的笔下,宛如那几处早莺争暖栖的景象一般,是一种珍贵而宝贵的存在。
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真挚和珍贵,领悟到生活的无常和变幻。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艺术之美,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优美的古诗,表达了王昌龄对友情的珍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
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其中的深意,体味其中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美学修养。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的诗歌世界,感受其中的诗意与情感,领悟其中的哲理和智慧,体会其中的美好与真善美。
【2000字】。
第二篇示例: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写友情的古诗。
这首诗经常被引用来表达友情之深厚,情意之真挚。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品以豪情激昂、刚健豪放著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辛弃疾,并初步认识其背景故事。
•掌握《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意境和情感。
•了解该诗的基本意思和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朗读、解释《芙蓉楼送辛渐》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
•能够通过欣赏和表演《芙蓉楼送辛渐》来体会其中的意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启发学生体会友谊的真挚和珍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该诗的基本意思。
难点:•理解辛弃疾的“苦闷”情感在诗中的表达。
•辨析诗中“芙蓉楼”、“辛渐”等词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是《芙蓉楼送辛渐》,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时的情景,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第二步:诗歌赏析(15分钟)1.请同学们熟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家可以一起分组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请几名同学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可以跟读。
3.老师解释诗中难懂的字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步:诗歌理解(20分钟)1.老师给学生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2.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探讨辛弃疾的情感表达及诗中的隐含意义。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1.学生分组表演《芙蓉楼送辛渐》,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老师带领学生分享自己在诗歌中体会到的情感。
第五步:评析反思(10分钟)1.老师和学生一起评析今天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们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些情感或意境展开自由发挥,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对《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笔记。
2.背诵诗歌《芙蓉楼送辛渐》。
3.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芙蓉楼送辛渐》的感想或评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芙蓉楼送辛渐》为教学内容,通过赏析、理解、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能够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能够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二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
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
辛渐是
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
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
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个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
离别的情景。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
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但弥漫在满江烟
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
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不过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
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个幅水天相连、浩
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体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
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
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仅仅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
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
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
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不过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
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
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不过王昌龄没有
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
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
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不过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
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
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
里澄澈的品格。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
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
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
的自誉。
所以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
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
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
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但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
之情,更体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
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
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
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
他的绝句大都有
这个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
其中”冰心”二字
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
这
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
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是高洁的象征。
此外,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
故内怀冰清,外涵
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
王昌龄
的这个名句不但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
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