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和控制的科学。
它是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2、了解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3、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和分析方法;4、能够运用流行病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
三、课程内容1、流行病学概述1、流行病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2、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公共卫生意义2、流行病学方法1、描述性流行病学2、分析性流行病学3、实验性流行病学3、流行病学数据分析1、描述性数据分析方法2、统计分析方法3、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应用4、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1、传染病流行病学2、慢性病流行病学3、伤害流行病学4、公共卫生实践中的流行病学应用案例解析5、流行病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1、新发传染病和全球健康问题的挑战2、精准医学与流行病学的融合发展3、数据科学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前景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解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结合案例分析;2、实践操作:进行数据分析练习,掌握流行病学软件应用;3、小组讨论:围绕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外辅导: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解惑。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考研流行病学教学大纲题库一、引言本文旨在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考研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流行病学教学大纲题库。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题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为未来的公共卫生实践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流行病学教学大纲1、流行病学概述2、1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3、2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4、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疾病的分布6、1描述疾病分布的指标7、2疾病分布的特征8、3疾病分布的影响因素9、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0、1个案调查和病例报告11、2流行病学调查的设计与实施12、3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3、病因推断14、1病因的概念和判断标准15、2病因推断的方法和步骤16、3偏倚和控制的措施17、流行病学研究设计18、1观察性研究设计19、2实验性研究设计20、3分析性研究设计21、公共卫生监测与干预试验22、1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和方法23、2干预试验的设计和实施24、3干预效果的评估和分析25、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26、1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27、2流行病学在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作用28、3流行病学在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三、题库示例及答案解析(此处为示例,仅展示部分题库内容)1、下列哪一项不是流行病学的任务?()(A)确定疾病分布(B)研究疾病的病因(C)制定公共卫生政策(D)开展公共卫生监测。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染、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诊断学有密切联系。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习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传染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消灭。
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而且,新发现的传染病随时都有可能进入我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需加强。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等基本概念2.掌握、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血清学诊断要点。
3.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1.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侧重点,既有知识记忆的内容,也有综合分析和应用方面的内容。
2.试题内容比例:掌握占70%,熟悉占20%,了解占10%。
3.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第一章总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传染病发病机制。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机体免疫应答,常见的传染病症状、体征。
三、了解传染病的预防。
课程内容一、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机会性感染;感染谱;各种形式感染情况。
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总学时: 36学时(理论34学时,见习2学时)开课单位: 内科学教研室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大专推荐教材:《传染病学》刘应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参考书: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刚主编,2003年,第五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所选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病种的分类均按病原体分类为依据,学生应当在牢固掌握基础医学及内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内容,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染病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为36学时,见习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总论(6学时)教学内容:(一)传染与免疫1、重点讲解传染的概念。
2、详细讲解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1、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2、重点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3、重点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一般介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概念。
2、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一般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四)传染病的特征1、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详细讲解临床特点:(1)病程发病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期,恢复期。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发疹:出疹时间、部位、顺序、形态。
毒血症状。
(五)传染病的诊断1、重点讲解临床资料的价值。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诊断的特殊意义。
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和其他检测。
传染病学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传染病学学时:27(21/6)学时学分:1.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可单个发病,也可群体发病。
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历史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人类造成很大灾害,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很多传染病和寄生得到控制。
但有些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如传染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
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感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传染病临床诊疗基本能力。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深入发掘和研究祖国医学无疑对中西医结合防止这些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热爱中医事业、巩固专业思想。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节传染病概论(2学时)掌握传染病的定义、特征、流行病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与隔离制度。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自学)掌握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熟悉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验;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流行病学及预防。
重点掌握诊断依据和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学时)掌握本病的定义、不同类型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熟悉流脑的流行病学特点、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
重点掌握诊断依据、治疗与预防方法、与乙脑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自学)掌握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熟悉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流行病学及预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32学时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LEM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二)一般介绍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介绍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大纲—(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
研究生专业学位课:人文医学职业技能培训《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流行病学学时:9(4/5)适用对象:中医学、中西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传染病流行病学旨在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总论教学时数4学时(一)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与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2、熟悉: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3、了解:传染病流行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要1、传染病定义2、研究内容3、控制传染病的成就4、有关传染病的发现和发明第二节传染病流行趋势1、几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结核、艾滋病、霍乱)2、传染病流行趋势(1)老传染病卷土重来(结核、霍乱、疟疾)(2)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艾滋病、禽流感、SARS)第三节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和方法1、传染病流行图2、传染病分类3、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4、传染病流行过程5、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传染病报告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3、对传播途径的措施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5、紧急措施第五节计划免疫及其评价1、概念2、种类3、计划免疫方案5、计划免疫评价指标第二章病毒性肝炎教学时数3学时(自学)(一)目的要求:1、掌握:常见的肝炎病毒有几种,流行过程中的特点;预防措施。
2、熟悉: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肝炎治疗的目的。
3、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二)自学内容:1、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分类2、各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3、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4、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5、各种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策略与措施(1)综合预防措施(2)被动免疫预防(3)主动免疫预防6、思考题(1)试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型;(2)比较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3)试述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的预防;(4)试述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前 言一、学时分配总学时、学分:90学时,5学分。
其中理论授课52学时,实践(实验)课36学时。
二、承担课程教学院系、教研室: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三、课程性质和任务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骨干课程,主要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随着医学的逐渐发展,流行病学正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会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基本内容,熟悉和了解各流行病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疾病的分布、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等。
基本知识:疾病分布频率的描述、研究中的偏倚、筛检的评价指标、因果推断的标准、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等。
(二) 基本技能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解释、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描述及其防制。
五、必须先修习的课程选修者必须先选修过《卫生统计学》,以及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课程。
六、教材及参考文献(一)教材:《流行病学》第五版,李立明主编,2003(二)参考书《现代流行病学》,谭红专主编,2002《M o d e r n E p i d e m i o l o g y》,K J R o t h m a n,O x f o r d P r e s s,2002(三)专业杂志:《中华流行病学》,《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e p i d e m i o l o g y》(四)学习网站h t t p://w w w.p i t t.e d u/~s u p e r1/i n d e x.h t m七、学习内容安排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 小课讨论学时自学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绪论 2疾病的分布 2 2描述性研究 4 4队列研究 2 2病例对照研究 4 2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4 2筛检 2 2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推断 4 2传染病流行病学 4 10慢性非传染病流行病学 2伤害流行病学 2突发事件流行病学 2 4遗传流行病学 2分子流行病学 2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2循证医学 2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2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2感染性腹泻 2 6糖尿病流行病学 2性传播疾病 2合计52第一章绪论一、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流行病学专业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及教学说明一、课程性质流行病学是一门从群体水平研究疾病和健康的科学。
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为医学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方法学领域,逐渐成为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同时,流行病学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不仅在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病因研究与防治起着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流行病学在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规划、社区卫生干预和评价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流行病学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
各论介绍流行病学在疾病防制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当前对人群健康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例如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传染病、消化系统传染病、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以及伤害等。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方式教学主要采取电视授课,网络在线辅导、教学基地辅导等方式,学员借助多种媒体以自学为主。
教材在学员学习中为主媒体,电视和网络为辅媒体。
五、教学层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要求从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把握课程内容。
对于要了解的知识,学员主要通过机械记忆获得,一般不要求理解。
在测试时,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与教科书一致,要求学员在大脑中能再现所学的知识。
在心理过程中属于记忆层次。
对于需要熟悉的知识,学员主要通过理解获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进而对新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
在测试时,试题的形式与教科书有差异,要求学员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新材料、新问题进行说明、叙述。
在心理过程中属于思维层次。
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学员主要通过理解获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决策。
在测试时,试题的内容和形式与教科书有差异,主要通过复杂的问题测试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员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复杂的材料、复杂的问题进行论述。
在心理过程中属于思维层次。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传染病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因素。
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四、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五、熟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一、引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学的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二、传染与免疫:传染的概念。
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
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感染谱。
三、传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
2、感染后表现:(1)被清除与定居。
(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获得免疫,携带状态。
(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1)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
(2)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3)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四、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传染源的定义与种类: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3、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2)水、食物、苍蝇;(3)手、用具、玩具;(4)吸血节肢动物;(5)血液、体液、血制品;(6)土壤。
4、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和易感者的比例。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季节性,地区性。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
六、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1)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与复发,后遗症。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传播途径二、传染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菌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细菌病原菌的常用方法•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病毒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病毒病原病毒的常用方法•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的病原体–真菌、寄生虫和其他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机制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直接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间接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体液传播–媒介传播四、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流行病学指标和流行病曲线•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变迁规律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疫苗接种和免疫–疫苗的种类和疫苗接种原则–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免疫策略和程序•传染病的检测与诊断–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技术–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措施•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隔离和隔离措施–传染病的消毒方法和程序六、常见传染病的学习和防控•肺结核–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流感疫苗的接种和流感的防控策略•腹泻病–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腹泻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登革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策略七、传染病与公共卫生•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和挑战•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以上是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将按照该大纲进行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传染病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公共卫生工作做出贡献。
流行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一、前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保健对策和措施的学科;它在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作为一门方法学,应用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妇幼卫生、口腔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等各相关领域中。
应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可以用来阐述如何开展人群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分布的研究,如何确定人群的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如何制订预防保健对策和措施以及怎样进行流行病学评价。
本课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定义及其演变与发展、流行病学与相关科的关系以及应用,疾病的分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几个基本的设计类型,疾病防制对策和防治措施。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循征医学、药物不良反应等章节。
其总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能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做到融汇贯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共卫生的整体性、群体观点及预防为主的思想,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点,使学生能适应新时期预防医学工作方针的需要,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讲授、自学、课堂课题讨论等教学活动,以适合流行病学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提问、作业、课堂讨论、口头考核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备预防为主的观点、群体观点、辩证思维的观点;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我国固有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状况、趋势及防制对策和措施。
本大纲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种情况。
“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能通汇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记住概念;其他内容作一般了解。
教学方法:理论课与实验(习)课相结合使用教材: 王建华《流行病学》第六版二、学时数分配流行病学教学时数分配三、理论教学的基本目的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标和要求】掌握流行病学定义、研究范围和用途,了解其发展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基本学科发展的展望;掌握流行病学研究领域。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传染病学》教学大纲Infectious Disease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17110111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的教材有:推荐的参考书有: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前言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通过对流行病学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和发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诊断试验;了解疾病分布特点、病因概念及其推断、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和防制措施,药物不良反应。
要求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更新医学观,促进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由关心个体病人到从群体角度关心病人转变,提高观察、理解和解决健康问题的层次。
按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总教学时数20学时,讲授20学时。
各章讲课时间分配可参考下表: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熟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
初步掌握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分类,以及流行病学各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了解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流行病学概念和基本内涵,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重重观点。
(二)重点讲解流行病学概念中几个重要的关键词,以及流行病学重要观点中的比较观点及概率论的观点。
(三)一般讲解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习题:*1、流行病学的概念。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哪几类?*3、简述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
4、结合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简述流行病学的用途。
5、流行病学研究中,要掌握哪些与伦理学相关的原则。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常用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用途以及注意事项;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二)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内容、方法及形成分布的原因;描述疾病分布的主要概念;移民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分析的原则。
【精品】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迈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以信息为核心特征的时代。
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的不断获取。
是本世纪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为现代预防医学教育的基本的工具学科——流行病学为了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流行病学在现代医学和预防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
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基本课程,而且也是现代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事实上,在我国它已成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口腔医学、妇幼保健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对预防医学类专业本科生进行教学。
在认真学习和总结流行病学教材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本版教材的前提下,我们根据对预防医学类专业本科生进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编写了该教学大纲。
其基本原则是:①坚持总论为主,各论为辅;②坚持“三基”内容的同时,适当地介绍现代流行病学的最新概念与成果;③总论部分除突出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外,适当增加新的分支小总论,如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等;④各论仍按系统的小总论与典型疾病相结合的形式写作,但代表性疾病一定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以上内容基本涵盖了流行病学教学主要方法学和常见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学问题。
第一章绪论节【目的要求】掌握流行病学定义、基本原理和特点,了解流行病学的历史、应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1、流行病学历史2、流行病学的定义3、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4、流行病学的特点5、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教学方法】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目的要求】掌握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掌握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指标,了解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特征的指标。
【教学内容】1、疾病频率测量指标2、疾病流行强度3、疾病分布的形式【授课学时】2学时第三章病因和病因推断【目的要求】掌握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和病因判定的标准,了解病因模型和因果连接方式,了解病因研究的推理方法。
【教学内容】1、病因的概念2、病因推断的技术第四章描述性研究【目的要求】掌握现况研究、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掌握筛检的定义和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了解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防止和资料分析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定义、研究方法、应用与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染、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诊断学有密切联系。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习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传染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消灭。
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而且,新发现的传染病随时都有可能进入我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需加强。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等基本概念2.掌握、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血清学诊断要点。
3.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1.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侧重点,既有知识记忆的内容,也有综合分析和应用方面的内容。
2.试题内容比例:掌握占70%,熟悉占20%,了解占10%。
3.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第一章总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传染病发病机制。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机体免疫应答,常见的传染病症状、体征。
三、了解传染病的预防。
课程内容一、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机会性感染;感染谱;各种形式感染情况。
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及变异)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二、传染病发病机制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流行过程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2.影响因素四、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源、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力)。
2.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复发、后遗症)。
常见症状与体征(热型及意义、皮疹及意义)。
临床类型。
五、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检查)。
六、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防治结合、综合治疗)。
治疗方法(一般及支持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七、传染病的预防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群防群治。
报告制度。
管理传染源(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的处理、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粪、水与饮食管理;消毒;杀虫)。
提高人群免疫力(人工免疫、药物预防)。
考核知识点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三、传染病发病机制四、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五、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六、临床特点七、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考核要求一、感染的概念掌握:感染、机会性感染、感染谱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掌握: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
三、传染病发病机制掌握:(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四、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五、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掌握:四个基本特征。
六、临床特点掌握:(1)病程发展的四个阶段;(2)复发、再燃、后遗症概念;(3)皮疹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布、形态。
七、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掌握:(1)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2)治疗原则。
复习思考题一、简答题:1.何谓感染?2.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二、问答题:1.感染的过程有哪些表现及意义?2.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环节有几个?3.传染病的特征。
4.传染病临床特征,各期的意义。
第二章病毒性肝炎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抗原抗体系统及各病毒血清学检测的标记物,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诊断要点。
二、熟悉病理学,各型肝炎治疗原则及重症肝炎治疗原则,预防要点。
课程内容一、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及抗原抗体系统1.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2.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与HBs;HbcAg与抗HBc;HbeAg与抗Hbe。
3.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二、甲、丙、丁、戊四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标记物1.HAVIgM、HAVIgG检测意义2.HCVAg、HCVIgM及HCVIgG检测意义3.HDAg、HDIgM及HDIgG、HDV RNA检测意义4.HEVIgM、HEVIgG检测意义三、流行病学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途径及易感人群。
四、发病机制1.甲型肝炎发病机制2.乙型肝炎发病机制急性发病机制,慢性化发病机制。
3.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五、临床表现1.潜伏期2.临床经过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瘀胆型肝炎各型主要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其意义。
各种检测方法的评价。
七、诊断要点流行病学资料;各临床分型的诊断依据;五种肝炎病原学检测。
八、治疗各型肝炎治疗原则及重症肝炎治疗原则。
考核知识点一、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抗原抗体系统二、各病毒血清学检测标记物三、流行病学四、发病机制五、临床表现六、实验室检测七、诊断要点八、治疗原则考核要求一、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抗原抗体系统掌握:(1)乙型肝炎病毒结构;(2)抗原抗体系统。
二、各病毒血清学检测标记物掌握:五型病毒血清学检测标记物名称及意义。
三、流行病学掌握:各种肝炎传染源、传染途径及易感人群。
四、发病机制掌握: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及免疫反应的作用。
五、临床表现掌握:潜伏期。
临床分型及其主要表现。
六、实验室检测掌握:五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其意义。
七、诊断要点掌握:各临床型诊断依据。
五种肝炎病原学检测。
八、治疗原则熟悉:“保肝”药物的应用原则及评价。
抗病毒治疗。
复习思考题一、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及相应抗原-抗体系统的演变及意义二、五种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意义三、肝炎临床分型四、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第三章艾滋病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其病原体,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二、熟悉实验室检查、治疗现状及预后。
课程内容一、病原学病毒的特点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三、发病机制1.CD4+T淋巴细胞受损伤导致细胞免疫缺陷的重要性。
2.HIV相关脑病的发病机制3.HIV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四、临床表现1.潜伏期。
感染HIV后四期临床表现的特征及分类。
2.艾滋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的意义。
血清学检查意义。
六、诊断要点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七、治疗及预后抗病毒治疗;并发症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母婴传播的治疗;预后。
考核知识点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要点七、治疗及预后考核要求一、病原学掌握:病毒的特点。
二、流行病学掌握: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三、发病机制掌握:(1)CD4+T淋巴细胞受损伤导致细胞免疫缺陷的重要性;(2)HIV感染后免疫应答。
四、临床表现掌握:(1)潜伏期;(2)感染HIV后四期临床表现的特征及分类。
五、实验室检查熟悉:(1)免疫学检测的意义;(2)病原体检测方法及意义。
六、诊断要点掌握: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
七、治疗及预后熟悉:(1)抗病毒药物疗效评价;(2)并发症治疗及预防性治疗;(3)HIV感染者预后及艾滋病患者预后。
复习思考题一、艾滋病定义、发病机制?二、艾滋病临床表现?三、有关艾滋病诊断的实验室检测。
四、并发症有哪些?五、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现状?六、艾滋病预防的关键措施?第四章伤寒、副伤寒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并发症及治疗。
二、熟悉伤寒病原学,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预防。
三、熟悉副伤寒与伤寒的不同之处。
课程内容一、病原学伤寒杆菌抗原特性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病原菌侵入途径,病理变化发展经过,两次菌血症和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伤寒的病理特点。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及临床经过,临床类型。
五、并发症几种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培养途径、时间及诊断价值,肥达反应意义和应用。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
与其他发热疾病的鉴别八、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菌治疗,慢性带菌者治疗,并发症治疗。
九、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十、副伤寒病原学、临床表现与伤寒不同之处。
诊断方法。
考核知识点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四、临床表现五、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七、诊断与鉴别诊断八、治疗九、预防十、副伤寒考核要求一、病原学熟悉:伤寒杆菌抗原特性二、流行病学熟悉: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掌握:(1)病原菌侵入途径、病理变化发展经过;(2)两次菌血症和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四、临床表现掌握:(1)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及临床经过;(2)临床类型。
五、并发症掌握:几种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六、实验室检查掌握:(1)病原体培养途径、时间及诊断价值;(2)肥达反应意义和应用。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掌握:诊断要点熟悉:鉴别诊断八、治疗掌握:(1)抗菌治疗;(2)带菌者治疗九、预防熟悉:传染源控制及切断传播途径方法十、副伤寒熟悉:其与伤寒的不同之处复习思考题一、伤寒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二、并发症及其治疗原则第五章细菌性痢疾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中毒型菌痢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抗菌素选择及中毒型菌痢治疗原则。
二、熟悉病原学及鉴别诊断要点。
课程内容一、病原学痢疾杆菌的性状与分类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病原体肠毒素与侵袭力的作用,急性期病变,中毒型菌痢发病原理。
四、临床表现急、慢性菌痢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测方法及意义。
六、并发症及后遗症志贺菌败血症、关节炎。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各型菌痢与其他疾病鉴别。
八、治疗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中毒性菌痢综合治疗。
九、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