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闾巷之人之人传论文

合集下载

杜甫-诗词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古诗 全诗赏析

杜甫-诗词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古诗 全诗赏析

杜甫-诗词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古诗全诗赏析杜甫-诗词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古诗全诗赏析杜甫-诗词[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古诗全诗赏析昔年存有狂客,号尔沧海人。

笔落怒风雨,诗变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安远棹晚,兽锦夺下袍崭新。

白日去浅殿,青云八十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到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流放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奏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鹤备注】至德元年,永王璘军大败丹阳,白奔宿松,坐系浔阳狱。

二载,以宋若思将兵前往河南,过污阳,检处斩厚,遂释其囚,建为为参谋长,时白年五十七矣。

乾元元年,终以污磷事长流夜郎。

诗云“五岭炎蒸地”,则就是在长流之后。

从旧编成在乾元二年秦州并作。

杨慎曰:汉夜郎县,属于牂牁郡,唐属于珍州。

牂牁郡,本且兰国,在今播州界。

珍州,在今施州歌罗寨。

夜郎,在桐梓驿西二十里,有夜城,存古碑,字已漫灭。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①。

笔落惊风雨②,诗成位鬼神③。

声名从此大④,泪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⑤,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⑥,兽锦夺袍新⑦。

(首叙利亚太白诗才,能够有景于朝宁,上六,见到发推贺监也。

下四,叔祖明皇也。

怒风雨,表示其灵巧。

泣鬼神,表示其圆熟。

殊渥,指奉祀翰林。

流传,指清平三调。

龙舟,曰白莲池之召。

兽锦,时盖存有宫袍之获赐也)。

①《贺知章传》:知章自号四明狂客。

李白《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紫极宫一见,呼余为谪仙人。

”《钱笺》引裴敬《墓碑》:或曰太白之精下降,故字太白。

贺监号为滴仙,不其然乎。

李阳冰《草堂集序》:“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一、《史记》的叙事艺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

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幺,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二十八宿;如果说本纪是车毂,那幺,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

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羣星。

《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着作,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

但情况又不尽然,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

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本纪。

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货殖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

下⾯是分享的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货殖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其⾷,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死不相往来。

”必⽤此为务,輓近世涂民⽿⽬,则⼏⽆⾏矣。

太史公⽈: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欲极声⾊之好,⼝欲穷刍豢之味,⾝安逸乐,⽽⼼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西饶材、⽵、穀、纑、旄、⽟⽯;⼭东多鱼、盐、漆、丝、声⾊;江南出棻、梓、姜、桂、⾦、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龙门、碣⽯北多马、⽜、⽺、旃裘、筋⾓;铜、铁则千⾥往往⼭出釭置:此其⼤较也。

皆中国⼈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奉⽣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之,虞⽽出之,⼯⽽成之,商⽽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各任其能,竭其⼒,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之趋下,⽇夜⽆休时,不召⽽⾃来,不求⽽民出之。

岂⾮道之所符,⽽⾃然之验邪? 周书⽈:“农不出则乏其⾷,⼯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之原也。

原⼤则饶,原⼩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巧者有馀,拙者不⾜。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功,极技巧,通鱼盐,则⼈物归之,繦⾄⽽辐凑。

故齐冠带⾐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匡天下;⽽管⽒亦有三归,位在陪⾂,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於威、宣也。

故⽈:“仓廪实⽽知礼节,⾐⾷⾜⽽知荣辱。

史记《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原文、注释及翻译

史记《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原文、注释及翻译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捍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

高中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汇总:史记,忘忧世家等5篇文集

高中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汇总:史记,忘忧世家等5篇文集

高中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汇总5篇篇一:史记,忘忧世家无锋者,其人不可名,妄言者诛族。

——《史记——忘忧世家》秦王政十年秋,稷下有客自齐都临淄归秦,秦王政出城三舍倒履相迎。

此君者,忘忧先生也。

本秦人,居齐都西门外稷下学宫藏剑庐,一几一席一榻一室一人而已矣!富有者,唯四壁遍悬之剑耳。

式样各异,殊不相类。

人以故誉之“稷下剑圣”。

自名秋道,别号忘忧,随母姓曹。

秋道生而好剑,未能步而能剑。

三岁可行,五年方言。

弟兄多讥笑。

其母曹嬴因病辞世则弃家离秦,年方十龄。

秋道十三初入齐,暨无敌剑师启稷下论剑,剑网如织,其声若雷,恢恢然,隆隆焉。

静若处子,矫如游龙,鱼翔深水,鹰击长空。

剑影翻飞,直走中锋。

当是时,有鸟急坠而避禽,鸟无恙而人事非。

秋道饮恨弃剑过之,身似行云流水怡然而去。

满座倾倒,齐王目送之而远逝。

大贾仲孙龙使人掘地三尺,得秋道所弃之剑,上篆铭文:求败。

齐王安使人暗索,终不得。

又二年,秋道复重来,风采依旧惟带淡忧。

百招败田启而叹之:“成败得失,兵家常事。

一胜何喜?一败何忧?忧何以解?惟有一死!忧不能解,惟可一忘。

”是以,自号“忘忧”。

经此一役名动天下。

齐王安尊为客卿,金千斤聘为帝师。

入主稷下而未及弱冠,秋道空前绝后。

越明年,西秦太傅兼领上将军昊天首创“刀”,秦王政尊“刀君”师法至道。

西秦东齐,剑圣刀君。

时年刀君二十二,剑圣一十六。

相互辉映,分庭抗礼,年少而犹剑士之首,忘忧之名遂无竖子妄言。

秦王政五年,照剑斋自卫来齐。

激战百招未判胜负。

倾谈之下相见恨晚,见之如故。

照剑斋自言其名休以国名从卫姓,舍名为号。

忘忧始言己名作修,与休音同,母本楚人,为秦将李氏子虏居得子秋道。

秋道十龄母嬴饥病而死,故少年离家别国遁迹他方,习剑道聊以寄哀思。

乱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屈平子求道之心而致力于剑,欲求宇宙玄秘而驻足大荒,非世人之浊委其过清。

忘忧真可忘忧欤?道愈近兮高且寒,怀忘忧兮莫敢言!……如冰雪置于洪炉,炙者不融冰心,忘忧言之:“静心者,剑道首诀也。

论文:论《史记》中李斯的形象

论文:论《史记》中李斯的形象

论文:论《史记》中李斯的形象摘要:《李斯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二十七篇,记载了李斯由一个平民百姓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官居丞相,封为侯爵,最后贪图富贵,身具五刑的人生轨迹,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史记》中的名篇。

《史记.李斯列传》深刻地刻画了李斯的人物形象与性格,表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史记》李斯人物形象人生思考李斯,字通古,战国时楚国上蔡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帮助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

并且统一了文字与度量衡。

官至丞相,权倾一时。

后与赵高合谋矫诏杀扶苏,立胡亥为秦二世,最终为赵高所杀。

李斯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其结局也令人扼腕叹息。

李斯的身上具有多重性格,如此复杂的人物性格在《史记》中是找不到第二个的。

李斯成功的启示,惨死的结局,以及他一生信奉的“老鼠哲学”都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细细品味。

一、强烈的进取精神《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一段交待了影响李斯一生的“老鼠哲学”的来历,李斯誓作“仓中鼠”。

李斯一生都信奉此说,直至人生的终点。

李斯本是平民,但是他怀有一颗积极进取之心。

而战国末期,风云际会,为像李斯一样身为草根阶层却怀有匡扶济世之志的人打开了一条通天大道。

李斯曾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对荀子说:“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得时无怠”一句更是体现了李斯善于捕捉机遇的能力。

李斯成也此,败也此。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突出了李斯那种誓要摆脱平民身份、跻身公卿之列的强烈愿望。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游侠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

《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排列探析摘要:《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著作。

这部著作在它所包括的时代上,在丰富的内容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五种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虽各有区别,但它们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而对《史记》列传的篇目此第的排列分析和研究有不少学者。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通过《本纪》、《世家》与《列传》篇目排列方式的分析和比较,来分析司马迁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其所要反映的思想。

论文第一部分具体分析《本纪》、《世家》和《列传》的篇目排列。

第二部分就是比较《本纪》、《世家》与《列传》的篇目排列,探析作者司马迁的价值判断。

第三部分就是由《史记》人物传记看司马迁的文化思想。

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史记》人物传记篇目次第排列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本纪》、《世家》、《列传》、篇目排列Abstract:Shiji is a great historical work,which was written by Sima Qian in Han dynasty. This book is unprecedented in the age it included and in rich content. Shiji has five kinds of style: Benji,Biao,Shu,Shijia,Liezhuan, although each has difference, but their mutual coordination constitute an organic whole. And many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the subjects’array of Liezhuan. On the baasis of synthesizing previous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why Sima Qian arranged subjects of Liezhuan so that, and what thoughts this subjects’array reflec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ubjects’array of Benji,Shijia and Liezhuan. The second part is to compare the subjects’array of Benji,Shijia and Liezhuan,and to analyze Sima Qian’s values. The third pard analyzes the thought of Sima Qian which is reflected form biography of people.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Key words: Benji Shijia Liezhuan Subjects’array目录1.《本纪》、《世家》、《列传》的篇目排列 (3)1.1《本纪》的篇目次第排列 (3)1.2《世家》的篇目次第排列 (4)1.3《列传》的篇目次第排列 (6)2.由篇目排列探析司马迁的价值判断 (10)3.由《史记》人物传记看司马迁的文化思想 (12)3.1“究天人之际” (12)3.2“通古今之变” (15)3.3“成一家之言” (16)3.3.1赞颂无为,反对多欲 (16)3.3.2贤臣良将治平天下 (17)4.结论 (17)《史记》作为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识见超群的历史著作,它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成为二十四史之首。

读《史记·伯夷列传》

读《史记·伯夷列传》

反面,名字叫盗跖的天天滥杀无辜,如食用动物肝脏那样吃人肉,残暴异常,而又恣意妄为,啸聚死党数千人,横行天下,最后竟然终享天年而死。这又是遵循什么样的德行呢?
司马迁不光列举了以前的实例,还有“近世”的, 近世乃至当下,所谓:“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生逸乐富厚,累事不绝。”指的似乎就是田蚡。而“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虽然“不可胜数”,而这里必有他司马迁本人。
吾生当做何等人?
真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好坏之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今社会是“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悲夫!
..........................................................................
“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生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这和我们现在是多么的相像啊!干什么都要找门路,没有关系,哪怕你再优秀也是浮云!
就拿每年考研的来说,第一轮笔试大概都能过去,而真正的考验来自所谓的面试,这其实就是托关系,找门路。纵观以前,那些被刷下来的除了确实是没有什么货的,剩下的全是一些没有关系,没有送礼走路子的人,莫非这样的传统是历史遗传吗?
再后面他表达一种:尽管身处穷乡僻壤的士人,进退都如此的合乎时宜,但是,他们往往还是名声埋没,不为人知!司马迁真的很悲伤,最后一句“青云之士”当然指位高权重的士大夫;“恶能施”读(wù néng yí),意思是怎么能延续?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原文及赏析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原文及赏析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唐] 杜甫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作品赏析此诗旨在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辩护申冤,并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写照。

王嗣奭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

”卢世傕认为这是“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杜诗详注》)。

诗歌本身也是一篇“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杰作。

李白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白”。

此诗分三大段,一个结尾。

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李白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和天宝元年(742年)两入长安的经历,对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颂。

前六句记叙李白初游长安事。

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

白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书中还记载,贺知章读李白的《乌栖曲》后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

诗人根据这些史实,赞扬李白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惊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

李白经贺知章的宣扬,于是名震京师。

三十年来默默无闻,此后就名满天下了。

此诗一开头就显得笔锋突兀,气势不凡。

非“狂客之誉”,无以彰“谪仙”之名。

而“谪仙”这一美誉出自久负盛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之口,更增加了它的份量。

李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恰如演员登台亮相,光彩照人,赢得满堂喝彩。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描写李白的佳句。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律书》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律书》原文及翻译

《史记律书》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

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

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

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

(2)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

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

”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

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尝试用《李斯列传》《项羽本记》《李将军列传》分析《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

尝试用《李斯列传》《项羽本记》《李将军列传》分析《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闾巷之人的入传,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的栩栩如生。!!!2、《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个性与共性完美的结合。个性: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不但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而且司马迁不仅展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的性格的发现作了铺垫。《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 共性:《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合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种共性。(1)知恩图报,以得报德。(2)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李将军列传》李广免官时夜行而遭霸陵尉呵斥,逼李广宿于亭下。李广拜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3)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4)《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这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和追求。《项羽本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三: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有时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项羽,司马迁着力最多的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对于李斯,司马迁反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够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司马迁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馀字,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大概是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

“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

“绝唱”二字是为绝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

大凡读史之人,都会有相似体会:历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时过境迁的不可辨认性。

写史咏史的文献篇目虽多,对于历史的记录大多难以避免其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的方面对《史记》进行评价:《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时间上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演变。

《史记》闾巷人物入传之因探微

《史记》闾巷人物入传之因探微

《史记》闾巷人物入传之因探微摘要:《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表现形式。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来自不同的阶层,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使闾巷人物入传,并刻画的栩栩如生,究其原因体现在社会、历史、政治以及司马迁个人遭遇及其思想等诸多方面,而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竖起一座巍峨的丰碑。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闾巷人物;历史观;小人物正文:翦伯赞在《中国史纲》中说《史记》“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之以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总是那些帝王将相,对这些“闾巷人物”往往熟视无睹。

司马迁的笔端探入这些形形色色的“闾巷人物”,不论从历史或文学方面讲,都是一项创造。

一、何谓“闾巷人物”“闾巷”即乡里、民间的意思。

“闾巷之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人物”,司马迁笔下“闾巷之人”有刺客、游侠、医者、故吏、屠宰夫、滑稽人物等,但是这些“闾巷人物”是否就是真的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人物”?并不尽然。

他们虽然没有高贵的出身和职业,也没有特殊的才能和经历,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只是平凡而微不足道的陪衬。

但是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小人物以其个人生活中的一小步,成就了历史的一大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使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浩浩荡荡之势。

中国的传统史传,一向是大人物专有。

既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又是名士名流的行述,小人物是难得与史结缘的。

但是正可谓“人物虽小,常有可观者焉”,司马迁专门为他们立传,仅用五十二万余言成就三千年历史、笔墨精炼的《史记》对形形色色、独具意蕴的“小人物”毫不吝惜,大泼笔墨,足见“小人物”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地位。

司马迁把他们纳入神圣的历史殿堂,汇成巨大的历史人生洪流,这不只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司马迁本人的历史观、哲学观、开阔的视野等的问题。

《伯夷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伯夷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伯夷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伯夷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闾巷之人——读《史记》随笔

闾巷之人——读《史记》随笔
公 在 《 史 记 》 一 书 中 多 次 发 出 这 样 的 感 叹 , 如 《 樊 郦 滕 灌 列 传 》 : “太 史 公 曰 : 吾 適 丰 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 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请您及时更换请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您及时更换
闾巷之人 ——读《史记》随笔
“云 从 龙 , 风 从 虎 , 圣 人 作 而 万 物 睹 。 ”伯 夷 、 叔 齐 虽 贤 , 得 夫 子 而 名 益 彰 。 颜 渊 虽 笃 学 , 附 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 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後世哉?
“闾 巷 之 人 ”即 “里 弄 之 人 ”。
“闾 巷 ”普 通 话 音 lǘ xiàng, 在 吴 语 里 “闾 ”音 “里 ”, “里 弄 ”即 “闾 巷 ”之 音 转 。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论文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论文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论文摘要:《史记》中运用了多种技法来刻画人物,并在刻画人物之时熔铸其鲜明的爱憎情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司马迁作为纪传文学的鼻祖,其杰出的人物刻画艺术,在文学方面,对古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

司马迁在人物刻画技巧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离不开他对前人卓越成就的继承,但更离不开自身的吸收和创造。

一、遭受宫刑的潜在影响力谈及悲剧性,伏尔盖特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非常精细的分析使之具有独特的见解。

他概括为:“强烈的、异乎寻常的苦难,使它的牺牲者通过身体的毁灭或精神的崩溃,甚或两者同时并至,而走向最后的灾难。

”①根据伏尔盖特的论述,《史记》无疑充满着悲剧精神。

而司马迁悲剧的一生无疑使他成了伏尔盖特笔下的悲剧英雄。

司马迁写《史记》前后共花了十一二年,当他写到第六年时,因李陵打败仗并且被匈奴所俘这一事件,司马迁出于一腔不平之气替李陵辩解,不曾想到触怒汉武帝,被罚以宫刑。

自古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②这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人生顿时陷入了黑暗的泥沼中。

司马迁一共罗列了十种受辱之事,而对于腐刑更是用了“最”、“极”之词,由此可知其所受之苦到了何种程度了。

然而正是这难以道明的伤痛让司马迁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让他更加透彻的了解到统治集团的残酷和黑暗,这正是司马迁《史记》成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正是这样特殊的经历,使得《史记》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在其叙事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带有对统治阶级的一种深刻的批判之意,同时还带有强烈的民主因素,更有一股浓郁的悲剧氛围。

通读《史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全书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竟有一百二十多个,而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竟亦有五十七篇。

韩兆琦先生在《史记: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中指出:“《史记》是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名称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浅谈学习中心(点):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专业 : 汉语言文学层次 : 专升本姓名 : 张昭批次 : 0 8 2目录1、导论 (3)1.1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大规模文献整理 (3)1.2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1.3、《史记》创立新的史书体裁 (4)1.4 《史记》创造了历史和文学统一的范例 (4)1.5 《史记》首创经济史…………………………………………………5 2、选题的理论依据……………………………………………………………3 3、国内外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概况…………………………………………7 4、研究内容……………………………………………………………………11 5、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1 6、预期结果……………………………………………………………12 7、本研究的拟创新点…………………………………………………12 8、所需工作条件……………………………………………………12 9、论文基本框架和工作进展安排……………………………………12 10、经费概算..................................................................14 11、研究工作中面临的难点和拟采取的解决办法.....................15 12、参考文献 (15)2摘要:西汉武帝时~史学家司马迁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史记》。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提出著述历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在《史记》中表达了‚一家之言‛之说。

关键词:司马迁一家之言浅论1、导论‚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成一家之言‛就是不代表官方的公文书~而是自己私人的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记》闾巷之人之人传
据史书记载,只有一二品大员,才有资格经过皇帝批准立传传世。

小人物在史书中是非常鲜见的。

司马迁平易近人的性格和一直拥有的“平民情结”让他在巨著《史记》中除了描写王侯将相等名流之人,还融进了不少小人物——他们也就是笔者所谓的间巷之人。

这些间巷之人中,上有足智多谋的隐士、才华横溢的文人,下有刺客、小贩、铁匠、屠夫、乐师。

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大多又是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极具研究价值。

小事件往往引起大矛盾,小人物往往勾起大动乱。

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就像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

从另一个角度着眼,很明显,他们不仅带有下层民众的典型个性,而且不乏其本身的独特过人之处。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显现出当年鲜活的历史,使《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充实丰满、有血有肉。

司马迁在选取人物进行刻画的时候,必定是经过了精挑细选。

这些小人物个个陛格鲜明,有着不同于一般间巷之人的事迹和经历。

东方朔,字曼倩,西汉辞赋家,山东惠民人;善于辞赋,是汉朝武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我们不论是从史书上还是从后人的评论上都能感觉出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只是像他这样似官非官,似民非民却又能从容驾驭于归隐与出仕之间的人还真的实属少见。

东方先生好说反语,且反语说得总能恰到好处,他的滑稽多谋、谈笑风生,总是让人觉得他如同神仙一般。

古语有日:“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古代的隐士,大多避世于深山,而东方先生自称是隐于朝的隐士,可见其境界之高。

“东方朔不求闻达却心怀天下黎民苍生,目光深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坦荡荡,为了成就汉武帝刘彻的千秋伟业甘愿忍辱负重。


历史上像东方朔这样拥有出众天分、放荡不羁、大智若愚的人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东方朔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定人群的代表,这样的人群在任何一段人类历史进程中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如果说东方朔隐于朝,那么侯赢和朱亥便是隐于市的了,“窃符救赵”中的侯赢,还有他那个屠肉的朋友——朱亥,这两位虽然是小人物,但是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却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侯赢生性冷静、沉稳。

并且满怀一腔热血、不接厚礼。

此非一般凡人俗者能比。

而侯赢自刎,朱亥奉陪,表现出朱亥的忠诚和刚烈。

此亦非常人能比。

历史总是这样出其不意,侯赢和朱亥幸运地遇到了信陵君,信陵君也幸运地遇到了他们,此则成就一番佳话。

司马迁巧妙地把这一切顺理成章地记入史册,洞悉历史的同时也映射了现实。

如果说东方朔隐于朝,侯赢和朱亥隐于市,那么接下来这个人物——张良,就不是一个隐士了,张良先祖是战国时期韩国人,祖父、父亲都曾在韩国为相。

秦灭韩国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他为了雪耻复仇,收买刺客,策划谋杀秦始皇。

张良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成为东汉的开国功勋。

张良当时是刘邦最可信赖的帮手,深得刘邦赞赏,被誉为“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但当
刘邦要奖赏给张良齐国的三万户百姓,张良却谢绝说:“我与陛下相会,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陛下用我的计策,并万幸成功,这不过是我的运气好,没有陛下就没有张良我。

”于是,他被封为“留侯”。

张良为人注重修养,坚忍不拔,为人谦和。

张良没有成为“韩信第二”。

这和他虽有高功却处处谦恭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间巷之人有着自己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角色和职责,他们不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可是历史正是在他们的陪衬下变得熠熠生辉。

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小人物拥有光环,很多人会说,是机遇,但是我想说更多的是个性,鲜明的个性所具有的力量是长久而深刻的。

这些间巷之人被司马迁写入《史记》,长存不朽,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

他们不是简简单单的闯巷之人,他们的身上具有超出常人的品质和个性,而且他们都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密不可分。

间巷之人人传,一方面是司马迁亲民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他“平民情结”的一种延续,更是他成书的一种必须。

大人物需小人物来映衬,大事件需小人物来导引。

但是笔者认为,小人物们不是作为主人翁来描写的,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背景,一般闻巷之人的描写都是穿插在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情节之中的,这些间巷之人是陪在重要历史人物之后的。

其实,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谁又离得开历史的舞台?不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后给后人留下一曲唱不完的歌,留给后世
去评说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