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
炭疽救治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炭疽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为有效应对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炭疽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2. 防止炭疽疫情扩散。
3. 提高医疗机构应对炭疽疫情的能力。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炭疽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炭疽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炭疽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炭疽疫情的指挥协调。
3. 成立炭疽疫情应急救治小组,负责炭疽患者的救治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病例发现与报告(1)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炭疽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核实病情,并向炭疽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
2. 病例隔离与治疗(1)对疑似炭疽病例,医疗机构应立即将其隔离治疗。
(2)确诊为炭疽病例后,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治疗。
3. 疫情调查与控制(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炭疽疫情进行调查,包括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接触史等。
(2)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封锁疫点、隔离密切接触者等。
4. 预防与健康教育(1)加强炭疽疫情的预防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2)对炭疽疫情高发地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5. 应急物资保障(1)储备足够的炭疽疫情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消毒剂等。
(2)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五、应急响应级别1. 红色级别:发生炭疽疫情,疫情扩散迅速,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2. 橙色级别:发生炭疽疫情,疫情有一定扩散趋势,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一定影响。
3. 黄色级别:发生炭疽疫情,疫情有一定扩散风险,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轻微影响。
4. 蓝色级别:发生炭疽疫情,疫情控制良好,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小。
六、预案实施与评估1. 本预案由炭疽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2. 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预案。
3. 加强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人员的业务水平。
炭疽防治应急预案
一、背景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炭疽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炭疽防治工作。
2. 设立炭疽防治指挥部,负责炭疽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3. 设立炭疽防治专家组,负责炭疽疫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三、应急响应1. 疫情监测(1)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以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2. 应急反应标准(1)发生一例及以上的肺炭疽病例;(2)一周内同一个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三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3)一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3. 疫情处理(1)核实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当地疾控机构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等级。
(2)确定诊断:对疑似病人进行采样、检测,确诊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3)封锁疫区:对疫区进行封锁,限制人员流动,防止疫情扩散。
四、应急处置措施1. 隔离治疗:对确诊的炭疽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2. 流调溯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采样、检测,查找传染源。
3. 清洁消毒:对疫点、疫区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消除传染隐患。
4. 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进行炭疽疫苗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5. 健康教育:加强炭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五、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炭疽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加强炭疽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3.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炭疽防治药品、消毒剂、防护用品等物资。
4. 技术保障:加强炭疽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水平。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和人类。
该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如下:
临床表现:
1. 皮肤型炭疽病: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疱疹,逐渐变为疱疹,最后
形成具有黑色炎症坏死的溃疡。
2. 呼吸道型炭疽病:感染进入呼吸道后,表现为咽喉疼痛、发热、乏力、呼吸困难、
胸痛以及咳嗽等症状。
3. 胃肠道型炭疽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感染,表现为胃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道症状。
4. 混合型炭疽病:同时感染多个部位,表现为上述各种症状的综合体。
诊断:
1.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比如出现皮肤溃疡、呼吸道症状或胃肠道症状等,进行初步诊断。
2.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体液或组织标本中的炭疽菌,可以确诊炭疽病。
治疗:
1.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是炭疽病的主要治疗药物。
2. 疫苗:炭疽病疫苗可以预防感染,但需定期接种保持免疫力。
3. 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抗休克治疗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康复。
预防措施:
1. 个人防护:接触可能感染炭疽菌的动物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等。
2. 食品安全:避免食用未加工或不洁净的动物制品,如肉类、牛奶等。
3. 动物防控:加强动物的疫病监测和控制,确保动物不患炭疽病。
4. 环境清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炭疽菌的污染物。
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
卫生部关于印发《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的通知颁布单位:卫生部卫医发〔2005〕49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好地指导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我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制定了《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处置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遵照执行。
二OO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附件: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炭疽(anthrax)是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炭疽杆菌主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脓肿和毒血症,也可引起吸入性炭疽或胃肠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
炭疽杆菌有可能作为生物武器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因而近年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病原学炭疽杆菌是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大小1~′ 3~5 μm,两端平截,呈链状排列,镜下形态呈竹节状,链的长短因菌株和细菌所在环境而异。
在人体、动物体内或特定环境条件下(于碳酸盐琼脂培养基上于5%~25% CO2下培养),该菌可形成荚膜,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杆菌周围的透明环,碱性美蓝染色荚膜呈红色。
在体外环境下可形成芽胞,未游离的芽胞在菌体中央。
此菌无鞭毛,不运动。
该菌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最适培养温度为35℃~37℃,普通孵箱培养和CO2 孵箱培养均可,在厌氧条件下也能生长。
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为粗糙型,表面湿润,呈狮子头状,有的菌株在菌落一侧形成尾突。
于血琼脂平板上培养15~24 h,分离较好的菌落直径为 2~5 mm,扁平和微突起的菌落呈不规则圆形,边缘为波浪状,表面光滑。
培养物为黏性,当用接种环挑取时会形成立起的尾状突起。
炭疽杆菌不造成β-溶血,但在长时间融合,过度生长区可能见到微弱溶血现象,不能与β-溶血混淆。
低倍显微镜下菌落边缘呈卷发样,称为狮头样菌落。
该菌在纯培养菌接种肉汤培养的基培养特征为絮状沉淀生长,肉汤培养基不混浊。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的通知》的通知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的通知》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卫生局
•【公布日期】2006.01.06
•【字号】
•【施行日期】2006.01.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
正文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的通知》的通知
各区县卫生局、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有关大学、二级区县中心以上医疗机构:现将《卫生部关于印发〈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的通知》(卫医发〔2005〕497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各单位可在上海市卫生局网站上()直接查阅《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
请各区县卫生局转发本文至所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区县中心医院除外)。
上海市卫生局
二〇〇六年一月六日。
关于炭疽的诊断及治疗
本病 可传 染于人 , 严 重时 可引起 败血 症而死 亡 ,
所 以在公 共卫 生上具 有重 要意 义 。笔者 就炭疽 的诊
1 . 4 尸体 表现
死 于炭 疽 的尸体迅 速臌 气 , 尸 僵不 全 , 天 然孑 L 出
血, 血 滴黑 粘而不 凝 , 应 深埋 或焚 化 , 不 许剥 开 。 人 患 炭 疽多 由于剥 皮 吃 肉或 从 事皮 毛 加 工 , 表 现高热 寒 颤 , 头痛 , 恶心, 肠 型者腹 痛便 血 ; 肺 型者 胸 痛、 喀血 、 呼吸 困难 , 可 于一 两天 内致死 ; 伤 口感染 时 俗称“ 疔疮 ” , 及 时治疗 , 不难 治愈 。 1 . 5 细菌 检查 采取 临死前 或死 后 的末 梢血 管 ( 耳、 肢) 中 的血 液涂 片 , 进 行染 色 、 镜检, 可 见在 荚膜 、 两端钝 园 呈竹 节状 的粗 大杆菌 , 单个 或短 链 , 革 兰 氏染色 为 阳性 。
( 通渭 县动 物疫 病预 防控制 中心 , 甘 肃 通渭 7 4 3 3 0 O )
[ 中图分 类号 ] S 8 5 5 . 9 9 [ 文献标 识码 ] C [ 文 章编 号] 1 0 0 4 — 6 7 0 4 ( 2 0 1 5 ) 0 4 — 0 1 4 4 — 0 2
炭 疽是 由炭 疽杆 菌 引 起 的人 、 畜共 患 的一 种 急
性、 败 血性传 染病 , 常在 雨 季 、 洪 水 泛滥 后 或 吸 血 昆
虫 活 跃 时 期 多 发 。在 发 生 过 炭 疽 的 地 区 , 炭 疽 杆 菌
凝 固的黑 红血液 。经过 很 快 , 多在 数 小小 时 内死 亡
致死 率很 高 。
1 . 2 急 性 型
炭疽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
炭疽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炭疽是一种由于芽孢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病。
该病在人类和动物种群中广泛存在,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源而传播。
炭疽的发病率可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而上升。
诊断炭疽的诊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临床症状初期的炭疽感染症状类似于流感,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全身不适。
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包括呼吸急促、胸痛、呕吐、腹泻和皮疹等。
检测医生可以通过对病人的血液或尿液等样本进行检测来确诊炭疽。
在实验室检测中,医生通常会查看细菌的形态,并使用荧光标记或DNA分析等技术来确定诊断结果。
治疗炭疽感染需要及时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对炭疽感染的治疗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将抗生素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抗菌药物并不能完全控制炭疽感染。
治疗者还需要采用其他措施来缓解症状和支持病人的免疫系统。
包括给病人提供适当的治疗、发热、止疼等辅助疗法。
处置方案如果发生炭疽感染,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报告鱼雷把话按下企业号中。
在字母中有4处被修改成了不同的字符,你需要把这些字符替换成原本的字母,找出原文。
隔离炭疽感染的患者应该被隔离。
在隔离期间,病人应该接受专业的护理和治疗。
消毒采取合适的措施对病人周围的环境进行消毒,以避免更多的感染。
接种疫苗提前接种炭疽和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可以有效避免感染。
结语炭疽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因此任何人都应该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感染。
熟悉炭疽的症状和治疗方案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该病的最佳方法。
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感染了炭疽,应该尽快求助医生。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羊、猪等家畜身上。
炭疽病对家畜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断和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进行浅析,希望能对养殖户有所帮助。
一、炭疽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 临床表现家畜炭疽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粘膜苍白、乳汁减少等。
在发病初期,患病家畜可能出现结膜炎、鼻涕增多、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家畜的精神状态会逐渐变差,出现食欲减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炭疽病还会引起家畜体表和内部器官的皮肤和黏膜损害,出现皮肤溃疡、溃疡性淋巴结炎、腹腔积液等症状。
2. 诊断方法针对炭疽病的诊断,首先要进行临床病史询问和症状观察。
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诊断,例如体温检测、血常规检查、病原菌分离鉴定等。
家畜炭疽病的特点是发展迅速,因此诊断时应该及时进行,一旦怀疑病例出现,就应该立即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扩散。
二、炭疽病的防治措施1. 疫苗预防目前,针对炭疽病的预防主要是依靠疫苗来进行,采用炭疽病疫苗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疫苗接种时,要选择正规的疫苗生产厂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法使用,保证有效的免疫效果。
2. 疫区隔离在炭疽病疫区,应及时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防止疾病的传播。
要对家畜的饲养环境进行加强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细菌传播的可能。
3. 加强饲养管理饲养户应该加强对家畜的饲养管理,保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家畜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隔离治疗。
4. 合理饲料和饮水合理的饲料和饮水管理可以提高家畜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饲料和饮水中要避免受到污染,保证家畜的饮食健康和安全。
5. 严格消毒在饲养环境中,要经常进行消毒工作,对饲料槽、饮水器、圈舍等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
6. 抗生素治疗对已经患病的家畜,可以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帮助家畜恢复健康。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炭疽病是由炭疽孢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影响到多种野生动物的健康。
该病在野生动物种群中的传播速度较快,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断通常涉及到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分析等。
以下是关于野生动物炭疽病的常用诊治方法的详细介绍:1. 临床症状观察:炭疽病在不同野生动物中的临床症状可能各异,但常见的表现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发炎和溃疡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野生动物,通过仔细观察其表现和行为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炭疽病。
2. 病理学检查:对于发现死亡的野生动物,可以进行尸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进一步确认炭疽病的诊断。
炭疽病常常引起各种内脏器官的肿胀、淤血和坏死,并显示出特定的病理学变化。
3. 实验室分析:为了最终确认炭疽病的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的相关检测。
可以通过采集病死动物的组织样本进行炭疽孢菌的培养和鉴定,包括细菌特异性的PCR分析。
还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对抗炭疽孢菌的抗体水平,来确定动物是否感染了炭疽病。
一旦诊断出野生动物患有炭疽病,需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以阻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 用抗生素治疗:目前,青霉素和四环素是治疗炭疽病的常用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来消除野生动物体内的炭疽孢菌。
还可以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确定使用最合适的抗生素。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受感染的野生动物,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清除病灶并预防感染蔓延。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去除病变组织,并在术后进行抗生素的治疗。
3. 预防控制:针对野生动物种群进行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是控制炭疽病传播的关键。
可以通过与兽医专家合作,制定针对野生动物的疫苗计划,同时进行野生动物的监测和隔离,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需要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进行确认。
一旦确诊,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炭疽病近期处置预案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炭疽病防控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炭疽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的发现、报告、隔离、治疗、消毒等处置工作。
三、组织领导成立炭疽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炭疽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炭疽病监测,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
2. 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网络形式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确诊后,应在24小时内上报上级疾控机构。
3. 密切接触者追踪: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及时采取隔离观察措施。
五、病例处理1. 隔离治疗:确诊炭疽病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严格按照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2. 密切接触者隔离: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接触疑似病例之日起21天。
3. 病例转运:确诊病例的转运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确保途中安全。
六、疫区处理1. 疫区封锁:对炭疽病疫情发生地,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可采取局部封锁措施。
2. 消毒灭源:对疫区进行彻底消毒,包括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病人住所等。
3. 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防止炭疽病通过食物传播。
七、宣传教育1. 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炭疽病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 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炭疽病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八、应急物资储备1. 药品储备:储备足够的抗炭疽病药物,确保病例治疗需求。
2. 防护用品储备:储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医务人员安全。
3. 消毒剂储备:储备足够的消毒剂,确保疫区消毒需求。
九、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应加大炭疽病防控经费投入,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炭疽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炭疽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受侵袭组织的出血性浸润、水肿和坏死。
主要是马、牛、羊等家畜罹患。
人感染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及特异性黑焦痂,以及周围组织的广泛非凹陷性水肿。
在病程中常伴炭疽杆菌败血症。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注意患者的职业,与病畜及皮毛接触的程度等。
2周内有与病畜、畜产品的接触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5d。
短者12h,长者12d o根据病原菌入侵部位不同,临床分为以下类型。
(1)皮肤炭疽(占90%以上):多发于面、颈、肩、手、脚等裸露部位,一般只有1个病灶。
感染部位最初表现为瘙痒、红斑,继而成丘疹,次日顶部变为水疱,内含浆液血性渗液,周围组织发硬,呈现非凹陷性肿胀。
第3-4天中心区出血性坏死,周围继发多数小水疱,坏死区于第5~7天形成溃疡,有血性渗出物凝固而成黑色结痂,病变组织明显水肿,疼痛不明显,稍有痒感不化脓。
可有区域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等全身反应和重度毒血症状,并发展成菌血症及脓毒血症。
(2)肺炭疽:常在吸入病菌后1〜5d发病,病初有低热、轻咳和肺部干啰音。
数日后病情急骤加重,表现严重的呼吸窘迫、发给、大汗、高热。
胸颈部可有皮下水肿、肺部湿啰音或捻发音。
可有大量胸腔积液。
X线片示纵隔增宽、胸腔积液和支气管肺炎征象。
可发生休克。
(3)肠炭疽:感染后2~5d发病,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血性腹泻,可有腹水,有时表现为急腹症。
以上三型在兼有脓毒血症、炭疽性脑膜炎时,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发热、昏迷、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呈血性,可找到病原菌,预后差。
(4)还可见脑膜炎型炭疽、败血症型炭疽、口咽型炭疽。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核左移。
病灶渗出液、痰、呕吐物、粪便和脑脊液涂片,染色镜检可发现典型的呈竹节状革兰阳性杆菌。
细菌培养阳性。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及对症处理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及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应急预案
人民医院医院炭疽防控应急预案为了切实做好我县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快速应对、及时控制炭疽疫情的暴发和流行,指导和规范炭疽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相关文件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工作目标普及炭疽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市民防护意识;完善炭疽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治疗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发生和蔓延。
二、成立炭疽病防治医疗救治组(由何茂云院长负总责)院内救治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院外救治组:组长:成员:三、各科室职责专家组负责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炭疽病防治工作,制定防控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做好疫情的善后处理工作;院办公室、医务科做好炭疽病的监测、报送及组织协调工作;总务科做好物资保障,确保物资供应;院感科负责消毒隔离,自身防护等的监督指导,确保消毒隔离规范到位;总务科确保抢救设备正常运行,药剂科确保防治药品数量充足,品种齐全。
四、预防措施1.严格管理传染源配合疾控中心开展病畜检疫和管理,病死牲畜应焚烧后深埋,加强受污染物的消毒,患者严格隔离至皮肤溃疡愈合。
接触者医学观察8d。
2.保护高危人群应做好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工作,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开展预防接种。
3.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健康教育,利用网络、宣传橱窗、报刊等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4.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监督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保证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监测与报告建立疫情监测制度,临床医生对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腹泻、急腹症等表现的患者,重点监测并做好记录。
临床医生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院内医疗救治组。
医疗救治组在核实基础上对炭疽病人或疑似炭疽病人立即进行隔离医疗处置,并立即向县卫计局医疗应急办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炭疽病的诊断与治疗
的区别 ,腐败病料不适于镜检 。有条件的单位 ,还可进行 细菌分 为1 0 % ~2 0 %的磺胺 嘧啶钠或磺胺噻唑钠溶液 ,牛注射剂量为 离培 养检 查 。 1 o 0 ~1 5 0 ml ,2 0  ̄ , J d 。为 了提升疗 效 ,青霉 素 和磺 胺类 药物 合用 ,
3 疽最 为 有效 的措施 ,病初 及 时 应用 可 起 到 良 感 染 。该 病 的病 原 体可 在 土壤 中长 久生 存 ,一般 被 污染 将 成 为疫 源 地 ,待 到 大 雨或 江水 蔓 延 时将 病 原菌 冲刷 出来 ,可能 大 面 积传 好 的治疗 作用 。通 常 情况 下 ,牛注 射剂 量 为1 0 0~ 3 o 0m l / 次 ・ 只, 羊注射剂量为3 0~8 0 ml / 次 ・ 只。注射治疗 ,可采用一半静脉注 播 ,经 畜 牧生 产带来 惨 重 的经济 损失 。 2 h 或 般 炭 疽病 呈 急性 经 过 ,死 亡 较快 ,确诊 要 从 死亡 家 畜 采集 射 、一 半 皮 下 注射 的方 法 。必要 时 ,可在 首 次 注射 后 间 隔 1
一
病料 ,分离病原体 ,经微生物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
2 4 h ,加 强注 射 1 次 。此 法治 疗 ,临床 常 有过 敏反 应 。建 议用 同种
1 临 床 症 状
对 于 死 因不 明或 突然 死 亡 的家 畜 ,如 果 之前 伴 有体 温 升 高 、 腹 痛 、痈 肿 、血便 等 ,疾 病 发生 急 剧 ,死 后 天然 孔 出 血时 ,首先 考 虑注射 全 量 。
中 国畜 牧 兽 医文 摘
2 0 1 4 年
3 0 卷
第1 l 期
临 床 兽 医
炭 疽 病 的诊 断与 治 疗
加 达 才 仁
炭疽病诊疗与处置方案
炭疽病诊疗与处置方案炭疽病简介炭疽病是由于炭疽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病。
可分为主要病原型和副病原型。
主要病原型为自然散发型。
常见于牲畜和野生动物的各种组织器官,尤以产妇死后、低温处理死畜皮毛、食用或接触被病菌污染的兽肉、兽皮等为发病高峰期。
在人群中则以农村、渔村为多,轻者表现为皮肤炭疽,重者肺炭疽或全身型炭疽。
副病原型则又称工业炭疽病,是工业界、实验室及军事单位等抗生素灭菌型培养条件下,因不良操作引起炭疽杆菌感染的中毒型炭疽病,以经过初步培养及灭菌而未彻底杀死病菌的感染物为主要病源。
炭疽病诊断临床表现炭疽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7天,短者仅为数小时至4天。
初时有局部症状,如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含糊性红斑、疼痛、水疱、瘀斑或脓疱等。
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头昏、畏寒、酸痛及全身不适等也常见。
可因感染途径、病原型及病情程度不同而有差异。
重症者可表现为快速发展的败血症、急性肺炎、中毒性休克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炭疽病病原学检查方面,主要依据病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查、荧光抗体检查及免疫电泳等方法。
炭疽病治疗炭疽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定期、彻底、综合性治疗。
目前常用有效的抗生素为:四环素、氟哌酸、甲硝唑、克林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加酶抑制剂、头孢丙二钠等。
抗菌药物使用应按照病原学和药敏学指导进行经验性、针对性或联合使用。
治疗后的患者应继续监测直至病原消失。
炭疽病的处置炭疽病的处置主要包括个体预防和公共卫生措施两方面。
个体预防包括:•防止接触可能被病菌污染的兽皮、兽肉、农药、化肥等;•注重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洗手、勿吃生肉、蛋、奶及未经煮熟的食品等;•立即就医,如饮食、接触等情况可疑为炭疽病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发现皮肤炭疽可及早治疗。
公共卫生措施包括:•严格控制病死畜禽的加工、销售;•加强疫苗和药品生产管理,确保疫苗和药品质量;•完善炭疽病报告制度,严格落实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制度。
结语炭疽病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并且能够制造大规模的生物武器,因此加强其研究与防范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防治措施如下:
临床表现:
1. 皮肤炭疽:最常见的类型,其初期症状包括红斑、水疱、脓疱等皮肤病变,可伴有局部肿胀、疼痛和发热。
2. 呼吸炭疽:感染通过吸入炭疽芽胞或孢子引起,其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逐渐发展为高热、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等。
3. 胃肠炭疽:通过食入受污染的肉类引起,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诊断治疗:
1. 诊断:临床上可通过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炭疽病的诊断。
炭疽芽胞或孢子的培养和鉴定是最常用的方法。
2. 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炭疽病的预后非常重要。
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克林霉素),以及其他支持性治疗措施。
防治措施:
1. 疫苗接种:炭疽病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的发生,包括皮肤炭疽、呼吸炭疽和胃肠炭疽。
此外,职业暴露高风险人群如农民、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也可以接种疫苗。
2. 避免接触:炭疽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动物、人体组织或土壤而传播,因此应尽量避免接触疑似或确诊的炭疽病患者,避免接触受污染的动物和产品。
3. 生物安全措施:相关行业如农畜渔业、实验室等应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报告和隔离:一旦疑似或确诊炭疽病病例出现,应立即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或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皮肤炭疽的处理原则内容分析
一、引言皮肤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产品而传播。
炭疽杆菌产生毒素,可导致严重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因此,对于皮肤炭疽的处理原则至关重要,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二、皮肤炭疽的处理原则1. 早期诊断与治疗早期诊断是治疗皮肤炭疽的关键。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如局部红肿、水疱、溃疡等,应立即就医。
治疗原则如下:(1)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也可使用四环素、链霉素等抗生素。
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确保药物剂量适宜。
(2)抗毒素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炭疽抗毒素。
抗毒素治疗需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2. 局部治疗(1)局部清洁:保持创面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清洗。
(2)局部用药: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外擦,或使用磺胺软膏、点定等局部用药。
(3)禁止切开引流:避免手术或其他挤压处理,以防炎症扩散。
3. 全身治疗(1)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患者抵抗力。
(2)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电解质平衡。
(3)对症治疗:如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可给予退热、镇痛等对症治疗。
4. 隔离与消毒(1)隔离:患者应进行严密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阴性(相隔5日)为止。
(2)消毒:对患者的衣物、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
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
5. 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炭疽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以免感染。
(3)疫苗接种: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1次。
三、总结皮肤炭疽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早期诊断与治疗、局部治疗、全身治疗、隔离与消毒以及预防措施。
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需综合运用,隔离与消毒和预防措施可降低炭疽病的传播风险。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征为在体内形成许多瘤胞,导致器官和组织的广泛病变。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无国界性,可感染多种家畜,包括牛、羊、马、猪等。
本文将针对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进行浅析。
1.病史询问家畜炭疽病诊断的第一步是病史询问,询问家畜是否有过接触感染源的情况,如有接触,则需进一步观察症状。
2.临床症状家畜炭疽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厌食、脱水、腹泻等,必要时可进行体温和脉搏的测定。
3.病原学检测家畜炭疽病的确诊需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来确认。
一般采用血清学方法来进行检测。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炭疽杆菌特异性抗体水平,以确定家畜是否被感染。
当病畜体内抗体滴度≥1:160时,即可以确诊。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家畜炭疽病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家畜的组织标本来确定是否有病变。
家畜炭疽病的病理特点是产生多发性、囊性、瘤样的病变,通过肝、脾、肺、淋巴结等的组织切片检查,可以观察到特异性的炭疽杆菌。
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家畜炭疽病的首选方法,经过疫苗接种后,家畜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针对不同家畜的炭疽病疫苗,家畜饲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2.疾病控制炭疽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病原体存在于土壤、草地、水源等多种生物中,因此,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也是不可或缺的。
家畜饲养者应注意定期清理粪便和废弃物,保持畜舍清洁卫生,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3.药物治疗家畜炭疽病的治疗主要是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的时长。
4.个体隔离当家畜疑似或确诊为炭疽病时,需要进行个体隔离,避免病原菌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减少疾病的风险和扩散。
综上所述,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和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等诊断方法,以及疫苗接种、疾病控制、药物治疗和个体隔离等预防措施。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家畜养殖业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炭疽病主要感染牛、羊、猪、马等各类家畜,病原菌易在环境中存活,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往往会导致大量家畜死亡,给家畜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对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炭疽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分析1. 病因分析炭疽病的病因主要是炭疽菌,是一种孢子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
炭疽菌在土壤、干草和植物残渣中都能存活,对环境适应力强,容易在家畜养殖场传播。
当家畜吃下受病原菌污染的饲料或植物时,会感染炭疽病。
2. 临床表现分析家畜感染炭疽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乳汁减少、呕吐、下痢等症状。
病畜还会出现局部增大的淋巴结、皮肤溃烂、溃疡和出血病变等表现。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畜的死亡率相当高。
二、炭疽病的诊断方法及注意事项1. 临床诊断对于怀疑染炭疽病的家畜,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病史来初步判断,但这并不是最终诊断的手段,还需要配合实验室检测、病原学分离和鉴定,以及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方法来确诊。
需要注意的是,家畜炭疽病的症状与其他传染病很容易混淆,因此一定要进行专业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最为直接和准确的方法,包括细菌培养鉴定、PCR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诊断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确认病原菌、获得感染情况的细节。
3. 注意事项在进行炭疽病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护措施,避免人畜交叉感染。
同时要确保采样的准确性,选择病变较重的部位进行采样,避免采样部位过于浅表或健康组织,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1. 预防措施炭疽病的防治首先是要进行预防,包括做好家畜的保健工作,保障饲料的卫生质量,定期对家畜进行检疫和疫苗接种。
要避免家畜过度劳累和挤压,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运动,提高抵抗力。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定期清理环境,消毒饲料设施和饮水设备,预防病原菌的传播。
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摘登)(下)
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摘登)(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06(13)9
【摘要】@@ 炭疽的预防rn一、隔离炭疽患者rn所有类型的炭疽患者,都需要在隔离状态下进行治疗.隔离炭疽患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污染环境引起感染以至传染的扩大.皮肤炭疽病例隔离至创口痊愈、痂皮脱落为止.其它类型病例应待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两次阴性后出院.炭疽患者的接触者,在其没有发病之前没有传染力,因此,不需要隔离.皮肤炭疽的接触者以及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更不需要区域封锁.主张就地隔离治疗,也是为了减少污染:患者活动越多,污染的面积就越大,消毒处理就越困难.
【总页数】1页(P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 [J],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摘登一) [J],
3.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摘登)(上)(2005年版) [J],
4.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摘登)(中) [J],
5.《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印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共阅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炭疽(anthrax )是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炭疽杆菌主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脓肿和毒血症,也可引起吸入性炭疽或胃肠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
炭疽杆菌有可能作为生物武器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因而近年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病原学炭疽杆菌是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大小1~1.5 ? 3~5 μm ,两端平截,呈链状排列,镜下形态呈竹节状(图1)基上于5%~突(图4)造成β-特异性裂解炭疽杆菌?噬菌体可用于该菌的鉴定。
但不同来源的菌株对该噬菌体的敏感性不同,极少数腊样芽胞杆菌对该噬菌体敏感(如ATCC4342株),也发现缺失两个毒力质粒的菌株对该噬菌体不敏感(如CDC680株)。
在进行噬菌体裂解鉴定细菌时,应采用分区划线接种法,在第一、二区滴加一定浓度的噬菌体。
具有两个毒力质粒的强毒株比较敏感,在平板上第一、二区均可见到裂菌的透明环,但第二区更明显;缺乏pX01质粒的菌株在第一、二区均可见较大透明裂菌环;而缺乏pX02质粒的Sterne 株在第一区形成更加透明的裂菌环。
这种现象与质粒的有无并无直接关系,试验证实,具有pX01质粒的菌株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18~20h ,比缺失该质粒的菌株可形成更多数量的芽胞,因此,具有pX01质粒的菌株在普通培养平板上生长时,形成大量芽胞,产生大量细胞碎片,当噬菌体加入时,会与细胞碎片上的受体结合而失活;反之,当噬菌体加入缺失pX01质粒的菌株生长物时,大部分噬菌体会感染细菌,使之裂解。
炭疽杆菌繁殖力、抵抗力与一般细菌相同,但芽胞抵抗力较强。
常规消毒剂如石炭酸、煤酚水、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效果较差;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0.1%碘液和含氯制剂杀芽胞效果较好。
高压121℃30min,干热140℃ 3h可杀死芽胞。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培养试验10U/ml即可抑制细菌生长,对链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也都敏感。
流行病学人类主要经接触牲畜的毛皮和肉类获得感染,食肉动物也可从食草动物获得感染,并辗转感染人类。
与牲畜接触频繁的人如牧民、兽医和屠宰工人的感染机会较多。
被炭疽杆菌污染的毛、皮进入加工企业,或感染的肉类进入市场,也可能造成暴发流行。
人类感染炭疽杆菌主要通过接触途径,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
通常散发,病死率不高,可以彻底治愈,部分甚至能够自愈。
但是,由于严重污染造成的吸入感染,或感染牲畜的肉类引起的食入感染,可能造成吸入性炭疽及胃肠炭疽的暴发流行,病死率甚高。
严重感染者有时发生炭疽性脑膜炎。
在过去的5抗吞噬作用,LF和PA殖,产生外毒素,致局部皮肤水肿、出血、组织坏死。
皮肤炭疽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9h~12天),首先在局部出现小而痒的丘疹,次日即见疹中心变成小水疱,周围组织肿胀,继之,中心部坏死,形成一无痛性脐形溃疡,直径1~3cm,溃疡周围环以水疱,疱内为浆液血性液体,含大量炭疽杆菌。
溃疡的坏死组织与血性渗出物形成一特征性黑色痂皮,特称结痂(eschar)。
病变部神经纤维变性,故局部无痛感。
溃疡周围组织水肿十分明显。
显微镜下,局部显着充血,皮肤表层坏死,真皮水肿、坏死、出血,炎细胞反应轻微,或仅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见血管炎,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
局部可发生淋巴结肿大、水肿出血、疼痛。
头颈部的皮肤炭疽,水肿常很快沿着软组织扩散致颈、胸、肩部,甚者可致呼吸困难,这种广泛水肿称为恶性水肿。
一般黑痂形成数日后开始缓慢愈合,2周后水肿可渐吸收,痂皮脱落,80%可自然愈复。
对皮肤炭疽禁忌切除,重症病例可并发败血症或引起炭疽性脑膜炎。
图7皮肤炭疽左图:面部炭疽,下眼睑溃疡焦痂形成,眼睑及面部水肿右图:下肢炭疽,下肢水肿、溃疡焦痂周围绕以水泡溃疡的渗出物内有大量炭疽杆菌,取渗出物涂片作细菌染色有助于确诊。
用Steiner染色,炭疽杆菌呈黑色,用革兰氏染色炭疽杆菌呈紫色。
抗生素治疗<55h,细菌仍较多,治疗超过72h,细菌将明显减少,革兰氏染色可能为阴性,此时可做免疫组化染色。
如应用抗炭疽杆菌细胞壁抗体、抗炭疽杆菌荚膜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除能显示细菌,还能显示细胞内外的细菌碎片或颗粒状抗原,有助于对经过治疗患者的确诊。
(二)吸入性炭疽由吸入炭疽芽胞引起感染,潜伏期尚未完全确定,估计高剂量吸入潜伏期为1~6天,中位数为4天。
吸入的炭疽芽胞在肺内立即被肺泡吞噬细胞吞噬,几小时之内,被转运至纵隔淋巴结,肺内不遗留特异性炎症。
早期胸部X线检查均有异常,主要为纵隔增宽、胸水或有肺部小的浸润灶(水肿)。
尸检可见纵隔、肺门和支气管旁淋巴结呈急性充血、出血,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细胞碎片,并含有大量炭疽杆菌,有的小血管内可见新鲜血栓,这些改变使淋巴结肿大,大者直径达4~6cm,淋巴结周围的脂肪结缔组织也可出现高度水肿、充血、大片出血,使整个纵隔呈胶冻样水肿团块。
胸膜也可水肿增厚,胸腔内见有大量浆液血性积液。
肺泡内可有不同用抗生素治疗(用此外,A疽杆菌。
2型:14 cm。
软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5日,也有短至12h,长至2周者。
随炭疽杆菌侵入途径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主要分为皮肤炭疽、吸入性(肺型)炭疽和食入性(胃肠型)炭疽。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败血症、脑膜脑炎等重症,预后不好。
一、皮肤炭疽约占95%~98%,病变多见于手、脚、面、颈、肩等裸露部位皮肤。
最初为皮肤破损部位(皮肤破损轻微时,可无明显伤口)出现斑疹或丘疹,第2日在皮疹顶部出现小水疱而成疱疹,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变硬而肿胀。
第3~4日病变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组织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
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
溃疡直径1~5cm不等,其周围皮肤浸润及水肿范围较大,直径可达5~20cm。
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损而无明显疼感和压痛,有轻微痒感,无脓肿形成,这是皮肤炭疽的特点。
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肉芽组织增生愈合缓慢。
大多数病例为单灶性发病,但个别病例可因抓挠病变部位而出现多处疱疹,致自身感染。
病程约1~6周。
皮肤炭疽发病同时,多出现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中毒症状和体征。
少数病例皮肤局部无水疱和黑痂形成而表现为大块状水肿,患处肿胀透明、微红或苍白,扩展迅速,多见于眼睑、颈、大腿及手部等组织疏松处。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若贻误治疗,预后不良。
图10吸入性炭疽患者的纵隔增宽二、吸入性炭疽因暴露于芽胞或吸入污染芽胞尘埃所致。
急性起病。
多在暴露后2~5天出现低热、疲劳和心前区压迫等,持续2~3天后,症状突然加重,轻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发热、咳嗽、咯带血黏液痰。
重者寒战、高热、由于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管造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血样痰等,并可伴有胸腔积液。
肺X线检查出现1~2致死亡。
可达70%1经涂片、革兰氏及碱性美蓝染色后行显微镜检查,可观察到大量两端平齐、呈长串联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较大,周围环绕荚膜。
陈旧培养物经孔雀绿芽胞染色可见到大量的细菌芽胞。
荚膜染色:在玻片上涂组织液,或荚膜菌培养物,自然干燥。
置纯甲醇或乙醇中固定1min,取出晾干。
滴加多色美蓝染料染色3~5min,在次氯酸盐中脱色。
水洗,吸干,油镜观察。
菌体呈现蓝色,荚膜呈现红色。
所有标本都应立即涂片,染色,进行显微镜检查。
随后进行细菌培养。
2、PCR检测:在正常的无菌标本(如血液、脑脊液)涂片镜检中,未发现大量均一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而仅依靠细菌分离培养才能获得可疑的炭疽杆菌的细菌时,应尽可能进行PCR检测。
可直接使用临床标本进行检测,也应对分离获得的培养物检测,标本可经沸水浴10min处理,或经蛋白酶K消化,并使用碘化钠-玻璃粉吸附以富集DNA。
推荐检测质粒上的保护性抗原基因(pag),荚膜形成基因(cya)和染色体上的炭疽杆菌特异基因(ropB)。
推荐的引物序列为:pag: F:5’-ATTTGCGGTAACACTTCACT-3’, R:5’-AGACCGTGACAATGATGGAA-3’;cya: F:5’-CGGATTGTATATGGAGTGGG-3’,R:5’-GGGACAGGAATGTTTGGATC-3’;ropb: F:5’-GTACGCCAA TCGATATCATG-3’,R:5’-GATCA TCGTCATCTTCCG TA-3’。
PCR反应体系为50μl,包括下列成分:10×反应缓冲液,5μl;4×dNTP 混合物(每种2.5mM),4μl;引物(上游),1μl,引物(下游),1μl;内部对照模板,1μl;待测模板,1μl;无菌去离子水,36.75μl;Taq DNA 聚合酶,1ul;反应条件:95℃预变性5min,1个循环,之后95℃1 min,55℃1 min,72℃1 min。
30个循环。
最后72℃延伸5 min。
结果分析:采用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读胶仪检测。
由于PCR技术有时会出现交叉污染和假阳性反应,应采取抗污染的PCR扩增方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PCR产物序列测定,以排除污染。
【标本采集时注意事项】此操作规范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进行。
采集的标本不得用解剖的方式获取。
所需的血液与组织标本,均应以穿刺方式取得。
尽可能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前采取标本。
根据炭疽病例的不同型别酌情采集病灶标本。
1、皮损部位标本的采集:皮肤炭疽水泡期时,注意无菌操作,以无菌棉签从未破溃水泡内沾取水泡液(水泡期内以革兰氏染~3 s,以234鼻10cm5612、粪便:1h34沉淀物后,再以18~24h 菌落特点:炭疽杆菌生长迅速,接种浓度高的局部,6~8h可以看到菌落生长,个别或可在12~15h内看到菌落生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将炭疽杆菌与其它生长较慢的细菌进行区分。
炭疽杆菌鉴定:含上述可疑菌落取出,划线接种于平板之上,在划线区内一处滴1滴诊断用炭疽噬菌体,另一处贴一片青霉素纸片。
37℃孵育8~24h后,在噬菌体处有透明噬菌斑,青霉素纸片周围有明显的抑菌环,便可判定接种物为炭疽杆菌。
三、免疫学检查在从患者标本中未获得炭疽杆菌阳性和分离结果的情况下,可依据血清学检验结果确定对患者的诊断。
首份血清应在首次检视患者时采取,通常应一次采取血液标本供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血清学抗体检查及常规的血液检查使用。
血清分离后置4℃保存,应在5天内完成检测。
如超过5天,应放置于-20℃冰箱保存。
恢复期血清应在发病后15天左右采取。
恢复期血清应在发病后15日左右采取。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液内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的抗体,试验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