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

合集下载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六版上册《内蒙访古》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六版上册《内蒙访古》

一段最古的长城
第6段指出,游牧民族必须占据阴 山南麓,这个议论实际上是说明采取建 长城的措施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是十分必要的,间接肯定了建长城的历 史作用。
一段最古的长城
匈奴自失去其赖以生存的阴山腹地之后,每每 想起无不痛哭懊悔。反映了匈奴人对阴山的强烈 的感情,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环境艰苦。
作者更赞颂其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封建君主能够排除巨大 阻力,摒弃陈规陋习,勇于向异族学习,锐意改 革进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种改革精神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思考:写赵长城,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
写秦始皇,是为了反衬赵武灵王。从工 程规模、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民心向背等 方面作比较,说明赵武灵王的英明,使作 者后面的议论有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在大青山下
4
第4段谈今天在昆都仑河通道外面发现的古城, 都是进一步印证第2段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 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因为“据考古报告” 所知道的古城遗址,毕竟“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 南麓”,所以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城的情况, 就有必要引述历史典籍,做进一步说明。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经济意义: 苑囿 对匈奴

军事意义: 跳板

访
对汉族 排除威胁,守住心脏 古
第一层(第1段-2段),交代行踪, 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感受。 第二层(第3段-7段),写大青山一 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阴山南 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段最古的长城
绵亘( gèn):(山脉等)接连不断。
赵武灵王 修筑长城(抗击侵略,保家国) 赞英雄
胡服骑射(勇于改革,补短处)
这部分的十二个段落可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
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内蒙访古》全面版

《内蒙访古》全面版
光不会因你而停留,你却会随着光阴而老去。
有些事情注定会发生,有的结局早已就预见,那么就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必须去适应的。面对幸与不幸,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思维,也许心空就不再布满阴霾,头上就 是一片蔚蓝的天。一生能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很多事情,很多人已经渐渐模糊。而能随着岁月积淀下来,在心中无法忘却的,一定是触动心灵,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 伤痛是欢愉。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错过了清早的晨曦,正午的骄阳,夕阳的绚烂,暮色中的朦胧。经历过很多世态炎凉之后,你终于能懂得:谁会在乎你?你又何 必要别人去在乎?生于斯世,赤条条的来,也将身无长物的离开,你在世上得到的,失去的,最终都会化作尘埃。原本就不曾带来什么,所以也谈不到失去什么,因此,对自己 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应怀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小小的不如意或是飞来横祸就能坦然接受,知道人有旦夕祸福,这和命运没什么关系;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台下的 鲜花掌声和头上的光环,身上的浮名都能清醒看待。花不常开,人不常在。再热闹华美的舞台也有谢幕的时候;再奢华的宴席,悠扬的乐曲,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春去秋来, 我们无法让季节停留;同样如同季节一样无法挽留的还有我们匆匆的人生。谁会在乎你?生养我们的父母。纵使我们有千般不是,纵使我们变成了穷光蛋,唯有父母会依然在乎! 为你愁,为你笑,为你牵挂,为你满足。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除了父母,不敢在断言还会有谁会永远的在乎你!看惯太多海誓山盟的感情最后星流云散;看过太多翻云覆雨的友 情灰飞烟灭。你春风得意时前呼后拥的都来锦上添花;你落寞孤寂时,曾见几人焦急赶来为你雪中送炭。其实,谁会在乎你?除了父母,只有你自己。父母待你再好,总要有离 开的时日;再恩爱夫妻,有时也会劳燕分飞,孩子之于你,就如同你和父母;管鲍贫交,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样的肝胆相照,从古至今有几人?不是把世界想的太悲观,世事白 云苍狗,要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懂得爱惜自己。不羡慕如昙花一现的的流星,虽然灿烂,却是惊鸿一瞥;宁愿做一颗小小的暗淡的星子,即使不能同日月争辉,也有自己无可 取代的位置其实,也不该让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行道,世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都有自己方向。相识就是缘分吧,在一起 的时候,要多想着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而不是想着去得到和索取。与人为善,以直报怨,我们就会内心多一份宁静,生活多一份和谐没有谁会在乎你的时候,要学会每时每 刻的在乎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分水岭,回望过去生活的点滴,路也茫茫,心也茫茫。少不更事的年龄,做出了一件件现在想来啼笑皆非的事情:斜阳芳草里, 故作深沉地独对晚风夕照;风萧萧兮,渴望成为一代侠客;一遍遍地唱着罗大佑的《童年》,期待着做那个高年级的师兄;一天天地幻想,生活能轰轰烈烈。没有刀光剑影,没 有死去活来,青春就在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中悄然滑过。等到发觉逝去的美好,年华的可贵,已经被无可奈何地推到了滚滚红尘。从此,青春就一去不回头。没有了幻想和冲动, 日子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寂寞地走过一天天,一年年。涉世之初,还有几分棱角,有几许豪情。在碰了壁,折了腰之后,终于明白,生活不是童话,世上本没有白雪公主和青 蛙王子,原本是一张白纸似的人生,开始被染上了光怪陆离的色彩。你情愿也罢,被情愿也罢,生存,就要适应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生活。人到中年,突然明白了许多:人生 路漫漫,那是说给还不知道什么叫人生的人说的,人生其实很短暂,百年一瞬间;世事难预料,是至理名言,这一辈子,你遇见了谁,擦肩而过了谁,谁会是你真心的良朋益友,

内蒙访古(公开课)ppt课件

内蒙访古(公开课)ppt课件
内蒙访古
翦伯赞
精品课件
作者——翦伯赞:湖南桃源人,历史学家 ,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 作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 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 昭雪。
体裁——游记,散文
线索——游踪
审题——访:探访、寻求的意思,古:古 长城、古城堡和青冢。
1、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兵家必争之地” 2、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 。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3、本段可以划分成两个层次,应如何划分?并 写出各层的大意。 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

4、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第的二作层用:。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
描述的总括,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
主旨

提段
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3、4、5)


民古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6、7)
族 团 结
的 长
赵长城遗址(8、9)

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的称号(10、11、12)
精品课件
知识直通车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 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 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精品课件
阅读课文
精品课件
导读:
1、通观全文,作者先后探访了哪几个古迹?
2、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大青山南麓? (方法提示:抓住关键段思考)
3、作者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精品课件
一段最古的长城
精品课件
在思考的基础上填空:
———— 地理环境
波状的高原 大青山南北 山北是——————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内蒙访古概述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正文
一、内蒙访古概述
《内蒙访古》是一篇游记,记录了作者翦伯赞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访问经历。

在两个月的行程中,作者游览了广阔的内蒙古高原,见证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故乡。

这里曾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的统治领域。

在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过辉煌的帝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在内蒙古高原上,作者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这里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

虽然这里没有黄沙白草,但却有肥沃的田野,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如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

在农业的发展下,这里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内蒙古自治区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这里的草原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在这里参观了许多历史遗址,如长城、秦始皇陵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同时,他还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了解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对游牧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内蒙访古》一文对于研究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和描绘,我们得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访古(改)

内蒙访古(改)

汉古堡与昭君墓 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质 上的 联系 民族 关系 问题 争战 友好
在 大 青 山 下
汉古堡(防胡) 友好往来
昭君墓 (和胡) 和亲好 (叙) (议)
正 确 处 理 民 族 关 系 问 题
方位 内 蒙 访 大青山下 古 大青山上
古迹(叙)
升华
观点(议) 赵武灵王是一个 大英雄
① 赵长城 ②
•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 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 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 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 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 “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 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 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 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
宫中昭君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传说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 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 上丧夫落泪痣(此事无正史可考,但极 有可能是杜撰。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 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无缘面 君。
•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 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 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 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 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 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 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 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 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 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 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 保障。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内蒙访古》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的内蒙风光和历史。

(3)能够准确把握课文中所展现的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历史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内蒙访古》中的经典段落。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的内蒙风光和历史。

3. 准确把握课文中所展现的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历史观。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背诵经典段落。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内蒙访古》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背诵经典段落。

(2)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中所展现的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翦伯赞的课文《内蒙访古》,可以让我们对内蒙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课文分析,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篇1关于教材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所写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

文章写于一九六一年。

那年的夏秋之际,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几位历史学家,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五千里。

访问归来,翦老便写了这篇《内蒙访古》,记述了这次访问的见闻和感想。

全文一万二千多字,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

现在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作为教材的,是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第三节《在大青山下》。

课文这两节虽是原文的节选,但却是相对完整的。

原文一、六两节大体相当于文章的总说和结论,中间四节具体写访问古迹,二、三两节写的是内蒙西部访古,四、五两节则写内蒙东部访古,因此课文所选的这两节不妨看做内蒙西部访古的完整篇章。

下面分析一下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一、内容分析(一)《一段最古的长城》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代宏伟建筑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

最早,是战国时期燕、赵、秦等诸侯国,分别在自己北部,凭借山险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秦灭六国后,把原先燕、赵、秦靠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补,建成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以后许多朝代都曾陆续修补、改建。

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则是明代重新改建的。

目前,在内蒙西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还绵亘着一段长达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长城。

翦伯赞同志经过考证,认为这是赵长城的遗址,所以称之为“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以访赵长城为线索,重点是分析在阴山一带筑城的原因,并评价完成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历史人物,从而表达作者对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这节共十二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开始进入内蒙时的感受。

第1段写将到内蒙时眼前展现的“古之所谓塞外”的雄浑气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写在前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知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好地预测未来。

然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历史事实的教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以期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历史。

一. 教学背景分析《内蒙访古》是刘心武教授的学术著作,主要探讨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转变及演变历程。

如今,《内蒙访古》逐渐成为历史学科中一本重要的丛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用越来越多。

考虑到学生常常会因为历史概念抽象难懂,无法体现生活的真实,我认为《内蒙访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民族传统及其变迁。

通过探究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全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演进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内蒙古地区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及其演变;b. 掌握少数民族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及其文化表现;c. 了解中国文化及历史对世界的影响力。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与思考能够独立进行历史探究;b.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数据整理、信息分享有效地学习;c. 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辩和思考能力,积极参与历史探究。

三. 教学内容1. 内蒙古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族文化;2. 内蒙古的文化演变及其表现;3. 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4. 中国文化及历史对世界的影响力。

四. 教学方法1. 线下教学:a. 教师授课,通过PPT讲解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文化演变及其表现等内容;b. 教师选取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和文献等进行教学渗透和启发学生思考;c. 教师通过问题探究、讨论、认知图表分析及文献查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①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②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就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梁、山药、甜菜等等。

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③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④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圃。

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可以得到说明。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直到13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⑤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⑥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访古》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介绍文章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风格。

3. 阐述文章主题及写作背景。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2. 介绍作者:介绍贾平凹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其写作特点。

3. 阐述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成吉思汗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吉思汗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教学内容:1. 成吉思汗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

2. 成吉思汗的生平和历史贡献。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成吉思汗陵的历史地位。

2. 介绍成吉思汗陵:介绍其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让学生对成吉思汗陵有直观的认识。

3. 讲述成吉思汗的生平和贡献: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第三章: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代古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代古墓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2. 引导学生了解辽朝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内容:1. 辽代古墓的发现及其墓主身份。

2. 辽朝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辽代古墓的历史价值。

2. 介绍辽代古墓:介绍其发现过程及墓主身份,让学生对辽代古墓有直观的认识。

3. 讲述辽朝的历史和文化: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辽朝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第四章:呼和浩特市大召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召寺的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

教学内容:1. 大召寺的建立和历史地位。

2. 大召寺的建筑特点和藏传佛教文化。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大召寺的历史地位。

2. 介绍大召寺:介绍其建立和历史地位,让学生对大召寺有直观的认识。

3. 讲述藏传佛教文化: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

阅读赏析-翦伯赞《内蒙访古》课件PPT(38页)

阅读赏析-翦伯赞《内蒙访古》课件PPT(38页)
-《内蒙访古》
04
写作特点
XIEZUO TEDIAN
写作特点
XIEZUOTEDIAN
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① 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② 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 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③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 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整体感知
ZHENGTI GANZHI
生字词
jiǒng
迥乎不同
gèn
绵亘
sài
款塞
yòu
苑囿
hāngchēng
夯筑
zhǒng
青冢

峪口
yé chán

c
1. 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2. 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
整体感知
本文的线索:
访古。
作者的游踪:
《一段最古的长城》: 塞外 → 大青山 → 大青山南麓 → 赵长城遗址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提到了哪些历史问题? 表达了哪些思想?
-《内蒙访古》
作者提到了历史问题及其观点
作者提到的主要历史问题:①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 骑射”的命令;②汉代古堡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民族间的“和平 往来”并没有完全被遮断;③肯定昭君出塞的积极的意义并称赞汉 朝的和亲政策。
作者表达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3.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附近的古城遗址 3.“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
发现了汉代钱币和工艺品。

高中语文《内蒙访古》

高中语文《内蒙访古》

一段最古的长城
“最古的长城”是指哪段长城?
梳理文章结构
1-2
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所见所感。
3-7
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 历史上的争夺战,为核心部分的展开作铺垫。 赵长城修筑的背景、位置、规模以及它的遗址。
8-9
10-12 评论赵武灵王,赞颂赵武灵王。
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行踪。
4: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
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 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
在大青山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为避司 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昭妃讳为明妃。西
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45年,匈奴
翦伯赞
作者——翦(jiǎn)伯赞: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 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作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 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 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体裁——游记,散文
线索——游踪
审题——访:探访、寻求的意思,
古:古长城、古城堡和青冢。
课文介绍
• 《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应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邀
商代武士
西周武士
战国武士
胡服
3.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 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其是大英雄?
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 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
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掌握内蒙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和特点;(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蒙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直观感受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概况: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2. 内蒙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如赤峰市巴林左旗的克什克腾旗、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五当召等;3. 内蒙古代文明的特点: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宗教文化等;4. 内蒙古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史前文化、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的历史;5. 内蒙地区现代发展: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现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蒙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及其特点;2. 教学难点:内蒙古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代发展状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授新课:分别讲解内蒙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趣闻;3. 案例分析:以克什克腾旗和五当召为例,让学生了解内蒙古代文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内蒙古代文明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5. 总结提升:强调内蒙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蒙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情况;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方面的表现;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内蒙古代文明。

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

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

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阅读翦伯赞的课文《内蒙访古》,可以让我们对内蒙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一九六一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从七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四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

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

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记录。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十三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

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等,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19.《内蒙访古》

19.《内蒙访古》

3、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 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其是大英 雄? 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 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 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 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虚 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 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一段最古的长城”,共12段,分为三 个层次。 第一层(1-2)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 所见所感。 第二层(3-7)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 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的争夺战,为核心部分 的展开作铺垫。 第三层(8-12)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第二部分 “在大青山下”共14段,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1-9)写汉代城堡的形成和废弃,强调在 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和平往来仍未间断。 第二层(10-14)写昭君墓,颂扬汉代的和亲政策。
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 者用意何在? 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 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对一个历 史人物作了全面公证的评价,也不仅在 于宣传了民族关系中的辩证法,而是强 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 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诫我们:两 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 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 好。
3、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在 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学习外族的长处, 同时也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 宣战。
4、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将赵武灵王和秦始皇 比较的? A、秦始皇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而赵 国国小,物质和技术条件差。 B、秦始皇仅仅连接了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 并加以增补,而赵国则是建造了一个巨大 的国防工程。 C、秦始皇引起了民怨沸腾,而赵武灵王则 没有挨骂。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1、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是按什么路线来游 访的? 2、这部分主要写了那些内容?作者是如何把 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 3、这部分可分为几层?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4、作者对古堡和青冢发表了那些议论?有什 么作用?
线索(游踪)
记遗址
引资料
作分析
在 汉代古堡 大(在大青山下) 青 山 下
昭君墓
建堡历史 古堡分布 建堡目的
作者将王昭君同汉武帝作比, 说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烽火 不息,而王昭君出塞和亲却使鸣 镝无声息了,形象说明了作者观 点的正确性。
明末清初· 胡夏客· 《王昭君辞四首》 其一 旃裘款塞罢弯弧,欲立阏氏清汉姝。 但就掖庭遴粉黛,至尊亲按美人图。
其二
美人光艳六宫惊,为结单于当远行。 竟别紫台将出塞,韦鞲稽颡后先迎。
第五层(10—12)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
1、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 说出作者的游踪。 2、作者主要写了那些内容?是怎么组织在一 起的?那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论起了什么 作用?
3、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 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 从中看出作者的用意何在?
线索(游踪) 记遗址
引资料
作分析
一 段 地理条件 大青山 最 自然环境 古 的 战略地位 大青山南麓 民族关系 长 城
修筑原因 赵长城遗址 地理位置 (大青山上) 遗址面貌
塞外风光
古今差异
引用史料
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史料
修筑长城 胡服骑射
赞赵武灵王
文章内容是以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 起的。 5—7段的议论,强调阴山南麓沃野 的重要,说明了此地古来就是兵家必争 之地,再次强调了修建长城的地理和历 史背景
翦伯赞·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罩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内蒙访古》,就是到内蒙去 “访古”, “访”就是探寻,
“古”就是古迹,作者到底“访” 了哪些“古”呢?

大青山上
赵长城

访 古
大青山下
汉古堡
昭君墓
一段最古的长城
①②行程路线、今日塞外风光及感受(总起)
翦老先生游览赵长城时,为什 么称颂赵武灵王为英雄呢?
国家 国力 筑城 民众 大小 强弱 规模 反应
秦 始皇
大国
国力 只增补 强 长城
民怨 沸腾
赵武 灵王
小国
国力 弱
最古赵 长城
没有 挨骂
为什么“胡服骑射”更 能证明赵武灵王是英雄?
1、向外族长处 学习
(胸怀)
有气量、
2、敢于发布 (胆略) 有胆量、
昭 君 出 塞
昭君墓前的铜像: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 的塑像巍然屹立,威 武雄健,又不乏温情。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李中
蛾眉翻自累,万里陷穷边。 滴泪胡风起,宽心汉月圆。 飞尘长翳日,白草自连天。 谁贡和亲策,千秋污简编
昭君墓 沟 发和通 展亲了 了民 民好族族(感友和情谊,,胡)
增进了民族团结。
汉古堡与昭君墓 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质 上的 联系
民族 关系 问题
争战 友好

在 大
汉古堡(防胡) 友好往来
确 处 理
青 山 昭君墓 (和胡) 和亲好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内蒙访古》教材版本: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内蒙访古》的背景、作者及作品主题;2.理解文章中描述的草原美景,以及与内蒙古相关的历史文化;4.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增加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5.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兴趣,提高对自然和人文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培养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拓展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探究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2.增加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了解,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3.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感受散文中作者对草原的描写和对自然美好的赞美;3.学会运用比喻和描写的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1.综合应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比喻手法,进行写作实践;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电子白板或黑板;3.课文及相关教辅资料;4.作文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引导(10分钟)1.向学生展示内蒙古的美丽景色图片,激发学生对内蒙古的兴趣;2.导入:请学生谈谈对内蒙古的了解和印象,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

Step 2:课文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向学生介绍散文《内蒙访古》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学生阅读课文(自主阅读或课堂分角色朗读),并回答以下问题:e.你对这篇散文的整体印象如何?Step 3:课文分析与讨论(2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包括描写的方式、运用比喻手法和表达作者感受的方式;2.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描写手法举例,并解释其含义和功能;3.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Step 4:词汇练习与拓展(15分钟)1.词汇练习:出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解释词义,增加词汇量;2.拓展:通过讲解内蒙古相关的历史文化,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内蒙古的地理和文化特点。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内蒙访古》。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描绘图片、编写导游词等方式,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内蒙访古》。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内蒙访古》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了一定的了解。

(2)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内蒙访古》,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2)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描绘一幅自己心中的内蒙古大草原画面,并配以适当的文字描述。

(2)学生编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冢(zhǒng):即昭君墓。据说春天冢上草发青早,
秋天比其他草凋零得迟,远望呈黛青
色,故称青冢。
单于(chá n):古代匈奴的君主称号。
夯筑(hāng):打夯筑成。


2、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作者是按什么样的路线进行访问的? 作者的游踪顺序是: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 麓→大青山上。? 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条 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 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上的赵长城遗 址(修筑原因、地理位置、遗址面貌)、赵武 灵王的胡服骑射。这些内容是以作者的游踪组 织在一起的。
四、布置作业
1、预习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在大青山下
二、讲解课文
1、简要复习第一部分内容,顺着作者的 游踪,引入第二部分的理解。 第一部分作者的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 接着,作者便从大青山上游访到大青山下, 让我们顺着这个游踪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 容。
二、解题。
《内蒙访古》中的“访”,是 探访、寻求的意思,“内蒙”,表 明“访古”的地域,“访古”,则 表明本文的记叙范围——名胜古迹。
一段最古的长城
居庸关
居庸关
塞外风光
大青山
大青山南麓
赵长城遗址
1、生字词语
居庸关(yōng) 峪口(yù ):山谷。 塞外(sà i):长城以北的地区。 山麓(lù ):山脚
①②为 记叙 , ③为 议论。叙议间的关系:
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


三、小结
作者以访长城、古堡和青冢为线索,通过对有 关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残存遗物和历史人物 的记叙与议论论,追溯了先秦、西汉时期内蒙 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历史状况,赞扬了振 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 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 团结的主张,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 系的思想。
绵亘(gè n):(山脉等)接连不断。亘:空间上或时间上延
续不断。 民怨沸腾(fè i):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怨恨 之声像沸水翻腾。 镂空(lò u):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步步为营(wé i):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驿站(yì ):古时候供往来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中途 换马或 暂时食住的地方。
内蒙访古
翦(jiǎn)伯赞
一、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的历史 学家,湖南省人,维吾尔族。并以极大 的努力对中国历史先后完成了《中国史 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著 作。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偕同 范文澜、吕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 内蒙。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 五千余里。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 的笔触,写了一篇访古散文《内蒙访 古》。课文只选了全文六节中的二、三 节。



④作者所写的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这两 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样评价这两件事? 从中看出作者的用意何在? 这两件事反映了赵武灵王两个不同的侧面:一 是抵御外侵,保卫和平生活;一是学习外民族的长 处。它们是统一的 ,因为都是属于民族关系方面 的问题,并且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 修长城是一种战略手段,目的是抵御外族入侵, 维护和平环境; 而“胡服骑射”则是突破了狭隘 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 这恰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赵武灵王能 正确处理民族间的关系。
体会叙议结合的手法
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 至少有二十几处。①(总说) 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 期的,也有北魏时期或更晚的。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 在阴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 还也分布在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从古城分 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向阴山以北的每一个重要峪口, 都筑有城堡。特别是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包头 市北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城堡的遗址更多。② (古城遗址的分布)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 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看起来,汉王 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 线是阴山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第二道防线是阴山 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 带。③(推断出两个结论)

③这部分可分为几层?它们之 间关系怎样?

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1—9 ),写汉代城堡。 第二层( 10—14 ),写 昭君坟 。 墓 关系:前一层的汉城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后一层 的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这两方面内容是汉族 根据不同情况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政策,也 是作者对民族关系问题所表明的两方面观点——肯 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 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