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论语-和孟子-

合集下载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前言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着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着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华师国学典籍论语

华师国学典籍论语

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与儒家的人生智慧张三夕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一、孔子与《论语》1.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春秋后期(约生于周灵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其祖先是殷人后代的宋国贵族,后定居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开山之祖。

孔子三岁丧父,少年即懂礼,从事过帮人办丧事的“儒”的职业。

(参看胡适的长文《说儒》)早年做过管仓库之类的小官,后来在鲁国一度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和司寇。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据《孔子家语•相鲁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

有人考证即今山东汶上县】,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长幼异食,强弱异任。

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国在东,故西方诸侯皆效法】。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可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五土之性: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中都宰是地方长官,孔子的政绩主要是制定有关养生送死一整套的礼节,并得到成功地推广。

所谓司空是主官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长官,大司寇是掌管司法刑事的长官,兼理外交事务,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属于上卿。

关于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钱穆所著《孔子传》中认为:“孔子自中都宰迁司空,亦见《孔子家语》,应为小司空,属下大夫之职。

”职位等级并不高。

孔子一生崇尚并且积极倡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制度,尝自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3.14》,意即周代的礼乐制度总结借鉴夏、商的经验并超过了夏、商二代,完美文雅。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7.5》)他把不能梦见周公视为自己衰老的标志。

华中 古代文学

华中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诗经》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最初都是乐歌“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录(鲁人申培)、齐(齐人辕固)、韩(燕人韩婴)三家诗,但现已亡佚,流传的为鲁仁毛亨和赵人毛苌的“毛诗”。

二、《诗经》的内容《诗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皇矣》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的发生、发展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

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小雅.鹿鸣》4.怨刺诗《节南山》《伐檀》《硕鼠》5.战争徭役诗《采薇》《王风.君子于役》6.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周南.关雎》《郑风.子衿》《周南.桃夭》《卫风.氓》《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1.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秦风.蒹葭》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讲述。

《七月》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事物喻情感。

《卫风.硕人》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周南.桃夭》2.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表意和修辞上亦有很好的效果3.雅、颂与国风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雅、颂多用严整的四言句,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国风中重章叠句较多,大雅、颂中则少见;国风中语气词多且形象生动,雅、颂则不然。

大学语文 第二讲《论语》《孟子》与传统儒学

大学语文 第二讲《论语》《孟子》与传统儒学

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 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 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 历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汉高祖始。 学校祀孔,自汉明帝始。




唐开元二十年,追谥文宣王。宋太宗追谥 孔子曰“先圣文宣王”,真宗时改谥“至 圣”,元武宗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 孔子后裔,代有封号。 《文献通考》:汉曰“褒成君”,魏曰 “宗圣侯”,晋宋曰“奉圣侯”,后魏曰 “崇圣大夫”,唐初曰“褒圣侯”,开元 中改“文宣公”。 《续通考》:宋仁宗至和二年,封孔子之 后为“衍圣公” 高丽自宋时即祀文宣王。日本亦立文庙。
《礼记·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
愿,亦勿施于人。
《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 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 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 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 下,兽之走圹也。 《韩诗外传》卷三:已恶饥寒焉,则知天下 之欲衣食也;已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 佚也;已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 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与!”(《学而》)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 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 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 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
孝悌
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
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 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 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 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 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 孝弟之本。

【文言文】儒家:《论语》、《孟子》

【文言文】儒家:《论语》、《孟子》

【文言文】儒家:《论语》、《孟子》《论语》《孟子》“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一、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但他磨练意志,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兴办私学万世师表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教育事业上。

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广收门徒,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是各国的栋梁之才。

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孔子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删改鲁史官所记《春秋》,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二、孔子思想《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

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1.治国思想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行:奉行;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

孔子强调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教育思想学习态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自己的人。

学习规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3.处世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多次。

省(xǐng):检查反省自己。

谋:办事。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古代中国是一个注重教育和思想哲学的国家,通过各种经典书籍的传承和学习,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领导者。

其中,四书五经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和经典的经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这些经典书籍涵盖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四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集中了孔子的思想和道德教育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以孔子为中心,以言谈举止为主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强调从修身到治国的过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和途径。

《中庸》是一本关于中道思想的书籍,讲述了人的修养与境界,以及如何恰当地处理事务。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门徒记载的言行记录,强调仁义道德的追求,对于塑造中国古代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典籍,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咏史抒怀、劝诫忠孝、婉约之词等,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尚书》是一部记载了殷商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情况的书籍,对于了解古代东亚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价值。

《礼记》是关于礼仪制度和人际交往的记录,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易经》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探索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和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重要著作,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线索的编年体史书,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变迁有着重要价值。

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集中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精华,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和精髓。

这些经书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古代文学--四书选读讲义

古代文学--四书选读讲义

吟诵经典“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大学》 内容赏析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内容赏析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共创“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内容赏析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内容赏析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意,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服他的节操,这就叫大丈夫。

”孟子把居于仁,立于礼,行乎义作为大丈夫具备的高尚品德;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作为大丈夫俊迈的节操。

四书作者解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

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经专家鉴定,其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此次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引发关注,其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此外,《周礼》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大学语文:第一讲 论语孟子与儒学

大学语文:第一讲  论语孟子与儒学

孔子生平:
【生平】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 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 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 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 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 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 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 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 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 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 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生平:
【生平】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 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 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 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 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 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 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 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 的知识份子。
孔子其人:
整理音乐和诗歌
孔子对音乐感情很深,而且下过很深的功夫。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 八佾) 他对诗经,异常重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阳货) 诗、乐、礼节,是孔子教育的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
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 言,唯谨尔。(论语·乡党)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 踧(音醋)踖(音急)如也,与与如也。(论语· 乡党)
孔子的外交一战
孔子当司寇的第二年,就是前五○○年,齐景公觉得孔子在 鲁国掌了实权,是个威胁,就约定公夹谷(山东莱芜)之 会,想挟持定公。孔子请示鲁定公,带了一些军队随行。 孔子在会上正义凛然,景公没有得逞,匆匆结束会议。为了 表示悔过,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三个地方。 孔子打了一场漂亮的外交战,这年他五十二岁。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
摘要:
1.《孟子》与《论语》的共同点:国别体散文
2.《孟子》的特点:逻辑严密,论述深刻
3.《论语》的特点:言简意赅,语言生动
4.两者的关系:相互补充,共同传承儒家思想
正文: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这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两部重要著作。

国别体散文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记载各个国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散文体裁。

在先秦时期,这种文学形式十分流行,其中,《孟子》和《论语》是其代表作。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作者是孟轲。

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论述深刻,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可操作性。

他主张仁政,提倡爱人,反对暴政,呼吁社会公平。

孟子的文章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则是儒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们。

这本书以孔子的言行为主线,记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

孔子的文章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寥寥数语,却能包含丰富的哲理。

他主张仁爱,提倡孝道,强调礼义,倡导中和。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尽管《孟子》和《论语》在形式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国别体散文。

而且,两部书都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对我国古
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

5、贾谊、晁错是汉初作家。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10、《汉书》先后经历人之手而写成。

11、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

12、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分为,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类。

13、《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家。

14、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15、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和应劭。

16、是上古的巫文化结晶,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最为完备的一部儒家经典。

17、《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和《左传》。

18、“兼爱非攻”是的主张。

19、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论。

20、《史记》就史学角度而言,是纪传体之祖;就文学而言,是之祖。

21、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它由鲁国史官所记,相传经过孔子的修改和润色。

22、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合称为,又名《老子》。

23、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论。

2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5、标志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张衡的。

26、《周易》中阳爻用“”符号表示。

27、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到再到成篇文章的漫长过程。

28、《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三部分。

29、我国最早的理论散文总集是。

3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1.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________》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2.《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______》、《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3.《尚书·周书>主要有________与________两种文体,其中记周公的言论最多。

4.《________》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孟子》教育智慧品绎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孟子》教育智慧品绎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孟子》教育智慧品绎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以下选项对《孟子》表述正确的是()。

答案:《孟子》是一本记录孟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书,反映了儒家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2.对《孟子》传本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答案:赵岐的《孟子章句》偏重离章辨句,疏不破注3.“大丈夫”一词在《孟子》中指的是()。

答案:具有崇高道德理想人格的的人4.“穷则独善其身”的下一句是()。

答案:达则兼济天下5.下列说法符合孟子“先义后利”观点的是()。

答案:将“义”作为处世的道德准则,追求符合道义的利益6.在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中,“以羊易牛”反映出()。

答案:孟子意图唤醒齐宣王的恻隐之心7.《孟子·公孙丑上》所谓“辞让之心”之端是()。

答案:礼8.孟子将人与生俱来的善本性和本能概述为()。

答案:良知良能9.“闻过则喜”成语出自()。

答案:《孟子·公孙丑上》10.与“养心莫善于寡欲”含义的不同表述是()。

答案:格物致知11.孟子“反求诸己”发展了孔子的()。

答案:君子求诸己12.在孟子看来,“当务之为急”是指()。

答案:急亲贤之为务13.孟子在讲述“盈科后进”时,所说事物是()。

答案:泉水14.孟子认为,《诗·小雅·小弁》的基本思想是()。

答案:仁爱之情15.下列不属于践行孟子“大人之道”的言行是()。

答案:见死不救16.“朽木不可雕”是指()。

答案:宰予17.下列表述中,与“学习之乐”表述相悖的是()。

答案: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也18.第一部将“教”和“育”作为词组使用的儒家典籍是()。

答案:《孟子》19.孟子认为夏商周三代学习机构的共同目的是()。

答案:教化百姓,移风易俗20.孟子认为国家推行教化事业,君主首先要做到()。

答案:常怀仁义之心和爱民之心21.孟子认为人生“第三乐”是()答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22.在人性论上,与孟子“性善论”主张相反的教育家是()。

华师 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

华师 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

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与儒家的人生智慧张三夕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一、孔子与《论语》1.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春秋后期(约生于周灵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其祖先是殷人后代的宋国贵族,后定居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开山之祖。

孔子三岁丧父,少年即懂礼,从事过帮人办丧事的“儒”的职业。

(参看胡适的长文《说儒》)早年做过管仓库之类的小官,后来在鲁国一度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和司寇。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据《孔子家语•相鲁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

有人考证即今山东汶上县】,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长幼异食,强弱异任。

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国在东,故西方诸侯皆效法】。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可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五土之性: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中都宰是地方长官,孔子的政绩主要是制定有关养生送死一整套的礼节,并得到成功地推广。

所谓司空是主官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长官,大司寇是掌管司法刑事的长官,兼理外交事务,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属于上卿。

关于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钱穆所著《孔子传》中认为:“孔子自中都宰迁司空,亦见《孔子家语》,应为小司空,属下大夫之职。

”职位等级并不高。

孔子一生崇尚并且积极倡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制度,尝自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3.14》,意即周代的礼乐制度总结借鉴夏、商的经验并超过了夏、商二代,完美文雅。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7.5》)他把不能梦见周公视为自己衰老的标志。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孟子》与《论语》的共同特点:国别体散文
2.《孟子》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3.《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4.两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正文
《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这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部重要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而《论语》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充满了智慧和哲理,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孟子》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它对仁政的提倡。

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之道,只有实行仁政,国家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发扬人性中的善良,就可以做到仁爱。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则主要体现在它对道德、仁爱、礼仪等方面的阐述。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只有关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爱。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孟子》与《论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思想、哲学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孟子》与《论语》同是国别体散文,它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子曰: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子曰: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论语·八佾》(尽善尽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已。

——《论语·卫灵公》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章.《论语与孟子》

第二章.《论语与孟子》

第二章《论语》与《孟子》一、先秦诸子概说(一)诸子百家:指学术史上,把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伟大时代-先秦时代的春秋战国(前770-前476、前475-前221)出现的众多的思想流派,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的主要流派包括"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其中儒、道、墨、法为四大显学。

诸子散文: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记载或收集"诸子百家"主要言论和学说的文章,称之为"诸子散文",诸子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

(二)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

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

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

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出现。

四大显学及其散文成就:1、儒家学派:(1)、代表人物:孔子(创始人)、孟子(战国中期代表)和荀子(战国晚期代表)。

(2)、代表作品:《论语》(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约而意旨丰厚)、《孟子》(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论文过渡的桥梁)和《荀子》(成熟的专题论文,是先秦说理散文定型的标志)。

2、道家学派:(1)、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2)、代表作品:《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学说的奠基之作)、《庄子》(道家的经典著作,先秦最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作品)。

3、墨家学派:(1)、代表人物:墨翟。

(2)、代表作品:《墨子》(主要记载墨翟及其弟子言行)。

4、法家学派:(1)、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和韩非(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代表作品:《韩非子》(代表篇目有《无蠧》、《孤愤》、《说难》等)。

(三)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虽然显示着独特的思想个性和文章风格,但也有共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语》注本有三国魏人何晏《论语集解》,宋代 邢昺《论语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 注疏》。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有《论语集注》, 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语正义》。
• 今人杨伯峻先生有《论语译注》,附《论语字典》。
采《 和用十 宋三三 代国经 邢魏注 昺人疏 的何》 《晏中 论的的 语《《 正论论 义语语 》集注 。解疏
• 通俗读本:今人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 诸 子 晋集 代成 王》 弼之 注《 老 子 》


编中
今 人
诸 子
华 书 局
朱 谦 之 撰
集 成 》 之 《
一 九 八 四 年 出
老版


《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

两说

种明

版:
《七
本马 ,王 此堆 系出 乙土 本《 ,老 缺子 文》 补有 以甲 甲、 本乙
孔子退修诗书图
孔子退修诗书图
《论语》的概况
•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主要记载 孔子言行的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东汉时 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 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 《古论语》和《齐论语》失传,今本《论语》20篇, 是东汉郑玄以《鲁论语》融合诸本而成。
孔子的生平
• 孔子的生平见于《史记 • 孔子世家》。孔子(前 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 圣人。
• 孔子祖籍为宋国贵族,出生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 和牧场的小吏,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和司寇,短期 行摄相事。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违反历史的发展 趋势,始终不得重用。暮年回到鲁国,整理古籍, 《诗》《书》《易》等都经孔子疏理,并根据鲁国 史料修订《春秋》。聚众讲学,有弟子三千,贤人 七十,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 的官吏。或曰周太史儋 即老子。《史记》本传 称老子为“隐君子”。
老子的生平
• 老子的生平,见《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 老子约与孔子同时代。据《史记》本传记载,孔 子问礼于老子。老子教训孔子:“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 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 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 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 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 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意 谓老子神圣,不可战胜。
《老子》的概况
•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 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期,内容基本是老 子的思想。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老子》的文风
• 《老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简洁精 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
• 文体属于语录体,但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论点, 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
• 语句凝练,精警深邃,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同时 善于对复杂的事物作抽象的概括。
• 其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 相对性。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事物 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
• 柔弱胜刚强,消极退避的表象掩盖积极进取的实质。
• 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不切实际的空 想,反映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揭露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论语-和孟子 -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 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
第五章 诸子散文(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变革, 政权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出现。《老子》的深 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 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清中 代华 刘书 宝局 楠《 《诸 论子 语集 正成 义》 》之
清 代 刘 宝 楠 之 《 论 语 正 义 》




附 《
伯 峻
中 华
论之 书
语 字 典

《 论 语
局 出 版



《论语》的思想
• 《论语》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 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 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 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有教无类。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等。文艺思想: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 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 用事父事君的伦理教化作用。审美情趣: 辞达而已。绘事后素。文质彬彬。
•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 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韩非子》 中的《解老 》和《喻老》两篇所说相吻合 。
•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甲、乙、丙三种《老子》, 被认为是《老子》最早的版本。
• 《老子》较早的注本是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 汉魏以来,《老子》注释之多仅次于《论语》。
• 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 无一定程式。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 精美的哲理诗。
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人尊为圣人。
孔子祖籍宋国,出生于鲁国, 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 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司 寇,行摄相事。周游列国,传 经布道;整理古籍,修订《春 秋》;聚众讲学,首创私学。
本章介绍四子:老子与《老子》、孔子与 《论语》、墨子与 《墨子》、孟子与 《孟子》。 其中《论语》 《孟子》是儒家经典, 《老子》 是道家经典, 《墨子》被认为是墨家经典。
第一节 老子与《老子》
•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 阳,谥号聃,春秋时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 不详,传说他修道养寿, 享年百六十余岁或二百 余岁。
今 人 徐 志 均 校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老子》的思想
• 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 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 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 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 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