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项目简介

合集下载

胃蛋白酶原简介(精)

胃蛋白酶原简介(精)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定量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项目推荐书胃蛋白酶原简介一、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1],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个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

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

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6~7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Ⅱ,除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外,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也能产生PGⅡ。

PG含量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有关,血清PGⅠ水平与萎缩性胃炎、PGⅠ/PGⅡ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

血清PGⅠ与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相关,PGⅡ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分泌酸过多有密切关系。

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PGⅠ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宪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会随之增高。

血清PG可作为检测胃癌的一个可靠标志物。

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

血清PG I和PG II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

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也随之改变。

因此,监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二、专家共识2010年2月2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全民胃部重大疾病普查行动”中,将胃蛋白酶原检测作为重要普查方法:进一步以胃镜确诊。

胃蛋白酶原介绍

胃蛋白酶原介绍
mass surveys :普查 UGI:upper gastrointestinal series:上消化道造影 GIF:gastrointestinal fiberscopy:胃肠纤维镜
谢谢
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 others
数据分析:组间差异性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生存曲线按照Kaplan-Meier方法进行计
算,P值通过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计算;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回 归模型进行分析;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his manuscript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operative Pg tes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results and the postoperative outcomes of gastric cancer cases in relation to the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 as a prognostic marker.
胃蛋白酶原介绍
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 异性症状与体征,一般 的消化道症状经对症治 疗后能暂时好转,当出 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来 就诊时,往往病情已属 中、晚期,使胃癌难以 早期发现,失去最佳的 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早期胃癌手术后五年生 存率可达90%-95%,因 此, 早期胃癌的诊治与 预后相关
主要方法:
➢ 胃蛋白酶原(PG)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非活性前体,在免疫原性上分为 PGI 和PGII
➢ 胃几乎是PG的唯一来源,合成后的PG大部分进入胃腔,在酸性胃液作用 下活化成胃蛋白酶,只有少量PG(约1%)透过胃黏膜,故血清PG浓度可以 反映其分泌水平。

胃蛋白酶原检测

胃蛋白酶原检测
30<PGI<70
胃蛋白酶原分泌较少或胃粘膜细胞萎缩,建议复查PGII,计算PGI/PGII比值后确定是否进一步检查。
胃粘膜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减少或有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性增生、胃癌等的高风险倾向,若同时PGI/PGII<3,以萎缩性胃炎居多。
PGI<30
胃粘膜细胞萎缩,建议胃镜检查。
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性增生、胃癌等的高风险因素,也有胃粘膜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较少的可能,以萎缩性胃炎居多。
PGI<70,需参考PGI/II比值:若PGI<30,更应引起重视
PGI/II<3
胃粘膜细胞萎缩,建议胃镜检查。
有萎缩性胃炎、肠硬化、异性增生、胃癌等的高风险因素,以萎缩性胃炎居多。
PGI/II>3
胃蛋白酶原分泌较少,建议定期复查。
胃粘膜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较少或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的高风险因素,以胃酸分泌少居多。
取报告单时间:正常上班时间,检验科接标本后1小时发出检验报告单。
附:“胃蛋白酶原”项目的临床意义
PG主要用于胃癌高风险性筛查,以PGI及PGI/PGII 降低作为阳性度界限判断标准。通常情况下PG结果及比值增高为胃粘膜受攻击时的反应。
1.参考值:PGI 70-240ng/ml; PGII 0-20ng/ml;PGI/PGII>3。
误区二:PG阳性就是“胃癌”:阳性只代表胃癌风险。PG适用于体检筛查早期胃癌,代替X光及超声波筛查胃癌,主要意义不在诊断,而在于早发现早预防。正常体检人群有15%PG阳性,PG阳性时具体患胃癌风险度,经追踪仅有1-2%患胃癌。
误区三:只看重PGI、PGII的参考范围值,不重视比值。因胃粘膜分泌PGI受炎症攻击分泌变动幅度大(70-800ng/ml以上),PGII分泌相对恒定。比值>3时,PGI增高程度确定胃病种类只能结合临床分析。比值<3时,建议内镜检查或病理取材确证,并且需近五年追踪,因PG阳性者在当年无胃癌者,追踪5年后的胃癌发病率有2%。

胃蛋白酶原详解

胃蛋白酶原详解
洗涤机:洗去其它的物质和未结合的铕标抗体。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微孔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荧光鳌合物,在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上测定相应发光强度。
最后根据PG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的相应发光强度的得到标准曲线, 通过双对数数学模型回归处理得到回归直线,未知样品的PG浓度 可以通过其相应发光强度从回归直线上反算出来。
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
选择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某一肿瘤优 于单一指标,有利于提高检出的阳性率。而且,合理选用 肿瘤标志物,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
转移。因此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研究的一个发 展方向。
三、临床意义
参考值:PGI 60-240ng/ml; PGII 0-27 ng/ml;PGI/PGII>3。
建议
可能原因
PGI>240
胃粘膜有破损,建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 议进一步胃镜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可能造成胃 或禁酒等两周后复 粘膜破损,以溃疡居多。 查。
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pH>6即失去活 性;在pH=2时优先作用于天然蛋白质;pH=4时能消化 某些特异性的肽。在体外,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可使蛋白 分子的肽键约有30%分裂,形成脙、胨和一些氨基酸。胃 蛋白酶不作用于角蛋白和黏蛋白,亦不作用于低相对分子
质量的蛋白衍生物。在复合维生素与蛋白质结合和释放 上,胃蛋白酶亦起主要作用。近年来, PG作为肿瘤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优势、 试剂盒主要组成及其原理。
血清PG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免疫测定法 (E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等。RIA法早年在日本应 用较多,但因有放射性,应用受到限制。EIA法所需样本量少,具 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铕标记TRFIA法检测是一种灵敏、简便 的检测方法,克服了RIA法、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只能分别测 定PGⅠ、PGⅡ后再计算PGR而带来的误差积累,特别是对提高 PGR参数检测准确性具有突出的优势。检出时间应进一步缩短,获 得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认为该法检测方便,设备易获得,试 剂易保存,无放射性,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胃癌筛查。

胃蛋白酶原常识(体检)

胃蛋白酶原常识(体检)

胃蛋白酶原常‎识1.什么是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

2.检测PG的意‎义?PG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如图)。

①PG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的初筛‎选指标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是不现实的,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5%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

PGI及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的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

②PG的临床意‎义——胃部疾病治疗‎的监控指标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相关性,Hp感染者血‎清PG值高于‎非感染者(尤其是PGI‎I,除菌后则显著‎下降)。

血清PGI/PGII比值‎反映了除菌治‎疗后较早期的‎变化,可以作为早期‎H 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消化性溃疡初‎发、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初发患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 G I、PGII均显‎著升高,治愈后PGI‎、PGII恢复‎正常。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血清‎P G I、PGII含量‎作为随访指标‎,可为胃癌复发‎提供重要线索‎,胃癌切除术后‎P GI、PGII明显‎降低,复发者的PG‎I、PGII升高‎。

《胃蛋白酶原介绍》课件

《胃蛋白酶原介绍》课件

胃蛋白酶原的发现历程
01
02
03
19世纪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胃液的 成分,发现了胃蛋白酶的 存在。
20世纪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了 胃蛋白酶原的存在及其在 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
对胃蛋白酶原的深入研究 ,揭示了其在消化系统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机制。
胃蛋白酶原的生理功能
消化食物
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 下转化为胃蛋白酶,能够 分解蛋白质,帮助消化食 物中的蛋白质成分。
《胃蛋白酶原介绍》 ppt课件
目录
• 胃蛋白酶原的基本信息 • 胃蛋白酶原的检测与诊断 • 胃蛋白酶原与疾病的关系 • 胃蛋白酶原的预防与治疗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胃蛋白酶原的基本信息
定义与特性
定义
胃蛋白酶原是胃部产生的一种酶 原,是胃液中的一种分泌蛋白。
特性
胃蛋白酶原在胃液中以酶原的形 式存在,需要在酸性环境中被激 活,转化为胃蛋白酶,发挥消化 作用。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重营养补充和 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胃蛋白酶原的生理功能
深入研究胃蛋白酶原在消化系统 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了解其在维
持消化功能中的重要角色。
探索胃蛋白酶原在不同生理状态 下的表达和调节机制,以揭示其 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针对胃蛋白酶原的分子结构和活 性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药靶
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这 有助于诊断胃癌。
胃癌与胃蛋白酶原的关系
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和进展 有关,可以作为评估胃癌病情的指标。
3
胃癌治疗与胃蛋白酶原

胃检查—胃功能三项

胃检查—胃功能三项

胃检查—胃功能三项一、胃功能三项胃功能三项包括: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I 、胃蛋白酶原II。

(一)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PG)是胃的一种细胞分泌的与消化有关的物质,包括两种同工酶,分别为PG I和PG II。

主要是由粘液细胞、胃体以及胃底的主细胞所分泌。

大部分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转化为胃蛋白酶,从而完成消化功能,仅1%的胃蛋白酶原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并稳定存在,胃萎缩时会改变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因此,血清中PGI和PGII水平可以作为胃粘膜萎缩的可靠指标。

萎缩性胃炎时因为分泌能力的下降,PG分泌也下降,所以血清PG的下降可提示萎缩性胃炎的进展程度。

1、胃蛋白酶原I(PGI)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PGI主要是反映的是胃酸分泌的腺细胞的功能,所以胃酸分泌比较多的时候,PGI会升高;如果胃酸分泌减少或者是胃黏膜腺体萎缩的时候,PGI就会降低。

•2、胃蛋白酶原II(PGII)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

PGII是跟胃底的黏膜的病变相关性比较高,所以如果PGII的异常,主要体现胃底的细胞功能下降。

•3、PGI和PGII的比值更有临床意义,它的比值和胃黏膜的萎缩进展呈明显的相关性。

•4、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二)胃泌素(G-17)胃泌素(G-17)是胃泌素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它主要由G细胞分泌。

G细胞是典型的开放型细胞,以胃窦部最多,其次是胃底、十二指肠和空肠等处。

人胰岛的D细胞亦能分泌胃泌素。

它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有重要作用。

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因此G-17是反应胃黏膜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

如果胃泌素17偏高,可能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出现胃肠道的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

二、临床意义(一)PG:1、PG I ≤ 70 ng/mL 且 PG I/PG II ≤ 3:胃粘膜细胞萎缩,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

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

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

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目录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 (1)胃功能三项 (1)胃蛋白酶原(PG) (1)PGI (2)PG II (2)胃泌素-17(G-17) (2)胃癌 (3)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生化性质及免疫原性可以分为PG I和PG II。

PGIPGI由胃体与胃底(近腹端)的主细胞所分泌,是胃体部的生物标志物,与胃酸成正反馈关系。

当炎症,溃疡糜烂时,胃酸分泌增多,PGⅠ升高;当胃体萎缩时,泌酸腺减少,胃内呈低酸状态,PGI降低。

PG IIPG II除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PGII。

PG II在全胃内都有分泌,因此PGII是胃黏膜整体状况的生物标志物,有研究表明PGII值的变化与胃炎密切相关,PGII升高代表炎症。

PGI、PGII是辅助诊断胃体部黏膜萎缩的优秀指标,2014 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指出,PGⅠ浓度和(或)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I/ PG II)下降对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通常将PGⅠ≤70 μg /L 且PGR≤3.0 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国内高发地区胃癌筛查采用血清PGⅠ≤70μg /L 且PGR≤7.0。

胃泌素-17(G-17)胃泌素-17(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其分泌主要受胃内PH值、G细胞数量和进食的影响,它是反映胃窦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用于筛查和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

胃窦萎缩者,G细胞的数量减少,G-17水平下降;胃体萎缩者,泌酸腺减少,胃内呈低酸状态,导致G-17水平升高;全胃萎缩者G-17降低;早期胃癌患者G-17值呈异常升高或降低。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700万,其中死于胃癌的患者占到10%。

每年新发胃癌934,000例,其中42%(近40万)的新发病例在我国,胃癌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约每2~3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

我国胃癌病例以进展期为主,约占90%,早期胃癌诊断率仅为10%左右。

而日、韩两国早期胃癌诊断率均达40%~ 50%甚至更高。

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总体复发率为1.5%—13.7%,而进展期胃癌的总体复发率为50%~70%。

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胃癌的疗效、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普查的依从性差、费用昂贵。

我国绝大多数病人首次诊断时已属中晚期,其中50%左右难以施行根治性切除。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分布和免疫原性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两种亚群。

胃黏膜合成的胃蛋白酶原大部分进入胃腔,另外,有大约1%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血液,血清中PG的量反映其分泌水平,血清PG水平可反映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PGⅠ和PGⅠ/Ⅱ比值(PGR)可起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检测最适合健康体检,常可以发现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等胃部疾病,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8月,由卫生部疾控局颁布的《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一书中,明确将PGⅠ和PGⅡ作为胃镜前检测和胃癌筛查的判断标准。

PGⅠ/Ⅱ测定的应用范围:1、胃癌早期筛查2、胃溃疡、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筛查3、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监测PGⅠ/Ⅱ测定的临床意义:项目指标正常值范围超出正常值范围的说明PGⅠ67<PGⅠ<200PGI<67ug/L: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PGI>200ug/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PGⅡPGⅡ<15PGII>15ug/L: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PGR (PGI/PGII)>7.5PGR<7.5: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PG简介

胃蛋白酶原PG简介

比值< 3.0) 2.阴性(其余) 阳性又分為兩種 1.强阳性 (血清胃蛋白酶原I水平<30 ng/ml并且胃蛋白酶原 I/II比值<2.0) 2.阳性(其余) 结果总共分成三种: 阴性,阳性,强阳性
实例:日本五年随访的判定标准
血清PG值
PGI>70ng/ml或者PGI/PGII>3.0
检查PG结果注意事项
1. 2.
胃蛋白酶原反映的健康状态是胃粘膜的整体状态
受检者容易误解“即使不用胃镜检查,通过血液就可以检查胃 癌了。
受检者容易误解“阳性就一定有胃癌”
3.
4.
阴性结果并非能够完全排除胃癌,只是没有萎缩而已,胃癌的 可能性很低,并非完全没有胃癌。
切除胃会引起胃蛋白酶原呈阳性,所以不适合此检查 大多数情况下,胃粘膜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薄,作用降低,此 种状态也叫做萎缩,是生理性萎缩
胃蛋白酶原Ⅰ是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Ⅱ除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外,幽门腺和十二 指肠腺亦可产生
胃部结构图
胃底 贲门 食道 幽门 纵肌层 胃窦 浆膜 环肌层
胃小凹
蜂巢胃
PGI&PGII
胃腺 黏膜
胃小弯
黏膜肌层
十二指肠
内腔
血管 斜肌层
黏膜下层
黏膜皱襞 幽门括约肌 斜肌层 胃大弯
环肌层
阳性度
(-)正常
PGI≤70ng/ml并且PGI/PGII≤3.0
PGI≤50ng/ml并且PGI/PGII≤3.0
(+)轻度萎缩
(++)中度萎缩
PGI≤30ng/ml并且PGI/PGII≤2.0
(+++)重度萎缩

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

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

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胃蛋白酶原是一种存在于胃腺细胞中的前蛋白,它是胃蛋白酶的前体,通过酶切后可以生成成熟的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是一种酸性蛋白酶,在胃内的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检测是一种血液检测方法,目的是评估胃粘膜功能和胃酸分泌。

胃蛋白酶原检测的原理是基于胃蛋白酶原在胃内生成和分泌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胃蛋白酶原的生成与胃腺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胃酸分泌水平密切相关。

当胃粘膜遭受炎症、溃疡等损伤时,胃蛋白酶原的生成和分泌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发生改变。

胃蛋白酶原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原位法和外周静脉血检测法。

原位法是通过在胃内直接采集胃液样本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需要患者服用激动胃酸分泌的试药,然后通过吸管或抽吸器将胃液样本抽取出来,然后用染色剂或酶免疫法等技术对胃液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进行测定。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准确,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胃内胃蛋白酶原的改变。

但由于需要在胃内操作,对患者来说可能不太舒适,且操作复杂,限制了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外周静脉血检测法是通过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样本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更简单方便,不需要在胃内进行操作,可以在临床上更广泛地应用。

血液中的胃蛋白酶原与胃粘膜中的胃蛋白酶原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测定患者血液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可以间接地反映胃粘膜功能和胃酸分泌水平的变化。

外周静脉血检测法中常常采用酶免疫法、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技术来进行胃蛋白酶原的浓度测定。

胃蛋白酶原检测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 胃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由于胃蛋白酶原的生成受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因此胃蛋白酶原检测可以作为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例如,胃蛋白酶原的浓度降低可能提示胃粘膜存在炎症和损伤,而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增高可能提示胃癌等肿瘤的存在。

2. 评估胃酸分泌功能:胃蛋白酶原生成和分泌对胃酸分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可以间接地评估胃酸分泌功能。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酶前体,通过胃酸的作用转化为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是指正常健康人群胃蛋白酶原的正常水平范围。

胃蛋白酶原的参考范围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胃的功能是否正常。

胃蛋白酶原是由胃腺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在胃内消化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胃腺细胞会分泌适量的胃蛋白酶原,通过胃酸的作用,胃蛋白酶原会被激活为胃蛋白酶,进而参与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的测定是通过血液或尿液样本进行的。

正常情况下,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超出范围可能表示胃的功能异常。

一般来说,胃蛋白酶原的参考范围在0.5-5.0 mg/L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胃蛋白酶原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测试方法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胃蛋白酶原检测时,应该参考具体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的测定对于胃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胃蛋白酶原水平过高可能表示胃酸分泌过多,可能与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有关。

而胃蛋白酶原水平过低则可能表示胃酸分泌不足,可能与胃癌等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是衡量胃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
对胃蛋白酶原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胃蛋白酶原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测试方法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胃蛋白酶原检测时应该参考具体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介绍》课件

《胃蛋白酶原介绍》课件

功能
胃蛋白酶原具有消化蛋白质的能力,能够降解多种 蛋白质为小肽和氨基酸。
胃蛋白酶原在胃中的作用
消化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在胃中转化为活性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和分解。
保护胃黏膜
胃蛋白酶原能够保护胃黏膜,减少酸性环境对胃黏膜的损伤。
抑制细菌生长
胃蛋白酶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胃内细菌的生长繁殖。
胃蛋白酶原的调节机制
《胃蛋白酶原介绍》PPT 课件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胃腺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前体,通过酸性环境和酶的作用转 化为活性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胃腺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胃内的蛋白质前体。它经过特定的剪 切酶的作用,转化为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胃蛋白酶原由多个多肽链组成,其中包含特定的酶 活性位点。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应用和前景
1 临床应用
胃蛋白酶原的测定可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
2 前景展望
研究胃蛋白酶原的调控机制和作用机理,有望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 略。
1
促进因子
胃酸、胆汁和神经体液等促进胃蛋白酶原转化为活性酶。
2
抑制因子
胃蛋白酶抑制剂和酸性环境可以抑制我调控,保持适当的酶活性水平。
胃蛋白酶原与消化系统疾病的 关系
胃蛋白酶原的异常表达或调控失衡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和消化性溃疡 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体检项目胃蛋白酶原二项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体检项目胃蛋白酶原二项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体检项目胃蛋白酶原二项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蛋白酶原二项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是目前常用的两个胃部相关检查项目。

通过这两项检测,可以了解胃蛋白酶原的水平以及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而帮助医生判断胃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存在于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蛋白酶原前体。

正常情况下,胃蛋白酶原主要通过胃酸的作用被转化为胃蛋白酶,发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当胃酸分泌不足或胃黏膜受损时,胃蛋白酶原的水平会升高。

因此,检测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以反映胃黏膜的健康状况。

胃蛋白酶原二项检测就是通过血液样本检测胃蛋白酶原的水平,从而评估胃黏膜的状态。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也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进食或饮水受到感染的食物或水源。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但也有部分感染者没有任何明显症状。

幽门螺杆菌检测可通过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

其中,呼气试验是一种常用且无创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呼出的气体中的氨气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蛋白酶原二项和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胃蛋白酶原二项检测,可以判断胃黏膜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胃黏膜受损的情况,预防和治疗相关胃部疾病。

而幽门螺杆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感染引发的各种胃部疾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胃蛋白酶原二项和幽门螺杆菌检测只是胃部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依据。

在进行这两项检测之前,医生会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判断。

此外,进行这两项检测前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如停止相关药物的使用,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胃蛋白酶原二项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是目前常用的胃部相关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胃黏膜的健康状况和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指导胃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胃蛋白酶原(常识)简单

胃蛋白酶原(常识)简单

胃蛋白酶原与胃病知识
PG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如何?
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如Hp初 期感染者血清PG值高于非感染者,但两者反应的情况 不同,Hp感染是PG异常的原因之一,但Hp感染者PG不 一定都异常,PG异常者,也不一定是Hp感染,糜烂性 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 也会引起PG异常。 不同地区的人群中Hp抗体阳性的比例在40%-80%之间, PG异常的比例在15%左右,其中萎缩性胃炎、胃癌等引 起PG值降低的高危人群比例<2%。所以从判断胃病的损 害程度上看,PG的特异性好于Hp抗体检测。
胃蛋白酶原与胃部疾病
目 录
1. 血清胃蛋白酶原简介
2.
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意义
3.
胃蛋白酶原与胃病知识
血清胃蛋白酶原简介
胃蛋白酶原( PG ) 是由胃部分泌的参 与消化的胃蛋白酶 的前体,可分为 PGI 和 PGII 两种亚 型,血清胃蛋白酶 原可以较为准确地 显示胃黏膜的状态 和 功 能 。
血清胃蛋白酶原简介
胃蛋白酶原与胃病知识
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是多少?
一般人群的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约2% , 与PG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胃蛋白酶原与胃病知识
胃癌的发病率是多少?
一般人群的胃癌的发病率约为0.1% ,PGI和 PGI/PGII比值偏低的人群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
病率约为5%,说明PG异常的患者其患胃癌的危险
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意义
胃蛋白酶原与胃病发展过程的关系
血 清 胃 蛋 白 酶 原 的 含 量
PGⅠ 治疗后恢复正常
240
PGⅡ
血 清 胃 蛋 白 酶 原
27的

60 正常 Hp感染 糜烂、溃疡 慢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癌变

胃蛋白酶原介绍范文

胃蛋白酶原介绍范文

胃蛋白酶原介绍范文胃蛋白酶原,也被称为胃蛋白酶前体或pepsinogen,是一种存在于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酶前体。

当食物通过食管到达胃部时,胃壁上的主细胞会产生和释放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被转化为活性酶pepsin,进而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消化酶前体,它的存在保证了胃酸只对食物而不对自身产生消化作用。

胃蛋白酶原的生成主要受到肠荷尔蒙胰岛素、神经调节、胃黏膜损伤等因素的影响。

在健康状态下,胃蛋白酶原的生成量和转化速率均能够维持一定的平衡。

胃蛋白酶原的结构为单链多蛋白,具有一定的酶活性,但酶活性较低。

当胃蛋白酶原与胃酸接触时,酸会使胃蛋白酶原的一些肽键裂解,从而形成活性酶pepsin。

这个过程被称为脱盐作用。

活性酶pepsin进一步作用于蛋白质,将其分解为较小的多肽。

胃蛋白酶原在消化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分解,将其转化为较小的肽链,为后续的胃和肠道消化提供基础。

其次,胃蛋白酶原还具有杀菌的作用,能够抑制食物中的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

此外,研究还发现胃蛋白酶原还可以通过刺激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黏膜修复和再生。

尽管胃蛋白酶原在胃的消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可能与一些胃病的发生相关。

例如,胃溃疡患者的胃蛋白酶原生成减少,而胃酸分泌增强,可能导致胃黏膜受到长期的自身消化。

此外,胃蛋白酶原在一些胃肠道肿瘤中也可能发生异常表达,进一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总之,胃蛋白酶原作为胃部的重要消化酶前体,在胃酸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它不仅具有消化功能,还具有杀菌和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

对于维持胃的消化功能和黏膜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胃蛋白酶原异常表达可能导致胃病的发生和胃肠道肿瘤的发展,因此,对胃蛋白酶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消化过程,还有助于开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1],是胃液中胃蛋 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个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 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 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 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 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6~7组分免疫原性近似, 称为PGⅡ,除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外,泌酸腺的黏液颈细 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也能产生 PGⅡ。
检测,用于胃癌风险筛查。
专家共识
• 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与指南,本次共识会议由亚太胃肠病学会发起。于2006 年11月11--12日在泰国曼谷召开。共有38条公示条文被提出评估。其中 第15条:低血清PG I水平和低PG I/II比例反映了胃萎缩,低血清PG可 作为萎缩性胃炎的一个替代标志物。 第16条:低血清PG I水平和低PG I/II比例可作为鉴别胃癌高危人群的 标志物。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胃癌发病率排名第二,仅次于肺癌,胃癌死亡率 排名第三,仅次于肺癌和肝癌,据胃癌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国是世界范围内胃癌 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胃癌的死亡人 数居世界首位。国内患者普遍发现时,就分期偏晚,这是我国病患的一个重要特 点。如何将普查医生的水平提高到可以识别早期胃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并且,胃癌正在逼近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最近肿瘤学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 国年轻人患胃癌的人数占全部胃癌总数的比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1.7%上升到 3.3%,呈逐年增高趋势。
276 70 216
424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17, 838, April 1, 2008
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及预防 17,838,2008年4月1日
➢ 因此,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检测用于胃癌的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势在必行。
胃蛋白酶原简介
• PG含量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有关,血清PGⅠ水平与萎缩性胃炎、 PGⅠ/PGⅡ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血清PGⅠ与胃泌酸腺细胞功 能相关,PGⅡ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分泌酸过多有密切关系。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 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PGⅠ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 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宪假幽门腺化生, PGⅡ含量会随之增高。血清PG可作为检测胃癌的一个可靠标志物
特色项目介绍
胃蛋白酶原(PGⅠ PGⅡ)
---胃功能三项
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胃部疾病总体概况
一:胃部疾病的常见分类 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
、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 、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在我国,胃癌防治的现状是“一高三低”:发病死亡率高 ,早期诊断率低,手术根治率低,五年生存率低。
中国胃癌死亡人数在所有癌症中居首
------2006.12 卫生部主办的“中国健康激励计划”消息
➢临床研究发现,始发阶段的小胃癌、微小胃癌早 期治疗 10年存活率可达100%,而晚期胃癌患者 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20%。
二:胃部疾病的常见病因
胃病形成的病因有很多,常见如下: 1.急性胃炎后胃黏膜损伤持久不愈。 2.幽门螺杆菌感染。 3.长期喝烈酒浓茶浓咖啡吃辛辣和粗糙的食物吸烟等不合理生活习惯。 4.经常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和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
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等。 5.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等。
三:胃部疾病的预防:
•预防胃病要做到:戒长期精神紧张、戒过度劳累、戒饮食不均、戒酗 酒无度、戒嗜烟成癖、戒浓茶咖啡、戒进食时狼吞虎咽、戒睡前进食、 戒不讲卫生、戒滥用药物。
胃癌时,最终演变成胃癌。 正常的胃粘膜
HP杆菌感染
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利用胃蛋白酶原 (PG)法进行筛查
➢ 因此,胃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势在必行。
国家政策
•2010年2月2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全民胃部重大疾病 普查行动”中,将胃蛋白酶原检测作为重要普查方法:进 一步以胃镜确诊。
•已被卫生部疾控中心列为:《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 术方案》标准筛查手段。
胃蛋白酶原检测项目纳入首部国内体检行业“准规 范”
医药网6月30日讯:2014年5月,首部国内体检行业“准规范”——《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发布,《共识》明确 了健康体检的必选项目、备选项目,其中胃蛋白酶原检测纳入了胃癌风 险筛查检测项目中。《共识》建议50岁以上群体,及有胃癌家庭史,胃 溃疡胃息肉病史及腹疼,腹泻,消瘦,柏油便的群体可进行胃蛋白酶原
• 2009年1月卫生部疾控司确定了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II是胃癌早期 病变的指定的筛查手段。 引自《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 顾问:王陇德 彭玉。
不同胃炎中的PG I/II含量及原因
血清胃蛋白酶原用以检测癌症高风险:根据10 年对无症状中年男性随访的结果
发病率/ 每年十万人中 • 萎缩阳性组 • 萎缩阴性组 • PGⅠ/Ⅱ ≤ 3.0 • 更精确的阳性标准
•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在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血清PG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标 志物已被纳入胃癌的筛查项目中,结果显示PG检测有利于检出早期胃癌。
胃癌早期筛查的指定方法
• 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起就出资在40岁以上人群中普查胃癌,日本 胃癌的早期检出率超过60%(也有报道说达到90%)
• 我们国家1997年~1999年在胃癌高发区—辽宁庄河采用两轮筛选法 进行胃癌筛查 。胃蛋白酶原PGI&PGII发挥了巨大作用,已经被广泛 认同
利用胃蛋白酶原 (PG)法进行筛查
异型增生
胃癌
胃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胃癌在目前国内的诊疗现状
一、胃癌的流行病学调查
胃癌高危人群
年龄在50岁-80岁 之间
男性,尤其是超过正常 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
长期工作在含有大量 烟尘、石棉和镍的环

常吃加盐腌制蔬菜或 烟熏肉和鱼等食物
二、胃癌在国内的诊疗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