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良性、恶性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恶性肿瘤发生率之比约为2:1.其中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5%,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73.65%.男女性发病率之比为2:1.40-6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于,60岁以前者占73.65%.肉瘤发生于40岁以下.1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以显示颌骨肿瘤的部位、范围、性质、判断为原发瘤还是邻近组织肿瘤对颌骨的侵犯.颈动脉造影、瘤窦腔造影、涎腺造影可有助于确定某些肿瘤的范围、性质.CT和MRI 常用于显示颌面深部的肿瘤.2穿刺检查:通过穿刺取得标本,观察其物理性状和光镜下的细胞学诊断对肿瘤做出初步诊断.有颌面部肿块的粗针吸和涎腺肿块的细针吸检查.3活组织检查: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但不宜用于涎腺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活检取材后应尽快对肿瘤进行治疗.4B型超声:对囊性、深在的肿物和涎腺肿物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5放射性核素扫描:如99m锝、67镓等扫描对颌骨中央癌涎腺淋巴瘤等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6化验检查:某些项目对嗜伊红淋巴肉芽肿、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和瘤样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口腔颌面部肿瘤多位置较表浅,易于早期发现,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多不甚敏感,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一、软组织囊肿包括涎腺囊肿粘液囊肿、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腮腺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和腮裂囊肿.涎腺囊肿粘液囊肿流行病多见于青少年,小涎腺囊肿发生于小涎腺分布的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但以下唇、口底多发.病因系因小涎腺排泌通道损伤致涎液外溢到邻近结缔组织内潴留而成,或因小涎腺排泌通道阻塞致涎液潴留小涎腺内而成.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粘膜下,直径从数毫米至2cm,圆形,淡蓝色,软,破溃流出无色透明的粘液后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多次破溃可变硬韧呈白色.治疗切除囊肿及其邻近腺

体组织,也可吸出囊肿内粘液后注入2%碘酊或20%NaCl液,或少量三氯醋酸.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舌下囊肿

流行病俗称蛤蟆肿,好发于青少年之一侧口底,较常见.

病因系因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所致,也可因导管破裂,涎液渗入邻近结缔组织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淡蓝色突出于口底,穿刺抽出粘液后缩小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囊肿长大可上抬舌,延伸到对侧口底或穿过口底肌肉间隙达颌下、颏下,影响吞咽、语言和呼吸,继发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B超显示囊壁清楚,内部无回声或有散在光点,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舌下腺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不宜手术者可行囊肿袋形切除术;或用银丝或钢丝穿囊壁结成小环使囊液引流以减轻症状.

预后彻底切除无复发,袋形切除术若囊壁切除过少,可因周缘封闭会有复发.

颌下腺囊肿

流行病少见,多单发.

病因因炎症、结石使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于腺管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因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时发生的部位不同,囊肿的部位也不同.阻塞发生于导管前部时,囊肿可突向口底颇似舌下囊肿,阻塞发生于导管后部时,囊肿突出于颌下,触之软,囊性感.囊肿常位于口底肌肉的深面,无任何症状,合并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X线片有时可见患侧颌下腺导管结石.B超示囊壁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颌下腺.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如将突向颌下的舌下囊肿误认为颌下腺囊肿,术后必复发.鉴别点有:舌下囊肿先出现于一侧口底,后才累及颌下,颌下腺囊肿恰好相反;自颌下推压囊肿,口底出现肿物者为舌下囊肿;囊肿穿刺液稀薄者为颌下腺囊肿;术中见囊肿与颌下腺关系密切,则为颌下腺囊肿.

腮腺囊肿

流行病很少见,单侧发生.

病因系因腮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致.

症状与体征囊腮腺区缓慢增大之无痛性肿块,软,有囊性感,边界不甚清,与表面皮肤无粘连,基底部活动差.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含淀粉酶的无色透明液,腮腺造影见良性占位病变,B超示囊性边界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囊肿及邻近部分腮腺切除,慎勿伤及面神经和腮腺总导管,严密缝扎腮腺残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皮样、表皮样囊肿

流行病常见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时期残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育而来,表皮样囊肿也可由外伤、手术等使上皮细胞种植组织内发育而成.

症状与体征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皮、腮腺区和颌下区,圆形,直径多小于3cm,与表面皮肤粘连,增长缓慢,压之有揉面感,继发感染可红肿,骤然增大,疼痛.皮样囊肿多见于眶周和面、颈中线部,圆形,直径可达4-5cm,活动、无粘连,压之有揉面感,增长缓慢,压迫骨质可致骨缺损.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物.

治疗切除囊肿.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皮样囊肿偶见恶变,其恶变率为1.5%-9.2%.

甲状舌管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病因囊肿由胚胎发育期中形成的甲状舌管残留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球形,较小,增长缓慢,质地软而韧,边界清楚,位于颈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上下多见,偶见偏于颈侧者.伸舌时囊肿缩向上方深面,位于舌骨以下者在囊肿与舌骨间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一般无症状,继发感染可有疼痛和囊肿增大.如囊肿因感染或损伤破溃,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时有粘液排出.

检查B超示囊性,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病理囊肿呈球形,包膜完整,内壁光滑,内含清亮的液体或粘液.光镜下囊肿和

瘘管均衬有复层柱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常见甲状腺滤泡及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切除囊肿,术中应咬除与之相连的部分舌骨.甲状舌管瘘应切除瘘口周围皮肤.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甲状舌管瘘长期不治疗可发生癌变.

鳃裂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于中年以前,单侧,以右侧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期鳃裂上皮残余发展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因来源的鳃裂不同,其发生的部位也不同,第一鳃裂瘘多于囊肿,位于耳垂下方至舌骨小角连线上的任何部位,囊肿则位于腮腺区,耳垂后和颌下区;以舌骨和下颌角做标志将颈部分为上、中、下三份,第二鳃裂囊肿多于瘘,位于颈上份,瘘之外口位于颈中下份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其内口通向咽侧壁;第三、四鳃裂囊肿甚少见,偶见瘘,第三鳃瘘外口位于颈中,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咽侧壁;第四鳃瘘外口位于颈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向梨状窝或食管.诸鳃裂中,以第二鳃裂囊肿最多见.囊肿球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生长缓慢,无疼痛,上呼吸道感染时可骤然增大、疼痛,而后又回缩,触诊囊肿柔软,有波动感,边界不十分清楚.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鳃瘘可行瘘管造影以明了瘘管走向.

病理囊肿大小不一,壁厚或薄,内含清亮含或不含胆固醇结晶液体.光镜见囊

肿衬以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囊壁纤维性,含大量淋巴样组织.

治疗切除囊肿和瘘管,婴幼儿宜2岁后手术,术中既要彻底切除病变,又要保护颈部大血管和神经.

预后彻底切除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二、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分为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囊肿

包括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角化囊肿.

病因根据囊肿来自于病灶牙根类肉芽肿内剩余上皮的增生、坏死、液化,始基囊肿等在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前造釉器星网状层变性,加之周围组织液渗入蓄积而成,含齿囊肿又称滤泡囊肿系在牙冠或牙根形成后缩余釉上皮与牙面之间发生液体渗出而形成的囊肿,角化囊肿来自牙胚或牙根残余.

症状与体征根端囊肿多见于病损前牙区,含齿囊肿好发于上颌尖牙和下颌第三磨牙区,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多见于下颌磨牙区和升支.囊肿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扪之有乒乓球样感觉.除角化囊肿可突向并穿破舌侧骨极外,其余囊肿多向唇颊侧膨出,骨破坏严重可有病理骨折,囊肿可突向鼻腔、上颌窦,引起复视.囊肿压迫致槽骨吸收,邻牙松动移位,角化囊肿可致牙根吸收.

检查X线片见一清晰圆形、卵圆形透光阴影,围以白色骨反应线.角化囊肿穿刺可抽出奶油样物或淡黄色囊液,其他囊肿穿刺液均清亮.

治疗摘除囊肿,除去病源牙,角化囊肿须同时去除部分正常骨质.

预后角化囊肿单纯摘除易复发40%-50%,极少数可癌变,其他囊肿术后多不复发.

非牙源性囊肿

包括鼻腭囊肿、腭正囊肿、球上颌囊肿、下颌正中囊肿、鼻唇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生于年轻人.

病因系因胚胎发育期面突融合处残留上皮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诸囊肿除发生的部位不同外,均为缓慢增大的囊性病变,多无症状,囊肿长大致局部膨隆,发生鼻堵塞、牙齿移位,检查见球形的囊性肿物.鼻腭囊肿位于腭前部上颌骨中线上,腭正中囊肿位于硬腭中线处,球上颌囊肿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下颌正中囊肿位于颌正中联合处,鼻唇囊肿则位于鼻前庭与上颌骨之间的软组织内.

检查同牙源性囊肿.

治疗同牙源性囊肿.

预后摘除后不复发.

三、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类瘤病变

血管瘤

流行病较常见,占全身血管瘤的60%,多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内,少见于颌骨.占小儿良性肿瘤的36%,女性多发,约73%的患者出生时即有血管瘤存在.

病因系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在血管系统发育的不同阶段,异常增生的血管构成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在丛状期形成毛细血管瘤,网状期形成海绵状血管瘤,管状期形成蔓状血管瘤.

症状与体征血管瘤可随机体发育而增大,但增长速度减慢,偶见静止或自然消退者.

1.毛细血管瘤

最多见,多见于颜面皮肤,偶见于口腔粘膜,鲜红或紫红色,边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小者呈斑点状,大者可达一侧面部至对侧,不隆出皮面者为葡萄酒斑毛细血管瘤,突出皮面者称杨梅状毛细血管瘤.偶见于咬肌、腮腺、胸

锁乳突肌内,可与淋巴管瘤、纤维瘤共存.

2.海绵状血管瘤

好发于唇颊、舌、口底,发生于下颌骨内称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位置浅者呈蓝、紫色,边界不甚清楚;柔软,偶可触及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瘤长大可致颜面、唇、舌等畸形和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发生疼痛、破溃出血.

3.蔓状血管瘤

常见于颞浅动脉分布的颞部或头皮下,偶见于口腔粘膜下,呈多处球状隆起,表面皮温升高,提高有搏动和震颤,听诊可闻及与脉搏一致的吹风样杂音,压迫供血动脉则搏动和杂音消失.肿瘤压迫可有骨吸收表现,也可累及表面皮肤粘膜、破溃、出血和坏死.

检查穿刺海绵状和蔓状血管瘤可抽出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造影可见蔓状血管瘤输入动脉扩大、弯曲,瘤体内有团状分布的造影剂.B超示杨梅状血管瘤边界不整齐,呈中低回声,海绵状血管瘤边界清楚,内部低回声区中有多处小无回声,如有静脉石则为伴后方声影的较强回声,蔓状血管瘤为低回声中有多处纵横交错、粗细不一的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X线片颌骨中央性血管瘤呈肥皂泡样颌骨破坏,皮质膨隆,邻近牙根吸收,下颌管增粗或受压移位,管口扩大呈喇叭样.

治疗根据血管瘤类型、部位和患者年龄选择手术切除、冷冻、激光、药物或

栓塞治疗.

1.表浅局限的血管瘤可手术、激光、冷冻治疗.

2.婴幼儿血管瘤可予激素治疗.口服强的松2-4mg/kg,隔日1次,1个月后若有效,休息4-6周后可重复,也可予去炎松瘤内注射,以防发生柯兴综合征,每1-2周1次,10-12周为一疗程.

3.手术切除是血管瘤主要治疗方法,如瘤过大,宜分期切除或对剩余的瘤灶再予以冷冻、激光、药物注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宜先行贯穿缝扎后再切除,蔓状血管瘤宜先阻断其供血动脉后再切除,以减少术中出血.颌骨中心性血管瘤一般先行颈外动脉结扎或颈骨开窗下齿槽动脉结扎,也可切除部分领骨后再切除肿瘤,以防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可止血的同时须补足血容量.

4.较小的或残剩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杨梅状血管瘤可予平阳霉素或硬化剂瘤腔多点注入平阳霉素8mg+2ml生理盐水,多点注入,0.6-2ml,间隔7-10天重复,总量不应超过平阳霉素40mg;5%鱼甘油酸钠或10%明矾,用量不应超过5ml.

5.蔓状血管瘤和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也可栓塞治疗,栓塞剂有固体的如明胶海绵、聚乙烯醇泡沫微粒、Ethibloc,也有液体的如无水乙醇、5%鱼肝油酸钠.

预后

完全切除后不复发,其他疗法也可治愈.

淋巴管瘤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年轻人,囊性淋巴管瘤多见于婴幼儿的颈侧.

病因

系因淋巴管发育畸形而成.

症状与体征

淋巴管瘤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

1.毛细淋巴管瘤

常见于口腔粘膜,偶见于皮肤,如针头大小孤立的或多发散在的圆形囊状或点状,稍隆出,无色透明,质稍硬,如与毛细血管瘤并存则呈黄色小疱状突起混杂存在.

2.海绵状淋巴管瘤

常见于唇颊、舌、腮腺嚼肌区,可长大致巨唇、巨舌,易因损伤发生感染溃烂.

3,囊性淋巴管瘤又称囊状水瘤,多见于婴幼儿颈侧锁骨上方和颌下,也可见于

口底、腮腺嚼肌区、颞下窝,多房囊性,柔软有波动感,与表面皮肤粘膜无粘连,继发感染可致突然增大、疼痛,炎症消退后又可缩小,体位移动试验阴性.

检查穿刺囊性淋巴管瘤可抽出浅黄色淋巴液,涂片可见淋巴细胞,B超海绵状淋巴管瘤示低回声隔和多处无回声区,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囊性淋巴管瘤呈整齐的细线样回声,内部为隔的无回声伴后壁回声增强.

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肿瘤较大者宜分次或姑息性切除,残留的部分可予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冷冻、5%鱼肝油纱条填塞.病变广泛或位于口腔后部,咽部干应预防性气管切开.

预后彻底治疗后不复发.

神经鞘瘤

流行病又称雪旺细胞瘤,不少见,好发于成年人V、VI、VII、VIII、IX、X颅神经.

病因来源于神经鞘雪旺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与体征肿物多单发,增长缓慢,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质地中等或硬韧,发生于感觉神经者可有压痛,发生于颈交感干者可有霍纳综合征,发生于迷走神经者可有声嘶、干咳、进食呛咳,肿物可沿神经长轴左右移动,不能上下移动,肿物过大要有粘液变而软如囊肿.少数恶性神经鞘瘤生长快速,破坏邻近

骨和其它组织,术后极易复发和远处转移.

检查该瘤粘液变时可抽出不凝结之血性液,B超示肿物内部均匀低回声,瘤体大者可为低、无回声区或伴有中等回声,分布不均匀.

病理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硬或软韧,切面乳白色,瘤体大者常有分叶,若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则呈棕紫色.光镜下瘤细胞呈细红梭形或多边形,据其排列不同分为束状型、网状型和上皮样型,常混合存在.

治疗切除肿物,须平行神经长轴层层切开肿瘤外包膜达真包膜后将瘤剜出,切开的神经干纤维不予缝合,多次复发的神经鞘瘤应术中冰冻检查,如系恶性或恶变,按恶性肿瘤处理.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易发生受累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但多能恢复,恶性神经鞘瘤预后不良.

神经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于青年人V、VIII颅神经,单发,多发者称神经纤维瘤病.

病因来源于神经内膜、外膜、束膜及神经鞘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和体征

肿物位于神经分布的皮内或皮下,增长缓慢,初硬韧,后变柔软,边界不清,活动差,其表面皮肤和躯干四肢皮肤可有大小不一的棕色或黑色斑点,病程久者病变区皮肤极度松弛下垂致面部变形,来自感觉神经者有明显触痛,肿物压迫可致骨吸收,缺损.肿物多发者可有家族史.

检查B超示肿块边界不甚清,内部低回声,分布不均匀,如瘤内有坏死、液化,可有小无回声区.

病理瘤呈边界不清的结节状,无包膜,硬韧,切面灰白色.光镜下瘤细胞少,间质疏松,瘤组织由梭形或星形神经鞘细胞和穿插于其间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治疗肿物切除,切除前须明确有无颅骨缺损,肿物与窦腔是否相通,应对切除程度和术后缺损修复有所估计,做输血准备,切除前沿肿物周边缝扎可减少出血,较大者须分次切除.神经纤维瘤病原则上不适宜手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角化棘皮瘤

流行病不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外露处皮肤如面部、耳、手背,偶见于唇部.

病因病因不清,日光暴晒可能是重要病因,病毒感染、炎症、外伤、变态反应和酸类刺激也与本病有关.

症状和体征初呈坚硬丘疹,单发或多发,迅即发展成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皮肤或粘膜下肿块,边界清楚,中心凹陷呈“火山口”样,质硬,表面有棕黑色痂皮,此过程约为3-5周,后病变静止约4-8周,再后肿物消退缩小,排出角化栓,遗留一轻度凹陷之瘢痕.

检查活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病理光镜下见鳞状上皮增生突入真皮层,有角化珠形成,但界限清楚,棘细胞增生仅限真皮层内,基底膜完整,细胞分化好,无间变.

治疗肿物冷冻或手术切除.

预后治疗后极少复发,复发者应反复复习病理排除鳞癌,不能排除者予广泛切除后放疗.

纤维瘤

流行病不多见,多见于皮肤,也可见于口腔内颊、舌、牙槽突.

病因系由皮下、粘膜下或骨膜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无疼痛,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发生于口腔内者有蒂或无蒂,可有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肿物可因

损伤破溃,继发感染而疼痛.

检查发生于龈者线片可有槽骨吸收.

病理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蒂或无蒂,质地较硬.光镜下瘤组织由大量纤维组织组成,少见血管和细胞,如有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丰富则可能为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

治疗肿物切除,发生于龈、牙槽突者须除去受累牙槽骨及骨膜,拔除有关牙齿.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多次复发易恶变.

骨化性纤维瘤

根据骨化性纤维所含纤维组织之多少和骨化程度之不同分别称之为纤维骨瘤和骨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多见于上颌骨.

病因病因不明,曾认为系伴有显着骨生成之纤维结构不良.

症状与体征早期无症状,长大致颌骨膨隆,颜面变形,牙齿移位,波及颧骨,上颌窦、腭、眶使眼球移位、复视、鼻堵塞,继发感染可发生骨髓炎,多为单发,多发者常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家族性颌骨肥大常有家族史.

检查X线片病变为单发圆形骨缺损,初呈毛玻璃样,继则骨小梁似骨瘤样密度增高,瘤灶内由边缘不齐的骨间隔分成多房,各房外形不规则,病变区牙齿受挤移位、脱落.

病理

肿物多为实性,偶为囊性,有包膜,边界清楚,切面可见骨质被灰白色瘤组织代替.光镜下见瘤组织由致密的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的纤维组织组成,其间有不规则的骨样组织、骨小梁或钙化团块.

治疗彻底切除肿物,如病变较大或多发,宜在青春期后再切除,所遗骨缺损植骨等修复.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

粘液瘤

流行病少见,发生于软、硬组织,常见于青少年,属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系由纤维组织基质粘液变而来,或由胚胎细胞残余而来,也有认为其来源于成牙组织.

症状与体征多见于颌骨,尤为下颌骨前磨牙和磨牙区,软组织极少见,增长缓

慢,局部浸润性生长,早期无症状,肿瘤长大可致颌骨畸形,肿瘤可突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

检查X线片示病变区颌骨膨隆伴蜂房状破坏,细房隔呈直线穿过密度减低区如线网状.

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呈胶冻状,有粘液样物,质脆.光镜下见星形和梭形瘤细胞疏散分布于疏松的粘液基质内,以细长的胞突相连.

治疗在正常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物,矩形甚至一侧颌骨切除,可即刻植骨.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造釉细胞瘤

流行病最常见的颌骨肿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05%,好发于青壮年,无性别差,极少数为恶性.多见于下颌体和升支交界处.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其由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转化而来,目前多认为其由造釉器或牙板上皮异常增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初期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颌骨骨壁变薄,触诊有“乒乓球”感,肿瘤可穿破骨质侵入软组织,侵犯牙槽骨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脱落,压迫下齿槽神经致唇麻木,肿瘤过大可致张口受限、吞咽、咀嚼

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上颌骨造釉细胞瘤可致鼻塞,侵入上颌窦

致眶变形、眼球移位和复视,继发感染可溃烂疼痛.恶性造釉细胞瘤生长快速,

疼痛,唇麻木,易穿出颌骨侵入软组织,较少区域淋巴结转移,偶见远处转移.

检查X线片见颌骨内蜂窝状或多房性囊肿样阴影,边缘不齐呈半月形切迹,边

缘分叶或不分叶,有或无半月形切迹.瘤穿刺液蛋白总含量超过48g/L,IgG超

过150g/L.内镜见囊壁凹凸不平,B超见肿物呈实性低回声,分布不均匀,或无

回声.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实性或囊性,常共存于同一个瘤体内,实性部分灰

白或灰黄色,囊性部分含草绿色或棕色囊液.光镜下见类似于造釉器排列的瘤

细胞团块分散于结缔组织间质内,团块中央可有变性、液化或囊腔.恶性造釉

细胞瘤类似基底细胞癌、鳞癌或肉瘤.治疗手术切除,应距瘤0.5cm以上整块截

骨.也可彻底刮除囊壁,去除可疑骨壁后液氮冷冻瘤腔骨壁,密切随访,一旦复

发再行整块截骨术.恶性造釉细胞瘤按恶性肿瘤处理.预后切除彻底多不复

发,单纯刮除易复发,多次复发可恶变.恶性造釉细胞瘤虽已有远处转移,仍可

带瘤生存多年.

占位性病变

什么是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射线、B超、CT、MRI磁共振、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中.它的意思是:被检查的部位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可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肿瘤良性的、恶性的、寄生虫、结石、血肿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正确看待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并不等于是癌症.临床工作中,有经验的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一般都

可做出较明确的诊断.只有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使用这个名词.此时,医生会要求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病史,以及参考其他检查,或做一些特殊的CT扫描进一步明确.

占位性病变分类

占位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恶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见的是癌.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一般不会到处转移,生存期比癌时间长,.

良性占位性病变从大体上可分为囊性占位和实质性占位两种类型,囊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囊肿、脓肿、等,其中囊肿较常见;实质性占位主要包括血管瘤、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样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发现有占位病变后,首先要定性论断,即确定病人占位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各种影像学检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论断,还可以进行定位论断,也就是进一步确定占位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诊断最常用的是CT、核磁共振扫描成像、B超,必要时可应用动脉血管造影,为能否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分析及治疗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分析及治疗 1.1 牙瘤是颌骨内较少见的牙源性肿瘤,在牙胚发育到牙本质和釉质形成的阶段时发生。 根据组织排列不同,可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两类。两者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1)临床表现与诊断:牙瘤多见于青年人。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往往因牙瘤所在部位发生骨质膨胀,或牙瘤压迫神经产生疼痛,或因肿瘤穿破黏骨膜,发生继发感染时,才被发现。牙瘤病员常有缺牙现象。 X线摄片可见骨质膨胀,有很多大小形状不同、类似发育不全牙的影像,或透射度组织的一 团影像。在影像与正常骨组织之间有一条清晰阴影,为牙瘤的被膜。牙瘤与囊肿同时存在者,称为囊性牙瘤。 (2)治疗:可行手术摘除。一般将肿瘤表面骨质凿去后,取出牙瘤并将其被膜刮除,缝合创口。 1.2 牙骨质瘤来源于牙胚的牙囊或牙周膜,其发生与内分泌和局部炎症刺激有关。 (1)临床表现与诊断:牙骨质瘤,多见于青年人,女性较多。肿瘤常紧贴于牙根部,可以单发或多发,硬度与骨质相似。牙髓活力测验阳性。肿瘤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如肿瘤增 大时,可发生牙槽骨膨胀,或在发生神经症状、继发感染、拔牙时始被发现。X线摄片显示 根尖周围有不透光阴影。 临床上偶有家族史(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牙骨质瘤,且多呈对称性生长,称为家族性多 发性牙骨质瘤。由于可长得很大,故称为巨大型牙骨质瘤。 (2)治疗:可行手术摘除。 2 脉管瘤 脉管瘤亦称管型瘤。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2.1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 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临床主要分为三型:毛细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 (1)毛细管型血管瘤: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口腔黏膜较少,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平,周界清楚。其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以手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 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及色泽。这种类型的大面积者称为葡萄酒斑状血管瘤。另一类 型为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状,称为杨梅样血管瘤。 (2)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深浅不一,如果位置较深,则皮肤或黏膜颜色正常;表浅肿瘤则呈现 蓝色或紫色。肿瘤边界不太清楚,扪之柔软,可以被压缩,有时可扪到静脉石。体位移动试 验阳性。 (3)蔓状血管瘤:又称为葡萄状血管瘤。是一种迂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瘤。主要是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故亦有人称为先天性动静脉瘘。多见于 成年人,幼儿少见。常发生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肿瘤高起呈念珠状,表 面温度较正常皮肤为高。患者可能自己感觉到搏动,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肿 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也可突入皮肤,使其变薄,甚至坏死出血。 对蔓状血管瘤以及深层组织内海绵状血管瘤,为了确定其部位、大小、范围及其吻合支的情况,可以采用动脉造影以及瘤腔造影来协助诊断。 (4)治疗

13.口腔颌面部肿瘤重点

第十三章口腔颌面部肿瘤重点 口腔颌面部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可以发生各种类型的肿瘤。本节仅就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作简单的介绍。口腔内的囊肿呈非真性肿瘤,为了便于叙述,也包括在本节之内。 一、良性肿瘤 口腔颌面部可发生各种良性肿瘤。发生于软组织者,如涎腺混合瘤、牙龈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瘤等。发生于骨组织者,如巨细胞瘤、骨瘤等。口腔颌面部还有些良性肿瘤与成牙组织有关,属牙源性的肿瘤,如牙瘤、造釉细胞瘤等。现将几种常见的肿瘤分别叙述如下。 (一)混合瘤(多形性腺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涎腺混合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来源于涎腺上皮。肿瘤内除上皮成份外,还常有粘液、软骨样组织等。涎腺混合瘤好发于腮腺(图1),其次为腭部及颌下腺。下面以腮腺混合瘤为例叙述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图1 腮腺混合瘤(左腮部) 【临床表现】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①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②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③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治疗原则】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术前一般不宜作活检。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术中要注意保持面神经。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二)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成釉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来自牙源性上皮的颌骨中心性肿瘤。瘤细胞的形态与牙胚中的成釉细胞相似,故称为成釉细胞瘤。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课堂上将重点讲解口腔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特点及治疗原则;然后具体介绍口腔颌面部几种常见的良性及恶性肿瘤如牙龈瘤、成釉细胞瘤、血管瘤、舌癌等;最后一般介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囊肿及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恶性病变,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牙源性囊肿、非牙源性囊肿)的特点及处理。 良、恶性肿瘤的特点与治疗原则 口腔颌面部是人体多种重要器官的集中区,解剖结构复杂,且组织发生来自多层胚叶,因此所发生的肿瘤具有类型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易早期侵犯邻近重要器官,诸如眼、颅底、颈部的特点,牙源性和唾液的腺源性肿瘤为口腔颌面部所特有的肿瘤。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命名也是包括发生部位、组织来源及生物学特性3个方面,例如上唇血管瘤、下颌骨成釉细胞瘤、舌鳞状细胞癌、上颌骨肉瘤、恶性淋巴瘤等等。 在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的资料。 在全身肿瘤中,良性与恶性的比例约1:1。但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良性比恶性多。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性肿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常见,口腔癌原发部位以舌癌为最多,近年来女性口腔癌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尽管口腔颌面部位于浅表部位,张口直视即可见,诊断不应困难,但是有报道临床误诊率高达30%,可能是由于缺乏对口腔癌的认识和重视。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非口腔专业医务工作者也应很好地掌握和熟悉口腔颌面部肿瘤方面的知识。 临床表现与诊断 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是根治恶性肿瘤的关键。在临床上,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易误诊为牙龈炎、损伤性溃疡、上颌窦炎、颌骨骨髓炎、结核等,从而使患者延误或失去治愈的机会。因此,在解决肿瘤的诊断时,首先要区别肿瘤或非肿瘤疾病(如炎症、寄生虫、畸形或组织增生所引起的肿块);其次,要鉴别肿瘤的良恶性质。 (一)病史采集重点应查询最初出现症状的时间,确切的部位,生长速度以及最近是否突然加速生长,这在临床上区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以及确定晚期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大有帮助。 (二)临床检查望诊和触诊。望诊可以了解肿瘤的形态、生长部位、大小以及有无功能障碍。触诊可以了解肿瘤的边界、质地、活动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在颊部、口底、舌部等的深部肿瘤应进行双手触诊;听诊对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当怀疑是恶性肿瘤时,应常规对颈部淋巴结进行触诊检查,以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同时应对患者全身重要脏器进行检查,以排除肿瘤的远处转移。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x线摄片主要用以了解骨组织肿瘤的性质以及软组织肿瘤对骨组织的侵犯程度,例如,原发性颌骨内癌,颌骨x线摄片表现为颌骨中央底大口小、呈虫蚀状的骨质破坏区。如为牙龈癌,则表现为底小口大、以牙槽骨为中心向底部破坏。 对恶性肿瘤还应常规行胸部摄片,检查肺部有无转移。造影检查,例如唾液腺造影、颈动脉造影、瘤(窦)腔造影等均可协助决定肿瘤的性质、范围及为治疗提供参考。 计算机体层扫描片(CT)、磁共振成像(MRl)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片(DSA)对口腔颌面部深部肿瘤的诊断,特别是MRI对深部软组织肿瘤的分辨率十分精确,同时也提供手术范围的精确性。

口腔颌面肿瘤健康教育

口腔颌面部肿瘤健康教育 一、概述 口腔颌面部肿瘤(Tumor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系头颈肿瘤(Head and Neck Tumor)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抗癌联盟(UICC)头颈部癌瘤正式分为七大解剖部位,即:唇、口腔、上颌窦、咽(鼻咽、口咽、喉咽)、唾液腺、喉和甲状腺,其中大部分均位于口腔颌面部。 二、临床流行病学 1、我国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和患病率均不高;一般良性比恶性的多; 2、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男性,在40~60岁为最高峰; 3、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性肿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上皮组织来源最多,其次为腺源性,肉瘤较少; 4、良性肿瘤多见于牙龈、粘膜、颌骨等处。恶性的以舌、颊、牙龈、腭、上颌窦等处为常见。 三、诊断 1、影像学检查 (1)X 线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同位素检查)。

2、穿刺检查 3、活组织检查 4、肿瘤标志物检查 四、治疗方法 目前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仍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三联疗法,即化疗+手术+放疗。 (一)手术治疗:为口腔颌面部肿瘤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 1.根治手术:包括原发癌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 2.扩大根治术:在原根治范围基础上适当切除附近器官及区域淋巴结。 3.对症手术或姑息手术:以手术解除或减轻症状,延长生命,争取综合治疗机会,改进生存质量。 (二)放射治疗: 禁忌症: 1.肿瘤过于广泛,手术不能彻底,激惹肿瘤使生长加快。 2.多处远隔转移者。 3.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放疗前准备: 应拔除口内病灶牙及肿瘤邻近的牙。拆除不良修复体,目的

第八章口腔颌面部肿瘤(讲稿)温医《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第八章口腔颌面部肿瘤 第一节概论 一、临床流行病学 (一)发病率与构成比: 长江以北,口腔Ca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5.6%,长江以南为1.75~5.18%。不同的国家发病率相差甚大,象印度,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0%以上(嚼烟)。 (二)性别、年龄: 男:女=2:1。血管瘤、囊肿、牙源性肿瘤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肉瘤亦多见于15~20岁青少年,癌多见50左右老人。 (三)组织来源: 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组织肿瘤为多见。如造釉C瘤,混合瘤。 恶性肿瘤→以上皮组织来源多见,尤其是鳞癌占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以上。 二、临床分类和命名: 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组织来源、生物学特性来命名: 命名公式:发病部位+组织来源瘤(良):舌部血管瘤,颊部乳头状瘤。 癌或肉瘤(恶):上唇鳞癌,下颌骨骨肉瘤。 有些良性肿瘤也具有恶性倾向,可能会转变为恶性肿瘤,临床上称此类肿瘤为“临界瘤”如混合瘤、造釉C瘤。 三、病因与发病条件 (一)外来因素: 1、物理性:长期慢性刺激(如残根、残冠刺激软组织可引起颊、舌癌),损伤、紫外线、X线。近年来,因放射治疗而引起继发性放射性癌也日益增多。 2、化学性:煤焦油、吸烟。 3、生物性:霉菌、病毒(实验已证明,有些恶性肿瘤可由V引起)。 (二)内在因素: 1、神经精神因素:如高度紧张,可造成人体功能失调; 2、内分泌紊乱; 3、机体免疫状态:免疫缺陷,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反证:口恶肿病人,其免疫功

能都↓,以此可说明二者关系。 (三)临床表现:复习(外科已上)。 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大多为膨胀性生长(即体积不断增大,挤开或压迫邻近组织),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境界清楚,一般多能移动,质地中等;恶性肿瘤生长较快有溃疡型:外生型及浸润性三种生长方式。 溃疡型: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浅部,表面坏死脱落并向周围扩展,形成中间凹陷,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溃疡。 外生型:肿瘤迅速向表面增生,形成菜花样,常合併感染、坏死。 浸润型:肿瘤向深层在周围组织扩展,侵入粘膜下层和肌肉,表面有微凸起,并可扪到不易移动的硬块。) 原位癌:癌初局限于粘膜内或表皮层内,也就癌位于基底膜以上,这种癌早期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恶病质”:表现为消瘦、贫血,机体衰竭等症状。往往是恶性肿瘤晚期的症状,这是由于肿瘤迅速生长,破坏而产生毒素,引起代谢紊乱加之感染,出血、疼痛、饥饿使机体不断消耗所致。 口腔颌面部癌转移问题:口腔有行使语言、咀嚼,吞咽功能,由于口腔颌面部淋巴回流的特点,常促使癌C早期向颌下,颏下及颈深Ln转移。如发现颈浅Ln有转移,往往提示癌肿已属晚期,为什么?(因为癌C转移至颈深Ln或L管时,可以发生阻塞,使L管内的癌C随L液逆行转移至颈浅Ln。 恶性肿瘤也可沿血道向远处转移,除晚期病人可以发生外,一般向远处转移的机会不多,肉瘤发生血道转移的机会相对较癌多。血道转移组织多转移至肺部。)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见书224页)掌握。 四、诊断 首先应区别肿瘤和非肿瘤的疾病(炎症、寄生虫,畸形和组织增生所引起的肿块);其次应鉴别良、恶性肿瘤。只有这样,才能不会延误治疗的时机或避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如将炎症当作恶性肿瘤治疗)。 (一)采集病史: ○1最初出现症状的时间,确切的部位,生长速度及最近有否突然加速生长。

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生长在口腔、颌面部的恶性或良性肿瘤,不同于其他部位 的肿瘤,对患者的生活、饮食、言语等方面的影响非常大。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然而,现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 仍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等问题。那么,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一、现状 目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对于早期发现的肿瘤,手术仍然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可以通过切除肿瘤及患者周围组织或进行局部复原手术,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做出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对于早期发现或者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而言,放疗和化疗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目前,化疗和放疗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最大限度 地降低患者的痛苦和不良反应,临床医生现在通常会使用一定的化疗和放疗联合用药。这些应用包括:对老年人和其他身体较差的患者采用化疗或放疗有明显的疗效,保守的治疗方式更适用于那些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接受手术的人。此外,融合不同的治疗方法也被研究和推广,以便于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目前,临床医生普遍认为放疗和化疗的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二、发展趋势展望 虽然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医学科技的进步仍在悄然改 变着每一个患者的命运。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传统治疗方法不能令患者满意,因此尾注给大家推荐几个未来发展趋势。 1.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发现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抑制因子,以及其他抗癌 药物,引入患者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从而识别和攻击恶性肿瘤细胞,并防止肿瘤细胞扩散。目前,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多靶点联合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并返回改进患者的生存率。 2.光动力治疗 近年来,光动力治疗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被广泛研究。光动力治疗 可以在不对组织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下破坏恶性肿瘤细胞,减少患者对放疗、化疗的需求,还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被认为光动力治疗在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现在已经成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医学实践经验的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 疗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未来,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多,一定会有更多的治疗技术得到发展,让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的异常细胞增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化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方法之一,能够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以达到减轻病情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本文将介绍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 一、药物选择 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需要准确选择药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肿瘤的类型和分期、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医生会选用合适的抗肿瘤药物。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多柔比星、卡铂、依托泊苷等。这些药物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修复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二、疗程和剂量 化疗方案还需要明确疗程和药物的剂量。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一般来说,化疗的周期为3-4周,连续进行多个周期,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剂量的选择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情况来确定,医生会选择适当的剂量以最大程度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联合治疗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通常会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常见的联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靶向治

疗等。手术可以切除肿瘤组织,减轻肿瘤的负担;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灭肿瘤细胞;靶向治疗则是利用特定的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目标进行干预。这些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互相补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四、不良反应管理 化疗是一种具有一定毒性的治疗方法,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食欲不振等。在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不良反应管理。例如,通过给予抗恶心药物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通过使用头皮冷却帽来减轻患者脱发的程度。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护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五、化疗后的随访和监测 在化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监测。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结束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仍然存在。通过定期的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提高复发和转移的早期诊断率。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情、提高生存率。然而,在使用化疗药物时需要准确选择药物,并明确疗程和剂量,同时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全面管理不良反应,并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监测。这些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口腔医学领域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的恶性或良性肿瘤,包括口腔黏膜、舌、唇、颌骨等部位的肿瘤。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包括早期诊断、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方面。 一、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口腔医学领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且无创的检测手段,如CT、MRI和超声等,可以准确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袭深度,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并进行早期治疗。此外,口腔医生还可以通过活检等方式获取组织样本,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早期诊断的关键是早期治疗,对于早期肿瘤,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精细化,切除范围得到控制的同时,对肿瘤组织的损伤更小。并且,微创手术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复原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辅助治疗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辅助治疗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可以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的 风险,提高治疗效果。放疗通过利用高能射线直接杀死癌细胞来控制 和杀灭肿瘤,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干扰或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则是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分子结构来选择性的杀死癌细胞。 四、研究进展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方法,还有很多新的 治疗方法正在不断研究和尝试,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免疫治疗、 基因治疗、药物载体技术等都是当前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免疫 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细胞,基因治疗则 是通过改变人体细胞的基因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药物载体技术则可以 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和疗效。这些新的治疗方法有望为口 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 加精准和全面的治疗选择。早期诊断、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方法的 不断改进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外,不断 涌现的新的治疗方法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口腔医学领域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口腔颌面 部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治研究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治研究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及颈部的恶性或良性肿瘤。这类疾病不仅对个人健康和生活带来威胁,同时也给医疗卫生部门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病情难以发现,且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所以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首先是依靠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常见症状为疼痛、出血、溢脓、口臭、反复感染等。而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口腔内照相、B超、CT、MRI等。其中,MRI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检查手段。这样的诊断方法不仅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还能够给医生提供参考,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方案的制定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需要依据患者的肿瘤种类、病情进展、个人情况等综合考虑,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较早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根治手术、化疗、放疗等,而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微创技术的应用,治疗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外科手术已经采用了更加精密、微创的方法,如光学放大手术镜、透视技术等,这使得手术创口更小、术后恢复也更快。同时,对于复杂的大块头肿瘤,采用放疗或化疗辅助治疗亦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治疗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不同的治疗方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可能会引起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对于患者的治疗要求更为精细和全面,不仅要对患者的病情、肿瘤位置及大小、个人身体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考虑,还需要制定出综合性的治疗方案。这样的方案也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以达到对患者身体的最佳保护与治疗。 除了治疗方式的多样化,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还需要围绕着严格的治疗规划和标准展开。这就需要医生团队必须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综合性评估,全面核实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进展、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案等信息,才能给患者制定出最合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针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展开深入的分析及探究。方法:选取80 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的高发年龄段在41岁-60岁范围内;发病的部位常见于口腔以及唾液腺、颌骨;在病理分型中,较为常见的为鳞状细胞癌,其次为恶性淋巴癌、粘液 表皮样癌。结论:发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并且于口腔处发 病的几率较高,常见的病理理性以鳞状细胞癌发病率居高,应引起广泛重视度。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分析及探究 作为构成全身恶性肿瘤的一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其 发病的部位较为特殊,并且类型多样,因此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度。伴随此种疾病的发病 率不断攀升,当前国内外也在不断的加大研究力度。本研究针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相关 临床病理展开深入的分析,作出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分类的标准为: 参考UICC 2002年临床TNM实施,同时根据WHO 2005年相关的唾液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法,以及参照WHO 2002年国际肿瘤疾病分类标准展开[1]。80例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在12岁-75岁范围内,平均(55.6±1.2)岁。 1.2研究方法 针对80例患者的年龄实施分类,共分成7各年龄段:低于20岁、21岁-30岁之间、31 岁-40岁之间、41岁-50岁之间、51岁-60岁之间以及61岁-70岁之间、大于71岁,对于每 一年龄段患者的发病比例进行统计。 针对80例患者的发病部位和比例进行统计,具体为:口腔处,即包含舌、牙龈、口咽部、颊和腭部;大唾液腺,即包含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颈部、面部以及颌骨、唇部位; 针对80例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及分布比例进行统计,即包含鳞状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癌、腺癌、转移癌和恶性混合癌、恶性淋巴癌。 2结果 2.1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经统计,各年龄段发病情况具体如下:低于20岁患者2例(2.50%),21岁-30岁患者 有4例(5.00%),31岁-40岁患者有6例(7.50%),41岁-50岁患者有26例(32.50%),51岁-60岁患者有28例(35.00%),61岁-70岁患者有10例(12.50%),71岁以上患者有 4例(5.00%)。结果显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在41岁-50岁以及51岁-60岁之间所占的比重较大,总比例为67.50%。 2.2患者发病部位情况 患者的发病部位情况具体如下:口腔部位(32例)中,发病于舌部8例(10.00%),牙 龈部6例(7.50%),颊部7例(8.75%),口咽部8例(10.00%),腭部5例(6.25%); 大唾液腺(20例)中,发病于舌下腺10例(12.50%),腮腺6例(7.50%),下颌下腺4例(5.00%);发病于颌骨16例(20.00%);发病于面部、唇部、颈部各4例(5.00%)。结 果显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常发部位在口腔部,大唾液腺、颌骨次之。 2.3患者病理分部类型情况 80例患者的病理分部类型情况具体如下:鳞状细胞癌患者30例(37.50%),恶性淋巴 癌患者19例(23.75%),粘液表皮样癌患者8例(10.00%),腺样囊性癌患者6例 (7.50%),基底细胞癌患者5例(6.25%),腺癌患者5例(6.25%),恶性混合癌患者4 例(5.00%),转移癌患者3例(3.75%)。结果显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中鳞状细胞 癌病理类型居多,其次为恶性淋巴癌和粘液表皮样癌。 3讨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于发病以后,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出血、溃疡等。在当

10口腔颌面部肿瘤病案分析学生用 Word 文档

实验五口腔颌面部肿瘤病案分析(4学时) [目的和要求] 从具体的病案分析,使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讨论中要求同学个个发言,由教师引导,逐步深入,正确地进行综合与分析,通过讨论明确诊断与治疗。 肿瘤病案一 患者,男,58岁,工人 主诉:左下颌骨无痛性肿物2个月,伴下唇麻木 现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发现左下磨牙后区有一个小米粒大小的肿物,不疼,末治疗。随后肿物缓慢生长,仍无症状。1个月前左下磨牙松动,肿物生长加快,同时感觉左下唇麻木。继而出现开口受限,前来就诊。 检查:面部不对称,左侧略膨隆。开口度2.5cm。左下磨牙后区有3cm×4cm×1cm肿物,中心有直径约1cm溃疡。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坦,表面由坏死组织覆盖。肿物已波及颊粘膜。左下第三磨牙缺失,第二磨牙三度松动。左颌下可触及约2×3cm淋巴结一个,活动,质中,无压痛,与周围不粘连。x线所见:左下颌骨后部牙槽突有骨密度减低区,第二磨牙牙槽突吸收至根尖部。 诊断: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治疗: 肿瘤病案二: 患者,女,65岁。 主诉:右舌溃疡2个月。 观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发现右舌缘疼痛,以进食时为重。自认为是活动义齿刺激所歌,停止使用义齿l周后疼痛无明显减轻,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有“溃疡”,服用维生素C每日 3次,每次2片;同时服用“下火”的中药,效果不佳。此后溃疡增大。烧妁痛加重,目前疼痛已明显影响进食。 检查:右舌缘中部可见约2cm×2cm的溃疡,边缘高起,不规则。溃疡底部不平坦,上有坏死组织的伪膜覆盖。基底有浸润,范围约3cm×3cm,尚未达到口底,触痛明显。右下第一二磨牙缺失,活动义齿修复,义齿边缘光滑。右颌下可及两个淋巴结,质中,无压痛,活动。 诊所: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治疗: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护理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术前护理 1、肿瘤部位、生长速度、形态、大小、边界、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功能障碍等。 2、了解心理状态。 (二)术后护理 1、了解手术方式及术中情况。 2、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3、观察伤口渗血及疼痛情况、有无喉头或颈部水肿。 4、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状、量。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介绍疾病有关知识,安慰和鼓励患者,减轻或消除其焦虑心理。 2、饮食护理: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病情观察:观察肿痛的变化,化疗者观察化疗的疗效。 4、术前准备 (1)备皮:上颌骨截除需要口内植皮者应准备供皮区皮肤;如同期做眶内容物摘除术,术前洗眼,抗生素眼水滴眼;同时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时,常规做好预防性气管切开术的准备。 (2)按医嘱予含漱液漱口或牙周洁治。 (3)按医嘱配血,做好输血准备。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全麻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手术次日改半卧位。 (2)心理护理:介绍疾病有关知识,安慰和鼓励患者,减轻或消除其焦虑心理。 (3)饮食护理:按医嘱流质、半流质饮食或鼻饲。腮腺术后应禁食刺激性食物,双侧颈清患者限制入水量。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及疼痛情况;注意有无喉部或颈部水肿,保持呼吸道和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等。 3、症状护理 (1)疼痛:指导患者全身放松及深呼吸,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2)发热:物理降温,监测体温,必要时遵医嘱药物降温。 4、用药护理:指导患者用药并观察药物副作用。化疗者参见《化疗护理常规》。 5、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护理,一般在术后5-7天,经堵管无呼吸困难时,即可拔除。 三、健康指导要点 1、保持口腔清洁。 2、行舌下肿块切除术后,3-5天内不要讲话,减少舌部活动,指导交流:书写或打手势。 3、手术后7天拆线,需要硬化治疗者观察疗效。 4、下颌骨术后颌间结扎一般维持4-6周。 5、协助患者尽快恢复舌体活动功能,锻炼语言发音功能。

你知道怎样进行口腔肿瘤标志物检测么

你知道怎样进行口腔肿瘤标志物检测么 (甘孜州道孚县人民医院四川甘孜 626499) 口腔肿瘤在临床中属于常见而又多发的一种疾病,口腔肿瘤多数为恶性肿瘤。根据笔者调查结果证实,近年来口腔肿瘤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为了确诊口腔肿瘤疾病种类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通常会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进行进行确诊。在口腔肿瘤各种检查结果中标志物检测是由为重要的,但是笔者想大多数人对于口腔肿瘤标志物检测都不太了解,这种检查方式不像血常规以及尿常规,便常规等常规检查那样普遍,但这种检查确实十分重要的检查。下面就跟笔者来看一看,什么是口腔肿瘤标志物检测。 1 什么是口腔肿瘤口腔肿瘤顾名思义事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以恶性肿瘤为多见,癌症居多肉瘤比较少。在口腔肿瘤中,绝大部分病人为鳞状细胞癌,其次为腺性上皮癌,还有部分病人为基底细胞癌,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绝大多数口腔肿瘤发生于口腔暴露位置,通常会伴有癌前病变过程,这对于口腔癌早期发现以及确诊治疗提供了便捷以及有利的条件。 2 口腔肿瘤表现通常情况下口腔肿瘤发生后会伴有明显的临床表现。(1)口腔溃疡,大多数口腔肿瘤病人口腔溃疡在治疗后会出现复发情况,而且会伴有久治不愈等表现。 (2)色斑,出现口腔粘膜白斑表现,如果白斑表面发生颗粒状肉芽肿,硬结,表面变得粗糙。(3)肿块,刚病人发生口腔肿瘤时,在口腔内会迅速出现,并增大口腔肿块,经过治疗没有消退的迹象,同时会伴有溃疡。(4)手齿松动,即为多数牙齿松动,在没有任何状况,前提下出现牙齿松动很可能是口腔肿瘤恶变开始。(5)张嘴受到限制,在排除下颌关节病变情况下,病人张口受限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口腔肿瘤,如果病人发生上颌后位癌或是舌根癌,早期表现就是张口受限。(6)下唇麻木,通常情况下,下唇麻木发生在一侧,此表现也是下颌癌的主要表现。 3 口腔肿瘤标志物检测口腔肿瘤标志物,主要应用于口腔肿瘤检测中,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分为癌基因类、激素类、酶类、糖蛋白抗原、癌胚类抗原以及肿瘤相关的病毒等。 3.1CEA/癌胚抗原 CEA属于酸性糖蛋白的一种,在胚胎时期时,在胰腺、肝脏以及小肠的合成下,血清中含有量十分低,通常低于5μg/L,如果是吸烟者可达到15μg/L至-20μg/L,发生口腔癌后CEA表达有明显升高。 3.2SCC-AG/鳞状细胞相关抗原 SCC是由宫颈癌细胞中提纯的,临床通常将其作为宫颈癌的标志物,但根据有关资料证实,在口腔鳞癌病人中,有33.3%病人血清中,SCC-AG水平出现明显升高状态,如果病人发生肿瘤复发情况,阳性率可高达75%,经过治疗发现SCC-AG水平有所降低,通过临床各项研究结果以及随访结果证实,在口腔肿瘤中SCC-AG具备表达意义,能够达标疾病发展过程,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没有关联性。就目前临床来看,将SCC作为鳞状上皮癌重要标志物,将SCC-AG作为口腔鳞癌标志物。 3.3TPA/组织多肽抗原 TPA的存在于肿瘤组织与胎盘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多肽,属于一种单链多肽,通常在恶性肿瘤病人血清检出结果中发现,有70%以上的病人为检出。TPA增高和肿瘤组织类型以及发生位置无关,但根据有关资料证实,在口腔肿瘤检查中,TPA的敏感性为45%,经过治疗后病人TPA 水平均有所下降,说明TPA在口腔肿瘤检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3.4β2-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主要表达在有核细胞表面,β2-微球蛋白作为HLA-C抗原与HLA-A抗原、HLA-B抗原的一分子量为11800链。根据有关资料证实,病人在发生口腔鳞癌以及口腔黏膜下纤维变性中,β2-微球蛋白水平出现明显上升状态,通过我院81例腮腺肿瘤病人检查结果证实,术前恶性肿瘤病人β2-微球蛋白水平有明显增高迹象,但两性肿瘤病人β2-微球蛋白并未发生增高,可见在腮腺肿瘤鉴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在口腔、颌骨和面部组织中发生的恶性或良性肿瘤。由于肿瘤的发展和扩散可能对个体的口腔功能和美观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成为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内容。 一、术前准备 在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常见的术前准备包括详细的病史收集、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这些准备工作的目的是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手术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肿瘤大小、肿瘤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手术治疗可分为保守手术和激进手术两种: 1. 保守手术:适用于良性肿瘤,其目的是尽可能保留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功能。常见的保守手术包括切除肿瘤组织、肿瘤切片检查以确认肿瘤的性质以及局部组织修复等。 2. 激进手术:适用于恶性肿瘤,其目的是根除肿瘤并防止其扩散。激进手术常常需要切除整个肿瘤组织以及周围的淋巴结。 三、手术中的技术和团队

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操作,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手术技巧。在手术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多的损伤。 2. 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包括对手术器械的准备、对手术区域的消毒和无菌操作等。 3. 与其他科室的医生合作,共同制定手术方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四、术后护理和康复 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后需要进行恢复期的护理和康复。术后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进行术后检查和监测,以评估手术的效果和肿瘤的复发情况。 2. 合理饮食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康复和恢复。 3. 必要时,结合物理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 五、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 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常见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

口腔颌面肿瘤切除术记录

口腔颌面肿瘤切除术记录 术前准备: 患者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55岁 术前检查:口腔颌面部的肿块,口腔活查结果为肿瘤,需要进行切 除手术。 手术日期:20XX年XX月XX日 手术地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 手术医生:XXX 术中情况: 1. 麻醉: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并通过口腔内导管进行人工 通气。 2. 切口:在右颊黏膜粘膜纤维性肿瘤生长的区域,进行一条长度约 3cm的水平切口。 3. 切除肿瘤:经过切口初始探查,肿瘤被明确定位于右颊黏膜表面,质地坚硬,无明显破溃。使用手术钳和电切术,将肿瘤完整切除,并 确保周边正常组织无残留。

切除肿瘤过程中,注意保护周围组织,确保操作区域的充分清洁和可视性,并避免伤及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 4. 出血控制:手术过程中出血较为轻微,通过局部止血和电凝止血等方式,有效控制出血情况。手术后,出血量未超过正常范围,无需进一步止血措施。 5. 切口关闭:肿瘤切除后,切口边缘组织做局部缝合,使用可吸收缝线进行切口的完全闭合,保护手术区域,预防感染,并促进愈合。 6. 术中并发症及处理:手术过程中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者和团队及时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处理: 1. 观察: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至恢复室进行观察,注意患者的呼吸、循环、麻醉药物的排除等情况。 2.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疼痛缓解。 3. 术后护理:在手术切口部位进行术后伤口护理,保持创面清洁,并定期更换敷料。 4. 饮食: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逐渐过渡至软食,并根据患者情况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 5. 出院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护理指导,指导患者注意伤口护理、饮食调理、药物使用等事项,并向家属解答相关疑问。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诊治原则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诊治原则 Guideline for evaluat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metastasis from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alignances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肿瘤学组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淋巴道转移倾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内容。为与国际接轨,统一国内诊治标准,便于学术交流,特制定口腔颌面部不同部位即不同病理类型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治原则供参考。 一、颈淋巴分区 当前国际学术交流多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法,建议国内亦采用这一办法,为便于掌握,现将国内以前一直沿用传统的颈部淋巴结分组法与其对应关系说明如下(图1):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 (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 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 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 和后上的B区。 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 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 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 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 后缘下1/3段。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 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 界)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 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 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Ⅵ区和VII区与口腔癌的淋巴结转移无密切关系。 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一)颈淋巴结转移的检查 【临床检查】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查体,并结合病史。由于检查者临床经验的差异和颈深淋巴结群相对深在的位置,使得该方法在颈部cN0的判断上误差较大,准确性及精确性都较差。一般而言,参照原发灶部位的区域淋巴结引流特点,结合临床触诊淋巴结直径大于1.5cm、质地偏硬、固定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者视为阳性,尤其对于呈持续长大、经抗感染治疗体积无明显缩小者,更应视作淋巴结转移。 【影响学检查】 目前CT、MRI、B超、PET、SPECT等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为临床颈部淋巴

口腔颌面肿瘤手术麻醉

口腔颌面肿瘤手术麻醉 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只要其全身情况许可,通常行根治手术。涉及颅前凹或颅中凹的手术即是颅颌面联合手术,兼有口腔颌面外科和神经外科之特点。 一、一般准备 (一)心理准备 实施肿瘤手术的患者,常会因大面积组织切除后头面部外观畸形而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对已接受多次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手术麻醉的痛苦体验与不良回忆会使其在再次手术时产生恐惧而不合作。有些患者对病情发展和健康状况过分关注而引起其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变。对于诸多心理问题,麻醉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术前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尽可能地取得他们的配合。不良心理活动的抑制与阻断,无疑对配合清醒插管、维持生理状态稳定和减少术后并发症都有重要意义。 (二)病史准备 口腔颌面患者,尤其肿瘤患者,年龄大、进食困难、肿瘤转移等致营养状况差。再加上多次的放疗或化疗,往往伴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术前应加以纠正。适当补充白蛋白或给予输血治疗,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纠正贫血或血小板过低,使血细胞比容大于30%,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还需给

予凝血因子或血浆治疗。合并心肺等脏器疾病时应积极控制症状,改善功能并提高手术耐受力。 在术前访视时应了解患者的既往头颈手术史及放疗和化疗史,既往的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对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化疗药物可加强肿瘤细胞对放疗的反应性,但随着药物的积聚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常用的化疗药物如顺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卡铂、紫杉醇等,甲氨蝶呤、紫杉醇及多西他赛有骨髓抑制作用,可致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降低。紫杉醇和卡铂可降低一氧化碳的弥散率,而这种影响甚至会延续到化疗停止后5个月。甲氨蝶呤还可导致口腔溃疡、腹泻、低体重、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顺铂和多西他赛可致中枢神经毒性。有些化疗药物还影响心肌收缩,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如蒽环类抗生素,有些易致心内膜纤维化如白消安,有些可导致QT间隙延长如多柔比星。当使用此类化疗药物时,必须全面评估心脏功能,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麻醉医师只有了解化疗药物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才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围术期麻醉方案。 除了评估化疗药物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放射治疗的影响也不能小觑,局部放疗致局部组织纤维化,进而导致颌下间隙固定、下颌活动受限、颈椎僵硬,造成困难气道。放疗后的急性炎症反应如表皮炎、口腔黏膜炎等,在插管等操作后容易出现继发感染或出血。既往头颈部的手术改变了口咽腔的局部解剖可造成再次插管或气管切开困难。 二、术前气道评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