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肿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良性、恶性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恶性肿瘤发生率之比约为2:1.其中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5%,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73.65%.男女性发病率之比为2:1.40-6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于,60岁以前者占73.65%.肉瘤发生于40岁以下.1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以显示颌骨肿瘤的部位、范围、性质、判断为原发瘤还是邻近组织肿瘤对颌骨的侵犯.颈动脉造影、瘤窦腔造影、涎腺造影可有助于确定某些肿瘤的范围、性质.CT和MRI 常用于显示颌面深部的肿瘤.2穿刺检查:通过穿刺取得标本,观察其物理性状和光镜下的细胞学诊断对肿瘤做出初步诊断.有颌面部肿块的粗针吸和涎腺肿块的细针吸检查.3活组织检查: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但不宜用于涎腺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活检取材后应尽快对肿瘤进行治疗.4B型超声:对囊性、深在的肿物和涎腺肿物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5放射性核素扫描:如99m锝、67镓等扫描对颌骨中央癌涎腺淋巴瘤等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6化验检查:某些项目对嗜伊红淋巴肉芽肿、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和瘤样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口腔颌面部肿瘤多位置较表浅,易于早期发现,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多不甚敏感,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一、软组织囊肿包括涎腺囊肿粘液囊肿、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腮腺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和腮裂囊肿.涎腺囊肿粘液囊肿流行病多见于青少年,小涎腺囊肿发生于小涎腺分布的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但以下唇、口底多发.病因系因小涎腺排泌通道损伤致涎液外溢到邻近结缔组织内潴留而成,或因小涎腺排泌通道阻塞致涎液潴留小涎腺内而成.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粘膜下,直径从数毫米至2cm,圆形,淡蓝色,软,破溃流出无色透明的粘液后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多次破溃可变硬韧呈白色.治疗切除囊肿及其邻近腺

体组织,也可吸出囊肿内粘液后注入2%碘酊或20%NaCl液,或少量三氯醋酸.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舌下囊肿

流行病俗称蛤蟆肿,好发于青少年之一侧口底,较常见.

病因系因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所致,也可因导管破裂,涎液渗入邻近结缔组织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淡蓝色突出于口底,穿刺抽出粘液后缩小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囊肿长大可上抬舌,延伸到对侧口底或穿过口底肌肉间隙达颌下、颏下,影响吞咽、语言和呼吸,继发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B超显示囊壁清楚,内部无回声或有散在光点,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舌下腺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不宜手术者可行囊肿袋形切除术;或用银丝或钢丝穿囊壁结成小环使囊液引流以减轻症状.

预后彻底切除无复发,袋形切除术若囊壁切除过少,可因周缘封闭会有复发.

颌下腺囊肿

流行病少见,多单发.

病因因炎症、结石使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于腺管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因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时发生的部位不同,囊肿的部位也不同.阻塞发生于导管前部时,囊肿可突向口底颇似舌下囊肿,阻塞发生于导管后部时,囊肿突出于颌下,触之软,囊性感.囊肿常位于口底肌肉的深面,无任何症状,合并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X线片有时可见患侧颌下腺导管结石.B超示囊壁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颌下腺.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如将突向颌下的舌下囊肿误认为颌下腺囊肿,术后必复发.鉴别点有:舌下囊肿先出现于一侧口底,后才累及颌下,颌下腺囊肿恰好相反;自颌下推压囊肿,口底出现肿物者为舌下囊肿;囊肿穿刺液稀薄者为颌下腺囊肿;术中见囊肿与颌下腺关系密切,则为颌下腺囊肿.

腮腺囊肿

流行病很少见,单侧发生.

病因系因腮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致.

症状与体征囊腮腺区缓慢增大之无痛性肿块,软,有囊性感,边界不甚清,与表面皮肤无粘连,基底部活动差.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含淀粉酶的无色透明液,腮腺造影见良性占位病变,B超示囊性边界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囊肿及邻近部分腮腺切除,慎勿伤及面神经和腮腺总导管,严密缝扎腮腺残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皮样、表皮样囊肿

流行病常见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时期残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育而来,表皮样囊肿也可由外伤、手术等使上皮细胞种植组织内发育而成.

症状与体征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皮、腮腺区和颌下区,圆形,直径多小于3cm,与表面皮肤粘连,增长缓慢,压之有揉面感,继发感染可红肿,骤然增大,疼痛.皮样囊肿多见于眶周和面、颈中线部,圆形,直径可达4-5cm,活动、无粘连,压之有揉面感,增长缓慢,压迫骨质可致骨缺损.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物.

治疗切除囊肿.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皮样囊肿偶见恶变,其恶变率为1.5%-9.2%.

甲状舌管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病因囊肿由胚胎发育期中形成的甲状舌管残留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球形,较小,增长缓慢,质地软而韧,边界清楚,位于颈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上下多见,偶见偏于颈侧者.伸舌时囊肿缩向上方深面,位于舌骨以下者在囊肿与舌骨间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一般无症状,继发感染可有疼痛和囊肿增大.如囊肿因感染或损伤破溃,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时有粘液排出.

检查B超示囊性,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病理囊肿呈球形,包膜完整,内壁光滑,内含清亮的液体或粘液.光镜下囊肿和

瘘管均衬有复层柱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常见甲状腺滤泡及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切除囊肿,术中应咬除与之相连的部分舌骨.甲状舌管瘘应切除瘘口周围皮肤.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甲状舌管瘘长期不治疗可发生癌变.

鳃裂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于中年以前,单侧,以右侧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期鳃裂上皮残余发展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因来源的鳃裂不同,其发生的部位也不同,第一鳃裂瘘多于囊肿,位于耳垂下方至舌骨小角连线上的任何部位,囊肿则位于腮腺区,耳垂后和颌下区;以舌骨和下颌角做标志将颈部分为上、中、下三份,第二鳃裂囊肿多于瘘,位于颈上份,瘘之外口位于颈中下份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其内口通向咽侧壁;第三、四鳃裂囊肿甚少见,偶见瘘,第三鳃瘘外口位于颈中,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咽侧壁;第四鳃瘘外口位于颈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向梨状窝或食管.诸鳃裂中,以第二鳃裂囊肿最多见.囊肿球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生长缓慢,无疼痛,上呼吸道感染时可骤然增大、疼痛,而后又回缩,触诊囊肿柔软,有波动感,边界不十分清楚.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鳃瘘可行瘘管造影以明了瘘管走向.

病理囊肿大小不一,壁厚或薄,内含清亮含或不含胆固醇结晶液体.光镜见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