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中州三地称谓考析

合集下载

《庄子·内篇》中州三地称谓考析

《庄子·内篇》中州三地称谓考析

书・ 禹贡》 记载 : “ 荆河惟豫州。 ” 《 吕氏春秋》 又说 : “ 河汉 之 间为豫 州 。 ” 说 明 中州 南 界是 荆 山 、 汉水 , 北 界 是 黄河 , 即今 天 河南 省 黄河 以南 、 湖北省北部、 山
东 省 西南 隅和 安徽 省西北 部 。 庄 子故 里 宋地 , 在今 天河 南商 丘一 带 , 这 已成 为
郑 国为 背景 。卫 国是 殷 商 故 地 , 卫 都 朝 歌 在 今 河 南 省淇 县 , 郑 国都城 新郑 即今 天河 南 的新郑 县 , 都属 于 中州 范 围 。上 述 这 些 与 中 州 相 关 的 事 象 , 在《 庄 子 ・内篇 》中很 容 易 被 识 别 , 有 的 甚 至 一 目 了然 。 但是 , 《 内篇 》 中有 些 与 中州 相 关 的 地 名 , 不 是 以原 有 的名称 出 现 , 而 是 经 过 了《 庄子》 作 者 的改 造 , 变 得虚 实难 辨 。 比如 , 《 人 间 世》 中 出现 的 曲辕 、 《 应 帝 王》 篇 提 到 的殷 阳 、 蓼水 , 就 属 于这 类 地 理 名 称 , 它 们 亦 真亦幻 , 显得扑 朔迷 离 。对 这些地 名 加 以考 证 、
矣。 ”
树冠 之 大 、 树 干之 粗 、 树 身之 高三 个维 度刻 画 了栎 树 的奇 异 : 树冠 能 为数 千头 牛 遮 荫 , 树 干粗 达 百 围 ( 约 十丈 ) , 树干 高过 山顶 的部 分就 有 十仞 ( 约十 八米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2 —0 2
千牛 , 絮之 百 围 , 其 高临山 , 十仞 而后 有枝 , 其可
以为舟 者 旁十数 。
成 玄英 疏 日 : “ 祀 封 土 日社 。 ” 社, 即土 地 庙 。匠 石

庄子名词解释

庄子名词解释

庄子名词解释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车,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与老子齐名。

他的哲学思想以《庄子》为代表,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庄子的名字“周”寓意着“周而不比”,意味着他超脱于尘世之外,独步于道。

他的字“子车”则寓意庄子坚持道的信念,像是驾驶一辆车般执着而坚定地追求道的真理。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聚焦于“道”和“自由”两个方面。

他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超越一切的宏伟无比的“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是一种自然力量,是万物之根本。

他强调顺应道,与之合一,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心境的安宁。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不要执着于功利和欲望,以达到返璞归真、无欲无求的境界。

庄子的思想还体现了一种自由主义的倾向。

他崇尚自由、追求自由,主张个体自由发展和自主选择。

他以“逍遥游”为理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生的自在。

他以“蝶梦”为喻,认为人的生活就像梦中的蝴蝶,自由自在而无拘无束。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反对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提出了“无己无私”的观点。

庄子的作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

他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哲学思想,这也成为了庄子哲学独特风格的重要特征。

他巧妙地运用夸张、幻想和反讽的手法,生动地揭示了世间万物的虚妄和无常,以此向人们表达了追求自由和心灵解放的理念。

庄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道家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的佛教、儒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了许多后世思想家的研究对象和借鉴,对于人们追求自由、追求心灵解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庄子》成语浅析

《庄子》成语浅析

《庄子》成语浅析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3期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 tion)No.132011《庄子》成语浅析毛向樱摘要:《庄子》是一部先秦的重要典籍,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文献材料,作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成语有很多源于《庄子》.从形成方式,语法结构,词义演变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源于《庄子》的成语关键词:《庄子》;成语;结构;演变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I)13—0149—03 作者简介:毛向樱(1978一),女,广西桂林人,硕士,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00)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收稿日期:2011—04—11先秦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庄子又是这个轴心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傲视王侯,视功名富贵如粪土的庄子,狂放不羁,逍遥自在.虽一生困顿却不改其志.更给后人留下了"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经典之作.其中精华大部分浓缩为言简意赅的成语.融入了传统语汇之中,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铸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庄子》是先秦文化典籍.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着作.对于中国后世的哲学,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历来从哲学上,文学上研究《庄子》者众,从语言上专门研究《庄子》者却鲜有.我们平时脱El而出的很多成语其实都出自《庄子》.《庄子》全书共33篇,形成成语213条,研究《庄子》成语, 可以加深对《庄子》一书的语言特色,庄子的思想以及其深邃的内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庄子》在汉语史上的地位.本文试从形成方式,语法结构,词义演变等不同的角度对源于《庄子》成语进行探析. 一,《庄子》成语的形成方式《庄子》成语的结构可分为原型结构和非原型结构两大类.所谓原型结构,是指后人引用《庄子》的成语时保留了它的语言结构的原貌.摘词摘句沿用.不作任何改动.例如:视死若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庄子?秋水》) 其应若响——"其水若动,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庄子?天下》)变化无常一"忽漠无形,变化无常."(《庄子?天下》) 骈拇枝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于德" (《庄子?骈拇》)所谓非原型结构,是指后人在发掘,引用《庄子》的成语时对它的语言结构作了些改动.其改动的办法有以下儿种:(一)减字法后人删减原句中的虚词和不影响意义的关联词或实词后而形成的成语.例如: 强聒不舍——"见侮不厚,救民之斗;禁攻寝兵. 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庄子?天下》)一日千里——"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庄子?秋水》)见笑大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得鱼忘荃——"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庄子?外物》)(二)增字法后人在保留诗文原意的基础上.摘取其中的主要词语增加适当的字和词意合而成.例如:,其书五车."(《庄子?天学富五车——"惠施多方下》)摘取"五车"保留了原意,增加了"学富"而成. 蒿目时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庄子?骈拇》)栩栩如生——"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庄子?齐物论》)蚊力负山——"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庄子?应帝王》)(三)换字法后人将原型成语中的某个字更换后形成另一成语.例如:虚与委蛇——"壶子日:'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 一149—安常处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庄子?养生主》)捉襟见肘——"曾子居卫...….三H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庄子?让王》)(四)调序法后人将原型成语或后出成语的顺序调换后而构成的成语.例如:中规中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庄子?徐无鬼》)一饮一啄——"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祈畜乎樊中."(《庄子?养生主》)每况愈下——"庄子日:'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正获之问于监市猗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五)概括法后人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例如:苌弘化碧——"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庄子?外物》)目无全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 薪尽火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如其尽也."(《庄子?养生主》)郢匠挥斩——"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庄子?徐无鬼》)(六)其它: 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形成的成语.如发硎新试——"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批隙导寂——"批大邰,导大寂."(《庄子?养生主》) 白驹过隙——"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马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二,《庄子》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在成语中大都能得到体现,下面对《庄子》中的成语语法结构类型试作分析(一)联合式指词组或短句的前后部分是互相并列的动作,状态或事物如:摇唇鼓舌苞苴竿牍大本大宗满坑满谷呼牛呼马栉风沐雨内圣外王吮痈舐痔槁项黄馘孤雏腐鼠六通四辟肝胆楚越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得心应手非愚则诬超轶绝尘至矣尽矣累瓦结绳鹤长凫短踵决肘见尸居龙见骈拇枝指存而不论善始善终中规中矩窈窈冥冥朝三暮四碧血丹心黄钟大吕批邵导寂安常处顺一饮一啄分庭抗礼大惑不解送往迎来款学寡闻鬼斧神工亦步亦趋尻轮神马绝圣弃知虫臂鼠肝延颈举踵窃钩窃国探囊胜箧相响相濡息黥补劓越俎代庖含哺鼓腹詹詹炎炎虚往实归避世绝俗安室利处百舍重趼冰解冻释不上不下尘垢秕糠沉鱼落雁椎拍皖断鹑居觳食改容易貌官止神行华封i 祝恢诡谲怪鲁(卤)莽灭裂褰裳躔步钳口不言上漏下湿妄言妄听吸风饮露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二)偏正式指词组或短句的前部为修饰或限制成分.后部为被修饰或限制的对象.如:屠龙之技太仓一粟(太仓梯米)尾生之信害群之马谬悠之说井蛙之见傥来之物鼓盆之戚蜗角之争濠梁之上以锥刺地以管窥天望洋兴叹大泽暑空茫然自失欣然自喜害群之马以强凌弱虚与委蛇数米而炊夜以继日栩栩如生涸辙之鲋斗升之水枯鱼之肆踌躇满志畏影而走勃然作色呆若木鸡招摇过市洋洋大观二缶钟惑自崖而反初生之犊附赘县疣方外之人相濡以沫相视莫逆莫逆之交跳梁小丑大而无当大相径庭绳墨之言执而不化画地而趋曳尾涂中姑射神人贻笑大方向若而叹不及之法对牛鼓簧和而不唱恢恢有余损之又损吞舟之鱼以火救火至信辟金至言去言斫轮老手(三)主谓式指词组或短句的前部为动作或状态的发出者.后部为动作或状态.如:邯郸学步一日千里东施效颦百川灌河蚊力负山齿如齐贝变化无常知而不言强聒不舍夏虫语冰寿陵失步大人无己俯仰由人轮扁斫轮尾生抱柱剑头一映庄周梦蝶心如死灰形如槁木足音跫然苌弘化碧游刃有余发硎新试妇姑勃豁目无全牛监市履猫须眉交白白驹过隙(骐骥过隙)甘井先竭哀莫大于心死大匠运斤膏火自煎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螳臂当车咳唾成珠安危相易椿萱并茂道在屎溺吉祥止止小巫见大巫(四)动宾式词组或短句的前部表示动作.后部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不主故常不分畛域视死若生如蚁附膻蒿目时艰视为畏途无何有之乡不近人情瞠乎其后(五】补充式指词组或短句中.前面部分表示动作或状态,后面部分是对动作或状态的补充说明.如: 鱼游濠上失之交臂奔逸绝尘巢林一枝惮赫千里扶摇万里(六)连动式指词组或短句表达的动作有时问先后关系.如: 探骊得珠捉襟见肘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薪尽火传化腐朽为神奇播糠眯目踵决肘见(七)紧缩式如:鸡伏鹊卵大辩不言目击道存辞不获命目大不睹相忘江湖盗亦有道饮河满腹推舟于陆材大难用河汉斯言来世不可待(八)复杂式如:每况愈下(九)复句式如:君子之交淡若水知其一,不知其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人得而诛之日出而作.日人而息三,《庄子》成语的词义演变成语是汉语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 意蕴深厚,表达凝练的固定词组.与其他固定词组相比成语在意义与结构上都更具有一种稳定性.但是. 语言毕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伴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古到今,多数成语的形式,含义都发生了变化.从语义来说,有些成语. 旧义继续存在.但又滋生出新义:有些成语.语义改变.甚至变得完全不同了.这种情况在《庄子》中也同样存在.因此.我们在掌握,运用这些成语时,必须详尽推究.细心分辨.以免用错成语,弄巧成拙.例如: 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猗也:每况愈下."(《庄子?知北游》)每:每一次,逐一;况:状况;愈:更加.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探骊得珠——"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庄子?列御寇》)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朝三暮四.也写作"暮四朝三"——"狙公赋芋. 日:'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日:'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JiI先生语》:"若日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心如死灰——"形固可使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齐物论》)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望洋兴叹——"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濡:沾湿;沫:唾沫. 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现在多用以比喻夫妻之间相互救助和勉励呆若木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达生》)故事讲的是:纪浩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他是否把鸡驯好了,纪沽子说:"还不行, 它还骄傲得很呢!"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浩子还是回答说不行.因为斗鸡一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还很浮躁.再过十天,周宣王问起时,纪浩子还是说不行,因为斗鸡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最后,又过了十天,纪治子才满意地说斗鸡驯养好了.因为这时候这只鸡已经"德全"."望之似木鸡".其他鸡只一见到它都不敢正视,掉头就逃走了.由此可见,《庄子》故事的原意.无动于衷的木头鸡才是斗鸡的最高境界.这个成语最初用来形容人镇定自若,涵养高深.后来用以形容人呆笨.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变为一个贬义词.参考文献:[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4]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汉语成语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5】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

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

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
庄子内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和寓言,以及对人生、自由、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内篇进行译解和批判,探讨其中的哲学思想与价值。

首先,庄子内篇中所阐述的“道”概念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源,是一种无限无穷的存在,超越了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摆脱烦恼和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次,庄子内篇中许多寓言和故事,虽然看似简单却富有深意。

例如《胠箧》故事中,庄子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人类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的无限循环,以及在这个循环中的痛苦和无奈。

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反对功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态度,倡导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不是外在的虚荣和贪欲。

同时,庄子内篇中也对一些传统的价值观提出了批判。

例如《齐物论》中讲述了“同归于尽”的观点,即所有事物都最终归于同一的无为状态。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学术和道德价值观相悖,但庄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

这种观点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和反思。

总之,庄子内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哲学著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其哲学思想的译解和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庄子的思想精髓,进而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和
意义。

庄子全文及解释

庄子全文及解释

庄子全文及解释《庄子》全文解释内篇 . 逍遥游【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内、外、杂篇划分标准

《庄子》内、外、杂篇划分标准

《庄子》内、外、杂篇划分标准隋唐以后,《庄子》内、外、杂篇之分。

“皆依郭本”,逐渐固定下来。

这样,这种划分是根据什么标准?或者说,内、外、杂篇有什么区别?就成了学者们,特别是《庄子》注家探讨和争论的问题了。

最早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的是唐代成玄英,他在《庄子注疏序》中写道:内则谈于理本,外则语其事迹。

事虽彰著,非理不通;理既幽微,非事莫显;欲先明妙理,故前标内篇。

内篇理深,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逍遥”、“齐物”之类是也。

自外篇以去,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骈蹄”之类是也。

很清楚,成玄英提出以标题之有无和内容之深浅为划分、区别内篇与外,杂篇之标准。

很长时间内,许多学者一直承认、袭用这个标准,例如宋代罗勉道说。

“内篇皆先立篇名而篇中意不出此;外篇与杂篇惟摘篇首字以名之。

盖内篇命意已足,外篇、杂篇不过敷演其说尔。

”(《南华真经循本逍遥游》)明代陆长庚也说:“ 内篇七篇,庄子有题目之文也,其言性命道德、内圣外王备矣;外篇则标取篇首两字而次第缩之,盖所以羽翼内篇而尽其未尽之蕴者。

”(《南华真经副墨骈拇》)令人冯友兰亦主张“秦汉以后流传之庄学论文,有有标题者,有无标题着,编《庄子》之书者,将有标题者分为一类,将无标题者分为一类。

”(《庄子内外杂篇分别之标准》,载《燕京学报》20期)以有无标题作为划分《庄子》内篇与外、杂篇的标准,必须有这样的大前提:内七篇的篇名是《庄子》著者自拟。

这样,编校整理者才能据以把它们划为“内篇”。

然而从以上的分析看,这是绝难以成立的。

以内容深浅为划分内篇与外、杂篇的标准,也受到另一些学者的怀疑和批评。

如宋代林希逸说:“此篇(杂篇《庚桑楚》)文字何异于内篇,或日外篇文粗,内篇文精,误矣!”(《南华真经口义庚桑楚》)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亦认为,“杂篇多微至之语,学者取其精蕴,城内篇之归趣也。

”(《庄子解杂篇》)的确,以内容的深浅为标准来划分内篇与外、杂篇是很困难的,这个标准本身就是难以确定的,相对的。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考题例析 1.(2015•贵州黔南中考)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
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B.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
把握重点
《惠子相梁》
1.文章中哪几个词能够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呢?
文章中有两个词可以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一个是“恐”,一个是“搜”。
2.文章中鹓 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文章简洁的语言中可以看出,鹓 是一种奇鸟,它有个性,有追求,不会因为现实而改变自己的
理想。
3.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2.于是:在这时。 (于是惠子恐) 3.夫(fú):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夫鹓 发于南海)
4.是:这。 (是鱼之乐也) 5.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6.全:完全,确定是。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7.安:怎么(哪里)。 (汝安知鱼乐)
8.云者:如此如此。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9.既:已经。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古今异义 1.止 古义:栖息。 (非梧桐不止) 今义:停止。 2.于是 古义:在这时。 (于是鸱得腐鼠) 今义:因果关系。 3.国 古义:国都。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今义:国家。 一词多义 1.之 代词,他,代惠子。 (庄子往见之) 代词,代“鹓 ”这种鸟。 (子知之乎) 代词,代鸱。 (鹓 过之) 结构助词“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于 介词,引出动作处所,从。 (夫鹓 发于南海) 介词,引出动作处所,在。 (而飞于北海) 介词,在。 (于是鸱得腐鼠) 3.吓 语气词,hè,模仿发怒的声音。 (仰而视之曰:“吓!”) 动词,吓唬。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4.固 本来。 (子固非鱼也) 固然。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5.安 表疑问,怎么。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表疑问,哪里。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6.于是 表承接,“于是”。 (于是惠子恐) 在这时。 (于是鸱得腐鼠) 7. 子 古代著书立说,代表一个流派的人。 (庄子曰) 人物代词,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8.见 看望,拜见。 (庄子往见之) 引见。 (胡不见我于王) 词类活用 相:辅佐君主的人。这里是做宰相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惠子相梁) 重点句式

《庄子》讲解

《庄子》讲解

《庄子》讲解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作者为战国时期的庄子。


书以寓言和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

内篇主要讨论人
的本性和自由解放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人应当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超越社会的约束和束缚。

他用许多寓言故事来说明自由的重要性,如
蝴蝶梦、大鹏展翅等。

他将现实世界看作虚幻、相对的,主张人们要
追求真理和自然的道。

外篇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庄子提出了“道”和“德”的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自然的道,而人应该顺应道来实现自己的德。

他反对人为干预自然的行为,主张放弃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而是顺应
自然的变化和节奏。

他通过描写自然界的景物和动物,表达了自己对
自然和人的思考。

杂篇则是庄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包括了他与其他思想家的对话
和辩论。

他与墨子、荀子等人辩论关于道和德的问题,展示了自己的
观点和思考。

《庄子》的思想独辟蹊径,主张放弃功利和物质追求,追求内心
的自由和平静。

他认为人应当超越一切烦恼和束缚,追求自由的境界。

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庄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思考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重要性。

这部经典著作无论对于哲学爱好者还是对于广大读者都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作品原文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

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

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作品注释(1)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

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初中语文《庄子》二则内容讲解及练习

初中语文《庄子》二则内容讲解及练习

初中语文《庄子》二则内容讲解及练习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作者简介】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又说今安徽蒙城县)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主张“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

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注释】①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庄子(约前309-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知识点整理注释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雏: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美如醴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猫头鹰。

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
一词多义
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鹓雏发于南海:起飞、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达
③之
子知之乎:代词,鹓雏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助词,的古今异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古义:栖息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因果关系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特殊句式
、判断句: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倒装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发于南海,飞于北海
3、省略句:惠子相梁。

古诗庄子翻译赏析

古诗庄子翻译赏析

古诗庄子翻译赏析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庄子》(5张)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

如今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有所不为,而后有为言人不善,如后患何?君臣之道,恩义为报中养不中,才养不才离娄下好为人师的毛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嫂溺,援之以手毁誉不必太在意真诚是立身之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自暴自弃,岂不哀哉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水清濯缨,水浊濯足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有恒言,天下国家离娄上仁得天下,不仁则失廉洁与酸腐胁肩诌笑,病于夏畦偷鸡贼的逻辑动机与效果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不由其道,钻穴之徒滕文公下上行下效的实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膝文公上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官场与商场中的垄断现象当受则受,当辞则辞无官无责,进退有余---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庄子篇章解析

庄子篇章解析

庄子篇章解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又称庄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主要著作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宗派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篇章进行解析,探讨其思想内涵以及对今天社会的启示。

1. 庄子思想概述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以自然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主张追求人的真正自由和快乐,通过超越凡尘的境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强调虚静无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反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他的思想对后来的道家、禅宗等都有深远影响。

2. 庄子篇章解析《庄子》一书共分为七篇,分别是:庄子篇、田子方、养生主、至乐、大宗师、齐物论及应帝王篇。

以下将对其中几篇进行简要解析:(1)《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

它以“齐物”为题,论述了宇宙万物的平等与和谐。

庄子通过将人与自然相比,告诉人们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万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无论大小、高低贵贱,都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这一思想对于今天强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2)《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的第三篇章,主要探讨了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

庄子强调身心的平衡和守中道的养生方式。

他认为人应该放松心态,摆脱功利的追逐,通过养生和修身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

这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们追求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至乐》《至乐》是《庄子》的第四篇章,主要阐述了达到至高境界的快乐和自由。

庄子认为追求至高境界的快乐应该是内在的、超越物质和外界的束缚,而是一种内心的涵养和觉悟。

他以自然万物为榜样,告诫人们要随缘而逍遥自在,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和快乐。

3.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庄子的思想不仅是古代哲学的瑰宝,更是对今天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解决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庄子关于内心自由、摆脱功利追逐的思想,也对于人们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庄子》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庄子》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作者为庄子,名周,字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创立了道家学派的重要分支——庄学。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和杂篇则是庄子后学的著作。

《庄子》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等方面。

齐物论主张万物平等,逍遥游强调精神自由,养生主则探讨如何顺应自然以养生。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强的颠覆性和革命性,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庄子》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如“道”、“德”、“自然”等,这些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文学角度来看,《庄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它以寓言、故事、对话等形式表达思想,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庄子》还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其思想更加含蓄而深刻。

《庄子》的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此外,《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自然主义、个性主义和反传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多元化的元素。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医学、政治等领域。

《庄子·内篇》主旨以及各篇章結構的梳理

《庄子·内篇》主旨以及各篇章結構的梳理

《庄子·内篇》主旨以及各篇章結構的梳理《庄子·内篇》主旨以及各篇章結構的梳理(终)2009-07-08 22:09 星期三内篇一、《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優游自在,無掛無礙的境地。

本篇可分為三節:首節起筆描繪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次寫“小知不如大知”,點出“小大之辨”,接著寫無功、無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與天地精神往來。

第二節借“讓天下”寫去名去功,借“肩吾問連叔”一段寫至人無己的精神境界。

篇末借惠施與莊子的對話,說到用大與“無用之用”的意義。

二、《齊物論》篇主旨是肯定一切人與物的獨特意義內容及其價值。

齊物論,包括齊、物論(即人物之論平等觀)與齊物、論(即申論萬物哦、平等觀)全篇共分七節:第一節,劈頭提示“吾喪我”的境界,“喪我”即去除“成心”(成見)、揚棄我執、打破自我中心。

接著寫“三籟”述自然的音響第二節評“百家爭鳴”—學派之間的爭論,以至眾人役役、迷失自我。

第三節,指出學派辯論、人物爭論,乃由“成心”作祟,因此產生種種主觀的是非爭執、意氣之見。

因而提出“以明”的認識方法。

并申論事物的相對性與流變性,以及價值的相對性與流變性,因而提出“照之于天”的認識態度第四節,歸結到“道通為一”;各家各派所見,不是宇宙之全,不是物如之真,只是主觀給予外界的偏見。

再提出“以明”的認識方法第五節,再度申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第六節,例舉三個寓言故事,引申前義。

第一個故事“堯問舜”一段,寫自我中心之排他性與開放心靈之涵容性的不同。

第二個故事“齧缺問乎王倪”一段,提出“萬物有沒有共同的標準?”申說價值標準不定於一處,并指出人群習於“人類自我中心”之非。

第三個故事“瞿鵲子問乎於長梧”一段描述體道之士的死生一如觀其精神境界。

篇末第七節,例舉二則寓言“罔兩問景”一段,喻“無待”之旨,“莊周夢蝶”一段,寫“物化”之旨。

三、《養生主》篇主旨在說護養生之主—精神,提示養神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

中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州”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意思:
- 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因在古代被视为天下中心而得名。

例如:
- 《三国志·吴书·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 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指中原地区。

例如:
-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中州未平,吾以险要之地,为可以存身,欲出仕于外。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需要注意的是,“中州”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理解。

《庄子·天下篇》解说(11·2-2)

《庄子·天下篇》解说(11·2-2)

《庄子·天下篇》解说(11·2-2)11·2-2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

乱之上也,治之下也。

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解说】1、整个这三段文章是转而讲墨子的人格和他的学说的后继情况。

第一段是先讲墨子十分称道夏禹治水时表现的“以自苦为极”的精神,接着指出他如此赞扬夏禹,意在启发他的后学务必以夏禹为榜样,实际上则是告诉说:尽管墨子的学说有违人之常情,决不可以视为圣王之道,但他的动机是高尚的,人格是伟大的。

所以这段话没有深意。

——但其中难字不少,要注意的是:“凐”是堵塞义,“甚雨”相当于“淫雨”;“置万国”是极言夏禹让许多地方得免洪水灾祸:“置”是安顿好的意思,“国”相当于“地区”;“形劳天下”是说“为了天下人的安宁而让自己身体劳苦”;“以跂蹻为服”的“服”字是适应、满足义;“以自苦为极”的“极”字是“最高准则”的意思。

其他难字可从译文得到很确切的解释,就不讲了。

2、第二段是讲墨子学说后来的“命运”。

开头提到的“相里勤”、“五侯”、“苦获”、“己齿”、“邓陵子”都是人名,是墨子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

注意:这段话无疑是说,墨子学派后来分化了,不团结了,衰落了;但原文是不规范的,严格说多有语病,所以我们只能满足于“领会到了作者的意思”。

3.07《庄子》浅析

3.07《庄子》浅析

3.4、《庄子》浅析内容简介《老子》《庄子》,所写内容天马行空,无所羁绊,旨归玄远深奥,难以琢磨。

即使庄子的朋友都认为认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当,其实,庄子不仅道理真,其引用的典故也是真的,不惟情真,景亦真。

只是文章的主人公言行举止廓落无边。

下面就通过卫星地图验证庄子所言非虚。

正文:1、《庄子·外篇·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

还归,遗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庄子在《天地篇》记录了黄帝一次游玩遗失玄珠的故事,在此我们不去探讨故事的哲理意义,仅就黄帝的行走路线进行考证。

我们看看黄帝的行走路线,是“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在赤水之北,登昆仑而南望。

从这里可以看出昆仑在赤水之北。

现在我们称为赤水的河流在贵州省,称为昆仑的山在新疆和西藏之间。

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赤水的北边是四川盆地,再往北是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这里没有昆仑。

我们现在的昆仑在新疆和西藏之间,到贵州的赤水应该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得有数千公里之遥。

如果黄帝是从这个赤水到这个昆仑,这数千公里的距离,怎么看也不像游玩,更像是千里奔袭,或者是战略大转移。

那为什么要把这条河命名为赤水呢?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这条赤水位于现在昆仑的东南,至少在方位上说得过去,这符合《山海经》对赤水的记载。

其实,现在的昆仑是汉武帝在凿通西域之后,批图视典给命名的。

在庄子时代,还不知道有这座山,所以,黄帝登的昆仑应该不是现在的昆仑。

黄帝游玩的赤水是不是现在的赤水呢?从名字来看,赤水似乎是红色的。

通过赤水河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赤水和其他河流没有什么区别,是一江清水。

至少从名字上看,不符合赤水的特点。

那么黄帝登昆仑是不是庄子杜撰的呢?我想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把这看成无稽之谈。

其实,我们看看下面这座山,这条河,就知道,庄子的这一段并非杜撰。

《庄子》内、外、杂篇分期新探

《庄子》内、外、杂篇分期新探

《庄子》内、外、杂篇分期新探◎刘静【摘要】摘要关于庄子内外篇区分的标准、时期,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内外杂的分期跟成篇的早晚、内容深浅有不可分的关系。

从可考的文献记载来看,最迟在刘向时《庄子》已有了内、外篇的区分,杂篇的区分始自刘向的可能性也很大,庄子篇分内外是后人编纂的结果,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内外杂的分界。

【期刊名称】安徽文学(下半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庄子内外杂分期分期依据刘向成篇早晚讨论《庄子》一书内外杂篇的区分时期,对我们深入研究《庄子》一书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关系内、外、杂篇在研究时能否被打破,能否确立以章节为研究的模式的前提。

今本《庄子》是郭象编辑整理的选注本。

那么区分内、外、杂的标准是什么?郭象是区分内外杂篇的第一人吗?据《庄子集释》在《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有注“崔云:‘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固说在外篇。

’”,此是关于《庄子》篇分内、外的最早资料,其中亦可看出《庄子》一书,不同注本的章节亦有不同之处,至于杂篇的分立,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记载,西晋司马彪、郭象时已经有了杂篇的区分,这样看来,篇分内、外不会晚于班固时,杂篇的分立不会晚于司马彪时。

这是内外篇分期的下限,那么有没有可能更早些呢?张恒寿先生认为《汉志》著录之《庄子》,即是有内、外、杂篇的司马彪本,曾经刘安门客整理过的《庄子》书①,这样就把分期的时间向前推进了,其论据有五:一是,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司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

”此正合《汉书·艺文志》所记,而其中《解说》三篇,根据清俞正燮和日人武内义雄的考证,陆氏《释文》“五十二篇”中“解说三”为淮南王刘安时所撰;二是,今存淮南王所著的内篇多引用《庄子》之文;三是,古书区分内外篇的形式,虽起于先秦,盛行却在汉初,正是刘安及其门客整理《庄子》的时代;四是,淮南王时代的作者和他本人的著作,都有区分内、外篇的体例。

庄子:莫被身外之物奴役!

庄子:莫被身外之物奴役!

庄子:莫被身外之物奴役!庄子:莫被身外之物奴役!《庄子》一共是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其余部分被认为是其传人所作。

庄子认为万物以自然为贵。

野鸭子腿很短,这个是自然的天性,你不要嫌它短,给它接长。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烦恼与痛苦是纠缠于自我,不能达到无我。

庄周梦蝶,意指万物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尺度,和一成不变的规矩。

自由与超越是可以在精神领域之中达到的。

其人其书庄子在当时是管种漆树园子的一个小官,不愿让楚威王聘他为相庄子是什么样的人?《庄子》这本书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城人(今安徽省蒙城县),名“周”,合称庄周。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与文学家,是道家学派在老子之后的代表人物。

《史记》中有老子和《韩非列传》所附的《庄子传》,说庄子在当时曾为蒙漆园吏,就是管种漆树园子的一个小官,不愿让楚威王聘他为相。

庄子感情奔放,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下层士人。

同时有点玩世不恭,当时的荀子就骂他“猾稽乱俗”不正经。

魏晋名士受他的感染很大。

我在写作《六朝美学》,从事魏晋文化研究中常常感到这一点。

庄子学问渊博,文笔很好。

《庄子》是一本思想家的书,又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清代评论家金圣叹,把《离骚》、《史记》、杜(甫)诗、《西厢记》、《水浒》和《庄子》称之为“六大才子书”。

《庄子》一共是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为什么呢?因为从文风上看,内篇的七篇文章一气呵成,思想深刻,非大家手笔莫属。

外篇15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所写。

还有杂篇11篇,被后人认为是庄子学派或者庄子的传人所作。

当然,后人见仁见智在所难免。

宋代叶适就指出过这一点。

庄子思想的结构比较庞杂,我大体上做些归纳,可以分成三个关键字,一个就是“道”(人格本体,自然为宗),以道为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总规律和本质。

第二个就是“我”,我们人类生存当中作为一个人的主体存在,必然与“道”与客体存在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故里宋地,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这已成为当下学者的共识。宋地正处于中州境内,因此《庄子》中反复出现与中州地域密切相关的事象,其中《内篇》就有多处。例如:《逍遥游》中“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的寓言、“宋人有为不龟手之药”的寓言,《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商丘见大木”和“宋荆氏植楸柏桑”的寓言,都是以宋国为背景。《逍遥游》中“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中的“魏王”、《养生主》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公文轩见右师”中的“公文轩”,都是宋国人。此外,《人间世》中“颜回将之卫”、“颜阖将傅卫太子”、“卫有恶人哀骀它”和“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四则寓言,是以卫国为背景;《人间世》中“申徒嘉与郑子产同师伯昏无人”和《应帝王》篇“壶子应对神巫季咸”两则寓言,是以郑国为背景。卫国是殷商故地,卫都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郑国都城新郑即今天河南的新郑县,都属于中州范围。上述这些与中州相关的事象,在《庄子·内篇》中很容易被识别,有的甚至一目了然。但是,《内篇》中有些与中州相关的地名,不是以原有的名称出现,而是经过了《庄子》作者的改造,变得虚实难辨。比如,《人间世》中出现的曲辕、《应帝王》篇提到的殷阳、蓼水,就属于这类地理名称,它们亦真亦幻,显得扑朔迷离。对这些地名加以考证、辨析,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对《庄子·内篇》进行历史还原,还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相关寓言的生成机制和风格特征。
关键词:庄子内篇;中州地名;原型考证;文学效应
上古时代,夏王朝创始人大禹随山刊木,划定九州。豫州因位于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据《尚书·禹贡》记载:“荆河惟豫州。”《吕氏春秋》又说:“河汉之间为豫州。”说明中州南界是荆山、汉水,北界是黄河,即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南、湖北省北部、山东省西南隅和安徽省西北部。
《庄子·内篇》中州三地称谓考析
摘要:《庄子·内篇》涉及三个不见于史册的中州地名,即曲辕、殷阳和蓼水。经考析,这三个地理称谓并非完全是作者的虚拟,它们的原型分别是方城山的直辕、河南中部的古溵水和湖北北部的古漻水。这些地点在先秦时期都颇为著名,是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庄子》作者把它们作为地理背景设置在寓言故事中,却又对其原有名称进行了改造,具有亦真亦幻的朦胧效应,同时巧妙地将得道圣地的属性隐蔽在地理称谓中。由于作者的匠心设计,使哲学理念、文本表达与美学追求完美统一,从而使战国时代学者较强的文学自觉意识展现出来。
一、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于曲辕,《庄子·人间世》有这样的表述: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成玄英疏曰:“祀封土曰社。”①社,即土地庙。匠石所见的栎社树,是一棵生长在土地庙中的大栎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