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的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的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的名词解释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分布、转化和效应等方面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包括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等,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对环境化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1. 污染物:指排放到环境中的任何物质,可以是化学物质、微生物、气体、液体或固体,具有对环境、生态系统或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潜力。

2. 大气污染物: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包括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3. 水体污染物:指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农药、化学肥料等。

水体污染物可以来自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城市污水等。

4. 土壤污染物:指在土壤中富集的具有毒性或有害性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土壤污染物通常来源于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染料和燃煤排放等。

5. 排放:指将污染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可以是点源排放和非点源排放。

点源排放是指来自固定位置的明确源头,如工厂烟囱;非点源排放是指来自多个分散的源头,如农田农药施用或城市道路上的车辆排放。

6. 分布: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空间分布情况。

环境化学可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例如大气中的PM2.5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

7. 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或生物转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使污染物转变成其他化合物,如光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臭氧。

生物转化可以由微生物或植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8. 效应:指污染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化学可以研究污染物对各种生物的毒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干扰等效应。

9.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和浓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环境监测可以通过采集样品,并使用分析仪器进行化学分析,以评估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1、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式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3、一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式形成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物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4、垂直递减率():随温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是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

5、光化学烟雾现象: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型污染:是由燃烧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6、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7、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8、雨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得凝结核,成为云滴中心,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

冲刷():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或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分配系数。

标准化的分配系数:即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辛醇——水分配系数:即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值。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规律、迁移转化过程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环境化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解释一些与环境化学相关的名词。

1. 污染物污染物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其存在在自然环境中可能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以及其他生物体造成危害。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如石油、农药、溶剂)、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酸雨)和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2. 生态毒性生态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环境中生物体的有害作用。

生态毒性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常见的生态毒性测试方法包括急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测试和生物累积测试等。

3.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

常见的环境监测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

环境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和污染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通过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信息和建议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预测环境影响、制定环境管理计划、评估环境风险以及提出环境保护建议等。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确保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和分解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长期存在和生物积累效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常见的POPs包括多氯联苯(PCBs)、地球村四号(DDT)和多溴联苯醚(PBDEs)等。

国际上已经制定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球管理条约》(POPs条约),旨在减少和消除这些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6. 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是一种定量评估环境中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风险的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确定暴露路径,估算暴露剂量,并进行毒性评价,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辐射逆温:下沉逆温:由于大气压分布不均,在高压区里存在着下沉气流,由此使气温绝热上升,于是形成了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

光化学第一定律: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能的时候,才能引起光解反应;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有特征吸收光谱,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的过程。

光化学烟雾:含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这种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二氧化硫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酸性降水: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干沉降:空气动力学直径: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g/cm3的球体直径。

亨利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与液体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

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其他阳离子的现象。

专属吸附:指吸附过程中。

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上游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者氢键在起作用。

敏化光解: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过剩的能量转移到另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

共代谢:有些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和氮源,必须具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氮源和碳源时,该有机物才会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大气,土壤)蓄积某种元素或者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集体浓度超过周围环境浓度的现象。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自由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的电子碎片。

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的化学物质,一般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生产和排放的污染物质。

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7.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8.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9.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10、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

1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12.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2、湿沉降(wet deposition)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

湿沉降有两类:雨除(rainout)和冲刷(washout)。

3、雨除是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

4、干沉降(dry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行为和影响的学科。

在环境化学的研究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和术语的解释对于理解和应用环境化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解释环境化学中的一些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环境污染物1.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的定义和分类重金属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过程重金属的监测和控制方法2.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生物标准化学特征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生物富集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风险评估方法3.气溶胶污染物气溶胶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机制气溶胶对大气的影响和环境效应气溶胶的气象学特征和传输过程气溶胶的监测和治理方法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策略5.微塑料污染物微塑料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微塑料的来源和分布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和人体的影响微塑料的生物降解和迁移过程微塑料的监测和减少策略总结通过对环境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环境污染物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

同时,我们也需要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方法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通过环境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爱根核模(Aitken nuclei mold)Whitby等人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即爱根(Aitken)核模(Dp<0.05 )、积聚模(0.05 <Dp <2 )和粗粒子模(Dp>2 )。

爱根核模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表面活性剂是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的物质。

它能显著改变液体的表面张力或两相间界面的张力,具有良好的乳化或破乳;润湿、渗透或反润湿;分散或凝聚;起泡、稳泡和增加溶解力等作用。

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al synthesis)一种反应,其中底物分子整体中的非手性部分经过反应试剂作用,不等量地生成立体异构体产物的手性单元。

也就是说,不对称合成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将潜手性单元转化为手性单元,使得产生不等量的立体异构产物。

不可逆吸附(irreversible sorption)有机质含量及结构,决定着污染物的吸附特性,从而决定其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可利用性,进入到有机质致密的刚性结构中的污染物很难再返回到土壤颗粒表面或土壤溶液中,被微生物所利用,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可逆吸附。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 SCF)一些物质在超临界条件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兼具两种状态的特点。

如具有与液体相近的溶解能力和传热系数,同时具有与气体相近的粘度系数和扩散系数。

处于超临界状态下的物质称为超临界流体。

电动力学修复(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利用电动力学原理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称为电动力学修复,即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施加直流电,形成直流电场。

由于土壤颗粒表面双电层,孔隙水中带有电荷的离子或颗粒,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流或电泳的方式沿电场方向定向迁移,污染物离开土壤向两级迁移,最终富集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或分离。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变化的物质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有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热岛效应:因燃料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SO2、NO等)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O3、硫酸盐颗粒物等)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化学计量混合物: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逆温大气温度密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rd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湍流/动力乱流: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所产生对流/热力乱流: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最大混合层高度:污染物最大可扩散的高度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或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自由基的活性: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抑制剂:会使自由基反应的速率减慢或自由基反应完全被抑制的物质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重排:可以发生在环状的体系中,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或者是1,2-或1,5-氢原子的转移。

江苏自考28529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江苏自考28529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2、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3、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4、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5、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6、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8、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9、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0、天然水的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11、天然水的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

12、专属吸附:是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13、专属吸附凝聚:胶体颗粒专属吸附异电子的离子化合态,降低表面电位,即产生电中和现象,使颗粒脱稳而凝聚。

14、絮团卷扫絮凝:已经发生凝聚或絮凝的聚集体絮团物,在运动中以其巨大的表面吸附卷带胶体微粒,生成更大絮团,使体系失去稳定而沉降。

15、颗粒层吸附絮凝:水溶液透过颗粒层过滤时,由于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中胶体颗粒相互接近而发生凝聚或絮凝。

最新环境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12-整理

最新环境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12-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益。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分: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

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

环境容量:特定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这里的特定环境功能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生物半衰期(BHL):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代谢作用下,污染物削减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即生物半衰期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全过程控制模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所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光化学烟雾:空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两类污染物的混合物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之为光化学烟雾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称为二次污染物温室效应:大气中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作温室效应酸雨:酸雨是指由于空气中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通过各类途径引起的PH<5.6的酸性降水。

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

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应质体流动:由水或是土壤两者共同作用所致的质体的转移土壤的缓冲性能:土壤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为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性创造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总碱度:一个强酸标准溶液滴定,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当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停止滴定,此时所得结果称为总碱度,也称为甲基橙碱度。

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者难降解的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和营养剂的叠加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生物富集:处于同一营养剂的生物种群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的进入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称为富营养化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生长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代谢时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所需的碳并被降解。

生物修复:通过具有降解功能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去除环境中污染物。

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移的过程。

什么是环境化学

什么是环境化学

什么是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及其对生物和环境影响的学科。

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体中的化学物质,以及这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

环境化学在我国的发展日益重要,因为它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

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大气中的气体和颗粒物污染,以及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传输、转化和去除过程。

大气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酸雨、光化学烟雾、PM2.5等。

2. 水环境化学:研究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以及水体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

水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水资源利用等。

3.土壤环境化学:研究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

土壤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土壤污染、土地利用变化、土壤肥力等。

4.生物环境化学: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物质,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质,以及这些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毒性作用。

生物环境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生态毒理学等。

5.环境分析化学:研究环境样品中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包括样品预处理、仪器分析和数据处理等。

环境分析化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仪器的性能指标、数据分析等。

6.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环境化学污染物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环境污染治理专家关注的问题包括治理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和效果评估等。

在我国,环境化学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环境化学的发展。

同时,环境化学家们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努力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国环境化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1.生物富集:生物富集是指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及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3.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4.遗传致癌物:是指能与DNA反应,引起DNA损伤而致癌的化学致癌物。

5.半数有效剂量(ED50):是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

6.阈剂量: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

7.硫化:硫化氢、单质硫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氧化,最后生成硫酸的过程称为硫化。

8.反硫化:硫酸盐、亚硫酸盐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还原,最后生成硫化氢的过程成为反硫化。

9.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的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的过程。

10.同化: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机体中的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的过程。

11.硝化: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12.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

13.促癌物:可使已经癌变细胞不断增值而形成瘤块。

14.助癌物:可加速细胞癌变和已癌变细胞增殖成瘤块。

15.酶的可逆抑制:同酶的结合处于可逆平衡状态,可用渗析法除去而恢复酶活性的物质。

16.酶的不可逆抑制剂:牢固的共价键同酶结合,不能用渗析,超滤等物理方法来恢复酶活性的抑制剂。

环境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1、环境:作用于这一中心客体,一切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

3、自然环境: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自然因素总和。

4、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以至直、间接引起的影响人类生存的现象。

5、环境化学:一门研究有还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6、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见解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7、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中所发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过程。

8、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

9、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0、环境背景值(环境本质):自然环境在未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极限含量。

11、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深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2、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3、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14、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如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15、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

16、绝热:气块或气团不出现液态水、固态水。

17、绝热过程:气块或气团在变化过程中与周围环境间无热量交换过程。

18、干绝热减温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度的比。

19、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

2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 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2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WR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2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

23、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

2.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3.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4.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迁移过程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5.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离子吸收光子引起的化学反应6.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体系分子吸收的光,且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能时,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

7.光化学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参加反应的一、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包括气体污染物和气溶胶)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9.温室效应:增加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10.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11.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它是去除大气颗粒物和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方法12.亨利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与液体所接触的该气体的分压[X(aq)]=KHPx13.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H+的物质总量。

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以归纳为三类:√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14.15.酸度: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

组成水中酸度的物质也可以归纳为三类:√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16.17.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3、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4、化学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5、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应的学科。

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6、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臭氧、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和产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称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具有易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拦截地表向外放出长波辐射的作用,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8、积聚膜——DP在 0.05~2 um范围内,主要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扩散,这两种膜合称为细粒子。

9、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 .05u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10、酸雨——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11、粗粒子膜——DP大于2um,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1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1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举例: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化妆品、稀释剂、塑料制品、金属、杀虫剂、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化工产品)3.碱度:水体接受质子的能力;测定水样作为碱与质子反应的能力,或者是测定水体对酸化的抵御能力4.腐殖质:是自然界中动植物残体或其分泌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带负电的天然高分子5.悬浮沉积物:以粘土矿物为骨架,有机物和水合氧化物结合在矿物微粒表面成为吸附架桥物质,把各微粒组合成絮状聚集体6.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

7.吸着:通常表示一个组分从某一相转移到另一相而聚集的过程8.吸附:物质在表面或界面浓度聚集的现象,边界区物质的浓度大于邻近相或相内部的浓度9.吸附等温线:对于水溶液中的吸附过程来说,它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eq之间的关系。

10.沉积物:是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积在水体底部的物质11. 凝聚,絮凝:把由电解质促成的聚集称为凝聚,而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称为絮凝。

12.水的氧化限度pE = 20.75 - pH ;水的还原限度pE = 0.0 - pH ;对于中性水(pH = 7),pE 限度为–7 ~13.7513. 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以及聚合等反应14.自由基: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产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15光化学:是研究在紫外至近红外光(波长100-1000nm的作用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科学16.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17.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18.硫酸烟雾:又称伦敦烟雾,来自于高浓度的硫氧化物,它是由燃烧含硫燃料,尤其是煤引起的19. 酸沉降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环境化学的定义

环境化学的定义

环境化学的定义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布、转化和影响的学科。

它是化学学科与环境科学交叉的重要领域,旨在揭示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分布和迁移。

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土壤等介质相互迁移和转化。

环境化学家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化学物质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揭示其迁移路径和速率。

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和转化。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各种反应和转化,包括降解、氧化还原、配位等。

环境化学家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研究这些反应的动力学、机理和影响因素,为环境中的化学过程提供深入理解。

第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产生毒性和危害。

环境化学家通过研究化学物质的毒理学特性、生态效应和生物累积,评估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并提出环境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建议。

环境化学还涉及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分析方法。

环境化学家开发和改进各种分析技术和方法,包括色谱、质谱、光谱等,用于检测环境中微量化学物质的存在和浓度。

他们也着眼于新兴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如纳米颗粒、有机污染物等。

环境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化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日益凸显。

它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环境化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新型污染物的识别和治理、环境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等,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环境化学的定义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布、转化和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揭示化学过程和环境效应的机理,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化学的发展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化学学科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举例: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化妆品、稀释剂、塑料制品、金属、杀虫剂、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化工产品)3.碱度:水体接受质子的能力;测定水样作为碱与质子反应的能力,或者是测定水体对酸化的抵御能力4.腐殖质:是自然界中动植物残体或其分泌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带负电的天然高分子5.悬浮沉积物:以粘土矿物为骨架,有机物和水合氧化物结合在矿物微粒表面成为吸附架桥物质,把各微粒组合成絮状聚集体6.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

7.吸着:通常表示一个组分从某一相转移到另一相而聚集的过程8.吸附:物质在表面或界面浓度聚集的现象,边界区物质的浓度大于邻近相或相内部的浓度9.吸附等温线:对于水溶液中的吸附过程来说,它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eq之间的关系。

10.沉积物:是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积在水体底部的物质11. 凝聚,絮凝:把由电解质促成的聚集称为凝聚,而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称为絮凝。

12.水的氧化限度pE = 20.75 - pH ;水的还原限度pE = 0.0 - pH ;对于中性水(pH = 7),pE 限度为–7 ~13.7513. 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以及聚合等反应14.自由基: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产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15光化学:是研究在紫外至近红外光(波长100-1000nm的作用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科学16.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17.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18.硫酸烟雾:又称伦敦烟雾,来自于高浓度的硫氧化物,它是由燃烧含硫燃料,尤其是煤引起的19. 酸沉降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变化的物质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有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热岛效应:因燃料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SO2、NO等)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O3、硫酸盐颗粒物等)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化学计量混合物: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逆温大气温度/密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Гd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湍流/动力乱流: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所产生对流/热力乱流: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最大混合层高度:污染物最大可扩散的高度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或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自由基的活性: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抑制剂:会使自由基反应的速率减慢或自由基反应完全被抑制的物质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重排:可以发生在环状的体系中,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或者是1,2-或1,5-氢原子的转移。

加成:自由基对不饱和体系的加成,生成一个新的饱和的自由基取代:自由基夺取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卤素原子生成稳定化合物的过程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同一反应物的化合价有升有降.一部分化合价升高,一部分降低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相对效率PAN:过氧乙酰基硝酸酯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型污染: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这种降水过程称为湿沉降干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酸沉降:干湿沉降共同称为酸沉降酸雨:PH小于5.6的降雨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来自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得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二次颗粒物:大气中的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者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干沉降: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者与其他物体碰撞发生而发生的沉降湿沉降:通过降雨、降水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空气动力学直径(Dp):与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g/cm3的球体直径。

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Dp小于等于10um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依据空气动力学直径Dp来分,Aitken核模Dp<0.05um、积聚模0.05um<Dp<2um、粗粒子模Dp>2um成核作用:饱和蒸气在颗粒物表面上形成液滴的现象。

如雨滴的形成黏合或凝聚:小颗粒形成较大的凝聚体并最终达到很快沉降粒径的过程吸收:气体或蒸气溶解在微粒中吸着:吸附在颗粒物表面上无机颗粒物:只含有无机成分的颗粒物有机颗粒物:大气中有机物质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物或者有机物质吸附在其他颗粒物上而形成的颗粒物生化(生物)需氧量(BOD):在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降解所消耗的氧的量天然水的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H+的物质总量。

总碱度/甲基橙碱度:用强酸标准溶液滴定,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黄色变为橙红色(PH 为4.3)停止滴定,得到的结果酚酞碱度:以酚酞作为指示剂,当溶液的PH降到8.3时得到的结果苛性碱度:达到Phco32-所需酸量时的碱度天然水的酸度:水中能和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英气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腐殖质:是一种带负电的高分子弱电解质,其形态构型与官能团的解离程度有关表面吸附: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所以固液界面存在着表面吸附作用。

为物理吸附。

离子交换吸附:胶体大部分带负电荷,易吸附一部分的阳离子,同时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

物理化学吸附。

专属吸附: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van der waals 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专属吸附作用不但可以使表面电荷改变符号,而且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

吸附等温线:在固定温度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之间的关系曲线,其相应的数学方程式称为吸附等温式。

表面配位模式:把具体表面看作一种聚合酸,其大量羟基可以发生表面配合反应,但在配合平衡过程中,需将临近基团的电荷影响考虑在,由此区别于溶液中的配合反应。

凝聚或絮凝:胶体颗粒的聚集凝聚:由电解质促成的聚集絮凝: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异体凝聚:如果两颗粒电荷符号相同但电性强弱不等,则位能曲线上的能峰高度总是取决于荷电较弱而电位较低的一方。

因此,在异体凝聚时,只要其中一重胶体的稳定性甚低而电位达到临界状态,就可以发生快速凝聚,而不论另一种胶体的电位高低如何。

电子活度:pE是平衡状态的电子活度,衡量溶液接收或迁移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

决定电位: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稳定常数:衡量配合物稳定性大小的尺度累积稳定常数:几个配体加到中心金属离子的过程的加和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标化分配系数Koc:表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或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生物浓缩因子(BCF或K B):有机毒物在生物体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水解速率:反映某一物质在水中发生水解快慢程度的一个参数直接光解: 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了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吸收总光子数之比光敏化作用: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到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

生长代:当微生物代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

共代:某些有机污染物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形成的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都没有改变。

次生矿物:由原来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含碳有机物的总称。

土壤质地: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

离子交换/代换: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CEC: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盐基饱和土壤: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盐基不饱和土壤: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有一部分为致酸离子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活性酸度(有效酸度):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应 pH潜性酸度:来源于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代换性酸度:用过量中性盐(NaCl或Kcl)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和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而表现出的酸度。

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以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

土壤碱化度: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Na+(主)、K+、Mg2+等离子的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是,会引起交换性阳离子的水解作用,在土壤溶液中产生NaOH,使土壤呈碱性,此时的钠离子饱和度称为土壤碱化度。

土壤的缓冲性能: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

金属硫蛋白(MT):动物及人体最主要的重金属解毒剂。

植物络合素(PC):由于重金属离子诱导而在植物体合成的一类小分子多肽。

扩散:由于热能引起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物质分子发生转移的过程。

(高—>低)质体流动:由水或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的物质流动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流动变动复杂体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高到低,不需要耗能,不需要载体,不会出现特异性选择、竞争性抑制及饱和现象)被动易化扩散: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受到膜特异性载体及其数量的制约,有特异性选择,类似物质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主动转运: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低到高,耗能,需要载体,具有特异性选择,类似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吸收:污染物质从从机体外,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肠肝循环:有些物质有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有重新被吸收,返回肝脏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