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在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院在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摘要:由古代到近代,湖南书院的产生与兴盛,从杰出的理论建树、卓越的人才培养、有效地文化传播、丰富的典籍刻藏四个方面,在湖湘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作用。它的教育理念,学术传统,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湖湘文化的底蕴与精神,在当今的现代教育中对我们仍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书院;湖湘文化;文化形成发展;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34-01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以“忧国忧民,敢为人先,坚忍顽强,经世致用”为主要精神特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当我们追溯其源流时,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从古代到近代,湖南书院的产生与兴盛,在湖湘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多方面作用。

书院,最早出自于名山佛寺的藏经阁,清雅的环境,寺内的藏书,高僧的学识,佛学的哲理都成为学子们获取知识的理想之处,因而文人云集,进而开馆授课,渐渐形成书院。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各级官学日渐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成了部分人钻营功名利禄的场所,由此导致学风腐败,教学僵化,一部分崇奉儒学精神的士大夫则利用书院,探究纯粹学问,追求崇高道德,收徒教行化美。在这种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各地书院日渐兴盛,逐步发展成集教学、研究学问、祭祀、藏书、刻书于一体,具有多样性功能的文化载体。

湖南自古就是中国书院最盛之地。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4年)尚书朱洞出任长沙太守,在唐末僧人岳麓山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与嵩阳、睢阳、白鹿洞齐名的“岳麓书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在衡阳石鼓山创办的“石鼓书院”;宋仁宗庆历年间,益阳人黄照在龙牙寺办起“松风书院”;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浚、张栻父子创办的“城南书院”;明嘉靖三十年,益阳知县刘激创办了延绵至今460年的“龙州书院”;清康熙三十一年,安化知县赵尺壁捐薪俸创办“中梅书院”;清朝末期,晚清重臣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联合办起的“箴言书院”;光绪二年著名学者郭嵩焘创建的“思贤讲舍”以及嗣后刘人熙主持的“船山学社”……一千多年来,湖南书院灿若星辰,弦歌不绝,从理论建树、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典籍藏刻等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湖湘文化的的形成和发展。

一、杰出的理论建树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

自宋代以来,历代大儒纷纷以湖湘书院为基地,潜心学问,探究天理,进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湖湘学派思想体系。

南宋初,胡安国、胡宏、胡寅、胡宁父子隐居衡山一带,创建碧泉书院,研传程朱理学。胡安国历时30载,遍览诸家,兼采众说著成《春秋传》;胡宏继承其父学术思想,写就代表作《知言》,提出:宇宙本性是“性”,宇宙一切事物由“性”派生,天理人欲统一于“性”之中的思想体系,一举奠定湖湘学派的理论根基;胡宏高足张栻,在主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期间,与朱熹共同探讨“中

庸之义”,有《论语解》、《孟子解》等著述传世;明中叶,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在被贬贵州途中两次假道湖南访学,将良知之学与湖南学术传统相融合,营造出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明清之际,一代哲人王夫之,“决计林泉,潜心著述”批判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此外,开经世致用一代学风的陶澍、“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魏源;兼采汉宋,兼收诸子的曾国藩;不中不西,溶于一炉的谭嗣同;学贯中西,平视百家的杨昌济等,不论是主教书院,开坛布道的鼻祖,还是叩拜山门,问学求道的学子们,他们在湖南书院的学术研究,都从理论上提升了湖湘文化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二、卓越的人才培养造就了湖湘文化的精英群体

如果说,湖湘文化理论根基的夯实,得益于历代书院的学术研究,那么,一大批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涌现,则更能体现书院的培养造就之功。南宋、明中叶、晚清,是湖南书院发展的几个高峰时期,也是湖湘人才辈出之际。

南宋是湖湘学派创立及湖湘文化形成期,胡氏父子、张栻、朱熹等儒学大师,培养出彭龟年、吴猎、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时一批学有成就的理学家群体,他们继承师门学术传统,张扬着湖湘文化;明中叶,曾就读于岳麓书院的王夫之,继承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集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之大成,成为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清中叶以来,“岳麓巨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主张,是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行者;同为岳麓书生的曾国藩以

不朽的“三立”成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精神偶像;还有湖南书院培养的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李元度、曾国荃等杰出人才活跃在当时各个领域,成为彪炳青史的显赫人物;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湖南书生中更是涌现出谭嗣同、唐才常、陈天华、杨度、黄兴、蔡锷等一大批爱国志士,成为血荐轩辕的先行者。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书院文化,以“传道而济斯民”的教育理念和“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济世英才,而他们的人品、学识、智慧和身体力行,又为湖湘文化的弘扬光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有效的文化传播促进了湖湘文化的持续繁荣

湖湘书院自开办起,就将传播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一功能主要通过讲学和祭祀两种形式来实现。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一代名儒朱熹与张栻会讲于岳麓书院,“道林三百众,岳麓一千徒”,四方学子闻讯趋之若鹜,盛况空前,并由此开辟了湖湘书院以讲学形式进行文化传播的优良传统;明代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年间,王守仁及其弟子季本、罗洪先、张元汴、邹元标等多次讲学于长沙、衡阳书院,传播“明阳心学”;清代光绪年间,晚清著名学者、洋务派思想家郭嵩焘创办思贤讲舍,并亲任主讲,以及后来刘人熙创办船山学社传播船山学说……这些会讲和讲学活动,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书院文化传播的另一种形式是祭祀。南宋以来,湖南书院就以立祠祭祀自己的学术宗师,如胡安国父子、朱张、王明阳、王夫之等,

这种祭祀,主要目的主要是标榜自己的学术风尚和学术宗旨,引导学生继承传统和学风,同时,自然地与书院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发展到供祭与当地有关的忠臣义士、乡贤名宦乃至书院德有功之臣,客观上产生了很大的“开化民风”,“道德教化”的作用,促进了湖湘文化的推广普及和持续繁荣。

四、丰富的典籍藏刻形成了湖湘文化的深厚积淀

湖南书院讲究藏书,同时拥有丰富的藏书。清代以前湖南书院的典藏数目已难以详考,但清代以后的藏书规模从几所书院的藏书量可见一斑:清中叶,长沙城南书院共藏书403部,3714本,10555卷;建于清同治三年的益阳箴言书院藏书达1133部,29700卷;嘉靖年间,岳麓书院藏书有384部,3301本,10106卷。藏书的读者不仅是书院的学生,也来自社会其他阶层,可以说,书院藏书楼,也是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先导。

典藏的同时,书院的刻书也与书院自身历史一样悠久。宋元初年,茶陵东山书院的刻书就已规模大、印刷精在全国有着很大影响,所刻得《增补六臣注文选》、《梦溪笔谈》、《说苑》、《考古图》、《文选补遗》等均流传至今,成为当今难得的元刻本。明中叶至清,岳麓、城南、石鼓、南轩、紫云、蓝山、渌江等书院均重视刻书,除刊刻各种经史典籍外,还刊刻有关书院自身的教学和学术成果、书院史料及学生的论文集。

典籍的藏刻,丰富了湖湘文化的积累总量,有效保存了湖湘文化作为物质形态的存在,成为湖湘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