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小数加减法的掌握。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运算技巧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对小数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小数点对齐、运算顺序等方面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运算顺序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辅导、讨论等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运算技巧和实际应用案例。

2.练习题:针对小数加减法的不同知识点设计的练习题。

3.学生作业: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例如,讲解购物时如何计算找回的钱。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技巧,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拓展练习,如编写故事题、设计游戏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观察物体(练习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观察物体(练习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观察物体(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观察物体(练习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从而加深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等属性的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观察物体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基本特征。

但是在观察物体时,往往只注意到物体的某一个方面,缺乏全面观察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容易受到物体摆放位置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属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属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观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化的道具,如玩具、水果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玩具或者水果,用于观察。

3.教学课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化的道具,如玩具、水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从哪个角度看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练习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练习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设计一道生活情境题,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算式,并解答。
要求: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需要详细记录解题程,包括分析问题、列式计算等步骤。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整数加减法运算技巧的总结报告。
要求:报告内容包括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括号的使用方法、快速计算技巧等。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报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学会使用括号,掌握含有括号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
-能够根据实际情境,正确列出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并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提高运算速度。
-分析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算式,解决问题。
-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正确使用括号,避免计算错误。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
作业布置原则:注重基础,强调应用,鼓励创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指导。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提高运算能力。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强自信心。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
23×32 41×21 22×23 34×12
1)当堂完成,教师巡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
2)有的放矢请学生汇报交流,他人评价。
3)集体订正结果。
2.请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3.第48页第8题。
34×20 17×10 13×3043×20
32×40 51×70 63×30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 32×13 42×11 21×23
1)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要求同桌互说计算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第(1)、(2)小题,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尝试完成第(3)小题,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做题信息。
3)有的放矢请学生汇报交流,他人评价。
4.第48页第9题。
1)算一算。
2)想一想。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试一试。出题考考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两位数生意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加深对笔算方法的理解.
三、当堂练习:
1.练习十(6、7)题。
1)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是怎么做的,他人评价,帮助不对的分析出错原因并给予引导。
2.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教师巡视指导。
四、回顾总结:
经过练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出示口算题。
出示第8题的信息及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出示第7题情境图,请学生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初中练习课教案

初中练习课教案

初中练习课教案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长城的认识。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丰富自己的认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建筑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生对长城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认知。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长城的建筑特点。

三、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四、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教师详细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总结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激发对中华民族伟大建筑的自豪感。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对长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丰富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练习课(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练习课(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7.家校合作,共同促进: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整理和复习,我选择以一个有趣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你的三个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多少?”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分数知识,为新课的复习打下基础。
练习课(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等方法,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我会通过PPT或黑板,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分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等。然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经验教训。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2.自主复习,引导发现:鼓励学生自主复习所学知识,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学习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题目。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作业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2(第三课时)《练习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2(第三课时)《练习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2(第三课时)《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2《练习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位置和方向等。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但对一些运算技巧和速度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位置方向的感知也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提高数的认识和运算能力。

2.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位置和方向的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的巩固,几何图形、位置和方向的实践应用。

2.教学难点:运算技巧的掌握,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运算方法。

2.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运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练习题,包括数的运算、几何图形、位置和方向等方面。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具,如计数器、几何模型等。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时间表和教学计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教具,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展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实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游戏教学法,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强调运算技巧和速度的重要性。

加法运算定律练习课教学设计5篇

加法运算定律练习课教学设计5篇

加法运算定律练习课教学设计5篇为了巩固学生加减法的运算能力,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整理的加法运算定律练习课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加法运算定律练习课教学设计1《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初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巩固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与人合作,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加减混合式题的方法,能熟练地口算出得数。

三、教学难点:会记忆第一步的计算得数。

教学关键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培养心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1、复习准备看算式,说说计算的顺序。

3 + 2 + 1 = 5 + 3 +2 = 83= 10 - 5- 3=(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

谁来帮帮它们?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1、学习例1.(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 + 3(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 +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练习课》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学设计《练习课》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练习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练习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负数。

1、投影存折,说说存折上的数表示什么?如果刘老师下午去银行取1000元,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在存折上打出什么?如果我本月的工资2800元到帐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又会在存折上打上什么?(指名学生板书出来)小结:这里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2、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1)投影第4页的第2题的图,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这两个数据怎样表示?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介绍想法。

(2)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

一般的以海平面为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

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先分小组交流,再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显示电梯里的正负数,股市中的正负数,水库中水位高度的正负数,存折中的负数等。

(点击浏览)设计意图:设计紧扣教材,与生活充分结合,注意知识的落实,重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挑战自我。

1、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练习课数学教案设计

练习课数学教案设计

练习课數學教案設計标题: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目。

这些题目应该覆盖到本阶段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并有一定的难度梯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以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解析例题(15分钟)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解析,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学生练习(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在旁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讨论(10分钟)针对一些有难度或者有趣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解题能力。

同时,通过批改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3. 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就是数学练习课教案的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练习课(第1~3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练习课(第1~3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2)熟练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如求比值、化简比等。
2.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尤其是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2)解决比的相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比的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综合运用。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比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能力。
(2)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思维活跃度、合作交流能力等。
2.比的计算方法:我会详细介绍求比值、化简比、比较比的大小等计算方法,并通过典型例题进行演示。同时,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知识:让学生互相讨论比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交流思路:学生可以分享各自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实际应用题:选取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提高拓展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解题技巧。此类题目可以包括比的应用、比例关系等,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3《练习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3《练习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3《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3《练习课》主要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换以及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进行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提高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对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运算速度慢、准确率不高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

2.提高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

2.难点: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及应用。

2.任务驱动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馈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学习小组:分组安排,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其掌握程度。

3.操练(10分钟)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如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和四则运算技巧。

5.拓展(10分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练习课小学数学教案

练习课小学数学教案

练习课小学数学教案课题:加减法练习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能够灵活运用“进位”和“退位”进行加减法计算。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法的进位计算。

2. 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法的退位计算。

教学难点:1. 两位数减法的借位计算。

2. 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1. 黑板、粉笔2. 数学练习册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知识(5分钟)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加减法知识,通过口算练习来复习。

二、新知输入(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加减法练习。

2. 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法的进位、退位规则,让学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意义。

三、练习训练(25分钟)1. 让学生打开数学练习册,找到对应的练习题目进行练习。

2. 教师巡视课堂,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的练习册收集起来,随机抽取几道题目让学生口算计算。

2. 教师进行讲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未完成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应用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进位和退位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加减法的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加强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第5-6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第5-6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第5-6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和掌握第一、第二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加减法运算、认识数字0~10以及它们的大小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熟练运用加减法运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但熟练程度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数字0~10的认识和大小比较也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加深对数字0~10的认识,能正确进行数字的大小比较。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熟练运用,数字0~10的正确认识和大小比较。

2.教学难点:加减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数字大小比较的快速判断。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游戏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练习题:包括加减法运算题、数字大小比较题等。

2.准备教学道具:数字卡片、小动物图片等。

3.准备教学课件:加减法运算动画、数字大小比较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加减法运算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例如:“小猫有3条尾巴,小狗有4条尾巴,请问小猫和小狗一共有几条尾巴?”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0~10。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数字的大小比较。

例如: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和“8”,让学生判断哪个数字更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课”教案设计
全等三角形习题设计
一、填空题
1.如果△ABC 和△DEF 全等,△DEF 和△GHI 全等,则△ABC 和△GHI ______全等, 如果△ABC 和△DEF 不全等,△DEF 和△GHI 全等,则△ABC 和△GHI ______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或“一定不”)
2.如图1,△ABC ≌△ADE ,∠B =100°,∠BAC =30°,那么∠AED =______.
3.△ABC 中,∠BAC ∶∠ACB ∶∠ABC =4∶3∶2,且△ABC ≌△DEF ,则∠DEF =______. 4.如图2,BE ,CD 是△ABC 的高,且BD =EC ,判定△BCD ≌△CBE 的依据是“______”.
5.如图3,AB ,CD 相交于点O ,AD =CB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使得△AOD ≌△COB .你补充的条件是______.
6.如图4,AC ,BD 相交于点O ,AC =BD ,AB =CD ,写出图中两对相等的角______. 7.如图5,△ABC 中,∠C =90°,AD 平分∠BAC ,AB =5,CD =2,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
8.如图6,直线AE ∥BD ,点C 在BD 上,若AE =4,BD =8,△ABD 的面积为16,则ACE △的面积为______. 二、选择题
1.如图7,P 是∠BAC 的平分线AD 上一点,PE ⊥AB 于E ,PF ⊥AC 于F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PE PF = B .AE AF =
C .△APE ≌△APF
D .AP P
E P
F =+
2.下列说法中:①如果两个三角形可以依据“AAS ”来判定全等,那么一
定也可以依据“ASA ”来判定它们全等;②如果两个三角形都和第三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
这两个三角形也一定不全等;③要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给出的条件中至少要有一对边对应相等.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③
D .①②③
A D C
B 图1
A
D E C B 图2 A D O C B
图3 A D
O
C
B 图4 A D
C B 图5
A D C B
图6
E
A D C
B 图7 E F
3.如图8, A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是AD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DF =,连结BF ,CE .下列说法:①CE =BF ;②△ABD 和△ACD 面积相等;③BF ∥CE ;④△BDF ≌△CDE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把直角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是
( )
A .形状相同
B .周长相等
C .面积相等
D .全等
5.如图9,AD AE =,= = =100 =70BD CE ADB AEC BAE ︒︒,,∠∠∠,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ABE ≌△ACD B .△ABD ≌△ACE C .∠DAE =40° D .∠C =30°
6.已知:如图10,在△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DE ⊥AB 于E ,DF ⊥AC 于F ,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 )
A .5对
B .4对
C .3对
D .2对 7.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11所示的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 A .60° B .75° C .90° D .95° 8.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惟一画出△ABC 的是( )
A .A
B =3,B
C =4,CA =8 B .AB =4,BC =3,∠A =30° C .∠A =60°,∠B =45°,AB =4
D .∠C =90°,AB =6 三、解答题
1.已知:如图12,AB =CD ,DE ⊥AC ,BF ⊥AC ,E ,F 是垂足,DE BF =. 求证:(1)AF CE =;(2)AB CD ∥.
A D O C
B 图9 A D
E C B 图10
F G A E C 图11 B A ′
E ′
D A
D E
C
B
图12
F
A
D C
B 图8
E F
2.填空,完成下列证明过程. 如图14,ABC △中,∠B =∠C ,D ,E ,F 分别在AB ,BC ,AC 上,且BD CE ,=DEF B ∠∠ 求证:=ED EF .
证明:∵∠DEC =∠B +∠BDE ( ), 又∵∠DEF =∠B (已知),
∴∠______=∠______(等式性质).
在△EBD 与△FCE 中,
∠______=∠______(已证),
______=______(已知), ∠B =∠C (已知), ∴EBD FCE △≌△( ). ∴ED =EF ( ).
3.如图15,O 为码头,A ,B 两个灯塔与码头的距离相等,OA ,OB 为海岸线,一轮船从码头开出,计划沿∠AOB 的平分线航行,航行途中,测得轮船与灯塔A ,B 的距离相等,此时轮船有没有偏离航线?画出图形并说明你的理由.
4.如图16,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内部时,
(1)写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写出它们的所有对应角; (2)设AED ∠的度数为x ,∠ADE 的度数为y ,那么∠1,∠2
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用含有x 或y 的代数式表示)
(3)∠A 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找出这个规律.
A
D
E
C B 图14
F 图15 A D E C
B 图16
A ′
2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