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功利性及对当下文化的渗透
论文艺审美的功利性

那么,从具体的文学审美活动来看,它的产生
一、审美发生与功利因素的关联
文艺审美的发生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 是艺术起源学意义上的发生,二是某一个具体的审 美活动的产生。这两种意义上的审美发生与功利因 素是否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从艺术的 起源来看,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指导 下,主要认同的是这样一个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 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原始人的生存活动。既 然,文艺的发生依据在于物质实践活动,那么自然 就与实用功利紧密相关。普列汉诺夫曾举出北美印 第安人的例子,来说明文学、艺术的发生最早是出
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很难解释清楚:虽然面对 同一个审美对象,人们会有相似的审美体验,但也 存在差异性,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具有共通性和共享性的审 美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又该作何解释呢?而且, 这一问题对于内涵深厚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文学经 典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学经典能够成为一面引领 我们的精神旗帜,关键就在于它言说不尽、挖掘不 完的审美意蕴,从而形成对一代代人的审美感召 力。更进一步讲,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给我们呈现出 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独创性的生命,它渴望且呼唤 着另一个独特而自由的个性生命的介入,以达到 精神的契合和灵魂的共振。可是,这种审美境界往 往可遇而不可求,很多时候,审美的过程并不能完 满地达到高峰体验的状态,而是片面的、浅层的和 残缺的。不少读者是因为在现实功利场中遭遇到 困惑、疑虑和矛盾,而去文学作品中寻求某种解答 或是慰藉,当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他的审美过程就 可能戛然而止。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样的过程完全 不具有审美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离主客合一、 神与物游的理想状态还是相差甚远的。即使在一 个相对自由的时空环境中,审美主体尽可能抛开 现实功利需求的缠绕,而以虚静空灵的审美心态 全身心地投入审美之中,超越功利自我而进入审 美自我,那么是不是这个过程中就没有功利因素 的作用呢?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审美是一种诗 意化的体验,体验是一个心灵不断融入作品的动 态化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接受者不断被打动、感动 的精神变奏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空洞虚幻的。 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审美主体所收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本体观;特性;二律背反论文摘要: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
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刘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
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
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则是17世纪以后才出现的。
人们通常以洛克作为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
上这种极具平民性及广泛性的思想,在欧洲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催化下,从英国开始并迅速在欧美各地较发达的国家生根发芽,到”世纪达到全盛,直至20世纪才处于衰落状态(20世纪以后又获得新的发展)。
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政治、公民(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由企业和产权保护的提倡,对个人和自立观念的坚持等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历史进程。
“自由”已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可谓生不逢时,当它开始萌芽之际,正值欧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处于衰落之时(正值社会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之时)。
与自由主义在欧美民众中的普遍接受不同,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存在于思想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中间。
它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一部分从欧美留学归来、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如晚清时代的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民国时期的胡适、周作人、朱光潜、林语堂、粱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人。
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时断时续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思潮。
笔者这里所要论及的中的自由主义思潮是指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以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为主体,以维护文学的独立品格和作家创作心灵的自由为立足点,专注于人性展示和审美创造的文学创作现象及相关的文学理论。
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节: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淡漠、大众审美功利化、流行文化国际同质化以及乡土文化衰退等。
一、价值观念淡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冲击,越来越多人对于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产生怀疑。
部分人追求名利至上,导致道德缺失与伦理沦丧,如腐败现象普遍存在、盗版泛滥等,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
二、大众审美功利化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大众对于审美已逐渐转变为功利性需求。
不少人只是为了追求表面华丽而超过实用功能的商品,并盲目崇尚外国品牌和奢侈品。
这种个体主义和功利观念使得大量本土特色产品受到冷落,并倾向于接纳无差异同质化审美标准。
三、流行文化国际同质化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流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但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问题。
尤其是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影响日益深入,许多年轻人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导致本土创造力的衰退和自我认同的缺失。
四、乡土文化衰退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中国传统乡村生活逐渐被农业现代化替代,乡村经济空心化令大量青壮年迁徙至城市工作。
这不仅导致了传统农耕文明面临断层,还使得与之相伴的民俗传统和地域特色逐渐消亡。
乡土文化衰退不仅割裂了中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连续性,也削弱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第二节:应对中国文化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推动中国文化走向繁荣,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是必要的。
一、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普及,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同时,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大对道德缺失现象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二、促进多元审美应鼓励和支持多样性的审美标准,在教育和文化产业中注重培养观众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并保护本土特色产品和艺术形式,提升其竞争力,并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文化自信与创造力政府应该推动自我认同与外部影响之间的平衡发展,重视本土创造与传统文化再生。
浅谈当今社会进行审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美学概论期末论文[美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专业:[ 汉语言文学]班级:[ 11中文4班]姓名:[ 吕莎]学号:[ 1112100294 ]完成时间:2014年8月28日浅谈当今社会进行审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人文学院 11中文4班吕莎 1112100294 32号【前言】: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分支,把美育搞好对德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审美教育缺失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引起重视。
【关键词】:美育紧迫性必要性解决方法一、何为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
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
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
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在学校教育事业中,大概来说即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基金项 目:0 8 2 0 年度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戈 研究项 目( 8 WX 0 ) 0 0D J9
・
58 ・
人生 、 市井红尘 , 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局 限于学 院空 间, 孤高 自赏的境遇 , 使美学研究得 以更好地走 向现
实人生, 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 在中国,0 2 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 审美实践曾发生过重大变化 ,审美 ”逐渐从纯粹超 “ 然、 高高在上的“ 象牙塔” 一步步走 向生活 、 日用 , 与商
报出版社,00年版 ) 20 和陈炎教授主编的《 当代 中国审
化研究蓬勃发展 , 占尽风光 。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
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 , 将
审美与文化、 理论与应用、 玄思与生活连通为一体。审 美文化研究 已然成为 当代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
热点问题 , 处处呈现出新 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对审美
De . 0 9 c2 0
当代 审美文化研究 的 回顾 与反思
李 肖霞, 志钧 何
( 鲁东大学 文学院, 山东 烟 台 242 ) 605
摘 要 :0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的我 国审美文化研究 既有别 于抽象 的美学玄思 , 0 也有别 于具体 的物质 文化实践, 实质 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 化的一种选 择。它切 合 了新的 时代语境 , 极大地冲 击 了 统的美学理念 , 传 改变 了 统美学 传
人们对 审美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随着社
会文化发展和学术积累不断深化 的过程 。2 世纪 8 0 0 年代以来 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 由于切合 了新的时代
席勒的审美观可谓一脉相承。难怪乎赫伯特 ・ 斯宾塞
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及其存在的缺陷

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及其存在的缺陷墨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它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是其独特的特性之一,然而,这也是墨家思想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
墨家学派的审美观点认为,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能够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益处和好处。
这种观点基于墨家学派的实用主义思想,强调了实际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需求。
墨家认为艺术创作必须符合社会利益,艺术产品必须满足社会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墨家的审美是一个社会性的审美。
墨家审美的功利性是它最大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墨家学派对于任何事物都要评判其功利性。
墨家审美所追求的不是艺术本身的美感效果,而是利益最大化。
艺术作品在墨家的眼中,不是以美为本,而是以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功利性为本。
在墨家的价值观中,艺术应该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最大化的利益。
然而,墨家审美的功利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首先,这种功利性的审美观念忽视了艺术本身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的实用性,而更在于它们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应该仅仅取决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实际功利性。
其次,墨家审美的功利性也容易导致一种功利化的艺术趋向。
如果将艺术作品的价值仅限于功利性,那么艺术创作将会变得非常功利化,艺术家会倾向于迎合社会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趋势将导致艺术创作的创作过程受到极大的限制,使得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极为单调,缺乏创新精神。
最后,墨家审美的功利性也容易使人们忽视艺术的长期影响力。
艺术品不仅具有短期的实际价值,还有更持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许多重要的艺术作品都被认为是无用的,并在当时的社会被排斥。
然而,这些作品在后来的历史中又被发现,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只关注实用性和功利性,就会忽略这些值得珍视的艺术品。
总之,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是其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它也是墨家思想存在的一个缺陷。
这一特点的存在,导致墨家审美脱离了美本身的审美价值,以功利性为唯一的标准评价艺术品。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在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两种不同的形态,并出现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
这些问题都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有关。
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一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在古典社会,也存在着民间的通俗审美文化与上层社会的高雅审美文化之分。
但在现代社会,借助市场经济的推动,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之间的分化远远超出了古典的形式,他们各自极端地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分化是现代性的产物。
现代性是一种世俗性,既包括理性层面,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包括感性层面,体现为一种感性的解放。
审美作为超越的文化,与现代性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对立的一面。
审美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以超理性的形式对现代性的批判,就产生精英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写通俗文化相结合,以感性化的方式对现代性(理性)的消解,就产生大众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以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继承了古典社会贵族审美文化的传统,保持人的超世俗的精神追求。
精英审美文化以其超越性和自由的品格,反叛现代性,批判现代性,企图解决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困扰。
精英审美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超世俗性。
它超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形上思考,引导人体悟生存的真义。
第二,反叛性。
它自觉地批判现代性,抗议人的异化,与传统意识形态决裂,从而凸显自由的品格。
第三,精英化。
满足一部分知识阶层等少数精神贵族的精神需求,拒斥商业化、大众化、功利性,追求个体性、艺术性,趋向精致化。
第四,非理性主义。
抵制理性统治,诉诸非理性,以反抗理性来争取精神的解放。
第五,经典性。
以其高雅、超越品质,传为经典,具有永恒价值。
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这是由审美对现实的超越性决定的。
比较分析三种关于文学性质的定义

比较分析三种关于文学性质的定义诗歌是为了达到一种审美目的,而用有效的审美形式,来表示内心或外界现象的语言的表现。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诗歌》)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网络)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
(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1)第一种关于文学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①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定义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并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这种情形表明,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最终支配。
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
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论审美的功利性

论审美的功利性人类的审美经验是广泛而复杂的,它源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塑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审美与功利性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在某些时候,审美被视为一种纯粹的享受,与功利无关;在另一些时候,人们认为审美是一种工具,可以被用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然而,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不应该被视为二元对立,而应该被视为动态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在某些文化中,视觉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但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奢侈品。
同样,在不同社会中,审美的价值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人们可能会追求短暂的快乐,而在一个更加理性和内敛的社会中,观众可能对更加深刻和持久的审美体验感兴趣。
其次,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审美可以被用来服务于功利目标,而功利方面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审美的发展。
例如,广告和宣传是一种将审美与功利相结合的方式。
在宣传中,针对目标受众的审美需求往往会被考虑在内,从而使广告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同时,商业的需求也会促进设计和创意的发展,从而增强审美的质量和深度。
第三,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当审美被过度关注功利性时,审美就可能被降格为一种表达利益的手段。
这种情况下,审美的纯粹性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被完全忽视。
此外,过多地追求功利性也可能导致审美的教育价值受到质疑。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平衡,不仅要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还要注重审美价值本身。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面的。
审美的价值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纯粹的享受,也不应该被过度关注身份和利益的表达。
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审美和功利性的结合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需要保持对审美的尊重和热爱,同时把它作为塑造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美学的“沉沦”与“回归”——对广告审美文化后现代表现的思考

维普资讯
【 探
讨】
“ 沦” “ 沉 回归”
口王纯菲 ——对广告审美文化后现代表现的思考
在众多大众 审美文化现象中,广告审美文化 传统 的审美经典理论的设定,这主要表现为 : 第
应该说是最为活跃 。对传统美学冲击最为强烈的
一
。
广告审美活动的功利性对审美超功利性的消
活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漫步街头 、 闲逛于商场 、 者, 还是用体力赚钱养家糊 口的普通劳动者 , 当你
美趣味所取代。 世俗性、 大众性、 功利性
现代” 审美文化的特征(后现代” “ 是西方后工业社 选择也就在这关注与赞赏 中开始了, 观赏即实用 ,
它们是一回事。 广告将审美心理体验 会的一种泛文化现象 , 它以“ 构 ‘ 解 消解” 颠覆” 实用即观赏, “ 传统为表现特征 , 审美文化而言, 就 它表现为与商 与实用功利性体验一起传达给受众 。受众的审美
质. 导致 了审美非物欲性的失效。
其次 .广告审美文化 的后现代性表现还体现
4 7
维普资讯
为广告审美趣味对传统 审美趣味的挑战 . 这种挑 样的 目的指 向下 .制作者 的文化审美个性就没有 战主要表现为两点 . 一是对传统美学将审美趣味 了表现 的理 由和表现的空间。因而广告图像又是 分 为高低 、 雅俗之别 的挑战。 以功利追求为本质 非个性化的。 显然 . 广告的仿像制作是对传统的审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 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二审美的本质(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西方: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论审美的功利性

这种冲击就 是 审美 过 程 的功 利性
,
因
东亚病 夫
的 中 国人
,
,
但 是 后 来 他发 现纵 使 药
为 这种 心 灵 上 的冲 击 总 会 让 审美 客 体在 心 灵 上 有 所 净 化或
升华 悲剧 是 把 有 意 义 的东 西 撕 碎 给 人 看
, ,
物 能拯 救 一 个 两 个 三 个 人 的命
, 。
康德 认 为 审 美是 一 种 无 功 利
,
人所在 的社 会 环 境 是 多 么 的漆 黑 阴暗 系的
,
因为每个 人 的心 理状
在 康德 之 后 很 多 的 哲 学 家都 继 承 了 这 一 观 点 认 为
然 而 审 美 活 动 是人 的 一 种 自主 性 的 活 动
,
态 和 生 理 状 态 在 很 大 的方面 是 和 自身 所处 的 环 境 有 很 大 关 那 些 心 地善 良积 极 向上 的人 身 处 的环 境大多 是 富裕 和
贝 多芬
映 了 一 直 到 最深 的底 层 都 在 汹 涌 激 荡 的伟大 的人 民 的海 洋
亚的悲 剧 中
因为他 们 的毁 灭 和
大才使 得 国家 不 能 强 大 放弃 学 医而 是 从文 家 的拯 救
。
为 了拯 救 千千 万 万 的 中 国人 他 开始
死亡 除 了 自 身 的 原 因 外 还 和 他 们 生 活 的社 会 环 境 息 息相 关 所 以他 们 的死亡会对观众 造成 心 灵 的震 撼
, ,
。
好 的 艺 术 作 品可 以 陶冶 人 的情 操
,
提 高 人 的修养
”
,
,
列宁
“
在 欧洲 音乐 史上
语文课堂的教改不能走进审美功利性的误区

以情 感 培养 情 感 ”,使语 文 做到 “ 以载 道 ”, 文 表 情和 配 合得 体 的 势 与动 作。 教师 随 教材 内容 自然 流露 出 在 教 学 中 “ 的 喜 怒 哀 乐 爱 恶 欲 的 表 情 变 化 和 恰 到 好 处 的 手势 与 动作 , 有 助 于 唤起 学 生 对 教 材 的 感 情 共 鸣 。而 乏 味 的语 占、冷 漠
感教 育 和价 值观 教 育 ,做 剑 “ 物细 无 声 ” ,这 是课 堂教 学 体 验 受 审 美 主 体 的 性 格 和 情 趣 的 影 响而 发 生 变 化 的 最 佳 证 润
第三 是教 师 的语 言 。包 含 有卢 的 语言 和 无声 的 语 言。 有
总之 ,情 感 是语 文 教 学 的灵魂 。情感 对 于 提 高教 学质 量
途 ,效 果就 适 得其 反 了。
味 的传授 知 识 ,而应 该存 知识 利 能力 、 过 程和 办法 、情 感
值 得 广 人教 改专 家 和 …线 教 师警 醒 的是 , 笔者 调研 各 个
态度 和 价值 观 的 “ 三维 一 ”的 课程 目标上 多下功 夫 , 卜 体 足 教学段的语文教研活动时发现 ,很多语文教师在 “ 情感态度
术语 来 说 ,就 是审 美 的功 利 性 。主要 体 现 在 以 下几个 方面 : 第 一 ,教 师 审美 观 的 主观 侵 入 这 里 需要 理 清的 是 ,什 么 叫做 审 美体 验 。一 般 的理 解 ,
生为 本 ,注 重 能 力培 养 的 明智之 举 。 但 是 ,在 具 体的 教 学活 动 中 ,教师 们 发现 ,二维 目标 中
401 ) 07 5
理 经纬
据 。所 以 况,审 美 体验 的直 觉 不 是 ‘ 盲 从 ,而 是 ‘ 种 种扎 根 丁审 美 主 体 的 自身 文 化 、 学识 、教 养 的 高级 “ 觉 ”。 直 正是 答 丁此 ,我 们应 该认 识 剑 , 学生 作 为课 堂 文 小 的 审 美主 体 ,他 们 是 个 性 独具 的。 而 ,在 此基 础 J 所 产 生 的审 - 美体 验 和 结果 也 是 不尽 相 l的 。我 们 要 尊 和 理 解 学 生 的印 l j 】 =
文化、审美文化与文学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年轻人的艺术追求功利性艺术品的欣赏

年轻人的艺术追求功利性艺术品的欣赏年轻人的艺术追求:功利性艺术品的欣赏艺术在人类文明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传递。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年轻人的艺术追求也逐渐突显出来。
然而,在功利性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市场上涌现了大量的功利性艺术品,年轻人对其欣赏的态度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年轻人对功利性艺术品的欣赏态度转变传统上,艺术创作往往以表达情感、探索真理为出发点,艺术家们追求内心的灵感和自由的表现方式。
然而,在商业化的浪潮下,功利性艺术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些作品更多地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和商业的需求。
这导致了年轻人对艺术的欣赏态度发生了转变。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流行的、炫酷的、甚至独特的艺术品,而非深度和内涵。
二、功利性艺术品的欣赏方式与年轻人的审美需求随着科技和媒体的高速发展,年轻人对艺术的接触和了解渠道多样化。
他们更习惯于通过在线平台、社交媒体和展览等方式来欣赏艺术。
对于功利性艺术品,年轻人更看重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希望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注意。
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与作品进行互动,例如通过拍照打卡、分享到社交媒体来展示自己的观赏经历。
三、由功利性艺术品引发的艺术消费文化功利性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年轻人的艺术消费热潮。
由于功利性艺术品通常与大众文化紧密相关,它们更容易进入主流市场,并与商业利益相结合。
这使得年轻人购买艺术品的欲望被激发,同时也推动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度追求功利性艺术品也可能导致年轻人对艺术内涵的忽视和淡化。
四、培养年轻人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面对功利性艺术品的冲击,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培养年轻人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首先,学校教育应该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让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其次,社会应该提供更多多样化的艺术展览和活动,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具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论文示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论文示例(2)推荐文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论文热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最新热度:传统文化的相关论文热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文热度: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热度: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篇四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的精彩内容如下:[论文摘要]本文梳理了传统美学超功利精神的发展和艺术家日常生活的超功利态度,并探讨了功利的社会生活与超功利的艺术追求的矛盾与统一,以及这种超功利性对当下艺术活动的一些启示。
一、超功利性的由来“超功利性”是一个开始于18世纪,后来又被许多理论家将之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关于审美态度的西方美学范畴。
超功利性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性最早被清晰、系统地提出来是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
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
后来的学者把康德的这种审美主张称为“surutili-tarianism”,即超功利主义。
康德的超功利理论使美学的研究由对对象的研究转向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
这正好与中国传统艺术一贯注重主体精神的表达相应相合。
从老子美学思想开始。
中国文艺不论是从审美创作还是审美态度上就踏上了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事万物、观照混沌之道的超功利进程。
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脉络:老子“涤除玄鉴”,庄子“心斋”、“坐怀”,宗炳“澄怀昧象”,禅宗思想的“破执”、“悟”,宋元山水之“无我之境”,明代三袁之“性灵”、李贽之“童心”、清代刘熙载、叶燮关于“人品与画品”论述,到近代王国维“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以及朱光潜的“心理距离”、宗白华的“静照”。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的这种超功利性已经成了进入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世界的第一道门槛。
若要带着功利、世俗的心态去欣赏传统绘画、书法,去阅读诗歌,定将背道而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功利性及对当下文化的渗透张静(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摘 要]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纠缠着功利性目的,它选择了精神却并不否定实用,它选择了情感和愉悦却并不排斥理性和认知,中西方文艺观因各自文化传承和地源因素的影响,对审美功利性的表述各有侧重,但审美有功利性的观点是主流,而且这种观念正影响着当下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审美;功利;文艺观审美作为文学的特征之一,“亦称审美活动,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是人去欣赏、感受、判断、评价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1]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审美活动,是因为人与审美对象建立了“诗意联系”,没有这种“诗意联系”也就没有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当然也就没有美。
这种“诗意联系”的建立,确有一种目的性在其中。
或者说这是涉及一种预期目的的活动,这就是审美的功利性。
“功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功效利益,“功效”是指功能效率,“利益”是指好处,一谈及功利,人们就会将其与金钱、欲望、欲念挂钩,其实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
功利追求本身是一种人性表现,人敌视功利就是敌视自身,但时时事事处处沉溺于功利又是一种人性危险。
普列汉诺夫说:“功利毕竟是存在的,它毕竟是审美享受的基础,如果没有它,对象看起来就不会是美的。
”[2]艺术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其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判断的自觉性上,这种自觉的审美活动必然会染上个人的功利色彩,将自我的审美感受,审美趣味投射于审美客体上。
因而在我看来,审美和功利总是纠缠在一起的,它们因彼此的相互依赖而存在,并对当下的审美现象起着深刻的影响。
一、审美与功利的产生及关系审美活动何时产生,是否自其产生之初就伴有功利性,还是先有功利性目的,才有人类的审美活动。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追溯文学活动的起源,关于文学的原始发生问题是一个颇多争议的问题,但无论是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还是游戏发生说,劳动说都与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联系在一起,想寻求一种理论或精神寄托去解释生存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当然就是带有功利目的的活动。
一般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
”[3]这个例子恰好说明了原始歌谣的产生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是种劳动的需要。
审美是与人、人性的觉醒密切相关的。
在劳动的过程中,原始人类是想通过发出“杭育杭育”的声音来摆脱沉重劳动所带来的痛苦,所谓“情动于中而发于言”(《毛诗序》),内心的不满,厌烦的情绪或是慷慨的,激昂的情绪表现为言辞,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的功利性目的,但这并不是说功利先于审美,其实在原始歌谣这类最早的文学形态中,就已有了审美的萌动,这“杭育杭育”就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所以,从第一次文学活动中,审美与功利就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的“礼仁为美”,“羊大为美”,“尽善尽美”无一不是功利的审美观。
包括原始社会的纺轮,我国许多古老的陶器,都足够说明,首先是有用的东西,然后才成为美的东西,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的武器很有装饰性,但它的造形始终服从于杀伤敌人和保护自己这一战斗需要。
即使是纯装饰的项链,也有它潜在的功利目的。
”[4]可见,无论是形之于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文字、还是形之于实体的雕塑器物甚至建筑,都是审美与功利相结合的产物,因为艺术的创造是人的活动,既然是社会的人就会将其作品与他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就不可避免的带上个人的功利目的,烙上社会或时代的烙印。
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因其身份,阶层,受教育程度的千差万别,他们的审美角度也会多种多样,正如鲁迅先生指出,大家都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5]审美欣赏同创作一样是个体活动。
欣赏者带着功利目的去欣赏审美客体就会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一面,也可以说审美就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
二、中西方的审美功利论审美与功利关系的研究属于文学的内部研究问题,审美到底有无功利性是中西方文艺观中具有历史延续性的问题。
这种争论似乎就没有停止过,直到所谓实用和虚用的功利性的提出,折中了绝对的有无的矛盾,中西方文艺观中认同审美有功利的观点绝不在少数,我以为审美有功利的观点是主流。
中国古代的文艺观就是功利主义的文艺观,从孔子开始就提出了诗有“兴观群怨”的社会教化作用,作诗读诗都不单是为了满足口耳感官享受的快感,而是为了起教育意义。
墨子甚至反对审美,以为其不具有实际效用,这当然是一种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
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包含了善,又超越的善,自然而然地体现了仁义等道德原则。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乘物以游心”,尽管他们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大美”境界,可也有功利目的,就是从道的观点,争得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
荀子的思想带有很为浓厚的功利论色彩,他要求物质和利益都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汉代《毛诗序》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作用。
魏晋时文学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席位。
摆脱了政治和经济学的附庸,但“文章经国文大业”的说法却也摆脱不了文学的政治功能。
至近代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
梁启超的功利主义都强调文艺的社会价值。
西方文论早在苏格拉底就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亚里斯多德虽强调审美是为了获得快感,但他在《修词学》里替美所下的定义是“把它作为一种善,‘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他善’。
”[6]贺拉斯认为诗有教益和娱乐的两重功用。
此观点第一次涉及到功利与无功利的两面性,英国经验主义集大成者休漠对苏格拉底提出过的美在效用说以新的解释。
他认为“美有很大一部分起于便于和效用的观念”。
[7]韦勒克和沃伦认为“整个美学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辩证法,其中正题和反题就是贺拉斯所说的‘甜美’和‘有用’,即诗是甜美而有用的……”[8]以上的论述反映了他们对审美的态度是即是无功利的又是有功利的。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中西方文论中也有审美无功利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山水诗,田园诗,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具有理想性,去鉴赏某一客体本身就是带有目的性的,或为排遣,或为受教育,或为寻求快感, 没有丝毫倾向性的审美态度根本就不存在。
因此,我认为没有完全摆脱功利的审美活动。
三、审美功利性在当下文化现象中的体现随着日常生活趋向通俗化,平民化,审美活动不再是精英们的专利,越来越多的草根成为大众们欣赏和追捧的对象,人们的审美更具有功利性色彩,高雅文化,精美文化已不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变得曲高和寡。
听一场超女歌友会往往比听一场钢琴家演奏会更让人心动。
因为前者给人的是刺激耳目的感官享受,可以在喧闹中,欢呼中充分释放自我的感情。
看《百家讲坛》,看易中天三国,看于90浅论花间词风的形成温吉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任何文学的兴起,都是多种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
花间词出现于晚唐五代,离不开当时特定时代、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晚唐动荡的社会环境,促成了文人“曲子词”的成熟,也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导致了市民意识的空前高涨,舞榭歌台、贵府酒筵成了词的流播之地,使得镂金错彩、偏重闺情的花间词大行其道;巴蜀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花间词写闺情、抒愁怨,委婉言情文体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巴蜀城市文化的兴盛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成型的文化基础;由于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而导致的追求世俗享乐的时代氛围,成就了花间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花间集序》)的独特品格;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熏染了花间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花间词风;香软绮靡;晚唐五代;西蜀编成于后蜀广政三年(940)的《花间集》,是一部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晚唐五代文人词的总集。
集中共收录了十八家词人的五百首词作。
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人与蜀地无关外,其余十五人或为蜀籍、或流寓于蜀、或仕前后蜀。
花间词以温庭筠为正则,西蜀词人为主流,内容偏重闺情,情调秾丽幽美,多以镂金错彩、婉媚细腻的笔致,描摹女性之容貌体态、,抒发闺情愁怨,风格香软绮靡。
此种词风是与晚唐五代的社会巨变、城市经济的繁荣、巴蜀独特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的。
欲探讨花间词风的形成,就有必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唐末动荡的时局,是花间词香软绮靡风格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时运交易,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的安史之乱,改变了唐王朝的历史命运,也使唐代的社会文化遭到了重创。
唐末,社会更加衰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边患频仍,广大中原地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随着唐帝国的没落,整个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士风之变:面对日渐衰败的时局,广大知识分子政治理想幻灭了,他们看不到仕途上的前景,这就促使他们退缩到自我生活的狭小圈子中,及时行乐,自我陶醉,以醇酒美女消磨时光。
由此而形成的低迷颓废的士风,必然要影响到文风,当时的诗风就已趋于秾丽凄艳。
其次是世风之变:在社会动荡、民不堪命的情况下,晚唐的统治者却过着极其奢糜的生活。
自宪宗之后,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八帝,都是经宦官拥立而继帝位的。
这些平庸的皇帝们,在宦官的诱导下嬉戏游乐,纵情享受。
如敬宗在位三年,游戏无度,狎昵群小,最后,因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将军苏佐明等饮酒,酒酣被弑。
懿宗喜欢音乐宴游,“殿前供奉乐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设不减十余,水陆皆备,听乐观优,不知厌倦,赐与动及千缗”(《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
懿宗少子继位,为僖宗,在宦官田令孜的引诱下,于音律、赌博无所不精,又好蹴鞠、斗鸡、击球,他甚至对优伶石野猪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
帝王和朝廷的自我放纵,诱导着社会风气的转移。
从中央到地方,追逐声色宴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曲子词这种配合燕乐而歌的声诗迎合了当时的文人心态,文人亦于曲子词中找到了寄情的最佳方式;文士们在教坊酒筵之地,为娱宾遣兴而依声填词,“用助妖娆之态”(《花间集序》),其时的文人词已没了民间词情新质朴的气息,代之以绮情悱恻、缠绵妩媚。
文人词主要是在北里教坊、绮筵罗幌中发展起来的。
号为“化间鼻祖”的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温庭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