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的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

合集下载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活动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活动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活动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审美活动是否有无功利性( )A.有直接功利性B.没有功利性C.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2.正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是( )A.形式因和内容因的统一B.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C.主体性和他律性的统一D.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3.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 )A.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生实践无关B.审美活动只具有手段意义C.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D.审美活动直接就是现实的人生实践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4.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在于( )A.社会意义的体现B.人生价值的高扬C.参与直接的社会实践D.主体与客体的对话与交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5.对象一旦进入审美领域,它就成为( )A.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B.审美理想的体现C.审美趣味的体现D.审美期待的视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6.审美活动与真和善的关系是( )A.既不包括真,也不包括善B.内在地包括善,而不包括真C.内在地包括真与善D.内在地包括真,而不包括善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7.审美活动之所以能成为人所珍重所向往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因为它是( )A.人在异化的条件下所能获得的一种最自由的存在方式B.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C.价值理想与日常生活的统一D.人在异化的条件下所能找到的最具有价值理性的存在方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8.在审美活动中,所谓的“人得其得者”就是( )A.人生的美好意义得到了现实性B.无视社会性的功利,只有自我的意义C.排遣不良的情绪,心理学意义上的美学需要D.人能够自由地对待并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9.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是( )A.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审美活动存在的现实根据与逻辑前提B.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存在的现实根据与逻辑前提C.审美主体是审美客体和审美活动存在的现实根据与逻辑前提D.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和审美活动存在的现实根据与逻辑前提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10.建构现实的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确定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的根本原因是( )A.人的审美能力B.人的认识性活动C.人的对象化活动D.人的艺术思维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11.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A.其存在方式是物质性的B.其存在方式是主体性的C.其存在方式是现实性的D.其存在方式是精神性的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12.关于审美惊异,以下不正确的是( )A.引起审美惊异的对象未必一定是异乎寻常的B.它与被打断的生活之间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深刻意义C.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D.一定需要某种感官上的绝对刺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13.审美体验关键在于( )A.要求绝对的静观B.关注对象的美的物理属性C.将作为对象的物溶于主体之中D.主体性的勃发与激荡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

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摘要]: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关键词]:文学活动审美性表现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审美是其鲜明的特性,无论是作家活动还是读者活动都具有审美的特性,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具有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包括读者的接受活动。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文学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就作家的创作活动而言,作家的创作首先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一方面要再现世界,另一方面又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客观生活进入作家的视野就不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作家眼里的世界,作家描绘的是世界对我显示的样子,是作家与世界交流的结果。

说到读者的欣赏活动,其主观差异性更为明显,西方谚语中早就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

鲁迅则认为,“道学家看到淫,阴阳家看到《易》,革命者看到排满……”。

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创作还是阅读都是人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创作是作家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富有诗意的生活,如不进入作家的视野,也不能称之为创作材料;再好的作家创作,没有经读者阅读检验之前也不能称之为作品。

同一生活进入不同作家的视野,则会形成不同的创作素材。

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进入施耐庵笔下就成了梁山好汉;进入俞万春笔下荡寇志则成了贼寇。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人不能体会人到暮年的心情,初中生读不懂《围城》,而在经历过一些感情,经历过冲动与无奈后,则渐渐读懂了方鸿渐,看懂了他的生活,读懂了围城心情。

全国自考美学多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多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多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从总体上来看,美学家们划分艺术类型的主要依据是【】A.艺术与现实的关系B.艺术与作者的关系C.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D.艺术的起源E.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正确答案:A,C,E解析:从总体上来看,美学家们在划分艺术类型的时候,大致依据以下三种标准:第一种标准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标准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标准则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2.贺拉斯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说,他认为要体现这一原则,文艺就必须具有【】A.真实性B.形象性C.理解性D.想象性E.情感性正确答案:A,B,E解析: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真实性,艺术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合情合理;二是形象性,艺术表现要具体可感;三是情感性,艺术要有魅力,能够以情感人。

3.关于审美活动作为特殊的价值活动表述正确的有【】A.它追求的是一般的价值B.它追求的是一般的精神价值C.它追求的是创造一个个性丰满的人的世界D.它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E.它满足人的心灵需要正确答案:C,D,E解析: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原始形态的审美意识具有( )A.具体性中的抽象性B.蒙昧性中的真实性C.直观性中的逻辑性D.神秘性中的创造性E.虚幻性中的科学性正确答案:A,B,D解析:原始意识的特征有:(1)原始意识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5.审美的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表现在A.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B.审美活动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C.审美活动指向人的自由存在D.审美活动具有绝对的超功利性E.审美活动超越一切目的性正确答案:A,B,C6.把审美经验视为游戏活动的美学家有A.康德B.席勒C.斯宾塞D.伽达默尔E.尧斯正确答案:A,B,C,D7.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主观世界向客观世界超越E.从内在世界向外在世界超越正确答案:A,B,C8.审美趣味中实际上存在着的矛盾包括A.个体性与社会性B.主体性与客体性C.感受性与思想性D.特殊性与普遍性E.工具性与价值性正确答案:A,D9.美学史上,人们划分艺术类型,往往依据的标准有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E.艺术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A,B,C10.优美对象往往表现出的特征有A.秀丽B.柔媚C.纤巧D.幽静E.淡雅正确答案:A,B,C,D,E11.审美理想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A.民族性B.时代性C.主体性D.阶级性E.客观性正确答案:A,B,D12.审美惊异的产生所依赖的主客体条件是【】A.主体具备审美修养与审美能力B.主体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C.客体具备某种独特之处D.客体具备某种合理之处E.主体熟知和理解客体正确答案:A,C解析: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全国自考(美学)模拟试卷3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模拟试卷3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模拟试卷3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西方创立“美学”学科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狄德罗C.鲍姆加登D.黑格尔正确答案:C解析:在美学史上,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以范畴的地位,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在艺术中达到完美。

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从此,“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

答案为C。

2.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A.审美教育B.审美形态C.审美活动D.美感正确答案:C解析: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因此,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答案为C。

3.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A.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B.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C.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力D.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答案:D解析:审美活动不会直接导致主体的实践性行为,由于情感活动对人的精神具有感染力,可以使审美主体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故审美理想会给读者的人生实践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

答案为D。

4.丑和荒诞是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才成为审美形态的,这体现了审美形态的【】A.贯通性B.二重性C.兼容性D.生成性正确答案:D解析:生成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丑和荒诞的出现过程正是第一种生成性的体现。

答案为D。

5.在西方早期,狭义的美主要指的是【】A.崇高B.滑稽C.优美D.喜剧正确答案:C6.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A.惩恶扬善B.愉人耳目C.净化心灵D.克制欲望正确答案:C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并且通过这些情感的宣泄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快感。

这是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核心部分,是理解他的悲剧的社会功用的关键。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0分)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艺术品的初步定位: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工产品是艺术品的基本定位】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4、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5、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6、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8、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9、审美现象是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10、按照日本学者笠原仲的观点,中国人最原始美的观念是指始于味觉的美。

11、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12、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13、中国当代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14、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15、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均称与明确”16、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17、社会美包括人体美,人的行为美,人的性格美和社会环境美18、艺术美的特点典型性,思想性和普通性19、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0、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21、艺术家纯粹内在机制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22、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23、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触发阶段,发展阶段,生产阶段24、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25、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源,是美的事物的根源26、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27、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28、时间艺术分指:戏剧,文学,音乐29、蔡元培把美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0、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31、色彩,形状,声音构成形式美32、法国启蒙狄德罗33、曹丕《曲论.论文》文艺创作风格34、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35、旧石器时代,艺术成为普遍活动36、巫术是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37、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二、名词解释(共20分 4个/5分)1、“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他的《感性学》。

美学考前复习指南

美学考前复习指南

美学考前复习指南美学2010级汉语⼀班--张安琪编第⼀章绪论⼀.选择题1.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的美学家是:⿊格尔;认为美学应该在⼈和世界的关系中研究审美关系的美学家是:蒋孔阳;2.美学成为⼀门独⽴的学科是在:1750年;标志性著作是鲍姆加登《美学》;⽽与美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是:哲学;3.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始终贯穿的理论基⽯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根本⽬的是:追求审美境界;核⼼⽅法是:哲学⽅法;4.中国古代⽂学中的⼤团圆结局作为⼀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级审美意识;5.“诗可以兴观群怨”说是⼀种:美学思想;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存在论;6.由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度的中介概念是:⾃由;在审美经验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感性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是:《艺术即经验》;7.美学的基本内容中最集中的体现了审美活动的特性和规律的是:艺术活动;8.在美学研究对象的五种看法中,重点放在审美的客观⽅⾯的观点是: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及艺术的学科;放在主观⽅⾯的是:美是研究审美经验.审美⼼理及⼈和现实之间的学科;9.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的美学家是:费希纳.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10.当代⼈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是:美学是⼀门⼈⽂学科.⼀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11.美学研究⽅法的基本特点是:多样性.多层次性;与⼈⽣价值相联系;其孕育和形成经过的三个阶段是: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12.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五个问题;⽽审美经验则是⼀种:感性经验和快感经验;⼆.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指⼈类在⽣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不系统的理论表达,故⽽不成熟,不⾃觉;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较⾃觉的理性认识,它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3.审美境界:⼀般是指在⽣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他具体体现为情和景.⼼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合⼀”;4.审美关系:是⼈与世界复杂关系中的⼀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由的情感体验关系;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种看法:a认为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门学科;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c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审美⼼理活动;d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e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f现在⼈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2.美学研究⽅法的特点:美学是关于审美想象和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学科,第⼀:它必须⼴泛其它⼈⽂学科以及⾃然和社会科学的成果;第⼆:美学的核⼼⽅法是哲学⽅法:a美学从诞⽣起就属于哲学,从来没有脱离哲学;b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需要主体参与;c美学涉及许多本源问题;d他作为⼀门理论学科还需进⾏推演和理论提升,也离不开哲学;3.审美关系的特点:第⼀: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是情感体验关系;第⼆:它是通过感性形式建⽴起来的,是⼀种感性直观的关系;第三:它是⼈与世界的⾃由关系;4.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a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b美感与审美经验;c美与审美形态;d艺术与艺术活动;e审美教育;5.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a两者属于同⼀层次的概念,不可分割;b什么关系含于内,外在展开即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显于外,内在构成审美关系;c审美关系通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审美活动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6.审美活动的特点:它是⼈类基本的存在⽅式之⼀,也是⼀种基本的⼈⽣实践;a审美活动的根本动⼒是⼈的审美需要;b它的⽬的不是外在功利的追逐,⽽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c它也有凭借,体现在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对象,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7.审美经验的特点: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a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是⼀种感性经验;b它是⼀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c有⾃⼰的结构和动态展开过程;四.论述题1.审美活动为什么是⼈的基本存在⽅式?审美活动是⼀种基本的⼈⽣实践,⼈⽣实践是⼈的基本存在⽅式,⼈是通过实践⽽成为⼈的,⼈是在他的实践中形成⾃⼰的本质特征的;审美活动是众多的⼈⽣实践活动中的⼀种,是⼈的⼀种⾼级的精神需要;是⼈与世界的关系有物质层次向精神层次的深度拓展,是⼈类不可缺少的⼀种基本的⼈⽣实践。

美学问答题

美学问答题

简答题:1.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即:①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②美与审美形态;③美感与审美经验;④艺术和艺术活动;⑤审美教育。

2.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整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

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①它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它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它还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3.简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的内涵。

①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②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③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4.美学史上关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美学史上关于喜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①柏拉图的喜剧发生论,认为滑稽和可笑缘起于大多数人在心灵品质方面所犯的认识错误。

亚里士多德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②康德从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他说:“笑是一种从紧张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③黑格尔从矛盾冲突观点出发,认为喜剧“用颠倒过来的造型艺术方式来补充悲剧的缺陷,突出主体性在乖讹荒谬中自由泛滥以达到解决。

”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喜剧问题,马克思说喜剧是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⑤现代美学理论更多地把喜剧和人生存在的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释。

苏珊•朗格把喜剧解释为人的存在的感受形式。

巴赫金提出著名的“狂欢化”思想,认为喜剧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5.什么是想象?想象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①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②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资料瑾孺制作 2014、06、191、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①在观照自然中感受到自然事物的美。

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

③在艺术创造和鉴赏中感受艺术的美。

2、如何理解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首先,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在审美现象中,没有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纯粹客观的美。

其次,同样也没有,离开审美客体对象的,纯粹的审美主体,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就是对象一定是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的关系。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美只对人而言。

3、审美关系的特点①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

②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③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④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4、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关系。

首先,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什么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审美对象中与审美主体及其美感,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层的后面是更深沉的层面(“存在”或者说是“道”)。

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主体的构成层次与审美对象的构成层次是对应的。

分别对应的是审美主体方面有感官快适、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有着整体的生命承担。

处在相互作用的审美关系之中也大概分为首先是静观关系、其次是对话关系、最后是存在关系。

5、“关系在先”的原则: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审都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同时形成的。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客体的生成是同时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在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前,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什么主体和审美客体,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

6、审美现象的历史性: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从来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在这一衍变的过程中,他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审美活动的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

审美活动的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

《美学》(朱立元编)
《美学》认为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同时,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人自我构成的手段,而是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本体性活动。

功利,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功效和利益,或者功名利禄。

审美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超越功利束缚的自由性,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并没有像其它活动一样抱着一定的目的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人是自在的自由的,如果是存有功利性的目的的话,也就不能成为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确实能使人自我完善,也能使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这是审美活动所能达到的客观效果,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不具有功利性目的的,审美活动本身也是不具有功利性的,如果说是具有功利性,也只能说是人在研究审美活动时将审美活动的客观效果加上功利性的指称。

审美教育是具有功利性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达到怎样的效果实现其目的。

美学历年真题考过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

美学历年真题考过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

美学(课程代码00037)历年真题考过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一、名词解释2016年10月1.审美体验2.荒诞3.有趣味的形式4.虚静2016年4月1.审美情趣2.审美理解3.生物本能说4.美育的内涵2015.101.意象的结构2.劳动说3.审美形态的生成性4.艺术品的开放性2015.41.意象的生成2.“悟”3.巫术说4.席勒的《美育书简》2014.101.审美意识2.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3.审美理解的多义性4.以道制欲2014.41.载道说2.化育3.优美4.审美距离说2013.71.再造性想象2.审美体验3.游戏说4.艺术的审美功能2013.41.集体无意识说2.审美教育3.审美活动无功利4.兴2012.71.审美趣味2.荒诞3.有意味的形式4.艺术敏感2012.41.喻象2.以美育代宗教说3.悟4.审美需要2011.71.审美形态2.无我之境3.有趣味的形式说4.崇高2010.71.审美形态2.劳动说3.对比联想4.灵感2010.41.有我之境2.审美体验3.空间艺术4.净化说2009.71.审美理想2.审美体验3.优美4.寓教于乐2009.41.审美趣味2.艺术品的他律性3.仿象4.趣味教育2008.71.有趣味的形式说2.寓教于乐3.审美形态4.审美体验2008.41.审美直观2.审美理想3.崇高4.美育代宗教说1.游戏说2.寓教于乐说3.艺术敏感4.审美意识2007.41.命运悲剧2.表现说3.贺拉斯的美育观4.美的问题的性质2006.71.心理距离说2.美感3.艺术的审美功能4.无我之境2006.41.悲剧性2.席勒的美育观3.有趣味的形式说4.审美个性2005.71.内在感官说3.美学思想4.灵感2005.41.观2.移情说3.埃斯特惕卡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2004.71.心理距离说2.山羊之歌3.生命的机械化4.游戏说5.《审美教育书简》2004.41.柏拉图的美育观2.美学思想3.审美态度4.艺术敏感2003.41.寓教于乐2.“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3.无我之境4.美感欣赏活动2002.41.寓教于乐5.美学研究的对象3.生命的机械化4.集体无意识说浙江2012.71.丑2.畅神说3.载道说4.以道制欲浙江2010.71.虚静2.再造性想象意象的物态化3.审美情趣浙江2010.41.审美经验2.崇高3.模仿说4.意境浙江2009.7 1.艺术敏感3.移情说3.观4.模仿说浙江2009.41.审美需要2.审美距离3.符号说4.审美教育浙江2008.71.移情2.审美距离3.有意味的形式4.寓教于乐浙江2008.41.审美体验2.审美距离3.表现说4.灵感浙江2007.71.内在感官说2.崇高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无我之境浙江2003.7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突然荣耀说3.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4.美育5.埃斯特惕卡浙江2002.71.乖讹说2.意境3.期待视界4.美育二、简答题2016.101.简述意象的结构2.简述审美趣味的标准3.简述悲剧的特征4.简述艺术品的鉴赏过程5.简述蔡元培的美育观2016.4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2.简述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3.简述柏拉图的美育观4.简述审美实践是一种人生实践5.简述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2015.101.简析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2.简述意象与意境的区别3.简述艺术技巧与艺术形式的关系4.简述崇高与壮美的联系与区别5.简述席勒的美育思想在西方美育史上的意义2015.41.简述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2.简述艺术的审美功能3.简述审美惊异的主要特点4.简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5.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2014.101.简述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关系2.简述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发展过程3.简述想象力在审美对象的构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5.简述美育的独特性2014.41.简述审美活动作为人生活动的独特之处2.简述审美感知的基本特征3.简述艺术的核心功能4.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5.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2013.71.简述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2.简述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3.简述生物本能说的缺点4.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5.简述悲剧作为审美形态的主要特征2013.41.如何提高审美趣味2.简述艺术存在动态过程中的三个环节3.简析审美关系的内涵4.比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5.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2012.71.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什么2.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与其人生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3.简述审美情感在审美想象中的作用4.简述喜剧的特征5.简述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2012.41.简述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2.简述意象的生成3.简述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性原则4.简述亚里士多德划分艺术形态的方法5.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011.71.简述喜剧的特点2.简述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想象的作用3.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4.简述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5.简述原始意识的特征1.简述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2.简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3.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4.简述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并说明其内在关系5.简述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2010.71.自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审美对象?2.为什么美不能先于人而存在?3.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是怎样的?4.简述审美活动的特殊性5.简述什么是意境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2010.41.简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2.如何理解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3.简述作为审美活动中介的艺术品的基本特征4.美育的功能5.简述美学的研究方法2009.71.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有哪些?3.构成审美理解多义性的原因是什么?1.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2.简述审美境界的性质、特点3.简述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4.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5.简述感性形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2008.71.简述审美感知的特点2.康德与博克在优美论上的区别3.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4.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 2008.41.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2.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3.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4.悲剧的基本特征5.美育的基本特点2007.71.简述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原因2.简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3.简述喜剧性的笑的基本特征2007.41.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2.简评郎吉诺斯的崇高观3.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4.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5.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2006.71.简述审美活动中会产生通感现象的原因2.简述先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原因3.简述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2006.41.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3.简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4.简述艺术功能的多元性5.简述探讨审美欣赏活动心理特征困难的原因2005.71.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2.简述美育的特点3.简述优美的特征2005.41.简析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主要原因2.简述欣赏者在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重建过程3.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2004.71.简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2.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何区别与联系4.美育的基本特性2004.41.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2.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3.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2003.41.简述美育的特点2.简述“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3.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致”的原因2002.41.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号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2.简述喜剧性的效果3.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浙江2012.71.简要说明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特征5.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3.简述审美感知的基本特征4.简要说明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5.简述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关系浙江2010.71.简述美学研究的方法2.简述优美的特征3.审美趣味的特征和健康标准4.简述什么是意境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5.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浙江2010.41.美学学科孕育与形成中经历了哪些阶段2.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3.简要评述席勒的美育思想浙江2009.71.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简要评述席勒的美育思想3.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4.简要说明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的三个阶段浙江2009.41.简述审美感知的特点2.简述审美对象的特点3.简述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的原因4.简述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5.简述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浙江2008.71.审美活动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于科学认识、道德判断活动的特点是什么?2.荒诞作为现代审美形态有哪些基本特点?3.(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品是什么性质的物品?4.为什么说“趣味无可争辩”是十分有害的?浙江2008.41.审美活动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于科学认识、道德判断活动的特点是什么?2.作为审美形态的喜剧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意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浙江2007.71.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2.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3.简述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4.简述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浙江2003.71.试简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这一命题2.试述丑的审美价值3.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何区别?4.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重要方式?浙江2002.71.简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2.美感中的直觉有哪些特征?3.什么是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4.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三、论述题2016.10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所谓存在,是指此时此刻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自我的觉察和自我的体验,以自我的个体意识出发,来表达个体自我对世界、对他人的认识虎郸港肝蕃菲歌十攻姜. 审美的本质是我们自己心理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心理状态与外在世界的一种协调对应、共通的感受.所以说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感受”的一种表达.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他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一位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感性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使人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

3.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说美即是客观的,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有各自不同的客观标准.如有的民族认为大双眼、高鼻梁、有的民族认为单眼皮为美;有的民族认为黑皮肤为美.甚至世界上计算出公认的“腿与上身比例”多少为最好看.另还有人体、物体、布置、设计的所谓黄金比例.说美是主观的.因为由于主观感觉感受,可以把原本客观存在的美与观存在的不美,发生感受变化,甚至相互交替成完全相反的感受.如原本客观存在的美女随地吐痰,我们对她的主观感觉为丑.原本客观存在的不美男生,下水救人,我们对他的主观感觉为美. 原本客观存在的不美,由于一些原因,产生喜欢、喜爱、可爱的主观感受,转而认为感觉为美.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汉语言文学成人自考美学论述题

汉语言文学成人自考美学论述题

审美基本特性中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1)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也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2)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3) 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把人向着完整的自有存在状态提升。

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1) 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 他律性,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论述★】(1) 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 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 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1) 构成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

(2)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基础,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3) 客观事物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条件是与审美主体相联系。

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论述★】a.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b.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

c.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像虚的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在这种主客融会的双向互动中,就必然使审美对象超越原来的客观事物,变成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1) 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①装饰化的器物造型②器物装饰(2) 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①固定装饰②非固定性装饰(3) 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①雕刻②绘画③音乐与舞蹈④诗歌审美形态与文化【论述★】(1) 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表征为具体的文化。

美学

美学

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1、静观关系:非功利、直觉、情感与想象。

2、对话关系:智力介入、辩证关系、主体客体化、课题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不同的主体面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交流。

客体主体化:客体也有自己的主体性,客体规定主体的审美,客体制约主体的交流。

)3、存在关系:没有主体与对象的存在,是一种浑融状态,所达到的境界是“无我之境”。

三种关系中,前一种关系是后一种关系的基础,后一种关系是前一种关系的发展和提升。

二、美学之父是:德国人鲍姆加登三、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回归到主体,展现主体的心理、情感)不是物质活动,也不是科学活动(认知活动),这两者必须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实现,尤其是科学活动,认知是客观的,规律是必须指向客体,而人的物质活动是以劳动加以实现,以改变对象、占有对象,审美活动是一种集情感、意愿、心理等为一体的精神活动,是具有个体性和主体性的活动。

特点: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超感性)本己性:主体:自由与尊严——不受外力的限制。

世界:如其所是——与人不是紧张的矛盾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和配合的关系。

A主体从现实中解脱。

B审美不是一种静观,而是一种交流。

C客体不是一种他利性(“为”的存在是有功利性,被动的存在,而审美的存在,是主体自由的存在)2、最具个性的精神活动(审美是最具个性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与一般精神活动的区别如下)A一般精神活动的个体精神是普通的B一般精神活动的对象与主体是一种对立关系,以及以主客二分的形式存在,而审美精神活动的主客体是相互交融的C前者是理性的,后者具有感性的。

3、有限的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的统一(审美活动无功利性,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其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审美最高功利性是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出一个发展的过程,结果的终极追求)(1)自律性:对审美无功利性而言,它是一种自身完满的活动,没有其他目的。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

26.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两者合为一体就是意象。

(1)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和客体在审美状态下交融的动态心理过程(2)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7.“悟”:(1)“悟”指的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直接把握了其内在意蕴。

28.巫术说:(1)是20世纪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秦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2)这种学说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因巫术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9.席勒的《美育书简》(1)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在这部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26、审美意识:(1)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等。

27、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1)这是西方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标志着作为审美邢台的诞生。

(1分)(2)罗森克兰兹把丑和美并列起来,认为丑不仅是美的陪衬物,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2分)28、审美理解的多义性:审美对象的意义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

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必须通过直观来把握,因此其意义就显得含蓄而丰富。

29、以道制欲:“以道制欲”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主张。

(1分)所谓“道”,是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

(1分)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26.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时间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题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2分)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作为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本己性是自我的交流与自我价值的提升黑格尔就曾说:“自然美还由于感发于情和契合于情而得到一种特征‘例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温暖的太阳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就属于这一类。

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一书中也曾说:“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这其中有基本共同点,那就是拿人和自然事物作比拟而见出其中某种类似成暗合,它们都运用不同程度的人格化和象征手法”。

让世界自己周围的环境同自己心中的景物构成统一性,达成精神上的交流共通。

二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又是最具有个性化的一种精神活动正如莎士比亚名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审美都是基于以前事物的理解,而形成的现有的审美。

而我国的大词人苏轼所做的《题西林壁》中所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更加简明直观的表述了审美角度对于审美的影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是对于审美活动性质的最具个性化的表现。

每个人受环境的因素影响各不相同,受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不同,个性化是每个人最为基本的特征个性化的审美当然也就是最为基本的精神活动。

三有限无功力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中最为崇高的功利性在儒家看来,其精粹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孔经》将儒家的人生目标和修养路径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学说的精粹在于其修养学,而其修养的精粹又在于人生境界。

在讲到儒家美学时是不能忽视其修养学和人生境界的性质的。

儒家的修养遵循修齐治平的路径,最终达到“内圣外王”之境地。

实际上未必都能成圣作王,但可以成就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理想人格,达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境界是基于道德修养,但又高于道德境界的。

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就在四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审美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体现就是最好的儒家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这种修身路径又辅以诗礼教化和礼乐教化,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00037美学考试逢考必过攻略

00037美学考试逢考必过攻略

第一章绪论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②美学思想;③美学学科。

3、“美学”的原初意义和现实变化: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原初意义是“感性学”,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4、实践概念的含义: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FI常生活活动。

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5、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审美活动的口的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6、美:美指的是广义的美,甚至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U由人生境界的对彖化和感性显现。

7、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是审美活动屮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8、美感(即审美经验):美感是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9、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特点: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10、艺术: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任一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11、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内涵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1.所谓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表达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它既不是由某种外力所决定、所强制,也不是理智的刻意追求的结果;它既是一种摆脱了肉体必然性对人支配的活动,也是一种摆脱了对“物”的绝对依赖性的活动。

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城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

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o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 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

这双鞋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海德格2.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

富于意味的“存在”3.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二)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首先是精神活动1.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个性化.(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 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审美活动之所以吸引人、感染人,是因为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

审美活动与其他的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审美活动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开展而开展。

特殊性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

审美活动所追寻的又并非一种一般的精神价值,面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朱立元编)
《美学》认为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同时,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人自我构成的手段,而是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本体性活动。

功利,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功效和利益,或者功名利禄。

审美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超越功利束缚的自由性,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并没有像其它活动一样抱着一定的目的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人是自在的自由的,如果是存有功利性的目的的话,也就不能成为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确实能使人自我完善,也能使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这是审美活动所能达到的客观效果,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不具有功利性目的的,审美活动本身也是不具有功利性的,如果说是具有功利性,也只能说是人在研究审美活动时将审美活动的客观效果加上功利性的指称。

审美教育是具有功利性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达到怎样的效果实现其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