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定斯基到审美的非功利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康定斯基到审美的非功利性

陈传志

摘要: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可以说是现代艺术的伟大先驱,同时也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完成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1938年的《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发现康定斯基对审美的功利性是非常反感的,他更加注重艺术形式背后的思想表达。康定斯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在不断探索艺术形式背后的那股“神奇的力量和光辉”。

关键词:康定斯基;审美的非功利性

1866年,康定斯基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较好的教育;中学时代,他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是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和画家。在莫斯科大学学过法律和经济,而且同时还保持着对绘画的兴趣。1889年,他到沃洛格达从事民族史与民俗学调查研究,广泛接触到俄罗斯民间绘画和装饰艺术,对它们的夸张的、非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色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3年大学毕业,康定斯基获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三十岁的时候,为了学画,他抛掉了法律教授的职位。来到了慕尼黑,在这里,他一下子就被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新艺术运动的气氛抓住了。1900年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康定斯基成为职业画家。1903年,他开始了欧洲及北非之行,并实地考察了各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状况,历时四载,从而加深了对欧洲文化的全面了解。1908年,康定斯基定居慕尼黑,并开始了他的职业艺术生涯。

康定斯基不仅在艺术实践中开创了抽象绘画的风格,而且在艺术理论上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康定斯基有关抽象绘画的思考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一套先行的抽象理念,而是某种反思的直觉。对此,康定斯基曾在他的自传中回忆过他的两次重要经历。

“我突然看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绘画,它的标题写着:《干草堆》(指1895年在莫斯科首届法国印象派画展上的莫奈作品)。然而我却无法辨认出那是干草堆……我感到这幅画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是不存在的。但是,我怀着惊讶和复杂的心情认为:这幅画不但紧紧地抓住了你,而且给了你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色彩经过调和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力量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绘画竟然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和光辉。不知不觉地,我开始怀疑客观物象是否应成为绘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这段自传回忆的是康定斯基还没有学画之前所欣赏到的莫奈的作品——《干草堆>,从而引发了自己对绘画中客观物象的思考。康定斯基对于艺术形式本身的审美是不太看重的,他认为审美判断不能是功利性的。不能单纯以客观物象的存在为依据。在他的另外一段回忆里则体现了他对非功利性审美的探索。

“一天,暮色降临,我画完一幅写生画后,带着画箱回到家里……突然,我看见房间里一幅难以描述的美丽图画,这幅画充满着一种内在的光芒。起初,我有些迟疑,随后,我疾速地朝这幅神秘的图画走过去——除了形式和色彩之外,别的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而它的内容,则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我还是立刻明白过来了,这是一幅我自己作的画,它歪斜地靠在墙边上。第二天我试图在日光下重新获得昨天的那种效果,但是没有完全成功。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辨认画中的内容,而那朦胧的美丽之感却不复存在了。我豁然明白了,是客观物象损毁了我的绘画。”

这是康定斯基学画之后的一次经历,其中“客观的物象损毁了我的绘画”就是指审美中那些功利性的判断误导了人们对绘画本身的欣赏。因为绘画本身中有客观物象的存在以致于人们在欣赏绘画的时候,将更多地精力由绘画本身(纯粹的形式和色彩)转向了辨认物象上。因此,审美的目的已由追寻艺术本质的形而上的存在下降到了去辨识物象的现实目的和形式的功利化。康定斯基认为正是审美的功利化损毁了人们的对于艺术的绝对目的的追求。

审美的意义首先要满足创作者和欣赏者某种心理上的“内在需要”。艺术表现的本质不是简单地物质感受或自然模仿。而是出于某种心理上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应世观物的“世界感”的结果,而它正是艺术的绝对目的。这是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审美的前提。非功利性的审美并不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反对,而是主要体现在审美的过程中应当追求艺术的本质精神上。康定斯基由此开始了在艺术形式上对非功利性审美的探索。

寻求艺术创作的“绝对目的”是引导人们非功利性审美的基础。艺术的绝对目的乃是一种作为艺术本质的形而上的存在,不以现实目的和形式为限,但仍然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一切艺术作品都可以视为它的客观化,反过来说,一切艺术品都源于某种抽象的、普遍的概念。康定斯基将此归结为艺术的“精神”,所有的新思想和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被认为是这种精神的客观显现。

更深层次地挖掘艺术作品中的“纯正艺术精神”是实现非功利性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定斯基认为一幅优美的作品就是一个精神有机体,它同物质有机体一样,是有很多部分组成的。在对这种精神的探索中,康定斯基深受当时流星于欧洲的通神学思潮的影响。奥地利神秘主义者鲁道夫•斯泰纳是影响康定斯基的艺术精神理论最深的人。在斯泰纳的书中,他宣称:“物质的真实是一层盖住物象的面纱,透过这层面纱,人们将能看到呈现于空间中的事物的精神。”并提到深层的“灵魂与精神的真实“只有”先知“才能看到,而艺术是达到

精神境界的最简洁的途径,艺术家是能画出精神真实的”先知“。而通过画笔来描绘出纯粹的精神正是康定斯基内心的呼声。

康定斯基在他所引证的伟大的艺术家之中,有音乐家和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者,但无一不是指向了他所旨意阐明的艺术的内在精神力量,即向上的、冲破传统追求自由的状态。在《论艺术的精神》中,康定斯基首先提到了“金字塔“理论,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就像一个金字塔般的三角形,金字塔的底和顶分别占据着艺术的两个对立面,即现实主义和内在抽象主义。这两个极端打开了两条殊途同归的道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许多抽象与现实不同程度的结合。康定斯基认为,艺术的实质在于精神,艺术家只有真切的感受到金字塔顶端所含有的内在精神,才能创作出更具审美本质的作品。康定斯基对于音乐也有着特殊感情,他认为音乐的实质也是震动心灵的音符表现出来的。这是艺术作品中最为本质的部分。

非功利性审美更加注重艺术形式中对“内在需要”的表现。在康定斯基认为精神实质的表达是通过艺术家的“内在需要”而创作出来的。比如他在《关于形式问题》中提出“形式反映出每个艺术家的精神,打上了艺术家的个性烙印””形式是都具备了个人因素、民族因素或风格都不是至关重要的,形式是否合乎时代的主流,是否多少地与其形式发生关联,或者是否完全独立存在,这些也都无关宏旨,最重要事情在于形式是否出自于内在的需要。”

“内在需要”是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是表现“客观”的不可抑制的愿望。抽象绘画的本源就是“内在需要”,由于没有现实中的事物可以依据,抽象绘画的形式和色彩必须探索内在的精神实质才能打动人心。一种艺术形式的选择必须取决于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反响,是“内在需要”的客观表现。对于一个特定艺术家来说,一种特定的形式在特定的时候可能是完美的。这种艺术形式源自于本质的精神,抛开客观物像的功利化,给审美带来了新的解放。

康定斯基还试图在艺术形式中来探索构建符合非功利性审美的一些规则。他在著作《点、线到面》中对组成艺术作品的基础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性的下了一个绝对的定义。这个定义就是指一个要素对另一个要素以及对整体的关系。通过对点、线、面的重新定义来试图需找一种带有明显非功利审美特色的作品组合形式。康定斯基重视艺术作品中任何一个组成要素,认为他们的存在都有着自身内在的意义。

康定斯基认为点是“雄辩与沉默”,一个点在空白的纸面上是“雄辩”自己的存在,但是随着点的数量的增加,这时的点在画面就不再是“雄辩”,而是“沉默”。点在数量上的变化影响着点的意向。康定斯基认为只对线的张力进行考察,就区分不了水平线和垂直线。水平线是一种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冷基调,而垂直线是与水平线完全相反,所形成的是暖基调。对角线则由于与垂直线、水平线所形成的倾向,决定了冷与暖程度相等的可能性。康定斯基所理解的画面是点、线等元素与整个画面建立的关系,不仅只是说单单的外形所形成的面。当视线被画面元素引导向上时,其效果是“自由的”与“轻微的”。当视线被画面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