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6篇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a4e6b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d.png)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登泰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泰山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泰山记》。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文言文作品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学生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启发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中的经典句子。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描绘泰山景色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如何将景色与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泰山记》的文本资料和相关注释。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3.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泰山会被视为神圣的象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意。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泰山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文言文作品的写作特色。
4. 课堂讲解:教师对《登泰山记》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泰山景色表达情感。
5. 实践演练: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式。
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描绘自己身边的景色。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7. 布置作业:学生背诵《登泰山记》中的经典句子。
六、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对《登泰山记》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
2. 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https://img.taocdn.com/s3/m/78de3f6180eb6294dc886c7b.png)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登泰山记文言文原文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a74e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1.png)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登泰山记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2课时【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
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
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
“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
“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aa447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2.png)
《登泰山记》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三)德育渗透点1.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反复朗读,说出游记的顺序;整体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1)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2)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解决办法:介绍泰山风貌,指导诵读;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义,老师适当点拨,感受泰山的高峻、雄壮。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了解有关泰山的知识。
2.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作好预习工作。
3.整体把握,熟读成诵。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2.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及桐城派姚鼐(1731—1815),桐城派古文家。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安徽桐城人。
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
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
刘大槐提出“因声求气”说。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关于“五岳”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0431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4.png)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登泰山记》篇一【自读要求】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1.姚鼐和"桐城派"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
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
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
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合集15篇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合集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138d3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a.png)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合集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合集15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篇1〔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ad1da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3.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全文的理解和背诵;2. 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3.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2. 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朗读、默写: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讲座、视频: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者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泰山和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讲解《登泰山记》的背景和作者;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3. 第三课时:朗读和默写《登泰山记》,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4. 第四课时: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或者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泰山和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5. 第五课时: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登泰山记》教案3篇
![《登泰山记》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415bd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e.png)
《登泰山记》教案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登泰山记》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登泰山记》教案_0
![《登泰山记》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66739a3949649b6649d747da.png)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登泰山记教案及重点内容总结(精品)登泰山记教案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导入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有哪位同学去过泰山,给我们当一回导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见所感.介绍泰山(详见幻灯片)……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复习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
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今天我们就跟随姚鼐的脚步再次去膜拜泰山.二.分析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aacb6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4.png)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设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一、导语激趣(媒体展示“五岳独尊”为背景的课题)导语: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
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
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748f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2.png)
《登泰山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学生阅读《登泰山记》,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泰山的历史、地理和景观特点。
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2.2 背景知识:学生了解泰山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泰山的神话传说、文化意义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泰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登泰山记》,并讨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泰山在文化和历史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泰山的表达方式。
3.3 写作与表达: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对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4.2 学生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材料:《登泰山记》原文。
关于泰山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写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泰山的文化意义。
采用讨论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6.2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频,增强学生对泰山景观的感知和理解。
使用网络资源,如泰山相关的网站和博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https://img.taocdn.com/s3/m/fb2ebfdd168884868762d6d9.png)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登泰山记文言文原文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登泰山记教案(6篇)
![登泰山记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8e5d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1.png)
登泰山记教案(6篇)《登泰山记》教案篇一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
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四、安排游程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
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
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
鲁教版七下《登泰山记》教案6篇
![鲁教版七下《登泰山记》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93941b580216fc700afd31.png)
1、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提高学生诵读和欣赏文言文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旨意。
教学建议: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文字的疏通;自行查找资料,完成课后习题。
课型设计:赏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研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背景介绍(以故事引出历史背景)二、诵读指导1、教师范读(配古筝曲)2、理论指导(引姚鼐语)3、学生齐读(伴随音乐)三、设疑导读(提出思考题)1、梅的病态表现是什么?象征了什么?2、致梅成病态的手段是什么?象征了什么?3、作者疗梅的决心是怎样体现的?四、梳理思路(绘制文章脉络图)五、领悟情感(一腔悲愤寄梅中)六、比较阅读(一诗一文)七、研讨问题怎样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八、收束全课板书设计(一)品梅的标准:曲、欹、疏病梅的根源病梅的手段:斫、删、锄摧残人才严重的后果:梅皆病行动:购盆、辟馆疗梅的决心办法:纵、顺、毁、解…拯救人才愿望:穷其一生板书设计(二)话梅(对象)评梅(标准)——叹梅(揭露)疗梅(救治)《病梅馆记》教案(二)(授课部分)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散文小品《病梅馆记》。
介绍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
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同学们很快就会反应到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
“清风”中的“清”与清朝中“清”是一个字)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
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
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作者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d1943cb770bf78a65295468.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篇一:登泰山记的翻译及重点归纳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
(沿着小路)走了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这是东海。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
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a4e307f8c75fbfc67db2a7.png)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登泰山记教案江苏省宜兴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宜兴学院教案课程:语文课题:登泰山记执教者:易继红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体式,它以描写为主而以记游为辅,前面已经学习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的学习,学生对于“记”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学生有能力自己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只需进行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重点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泰山日出的描写,最后总结全文。
在文章结构的分析时可以抓住课后思考练习一进行解析。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
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特别是其中有许多判断句,且其中省略句也有一定的存在,这些都是困难所在。
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自学过程中以提问方式提出并可以要求其他学生解释,而后教师做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课后,通过分类整理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是桐城派的代表作,他要求言有物、言有序、言有情,这一点,文中都有体现,但学生很难品味出来。
因此,教师应当适时的将这些内容点一下,使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由一见全。
4、本文拟用2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学生根据手头有的资料并结合书下注释,自主解决有困难的字句,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第2课时:分析全文,特别要突出描写泰山日出的景象的描写,体会桐城散文的特点。
并与前面所学的两篇“记”进行比较。
11、熟读全文,诵读时注意重点词语,背诵主要章节,进一步提高读清句读的能力。
2、体会作者对泰山景仰的心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3、与《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做比较,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进一步提高读清句读的能力。
【文言文】文言文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文言文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f59d1b4af1ffc4fff47ac44.png)
【文言文】文言文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cfe98e2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7.png)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登泰山记文言文原文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570c87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7.png)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相关推荐《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泰山记》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描景特点。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
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登泰山记》二、作者介绍(投影)《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6篇Teaching design of classical Chinese translati on and annotation for climbing Mount Tai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6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登泰山记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2、篇章2:登泰山记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3、篇章3: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4、篇章4:登泰山记创作背景教学设计5、篇章5:登泰山记作品鉴赏教学设计6、篇章6:登泰山记作者简介教学设计《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泰整理的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篇章1:登泰山记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篇章2:登泰山记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
本文融考证于辞章,布局精严,描写生动,行文洁净明快,为描写泰山景观的名篇。
②阳:山南为阳;其:代词,它,指泰山③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
④济水:源于河南济源县西之王屋山,流经山东。
清代末年,济水河道为黄河所占。
⑤阳谷:指山南的谷水。
⑥古长城: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平阴,经泰山北冈,东至诸城。
⑦日观峰:泰山顶峰,观日出之胜地。
⑧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
但十二月初一,已是公元1775年。
⑨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⑩齐河、长清:山东两县名,在泰安西北。
(11)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2)丁未:丁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13)朱孝纯:字子颖,号海愚,山东历城人,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姚鼐挚友。
(14)四十五里:古时估测泰山从下至顶四十多里,但实测约二十馀里。
(15)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有《水经注》。
(16)天门:泰山有南天门、东天门、西天门。
(17)崖限:像门限一样的山崖。
(18)徂徕(cúlái殂来):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
(19)“而半山”句: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像带子一样。
(20)戊申:二十九日。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五鼓:五更。
(21)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
(22)“亭东”句:亭子以东从脚下始都是迷漫的云雾。
(23)樗(chū出)蒲:赌博工具,即骰(tóu投)子,俗称色(shǎi)子。
(24)极天:天的尽头,天边。
(25)云一线异色:一缕云颜色很特别。
(26)正赤如丹:纯红如同朱砂。
(27)绛:红色。
皜(hào浩):白色。
驳:杂。
(28)偻(lǚ吕):曲背。
形容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观峰,如同弯腰曲背地站着。
(29)岱祠:一名岱庙,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
(30)碧霞元君祠:祭祀东岳大帝女儿碧霞元君的庙。
也叫娘娘庙。
(31)行宫:指乾隆去泰山住过的房宇。
行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32)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656-661)。
(33)漫失:石碑经过风雨剥蚀,字迹模糊不清。
漫:磨灭(34)圜:同“圆”。
(35)石罅(xià下):石缝。
篇章3: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篇章4:登泰山记创作背景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篇章5:登泰山记作品鉴赏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文学赏析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
正文共五段。
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
这一段文字,是在作者登泰山之前,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等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
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
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这个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颖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
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瞪,其级七千有徐”。
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
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
俯瞰泰安城,汉水和祖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
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一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
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
太阳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
“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
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