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配比
方剂学使用配比
二、辛温解表麻黄汤【方源】《伤寒论》【组成】麻黄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方源】《伤寒论》【组成】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九味羌活汤【方源】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各9g) 细辛五分(3g) 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各6g)【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小青龙汤【方源】《伤寒论》【组成】麻黄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炙,三两(6g) 桂枝三两(9g) 半夏半升(9g) 五味子半升(6g)【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止嗽散【方源】《医学心悟》【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各l000g) 陈皮一斤(500g) 甘草炒,十二两(375g)【用法】共为末,每服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水煎服。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三、辛凉解表银翘散【方源】《温病条辨》【组成】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牛蒡子六钱(18g) 竹叶四钱(12g)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生甘草五钱(15g)【用法】上杵为散。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
在中药配方中,剂量的配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剂量配比可以保证药效的发挥,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药首选
在中药配方中,主药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因此其剂量应适当加大。
一般来说,主药的剂量应该占整个药方的30%-50%,以确保药效的发挥。
同时,主药的选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副药次之
副药是辅助主药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剂量应该适当减少。
在中药配方中,副药的剂量应该占整个药方的20%-30%。
副药的选择应该根据主药的性质和治疗需要来决定,以增强主药的治疗效果或减轻主药的副作用。
3.佐药辅助
佐药是起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剂量应该适当减少。
在中药配方中,佐药的剂量应该占整个药方的10%-20%。
佐药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主副药的性质来决定,以增强整个药方的治疗效果或减轻不良反应。
总之,在中药配比剂量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到主次分明、搭配合理。
同时,应该注意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有疑虑,建议在医生的指
导下进行中药配比剂量的调整。
制剂的配方
制剂的配方名称:苏打名片1.处方:每片用量(g) 10片用量(g)碳酸氢钠 0.3 3薄荷油 0.002 0.02淀粉 0.015 0.15淀粉浆(10%)适量适量乙醇(95) 0.002 0.02硬脂酸镁 0.0015 0.0152.制法1).取碳酸氢钠置乳钵中研成细粉,得散剂。
2).加10%淀粉浆适量制成软材(要求:捏紧能成团块,手指轻压又散裂开来)。
将软材挤过16目筛网制成颗粒,60℃以下干燥,用12目筛网整粒,得颗粒剂。
3).另取95%乙醇与薄荷油混溶,取出适量颗粒吸收薄荷油,再与其余颗粒拌和均匀,加入干淀粉和硬脂酸镁,置密闭容器放置后供压片,得片剂。
4).单冲压片机的安装与调试:首先装好下冲好,旋紧下冲固定螺丝。
旋动片重调节器,使下冲在较低的部位。
再将模圈装入模板,旋紧模圈固定螺丝,然后仔细的将模板固定在机座上(冲头的周边锋利部位容易因碰撞而损坏,故在整个装拆过程中都要小心)。
调节出片调节器,使下冲头升到恰与模圈相齐平。
再装上冲并旋紧上冲固定螺丝,转动压片调节器,使上冲处在压力低的部位,缓慢的用手摇转压片机的转轮使上冲逐渐下降,观察是否正好在冲模的中心位置。
如不在中心位置,应上升上冲头(不得将上重头强制的冲入模孔,更不应是上下冲相撞),稍微松动一点模板固定螺丝,移动模板位置直至上冲恰在模圈模孔的中心位置。
旋紧固定螺丝,装好饲料靴和加料斗,并加入颗粒。
用手转动转轮,如感到不易转动时,不得用力硬转,应小心倒转少许,然后旋动压力调节器使之适当上升减小压力。
称其平均片重,调节片重调节器,使压出的片重与应压片重相等,同时调节压力调节器,使压片的片剂有一定的硬度。
开动电动机进行试压,检查片重和崩解时间,达到要求后方可正是压片。
3.用途制酸药。
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酸中毒,并用于使尿成碱性。
名称:1%龙胆紫溶液(紫药水)1.处方龙胆紫(甲紫) 0.5g95%乙醇适量蒸馏水加之50ml2.制法将甲紫置干燥容器中,加入约5倍量乙醇使充分湿润,边加边搅拌下加蒸馏水至30ml,使充分溶解,再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中药配比原则
中药配比原则中药配比是中医临床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中药配比能够增强药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药配比中常用的几个原则。
一、君臣佐使原则君臣佐使是中药配比中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和配伍的方法。
其中,“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增强其疗效或治疗兼证的药物;“佐”药是辅助臣药,旨在制约君药的烈性或矫正君药的异味,或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使”药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二、寒热温凉原则寒热温凉是中药的四气,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寒、热、温、凉四种作用。
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阳证;温热药多具有散寒温里、温经通络等作用,主要用于寒证、阴证。
在中药配比中,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体质特点来选用相应性质的药物,以达到寒热平衡、阴阳调和的目的。
三、虚实补泻原则虚实补泻是中药配比中的另一重要原则。
虚证宜补,实证宜泻,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
在中药配伍时,应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扶正祛邪、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四、阴阳平衡原则阴阳平衡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配比的重要原则。
中药的配伍应遵循阴阳平衡原则,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中药配比中,要避免偏颇和极端,以平和、协调为佳。
五、脏腑调补原则脏腑调补原则是根据中医脏腑理论来进行中药配比的原则。
不同药物对脏腑有不同的补益作用,在中药配比中,应根据病人的脏腑虚弱情况来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补益脏腑、调理气血的目的。
六、气血调补原则气血调补原则是中药配比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中药配比中,应根据病人的气血盛衰情况来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补气养血、调理气血的目的。
七、祛邪扶正原则祛邪扶正原则是指在中药配比中,应通过药物的祛邪作用来消除病邪的侵袭,同时通过扶正作用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药配比要诀
中药配比要诀
中药配比要诀
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其中药的搭配组成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中药方剂的配比要诀,从药材类别划分进行探讨。
一、四气调神类
四气调神类中药以人参、黄精、枸杞子、淮山药等为代表,这类中药大都具有益气生津,补血安神的功效。
在配伍上,以人参、黄精、枸杞子为基础配伍,如人参黄精汤、四物汤等可益气补血,而且能够安定情绪,调节神经系统。
二、清热解毒类
这类中药以金银花、连翘、黄连等为代表,都有清热解毒、疏风解热的功效。
在配伍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伍,如外感热毒证可选用清热解毒汤,内热有炎证可用金银花连翘汤等。
三、理气和胃类
理气和胃类中药以草果、枳实、香附、苍术等为代表,这类药物大多有活血通经、理气和胃的作用。
在配伍上,可选用调气扶正汤、香砂六君子汤等,以调理气机,促进
胃肠蠕动,缓解脾胃不适。
四、行水类
行水类中药以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等为代表,这类中药大都有
利尿、消肿、通利水道的功效。
在配伍上,可选用五苓散、通淋汤等,加强利尿效果,促进水液排泄,缓解水肿。
五、温阳补虚类
这类中药以肉桂、附子、黄芪、党参等为代表,都有温阳补虚的功效。
在配伍上,可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以补养腰膝,调节人体
阳气。
中药配伍要诀是在确定病位、病因、病变的基础上,既要考虑药性、
用量,又要考虑病情和患者体质,还要符合中药方剂的经验配伍规律。
只有科学合理地配伍中药,才能产生更好的临床疗效,为人们的健康
做出贡献。
总之,中药在配伍中要考虑病证、药性、患者体质等诸多因素,以达
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第一篇: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中医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例总结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 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 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 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 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 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 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第二篇: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体重, 林可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1、青霉素g(penicillin g)又名:青霉素、苄青霉素抗菌药物,肌注:5万~10万单位/千克体重。
与四环素等酸性药物及磺胺类药有配伍禁忌。
2、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又名:氨苄西林、氨比西林抗菌药物拌料:0.02%~0.05% ;肌注:25~40毫克/千克体重。
3、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羟氨苄青霉素抗菌药物。
饮水或拌料:0.02%~0.05%4、头孢曲松钠(ceflriarone sodium)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与林可霉素有配伍禁忌。
5、头孢氨苄(cefalexn)又名:先锋霉素iv,抗菌药物,口服:35~50毫克/千克体重。
6、头孢唑啉钠(cefazolin sodium)又名:先锋霉素v,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导语: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研究中药的配伍和剂量。
中药配比剂量是指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以及患者的病情,科学合理地确定中药的配伍比例和使用剂量。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中药配伍原则1. 归经相合原则中药归经是根据中药的性味和功效归纳出来的,归经相合指的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归经的中药能够相互配伍。
根据中医理论的“相通则通,相类则类”的原则,归经相合的中药能够共同发挥更好的疗效。
柴胡归于少阳经,与黄芩、黄连等同属少阳药的中药相合使用,可以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2. 药性相反原则药性相反原则是指中药性味相反、功效相反的药物可以配伍使用。
根据中医理论的“相反治之”的原则,药性相反的中药能够互为制约,达到平衡的效果。
大黄具有寒性、润泻功效,与生姜配合使用,可以起到促进大黄的泄泻作用,并防止寒凉药性过重的副作用。
3. 相须相休原则相须相休原则是指具有相似或相同功效的中药可以相须使用,具有相反或互相制约的功效的中药可以相休使用。
相须相休原则可以使中药配伍合理,避免产生不良的相互影响。
肉桂和生姜都具有暖阳散寒的功效,相须使用时,可以增强身体的温阳作用;而肉桂与生地黄具有相反的功效,相休使用时,可以避免影响双方的药效。
二、中药剂量原则1. 药物剂量个体化原则中药的剂量不仅受到药物自身性质的限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进行调整。
中医药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因此中药的剂量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变化。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肝肾清热的中药剂量应相应减少,以避免对肝肾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2. 剂量递增递减原则中药的治疗效果通常是剂量依赖的,因此在配伍中药时,应遵循剂量递增递减原则。
剂量的递增递减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使中药的疗效达到最佳状态。
对于急性发作的病情,可以适当增加中药的剂量以迅速达到疗效;而对于慢性病情,可以适当减少中药的剂量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中药剂量配比如何计算公式
中药剂量配比如何计算公式中药剂量配比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合理的中药剂量配比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剂量配比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
一、中药剂量的计算。
1.单味中药的剂量计算。
单味中药的剂量计算比较简单,通常是按照中药典籍中的规定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中药典籍中会对每味中药的用量有明确的规定,比如用“克”、“分”、“钱”等单位来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结合医师的经验来确定具体的剂量。
2.复方中药的剂量计算。
复方中药的剂量计算相对复杂一些,需要根据中药配方中各味中药的比例来确定具体的剂量。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公式来计算复方中药的剂量:复方中药的总剂量=(单味中药的剂量1+单味中药的剂量2+...+单味中药的剂量n)系数。
其中,系数是根据中药配方中各味中药的比例来确定的,一般来说,系数的确定需要结合中药典籍中的规定和医师的经验来确定。
二、中药剂量配比的计算。
中药剂量配比是指将不同味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剂量配比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
1.简单加总法。
简单加总法是最常用的中药剂量配比计算方法之一。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混合后中药的总剂量=中药1的剂量+中药2的剂量+...+中药n的剂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结合医师的经验来确定具体的剂量比例。
2.等效法。
等效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中药剂量配比计算方法。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混合后中药的总剂量=中药1的剂量/中药1的浓度+中药2的剂量/中药2的浓度+...+中药n的剂量/中药n的浓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中药的浓度来确定具体的剂量比例,以确保混合后的中药浓度符合治疗要求。
三、中药剂量配比的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剂量。
40种中药基础方剂配方比例
40种中药基础方剂配方比例
中药基础方剂配方比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剂配方比例:
1. 四逆汤:炙甘草(3),乌药(3),生姜(3),附子(1)
2. 三黄石膏汤:石膏(6),黄连(3),黄芩(1)
3. 小柴胡汤:柴胡(6),黄芩(6),黄连(3),人参(6),半夏(3),生姜(3),大枣(12)
4. 茵陈蒿汤:茵陈蒿(3),黄芩(3),黄连(2),芒硝(2)
5. 五子衍宗丸:巴豆(12),大黄(12),芒硝(8),矾石(8),黄连(8)
6. 加味半夏石膏汤:半夏(6),石膏(15),人参(3),黄芩(6),黄连(3)
7. 大黄蜜丸:大黄(5),黄芩(5),黄连(3),川楝子(3),巴豆(3)
8. 柏子仁丸:柏子仁(5),麝香(1),没药(1),郁金(1),麦冬(1),玄参(0.5)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基础方剂配方比例,具体的配方比例
还需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使用中药方剂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记不要擅自使用中药。
配中药的君臣佐使的比例有什么规律
配中药的君臣佐使的比例有什么规律病情分析:君臣佐使是按药物在这个方剂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说的,不是通过剂量来衡量的。
一般情况下以臣药为中等剂量,君药应高出三分之一,佐使药要少给三分之一。
不过根据药物自身的特性配伍量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中医有辛不过钱之说,细辛汤中,虽然细辛在重量上没有多,但是利用其芳香走串,温通筋脉,缓急止痛的作用,所以还是主药,蔓荆子和枳壳虽然高出数倍,但是其作用还是调整主要的功能防止主辅药物过偏顺便行使明目降气之功能,所以仍然属于佐使药物。
,意见建议: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剂中常常是一味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中药。
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微,四肢软弱无力,脉细或沉细等症的,其方剂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而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助阳作用,百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脉细等诸多证候皆是因脾胃气虚所引起,因此补益脾气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重要原则。
人参在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
白术也是健脾良药具有良好的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
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这样使治疗作用更有针对性,也有些方剂中,如六一散、白虎汤等,不一定按君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药方如何配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辨证而定。
中医进,中药方;这个方怎么样,最好说出君臣佐使黄芪15,党参15,五味子10,枸杞10,金樱子10,薏米20,龙骨15,牡蛎15,莲子12,当归9,炙甘草方中龙骨,牡蛎,益阴潜阳,固涩止遗,为君,五味子,补肾固精,收纳肾气,金樱子,补肾秘气固精,莲子,清心固精,为臣药,黄芪,党参益气补虚,枸杞,滋补肝肾,当归,补血养血,薏仁,健脾舒筋,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补充:可用于遗精,遗尿,崩漏,白带过多,多汗,…追问:可以加附子吗,加附子是不是可以补脾阿,只是附子这个药不可以随便用,想问一下你回答:加这可能不是很合适,…追问:那肉桂呢,谢谢了回答:看情况了,这两味药性热,味辛甘,附子性急,肉桂性缓,补益药中多用肉桂,不过你应该明确为什么用,…追问:补气回答:这两味主要是温中补阳,…关于中医中药这个中药方有什么用?甲珠25三七20大黄15防风20附子35甘草15以上药物合水煎服有什么攻效?此方用于散淤血并攻其泻下,看你的病情了泻火通便,活血化淤这是谁给你开的啊,你可以查下每味中药的最大用量是多少,三七粉内服多了会发狂的。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中药饮片是一种常用的中医药剂形,其经过生药加工、炮制、煎煮、浸出等工艺制成而成。
中药饮片因其方便服用、操作简单、保质期长等特点,受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中药饮片的剂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院对常用的中药饮片进行了剂量分析,从而为临床上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常用中药饮片中,有些药物剂量相对清晰明确,如参芪四物汤(5:5:5:5),即用人参10克、黄精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药品比例为1:1:1:1。
在一般情况下,每次中药煎煮剂量为30克。
但也有些药物中,剂量的表述并不是那么明确,比如白芍,一般剂量为10克至30克,具体的剂量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进行调整。
中药饮片的剂量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药品的质量,二是服用者的体质及病情。
药品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药物的含量是否稳定及药效是否一致。
药物的含量问题主要与药材的品种和产地、炮制工艺、储存条件等有关。
药效的一致性问题主要涉及到药效成分的提取效果以及煎煮时的温度、时间、水量等因素。
服用者的体质及病情也是剂量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中药饮片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的,不同的人群和病情需要的剂量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虚弱的人群,剂量一般要减少;对于阳气偏盛的人,剂量要适当增加;对于急性病情,剂量要适量增加以加速药效发挥等。
在中药饮片的剂量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配伍的问题。
中药饮片中常常会采用多种药物配伍使用,不同的药物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也可能有相互制约作用。
在剂量分析中,还需要结合配伍关系进行综合考量。
在使用中药饮片时,应当根据上述剂量分析的原则进行合理用药。
一方面要根据药物的质量和药效来确定具体的剂量;另一方面要根据服用者的体质和病情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配伍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和剂量搭配。
只有在严格遵循剂量分析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饮片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药饮片的剂量分析是中医临床中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
中医方剂中的药量比例配法
中医方剂中的药量比例配法1 中医方剂中的药量比例配法中医方剂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药物组合,其特点是以草药为主要成分。
通过配伍不同的中药成分,可以对病症产生不同的疗效。
在配制中医方剂时,药量比例配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药材的用量不同,需要根据其相互调配的特性进行合理安排。
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医方剂中的药量比例配法。
2 药物配比的基本原则中草药的配伍有一定的原则,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 主药首选:方剂中起决定疗效的草药称为主药,主要作用是对症治疗,通常配比在30%~50%之间。
2. 副药次之:指辅助主药进行治疗,使方剂的疗效得以提升,通常配比在10%~30%之间。
3. 佐药辅助:常常起到调和主副药的作用,或是改善方剂的口感,调节体内功能的平衡等,通常配比在5%~15%之间。
3 举例说明以清热解毒为例,具体的药物配比如下:1. 主药:黄芩(30%)、连翘(25%)、蒲公英(25%)2. 副药:栀子(15%)、赤芍(5%)3. 佐药:甘草(5%)其中,黄芩和连翘是清热解毒的主要草药,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
蒲公英有清热排毒的功效,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
栀子和赤芍有解毒的作用,同时也能起到协同作用。
甘草具有调和配伍作用,也有一定的解毒功效。
这些药物按照药量比例的原则进行搭配,可以相互促进,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4 总结中医方剂中的药量比例配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药物搭配可以提高方剂的疗效,缓解病情,同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在中药配制过程中,遵循主药、副药、佐药的基本原则,按照药量比例的要求进行搭配,就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药剂学总结
用量比例1.水蜜丸--炼蜜:水=1:2.5~3.0。
2.水蜜丸黏性:黏--药:炼蜜=100:10-15. 中等--100:40.黏差--100:50.3.蜜丸--药粉:炼蜜=1:1~1.5。
4.蜡丸--药粉:蜂蜡=1:0.5~1。
5.清膏制粒--清膏:糖粉:糊精=1:3:1。
6.乳剂(干胶法制备)--初乳中脂肪油:水:胶=4:2:1。
7.乳剂(干胶法制备)--初乳中挥发油:水:胶=2:2:1。
8.黑膏药--下丹时油:丹=500:150-200。
9.眼膏剂常用基质--凡士林:液状石蜡:羊毛脂=8:1:1。
10.栓剂水性润滑剂--肥皂:甘油:90%乙醇=1:1:5(肥皂醑)。
11.软胶囊囊材--胶料:增塑剂:水=1.0:(0.4-0.6):(1.0-1.6)。
12.乳糖代替物--淀汾:糊精:糖粉=7:1:1。
崩解时限1.栓剂融变时限:脂肪性基质:30min。
水溶性基质:60min。
2.胶囊剂崩解时限:空~--10min。
硬~--30min。
软~--1h。
肠溶~--人工胃液2h(不崩解),人工肠液1h(全部崩解)。
3.丸剂溶散时限:滴丸30min。
包衣滴丸1h。
小蜜丸、水蜜丸、水丸1h。
浓缩丸、糊丸2h。
蜡丸--人工胃液(2h无崩解),人工肠液(1h全部崩解)。
大蜜丸--不检查溶散时限.4.片剂崩解时限:供试品6片。
泡腾片--5min 。
药材原粉片30min。
浸膏(半浸膏)片、糖衣片、薄膜衣片--1h。
肠溶衣片--人工胃液(2h无崩解),人工肠液(1h全部崩解)。
含片、咀嚼片不查。
融变时限:阴道片:30min。
含水量1.浸膏剂:稠浸膏--15-20%。
干浸膏--5%。
2.茶剂:含糖块状茶剂≤3.0%,余≤12.0%。
3.散剂:≤9.0%。
4.硬胶囊内容物:≤9.0%。
5.蜜丸、浓缩蜜丸:≤15.0%。
水蜜丸、浓缩水蜜丸:≤12.0%。
6.水丸、浓缩水丸、糊丸:≤9.0%。
蜡丸、滴丸--不检查水分。
7.颗粒剂:≤6.0%。
中药制剂配比
√
丹香冠心注射液静脉注射,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
瓜蒌皮注射液
√
瓜蒌皮注射液静脉注射,用25%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
红注射液
√
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静脉滴注,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应用,治疗冠心病静脉滴注,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应用;
√/直接滴注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
√
丹参注射液
√
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
注射用丹参
√
√(500ml)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
√
丹红注射液
√
√
一般静脉滴注时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
√
复方苦参注射液
√(200ml)
血必净注射液
√(100ml)
注射用细辛脑
√
细辛脑注射液
√
黄芪注射液
√
√
注射用炎琥宁
√
中药注射剂溶媒汇总
中药注射剂
规格
0.9%NaCl
5%葡萄糖
备注
注射用盐酸川芎嗪
√
√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
√
√
注射用灯盏花素
√
√
灯盏细辛注射液
√(250ml)
复方麝香注射液
√
√
谷红注射液
√
√
脉络宁注射液
√
√
清开灵注射液
中药配比关系表
中药配比关系表
补血一号:黄芪25g当归10g大枣30g
补脾一号:党参 10g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
冠心病一号:薤白10g瓜蒌皮10g川芎8g丹参25g
疏肝一号:柴胡10g白芍药15g炒枳壳10g甘草6g
定踹一号:炙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
胃炎一号:黄连6g蒲公英20g威灵仙10g
排石一号:金钱草30g炙大黄8g车前草30g
降酶一号:垂盆草30g马鞭草30g茵陈20g
降糖一号:天花粉30g黄连10g鬼箭羽10g
肠炎一号:黄连6g木香6g白芍药15g
解毒一号:金银花30g连翘20g甘草6g
滋阴一号: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5g
化湿开胃:炙半夏10g化橘红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当归10g川芎6g赤芍15g红花10桃仁10g 通络止痛:全虫6g蜈蚣1对僵蚕10g
温经散寒:制川乌6g草乌6g细辛6g威灵仙15g。
中医方剂药物配比及配伍特点
中医方剂药物配比及配伍特点
方剂干货知识要点
一、药物组成配比
⒈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⒉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
⒊六一散滑石:甘草=6:1
⒋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
⒌大补阴丸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⒍旋覆代赭汤旋复花:代赭石=3:1
⒎麦门冬汤麦冬:半夏=7:1
⒏枳术丸白术:枳实=2:1
二、配伍特点
⒈培土生金:泻白散、参苓白术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⒉金水相生:百合固金汤。
⒊滋水涵木:一贯煎。
⒋清金平木:羚角钩藤汤。
⒌壮水制火: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⒍通因通用:大承气汤、芍药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
⒎散中寓收:小青龙汤。
⒏火郁发之:普济消毒饮、清胃散。
⒐逆流挽舟:败毒散。
⒑增水行舟:增液承气汤、增液汤。
⒒辛凉平剂:银翘散;
⒓辛凉轻剂:桑菊饮;
⒔辛凉重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⒕“苦寒直折”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⒖“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⒗“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代表方:黄土汤。
⒘治疗“风痰眩晕和痰厥头痛”的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⒙体现“辛开苦降”的是: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小陷胸汤。
常用中药方中药物比例
常用中药方中药物比例
1. 桂枝汤——桂枝:白芍=1:1
是外可解肌发表,内可调和营卫的经典组合。
2. 小建中汤——桂枝:白芍=1:2
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3. 桑菊饮——桔梗:杏仁=1:1
是恢复肺气宣降功能,增强止咳化痰力量的常用组合。
4. 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1:1
清泻肺热,是小儿肺热久咳常用组合。
5. 六一散——滑石:甘草=6:1
清暑祛湿常用组合。
6. 小半夏汤——半夏:生姜=2:1
化痰散饮,和胃降逆,是痰饮呕吐常用组合。
7. 苏子降气汤——半夏:紫苏子=1:1
降气祛痰。
8.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1:2
辛开苦降,化痰散结。
9.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4:3
是泻下热结的常用组合。
10. 葛根芩连汤——黄芩:黄连=1:1
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11. 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
益气养血,实卫固表。
12. 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1:2
温中降逆。
13.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14. 交泰丸——黄连:肉桂=10:1 苦寒泻火,引火归元。
15. 四逆散——柴胡:白芍=1:1
疏肝柔肝。
16. 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 补而不滞,温散不伤正气。
17. 补中益气汤——人参:升麻=1:1 升提中气。
18.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 补气升血。
19. 失笑散——五灵脂:蒲黄=1:1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20. 保和丸——山楂:神曲=3:1
消食化滞。
中药配制方法
中药配制方法中药配制方法1、速效肝炎灵的配制方法黑矾0.5-1.5、大枣6-10、丹参4-8、当归5-8、黄芪5-8、神曲4、五味子3,以上单位以克计算。
临床治疗甲型肝炎患者100多例。
服药一个疗程,98%的病人转氨酶恢复正常、肝脾明显回缩。
服药两个疗程,95%的肝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总有效率100%。
配制方法:(1)黑矾充分干燥,可在铁锅内炒至灰褐色,达到无水份,无特殊气味为度;(2)大枣洗净、去核晒干后,再置入干燥箱中干燥48小时,干燥温度80-85°;(3)当归、黄芪、丹参、神曲充分晒干,分别粉碎;(4)按配方所给量、取各味药充分混合制成散剂,也可以蜜为丸,或制成片剂。
2、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将蜈蚣4条、甲珠10g、海金砂25g、白花蛇舌草20g、丹参40g、莪术30g、碾成细末后,提取有效成分,然后均匀混合即成。
治愈高、见效快、生产工艺简便。
3、治疗感冒咽喉的中药丸的配制方法治疗感冒、咽喉疾病,主治感冒及感冒反复发作,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喉痒咳嗽,咽喉肿疼以及急慢性扁桃腺炎,慢性咽炎和声带疾患,经3000例临床试验,总有效率达96.38%。
干生地20克,元参20克,精制青黛6克,鱼腥草20克,蝉蜕8克,姜蚕9克,牛子10克,马勃6克,生蒲黄9克,本蝴蝶6克,射干6克,胖大海10克,郁金9克,元胡9克,桔梗9克,山豆根9克,大贝母10克,青果10克,麦冬20克,金果兰6克,赤芍10克,薄荷6克,甘草10克。
4、一种治疗中老年咳嗽痰喘药品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一次根治,永不复发的功效,无毒、无任何副作用。
其制备方法简单,合理,只须将豆腐上挖洞,放入其它成分后蒸15-20分钟,降温至45℃即可食用。
各成份的含量(重量)如下:两块豆腐250-300g白糖25-30g白萝卜汁0.25-0.3g。
5、儿童、老年人支气管炎散的配方及制作方法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平喘、祛痰止咳、利咽止渴的作用,对儿童、老年人支气管炎有显著疗效,无副作用,且有制作简便、产品成本低等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天麻素注射液
√
√
喜炎平注射液
√
√
醒脑静注射液
√
√
血栓通注射液
√
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注射时用氯化钠20-40ml稀释后注射使用;
银杏达莫注射液
√
√(500ml)
银杏提取物注射液
√
√
参附注射液
√
√
除按【用法用量】中说明使用以外,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参麦注射液
√
复方苦参注射液
√(200ml)
血必净注射液
√(100ml)
注射用细辛脑
√
细辛脑注射液
√
黄芪注射液
√
√
注射用炎琥宁
√
中药注射剂溶媒汇总
中药注射剂
规格
0.9%NaCl
5%葡萄糖
备注
注射用盐酸川芎嗪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
√
√
注射用灯盏花素
√
√
灯盏细辛注射液
√(250ml)
复方麝香注射液
√
√
谷红注射液
√
√
脉络宁注射液
√
√
清开灵注射液
√(200ml)
疏血通注射液
√
√
舒血宁注射液
√
注射用双黄连
√(500ml)
√(500ml)
丹香冠心注射液
√
丹香冠心注射液静脉注射,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
瓜蒌皮注射液
√
瓜蒌皮注射液静脉注射,用25%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
红花注射液
√
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静脉滴注,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应用,治疗冠心病静脉滴注,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应用;
√/直接滴注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
√
丹参注射液
√
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
注射用丹参
√
√(500ml)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
√
丹红注射液
√
√
一般静脉滴注时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
心脉通注射液
√
√
路路通注射液
√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250ml)
苦碟子注射液
√
√
热毒灵注射液
√
√
生脉注射液
√
香丹注射液
√
注射用血塞通
√
√
糖尿病患者可用氯化钠注射液代替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注射用血栓通
√
√
注射用血栓通静脉注射,用氯化钠注射液30~40ml稀释稀释后使用
注射用益气复脉
√
√
注射用黄芪多糖
√(5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