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胶质瘤小分子靶向药物进展
恶性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新动态
C ne e t ,u a— n U i ri ;3D p r e to e rs r / uoo cl y a c r a cr C n r n Y s nv s y . e at n N uoug Ne r—noo ,C n e eS t e e t m f y g
o l d mo sr t d a mo e t s r i a e e i i e p n e ae a n i g r m 1 o 5 、 T e o i a o n y e n t e d s u vv b n f w t a r s o s r t r g n f a l t h o 0 t 1 % h c mb n t n i o df r n t g t d ra e t o c mb n t n f ag t d a e t w t c a sc l c ttx c e g n s a d o f i e e t a ee e g n s r o i a o o t re e g n i r i s h ls i a yo o i r a e t n / r r d oh r p ma p o i e rmiig e sr tge f te t n . I ti ril , w r ve e c re t a v n e a i te a y y r v d p o sn n w tae is o r ame t n h s a t e c e e iw d u r n d a c s i a g td n tr ee mo e ua o i a o h rp o li n n l ma . l c r c mb n t n t e y f r ma g a t g i l i a o s KEY ORDS G o s a g td moe u a e a y W : l ma ;T ee lc l t r p ;C e t e a y i r r h h mo r p ;Ra i te a y h do rp h
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综述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 胶质瘤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3)07 50 03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 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分子靶向药物以某些肿瘤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特异性 表达的分子为作用靶点,从而能够更加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之 目的。胶质瘤起于神经胶质细胞,属于脑内肿瘤,发生率占全部颅内肿瘤40%,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 恶性胶质瘤是很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预后差,是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占恶性胶质瘤发病率50%以上的多形 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的中位生存期仅10-12个月,由于其侵袭性生长的特征或位于重要功能区及深部,使肿瘤难以全切,放化疗也不 能改变患者的总体预后,因此寻求和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十分迫切。近年来,随着对分子畸变理解的深入,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 分子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脑胶质瘤方面的应用和进展。 1 分子靶向疗法及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改变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在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的基因及其蛋白产物或某些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为靶点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属于生物治疗范 畴。胶质瘤的分子病理改变是对其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和依据,近年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瘤常有抑癌基因TP53的突变和血小板生 长因子及其配体的过度表达,染色体10q 的杂合现象缺失也在高级别的星形胶质瘤中发现,而且在那些缺失染色体10q 的星形细胞瘤中, 有近40%能观察到张力蛋白(PTEN)的失活。而大部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表现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放大扩充,依赖细胞周 期素激酶P16NK4A 的突变与缺失以及直周环状染色体10上磷酸酯酶和张力蛋白及其同系物的改变。在初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血管内皮因 子-A 过度表达,而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则是血小板生长因子-AB过度表达,这可作为二者的鉴别点之一,以上这些胶质瘤分子水平的 病理改变为分子靶向疗法应用于它本身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用于脑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激酶抑制剂 等。 2 小分子激酶抑制剂 绝大多数激酶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与丝氨酸,苏氨酸, 酪氨酸激酶的激活相关联。激酶被激活后催化来自ATP 的磷酸基的 转移,然后通过第二信使的作用介导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目前在临床试验中研究较多的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和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等。 2.1 EGFR 抑制剂:EGFR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的ErbB家族,其中EGFRⅧ是EGFR 一种特殊的变异体,它缺乏第二至第七个外显 子,是胶质母细胞瘤病人预后差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EGFR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比正常细胞高约50 %,在其它恶性胶质瘤中也有不 同程度的过度表达,且EGFR基因增强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往往很差,这些都为EGFR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提供了依据,针对EGFR的 靶向治疗主要有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两种小分子抑制剂,吉非替尼在细胞内膜与底物中的ATP 竞争,抑制PTK 磷酸化,阻断肿瘤细胞信号 转导途径,抑制其增殖,诱导其凋亡,埃罗替尼作用与此类似。 2.2 VEG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脑肿瘤尤其是恶性胶质瘤中VEGFR呈过度表达,恶性肿瘤特征之一是瘤体内能形成新的血管,而 VEGF 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对瘤体内新血管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至少有两种结构上有联系的VEGF 受体:即flt-1(VEGF 受体1)和flk-1(VEGF 受体2),分别为不同基因编码。胶质瘤细胞分泌VEGF 与相邻上皮细胞高水平表达的VEGFR-2 相结合,促进瘤体内血管发生,而小分子抑制剂可通过对VEGFR-2 的抑制而阻止血管生成和限制瘤周水肿,达到限制恶性胶质瘤生长的目 的。SU5416(semaxauib)是VEGF受体2 和PDGF 受体共同的抑制剂,能抑制胶质瘤移植瘤的生长,显著延长移植瘤小鼠生存期。 VEGER-2选择性强抑制剂PTK787(蛋白酪氨酸激酶787)能干扰VEGF和PDGF介导的相关血管形成,PTK787与放疗联用能显著抑制P53 基因缺乏,并对放疗耐受的移植瘤的生长进行抑制,主要副作用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肝功能受损等,单独应用PTK787能使66%的恶性胶 质瘤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2.3 PDGFR 抑制剂:PDGF调控了血管的发生且在将近75 %的恶性胶质瘤中呈过度表达,伊马替尼是一种PDGFR 抑制剂,无论是 单一治疗或与羟基脲联合化疗或辅以放疗,被证明疗效一般。 2.4 多靶点激酶抑制剂主要对细胞内异常信号转导途径和肿瘤相关脉管系统起作用。ZD6474是一种对EGFR 和EGFR-2 起作用的双重 激酶抑制剂,动物实验表明其能提高胶质瘤荷瘤动物的生存率。AEE788作用机理与ZD6474类似,它能对EGFR 和EGFR-2产生效应。此 外,正在进行试验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还有:R115777,GW572016,CCI-779 等。 3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一般分子量较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特性,其应用于恶性胶质瘤主要受给药途径限制,此外还 与所构建单抗的无免疫源性及肿瘤抗原完整性等相关。瘤腔内注药或通过术后残留腔隙给药可改善其疗效,或采用系统的抗VEGF 疗法, 以瘤体内新生血管为靶点,可从根本上消除血脑屏障对药物弥散的阻碍。贝伐单抗是一种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就开发出的一种人VEGF 单克 隆抗体的重组体,合,竞争性抑制VEGF 与其受体发 生作用,从而减少瘤体内新生血管的形成。Stark-Vance将贝伐单抗与依立替康联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其中只有10%的病例继续恶化,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
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RTKs)。
如图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
当RTKs 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2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RTKs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RTKs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
当TKI进入肿瘤细胞后,与RTKs在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RTKs 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
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表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HER家族;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GFR:血小板衍生因子;HER2:HER家族的一种受体;Abl-Bcr: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Raf:酪氨酸激酶的下游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Flt-3:Src: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Re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吉非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对酪氨酸激酶基因编码区突变型肿瘤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准医疗的不断普及,以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与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高、有效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点的发现、药物的选型、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靶点的发现靶点是指某个分子或细胞结构,能够与治疗药物紧密结合,从而起到抗癌作用的位置。
对于肿瘤治疗而言,靶点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治疗药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靶点发现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化学筛选法、基因组学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和细胞治疗方法。
其中,化学筛选法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从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对于某种癌症有特异性的化合物;基因组学筛选法则是指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筛选,寻找具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或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寻找具有癌症特异性的蛋白质;而细胞治疗方法则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出能够靶向癌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细胞,通过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靶向细胞的刺激来治疗癌症。
目前,靶点的发现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肿瘤分子基因组学研究,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化十分重要。
二、药物的选型药物的选型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必须找到能够靶向特定肿瘤细胞的药物,并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浓度。
其次,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它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根据靶点的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以分为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免疫治疗剂、抗血管生成剂、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例如,信号转导抑制剂是针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而免疫治疗剂则是指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体和杀伤力,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胶质瘤的未来研究与治疗进展
联合治疗策略:结合手 术、放疗、化疗等多种 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新型治疗技术:探索新型 治疗技术,如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等,为胶质瘤的 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精准手术与机器人辅助技术
精准手术:通过 先进的影像技术 和导航系统,实 现肿瘤的精确切 除,减少损伤和
联合治疗:基因治疗与细胞治 疗的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展望:基因编辑技术、免 疫疗法等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 用
跨学科合作与转化医学研究
内容:胶质瘤的未来研究方向将涉及跨学科合作,整合医学、生物学、化 学等多学科知识,共同开展研究。
内容:转化医学研究将发挥重要作用,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手 段,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方法
免疫疗法:利用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如CAR-T细胞疗法和PD-1抑制剂。 基因疗法:通过修改或替换肿瘤细胞的基因来阻止其生长,如CRISPR-Cas9技术。 溶瘤病毒疗法:利用病毒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并破坏其结构,如疱疹病毒和腺病毒。 光热疗法:利用光敏剂和激光照射肿瘤部位,使肿瘤细胞升温并死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 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对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 刺激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 攻击和消灭肿瘤细胞。
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胶质瘤的免疫治 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例如免疫检查点 抑制剂、肿瘤疫苗等。
免疫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仍处于研究 和发展阶段,未来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内容:跨学科合作与转化医学研究将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领域交 流与合作,推动胶质瘤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内容参考)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摘要】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
分子靶向药物以某些肿瘤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特异性表达的分子为作用靶点,从而能够更加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之目的。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迅速发展使其高选择性和非细胞毒性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用于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及其临床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关键词:【关键词】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对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化疗和放疗仍然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随着新一代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吉西他宾的应用,患者的生存获得一定益处,但大多数癌症患者的预后仍较差。
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寻找新的药物以杀灭肿瘤细胞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新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并进入临床领域,在肿瘤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使肿瘤个体化治疗前进了一大步。
这些新药物与传统治疗方法的结合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显著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常用的治疗靶点有: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抗血管生成等[2]。
本文综述针对这些靶点的几类主要分子靶向药物。
1单抗类药物: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设计的一种治疗方法。
肿瘤细胞表面有一些特异的肿瘤抗原可供利用作为单克隆抗体攻击的靶点[3]。
当前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治疗方法利用某种生物制剂,通过载体注入局部或全身给药进入人体后,在体内选择性地对表达某种基因蛋白的癌细胞起着“对号入座”的杀灭作用,可减少正常组织与细胞的毒副作用。
1.1 曲妥珠单抗Herceptin(Trastuzumab,贺赛汀):是一种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人/鼠嵌合单抗,能特异地作用于HER-2受体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细胞。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 EGFR-TK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脑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LncRNAs在胶质瘤治疗中的新进展
LncRNAs在胶质瘤治疗中的新进展发布时间:2023-02-22T02:12:36.6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1期作者:周妙兵1 张鹏1*[导读]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进行了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多模式治疗,但是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因此,深入挖掘胶质瘤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周妙兵1 张鹏1*(1如皋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如皋 226500)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进行了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多模式治疗,但是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因此,深入挖掘胶质瘤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LncRNA是指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序列上保守性差,功能上具有一定保守性[1]。
关键词:胶质瘤;LncRNAs;治疗;新进展LncRNA在胶质瘤对传统治疗抵抗中的作用胶质干细胞在胶质瘤进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手术可以显著地缩小胶质瘤肿块的体积,但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能够启动肿瘤重构,促进胶质瘤的复发。
许多研究表明,lncRNAs同样可以调控胶质瘤干细胞的生物学表型。
过表达MALAT1通过吸附miR-129解除miR-129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表达的抑制,促进HMGB1表达上调进而促进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进一步导致胶质瘤增殖和活力增加[2]。
ERK/MAPK信号通路是胶质瘤发展的关键通路,下调MALAT1的表达可以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导致另一种干性标志物Nestin的表达和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抑制。
除手术切除外,化学疗法和放射治疗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策略,然而,不幸的是,许多胶质瘤患者对放疗和化疗的联合治疗具有显著的抵抗性。
如前所述,一些lncRNAs能够充当miRNAs的分子海绵,这是调控胶质瘤治疗中治疗抵抗的重要特征。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苏州市立医院北区肿瘤内科江苏苏州 215008)【摘要】目前有许多针对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的研究,但仅仅只有少数的药物可以改善恶性肿瘤的预后,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
研究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使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较好。
当甲磺酸阿帕替尼在2014年首次亮相时,就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是具有良好前景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本文就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恶性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53-0121世纪以来,分子靶向治疗已然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热门话题,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推动了肿瘤靶向治疗的进展。
而早在1971年,Folkman就提出实体瘤在没有血管生成的条件生长会受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并指明抑制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血管靶向药物,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一种,可以高度选择性地结合VEGFR-2,达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内皮细胞生成和迁移的效果[2]。
它主要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
本文就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抗肿瘤作用及抗血管生成机制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不可分。
VEGF和VEGF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环节。
VEGF及VEGFR-2相结合后使得细胞内域酪氨酸激酶发生自磷酸化,引起下游信号通路被激活,随着信号通路的激活,内皮细胞增殖,肿瘤微血管数量增多[3]。
甲磺酸阿帕替尼作用部位为蛋白酪氨酸受体胞内ATP结合位点,在体内能特异结合VEGFR-2,有效控制新生血管,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4]。
脑胶质瘤化疗进展(汪森明教授)
鸟嘌呤
(N Engl J Med 2000; 343:1350-4.)
NH2
NH HS CH2 CH
CO COOH
修复
MGMT
CH3
NH2
NH S CH2 CH
CO
COOH
• 失活不可逆转 • 降解
MGMT:预后及预测标志物
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无启动子甲基化 的患者(Ⅰ级证据) [1]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同步化放疗与巩固化疗
R Stupp, WP Mason, MJ van den Bent, et al. N Engl J Med. 2005;352:987-996.
Stupp R, et al. Lancet Oncol. 2009;10(5):459-66.
EORTC-NCIC 试验:试验设计
1.Stupp R, et al. N Engl J Med 2005;352:987-96. 2.翟小明, 等.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27:152-154. 3.Wen PY, et al. N Engl J Med 2008;359:492-507.
新诊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治疗
替莫唑胺(泰道 ®)治疗新诊断GBM
主要研究终点: GBM患者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 总体人群的毒性
Wick A, et al. J Clin Oncol 2007;25:3357-61.
替莫唑胺120mg d 1-7, d 15-21,q28 研究结果:GBM患者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
64名GBM患者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43.8%,优于 TMZ注册临床试验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21%)
0
风险患者例数
脑胶质瘤的化疗现状及进展
脑胶质瘤的化疗现状及进展脑胶质瘤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医学难题,标准的手术切除后加放化疗都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对改善恶性脑胶质瘤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等新型抗肿瘤药的发现,靶向治疗、基因治疗、间质化疗等新式化疗手段的研究,使得胶质瘤的术后化疗发展也较迅速,疗效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但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和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疗效,难以达到杀灭瘤腔残留肿瘤细胞要求,无法彻底根治。
也正因为如此,胶质瘤的化疗研究才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空间巨大,也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标签:脑胶质瘤;化疗1概况脑胶质瘤(Glioma)是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所有肿瘤的35.26%~60.9%,平均为44.6%[1]。
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因胶质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且多处于脑部重要结构,手术无法做到真正的彻底全切,基于其易复发性及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单纯手术治愈率低。
放射疗法除对髓母细胞瘤敏感外,对其他胶质瘤均不佳。
Stewat[2]实验发现手术后加以放疗和化疗,明显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
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肿瘤的耐药性以及化疗敏感性的个体差异,使得化疗药物的疗效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如何提高化疗药物对脑胶质瘤的杀伤作用已成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2主要常用化疗药物脑胶质瘤的化疗药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①亚硝脲类:目前亚硝脲类仍是恶性胶质瘤的首选化疗药物,如卡莫司汀(Carmustine,BCNU) 、司莫司汀(Semustine ,CCNU)、洛莫司汀(Lomustine ,CCNU)等,此类药与肿瘤细胞DNA 起烷化作用,阻止DNA修复,改变DNA和蛋白质的结构,作用于细胞增殖期及非增殖细胞。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一、前言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治疗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正在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向。
本文将围绕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展开阐述。
二、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是治疗癌症的传统方式,具有直接切除肿瘤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术后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放疗是利用高能量的辐射杀死癌细胞的方式,适用于早期肿瘤的治疗,但是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也较大。
化疗是用药物杀死肿瘤细胞,但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它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段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表面蛋白或其信号通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从而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现代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基础。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可以从靶向受体、靶向信号通路和靶向干细胞等多个方面入手。
1、靶向受体癌细胞通常具有高表达的靶向受体,而这些受体在正常细胞中通常表达低或不表达。
因此,靶向受体是治疗癌症的重要靶点。
例如,黑色素瘤细胞表达高水平的BRAF V600E蛋白,可以通过对BRAF V600E的靶向治疗来治疗黑色素瘤。
2、靶向信号通路癌症的形成与许多信号通路的紊乱有关。
因此,对癌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抑制或激活可以治疗癌症。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许多癌症类型中一种过度活化的信号通路,可以通过使用靶向EGFR的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治疗癌症。
3、靶向干细胞癌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可以不断自我更新的癌细胞,它们可以逃避化疗和放疗的杀伤。
靶向干细胞意味着杀伤肿瘤形成的根源,这也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方向。
四、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1、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型药物。
它通过抑制肿瘤相关抑制剂,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从而避免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胃肠间质瘤(GIST)
指主要发生于消化管道含有梭形细胞、非普通
型上皮样细胞或含有两种细胞的间叶细胞瘤。
特点:CD117阳性
CD34阳性
2
特异的表达c-kit
3
超过30%是恶性的(即转移性或浸润性)
4
对常规化疗和放疗抗拒
5
能手术切除的病人占很小一部分
STI571 produced response rates of 60% PR and 20% SD > 6 mos in metastatic GIST.
01
靶向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目标可能是长期带瘤存活。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影像学评价:通过18FDG-PET-CT、CT、MRI等检查方法评价疗效。
近几年微观评价疗效:检测癌变分子异常、细胞生长动力学、血管生长因子、肿瘤细胞标记物、基因的改变。应以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为金标准,不断调整和探索更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单抗: 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
Text
Text
01
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及常见药物举例
吉非替尼(Iressa,Gefitinib,易瑞沙)
作用机制: 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是信号传导干预治疗药物(属小分子化合物)。
我科室曾经现在享受靶向治疗患者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分子靶向诊疗基本步骤
结语
01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摘要】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治疗挑战性很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已经批准和正在研究中的靶向药物,以及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
结合这些内容,文章展望了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前景,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并总结了靶向药物在治疗小细胞肺癌中的意义。
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了解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挑战,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作用机制、批准药物、研究中药物、临床应用、效果、局限性、前景、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通常在早期就已经扩散到全身其他部位,使得手术治疗常常难以实施。
传统的化疗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靶向药物治疗成为了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新策略。
靶向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内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或靶点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相比传统化疗具有更为精准和高效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有多种靶向药物被研发并应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
这些靶向药物包括已经被批准上市的药物,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药。
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靶向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耐药性的产生和副作用的发生,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尽管如此,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发展仍然给患者带来了希望。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方面,为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相信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前景将会更加光明。
2. 正文2.1 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生长迅速的恶性肿瘤,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在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时效果有限。
个体化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
个体化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肿瘤是目前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分子靶向治疗具有分子特异性和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
现对近年来个体化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回顾各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特点,提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应用中的问题:如药物毒副作用、个体化治疗与生物标志物,以及疗效评价等。
【关键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个体化治疗;生物标志物;疗效评价【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40-02肿瘤作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段手术治疗、化疗、放疗。
生物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接受。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生物学治疗的一个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是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针对肿瘤细胞里面的某一个蛋白家族的某部分分子,或者某一个核苷酸的片段,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
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结合致癌位点发挥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1]。
相对于手术、放疗、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分子靶向药物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个体化药物治疗又称个性化治疗(personalized therapy),是一种基于个体的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信息,根据特定人群甚至特定个人的病情、病因以及遗传基因,提供针对性治疗和最佳处方用药的新型疗法。
在肿瘤疾病中,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患者间的差异,临床上也常出现明显的药物个体反应差异,即使采用分子靶向药物也会产生用药不当或用药过度问题,因此采用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2]。
靶向突变p53的小分子药物研究进展
靶向突变p53的小分子药物研究进展王玉玲;苏永南;暴亚锋;杨志宽;牟汉川;张继虹【摘要】Tumor suppressor p53 protein can regulate the tran-scription of target genes, to control cell apoptosis, aging and other life activities,but mutant p53 is prone to losing antitumor function, thus promoting tumor development. At present, p53 protein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small 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restoring activity of mutant p53 as the target.%肿瘤抑制因子p53蛋白可以调节靶基因转录,控制细胞凋亡、衰老等生命活动,但其容易发生突变,失去抑癌功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目前p53蛋白已成为治疗肿瘤的热门靶点之一,该文主要介绍以突变p53为靶点恢复构象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结构及作用机制.【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4页(P321-324)【关键词】突变p53;靶点;构象;药物设计;机制【作者】王玉玲;苏永南;暴亚锋;杨志宽;牟汉川;张继虹【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341;R394.2;R730.5;R977.6;R979.1p53蛋白是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通过调节p21、Bax、PTEN、p48、PAI等下游靶基因,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与衰老、参与DNA损伤修复以及抑制血管生成(Fig 1),阻止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2024年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发展现状介绍小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类具有特定靶点的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和其他疾病的治疗。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正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市场前景等方面。
市场规模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在过去几年内经历了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2020年,全球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元。
市场竞争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几家大型制药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包括辉瑞、诺华、罗氏等。
这些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并拥有多个带有高疗效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产品。
此外,一些新兴公司也在小分子靶向药物领域崭露头角,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不断推出新的药物产品。
市场前景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对于具有更好疗效和较少副作用的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
小分子靶向药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以有效地靶向疾病相关的蛋白,从而实现更准确、更有效的治疗。
因此,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技术得以快速研发和生产,为市场带来更多机会和潜力。
未来,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并取得更大的发展。
总结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且竞争激烈的市场。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同时,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市场带来更多机会和潜力。
综上所述,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关注和投资。
2024年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前景分析引言小分子靶向药物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其在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前景进行深入分析。
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现状目前,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19年,全球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以年均增长率10%左右增长。
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主要由几个主要领域组成,包括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
其中,抗肿瘤药物是目前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抗癌药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优势小分子靶向药物相对于传统药物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相较于非靶向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其次,小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口服给药,方便患者使用和管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此外,小分子靶向药物通常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减少了药物残留的时间,降低了药物治疗对人体的长期影响。
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挑战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研发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成本较高,且成功率相对较低。
因此,研发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来进行研发。
其次,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评价需要较长的时间,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过多个临床试验阶段,这增加了研发周期。
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前景虽然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非常乐观。
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将不断涌现,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和疗效。
其次,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将加速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
此外,人们对疾病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小分子靶向药物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长期内,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期临床试验
774 例无法手术晚期、转移性胃、胃食管连接 部腺癌 卡培他滨+顺铂 +AVASTIN OS 12.1 m 卡培他滨+顺铂 +安慰剂 OS 10.1m P=0.1002 PFS ORR有改善 乳腺癌 ASCO1005 结果类似
胶质瘤
2009年5月美国 FDA 加速审批应用于复发 GBM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2010, 14 例复发 GBM病人效果良好 UCLA, 2009, 复发GBM/同期对照
副作用
高血压 34% 高血压 危象发生率1.0% 出血 CNS 3.3% 胃肠道穿孔/气管瘘 动脉血栓栓塞/静脉 血栓 伤口愈合延迟 蛋白尿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肺间F研究人员用基因敲除、RNA干扰等方式抑制胶质瘤细胞中的 VEGF,解除VEGF对MET磷酸化抑制后,MET活性增高。 进一步用划痕试验和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同时抑制VEGF和MET后胶 质瘤细胞的迁徙能力下降,实验组小鼠生存期延长。 应用Avastin的胶母治疗前后的病理组织切片检测,结果发现使用 Avastin后肿瘤MET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
Angiogenesis
VEGF PDGF MMP-9 FGF VEGFR MAPK PKC AKT phosphorylation HIF-1α VEGF
Direct: endostatin Indirect: Avastin
胶质瘤相关分子机制
原癌基因:Ras、EGFR、c-cis、myc、 myb、VEGF、CDK-4基因等 Signal pathway
机理
EGFR 单抗,竞争性抑制配体与EGFR的结合, 阻断下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促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增强放、化疗疗效。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吉非替尼gefitinib 埃罗替尼erlotinib 单克隆抗体 西妥昔单抗 cetuximab 尼妥珠单抗 Nimotuzumab 帕尼单抗 Panitumumab
尼妥珠单抗 Nimotuzumab
尼妥珠单抗由古巴分子免疫学中心(CIM)研发,是 第一个以EGFR为靶点的人源化单抗药物,2002年古巴 政府(CECMED)快速审批,获准上市。 国家Ⅰ类新药(泰欣生),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 发,我国正式上市的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 2007年尼妥珠单抗在美国获准进口,用于儿童脑桥胶 质瘤临床试验。
A phase II, randomized, non-comparative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 of bevacizumab (BV)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irinotecan (CPT) on 6 month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6) in recurrent, treatment refractory glioblastoma (GBM). JCO,2008
恶性胶质瘤小分子靶向药物 研究进展
2013年4月
Glioma
手术+放疗+化疗 生物免疫治疗
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 器官靶向/细胞靶向/分子靶向 • 单靶点/多靶点药物 •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
中药 其他
单克隆抗体制备
Formation of abnormal tumor vasculature Invasion of glioma cells along neuronal tracts
Primary EGFR/PTEN→PI3K /AKT activation Secondary P53/Rb →inactivation
Proneural Neural Mesenchymal Classical
TCGA
GBM OA O AOA AO AA A
贝伐珠单抗 Bevacizumab
安维汀Avastin由Roche/Genentech开发, 是世界上第一种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2004年美FDA批准应用于晚期结、直肠 癌,肺癌,肾癌,卵巢癌,胶质母细胞 瘤等;乳腺癌目前已撤消。 2010年2月中国SFDA批准,用于治疗转 移性结直肠癌。
机理
Folkman理论(美国哈佛大学 1990): 肿瘤生长须依靠新生血管生成来提供足够的 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
适应症
晚期结直肠癌
首次静脉输注时间需持续90分钟。如果 第一次输注耐受性良好,则第二次输注 的时间可以缩短到60分钟 5-7.5mg/kg体重,每两周给药一次
临床疗效
BO20696 (ARTIST中国),E3200 trial
共有214 例中国患者按照 1:2 随机入组接受伊立替康 /5-FU/LV 治疗 (m-IFL 组) 或 伊立替康/5-FU/LV 联 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贝伐珠单抗 + m-IFL 组)。无进 展生存期明显延长 (8.3m vs 4.2m, p<0.001),疾病进展 或死亡风险下降56% (HR=0.44);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 明显提高(62.6% vs 25.0%, p<0.001);总生存期延长 4.3个月(18.7m vs 13.4m, p=0.014)
IgG1,人源化程度高达95% 100或200mg泰欣生稀释于250ml生理 盐水中静脉滴注,输液过程在60分钟 以上;每周1次,共8次;患者同时接 受标准的放、化疗
机理
安维汀可以与肿瘤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 合,阻止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给养,达 到阻止肿瘤生长的目的。 VEGF-A 1、使肿瘤血管退化 2、使存活血管正常化:部分肿瘤血管退化的 同时,许多存活的血管也受影响,内皮窗口和 细胞间隙开始关闭,从而致使血管通透性下降 。这将降低肿瘤组织内的压力,可以改善化疗 药物向肿瘤组织内的传送。 3、持续抑制新生和再生血管生长